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学习目标】
了解如何辨析和分化语句歧义,从而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
【重点难点】
了解语句歧义的产生原因、歧义句的类型,并且学会消解语句歧义的方法。
【学法提示】
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采用“查、划、写、记、练、思”六字诀方法)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来整体把握全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活动】
一、阅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二、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
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
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例如:
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
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例如:
①你为什么打他?
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例如:
①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②a.你说不过他/也得说。b.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例①因停顿不同,就表达出了两种意思。a句表示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b句表示自己没把握把这份报告写成功。
例②同样因停顿不同,句子含有两种意思。a句表示“你”必须得说,是指“你”一个人说;b句是指“你”和“他”两个人都得说。
4.同音词混淆造成歧义
同音词在书面表达时不会出现歧义,但在口语表达时易发生混淆,造成歧义。例如:
①这女孩子有点儿jiāo qì。
②这种食物可以zhì’ái。
例①中的jiāo qì既可指“骄气”,又可指“娇气”。
例②中的zhì’ái既可指“致癌”,又可指“治癌”。
5.词的多义性造成歧义(兼类词造成歧义)
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但它们进入具体的语境后,词义就变得单一了。然而有些词语在进入句子后,它的多义现象并未消除,因而引起歧义。例如:
①王大夫看病去了。
②这辆自行车没有锁。
③欢迎英雄母亲的到来。
例①中的“看病”既可指给病人医治疾病,又可指找医生给自己看病。
例②中的“锁”既可作名词,“锁链”的意思;又可作动词,指给自行车上锁。
例③中的“英雄”可以是名词,说这位母亲的儿子是位英雄;也可以是形容词,说这位母亲是位英雄。
6.结构、层次划分的不同造成歧义
有时因短语结构关系的不固定而造成歧义和一个语段不同层次的划分而造成歧义,两者很难分得清楚。
A.结构不固定(结构关系不确定)产生歧义
一类词语与另外一类词语组合,产生的关系可能不止一种,但由于词义的相互制约常不可能产生多种关系。如果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短语仍保留了多种结构关系,那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①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②开会吧,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例①中的“研究方法”是指研究的方法(偏正关系),还是指研究某种方法(动宾关系),因结构关系的不固定产生歧义。
例②中的“学生家长”是指学生和家长(联合关系),还是指学生的家长(偏正关系),结构不固定也产生了歧义。
B.层次切分不同造成歧义
一个语段在进行层次分析时,如果出现不同的切分方法产生不同的意思,就出现了歧义。例如:
①赞成李老师的建议。
②咬死了猎人的狗。
①可以理解为“李老师的建议得到大家认可”(动宾结构)也可以理解为“这建议是一个赞成李老师的建议”(偏正结构) 。②可以理解为“猎人被狗咬死”或“猎人的狗被咬死”
7.语义关系不明造成歧义
语义关系不明确,主要指施受关系不清、领属关系不清和修饰关系不清。
A. 施受关系不清。例如:
这个人连老师也不认识。
如果把“老师”当作是受事者,那意思是“这个人不认识老师”;如果把“老师”当作是施事者,则是“老师不认识这个人”。
B.领属关系不清。例如:
①我们图书馆收藏了著名学者章炳麟的书。
②要研究杜甫,就要力争阅读杜甫的全部论著。
例①中的“章炳麟的书”是指他写的书,还是指他收藏的书,因领属关系不明确,引起歧义。
例②中“杜甫的全部论著”是指杜甫所作的论著,还是指有关评论杜甫的全部论著,也因领属关系不明确,产生歧义。
C.修饰关系不清。例如:
①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②走进新建的师范学校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
例①因“几个学校的领导”中的“几个”修饰不明确,造成指“几个不同学校的领导”还是指“同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意思不明确。
例②“新建的”是修饰“师范学校”还是修饰“实验大楼”关系不确定,造成歧义。
8.省略不当造成歧义
在有一定语境的上下文里,某些句子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如果省略不当,就会引起歧义。例如:
①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②张翔剪了一个纸人,在蜡烛前左右移动。
例①中的第二个分句里,因主语省略不当造成歧义,“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的究竟是“张原”还是那位“老人”呢?不明确。
例②中同样因主语省略不当,造成“在蜡烛前左右移动”的是“张翔”还是“纸人”意思不明确。
9.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①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②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简单,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③李明一进门就看见爸爸和他的表弟在看电视。
④太阳能和核能的研究已经取得进展,这是未来最有希望的一种能源。
例①中的“这方面”指代不明,是指代“搜集史料”呢,还是指代“鉴定和运用史料”呢?
例②中的“这方面”也指代不明,是指代“欣赏一首好诗”呢,还是指代“创作一首好诗”呢?
例③中的“他的表弟”有歧义。
例④的“这是……一种能源”也有歧义。
10.“和”、“对”、“在”等词引起歧义
A.“和”字引起歧义。“和”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结构,容易造成界限不清,引起歧义。例如:
①王小刚和赵小花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②我动员弟弟和爷爷下月五号一道去城里。
例①可理解为“赵小花的爸爸和王小刚”两个人来学校了,也可理解为“王小刚的爸爸”和“赵小花的爸爸”两个人来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