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规范

合集下载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引言: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对于癌症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和指导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我们欢迎专家和学者对此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期不断完善这一指导原则。

一、选择合适的抗肿瘤药物:2.综合考虑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和患者整体状况:医生选择抗肿瘤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其疗效、毒副作用和患者的全身状况。

对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者,应特别慎重选择和应用抗肿瘤药物。

二、合理用药:1.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药物:医生应详细阅读药物的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药物,包括用药途径、剂量、给药频率等。

2.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药代动力学:抗肿瘤药物常常具有强烈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药物相互作用。

医生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代谢途径和药物相互作用,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医生应定期进行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的监测。

对于药物疗效不佳或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停药。

三、多学科团队合作:1.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肿瘤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我们鼓励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包括外科医生、放疗医生、病理医生、放射医学医师、护士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监测疗效。

2.聚焦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团队合作时,应以患者为中心,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肿瘤特征不同,因此治疗方案也应进行个性化调整。

四、持续教育与研究:1.医生和护士应进行持续教育:医生和护士应定期参加相关研讨会、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增加对抗肿瘤药物研究和应用的了解。

2.加强跨领域的合作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需要跨领域的合作。

我们鼓励各大研究机构、大学和医院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推进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结语: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是癌症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对其合理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我们制定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并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水平,并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和持续教育与研究,进一步完善该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应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指导,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的发生。

本文将从药物选择、给药途径、剂量调整等方面,探讨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指导原则。

一、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肿瘤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分期、临床表现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考虑。

不同类型的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根据临床指南和研究数据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合并症、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二、给药途径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多样,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根据药物的特点、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等因素来决定。

一般情况下,口服是最为便捷和经济的给药途径,但在一些情况下,如紧急治疗、肿瘤晚期患者或无法口服的患者,静脉注射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三、剂量调整抗肿瘤药物的剂量是影响疗效和毒副作用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身体表面积、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剂量。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合理用药抗肿瘤药物的合理用药是指在尽可能提高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用药期间也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五、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

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采取药物联合应用、调整用药方案等。

同时,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六、药物监测抗肿瘤药物的监测是确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肿瘤指标、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4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列1)细胞毒类药物(cyto 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与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得药物等列2)生物反应调修剂(biologic alrespo n se m o di f i er);⑶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 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 h er a py s e 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 u mor angio g e nes i s inhi bit or);(6)分化诱导剂(d if f e r ent i ation i nd u ci ng agent);7(A)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 h i bitor);8(A)反义寡核昔酸(antis e n s e ol i gonucleotide)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2 .1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评价药物得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岀正确得结论。

2亠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亠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试验目得1叽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亠、2 了解候选化合物得抗瘤谱;1。

3为随后进行得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別等。

2沁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得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疑得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呼盐MTT还原法、XTT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0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立药物得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 8-72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 4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泄浓度得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 t法汁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得方法A1。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讨论稿)1 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可分为:(1)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等。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包括体内外抗肿瘤试验,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2.1 试验目的(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2)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和所选用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还原法、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phonyl)-5-[carboxanilide]-2H-tetrazoliu m hydroxide}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染色法、或51Cr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分子标志物和基因突变等个体化信息,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抗肿瘤药物。

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多靶点治疗:肿瘤细胞具有多种异常信号通路,因此采用单一目标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多靶点治疗可以同时抑制多个异常信号通路,提高疗效。

3. 药物联合应用: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可以通过不同的靶点和机制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 根据不同阶段使用不同药物:肿瘤发展过程中,细胞状态和免疫状态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抗肿瘤药物。

早期肿瘤可以选择较为温和的治疗,中晚期肿瘤则需要更加强效的药物。

5. 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的优化: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的选择对于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总的来说,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的核心是个体化治疗和多靶点治疗。

根据患者个体化信息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同时通过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和优化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来提高治疗效果。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 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你别看名字这么正式,它其实是为了帮医生和患者更好地打“癌症”这场硬仗的。

咱们得明白,肿瘤这一类的病,不是你吃个药就能好,更多的是需要科学的治疗和患者的坚韧。

说实话,很多时候患者和家属拿到“癌症”这个诊断报告,第一反应就是愣住了。

啊?癌症?怎么治?怎么办?不懂的地方一大堆,心里更是七上八下。

可不可以治?能不能治好?这些问题,谁能给个明白的答复呢?其实答案没有那么简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抗肿瘤药物,绝对是你在治疗过程中的必备工具。

