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宣传推广活动策划和执行效果评估
宣传推广活动策划
策划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如公益广告、宣传片、微博微信推广等,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
执行效果评估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宣传推广活动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受众的反馈和意见,为后续 工作提供参考。
06
总结与展望:未来针刺伤防护 工作方向和挑战应对策略
应对能力。
定期评估与改进
03
对操作流程和技术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优
化,确保流程和技术始终符合实际需求。
合理配置资源与设备
增加防护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投入
为医护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 ,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确 保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得到充
分的保护。
改善工作环境
优化工作流程和布局,减少医护 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走动和搬运
建立考核机制
对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定期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 ,激励医护人员自觉遵守安全规定。
规范操作流程与技术
制定针刺伤防护操作流程
01
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医护人员在实际操
作中能够规范、准确地执行。
加强技术培训
02
通过模拟演练、实际操作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
共识中针对不同的操作环节,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建议和指导,有助于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 中更好地应用。
分析当前面临挑战及原因剖析
1 2 3
医护人员防护意识不足
部分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自 我保护意识,容易发生针刺伤事件。
操作不规范
部分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如 未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未严格执行手卫生等,增 加了针刺伤的风险。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锐器盒的正确使用
在操作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将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放入锐器盒中,避免直接丢弃或混入生活垃圾中。同时,锐 器盒应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
正确回套针帽
针帽的正确拿取
医务工作者应使用单手拿取针帽,避免针帽意外脱落或刺伤。
针帽的回套
在完成注射或其他操作后,医务工作者应将针帽正确回套在针头上,确保完 全覆盖针头,避免裸露的针头对外界造成伤害。
正确处理针头和锐器
一次性针头的处理
使用过的的一次性针头应立即丢弃,不应再次使用或重复使用。
锐器的正确传递
在需要传递锐器时,医务工作者应将锐器放在安全容器中进行传递,避免直接传 递导致意外伤害。
05
针刺伤的处置与报告
针刺伤的现场紧急处理
立即挤出伤口血液
针刺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周 围,尽量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
报告表内容
包括受伤者姓名、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受伤程度、处理 方式、报告时间等信息。
报告表提交
受伤者所在科室负责人或护士长负责收集并提交报告表至相 关部门。
06
结论
加强针刺伤防护培训和教育
针对医务人员、学生和相关从业人员的针刺伤防护培训和 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和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针刺伤的危害、防护措施、急救知识和技能 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专家共识的意义
本共识的制定和发布,为医护人员提供了针刺伤防护的专业指导,有利于提高职 业安全的意识和行为。
本共识的推广和实施,将有助于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医护人员的 健康和安全。
本共识的发布,也体现了中国针灸学会在职业安全领域的责任和担当,将为推动 针灸行业的职业安全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03
针刺伤防护策略

针刺伤

针刺伤

针刺伤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

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也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由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是针刺伤高危人群。

我国目前尚无针刺伤防护的相关专家共识。

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此版《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1、针刺伤的定义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

2、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2.1 发生现状据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在过去 1 年内针刺伤发生率,印度为67.4%,韩国为 70.4%,英、日、澳大利亚为 10% ~ 46%,美国为 64%;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

2.2 人群分布工龄≤5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最高,实习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2.3 科室分布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环境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场所。

2.4 发生环节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脉导管管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环节。

2.5 针刺伤器材注射针、头皮钢针、静脉导管针、真空采血针等是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器材。

具有安全装置的针具,不正确操作也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

3、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3.1 护理人员因素3.1.1 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意识薄弱。

3.1.2 各种因素导致的护理人员疲劳、工作匆忙,对标准预防措施遵守程度降低。

3.1.3 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也是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3.2 防护用品因素3.2.1 安全器具使用率低;防护用具不能就近获取。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解读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解读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解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刺伤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愈发常见。

然而,针刺伤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针刺伤防护的重视,我国发布了《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套科学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对这一共识进行解读,以期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一、背景介绍针刺伤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可能导致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

据我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医护人员中约有1/3的人曾遭受过针刺伤。

因此,针刺伤防护至关重要。

二、针刺伤的危害1.病毒感染:针刺伤可能导致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传播。

2.细菌感染:针刺伤可引发破伤风、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等。

3.并发症:针刺伤可能导致疼痛、出血、局部组织损伤等。

三、针刺伤防护措施1.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医疗操作,减少不必要的针刺伤风险。

