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2.26•【分类】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2023年12月26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有关方面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系统梳理了《纲要》实施两年多来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等进展情况,深入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纲要》实施进展情况良好“十四五”前半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应对一些国家不断升级的遏制打压、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重要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国内生产总值(GDP)跨过12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变态势分析:政策组合视角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变态势分析:政策组合视角

第24卷第3期2024年3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4 No.3 Mar.2024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变态势分析:政策组合视角吴柳洁1,郭京京2,3(1.卡耐基梅隆大学海因兹信息系统与公共政策学院,宾夕法尼亚匹兹堡15213;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3.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49)摘要:通过政策组合视角,指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变经历了战略部署期(2009—2015年)、支持发展期(2016—2020年)和统筹整合期(2021年至今)等3个阶段。

总体而言,中央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工具以系统构建和技术推动为主,重点关注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构建、行业规范等政策主题。

其中:战略部署期注重系统构建,在政策主题上强调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发展期强调激发创新活力,着力开展行业规范与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整合期注重加大技术推动力度,支持知识产权保护。

在政策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中国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存在对需求拉动类政策工具关注不足、政策主题过于集中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组合;政策文本量化;政策目的;政策主题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4)3-12-15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4.3.20 引言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划定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巨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为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6.30•【字号】亳政办〔2023〕7号•【施行日期】2023.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亳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3年6月30日亳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推动实施“六一战略”、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为推进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皖发改高技〔2022〕706号)、《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亳政〔2021〕10号)、《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亳州”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亳政〔2020〕54号)、《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亳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亳发改产业〔2022〕293号)等,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一)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大力培育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产业,全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产业实现较快发展。

从“十四五”规划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从“十四五”规划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FOOD INDUSTRY I CASE
角、粤港澳、成渝四大都市圈中的北京、上海、 深圳、广州、重庆、成都聚集度最高。
根据工信部2021年公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 群,从全国布局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 制造业集群集中在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沿海经 济区,特色产业集群在山东、安徽、四川等省也 有分布。
根据发改委2019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战略 新兴产业集群,从全国布局来看,信息技术产业 集群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沿海经济 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其中人 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端电子科技产业集群主要 集中于北京、上海、合肥、武汉、西安等地,信 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在全国分布最广,各经济区 均有涉及,网络安全产业集群仅在天津。
I FOOD INDUSTRY I 77
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 (2018)》,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包含9大产业, 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 料、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 保、数字创意和相关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 我国产业创新升级的核心,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 增量所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着眼于 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 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 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 17%”。同时,各地“十四五”规划也都将9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视为重中之重。
辽宁、青海、河南等省份;南方地区着重于布局 新型计算机及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例如广东、福 建、上海等省份。
4.2 电子核心产业 电子核心产业主要包含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 备制造、电子专用仪器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 等细分产业,从各省份“十四五”规划看,电子 核心产业的区域分布有如下特点: 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核心产业的重点,是破 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的关键一环。从全国 布局来看,经济实力强、科研实力强的省份依托 经济水平与教育资源,着重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产 业,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陕西、四川等 地,经济实力、科研实力较弱的省份以发展电子 元器件产业为主。 东北经济区中,辽宁、吉林重点发展集成电 路产业,黑龙江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北部 沿海经济区中,北京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天 津、山东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黄河中游经 济区中,陕西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河南、内 蒙古、山西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西南经济 区中,四川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重庆、广西 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东部沿海经济区中, 上海、江苏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浙江重点发 展电子元器件产业;南部沿海经济区中,广东重 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福建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 产业;长江中游经济区中,安徽重点发展集成电 路产业,江西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西北经 济区中,新疆、青海、宁夏均重点发展电子元器 件产业。 4.3 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产业 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主要包含 了新兴软件开发、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互 联网安全服务、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等细分产业, 从各省份“十四五”规划看,新兴软件和新型信 息技术产业的区域分布有如下特点: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市级)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市级)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市级)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部署,我们市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旨在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将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我们将重点培育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领域,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经济智能化发展。

其次,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将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环境。

