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合集下载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2、储层3、储层地质学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2、有效孔隙度3、流动孔隙度4、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7、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9、达西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2、同生成岩阶段3、表生成岩阶段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2、原生孔隙3、次生孔隙4、喉道5、排驱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4、平面非均质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第七章储层敏感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敏感性2、水敏性3、酸敏性4、速敏性二、简答题1、储层损害的原因2、储层敏感性类型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能在其中参与渗流的岩岩层即为储层..3、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岩样孔隙空间体积与岩样体积之比2、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3、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4、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单一流体所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又称之为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之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岩石对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指的是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7、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在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其所占总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P139、达西定律: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1分选性、粒度对碎屑岩及碎屑结构储集岩的孔隙度有明显的影响;2颗粒磨圆度对储集岩孔隙度的影响;3颗粒的填集作用对储集岩孔隙度的影响;4成岩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1岩石特征:包括粒度、分选、胶结物及层理等..如疏松砂的粒度越细;分选越差;渗透率越低..2孔隙的影响: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有定的内在联系;但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尤其当存在裂缝和溶洞时..;实际上;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孔隙机构;凡影响岩石孔隙结构的因素都影响渗透率..在有效孔隙度相同的情况下;孔隙喉道小的岩石比喉道大的岩石渗透率低;孔喉形状复杂的岩石比孔喉形状简单的岩石渗透率低..一般来说;岩石渗透率与孔隙喉道大小的平方成正比;而与喉道形状复杂程度成反比3压力和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时;渗透率随压力增大而减小;当压力超过某一数值时;渗透率急剧下降;这是泥质砂岩比砂岩渗透率减小的更快..随温度升高;压力对渗透率影响减小..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岩石骨架和流体膨胀;阻碍压实..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大量资料表明;岩石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常规储层相关性较好;致密储层相关性较差;但两者之间通常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岩石的渗透性除受孔隙度影响外;还受孔道截面大小、形状、连通性以及流体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有效孔隙度大;则绝对渗透率也高;在有效孔隙度相同的条件下;孔隙直径小的岩石比直径大的岩石渗透率低;孔隙形状复杂的岩石比孔隙形状简单的岩石渗透率低..孔隙和喉道的不同配置关系;也可以使储层呈现不同的性质..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泥质岩储层、岩浆岩储层、变质岩储层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包括砾岩、砂岩和泥岩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及其过渡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火山岩储层的岩石类型: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熔结角砾岩和沉凝灰岩..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风化壳自上而下分为崩解带、淋滤带、水解带..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1特定的岩相条件;2压实或欠压实的成岩条件;3断裂或其它的动力造缝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P18-30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包括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浊积相、滩坝等..冲积扇沉积以砾岩为主;属于碎屑岩沉积体系中最近源的沉积物;分选性最差;平面连续性较好;物性非均质性严重、层内非均质性剧烈而无序..河流沉积可以提供大量岩石物理性质量好的储层砂体;以中高渗透率为主;经常以高产储层出现;河流砂体几乎成为各类碎屑岩储层之首..其中辫状河广为发育;而一般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曲流河体系..河流砂体侧向连续性差;以正韵律沉积为特征..三角洲砂体储层包括: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体;这类砂体与河流砂体大体类似;三角洲前缘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其储层特征于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体基本一致;正韵律的层内非均性;侧向连续性差的条带状和明显的渗透率方向性;河口坝砂体的特征为反韵律或复合韵律;很好的侧向连续性;平面非均质性较弱;三角洲前缘发育的薄层席状砂;广布的侧向连续性..湖底扇是重力流搬运沉积建造于浪基面以下深湖环境的碎屑岩体;湖底扇储层以浊流砂体占绝大多数;特点是具有鲍玛序列;矿物结构成熟度低;砂体侧向连续性差;连续性较好的扇叶体较少..滩坝储集砂体一般都属于小型沉积、储层体积较小..但储层连续性好;储层物性较好..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2、同生成岩阶段:沉积物沉积后至埋藏前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3、表生成岩阶段:处于某一成岩阶段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因构造作用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受大气淡水的溶滤等作用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溶解或溶蚀作用;2成岩收缩作用;3构造应力作用..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分为两类:1破坏孔隙的成岩作用;包括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沉积物充填作用等;2有利于孔隙形成和演化的成岩作用;包括溶解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成岩作用、破裂作用等..3、如何识别次生孔隙..1岩石学标志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识别一些重要的岩石学标志来判定次生孔隙的存在及其发育过程..最重要的岩石学标志有以下八种..①部分溶解:颗粒或胶结物的不完全溶解;并在孔隙附近有残余物;残余物质有明显的溶蚀外貌..②印模:指颗粒、胶结物或交代物完全溶解后的铸模..③排列的不均一性:单个残余颗粒或孔隙次生标志不明显时;颗粒或孔隙分布的不均一性是判定次生孔隙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次生溶解作用有选择性;易溶组分被溶解掉包括选择颗粒和胶结物后;未溶物质的分布必然排列上出现不均一..④特大孔隙:直径比相邻颗粒大得多的特大孔隙很常见;它们为次生孔隙提供了很好的证据..大多数特大孔隙是有组构选择的;并且主要是由可溶性沉积碎屑、透镜状基质或其交代物选择性溶解的产物..⑤伸长状孔隙:孔喉明显扩大并串联多个孔隙的伸长孔隙是次生孔隙标志之一;其成因显然是混合成因的..⑥溶蚀的颗粒:主要表现在颗粒边缘参差不齐;并与伸长孔隙、特大孔隙共生..⑦组分内孔隙:很明显组分内溶孔是矿物溶解造成的..按溶解程度分粒内溶孔、蜂窝状孔隙;并逐渐过渡到溶解残余孔隙..组分内溶孔一般遵循结构选择性溶解的原则..⑧破裂的颗粒裂隙:主要是由于压实致密颗粒出现微裂缝;而后进一步溶蚀所致..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答: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1同生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有:①岩石沉积物疏松;原生孔隙发育;②海绿石主要形成于本阶段;③鲕绿泥石的形成;④同生结核的形成..⑤沿层理分布的微晶及斑块状泥晶菱铁矿;⑥分布于粒间及粒表的泥晶碳酸盐;有时呈纤维状及微粒状方解石;⑦有时有新月形及重力胶结;⑧在碱性水介质盐湖盆地中析出的自生矿物有粉末状和草莓状黄铁矿、他形粒状方沸石、基底式胶结或斑块状的石膏、钙芒硝;可见石英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蚀现象等..2早成岩阶段可分为A、B两期;下面分别对A期和B期进行阐述..1早成岩A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古常温小于65℃..②有机质未成熟;其镜质组反射率Ro 小于0.35%;最大热降解峰温Tmax小于430℃;孢粉颜色为淡黄色;热变指数TAI小于2.0..③岩石弱固结—半固结;原生粒间孔发育..④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泥岩中富含蒙皂石层占70%以上的伊利石/蒙皂石I/S无序混层粘土矿物有序度R=0;统称蒙皂石带;碱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自生矿物不发育;局部见少量方解石或菱铁矿;颗粒周围还可见少量绿泥石薄膜;碱性水介质的自生矿物有粒状方沸石、泥晶碳酸盐;无石英次生加大..古温度低于42℃是石膏及钙芒硝析出;本期末;泥晶含铁方解石和含铁白云石析出;泥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I—C组合和伊利石—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混层I-C-I/S组合为主;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为有序混层;也有无序混层;少见蒙皂石;砂岩中可见高岭石..⑤砂岩中一般未见石英加大;长石溶解较少;可见早期碳酸盐胶结呈纤维状、栉壳状、微粒状及绿泥石环边;粘土矿物可见蒙皂石、无序混层矿物及少量自生高岭石..在碱性水介质中可见石英、长石溶蚀现象..2早成岩B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大于65℃~85℃..②有机质未成熟;镜质组反射率Ro 为0.35%~0.5%;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3℃~435℃;孢粉颜色为深黄色;热变指数TAI为2.0~2.5..③压实强;颗粒可呈点—线状接触;压实作用使原生孔隙明显减少;④泥岩中蒙皂石明显向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转化;蒙皂石层占70%~50%;属无序混层有序度R=0;称无序混层带⑤可见Ⅰ级石英次生加大;加大边窄或有自形晶面;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石英小雏晶;呈零星或相连成不完整晶面;书页状自生高岭石较普遍;有的砂岩受火山碎屑颗粒的影响;仍可见蒙皂石3中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同样可分为A、B两期..1中成岩A期①古温度范围为85℃~140℃..