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形成与培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培养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
品德是否可以培养和训练? 品德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只有在配合学生品德发展的情形下,品德教 育才有效。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与道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 2. 3. 4.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一、品德与道德
※ 定义
道德: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
田世国——当代孝子捐肾救母:38岁的田世国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 捐肾。 [颁奖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 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 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 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洪战辉——永不言弃:[颁奖辞]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 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 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 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仍然文弱,但精神 上他从来是强者。 评委感言:他在苦难中表现出坚强,在冷漠中执着于善良。 (2005)
总和。 社会现象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 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或特征。 稳定性 个体现象
社会道德
个体品德
※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区别:
① 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② 道德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品德的发生、发展则 有赖于个体的存在。个体消亡了,它的品德也不复存在, 但社会道德规范却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③ 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三)儿童对公正观念的发展
1. 服从(7岁以前) 2. 平等(10岁左右开始) 3. 公道(13岁左右开始)
(四)儿童对惩罚观念的发展
1. 抵罪性惩罚 2. 回报性惩罚
例类
例选
行为责任
A:某孩子在无 意中打碎十五只 杯子。 B:某孩子为偷 吃而打碎一只杯 子。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谎言问题
年幼儿童属“客 观责任”类型, 根据结果判断是 非。 年长儿童属“主 观责任”类型, 用动机的善恶来 判断是非。
年幼儿童认为谎 年幼儿童属“抵罪的 言与事实距离越 惩罚”,认为过失大 大,错误越严重。 小与犯规者承受的痛 年长儿童看到谎 苦保持正比,惩罚与 言与事实之间的 错的性质无关。 欺骗性,蒙蔽性 年长儿童属“回报的 越大,错误越严 惩罚”,没有专断性 重。 质,要求惩罚的方式 与错误性质联系起来
社会道德怎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
进行品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
研究个体品德形成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P95
道德 认识 道德 情感
道德 行为
道德 意志
1.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人们对行为规范的理解,对是非、好坏、善恶等道
德现象的判断和评价。
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般而言,认识上认为合理的活动,人们从
的普通农家子弟放弃读研机会,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孤身
支教。 [颁奖辞]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 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 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 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 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 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2004)
事它的动机会强一些,而且会产生积极的情 感体验。
2.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
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是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对他 人或自己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 实现所产生一种内心体验。
3.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 志努力。
有时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也感到应该去做,但却没有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人民日报》 ,2006年3月5日
人类十个最基本的美德:同情、责任、 友谊、勤劳、勇气、坚毅、诚实、忠诚、 自律 ——《美德书》
品德
感动中国人物
徐本禹——大山深处孤身支教 : 22岁的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 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这个自称只是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
想法与体会转化为行动。所以道德行为表现还道德意志有关。
3.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引下,在道德情感的激 励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 重要标志。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第二节、品德形成的理论
皮亚杰
从他律到自律
科尔伯格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一)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 1. 运动阶段(三岁以下) 2. 自我中心阶段(3-7岁) 3. 合作阶段(7-8岁开始) 4. 编制规则阶段(11-12岁开始)
(二)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对偶故事 P98
1. 客观责任(7岁以前) 2. 主观责任(7岁以后)
A:看到一条狗 象牛一样大。 B:对母亲说老 师给了他好分数 ,而事实上没有 。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惩罚问题
A:不听父母的话就 不能骑木马。 B:不借书给不爱惜 书的人。
公正问题
偷苹果慌忙逃跑,经过 一座腐朽的木桥,桥断 掉进河里。
判断结果
年幼儿童:A公正 年长儿童:B公正
年幼儿童:这是惩罚的 报应 年长儿童:桥断与偷苹 果无关。 年幼儿童属“内在公 正”,自发地把惩罚的 权力委诸于自然界,认 为自然界也服从成人规 定的道德法则。 年长儿童已通过经验知 道,对是非的善恶报应 并不一致。事物内在公 正的信仰消失了。