通过城市更新和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优化城市布局,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同时,我们将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第三,在社会事务方面,我们将关注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健康事业发展。

同样,我们将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

最后,我们将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治理。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构建廉洁政治环境。

同时,我们将加强社会治理,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安宁。

总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以高质量的发展为目标,不断迈向现代化城市的新阶段。

只有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实现美好的明天。

在未来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我们市将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首先,我们将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在制造业方面,我们将注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

我们将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绿色产业链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服务业方面,我们将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健康医疗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3.12•【字号】郑政办〔2024〕9号•【施行日期】2024.03.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及能源工业其他规定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的通知郑政办〔2024〕9号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郑州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3月12日郑州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郑州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和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22〕81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郑政〔2021〕12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郑政〔2022〕3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郑州市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一)氢能产业发展现状1.国际发展现状在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氢能被视为促进经济社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能源技术变革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国际形势多变,地缘冲突加剧全球能源危机,能源供给不确定性增加。

在此背景下,采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并在用能终端中使用氢代替化石燃料,可大大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供给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氢能的重要地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

中国八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中国八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中国八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一、概述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先进产业。

它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二、政府主要目标2023年8月22日,工信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四部门发布了《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下称《实施方案》),主要聚焦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标准化工作,形成“8+9”的新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

《实施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9大未来产业,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

为兼顾新产业标准化中长期发展,《实施方案》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分别提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三步走”目标,工程化推进实施。

到2025年,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加快形成。

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成果的比例达到60%以上,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更加高效。

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00项以上,培育先进团体标准300项以上,以标准指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有力。

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10000家以上,以标准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更加凸显。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0项以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支撑和引领新产业国际化发展。

到2030年,满足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标准化工作体系更加健全。

新产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以标准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更加显著。

到2035年,满足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供给更加充分,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开放融合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全面形成。

新产业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巩固,以标准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全面显现,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高新区2035发展愿景

国家高新区2035发展愿景
颠覆性 :在“颠覆性技术创新”之 外,系 统 创 新、网 络 创 新、模 式 创 新 等多种类型的颠覆性创新爆发式涌 现,单纯的“技术颠覆”正在被“创新颠 覆”取代。
硬异性 :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 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核心的生物 技术革命将对生物的物理本体产生深 刻影响,人类机体得以全面优化提升。
群体性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 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 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 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 技术变革。
融合性 :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关键 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交叉汇聚的现 象,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全社 会多领域大数据跨界链接,带动技术 与技术、虚拟与物理、艺术与科学的相 互嫁接融合,进而引发技术和商业模 式的全面创新。
升,个体劳动强度将大大降低,日常工 作生活方式被重新定义,将带来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城市空间、社会治理 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1.1 技术预测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崛起,以计算机 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逐渐接 近尾声,世界即将进入智能时代。
“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未 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平均分布)”— —威廉·吉布森(科幻文学家)
综合分析国内外主流智库研究成 果,人工智能、空间技术与工程、自动 驾驶汽车、细胞研究、先进材料、再生 能源、节能技术、物联网等 8大技术领 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是未 来世界各国科技创新战略必争的重点 领域(图 2)。 1.2 产业预测
跨界融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显 著特征“。颠覆性技术+新市场需求”促 使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规则、新制度 为新兴产业成长提供沃土“。商业模式 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加

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均已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王礼恒院士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0年第2期撰文,围绕“十四五”及2035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系统分析了国际环境、发展趋势、国内产业现状、发展经验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未来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及重点方向。

文章指出,在“十四五”时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文章建议,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战略引领,强化创新基础、加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以期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经过十年发展,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已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为推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咨询项目。

作为系列研究的第四期,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研判国际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梳理各个重点领域的系统性技术、产业瓶颈突破技术、跨领域技术,凝练“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面向2035年的新兴产业技术预见及产业体系前瞻研究。

项目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及方法创新,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创意产业6个专题组,以及政策组、综合组的组织结构开展深化研究,提出了“十四五”及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方向及对策建议。

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力量,是江西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赢取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江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结合发展实际,为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增长新动能,下好发展先手棋,构筑竞争新优势,特编制《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