②有机质低成熟—成熟;镜质体反射率Ro大于0.5%~1.3%;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35℃~460℃;孢粉颜色为橘黄—棕色;热变指数TAI为2.5~3.7..③泥岩中的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蒙皂石层占15%~50%;其中蒙皂石层占35%~50%时属部分有序混层R=0/R=1;蒙皂石层占15%~35%时属有序混层R=1..④砂岩中可见晚期含铁碳酸盐类胶结物;特别是铁白云石;常呈粉晶—细晶;以交代、加大或胶结形式出现⑤石英次生加大属Ⅱ级;大部分石英颗粒和部分长石颗粒具次生加大;自形晶面发育;有的见石英小晶体..⑥砂岩中的粘土矿物;可见自生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呈丝发状自生伊利石、叶片状或绒球状自生绿泥石、绿泥石/蒙皂石C/S混层粘土矿物等;蒙皂石基本上消失..⑦长石、岩屑等碎屑颗粒及碳酸盐胶结物常被溶解;孔隙类型除部分保留的原生孔隙外;以次生孔隙为主..三种水介质在中成岩阶段A期;根据泥岩中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演化和有机质热演化特征;以蒙皂石层占35%、镜质组反射率Ro为0.7%或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40℃为界;还可以细分为A1、A2两个亚期..2中成岩B期①古温度范围为140℃~175℃..②有机质处于高成熟阶段;镜质组反射率Ro为 1.3%~2.0%;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60℃~490℃;孢粉颜色为棕黑色;热变指数TAI为3.7~4.0..③泥岩中有伊利石及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蒙皂石层小于15%;属超点阵或称卡尔克博格有序混层有序度R≥3;称超点阵有序混层带..④砂岩中石英次生加大为Ⅲ级;特别是富含石英的岩石中几乎所有石英和长石具有加大且边宽;多呈镶嵌状;高岭石明显减少或缺失;有的可见含铁碳酸盐类矿物、浊沸石和钠长石化⑤孔隙类型以裂缝为主;少量溶孔;颗粒间呈线—凹凸状接触或缝合线状接触;碱性水介质中岩石致密;裂缝较发育;颗粒间以凹凸接触和缝合线状接触为主;部分颗粒间为线接触..4晚成岩阶段①古温度范围为175℃~200℃..②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镜质组反射率Ro为2.0%~4.0%;最大热解峰温Tmax>490℃;孢粉颜色为黑色;热变指数TAI>4.0..③岩石已极致密;颗粒呈缝合接触及有缝合线出现;孔隙极少且有裂缝发育..④砂岩中可见晚期碳酸盐类矿物及钠长石、榍石等自生矿物;石英加大属Ⅳ级;颗粒间呈缝合线状接触;自形晶面消失..⑤砂岩和泥岩中代表性粘土矿物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并有绢云母、黑云母;混层已基本消失;称伊利石带或伊利石—绿泥石带..5表生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①含低价铁的矿物如黄铁矿、菱铁矿等被褐铁矿化或呈褐铁矿的浸染现象;②碎屑颗粒表面的氧化膜;③新月形碳酸盐胶结及重力胶结;④渗流充填物;⑤表生钙质结核;⑥硬石膏的石膏化;⑦表生高岭石;⑧溶蚀现象;有溶孔、溶洞产生;使不整合面下的次生孔隙发育;改善了物性;⑨断层和裂缝的发育;为地表水的向下渗透及深部地层水和地表水的对流作用提供通道;同时也形成次生孔隙..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1压实、压溶作用压实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随埋藏深度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承受的压力超过正常流体压力时;溶解度增加;导致发生晶格变形和溶解;称之为压溶作用..压实、压溶作用使得孔隙缩小..2胶结作用是指孔隙水的溶解组分在砂岩孔隙中沉淀晶出的作用;能将碎屑沉积物胶结成岩..常见的胶结物有氧化硅胶结物、碳酸盐胶结物和粘土胶结物..这些胶结物堵塞了孔隙;使得储层孔隙性变差..3交代作用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称之为交代作用..交代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影响;交代矿物化学活泼性很强;很容易发生溶解;易于形成次生溶蚀孔隙有利于孔隙度的增加..4溶蚀作用砂岩中的碎屑颗粒、基质、胶结物;在一定的成岩环境及物化条件下可以发生程度不等的溶蚀作用和形成次生溶蚀孔隙;这些溶孔常常是油气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砂岩的溶蚀作用可发生多次;使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发生很大的变化..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1母岩性质及物源供应母岩组合特征影响碎屑岩的成分及岩石类型;如长石砂岩是富含长石的母岩花岗岩等经受风化后被搬运至沉积盆地中沉积形成的;物源供应影响碎屑岩储层及其孔隙的发育;如若物源供应充足时;输沙量大;搬运和沉积作用快速;则碎屑岩相对沉积厚、分布广;近源沉积物粗;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可能富含基质;从而影响原生粒间孔隙的发育;母岩组分的稳定性影响碎屑岩储层的储集性;若母岩的不稳定组分含量高;在成岩过程中会被溶蚀而形成次生溶孔..2岩石组分、结构与构造对储层发育的影响都表现在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如储层中不稳定成分较多时易形成溶蚀孔隙;粒度较粗、分选好、圆度好的砂岩的原生砂岩粒间孔隙比粒度细、分选及磨圆度差的砂岩发育好;具块状层理的岩石比具斜层理的岩石孔隙度发育好..3构造地质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区域构造背景控制沉积环境与相的展布与变化;进而控制了储集岩的发育与分布;区域性抬升引起不整合面的分化淋滤作用;产生次生孔隙或形成风化壳型储层;构造变动剧烈地区和断裂发育带地区易产生裂隙;有利于储集性能的改善..4气候对储层发育的影响气候影响风化产物的性质与储集岩的成因类型;不同气候条件可引起不同类型风化产物及储集岩的形成;气候影响储集岩岩石类型;如干热或寒冷气候有利于碎屑岩中不稳定矿屑和岩屑的保存..5沉积环境控制储层发育沉积环境可控制储集岩体的发育与分布;对其岩性和物性也有很大影响..一定沉积环境形成一定的储集岩体;且储集岩体的几何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6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及其孔隙发育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及其孔隙的演化与发育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破坏作用..产生次生孔隙的作用主要是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破坏孔隙发育的作用主要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部分重结晶作用..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是指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及其相互连通和配置的关系..2、原生孔隙: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它们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3、次生孔隙:是岩石经过成岩作用改造后产生的孔隙;最主要的类型是溶蚀孔隙;还有少数交代作用和胶结作用形成的晶间孔隙..4、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相对较小的、局限在两个颗粒之间连通的狭窄空间部分..5、排驱压力:润湿相北非润湿相驱替所需要的最小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1孔隙类型:1成因分类①原生孔隙;②次生孔隙;⑧混合孔隙..2按孔隙产状及溶蚀作用分类①粒间孔隙;②粒内孔隙;③填隙物内孔隙;④裂缝孔隙;⑤溶蚀粒间孔隙;⑥溶蚀粒内孔隙;⑦溶蚀填隙物内孔隙;⑧溶蚀裂缝孔隙..3成因及孔隙几何形态分类①粒间孔隙;②微孔隙;③溶蚀孔隙;④裂缝..4按孔隙直径大小分类①超毛细管孔隙;②毛细管孔隙;⑧微毛细管孔隙..5按孔隙对流体的渗流情况分类①有效孔隙;②无效孔隙..2喉道类型:①孔隙缩小型喉道..②颈型喉道..③片状喉道..④弯片状喉道..⑤管束状喉道..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一孔隙类型1按形态分类:孔、缝、洞..2按主控因素分类1受组构控制的原生孔隙:①粒间孔隙;②遮蔽孔隙;③粒内孔隙;④生物骨架孔隙;⑤生物钻孔孔隙及生物潜穴孔隙;⑥鸟眼孔隙;⑦收缩孔隙;⑧晶间孔隙..2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①粒内溶孔和溶模孔隙;②粒间溶孔;③其他溶孔和溶洞;④角砾孔隙..3碳酸盐岩的裂缝①构造缝;②成岩缝;③沉积-构造缝;④压溶缝;⑤溶蚀缝..3按成因或形成时间分类:①原生孔隙;②次生孔隙..4按孔径大小分类按孔径大小可将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分为七种类型..溶洞的孔径大于2mm;溶孔的孔径大小为1.0-2.0mm;粗孔的孔径大小05-1.0mm;中孔的孔径大小为025-0.5mm..细孔的孔径大小01-0.25mm;很细孔的孔径大小为0.01-0.1mm:极细孔的孔径小于0.01mm..二喉道类型①构造裂缝型;②晶间隙型;③孔隙缩小型;④管状喉道;⑤解理缝型..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a.未分选;b.分选好、细歪度;c.分选好、粗歪度;d.分选差、细歪度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段位置、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全层规模的水平/垂直渗透率比值等..3、层间非均质性:包括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特殊类型层的分布、层组和小层的划分..4、平面非均质性:包括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及非均质程度以及渗透率方向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有:1沉积构造的影响;包括储层垂向上的粒序性;生物潜穴及生物扰动;不同类型层理等对非均质性的影响..2层内不连续薄夹层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3储层的孔喉形状、大小、分布;以及孔隙类型;粘土基质等;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1渗透率的差异程度——影响流体的波及程度与水窜2高渗透率的位置——决定注采方式与射孔部位3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壁纸——控制着水洗的效果4层内不连续薄泥夹层的分布频率、密度和范围——影响开采方式与油气水界面的分布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提高采收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平井与多分支井技术
水平井技术
通过钻水平井,使井眼在储层中 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增加储层 的暴露面积,提高采收率。
多分支井技术
在主井眼中钻出多个分支井眼, 使储层中的油气通过分支井眼被 引到主井眼中,从而提高采收率 。
05
储层非均质性的未来研究方 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结合
电法勘探
利用电场和电流的分布规律,可以了 解地下岩层的电性特征,进一步揭示 储层的非均质性。
实验分析方法
01
02
03
岩心流动实验
通过测量岩心在不同压力 下的流体流动特性,可以 了解储层的渗透性和非均 质性。
岩石力学实验
通过测试岩石的力学性质 ,可以了解储层的应力分 布和变形特征,进一步揭 示储层的非均质性。
测井技术
发展高精度测井技术,获取井筒周围储层的详细 信息,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核磁共振技术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测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分 析储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
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数值模拟
建立复杂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 运移、聚集和开发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
古生物分析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
测井分析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探测 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构造,从而分析储 层的非均质性。
通过在钻孔中测量各种物理参数,可 以了解井筒周围地层的岩性、物性和 含油性,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开发效果不均
储层非均质性导致油藏中不同部位 的开发效果存在差异,可能出现部 分区域开发效果较好,而其他区域 较差的情况。

