情节安排及其作用类题规范思路
情节安排及其作用类题规范思路
![情节安排及其作用类题规范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abb96556f524ccbff0218497.png)
情节安排及其作用类题规范思路:①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可能两个方面: 表现了人物的某种感情,塑造人物某种性格. (或交代、展示人物活动环境)②②对“情节”的作用。
如位于开头,就有“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如在结尾,就可能“照应上文";还要考虑“推动情节的发展”或“造成情节陡转”等.注意情节技巧:抑扬、线索、呼应、铺垫、悬念、伏笔、时空交错、误会、巧合、急转、点题、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③③对“主旨”的作用.分析有没有“点明主旨”或“升华主旨”.考查标题、结尾(1)标题的作用。
规范思路:标题可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如《孔乙己》;可能是小说的主要事件,如《林黛玉进贾府》;可能是小说的线索,如《项链》;可能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旨,如《祝福》。
可能产生的作用就有:有利于揭示主旨,是情节展开的线索,引发阅读兴趣。
课本示例:以《祝福》为题的作用——题为“祝福”,是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化主题,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把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的社会现实展示给读者。
☆☆☆☆☆☆☆☆☆☆☆☆☆☆☆☆☆☆☆☆(2)结尾的妙处。
规范思路:一般的小说结尾都是情节的结局(也有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的),被考查的结尾往往具有“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发人深思”,同时也“揭示出主旨”。
课本示例:《项链》结尾的妙处:假项链这一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更加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知识积累。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句话明确交待了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也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是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情节的划分,习惯上采取四分法,即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端之前也有引子(也叫序幕),在结局之后还有尾声。
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https://img.taocdn.com/s3/m/c4130b196c85ec3a87c2c532.png)
效果,“发人深思”,同时也“揭示出主旨”。
课本示例:《项链》结尾的妙处:假项链这一结尾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更加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
享乐的思想,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
的同情。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 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 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 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项链》
2.注意分析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
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
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
(1)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构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
拿父亲的钱袋子这一情节 (3)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 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 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 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清兵卫与葫芦》的开
头
பைடு நூலகம்
4.注意分析情节对表现人物、主题思想以及对整个
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
3.考查标题、结尾
(1)标题的作用。 规范思路:标题可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如《孔乙己》;可能是小说 的 主要事件,如《智取生辰纲》;可能是小说的线索,如《项链》;可 能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旨,如《悔的边缘》。可能产生的作用就有: 有利于揭示主旨,是情节展开的线索,引发阅读兴趣。
(2)结尾的妙处。
规范思路:一般的小说结尾都是情节的结局(也有在高潮处
性 (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 的 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父亲没有赴约
(2)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
小说中的作用题用全解
![小说中的作用题用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7945a49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e.png)
自我诊断
★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
什么作用?
《第九车厢》2011浙江卷
参考答案: 1、情节上,用作铺垫,引出第九车厢这个主要故事, 2、表达效果上,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3、主旨上,突出此类现象的普遍性,暗示疏于管理、不 负责任的工作作风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这一主题。
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 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 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 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 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 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三、读懂小说的方法:三看一总
1、看人物:一共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各人物的形象是什么(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方 法)
2、看情节:写了一件什么事(具体),情节安 排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看环境:自然环境是什么,社会环境(时代 背景)是什么
4、总主题:依据“人物、情节、环境”归结小 说“批判假而丑讴歌真善美”主题(揭示了、批 判了.…社会现象,赞美、讴歌.…精神.,表达了…)
灵活原则
七、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项链》)
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 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 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 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 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药》)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
十、场景的功能:
渲染气氛、给全篇定调、揭示人物性 格、导引人物出场、作为象征。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https://img.taocdn.com/s3/m/c01e6a6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12.png)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种题型。
考法一:梳理情节结构题点·必备知识小说情节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外国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2 小说的线索安排备考·关键能力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情节梳理的三种思路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概括情节要言简意赅。
情节的核心要素为“人物+行为”,一般采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情节。
概括时不要遗漏要点,一定要概括全面。
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题模式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答题模式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答题模式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典题·满分解构例题(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小说情节之情节及其技巧作用分析题
![小说情节之情节及其技巧作用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ab7d251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e.png)
回扣教材
《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 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 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这一结尾显得很“另类”,请问:结尾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设置悬念的方法
