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四、促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校园物资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化发展要求的,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与现存社会文化趋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各中小学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坚持“两手抓”的政策,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目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即所谓的“深层面”,这一层面表现在:一是学校目标,全体员工一致努力、为之奋斗,逐步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成为学校工作的凝聚点;二是价值观念,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学校内评价人与事的价值,评价成功与失败,成绩与缺点的观念和标准;三是精神作风,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同化、培育师生员工的这种精神作风,来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四是校园礼仪,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沿袭而形成的学校文化传统形式,是礼节、仪式化的价值观念。比如:互致问候、升旗仪式,、颁奖仪式、穿校服、戴校徽、升校旗、挂校标,都能激发和强化师生员工的文化意识,使大家受到浓烈的感情熏陶,产生归属感和自我约束力。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校园文化的主体结构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教师是校园文化的晶核,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首先,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作用。在中小学,少先队员的榜样作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贡献。少先队员们在学校生活中,以他们的天真活泼、纯朴可爱、助人为乐等展示了新时期少年儿童的美好心灵。一所学校,这样的优秀学生越多,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就越好。
各中小学要创建的校园文化,既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同时又要积极吸收有益的外来校园文化的新观念、新经验,使传统的文化向现代文化方向发展,使校园文化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独创性。由于各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位置、民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生的发展经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趋同性的同时,还要继续保持各自独特的风格。
其次,要努力发挥教师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优秀教师崇高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对人生观、价值观均未确立或正在确立的中小学生来说,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会起重要作用。
试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8-2-10 15:53:13来源:山东新闻网济宁频道 网友评论0条进入论坛
摘要: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校的其他各项建设具有统领、决定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四、促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
(三)、加强校园活动建设,突出师生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目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规划与布局,建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础建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简约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直接推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价值。
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首先是德育功能。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建设高格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走在社会的前面,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再次是实践功能。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学生将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这些考验固然检验着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但同时也对中小学校所代表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中小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的不足。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极其突出的现实意义。
三、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学校常规管理的水平来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
(二)是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地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出入电子娱乐场所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
(三)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层次的提高。
(三)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开发课程,充分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需求,调查学生的需求和特征,然后通过科学程序编制课程,这就使校本课程开发尊重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差异性,保证了课程真正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适合本地区的经济需要,适时顺应社会需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课程,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等,它对学校的广大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加强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充分挖掘学校潜在的教育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目录: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加强校园活动建设,突出师生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认知活动、养成活动、培养活动、训练活动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五)、加强和谐人际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五、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
(二)、独立性原则。
(三)、人本性原则
(四)、长期性原则。
六.参考文献
正文: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它主要是通过学校历史、学校的形象标志、学校建筑、内部机构设置、学校管理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校的各种活动仪式、师生关系、学校环境、办学思想、管理观念、员工的工作态度等表现出来。它是学校中比较复杂的隐性课程和管理对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强化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是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艺术节等,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是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的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
(六)是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需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有所发展。
其次是美育功能。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中小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校园环境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四、促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校园物资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化发展要求的,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与现存社会文化趋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各中小学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坚持“两手抓”的政策,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目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即所谓的“深层面”,这一层面表现在:一是学校目标,全体员工一致努力、为之奋斗,逐步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成为学校工作的凝聚点;二是价值观念,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学校内评价人与事的价值,评价成功与失败,成绩与缺点的观念和标准;三是精神作风,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同化、培育师生员工的这种精神作风,来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四是校园礼仪,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沿袭而形成的学校文化传统形式,是礼节、仪式化的价值观念。比如:互致问候、升旗仪式,、颁奖仪式、穿校服、戴校徽、升校旗、挂校标,都能激发和强化师生员工的文化意识,使大家受到浓烈的感情熏陶,产生归属感和自我约束力。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校园文化的主体结构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教师是校园文化的晶核,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首先,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作用。在中小学,少先队员的榜样作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贡献。少先队员们在学校生活中,以他们的天真活泼、纯朴可爱、助人为乐等展示了新时期少年儿童的美好心灵。一所学校,这样的优秀学生越多,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就越好。
各中小学要创建的校园文化,既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同时又要积极吸收有益的外来校园文化的新观念、新经验,使传统的文化向现代文化方向发展,使校园文化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独创性。由于各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位置、民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生的发展经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趋同性的同时,还要继续保持各自独特的风格。
其次,要努力发挥教师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优秀教师崇高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对人生观、价值观均未确立或正在确立的中小学生来说,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会起重要作用。
试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8-2-10 15:53:13来源:山东新闻网济宁频道 网友评论0条进入论坛
摘要: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校的其他各项建设具有统领、决定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四、促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
(三)、加强校园活动建设,突出师生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目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规划与布局,建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础建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简约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直接推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价值。
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首先是德育功能。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建设高格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走在社会的前面,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再次是实践功能。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学生将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这些考验固然检验着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但同时也对中小学校所代表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中小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的不足。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极其突出的现实意义。
三、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学校常规管理的水平来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
(二)是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地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出入电子娱乐场所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
(三)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层次的提高。
(三)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开发课程,充分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需求,调查学生的需求和特征,然后通过科学程序编制课程,这就使校本课程开发尊重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差异性,保证了课程真正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适合本地区的经济需要,适时顺应社会需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课程,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等,它对学校的广大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加强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充分挖掘学校潜在的教育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目录: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加强校园活动建设,突出师生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认知活动、养成活动、培养活动、训练活动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五)、加强和谐人际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五、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
(二)、独立性原则。
(三)、人本性原则
(四)、长期性原则。
六.参考文献
正文: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它主要是通过学校历史、学校的形象标志、学校建筑、内部机构设置、学校管理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校的各种活动仪式、师生关系、学校环境、办学思想、管理观念、员工的工作态度等表现出来。它是学校中比较复杂的隐性课程和管理对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强化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是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艺术节等,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是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的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
(六)是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需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有所发展。
其次是美育功能。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中小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校园环境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