储层评价技术(一)

储层评价技术(一)
粒度命名法: 含量>50%——主名;25~50%——质;10~25%——含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进制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1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1—0.5 0.5~0.25 0.25~0.1
粗砂 中砂 细砂
0.1—0.05 0.05~0.01
粗粉砂 细粉砂
三、油气储层地质学的近代进展
80年代以来:
1、 储、产层一体化组合研究 四性资料—测试—试井—生产动态—生产测井综合研究 重点: 产层参数、产层特征、产能判断
2 、储盖层综合研究 强化盖层研究,确定盖层封闭能力,计算盖层封闭油气 柱高度。 ——准确确定储层有效性
3 、构造、储层综合研究 1)构造和断裂的演化与储层形成机制——孔隙发育 2)不同构造类型的储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构造 圈闭
薄片鉴定
2、填隙组分 杂基(粘土和灰泥)和胶结物。 胶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 主要为: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 硅质—石英、玉髓和蛋白石 其它铁质矿物(赤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 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重晶石(少见))
三 、结构
1 、粒度 一般采用十进制粒度分级,编制粒度概率图和求粒 度参数多采用2的几何级数制。 砾和砂的分界也可定在2mm、粉砂和粘土的分界也 可定在0.0039或0.005mm
建立岩、电关系综合剖面。 主要测井曲线: 自然电位、微电极、感应、自然伽马、密度、声波、 地层倾角等 五 、分类进行分析化验 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粒度分析、重矿 物分析、阴极发光薄片、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 X-衍射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图 像分析、压汞分析、油层物性分析。

