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促进教育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
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
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
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
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受教育的程度对一个人的就业、收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机会的均等是最根本性的均等,它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每个人向前发展的动力,给予每个人向上流动的希望。
但是,国家教育整体投资不足,又多投放于城市,致使城乡教育差距已经成为城乡差距中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之一。
教育的深重负担,不仅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未来,也对农民眼下的生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教育公平”这四个字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正反映了教育存在不平衡的现状。
这个问题也到了不能再回避的关口!
可以说,教育不但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命运,也关系着眼下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生活的荣辱悲欢。
现在从“两会”上传来消息,政府将逐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教育投资向农村倾斜,扩大“两免一补”的范围,创造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农村的孩子不再因贫困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这无疑将是大力推进公平教育的一个转折性的开端。
今年“两会”所有话题都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这个核心,这是人民生活提高、国家兴盛的时代需求,是民心所望的目标。
要建立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公平是基础,而教育的公平则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
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
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
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
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
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
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强烈质疑。
五、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造成新的不公。
目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费使部分贫困家庭难以承受,高校贫困生比例占到了20%。
由于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放弃读高中或辍学。
“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
因此,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
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每个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
要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
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
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
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四、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五、规范管理,从严治教。
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发扬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
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实现招生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依法治校。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中之重。
只有出现“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失学,保证人人有学上,争取人人上好学”的良好局面,并形成政府全面负责,公办接纳为主,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
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教育和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学校与社区密切联系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二)各级关工委经常开展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状况的调研,并组织各种面向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扶贫帮困活动;(三)积极开展“保护流动儿童权益”项目试点,认真落实行动计划,定期组织对农民工子女的免费体检,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教育咨询等;(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安排一位领导具体分管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切实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首先,强化管理、分类指导,依法取缔不合格民办民工子弟学校。
其次,规范与服务结合,提高办学水平。
加强管理的实质是积极引导,促进发展,缩小与公办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
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组织,各乡镇对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弟学校能纳入统一管理,在规范办学、社会治安、安全卫生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样要求。
乡镇政府在加强学校,安全卫生管理方面能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三、加强计划管理,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数据库,不断完善教育事业计划,下达招生计划的同时下达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计划。
各地按照“属地管理、一视同仁,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方针,每年秋季招生前,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调查摸底,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向各公办学校下达招收农民工子女的计划任务,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不得拒收,不得歧视。
各地对农民工子女实行了“三统一”政策:民工子弟与本地学生统一时间报名登记,统一编班,统一参加考试,享受同等待遇,保证了教育过程的平等。
四、合理安排教育布局,不断提高吸纳能力。
农民工队伍庞大,加上流动性、随机性大,要随时满足其子女的入学需求,困难很大。
在制订教育发展规划时,要严格按照城市发展布局、产业结构和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安排,力求准确预测流动人口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制订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各地在制定和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时,充分考虑农民工子女日益增多的因素,在农民工聚居的地域,尽可能挖掘潜力,适当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五、积极创设条件,促义务教育实施。
为鼓励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各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都制定了相关规定和政策。
除全力抓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外,还要保证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完全享受同等待遇,包括热门重点普通高中和中专校,全部向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并执行同一收费标准。
在幼儿园入学问题上,要设置不同层次不同收费标准的幼儿园,以满足收入农民工家庭对子女上幼儿园的愿望。
六、不断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为鼓励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保护学校的积极性,各地都按照当地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分学生来源,不论接受农民工子女多少,等量足额地拨付办公经费,并按师生比核定教师编制,核发教师工资。
加大力度整治择校之风
对于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老百姓是怨声载道、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用以民为本的精神将这件事放到重要的位置。
尽管治理择校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部分地方的择校问题仍比较严
重,我认为治理择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应带头扭转风气。
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思想观念,切实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
一是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出符合本省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分期分批逐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二是调整教育投入政策。
各级政府应将人力、物力、和财力向薄弱学校倾斜。
领导干部的表现对治理择校风非常重要,他们应以身作则,不批条子、不打招呼、不收条子,自己的儿女子孙就近入学。
各职能部门要依法办事,不给学校施加不应有的压力,为扭转社会风气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要强化政府主导、杜绝公办学校市场化。
学校招收择校生、借读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益驱动。
这些创收实质是一种部门利益化的表现,给少数教师、个别学校、相关部门带来了利益,损害了整个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损害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即使这些创收能够改变少数学校的办学环境,相对于全局来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得不偿失。
建议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将治理学校乱招“择校生、借读生”与治理学校乱收费结合起来。
严禁学校将收取赞助费与招收学生挂钩。
将治理乱招生的成效与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挂钩。
逐步彻底消除中小学通过招收择校生、借读生进行创收的活动。
保持公办学校的国家义务教育机构的本来面目。
三、教师配置应均衡、增强所有学校吸引力。
教师力量的均衡配置、有效流动是治理薄弱学校的难题。
公办学校的教师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机构的公务人员,应加强对其行为和收入的管理。
可以比照公务员的工资管理制度,实行“阳光工资”,在一定区域内教师待遇统一标准。
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实行各校轮换和调配制度。
“选好苗子、搭好梯子”,要将选配和培训校长队伍放在重要位置。