(三)省略法
叙述故事时,故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
小二夫妇见陆谦等人行为鬼祟,言谈诡秘,又提到“林冲” 的名字,觉得事情蹊跷,顿起疑心;隔墙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 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听不清楚略而不写。
这就形成悬念: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言谈举止那样 诡秘?是不是要加害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回扣教材
本文在写主人公与鲨鱼搏斗的同时,作者插入了大量的内心 独白,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 《老人与海》
【提示】 ①揭示人物性格的坚毅与孤独;②具有哲理性, 丰富了小说的思想;③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
方式
出人意料 的结尾
(“欧.亨利手法”)
作用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 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 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项链》《北京,南京》
对环境 的作用
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地点、季节和环境特点。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祝福》
(二) 内容 角度
对人物 的作用
对主题的 作用
对读者感受 的作用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
小说情节考查题型
![小说情节考查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4f4182cdb9f3f90f76c61b5c.png)
高考小说鉴赏——情节一、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类题型答题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类题型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4af89278dd3383c4ba4cd274.png)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与顺作序来用写,情节发展
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 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 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 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 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 实丰满。
平叙的方式有二: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 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 述。
价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 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 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 底性。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边城》结尾“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 都不会回来”凸显了人物封闭的内心世界。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也引人思考。 如《哈姆莱特》;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 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 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上的作用 • 结构:①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 ③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 ④照应前文××情节。 • ⑤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
伏笔。
• 内容: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指向人物) • ②刻画人物性格(指向人物) • ③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指向主题)
2014·全国卷 《鞋》
2020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答题方法
![2020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答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369b6d06529647d272852b9.png)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答题方法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1-4答题格式: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答题格式: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
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小说阅读故事情节类题型答题指津
![小说阅读故事情节类题型答题指津](https://img.taocdn.com/s3/m/eabc24d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d.png)
3 关于情节探究题基本内容
一.关于某个情节设置或安排的处理, 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2. 探究作者情节如此安排的理由。
温馨提示:分别从小说的整体情节 的安排技巧、人物的塑造方法、主 题的表现三个角度思考探究。
补充相关知识: 情节的特点
⑴情节安排评价
一.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 性。
二.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
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 、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 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小说线索、思路的答题指津
01
熟悉相关知 识,牢记答 题术语;
06
开头巧设悬 念,结尾出 人意料;
02
小说线索特 点,明暗双 线交织;
07
中间一波三 折,铺垫伏 笔衬托;示深化主 题,塑造刻 画人物;
04
问什么答什 么,分清答 题角度;
09
创设故事情 境,渲染环 境氛围;
观点二:这样设置悬念违背了生活的真实,的确有些 牵强。①儿子死了多年之后,老夫妇竟然认为儿子还 活着,这样的事情不可信,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发 生的。②小说开篇通过老夫妇的对话,煞有介事地描 述儿子在楼上学习,完全是要将读者引入作家设置的 迷宫,而背离了生活的情理。③从构思来看,作家确 有故弄玄虚之嫌,这种纯粹为了引人入胜的设置悬念, 实在不足取,是作家在创作中应当极力避免的。
一波三折,④铺垫伏笔, 出人意料,⑥前后呼应。
情节的结 构作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情节安排的作用+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情节安排的作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e7d78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2.png)
留下空白结局 留下“空白”,耐人寻味,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调查报告
●证据(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考虑下面几个角度:)
从情节结构看
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③跌宕起伏,前后照应;④作铺垫、侧面衬托、埋 下伏笔;⑤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⑥起线索作用
章的中心思想, 给读者强 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满足
技巧
概念
作用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 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
对比 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 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相互比较而形成对比
突转是在着意渲染的基础上, 笔锋一转,造成情节的曲折, 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 突转 引起读者的惊奇感觉;突转或 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 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 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物突然从顺境转入逆境等等
情节安排的作用
各位侦探,最近班上“失分案”频发,狄大人下达命令, 要求马上进行案件调查并上交一份原因分析报告。下面 是此案卷宗:
给我查
1.身在牢狱中的猴子“数墙砖”,这一 文本简要分析。
有什么作用?请结合
①号调查对象:张鱼
1.身在牢狱中的猴子“数墙砖”,这一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③丰富人物形象。正是因为女儿绍希的死,“我”才会反省自 己的过去,实现人性的回归,重新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技巧
概念
作用
伏笔是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 这种手法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
伏笔 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 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
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时,不致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ca3458bf12d2af90242e6e6.png)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