六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六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渗透率级差是一个远大于1的数。渗透率级差
越大,反映渗透率的非均质性越强;反之,非均
质性较弱 。
.
7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⑷ 渗透率均质 系数(Kp)
Kp
K K max
渗透率均质系数是渗透率突进系数的倒数。 其数值在0~1之间变化,K越接近1均质性越 好。
.
8
4.泥质夹层 的分布频率 和分布密度
⑴速敏性:因流体流动速度变化引起地层微粒运移,堵塞通道, 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⑵水敏性:当与储层不配的外来流体进入储集层后引起粘土膨胀、 分散、运移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⑶酸敏性:酸液进入储层与酸敏性矿物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或释 放颗粒而使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⑷盐敏性:地层耐受低盐度流体能力(水化膨胀)储层中的粘土 矿物在接触低盐度流体时可能产生水化膨胀、分散和运移而降低
渗透率突进系数是一个大于1的数,其值越大表示非均
质性越强。一般来说,当<2为均匀型,当为2-3时为
较均匀型,当>3时为不均.匀型。
6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渗透率级差定义为砂层内最大
⑶ 渗透率级差 ( J k ) 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
Jk
K max K min
J k ——渗透率级差; Kmin ——最小渗透率值;
①席状砂体:长宽比1:1 ②土豆状砂体 <3:1 指连1.连砂通通体情方重性其在况③④⑤式点。横垂。带鞋不:研一向向状带规多究般连上砂状则边砂砂续和体 砂砂式体体 性平体体:、的的也面3:::多侧规越1上><—层向模好的2220式连越00相:::111、续大互孤、接立触式
2.表征参数:砂体配位数、连通程度和 连通系数表示。
1.分层系数

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过 1 大都 不 闭合 。储层 物性 差 , 隙度 8 0 0m, 孔 . %~ 1 . , 均 9 4 , 透 率 ( . ~ 0 7 20 平 .6 渗 01 . )×1 I 03 m 平均 0 2 7 0 , . 9 X1
岩 储层 。
部; 反韵 律储 层 刚好 相反 ; 复合 韵律 剩余 油分 布 比较 复杂 , 剩余 油 主要 富集在层 内渗透率 相对 低 、 非均质
储 层性 质变 化 , 是 直 接 控制 单 砂 层 内水淹 厚 度 波 它 及 系数 的关 键地质 因素 。层 内非均质 性是生 产 中引
起 层 内矛盾 的 内在 原 因 。一 般层 内非 均质性 可从 垂
向粒度分 布 的韵律 性 、 层理 构造 、 内夹层 和层 内渗 层 透率 非均 质性 等方 面进 行分 析 。
般 层 内非 均 质 性 可用 渗 透 率变 异 系数 、 突进
水 下分流 河道 砂体 为 主要 储 集层 。根 据沉积 环境 以 及纵 向上沉 积韵 律 的 变化 , 研 究 区长 6油 层 组 自 将
意义l 。储层 非均 质 性 的 分类 方 法 较 多 , 中裘 亦 3 ] 其 楠 将碎 屑岩 的储层 非均 质性 划分 为层 间 、 内、 面 层 平 和 孔 隙非 均 质性 四类 , 目前 我 国各 油 田普 遍 使 用 是 的分类方 案[ 。描 述 储层 非 均 质 性 , 4 ] 主要 用 非 均 质
进 行 了研 究 。 塞 1 0井 区 长 6 层层 内、 间非 均 质 性 较 弱 , 面 非 均 质 性 及 储 层 孔 隙 结 构 微 观 非 均 性 中等 。 剩 3 储 层 平
余 油 主要 分 布 在 6 和 长 6。 两 个 储 层 , 油 田 下 一 步 剩余 油挖 潜 的 主要 目的 层 。 ; j 是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评价,对油田的地质研究、注水方案的确定、开发综合调整以及增产、增注措施规划的制定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是指在纵向上砂体之间的储层性质的差异程度。

目前,研究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大多数采用单项参数评价储层层间差异,如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层间孔隙度级差等,或者将各层的储层参数罗列起来进行比较,反映其层间非均质程度,确定连通情况,规划注采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反映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未将这些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个储层参数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储层的特性,而要全面的、科学地评价储层,仅根据一个相对独立的参数进行评价是不够严谨的;二是缺乏“量”的概念,不能准确定量储层层间差异。

目前,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正在向精细化、定量化、隐蔽化、前沿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丰富发展、科技创新,定量评价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更好为油田勘探开发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油田地质特征一般指构造位置、构造运动类型、含油层系、储层类型、储层特点、油藏类型等。