2.使用安全器械: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操作后的处理:完成操作后,及时处理废弃针头,避免误伤他人。

4.培训与教育:加强医护人员的针刺伤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四、专家共识的要点1.提高认识: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加强自我防护。

2.完善制度: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针刺伤防护管理制度,保障医护人员安全。

3.技术改进:研发和推广安全型医疗器械,降低针刺伤风险。

4.加强培训:持续开展针刺伤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技能。

五、结论与建议针刺伤防护关乎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

通过加强培训、规范操作、使用安全器械等措施,降低针刺伤风险。

针刺伤专家共识

针刺伤专家共识
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 害,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了此版《中国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一、针刺伤的定义
定义: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 导致的皮肤损伤。
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接触以上锐器时刺 破皮肤造成的损伤。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1 前言 2 针刺伤定义 3 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4 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5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6 针刺伤处理操作流程图
前言
针针刺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血源性疾病 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 压力,也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由针 刺伤所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是针刺伤的高危 人群。
二、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2.3 科室分布 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
碌的环境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场所。 2.4 发生环节
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脉导管管 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
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 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的环节。
四、针刺伤的预防
4.1 职业安全意识 4.1.1 培训 4.1.1.1 聘用单位应对亲入职护理人员就预防针刺伤重要性等进行安全意识 培训。 4.1.1.2 聘用单位每年应对护理人员进行正确、标准的安全工和流程培训 。 4.1.1.3 聘用单位应培训护理人员正确使用安全型护理用具和工具。 4.1.1.4 聘用单位应每年进行一次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知识培训。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解读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解读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解读
【引言】
在我国,医疗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较高的针刺伤风险。

为此,《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应运而生,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防护建议。

本文将对这一共识进行解读,以提高大家对针刺伤防护的认识和重视。

【针刺伤的定义和危害】
针刺伤是指医疗工作者在从事诊疗、护理等操作过程中,意外被针灸针、注射针或其他锋利器械刺伤的现象。

针刺伤不仅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感染疾病,还可能引发心理恐惧和焦虑。

长期暴露在针刺伤风险下的医疗工作者,容易出现慢性疲劳、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针刺伤防护的措施】
1.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中器械的安全使用。

2.使用一次性器械,避免重复使用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3.保持工作环境整洁,定期清理和消毒工作台面及器械。

4.佩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加强自身防护。

5.学会正确处理针刺伤,一旦发生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针对不同医疗工作者的防护建议】
1.临床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患者病情和自身安全,遵循操作规程,减少针刺伤风险。

2.针灸师:在开展针灸治疗时,使用一次性针灸针,并确保患者和自己的安全。

3.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佩戴合适防护用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

【结论】
针刺伤防护是保障医疗工作者职业安全与健康的重要环节。

通过提高大家对针刺伤的认识,加强防护措施,可以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医疗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新指南(201808)《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新指南(201808)《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新指南----《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一:前言二:针刺伤定义三: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四: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五:针刺伤的预防六: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七:针刺伤处理操作流程图八:参考文献前言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

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1],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2],也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

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由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是针刺伤高危人群[4-7]。

我国目前尚无针刺伤防护的相关专家共识。

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此版《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1 针刺伤的定义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8]。

本共识主要适用于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接触以上锐器时刺破皮肤造成的损伤。

2 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2.1 发生现状据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在过去1 年内针刺伤发生率,印度为67.4%[9],韩国为70.4%[10],英、日、澳大利亚为10% ~46%[11-13],美国为64%;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14,15]。

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16]。

2.2 人群分布工龄≤5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最高[17,18],实习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19-21]。

2.3 科室分布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环境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场所[22-24]。