建立健全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的激励机制。
城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和教育系统后备干部都应分批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或挂职锻炼。
对在对口支援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教师,应给予重奖。
调整学校教师编制,对农村学校适当放宽编制数。
通过教学的合理配置,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增强每一所学校的吸引力。
四、向薄弱学校倾斜、加强投入并确保生源。
现在重点学校和名校中不少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由于力量有限,很多地方采取办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的办法。
在当时有合理性。
但对学校的均衡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建议取消这种做法,实施无差别的办学方针,加强所有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而不能搞特殊化建设。
目前,一方面有必要适当减弱重点学校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要加强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重点高中指标切块分配制度,以此来抑制家长的小升初择校热,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
五、要促进社会办学、办学环境要公平优化。
促进社会办学是和加强政府主导义务教育办学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当社会办学环境公平、繁荣昌盛之时,或许就是义务教育走向真正公平、合理、有序之时。
对义务教育的某些个性化、特殊化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应该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市场途径满足这部分需求。
因此,应该鼓励社会和市场举办各种条件、各种收费标准的学校。
政府要确保办学环境要公平优化,反对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打着民办旗号,采取所谓“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的方式,扰乱秩序。
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每位孩子的权利,而其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政府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为保障每位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政府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背景:
农村基础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还很薄弱,在相当一些
地区的农村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失学现象仍很严重,这种情况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很大关系,要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0月15日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
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
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有些偏僻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分散的教学点,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10万个教学点。
二、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
有些地方则是由于财政困难或财政供养人员超编,即使有编制也不聘用公办教师,而是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三、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机制尚需完善。
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有的地方比较突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
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
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到农村执教。
要加强农村统筹协调,组织落实边远地区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适量。
进一步建立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鼓励支持城市办学质量比较高的跟农村建立办学共同体,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组织城市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
要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定期地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并且统筹安排好其他层次的教师到当地农村执教的工作。
对于继续补充的新教师,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严格实行公开招聘的制度,优先满足农村中小学的需要。
三、积极地探索实施农村教师特色岗位计划。
有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比如云南省的红河州,是政府由上一级财政来设置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设置特色岗位,由上一级别财政直接支付教师的工资,吸引优秀的人才到边远地区任教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们积极鼓励各地适应人口变化跟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新情况,抓住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契机,探索新机制。
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师资紧缺的学校设置一定数量的岗位,公开招募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四、积极鼓励并且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
按照18号文件,就是关于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任教的意见,采取得力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跟大学生支援西部志愿计划,各级行政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实现好这两个计划。
同时积极引导、组织、促进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
同时要选派一定数量的高校尤其是师范学校新聘的教师到西部任教,把这个同时作为锻炼高校青年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组织师范生实习执教。
师范学校要组织高年级的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执教,在农村建立实习机制,积极探索实习执教多种有效途径。
在这方面西南大学先走一步,做出了表率,江西师大等等也做得很好,他们的做法值得推广。
六、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执教活动,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多种形式灵活有效的执教活动。
包括特色活动讲师团,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代教、执教等等,还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手段把
优秀教师师范课的课件送到农村学校。
治理教育乱收费
“教育乱收费”问题背景:
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情况中,教育乱收费以27637件位居查处价格违法案件首位。
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主要表现为: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高收费,以补课、办特色班名义多收费,扩大代办范围强行收费,突破“三限”规定多收费,“专升本”多收费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这个“本”却成了价格违法案件首位,值得深刻思考和反省。
教育乱收费从本质上说,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生存型”乱收费。
这类乱收费行为,主要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或经济不够发达的城镇地区薄弱学校,学校依靠向学生乱收费来维持办学的基本需求。
二是“发展型”乱收费。
这类乱收费行为,是指一些学校为达到现代化教育的基本条件,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脱离实际搞豪华学校建设,而靠政府拨款和正常收费又无法维持,于是走向乱收费。
三是“趋利型”乱收费。
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办学思想不端正,一方面通过教材订购、统一着装校服、推销保险等代收费收取“回扣”,一方面通过办班补课、招收“择校生”、举办重点班等搞所谓“创收”,导致学校用乱收费来给教职员工发放工资外的福利、补贴及劳务报酬。
四是“转嫁型”乱收费。
这类乱收费行为,是政府向学校摊派、搭车收费或通过学校向学生乱收费。
政府部门向辖区内的学校收费,有些是带有硬性摊派性质,实际上是挤占有限的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
“教育乱收费”的原因:
从总体上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而且是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
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
一方面人民群众期盼教育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满足其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投入远远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
从具体上讲,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为此一些地方政府就想通过向学生乱收费弥补政府的投入不足,少数学校也通过向学生乱收费来缓解办学经费的困难。
二是一些地方和学校领导法律政策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有令不止。
三是对乱收费的查处力度不够,使一些地方和学校乱收费行为屡禁不止。
四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大,难以完全满足广大群众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致使一些地方和学校借机高收费、乱收费。
五是一些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费,或挤占、平调、截留、挪用学校的收费收入。
如何治理“教育乱收费”:
一、落实政府责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有关制度规定,依法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严格规范公办学校收费行为,把维持学校运转的日常经费和事业发展的建设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不留缺口。
同时,要确保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得到落实,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进程,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差距。
二、坚决制止以改制为名乱收费,进一步规范公办学校办学行为。
加强对办学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全面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和新的改制学校收费标准。
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对以改制为名乱收费的学校进行全面清理。
公办学校凡改制为民办学校的,必须符合“四独立”原则,否则要停止招生。
严禁搞“校中校”、“一校两制”和以改制为名乱收费。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