本规划以2022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23-203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经过接续努力,江西已从整体上跨越工业化中期并加速迈向中后期,建成了新兴工业大省,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为未来产业布局发展、创新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一节发展支撑产业规模实力实现跃升。

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成功晋级“万亿元俱乐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跨上4万亿元台阶,利润总额突破3000亿元,工业主要指标居全国“第一方阵”。

人均工业产值进入全国10强。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全国前列。

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级规模,新能源、航空、移动物联网等产业规模超千亿元,VR(虚拟现实)产业爆发式增长至80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6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0家。

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8个,全省开发区营业收入超过4万亿元。

拥有省级(培育)产业集群126个,其中过千亿元产业集群4个。

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6.0%、40.5%。

技术创新引擎不断增强。

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增长。

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646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6家,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成功落户,围绕14个产业链布局组建了24个科技创新联合体,“一核十城多链”创新区域体系逐步形成。

中国工程院发布:面向2035的新材料强国战略研究

中国工程院发布:面向2035的新材料强国战略研究

中国⼯程院发布:⾯向2035的新材料强国战略研究⼀、前沿材料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民⽣活的各个领域,是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撑了整个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

新⼀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是制造业的两⼤“底盘技术”。

新⼀代信息技术是第四次⼯业⾰命的驱动⼒,⽽新材料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制造业向⾼端化发展。

近⼏年,在新⼀轮科技⾰命和产业⾰命的⼤背景下,新材料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材料和新物质结构不断涌现,全球新材料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与发达国家相⽐,我国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

“⼗⼆五”以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件,在材料领域全⾯部署,对标发达国家奋起直追。

经过不懈努⼒,我国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集群效应等⽅⾯取得了较⼤进步,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国。

但与此同时,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材料强国之路任重道远。

为推动新材料产业⾼质量发展,⽀撑制造强国战略实施,2017年12⽉,中国⼯程院正式启动“新材料强国20 35战略研究”重⼤咨询项⽬,旨在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进⾏顶层设计。

项⽬组织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以及新材料评价、表征、标准平台建设等课题组,聚焦重点领域,制定⾯向2035的新材料强国发展战略,为国家加快提升新材料⾃主创新能⼒和产业核⼼竞争⼒提供咨询建议。

本⽂作为“新材料强国2035战略研究”项⽬的学术性成果展⽰,分析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问分析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问题,梳理新材料产业政策,围绕新材料战略需求,研究新材料强国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强国特征及发展⽬标,针对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提出重点发展⽅向,研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和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撑和参考。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1. 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

面向2035年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面向2035年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面向2035年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面向2035年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农业模式面临人力成本上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2035年面向智慧农业发展的战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借助先进技术实现农业从传统到智慧的转型。

二、智慧农业的概念和意义智慧农业是利用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等环节进行优化和智能化的农业模式。

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智慧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智慧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作物的精准种植、健康养殖等,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智慧农业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再次,智慧农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通过推动农村信息化、物流和电商的发展,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三、2035年智慧农业发展目标2035年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的关键节点,智慧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2035年之前,需要明确智慧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借助先进技术和精准管理手段,提高农作物、畜禽养殖等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产品供应的稳定和质量的提升。

2. 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农村物流网络,促进农产品直接销售,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收入。

3.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推广无土栽培、无污染养殖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农业环境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加强农村网络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四、智慧农业发展关键技术与策略1. 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借助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土壤水分、气候变化等的精准监测和预测,提供农业生产的决策支持。

2035年远景目标三篇

2035年远景目标三篇

2035年远景目标三篇2035年远景目标一篇目录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方针第三章主要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章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第十一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第四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第十二章畅通国内大循环第十三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第十四章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第十五章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第十六章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第十七章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第十八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第六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九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第二十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二十一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第二十二章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第七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二十三章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十四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二十五章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第二十六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八篇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第二十七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十八章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第二十九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第九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三十一章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第三十二章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第三十三章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第十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三十四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三十五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第三十六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三十八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第三十九章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第十二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第四十章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四十一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第四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第四十四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十四篇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第四十六章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第四十七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四十八章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第四十九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十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五十一章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第十五篇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第五十二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五十三章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第五十四章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第五十五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十六篇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第五十六章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第五十七章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第十七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第五十八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五十九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六十章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第十八篇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第六十一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六十二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第十九篇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第六十三章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第六十四章健全统一规划体系第六十五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3-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2035发展总体目标