道德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品德是否可以培养和训练? 品德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只有在配合学生品德发展的情形下,品德教 育才有效。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与道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 2. 3. 4.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一、品德与道德
※ 定义
道德: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
田世国——当代孝子捐肾救母:38岁的田世国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 捐肾。 [颁奖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 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 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 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洪战辉——永不言弃:[颁奖辞]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 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 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 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仍然文弱,但精神 上他从来是强者。 评委感言:他在苦难中表现出坚强,在冷漠中执着于善良。 (2005)
总和。 社会现象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 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或特征。 稳定性 个体现象
社会道德
个体品德
※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区别:
① 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② 道德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品德的发生、发展则 有赖于个体的存在。个体消亡了,它的品德也不复存在, 但社会道德规范却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③ 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三)儿童对公正观念的发展
1. 服从(7岁以前) 2. 平等(10岁左右开始) 3. 公道(13岁左右开始)
(四)儿童对惩罚观念的发展
1. 抵罪性惩罚 2. 回报性惩罚
例类
例选
行为责任
A:某孩子在无 意中打碎十五只 杯子。 B:某孩子为偷 吃而打碎一只杯 子。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谎言问题
年幼儿童属“客 观责任”类型, 根据结果判断是 非。 年长儿童属“主 观责任”类型, 用动机的善恶来 判断是非。
年幼儿童认为谎 年幼儿童属“抵罪的 言与事实距离越 惩罚”,认为过失大 大,错误越严重。 小与犯规者承受的痛 年长儿童看到谎 苦保持正比,惩罚与 言与事实之间的 错的性质无关。 欺骗性,蒙蔽性 年长儿童属“回报的 越大,错误越严 惩罚”,没有专断性 重。 质,要求惩罚的方式 与错误性质联系起来
社会道德怎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
进行品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
研究个体品德形成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P95
道德 认识 道德 情感
道德 行为
道德 意志
1.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人们对行为规范的理解,对是非、好坏、善恶等道
德现象的判断和评价。
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般而言,认识上认为合理的活动,人们从
的普通农家子弟放弃读研机会,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孤身
支教。 [颁奖辞]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 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 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 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 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 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2004)
事它的动机会强一些,而且会产生积极的情 感体验。
2.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
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是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对他 人或自己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 实现所产生一种内心体验。
3.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 志努力。
有时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也感到应该去做,但却没有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人民日报》 ,2006年3月5日
人类十个最基本的美德:同情、责任、 友谊、勤劳、勇气、坚毅、诚实、忠诚、 自律 ——《美德书》
品德
感动中国人物
徐本禹——大山深处孤身支教 : 22岁的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 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这个自称只是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
想法与体会转化为行动。所以道德行为表现还道德意志有关。
3.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引下,在道德情感的激 励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 重要标志。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第二节、品德形成的理论
皮亚杰
从他律到自律
科尔伯格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一)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 1. 运动阶段(三岁以下) 2. 自我中心阶段(3-7岁) 3. 合作阶段(7-8岁开始) 4. 编制规则阶段(11-12岁开始)
(二)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对偶故事 P98
1. 客观责任(7岁以前) 2. 主观责任(7岁以后)
A:看到一条狗 象牛一样大。 B:对母亲说老 师给了他好分数 ,而事实上没有 。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惩罚问题
A:不听父母的话就 不能骑木马。 B:不借书给不爱惜 书的人。
公正问题
偷苹果慌忙逃跑,经过 一座腐朽的木桥,桥断 掉进河里。
判断结果
年幼儿童:A公正 年长儿童:B公正
年幼儿童:这是惩罚的 报应 年长儿童:桥断与偷苹 果无关。 年幼儿童属“内在公 正”,自发地把惩罚的 权力委诸于自然界,认 为自然界也服从成人规 定的道德法则。 年长儿童已通过经验知 道,对是非的善恶报应 并不一致。事物内在公 正的信仰消失了。
道德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