2.4 发生环节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脉导管管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13,25,26];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环节[27,28]。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培训员工正确使用针具和相关 设备,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加强员工紧急处理针刺伤的技 能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使用安全产品及防护设备
使用安全针具,如无针头注射 器、自动回缩针等,降低针刺
伤风险。
提供防护手套、袖套等防护用 品,保护员工免受针刺伤的伤
害。
使用安全操作台、安全柜等设 备,确保员工在操作过程中避
评估风险
根据针刺伤的严重程度和接触的污 染物类型,评估感染的风险。
咨询医生
尽快咨询医生或感染病专家,了解 预防措施和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预防性用药
在医生的建议下,可能需要使用预 防性药物来降低感染的风险。
监测和随访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监测 和随访,以确保感染没有发生。
治疗建议
抗感染治疗
支持性治疗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
2023-10-31
目 录
• 引言 • 针刺伤的危害与现状 •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 针刺伤的处理与治疗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针刺伤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具有感染病毒和细菌的风险。 预防针刺伤对于保护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3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制定严格的针刺伤 防护管理制度,明 确责任分工和操作 规范。
完善针刺伤防护设 施,如使用安全针 具、提供防护手套 等。
建立针刺伤报告制 度,及时掌握和处 理员工发生的针刺 伤情况。
提供安全教育培训
对员工进行针刺伤防护知识培 训,提高员工对针刺伤的认知 和重视程度。
针刺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冲 洗伤口,使用消毒剂防止感染 。
暴露后预防用药可以有效降低 感染风险,但需要在2小时内尽 早使用。

针刺伤防护指南

针刺伤防护指南

新指南|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中华护理学会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Consensus of Needle Stick Injury Protection一:前言二:针刺伤定义三: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四: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五:针刺伤的预防六: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七:针刺伤处理操作流程图八:参考文献前言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

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1],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2],也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

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由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是针刺伤高危人群[4-7]。

我国目前尚无针刺伤防护的相关专家共识。

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此版《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1 针刺伤的定义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8]。

本共识主要适用于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接触以上锐器时刺破皮肤造成的损伤。

2 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2.1 发生现状据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在过去1 年内针刺伤发生率,印度为67.4%[9],韩国为70.4%[10],英、日、澳大利亚为10% ~46%[11-13],美国为64%;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14,15]。

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16]。

2.2 人群分布工龄≤5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最高[17,18],实习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19-21]。

2.3 科室分布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环境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场所[22-24]。

2.4 发生环节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脉导管管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13,25,26];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环节[27,28]。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解读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解读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解读摘要:一、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二、针刺伤的定义和风险三、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四、针刺伤的预防措施五、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方法六、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七、结论正文:《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解读一、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

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专门撰写了《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旨在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保护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

二、针刺伤的定义和风险针刺伤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针头或尖锐物品刺破皮肤而导致的损伤。

针刺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也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操作过程中的疏忽、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针头或尖锐物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等。

四、针刺伤的预防措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提出了详细的预防措施,包括:规范操作技术、加强个人防护、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完善针刺伤应急预案、加强培训和教育、合理使用针头和尖锐物品等。

五、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方法一旦发生针刺伤,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包括:迅速脱离污染源、清洗伤口、评估风险、报告事故、及时接种相关疫苗等。

六、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为我国护理人员提供了针刺伤预防和处理的规范化指导,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护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

七、结论《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是针刺伤预防和处理的重要参考文件,对提高我国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03
针刺伤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建立健全的针刺伤防护制度
规定使用安全的针具和注射器
选择和采购安全的针具和注射器,并规定只能在医疗保健机构中使用。
强制执行戴手套制度
在接触血液和体液时,必须戴手套,防止针刺伤。
制定和执行严格的针刺伤报告制度
所有针刺伤事件必须报告,并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
宣传和教育内容
宣传和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如何正确处理针头等废弃 物、如何正确进行手卫生等。
推广使用安全针具
推广安全针具的使用
使用安全针具可以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包括安全注射器、安全剪刀等。
安全针具使用的培训
医护人员需要接受安全针具使用的培训,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安全针具,以及如何 处理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针刺伤的危害 • 针刺伤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 针刺伤的处理和报告 • 专家建议和实施策略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1
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的常见职业伤害,具有较 高的发病率和感染风险。
2
国内外相关指南和规范针对针刺伤的防护提出 了不同的建议和措施,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 定的问题和局限性。
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加熟练地进行操作,避免因为操作不当 而导致的针刺伤。
提高认识教育
开展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提高员工对针刺伤的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 护意识。
定期检查和评估
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质量和数量
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质量和数量,确保员工在使用时能够得到足够的保护。
定期评估针刺伤风险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ppt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ppt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针刺伤风险
研究发现,针刺伤风险在医疗行 业中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 护士、医生和其他卫生工作者。 这些职业在执行医疗任务时接触 针具的机会较多,因此易受到针 刺伤的危害。
防护措施
针对针刺伤风险,专家提出了一 系列的防护措施,包括使用安全 针具、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个人 防护意识等。这些措施在减少针 刺伤发生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医务人员对针 刺伤防护的重视程度具有重要意 义。通过开展培训课程、制作宣 传海报、组织讲座等方式,有助 于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 能水平。
研究局限性
样本量较小
受研究时间和资源限制,样本量可能较小,可能影响研究的 代表性和可靠性。
未考虑地区差异
研究未涉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因此无法全面评估针刺伤 防护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
的防护措施不够完善。
因此,制定针刺伤防护专家共 识,旨在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 安全意识,加强针刺伤的防护 措施,减少职业伤害的发生。
专家共识的意义
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
通过制定专家共识,明确针刺伤的危害和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可以更加重视职业安全的防护。
规范操作流程
专家共识可以提供医护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标准,从而降低操作中的风险。
伤口缝合
若伤口较深或较大,需进行缝合处 理。
伤口评估
在处理伤口过程中,需持续评估伤 口情况,如有无感染、愈合情况等 。
汇报机制与记录
上报制度
建立完善的上报制度,确保受伤者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记录存档
对受伤者的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存档备查。