2035发展总体目标

2035发展总体目标
2035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关口,张家界河谷经济发展带的各项发展目标也将迎来最关键的抉择。

为了实现中国2035年的发展总体目标,张家界河谷经济发展带着力推进其各项经济发展改革。

首先,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张家界河谷经济发展带提出要完善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拓展新兴产业,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同时,要将发展重心逐步转移至中心城市,支持中心城市发展先进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利用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推动全区经济发展。

其次,在建设新产业方面,张家界河谷经济发展带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建立完善国家级新技术创新综合平台,支持新兴产业网络化发展,推进技术升级改造,建设先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此外,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张家界河谷经济发展带提出要把握城乡互联互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方向,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完善乡村基层民政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城乡人口结构优化,推动乡村一体化发展。

最后,在推动社会保障方面,张家界河谷经济发展带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居民收入来源,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改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服务,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老年人保障,实现全民社会保障覆盖。

总之,实现中国2035年的发展总体目标,张家界河谷经济发展带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经济发展改革,保持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把河谷经济发展带推到更高的维度。

全方位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胡怀国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第4期胡怀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标准化战略发展纲要2035 四大体系

标准化战略发展纲要2035 四大体系

标准化战略发展纲要2035 四大体系标准化战略发展纲要2035提出了四大体系的发展目标,这四大体系包括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

以下是关于这四大体系的具体内容:一、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标准化战略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

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工作的全面覆盖和深度融合。

具体目标包括:1.完善标准体系结构,加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协调发展,推动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业加强内部标准化管理。

2.提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互认。

3.加强标准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标准实施机制,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和监督检查,确保标准的贯彻执行。

二、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是标准化战略发展的核心,它包括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等方面。

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建立起完善的技术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工作的紧密结合。

具体目标包括:1.加强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的联动,推动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标准化水平和应用效果。

2.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强对前沿技术的跟踪和研究,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标准化工作,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三、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是标准化战略发展的关键,它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

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建立起完善的产业体系,实现标准化工作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具体目标包括:1.加强传统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新兴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高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附加值。

河南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型储能未来产业发展

河南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型储能未来产业发展

河南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型储能未来产业发展中部省份河南持续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到2025年,其规模实现翻番,打造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是该省定下的产业新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对中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

以河南省为例,“十三五”时期,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4%,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超两成,成为推动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河南省已培育了郑州信息服务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洛阳智能制造装备等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去年底,《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实施,明确要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

22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规划》作以解读。

据《规划》,除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河南还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未来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

具体的产业体系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4个主导产业,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新兴服务业等5个高成长性产业,以及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科学、前沿新材料等6个未来产业。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郜义在发布会上表示,该省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省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布局、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10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为实现上述目标,该省建立涵盖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0个、总投资1万亿元人民币的重大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分批推进。

对纳入重大项目库的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确保第一时间受理、最短时间办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围绕“十四五”和 203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系统分析了国际环境、发展趋势、国内产业现状、发展经验以及存在问题,提出未来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及重点方向,并从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战略引领,强化创新基础、加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4 个方面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兴产业 ; 特征定位 ; 发展方向 ; 十四五 ; 2035一、前言2010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经过十年发展,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已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为推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8 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咨询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研判国际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梳理各个重点领域的系统性技术、产业瓶颈突破技术、跨领域技术,凝练“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面向 2035 年的新兴产业技术预见及产业体系前瞻研究。

项目注重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及方法创新,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创意产业 6 个专题组,以及政策组、综合组的组织结构开展深化研究,提出了“十四五”及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方向及对策建议。

本文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项目成果的学术性展示,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现状及存在问题,提炼产业发展特征及定位,提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就产业重点领域的“十四五”和 2035 年主要发展方向、政策措施建议等开展论述,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国际环境与国内情况(一)国际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1. 国际宏观环境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长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国际环境。