这些药物的使用不仅是为了对抗癌细胞的扩散,也希望通过精准的治疗,减少副作用,提升生活质量。

抗肿瘤药物种类可多了去了,得看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

比如说,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疗法药物……每种药物的作用都不同,副作用也不一样。

就拿化疗药来说吧,大家最常听到的可能就是“化疗”两个字,这玩意儿的作用是直接杀死癌细胞,但它的副作用也是有点“厉害”的。

比如掉头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听着就有点让人头皮发麻。

大家可能会想,“这不就跟电影里的那个‘大肚子奶奶’差不多吗?”的确,化疗之后的反应常常让患者吃不消,但没办法,这是药效和副作用相伴的“良性循环”。

不过,随着医学的进步,副作用控制得比以前好很多了,也没那么可怕。

说白了,只要调整好生活方式、按时吃药,还是能挺过去的。

靶向药物呢?这可是近年来新兴的“明星药物”,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够精准地识别并攻击癌细胞。

说白了,靶向药物就像是一支箭,它只刺向癌细胞,根本不浪费力气去攻击正常细胞。

这样一来,副作用就能大大减少。

所以,很多患者觉得靶向药物给他们带来了“新生”。

不过,靶向药物并非万能,它并不是所有癌症类型都适用,要是用了没啥效果,也不必太灰心,毕竟每种药物的适应症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再说,谁知道明天会有什么新药问世呢?免疫疗法又是另一种“黑科技”。

通过免疫系统的力量,调动身体的防御机制来抗癌。

抗肿瘤指导原则精选版

抗肿瘤指导原则精选版

抗肿瘤指导原则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 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型和多种类的移植瘤模型,以较正确和全面地评价候选化合物的抗瘤活性和抗瘤谱。

鼓励使用原位接种模型和中空纤维测定(hollow-fiber assay)等先进的抗肿瘤作用评价方法。

3.1 动物动物要求健康,符合等级动物要求,有实验动物合格证。

雌雄均可,但同一批实验中动物性别必须相同。

小鼠鼠龄为5-6周,体重为18-22克。

评价同一物质的活性时,不同批次的实验必须采用同一品系的小鼠。

3.2 肿瘤模型3.2.1小鼠肿瘤模型可应用的小鼠肿瘤模型包括淋巴细胞白血病腹水瘤L1210和P388、白血病L-615、宫颈癌U14、肝癌H22、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网织细胞瘤M5076、肠癌26、肠腺癌38、乳腺癌CD8F1、艾氏腹水瘤(EAC)、肉瘤-180等,以及以上各种小鼠肿瘤的亚型和耐药瘤等。

3.2.2 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应选用体外试验敏感细胞株进行体内抗人癌移植瘤试验。

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请注意以下几点:(1)移植瘤一般由相应的细胞株移植而建立,对细胞株和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应予了解。

(2) 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

(3) 对模型生长情况应全面了解,尤其是生长快的模型。

(4) 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15-20代。

3.3 试验过程3.3.1 接种肿瘤接种方法主要有皮下接种、腹腔接种和原位接种。

皮下瘤模型:选择肿瘤生长旺盛且无溃破的荷瘤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在无菌条件下(超净台或接种罩),用碘酒、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动物皮肤,切开皮肤,剥离肿瘤。

将瘤组织剪成1.5 mm3左右,用套管针接种于动物一侧或双侧腋窝皮下;或制成细胞悬液,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一般每只小鼠接种肿瘤细胞数量为(1-5)×106。

腹水瘤模型:无菌条件下,消毒动物皮肤,吸取生长良好的动物腹水,以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接种于动物腹腔,接种细胞数量一般为(1-5)×106。

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1.个体化治疗:抗肿瘤药物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分期、
生理状况、基因变异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定制,以提高治疗的
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2.多学科综合治疗: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应该与其他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免疫治疗等)相结合,形成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以增加治疗的效果。

3.药物联合用药:根据肿瘤生长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抗肿瘤药物进行
联合用药,以增强功效和减少药物耐药。

4.剂量和疗程的优化: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敏感性,调整抗肿
瘤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5.配套用药和支持治疗: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该配套进行必要的支
持治疗,包括肝肾功能保护、消化道护理、免疫功能改善等,以降低不良
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

6.监测和评估:在使用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应该定期监测患者的疗
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评估治疗效果,以调整治疗方案。