针刺伤防护的护理专家共识

针刺伤防护的护理专家共识

针刺伤防护的护理专家共识本文旨在探讨针刺伤防护的难点和现状,通过证据分析,提出专家共识及建议,以期为医护人员提供有关针刺伤防护的有效护理措施。

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由于医疗环境中使用的锐器如针头、刀片等可能导致血液暴露和感染风险。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针刺伤的发生,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有关针刺伤的防护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项对1000名医护人员的调查显示,每年至少发生1次针刺伤的医护人员比例高达60%。

其中,30%的人遭受了严重的针刺伤,而这种情况下的血液暴露风险显著增加。

另一项对500家医疗机构的研究表明,尽管90%的医院制定了针刺伤防护制度,但只有30%的医护人员能够严格遵守。

基于现有证据,专家们就针刺伤防护问题达成以下共识:强化安全意识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安全意识培训,让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流程:医疗机构应制定严格的针刺伤防护操作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督促医护人员遵守。

使用安全医疗设备:医疗机构应尽可能采用安全医疗设备,如无针头注射器、防针刺伤的安全型采血器等,从源头上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建立完善的上报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针刺伤上报制度,及时掌握和处理医护人员遭受针刺伤的情况。

提供心理支持:医疗机构应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遭受针刺伤的医护人员应及时得到心理支持和帮助。

针刺伤防护是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安全意识培训、规范操作流程、使用安全医疗设备、建立完善的上报制度以及提供心理支持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因此,我们呼吁广大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积极响应专家共识,共同推动针刺伤防护工作的开展。

本文旨在探讨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情况与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该领域的核心主题,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下文。

在医疗领域,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尤其是对于护理人员。

针刺伤防护-护理

针刺伤防护-护理
4. 患者 4.1 应了解辖区患者有意义的血源学检测结果。 4.2 应视所有患者均具有传染性- 经血源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进行针刺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4.3 为有明确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执行各类穿刺操作时,宜戴双层手套。 4.4 为不配合的患者做穿刺治疗时宜有他人协助[41]。
5. 工具与使用 5.1 宜选择带自动激活装置的安全型针具,宜使用无针输液接头,建议使用带有保护套的针头、安全型采血针、带有尖 峰保护器等安全装置的静脉输液器及有自动回缩功能的注射器等[51,52]。 5.2 宜建立静脉无针系统,如静脉留置导管宜使用无针连接。 5.3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中宜使用钝针。
4. 操作行为因素 有未执行操作规范的危险行为,如回套针帽、徒手传递手术缝合针、直接用手弯曲缝 合针、处理各种针头及清洗整理锐利医疗器械动作过大、将各种锐器随意丢弃、未采 取保护措施等。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流程不规范等均会造成针刺伤[42-44]。
5. 职业防护培训因素 职业防护培训不到位、培训时间没有保证、形式单一[45];医务人员对职业防护重视程 度不够,培训后依从性低,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低[46-48];培训后实施考核未到位。
6. 操作 6.1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穿刺操作规范和流程。 6.2 手术中需传递锐器时,避免徒手传递,应将锐器置于防刺破的容器(如弯盘、托盘)中进行无接触式传递。 6.3 各类穿刺针具使用过程中,容器,放置在护理人员操作可及区域
10. 评价 10.1 针对操作流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修正。 10.2 针对流程修订进行应用验证。 10.3 针对配置穿刺器具应用结果评价。
六、针刺伤的发生后的处理
1 管理重视 1.1 应对各类针刺伤发生给予高度重视,营造安全的医院文化。 1.2 建立严格针刺伤发生登记及上报制度。 1.3 对于发生的每一例针刺伤,管理者都要给予关注、关心和重视。