这里我们以A油田为例,运用多种储层参数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

该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自上而下,共发现馆陶组至沙河街组沙四段中亚段7套含油层系。

目的层由于经受两次构造运动(济阳运动、东营运动)的影响,并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

在地层剖面上,储层类型多、储层层间差异变化大。

从上到下,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东营组属湖成三角洲相沉积、沙河街组沙一下亚段为浅湖相沉积、沙三段1 砂组为滨湖相—砂坝沉积、沙三段2 砂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沙四段上亚段为生物礁相沉积、沙四段中亚段属滨湖相沉积。

其岩性除沙一段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以外,其余均为砂岩。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与分类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与分类
侧积体 层系规模—砂体规模—层理组合 规模—纹层系规模—孔隙规模
2、储层分布非均质性
★储层分布的复杂性
●多层储集体系(储层与隔层) ●单层储集体与侧向隔挡体的差异分布 ●储集体内部单元与夹层的差异分布
层次性 复杂性
渗流屏障: 阻碍流体运动的非渗透层(体) 隔层:垂向分隔不同砂体的 非渗透层。泥质岩类、盐岩等。 侧向隔挡体:侧向上隔挡两个储集 体的非渗透岩体。 夹层:储集体内部的、横向不稳定 的非渗透层。
(据Ambrose,1991,有修改)
2、储层分布非均质性
★储层分布的复杂性
隔层?夹层?侧向隔挡体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内涵
3、储层质量非均质性
储层质量: 储层储集与渗滤流体的能力
广义的 储层质量要素 孔隙结构 岩石物理参数 裂缝、溶洞 狭义
3、储层质量非均质性
★ 孔隙结构
√岩石中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 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官24
42 26
渗流屏障: 泥岩 成岩胶结 封闭性断层 渗流差异: 储层质量差异
石 油 大 学 ︵ 北 京 ︶ 地 球 科 学 系
141
官 104 断块孔一段 Ⅲ11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图
0 300 m
王24
王33 104-3
一 九 九 九 年 四 月
42 27
42 27
66-34 66-32 68-32
官 103 王1
66-36
68-36 69-37 70-30 70-32 72-30 69-35 70-36 70-34 72-32 73-31 72-36 73-35 73-33 104-2 71-37 72-38
42 26
74-20 76-18 78-16 80-14 74-22

第六章 储层解析

第六章 储层解析

第六章油气储层储层是油气赋存的场所,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储层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油藏评价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依据。

本章从储集岩类型入手,系统介绍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性储层、储层建模及综合分类评价等内容。

第一节储集岩类型在自然界中,把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进行不同的储层分类。

一、按岩石类型的储层分类根据岩石类型,可将储层分为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其它岩类储层。

其中,前二者亦可称为常规储层,后者可称为特殊储层,意为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储层。

《石油地质学》[56]已系统阐述了各种岩类储层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在此仅简要介绍。

1.碎屑岩储层主要包括砂岩、粉砂岩、砾岩、砂砾岩等碎屑沉积岩。

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在部分较细的碎屑岩中可发育裂缝。

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储集空间的发育则受控于岩石结构和成岩作用,部分受构造作用的影响。

2.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储集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控制。

3.其它岩类储层包括泥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

泥岩的孔隙很小,属微毛细管孔隙,流体在地层压力下不能流动,因此,一般不能成为储集层。

但是,在泥岩中发育裂缝,或者泥岩中含有的膏盐发生溶解而形成晶洞时,泥岩中具有连通的储集空间,可成为储集岩。

火山碎屑岩包括各种成分的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其特征与碎屑岩相似,但胶结物主要为火山灰和熔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其次为裂缝。

火山岩储集岩主要指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喷出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等。

储集空间主要为气孔、收缩缝及构造裂缝。

岩浆侵入岩和变质岩都有不同程度的结晶,故亦称结晶岩。

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③条状砂体:长宽比介于 3 : 1 和 20 : 1 之间, 一些顺直型分流河道砂体即属于此类。 ④鞋带状砂体:长宽比大于20:1。 ⑤树枝状砂体:属伸长状砂体,通常较为弯 曲并有分枝。树枝状分流河道砂体即属此 类。 ⑥不规则砂体:形态不规则,一般有一个主 要延伸方向,但其它方向也有一定的延伸, 为多次水流改道形成的复杂成因的砂体。
2、砂体规模及连续性
• 砂体规模是各向延伸的实际大小,通常用 砂体长度、砂体宽度或宽厚比、钻遇率、 砂岩密度来表征,是决定井网型式和井距 的关键地质因素。 • 钻遇率:钻遇砂层井数与总井数之比,表 示在一定井网下对砂体的控制程度。
按延伸长度可将砂体分为五级
一级:砂体延伸大于2000m,连续性极好。 二级:砂体延伸1600~2000m,连续性好。 三级:砂体延伸 600 ~ 1600m ,连续性中等。 四级:砂体延伸300~600m,连续性差。 五级:砂体延伸小于300m,连续性极差。
5、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表征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参数有: • 渗透率变异系数(Vk)是一数理统计的概念,用 于度量统计的若干数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分散程 度或变化程度. • 渗透率突进系数(Tk)表示砂层中最大渗透率与 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 • 渗透率级差( Jk)为砂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 透率的比值。 • 渗透率均质系数( KP)表示砂层中平均渗透率与 最大渗透率的比值。
1、分层系数(An)
指一定层段内砂层的层数,以平均单井 钻遇砂层数表示。分层系数愈大,表 明层间非均质性愈严重。
2、砂岩密度(Sn)
指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以百分数表示,反映砂体发育程度和砂体 间的连通程度。 Sn=(砂岩总厚度/地层总厚度)×100%
裘怿楠先生根据我国湖盆河道砂体的实 际资料,对Allen的河道砂体密度临界值 作了补充修改,提出河道砂体连通程度 的河道砂体密度界限值。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储层评价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储层评价
个储层,必须采用多项参数,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般来说,储层综合评价都要选择以下一些参数: ① 油层厚度:如沉积厚度、砂泥岩厚度、砂泥岩比例、 有效厚度等; ② 油层物性:如有效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渗透率、 粒度中值、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 ③ 孔隙结构:如孔隙类型及分布状况、平均孔隙直径、孔 喉 比、最大连通喉道半径、最小非饱和体 积孔喉分选系数等; ④ 沉积相带:所属亚相、微相及特征 ⑤ 油层分布状况:如含油面积、油砂体个数、油层连通情况、 砂层钻遇率等; ⑥ 地质储量分布:各砂层储量大小及其占总储量的百分数。 所选用的参数,在不同地区、不同油田、不同任务和不同 的勘探开发阶段是有差别的。因而评价参数的选择范围和参数 的重要程度也有不同。
(4)层间非均质性
三、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在垂向上的储渗性质变化。 包括层内渗透率的剖面差异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 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不 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等。
正韵律 反韵律 复合韵律 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正、反韵律的组合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夹层分布频率越高,层内非均质性就越严重。 ⑵夹层分布密度( Dk ) 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合计厚度。
H sh Dk H
H sh —层内泥质隔夹层总厚度,
m;H —层厚,m。
夹层分布密度越大,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就越强。
渗透率差异对水洗油层的影响 油层剖面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变化情况复杂,一般可归结为 三种基本类型:渗透率下高上低的正韵律油层,渗透率下低 上高的反韵律油层,渗透率呈正、反韵律交叉变化的复合韵 律油层。这三种油层的剖面水洗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见水 水淹 剖面水 见水后含水 采收率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概念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性。