7.药物安全管理:抗肿瘤药物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应该进行严格的
药物安全管理,包括药物配制的规范、护士和医生的安全操作等,以最大
限度地减少药物相关的风险。

8.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在使用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应该进行患者
教育,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总体来说,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指导原则是个性化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药物联合用药、剂量和疗程的优化、配套用药和支持治疗、监测和评估、药物安全管理、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这些原则的执行将有助于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引言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是评价抗肿瘤药物作用与效果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药理学与临床学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价药物的抗肿瘤活性、药理学特性、副作用及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二、试验设计1.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应根据药物作用机制、药物毒性及效果评价指标来选择。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禽类等。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癌症,可使用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研究。

2.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选择药物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目标靶区来选择。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经口给药、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等。

药物剂量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毒性和治疗效果来确定,常采用多剂量组合实验设计。

3.观察指标的选择观察指标应包括药物的抗肿瘤活性指标和毒性指标。

常用的抗肿瘤活性指标有肿瘤体积抑制率、生长延缓时间、生存期延长等。

毒性指标包括体重变化、脏器毒性、血液学指标等。

三、实验步骤1.药物制备和给药药物应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制备,并以适当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

给药过程中要控制好给药途径和剂量,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分布。

2.肿瘤模型建立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可选择裸鼠移植瘤模型、体内免疫相关模型等建立肿瘤模型。

3.观察药物治疗效果按照药物治疗时间和剂量进行观察,在一定时间段内记录肿瘤体积的变化、瘤内细胞的凋亡情况等。

同时,使用电子显微镜、荧光染色等技术观察药物的作用机制。

4.毒性评价观察实验动物的体重变化情况、脏器是否受损、血液学指标是否异常等,评价药物的毒性。

5.统计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以确定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性。

四、指导原则1.伦理原则药效学试验应符合伦理原则,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确保试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2.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试验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安全性评价药物的毒性评价应充分考虑人体安全性,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兼顾。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规范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规范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抗肿瘤药物分类⑴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e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⑺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2.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试验目的1.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

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的方法:1. MTT还原法1.1基本原理:四氮唑[MTT,3-(4,5-dimethylib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酎。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是指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时,根据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布、排泄等过程进行合理的用药原则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以下是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合理选择药物: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耐药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抗肿瘤药物。

不同的肿瘤对于不同的药物可能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因此需要根据个体化的情况进行选择。

2. 个体化用药:每个患者的药物代谢和处理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剂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3. 合理调整给药方案:抗肿瘤药物的给药方式可以是静脉注射、口服、局部给药等。

根据药物的药动学特性,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

例如,对于静脉注射药物,可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药物浓度的维持时间来确定给药间隔和剂量。

4. 合理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对于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药物和药物组合制定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指标,例如肿瘤缩小程度、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等。

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是基于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个体化的患者情况,通过合理选择药物、个体化用药、调整给药方案以及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手段,实现抗肿瘤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小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导医生在实践中合理选用抗肿瘤药物的一系列准则。

本文旨在征求意见,以期完善该指导原则。

以下是该指导原则的内容:一、临床前评价在开始应用抗肿瘤药物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肿瘤类型、肿瘤分期、患者的整体状况、肝肾功能、血液检查等。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和确定抗肿瘤药物的剂量。

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遗传特征和药物耐药性进行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应考虑患者的耐受性和意愿。

三、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的肿瘤类型,应采用综合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抗肿瘤药物治疗等。

综合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多个途径对肿瘤进行全方位的攻击,提高治疗效果。

四、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肿瘤药物时,应考虑药物的特异性和毒副作用。

药物的特异性指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以及对肿瘤的敏感性。

毒副作用包括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和对机体的毒性。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特异性好、毒副作用小的抗肿瘤药物。

五、药物剂量抗肿瘤药物的剂量是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而剂量过高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身体状况、肿瘤类型和耐受性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的剂量。

六、治疗监测在应用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治疗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化验指标、毒副作用等。

监测结果将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和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七、药物联合应用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在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时,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剂量的配比和药物的互补作用。

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八、药物管理抗肿瘤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医生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遵循相关规范和操作指南。

同时,医生还应了解抗肿瘤药物的贮存、运输和处置等基本要求,避免药物的误用和污染。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 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 nee reversal age nt) ;(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 ;(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 ;分化诱导齐(differe ntiatio n in duc ing age nt) ;(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 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