手术室锐器伤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手术室锐器伤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手术室锐器伤预防专家共识(全文)锐器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在1981年首次被提出,此后锐器伤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

国外关于锐器伤的研究表明,8.2%~18.0%污染锐器含有一种及以上病原体,接近30%的污染锐器病原体种类无法确定。

医务人员通过职业途径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9倍,主要发生在住院病房和手术室。

锐器伤暴露的人群以护理人员最多,占医疗机构锐器伤总人数的40%~70%,其次为医生、医技人员、医辅人员。

引起锐器伤的主要锐器是注射针头、缝合针、手术刀,锐器伤通常发生在处置使用后的锐器、配药掰安瓿、手术过程中医护间传递锐器等环节。

为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对手术室锐器安全防护的认知和管理水平,北京护理学会手术室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结合现有国内外最新指南及循证证据,共同编写本共识,以期为广大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指导依据。

术语1.锐器(sharp instrument):指有锋利的刃口或尖端的器械,在手术室内,这些器械包括但不限于缝针、手术刀片、注射器针头、穿刺针、电钻、电锯、克氏针等。

2.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无菌器械车(sterile instrument table):是指手术过程中存放手术器械及各类无菌物品的器械车。

4.无菌器械升降台(sterile instrument tray):用于术中放置无菌手术器械及各类无菌物品的升降台。

5.安全区域(neutral zone):用于术中放置、传递锐器的区域,通过此区域实现术中的无接触传递。

6.无接触技术(hands-free techniques/contactless technique):将锐器放置在安全区域进行传递,避免手术团队成员同时接触同一个锐器的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3
4.8.4
4 针刺伤的预防
4.9
督导与考核
4.9.1
各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类穿刺相关操作流程进行 考核。
应将操作流程纳入主管部门质量管理内容并不断修 订和完善。 应对各类有关穿刺器具配置进行督导。
4.9.2
4.9.3
4 针刺伤的预防
4.10
评价
4.10.1
5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5.2
原因分析
5.2.1
针对每例针刺伤发生后的血源性检测结果,采取标 准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每例针刺伤发生后均要组织分析讨论并记录。 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改进流程和必要培训。
5.2.2
5.2.3
5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5.3
针刺伤发生后处理
5.3.1
针刺伤发生后,尽快确定传染源及风险程度,立即 按规定逐级报告。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4.5.2
4.5.3
4 针刺伤的预防
4.6
操作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穿刺操作规范和流程。
4.6.1
4.6.2
手术中需传递锐器时,避免徒手传递,应将锐器置 于防刺破的容器(如弯盘、托盘)中进行无接触式传递。 各类穿刺针具使用过程中,如必须回套针帽,应使 用辅助工具单手回套针帽[53]。 配备足量锐器回收容器,放置在护理人员操作可及 区域。
空间:操作台面应平展、宽敞,物品有序放置。
4.3.2
4.3.3
物品备置:实施各类穿刺操作之前,应确保各种用 具、工具、辅助用品在操作者可及范围,避免手持锐器 远距离移动[7,10]
4 针刺伤的预防
4.4
患者
4.4.1
应了解辖区患者有意义的血源学检测结果。
4.4.2
应视所有患者均具有传染性- 经血源传播疾病的潜 在风险,进行针刺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为有明确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执行各类穿刺操作 时,宜戴双层手套。 为不配合的患者做穿刺治疗时宜有他人协助[41]。
针对操作流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修正。
针对流程修订进行应用验证。 针对配置穿刺器具应用结果评价
4.10.2
4.10.3
5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5.1
管理重视
5.1.1
应对各类针刺伤发生给予高度重视,营造安全的医 院文化。
建立严格针刺伤发生登记及上报制度。
5.1.2
5.1.3
对于发生的每一例针刺伤,管理者都要给予关注、 关心和重视。
4.6.3
4.6.4
4 针刺伤的预防
4.7
医疗废物处理
4.7.1
各类穿刺针用后不可故意弯曲、折断、分离注射器针头 [53]。严禁针头回套针帽、徒手分离和二次分拣使用后的注射 器和针头。 操作者应立即将使用后的各类穿刺针放入锐器回收容器 [49],防护标准按医疗废物处理。
锐器回收容器应防刺破且防渗漏,尺寸以能容纳各种锐 器为宜,并加盖管理。 移出存放污染锐器的容器前应先评估,若有发生穿透或 渗漏的可能,应将其放入第二层密闭、防穿刺、防渗漏的容 器中。
三、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职业防护培训因素 职业防护培训不到位、培训时间没有保证、形式单一 [45];医务人员对职业防护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后依从 性低,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低[46-48];培训后实施考核 未到位。
3.5
制度保障因素 预防针刺伤相关制度、规范、流程、标准、预案等未建 立、修订和完善。
前言
我国目前尚无针刺伤防护的相关专家共识。
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 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中 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 领域专家,撰写此版《中国针刺伤防护专 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一、针刺伤的定义
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
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8]。
本共识主要适用于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接触
以上锐器时刺破皮肤造成的损伤。
二、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发生现状
据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在过去1
年内针刺伤发生率, 印度为67.4%[9],韩国为70.4%[10],英、日、澳大利 亚为10% ~ 46%[11-13],美国为64%;在我国,护理 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14,15]。目前, 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16]。
《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2018年8月发布 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
01 02
前言 针刺伤定义
03
04 05 06 07 08
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针刺伤的预防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针刺伤处理操作流程图 参考文献