(2)分类根据非均质规模大小、成因和对流体的影响程度等来进行分类。

——常按规模、大小分①Pettijohn分类(1973)Pettijohn对河流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五种规模储层非均质性。

油藏规模1~10km×100m层规模100m×10m砂体规模1~10m2层理规模10~100mm2孔隙规模10~100μm2②Weber分类(1986)Weber根据Pettijohn的思路,不仅考虑非均质性规模,同时考虑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i. 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ii. 成因单元边界iii. 成因单元内渗透层iv. 成因单元内隔夹层v. 纹层和交错层理vi. 微观非均质性vii. 封闭、开启裂缝③Haldorsen分类(1983)Haldorsen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按照与孔隙均值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四个级别:i. 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和砂粒规模(薄片)ii. 宏观非均质性:通常的岩心规模(岩心大小)iii. 大型非均质性:模拟网格规模(砂体)iv. 巨型非均质性:地层或区域规模。

④Tyler分类(1988,1993)Tyler对曲流河道、河控/潮控扇三角洲储层按非均质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分类图,划分出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i. 巨型尺度--油层组规模ii. 大尺度--建筑块模型(较大的网格单元)iii. 中尺度--岩相规模(较小的网格单元)iv. 小尺度--纹层规模v. 微尺度--孔隙规模⑤裘亦楠的分类(1987,1989)根据我国陆相储层特征(规模)及生产实际,裘亦楠提出了一套较完整且实用的分类方案i. 层间非均质性ii. 平面非均质性iii. 层内非均质性iv. 孔隙非均质性(3)主要研究内容①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 国内外研究动态储层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和各项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从储层沉积相岩相分析,储层非均质综合分析储层微观特征分析储层地质建模和试验大方面来分析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储层沉积相岩相分析(2) 储层非均质参数法 (3) 储层微观特征分析 (4) 储层地质建模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 80年代,国际上1985、1989、1991年分别召开了3届储层表征技术讨论会,从而掀起了储层研究的热潮。

国内外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已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其研究内容与领域在不断加深,同时,有关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向定量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世界上各大石油公司和科研院所不惜重金开展露头精细解剖,力图建立各类储层的原型模型,积累地质知识库,这已成为当前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最为成功的国外项目当属BP进行的Gypsy剖面研究。

在微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面,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理论及分形几何学等理论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为随机建摸等模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油田以陆相碎屑岩储层为主,地质情况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原油性质差异大,油藏最终采收率低,因此,加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于我国油气田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中最核心的内容。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 储层中的剩余油高度分散, 挖潜难度越来越大。

储层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非均质性是造成剩余油高度分散的主要地质因素, 因此, 必须深入研究储层各层次的非均质问题, 更加精细地进行储层描述和预测, 这是深度开发油田, 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

随着油气田开采形势的日益严峻,须对老区块进行工艺调整、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并不断寻找新的靶区。

已有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均为对现今储层内部结构的研究,对老油区开发阶段的工艺调整、注水挖潜起到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对于预测新的有利靶区则收效甚微,因为油气藏形成是个历史过程,现今的储层由于经历了一系列成岩、构造等作用的改造,与油气藏形成时的原始面貌相差甚远,已形成的油气聚集区可能由于后期储层的变化而变得更加隐蔽,因此,研究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受成岩和构造等因素影响的变化,直至现今状态这一过程,不失为寻找可能有利靶区的一种可行办法,这将会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一个新的尝试。

白豹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白豹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油 气储 集 层 作 为 石 油 地 质 研 究 的核 心 内 容 之

2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研 究
储层 非均 质性是 指储 层在 形成 过程 中受沉 积环 境 、 岩作 用 和构造 作用 的影 响 , 空间分 布及 内部 成 在
属性 上都 存在不 均 匀 的变 化 。而这 些变化 是影 响地

7 ・
王 竹 林 : 豹 地 区 长 6 层 非 均 质 性 研 究 白 储
道 的期次 及其 是否 下切 侵蚀 等特 征将 白豹 地 区长 6
上 沉积微 相 的差异会 导致 平 面上非均 质变化 。将 对
砂体 层 内非 均质 特征划 分为 3种模 式( 见表 1。 )
表 1 白豹 地 区 长 6砂体 非均 质 模 式
颗粒 以次 棱角状 为 主 , 圆度 中等 , 磨 结构成 熟度 相对
较好 , 因此 在成 岩作用 的改 造之前 . 岩 的原生粒 间 砂
现今 的鄂 尔 多 斯盆 地 构造 形 态 总体 呈 现 如下 : 东翼 宽缓 , 西翼 陡 窄 的不对 称 大 向斜 的南 北 向矩 形 盆地 : 盆地 边缘 断裂褶 皱较 发育 , 盆地 内部构 造相 而
第l 2卷 第 2期
重 庆科技 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
2 1 4月 0 0年
白豹 地 区长 6储 层 非均 质 性 研 究
王 竹 林 ( 江大 学 , 州 4 4 2 ) 长 荆 3 0 3

