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剖析——社会心理学角度浅谈学校因素
刘林姜德林冷传海
沈阳工程学院政治系心理本091
大学生犯罪现象回顾
当今社会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其中盗窃约占7 成。
这一数字来自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1965 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
“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值得重视的是,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占70%。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 年起开始上升,2001 年比1999 年增加了54.5%,2002 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2004 年比2003 年增加了54.5%,2007 年较2006 年又增加了97.1%。
上海市大学生“校园犯罪”案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根据检察机关的最新统计,在2000~2002 年中,由公安机关提请、经市检察院第一、第二分院审查批准逮捕的大学生共有48 人,另有3 人因自首等原因不捕。
而1997~1999 年的时候,批准逮捕的大学生不过14 人。
2001 年8 月14 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杭州西湖法院在2001 年1~7 月份受理的14 件大学生犯罪案件中,盗窃案就有13 件,比去年收案数增加160%。
另有报道,1991 年1 月1 日,一位刚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美学生卢刚因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
导致精神崩溃,竟开枪打死5 人,重伤1 人,最后自杀。
2004 年2 月,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大学同窗四载的同学,还有广州的一个大学生效仿马加爵把自己的同学杀害,这样的案件不胜枚举,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大学生刑事案件摆在我们的面前,除了让别人致死的刑事案件,还有不计其数的盗窃案、诈骗案、抢劫案、强奸案,这些案件背后值得人们深思,大学生为什么“前赴后继”的触犯法律?现在大学生犯罪人群低年龄化、性质严重化、形式团伙化、手段现代化,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人们的安全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从家庭走社会的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和失误,对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也具有一定影响。
(1)高校重智轻德育,实效差,思想政治工作乏力现象依旧存在。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认知问题,也就是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来的。
这个理论主要研究认知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而认知是无止境的,因此,态度也是错综复杂的。
认知不协调理论的要点如下:
第一,费斯廷格等认为各认知元素之间的有三种:认知无关,
即两个认知同时出现在个体的头脑里,但一个认知和另一个认知没有任何关系;认知协调,即一个认知紧跟着另一个认知,或适合于另一个认知,两个认知就是协调关系;认知不协调,即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互矛盾,互相排斥,有两个认知之间的关系就是失调关系。
第二,这个理论认为,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受下列因素影响:1、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2、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4、失调程度与认知元素对个体的重要性有关。
第三,费斯廷格认为,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这种不愉快的状态随着认知之间的失调程度不断增加而加剧。
第四,费斯廷格认为,当人们在面临多种选择的情况下,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一旦决定做出之后,不协调就伴随而来。
要减少这种不协调,可以采取重新评价选择对象的方法。
减少未中选的对象的吸引力,增加中选对象的吸引力,提高对其的评价,于是可以获得心理平衡。
(2)个别高校学生管理松驰,存在一定漏洞和死角,许多规章形同虚设,没有落到实处。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和教师的作用逐渐上升,成为社会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学
校通过各种教材、教师、威信和人格、教育方式、考试与考核、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以及学校文化等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
学校社会化的特点和功能是:1、它作为集体生活的机构,减少了儿童在家庭中对父母情感上的依赖性,进入了组织性严、约束力强、强制性大的社会环境。
2、改变了家庭教育中的松散性、教育态度的不一致性,而对儿童实施系统化、正规化、专门化的教育。
3、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得到显著发展,开始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品质。
(3)法制教育走入误区,讲授的法律课仅仅是传授知识,没有形成与法律理念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没有将法律规范的要求化为学生的需要和行为动机。
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都环境或外出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社会动机就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观念和标准。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时时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理论就是表明了价值观对于个体
行为的重要性。
我认为要想形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观需要通过与法律的间接联系,法律规定了一种行为的规范性和维度,大学生应该明白如何去获得这种价值观以及如何体现这种价值,这种价值是在个体不同的需要以及观念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相互交融的结果。
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了各种需要就能出现相应的动机,从而引起行为。
(4)个别高校心理环境相对落后,不良心理无法及时矫正,缺乏对各种心理异常加以正确引导。
客观上放任犯罪行为的发生。
学校缺乏良好的风气, 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容易造成对某一种行为模式和非主流观念的认同。
特别当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存在着管理混乱、官僚本位、矛盾激化、风气不正的时候, 就会为犯罪行为提供温床。
在竞争社会中, 随着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压力的增长, 学习工作单位的矛盾, 摩擦愈加频繁, 有的个体因此而导致心理障碍, 有的个体更会走向极端而实施犯罪行为。
社会心理学认为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
自我观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感知。
所思所想以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觉察,并对所观察的情况作初步分析,归纳,这是自我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有待上升为自我评价阶段。
自我评价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外貌,动机,需要,观念,期望,品德,行为以及个性特征等的判断与评估,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等都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自我评价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重要条件。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自己的言行,就能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些心理学家研究了自我提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认为自我提升与心理健康的多个指标有密切的关系。
我认为学校应该提够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气氛,这种大环境可以用简单的行为主义来解释其作用,虽然有些片面,但是重点在于社会塑造个人的关系,个人必须有其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做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自己可以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从而可以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形成一种风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校预防
(1)坚持智力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金钱,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把追求美好的生活愿望同为社会多作贡献的行动结合起来。
(2)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
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①建立以宿舍、年级、系部、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适,消除其人格障碍,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给予必要有效的帮助;②丰富学校的文体活动,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引导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发现多方面的价值,尊重差异,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学会欣赏个体的独特性;
③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正确交友,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
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恋爱观和性爱观,指导和帮助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友谊、爱情和性,以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3)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从新生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
教育,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尤其是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识的现象,学校要强化法制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感,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4)加强校园内部管理和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使校园真正成为学习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入侵。
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各项困难。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
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
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剖析及其预防》蔡世鄂
《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王秀章王樱霏
《中国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李晓峰
《社会心理学》俞国良
《普通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