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一、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b、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c、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一)、提问形式: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二)、答题格式: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三)、常见实例例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小说阅读《面包》第16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第四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三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小说阅读《想象》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小说常考(情节概括、情节手法、情节作用)题型答题模板(二)
![小说常考(情节概括、情节手法、情节作用)题型答题模板(二)](https://img.taocdn.com/s3/m/b254c7c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9.png)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梳理概括情节题一、【常见题型】“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5)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脉络。
二.思考角度:(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答题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2)分点概括情节式情节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或一个情节内部的细节)答题模式:按故事发展,分点归纳概述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情节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e166f3eb90d6c85ec3ac613.png)
• •
•
•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的好处 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的深化主题。 如《药》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揭示了辛 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B、从表现人物上看,能更好的塑造人物性 格。如《药》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 死了,突显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 C、(情节)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 ,引人思考。
二、人称运用(第一、第人三称的妙处) • 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会使小说的叙述 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 离,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也便于抒发 情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 彩的生活,可以深入人物内心,不受时间 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 A、留下“空白”让读者想 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 B、可以让读者进行艺术在 创造。
情节类解题思路:
文中某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主题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 用:创造悬念,引人入胜;(开头)
为下文某某情节提供依据、埋下伏笔 做铺垫 总结上文、点明题意;前后照应;(结尾)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四、情节的安排的好处与合理性
如果考查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的安排的作 用,概括起来从三方面答: • A、从情节安排上看,有…… • B、从主题上来看,揭示……表现…… • C、从人物塑造上看,表现突出了……特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 了……,表现了……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的好处 • A、从表达效果看,喜剧的结局给读者留 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B、才能够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 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志愿构成和谐的 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 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 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 读者的共鸣。
高考语文专题一:小说七大类型试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专题一:小说七大类型试题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cc83a8416fc700aba68fc7c.png)
2018高考语文专题一:小说七大类型试题答题技巧一、情节(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小说阅读 情节 之 作用题
![小说阅读 情节 之 作用题](https://img.taocdn.com/s3/m/281082e9941ea76e58fa04ff.png)
小说阅读情节之特点和作用题【考点解读】对于情节题来说,作者安排情节的目的是因为人物要在情节中完成塑造,主要要在情节的开展中得到展示。
所以,情节的作用题的考查是情节题中的重中之重。
【知识储备】分析故事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要特别关注情节设置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典型的、生动的细节,人物才能刻画得栩栩如生,才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所以分析细节作用时注意细节从人物、情节、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细节描写包括动作、语言、心理、外貌、景物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一般作用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如《马兰花》中马兰花的三次哭。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如《塾师老汪》中的老汪每半月一次的走。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为影子吃饭的人》中,“影子”吃饭的细节。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如《鞋》中守明做鞋,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真题导航】(2014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数学家的爱情//李伶伶(文本见白皮书P164)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6 分)【答案】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③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中情商重要性的主题;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变式训练】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变式训练【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故事情节的能力。
浅谈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
![浅谈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d1043ecd15abe23482f4dc1.png)
浅谈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说到小说情节的作用,大家一定不陌生,在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尤为常见。
今天语文小编就关于小说阅读给大家整理编辑了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希望对大家提高现代文阅读有所帮助。
一起来看看吧!浅谈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小说情节安排一般在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线索,贯穿全文。
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现代文大阅读之概括作品主题一【考点介绍】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文章的主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
二.常见考题方式:4.根据文意,说说标题有何含义5.综观全文,如何理解文句语段6.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典型例题:概括下面这篇作品的主题报秋宗璞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节安排及其作用类题规范思路:1 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可能两个方面:表现了人物的某种感情,塑造人物某种性格。
(或交代、展示人物活动环境)2 ②对“情节”的作用。
如位于开头,就有“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如在结尾,就可能“照应上文”;还要考虑“推动情节的发展”或“造成情节陡转”等。
注意情节技巧:抑扬、线索、呼应、铺垫、悬念、伏笔、时空交错、误会、巧合、急转、点题、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3 ③对“主旨”的作用。
分析有没有“点明主旨”或“升华主旨”。
考查标题、结尾(1)标题的作用。