要 : 尔 多 斯 盆 地 白豹地 区上 三 叠 统 延 长 组 储层 为低 孔 低 渗 、 低 渗 储 层 。 对 其 非 均 质 性 强 、 岩 作 用类 型多 鄂 特 针 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5T03:32:11.7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6期作者:陈新[导读]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厂 138000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油气储集层在空间展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即储层非均质性。

它不仅是平面上的变化,更是三维空间内储层性质的变化。

包括:岩性、厚度、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油气水性质(密度、粘度等)、流体饱和度等。

储层非均质性总体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储层损害的影响。

1、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1.1粒度韵律性粒度的韵律性受沉积环境、沉积方式及水流等控制,水流强度大,携带的颗粒粗,反之则细。

由于水流强度的周期性变化造成粒度粗细的周期性变化。

粒度韵律性是构成渗透率韵律性的内在原因,对层内水洗厚度大小影响很大。

(1)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正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正韵律发育,颗粒粒度自下向上变细,正韵律往往导致物性自下而上变差。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正韵律结构。

该砂体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沉积为正韵律,孔隙度值由12.5%上升到18.6%,呈正韵律性。

渗透率由0.14×10-3μm2上升到8.61×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1.62,渗透率突进系数7.02,级差1060。

砂体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2)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复合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中复合韵律相对正韵律不发育,多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也有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形成。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储层非均质性是原油储层在地层中的分布以及各种物性的变化呈现不均匀变化的现象。

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外在储层非均质性上的研究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储层流动单元、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随机建、模非均质综合数法及洛伦兹曲线法等方法。

本文主要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标签: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现状及发展引言我国的大部分油田目前都处在二次开采的后期阶段,油田的含水率逐渐增高,开采难度也越来越大,油田的采收率也越来越受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油田开采的进行越来越突出。

而我国的油田大部分都是陆相的砂岩等碎屑岩的储层情况,地层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在各个方向上的非均质性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造成了油藏的储量不足,而且地层中流体的不断排出,地层能量得不到补充使得油气藏的出液量逐步降低。