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直接面临先进国家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2018 年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加大了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遏制力度,抢夺技术主导权。

另一方面,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自 2013 年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新兴产业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多元化投资、三方市场合作、国际产能合作稳步增长,未来将在创新合作、政策沟通与资金融通等方面继续深化。

2. 产业发展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

技术演进并与传统产业融合,赋予人工智能(AI)以巨大能量,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尤其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 AI 将开启重大产业周期。

生物产业正处于生物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2020 年前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有望逐步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主导产业之一。

智能制造培育新动能是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

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装备和高技术装备领域的激烈竞争态势将继续维持,传统工业强国仍是智能制造的领军者。

关键材料产品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信息基础材料的需求不断攀升,高端装备制造的支撑材料已经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

煤炭依然是很多国家的主体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未来将持续受到关注,核电技术已经从第二代核电为主进入到第三代核电升级转型、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与堆型示范应用的阶段。

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步入技术成熟期,产业发展重点由最初的末端治理转为当前的源头削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新能源汽车实现逆市增长,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融合发展。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高度活跃,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新型充电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了数字创意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AI、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超级感知等新一代科技革命将数字创意产业推升至新高度。

(二)国内发展现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确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方向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 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 8% 。

“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末,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了 8%,这为“十三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5 年,产业涉及的 27 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达 16.9 万亿元,占工业总体收入的比重达 15.3% 。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到 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 5 个产值规模达10 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

“十三五”期间,在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发展保持强劲势头,重点产业稳步提升。

2016 年和 2017 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0.5% 和 11.0%,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 40% 以上。

2018 年,产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快两个百分点。

(三)我国发展经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壮大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开放融合,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发展经验 [8]。

(1)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要求,也是新兴产业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打造产业发展策源地的关键特征。

(2)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是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关键核心技术、原材料在相当比例上依赖进口。

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和新供给。

(3)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突出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支柱性,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协同发展产业链和创新链,培育特色新型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体现创新经济集聚发展的格局。

(4)坚持开放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要求。

契合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以更加开放的发展理念、更加包容的发展方式,加快国际创新与合作平台建设、全球创新资源高效利用、优势技术及标准的推广和国际化应用,面向全球配置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

(四)存在问题“十三五”以来,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对比全球产业同期发展态势、对照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着制约产业发展与升级的一些问题。

(1)部分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性消除。

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装备、高档工业软件等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价值链的高端有所缺位,“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

(2)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完善。

产业区域布局没有体现出差异化分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不足,产业趋同现象明显,产业链的协调配套不齐备。

(3)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

国家和行业标准、设计规范、质量控制规范等不成体系,部分细分领域的行业准入制度尚未建立。

例如,节能环保相关立法仍属空白,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明显滞后。

(4)产业创新环境和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产学研用”有效结合的产业创新机制未能形成,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不高;部分行业存在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市场性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三、“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针对 2020 年到 2035 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开放融合发展为发展方向,以筑牢产业安全体系、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核心任务,以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大攻关、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导路径。

(一)发展定位面向“十四五”以及更为长远的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支柱,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产业。

“十四五”时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引导互联网、大数据、AI 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深层面上融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京津冀等国家重点区域内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

通过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质量阶段。

着眼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能面临长期挑战。

夯实产业基础,壮大产业规模,确保产业安全及未来领先优势,这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和着力点。

加大培育发展力度,集中资源与力量,积极引导企业把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利用好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二)发展路径当期形势折射出,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是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刻不容缓。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努力夯实产业发展的安全基础,力争到 2025 年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助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1. 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突破。

加强国内资源整合,加大优秀人才集聚,突出集成电路(IC)、AI、生物医药等领域亟需,采取重大工程的联合攻关形式,精准实施“卡脖子”攻关计划。

同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找准并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突破,逐步缓解并最终根治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

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

注重发展前沿技术与产品,如无人驾驶汽车、增材制造、生物技术、量子计算与通信等。

加强高铁、5G、电力等装备的创新发展,获取并保持领先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