前言
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
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1], 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2],也 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 负担[3]。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由针刺伤所致 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 务工作者,是针刺伤高危人群[4-7]。
3.6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报告制度 职业暴露防护流程
4 针刺伤的预防
4.1
职业安全意识
4.1.1培训
4.1.1.1
4.1.1.2 4.1.1.3
聘用单位应对新入职护理人员就预防针刺伤重要性等 进行安全意识培训。
聘用单位每年应对护理人员进行正确、标准的安全工 作流程培训[49]。 聘用单位应培训护理人员正确使用安全型护理用具和 工具。
由于设备或用具、工具等原因造成针刺伤,及时向 相关部门反馈,减少或避免再次发生伤害。
5.4.2
6 针刺伤处理操作流程图
6 针刺伤处理操作流程图
6 针刺伤处理操作流程图
参考文献

[1]KOH A.Management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for healthcare workers inhospitals [J]. Masui, 2010,59(1):31-35. [2]GERSHON R M,FLANAGAN P A,KAPKASHIAN C,et al.Healthcare workers’ experience with postexposure management of bloodborne pathogen exposures:A Pilot study[J].AM J Infect Control,2000,28(6):421-42. [3]贺海燕,李映兰,李丽,等。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危害、预防与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6):582586.
2.4
发生环节
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
脉导管管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 生的主要环节[13,25,26];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 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 常见环节[27,28]。
2.5
针刺伤器材
注射针、头皮钢针、静脉导管针、真空采血针等是引起



[4]江丽萍,干铁儿,朱越献,等。医务人员针刺伤现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25(6):1415-1417.
[5]袁晓宁,郜凯华,任琳,等。北京某三甲医院2006-2015 年医疗锐器伤处置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 (3):710-713. [6]Martins A,Coelho AC,Vieira M,et al.Age and years in practice a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in a Portuguese hospital[J].Accid Ana l Prev,2012,47:11-15. [7]Wicker S,Stirn AV,Rabenau HF,et al.Needlestick injuries:causes,prevent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 [J].Infection,2014,42(3):549-552. [8]Rice BD,Tomkkins SE,Ncube FM.Sharp truth:healthcare workers remain at risk of bloodborne infection[J].Occup Med(Lond),2015,65(3):210-214. [9]Muralidhar S,Singh PK,Jain RK,et al.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of India[J].Indian J Me Res,2010,[3]:405-410. [10]Cho E, Lee H, Choi M,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eedlestick and sharp injuries among hospital nurses: A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3,50(8):1025-1032.
4.7.2
4.7.3
4.7.4
4 针刺伤的预防
4.8
信息管理 建立针刺伤预防信息管理系统,专人负责。
4.8.1
4.8.2
建立防范针刺伤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信息系统管 理[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