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的方法:1. MTT还原法1.1 基本原理:四氮唑[MTT,3-(4,5-dimethylib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是一种能接受氢原子的染料。

活细胞线粒体中与NADP相关的脱氢酶在细胞内可将黄色的MTT转化成不溶性的蓝紫色的甲[月替] (formazan),而死的细胞则无此功能。

用二甲基亚讽(DMSO)溶解甲[月替]后,在一定波长下用酶标仪测定光密度值,即可定量测出细胞的存活率。

1.2 操作步骤:1.2.1选用对数生长期的贴壁肿瘤细胞,用胰酶消化后,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l640培养基配成5000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在96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200μl,37℃,5%CO2 培养24 h。

1.2.2 实验组换新的含不同浓度被测样品的培养基,对照组则换含等体积溶剂的培养基,每组设3~5平行孔,37℃,5%CO2 培养4~5 d。

1.2.3 弃去上清液,每孔加入200 μl新鲜配制的含0.2 mg/ml MTT的无血清培养基.37℃继续培养4 h。

小心弃上清,并加入200 μl DMSO,用微型超声振荡器混匀后,在酶标仪上以试验波长为570 nm,参比波长为450 nm测定光密度值。

1.3 结果评定:按下式计算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1- OD实验/OD对照) ×100%以同一样品的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反应曲线,从中求出样品的半数杀伤浓度IC50。

合成化合物或植物提取纯品的IC50<10 μg/m1或植物粗提物的IC50<20 μg/m1时,则判断样品在体外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

2. 生长曲线法的基本原理:在最适条件下,肿瘤细胞在培养液中呈指数生长,如取细胞数的对数与培养时间作图可得一条直线,故称此时为对数生长期。

随着细胞密度不断增高,由于代谢产物的积聚及营养物的消耗,细胞生长逐渐减慢以致停止,此时称高坪期或稳定期。

因此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可通过生长曲线反映出来。

3. 染料排斥试验的基本原理:活细胞有排斥某些染料如伊红、台盼蓝、苯胺黑等的能力,而死细胞由于膜完整性的破坏,可被着色。

因此培养的肿瘤细胞中加入这些染料,一定时间后,对着色和未着色的细胞进行计数,即可算出被杀死的细胞比例。

4. 集落形成法的基本原理:克隆原细胞具有持续增殖能力,当单个细胞分裂6代或6代以上时,其后代所组成的群体(集落)便含50个以上细胞。

通过集落计数可对克隆原细胞作定量分析。

它反映了单个细胞的增殖潜力,故能较灵敏地测定抗癌药的活性,日前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集落形成法可分为贴壁法及半固体培养法两种。

5. SRB法的基本原理:SRB(sulforhodamine 是一种蛋白质结合染料,粉红色,可溶于水。

SRB可与生物大分子中的碱性氨基酸结合。

其在515 nm波长的OD读数与细胞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故可用作细胞数的定量。

MTT法的一个缺点是OD值可随放置时间而变,而SRB法无此现象。

因此更适用于进行大规模的试验。

三、体内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必须选用三种以上肿瘤模型,其中至少一种为人癌裸小鼠移植模型或其它人癌小鼠模型。

试验结果三种模型均为有效,再重复一次也为有效,评定该化合物对这些实验性肿瘤具有治疗作用。

鼓励使用人类肿瘤裸鼠移植瘤模型和多种类的移植瘤模型、原位接种模型和中空纤维测定(hollow-fiber assay)等方法。

1. 动物动物要求健康,符合等级动物要求,有实验动物合格证。

雌雄均可,但同一批实验中动物性别必须相同。

小鼠鼠龄为5-6周,体重为18-22克。

评价同一物质的活性时,不同批次的实验必须采用同一品系的小鼠。

2. 肿瘤模型2.1 小鼠肿瘤模型淋巴细胞白血病腹水瘤L1210和P388、白血病L-615、宫颈癌U14、肝癌H22、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网织细胞瘤M5076、肠癌26、肠腺癌38、乳腺癌CD8F1、艾氏腹水瘤(EAC)、肉瘤-180等,以及各种小鼠肿瘤的亚型和耐药株等。

2.2 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应选用体外试验敏感细胞株进行体内抗人癌裸小鼠移植瘤试验。

模型建立和使用应注意:(1) 移植瘤一般由相应的细胞株移植而建立,对细胞株和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应予了解。