规范思路:标题可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如《孔乙己》;可能是小说的主要事件,如《林黛玉进贾府》;可能是小说的线索,如《项链》;可能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旨,如《祝福》。
可能产生的作用就有:有利于揭示主旨,是情节展开的线索,引发阅读兴趣。
课本示例:以《祝福》为题的作用——题为“祝福”,是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化主题,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把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的社会现实展示给读者。
☆☆☆☆☆☆☆☆☆☆☆☆☆☆☆☆☆☆☆☆(2)结尾的妙处。
规范思路:一般的小说结尾都是情节的结局(也有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的),被考查的结尾往往具有“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发人深思”,同时也“揭示出主旨”。
课本示例:《项链》结尾的妙处:假项链这一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更加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知识积累。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句话明确交待了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也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是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情节的划分,习惯上采取四分法,即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端之前也有引子(也叫序幕),在结局之后还有尾声。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有时它的情节也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
小说的高潮,是故事是感人,矛盾最激烈,人物形象最鲜明的部分。
3.情节的划分和概括。
(1)情节的划分。
划分情节要看过渡。
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
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2)情节的概括。
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
(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采用)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概括可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概括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
(一般较短篇幅或试题中采用)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
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概括,考查较为常见。
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的完整的句子。
(3)事件的概括。
一般是概括小说中的一件或几件事。
按记叙文的要求概括即可。
了解故事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掌握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实战演练,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的答题模式及解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欣赏小说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掌握分析小说情节解题方法;总结小说情节的作用。
情节安排评价:1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5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6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作用: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近几年小说阅读命题热点小说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关键词:情节、人物、环境、技巧、探究。
对情节的考查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思路。
情节:包括故事的开端(起因)、发展(深化和发展)、高潮(顶点和关键)和结局(结果,收场),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体会坐着的谋篇布局的匠心。
小说的思路指小说展开的线索以及小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思路就是在阅读小说是理清线索,把握作者感情脉络。
小说线索分单线结构小说和双结构线索。
单线结构小说: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
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自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是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
如《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使得小说反映的生活内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加丰满,更加充分。
例如:林冲与陆谦两条线索铺垫和伏笔是写作常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端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他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细节描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为下文陆谦等人“永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因此陆谦等人只能站在庙门外边看边说话,林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为“逼”林冲分歧反抗、手刃仇敌提供了行动的前提。
1.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答: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1,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
1分 2,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
1分3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
1分4,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1分①妻子深夜被厨房的声音惊醒;②妻子发现丈夫偷吃面包;③妻子和丈夫谈论“厨房的声音”;④妻子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丈夫。
7 七、归纳总结1、情节安排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2)、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3)、照应前文;(4)、推动情节发展(5)、刻画人物性格、(6)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8 2、? 结构特点:设置悬念,制造波澜;前后照应,严谨完整;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起转承合,曲折有致。
9 3、情节的特点:曲折离奇,起伏跌宕,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合情合理);作者步步伏笔,巧设铺垫,文章前呼后应,衔接紧密;巧用悬念法(抑扬法、突转法)10 4、小说阅读答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模式11 (1)答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与主题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全文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
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12 5、情节语言组织: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反映了……内容,突出了……性格,点名了……题旨。
13 情节作用题总结:先分析该情节的内容,然后考虑前后事件的关系,一般从三方面入手:14 ①情节结构:引出下文情节,为下文某某情节作铺垫;制造悬念;照应前文或后文;使情节波澜起伏。
15 ②人物上: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16 ③主题上:突出主题。
情节概括题方法小结:概括情节就是概括写了几件事,抓题目,理线索。
17 情节作用题总结:先分析该情节的内容,然后考虑前后事件的关系,一般从三方面入手:18 ①情节结构:引出下文情节,为下文某某情节作铺垫;制造悬念;照应前文或后文;使情节波澜起伏。
19 ②人物上: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20 ③主题上:突出主题。
探究结尾、开头方法小结:开头妙处: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
21 结尾妙处:要从情节、手法、人物、主题等方面考虑:出人意料①情节上,造成波澜;②手法上,与前文伏笔照应,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如《剃刀侠》。
前后形成对比,如《界河》;③人物上看,体现人物性格;④主题上,深化主题。
留白①情节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主题上…… ③人物上……悲剧:深化主题,体现人物性格,引人思考。
喜剧: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符合人们阅读心理,寄托美好的向往。
22 小说阅读训练题型概略一、环境类题二、人物类题(或“形象类”)三、情节类题四、主题类题五、理解含义类题六、技巧类题七、作用类题同散文 1.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2、故事情节的把握★注意: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整体把握都是答题的第一个步骤。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三种题型:1、概括文章内容: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作用题总结: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