原油的采收率也较低。

在油藏储层的描述中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对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在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领域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研究方法也向着定量化以及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在油田的开发后期,为了能够达到精确描述油气藏,有效的提高油气藏的采收率,往往会在进行储层非均质研究,因此来对油气藏开发的地质情况进行科学、精确的研究和判定。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气藏开发和储层地质情况描述不可或缺的部分。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是因为油气藏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地层沉积以及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导致储层在物性以及分布上呈现出不均匀变化的现象,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一种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将岩层的的非均质性通过细分为层间、层内、微观和平面非均质性等四种储层非均质性来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 N bi / n
i 1
n
N bi —某井的砂层层数;
n —统计井数。
2.砂层密度( S n)
指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以百分数 表示。
Hs Sn 100 % H
Hs——砂岩总厚度,m; H——地层总厚度,m。
这一参数油田上也称作砂岩比或净总比(砂岩净厚度
与地层总厚度之比)。一般来说,砂岩密度的数值越
1.粒度韵律 2沉积构造
3渗透率韵律 4.泥质夹层的分布 频率和分布密度
在碎屑岩储层中,层理是常见的沉积构造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Ke/KL) 渗透率非均质程 度的定量表征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⑴ 渗透率变异 系数(Vk)
K
n i 1
i
K K
__
2
Vk
n
式中: Ki——层内样品的渗透率值; __ K ——层内所有样品渗透率的平均值; n——层内样品个数。 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 其值越小,说明渗透率差异小、储层比较均质;其值越 大,说明渗透率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 一般来说,当Vk<0.5时为均匀型,表示非均质程度弱; 当0.5≤ Vk ≤0.7为较均匀;当Vk>0.7时为不均匀型。
§7 储层综合评价
一、储层综合评价的目的任务
1. 划定研究地区储层与非储层具体指标界限。 2. 划分出工区储层基本类型,并给储层优劣等级的参数指 标界限标准。
二、储层综合评价参数
影响储层储渗能力的因素很多,如有效厚度、渗透率、 孔隙度、砂体延伸长度、孔隙结构参数、层内非均质程度
等。一项参数只从一个方面表征储层的特征,全面评价一
㈢参数优选与综合评价方法 优选参数方法:多元逐步回归,R型因子分析,模糊聚类 评价方法: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权重”评价法, 神经网络 ㈣储层综合评价分类 常用3-4级分类:好、中、差等或1、2、3、4类 如河南双河油田储层综合评价:
类 别 1 2 3 4 渗透率 10-3 μ m2 > 240 50-240 25-50 < 25 孔喉平 均半径 μ m >7 4-7 2.5-4 < 2.5 喉道均 值φ < 7.5 7.5~8.5 8.5~9.5 > 9.5 主要流动 孔隙 μ m 75~6.3 25.6~2.5 25.9~1.6 8.4~0.1 变异系数 % 0.59~0.31 0.34~0.26 0.31~0.24 0.25~0.16 退汞效率 (%) 42.7-62.5 29.9-53.4 22.1-47.5 — 评价 好的有 效储层 中等有 效层 较差有 效层 非有效 层
复习思考题
1 储层研究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2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3 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的主 要内容。 4 层内非均质性中的渗透率韵律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5 储层综合评价的目的、常用指标和评价方法
低,其层间非均质性就越大。
3.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
仍然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Vk)、
渗透率突进系数(Tk)、 渗透率级差(Jk) 等参数来定量描述多个油层之间的渗透率差异程度。
4.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层在剖面上的配置关系 注意特高渗透率层在剖面上的位置及其地质 成因。 5.隔层: 指稳定分布于两个渗透性岩层中间的不渗透 岩层。油田开发过程中对流体运动具有隔挡 作用。
个储层,必须采用多项参数,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般来说,储层综合评价都要选择以下一些参数: ① 油层厚度:如沉积厚度、砂泥岩厚度、砂泥岩比例、 有效厚度等; ② 油层物性:如有效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渗透率、 粒度中值、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 ③ 孔隙结构:如孔隙类型及分布状况、平均孔隙直径、孔 喉 比、最大连通喉道半径、最小非饱和体 积孔喉分选系数等; ④ 沉积相带:所属亚相、微相及特征 ⑤ 油层分布状况:如含油面积、油砂体个数、油层连通情况、 砂层钻遇率等; ⑥ 地质储量分布:各砂层储量大小及其占总储量的百分数。 所选用的参数,在不同地区、不同油田、不同任务和不同 的勘探开发阶段是有差别的。因而评价参数的选择范围和参数 的重要程度也有不同。
五、层间非均质性
一套含油层系内的砂体的层间差异。储层层间非均质 性一般用以下参数进行描述表征:
1.分层系数
2.砂层密度
3.层间渗透率非均 质性的定量表征 4.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 层在剖面上的配置关系 5.隔层
1.分层系数( An )
指某一层段内砂层的层数。以平均井钻遇砂层个数 (即钻遇率)来表示。
3.复合韵律油 层水洗特征
四、平面非均质性
砂体几何形态
平 面 非 均 质 性
砂体规模及 各向连续性 砂体的连通性 孔隙度、渗透 率的平面变化
通过绘制孔隙度、渗透率 的平面等值线图,来反映 其平面变化情况
①席状砂体:长宽比1:1 ②土豆状砂体 <3:1 ③带状砂体:3:1—20:1 重点研究砂体的侧向连续 ④鞋带状砂体:>20:1 指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相互接触 性。一般砂体的规模越大、 连通情况。 ⑤不规则砂体:<20:1 其横向连续性也越好 1.连通方式:多边式、多层式、孤立式 2.表征参数:砂体配位数、连通程度和 连通系数表示。 ① 砂体配位数:与某一个砂体连通接 触的砂体个数。 ② 连通程度:指连通的砂体面积占砂 体总面积的百分数;或以连通井数占 砂体控制井数百分率表示。 ③ 连通系数:连通的砂体层数占砂体 总层数的百分比。连通系数也可以用 厚度来计算,称为厚度连通系数。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⑷ 渗透率均质 系数(Kp)
K Kp K max
渗透率均质系数是渗透率突进系数的倒数。 其数值在0~1之间变化,K越接近1均质性越
好。
⑴ 夹层分布频率( pK) 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个数。 4.泥质夹层 的分布频率 和分布密度
N Pk H
N—层内非渗透性夹层个数; H—层厚,m。
夹层分布频率越高,层内非均质性就越严重。 ⑵夹层分布密度( Dk ) 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合计厚度。
H sh Dk H
H sh —层内泥质隔夹层总厚度,
m;H —层厚,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夹层分布密度越大,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就越强。
渗透率差异对水洗油层的影响 油层剖面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变化情况复杂,一般可归结为 三种基本类型:渗透率下高上低的正韵律油层,渗透率下低 上高的反韵律油层,渗透率呈正、反韵律交叉变化的复合韵 律油层。这三种油层的剖面水洗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见水 水淹 剖面水 见水后含水 采收率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⑵ 渗透率突进 系数(Tk) 渗透率突进系数表示砂层中最 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 值,即
Tk
K max K
__
K max
Tk
——渗透率突进系数; ——层内最大渗透率。
渗透率突进系数是一个大于1的数,其值越大表示非均 质性越强。一般来说,当<2为均匀型,当为2-3时
㈡粘土杂基 指作为杂基充填于碎屑岩储集层孔隙内的粘土矿物。 1.粘土含量:粒径小于5um—粘土 2.粘土矿物类型:X衍射分析法→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 石及其混层粘土 3.粘土矿物产状:扫描电镜→分散状(如高龄石)、薄层状(绿 泥石)、搭桥状(伊利石) 4.对流体的敏感性 ⑴速敏性:因流体流动速度变化引起地层微粒运移,堵塞通道, 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⑵水敏性:当与储层不配的外来流体进入储集层后引起粘土膨 胀、分散、运移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⑶酸敏性:酸液进入储层与酸敏性矿物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或 释放颗粒而使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⑷盐敏性:地层耐受低盐度流体能力(水化膨胀)储层中的粘 土矿物在接触低盐度流体时可能产生水化膨胀、分散和运移而 降低渗透率。 ⑸碱敏性:碱液进入储层与碱敏性矿物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或 释放颗粒而使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层内非均质性
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 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不连续薄夹层的分 布频率和大小,以及全层的水平渗透率与垂 直渗透率的比值等。
指砂平面上的非均质性。砂体成因单元的连通
(3)平面非均质性
程度、平面孔、渗变化和非均质程度、以及 砂体渗透率的方向性等。
多个砂层之间的非均质性,包括层系的旋 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 分布、特殊类型层的分布等。
正韵律 油层 1. 正韵律油层 反韵律 晚 剖面水洗特征 油层 复合韵 中等 律油层 时间 早 厚度 洗差异 上升速度 由于渗透率和重力的作用,上部尤其顶部油层 小 强 快 低 难于水洗到,油层的剖面水洗程度与强度的差
2. 反韵律油层
剖面水洗特征
别增大,油层剖面动用程度降低,油藏开发效 大 在注水开发的情况下,虽然反韵律油层上部 弱 慢 高 果变差,最终采收率较低 渗透率高吸水多,但由于注入水受重力作用逐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渐下渗,使得吸水较少的下部油层水洗得以加 强,从而使吸水较多的上部油层水推速度和水 洗强度受到控制。其结果,使得油层剖面水洗 差异降低,油层剖面动用程度增大,油藏开发 效果变好,最终采收率较高。 其水洗、水淹特点介于正韵律油层与反韵律 油层之间。复合韵律油层的剖面动用程度与开 发效果好于正韵律油层,但较反韵律油层为差。
(4)层间非均质性
三、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在垂向上的储渗性质变化。 包括层内渗透率的剖面差异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 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不 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等。
正韵律 反韵律 复合韵律 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正、反韵律的组合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1. 碎屑岩喉道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1)孔隙缩小型喉道-大孔粗喉型 (2)缩颈型喉道-大孔细喉型 (3)片状或弯片状喉道-小孔极细喉型 (4)管束状喉道
2.碳酸盐岩的喉道及孔隙结构特征 ⑴喉道类型 A 构造裂缝型:长、宽、直、片状、 大缝喉>0.1mm 小缝喉:0.1—0.01 微缝喉<10μm B晶间隙型:窄、短、平、多种形态 C孔隙缩小型 D管状喉型 E 解理缝型 ⑵孔隙结构特征:指孔洞与缝隙之间的组合关系,形态、大小、数量均 匀程度,排列方式 A 大缝洞型:以缝宽大于0.1mm的裂缝为喉道 B 微缝孔隙型:以微裂缝及晶间隙为喉道 C 裂缝型:储集空间和喉道均为裂缝,孔隙不发育 D 复合型:大洞、大缝,小孔、微缝的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