(2) 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

(3) 对模型生长情况应全面了解,尤其是生长快的模型(4) 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于15-20代3. 试验过程3.1 接种:肿瘤接种方法主要有皮下接种、腹腔接种和原位接种。

3.1.1 皮下肿瘤模型选择肿瘤生长旺盛且无溃破的荷瘤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在无菌条件下(超净台或接种罩),用碘酒、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动物皮肤,切开皮肤,剥离肿瘤。

将瘤组织剪成1.5 mm3左右,用套管针接种于动物一侧或双侧腋窝皮下;或制成细胞悬液,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一般每只小鼠接种肿瘤细胞数量为(1-5)×106。

3.1.2 腹水瘤模型无菌条件下,消毒动物皮肤,吸取生长良好的动物腹水,以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接种于动物腹腔,接种细胞数量一般为(1-5)×106。

3.1.3 原位接种模型原位接种是指将来源于某脏器的肿瘤接种在动物的某脏器,如将人肝癌接种在裸小鼠的肝脏。

原位接种不是常规的方法,但有其优越性,是鼓励使用的方法。

主要有肺、肝、胃、肠、乳腺、颅内等原位接种方法。

3.2 动物分组3.2.1 试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

3.2.2 治疗组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小鼠肿瘤和腹水瘤接种后次日将动物随机分组,裸鼠移植瘤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直径,待肿瘤生长至100—300mm3后将动物随机分组。

3.2.3 动物数普通小鼠每组10只,裸鼠6只。

阴性对照组动物数为治疗组动物数×实验组数1/23.3 剂量设置3.3.1 治疗组设高、中、低剂量治疗组,一般按4:2:1设置,高剂量使用最大耐受量或LD10的剂量。

3.3.2 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应的溶剂;3.3.3 阳性对照药选用对该动物敏感的、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3.3.4 如受试物为一抗癌药物的衍生物或类似物时,必须选用该抗癌药物作为阳性对照药。

3.4 阳性对照药选择原则疗效确切;与被试物质化学结构类似;与被试物质有类似的作用机理。

3.5 药物配制溶于水的药物,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制;如用酸、碱溶解者,可先用小量酸(0.1-0.5N HCl)或碱(NaHCO3、Na2CO3、NaOH)溶解,调节pH在4.5-9.0的范围内。

用乙醇、丙二醇、吐温80、DMSO助溶的药物,或用吐温60、吐温80、2-3%淀粉、0.5%羧甲基纤维素制成混悬液的药物,可腹腔注射或口服,但必须设相同浓度的溶剂对照组。

用注射用花生油配制的溶液或乳剂可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

3.6 给药方案和给药途径分组当日开始给药,根据不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反应等确定给药方案。

给药途径应与推荐临床用药的途径相同。

给药次数较多,或被试物质溶解性较差,静脉给药有困难时,可考虑使用腹腔给药,但在评价药效时要注意这两种给药途径是有差别的。

可采取瘤周、瘤内、肌肉、皮下给药途径。

腹水瘤试验时一般不能应用腹腔给药途径。

4 评价标准4.1 腹水瘤模型接种给药后,观察和记录动物死亡时间,计算生存天数。

如阴性对照组20%动物存活时间超过4周,表明腹水瘤生长不良,实验作废。

采用中位生存时间(即median surial time,MST)来评价每组的生存时间,其计算公式为:每组鼠数的中间数-中间生存天数前死亡的鼠数MST=(中间生存天数-0.5)+中间生存天数死亡的鼠数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C(%)来表示,计算公式为:T MSTT/C % = ────×100%C MSTT MST:治疗组MST ;C MST:阴性对照组MST。

评价标准以125%为界,当T/C%≥125% 时。

视为有效,反之则无效。

4.2 裸鼠移植瘤模型推荐使用测量瘤径的方法,动态观察受试物抗肿瘤的效应。

肿瘤直径的测量次数根据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而定,一般为每周2-3次,每次测量同时还需称鼠重。

肿瘤体积(tumor olume,T)的计算公式为:= 1/2×a×b2 或π/6×a×b×c其中a、b、c分别表示长宽高。

两公式的相关性极好,可采用任一公式。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相对肿瘤体积(relatie tumor olume,RT),RT = t / 0。

其中0为分笼给药时(即d0)测量所得肿瘤体积,t为每一次测量时的肿瘤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