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为何不写长篇小说,名人故事
鲁迅中断小说创作原因的探寻
作者: 廖雅莉
作者机构: 湖南二轻学校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8-52页
主题词: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启蒙主义;改良;杂文
摘要: 1926年后,鲁迅终止了以现实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其原因就在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他自身的客观处境.鲁迅以启蒙思想家的姿态,为人生,为改良社会而创作小说。
“五四”退潮后,新文化阵营分化,鲁迅由“呐喊”转入“彷徨”,并开始反省启蒙者自身.鲁迅洞察到,不但启蒙未曾唤醒民众,未曾改良社会,反而连启蒙者自身也被黑暗社会所吞噬.再继续复制阿Q、闰土、吕纬甫、魏等形象。
已没有新的社会意义,陷入了先觉者无路可走的境地.因此,他中断了小说创作而几乎全力地投入杂文创作.这是鲁迅在思想文化启蒙阵地上一次绝望的抗战中的“换防”.。
鲁迅为何要弃医学文故事
鲁迅为何要弃医学文故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与思想的先驱者”。
然而,鲁迅曾经弃医从文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那么,他为何要弃医学文呢?
首先,鲁迅之所以选择学医,是因为受到父亲患肺病去世的影响。
他认为,只有通过医学才能拯救人们的生命,让人们摆脱疾病的痛苦。
然而,他在日本留学期间,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医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他认为,要想改变社会,必须从思想上解放人们的思想。
因此,他决定放弃医学,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其次,鲁迅弃医从文后,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文学作品批判了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提倡了人道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总之,鲁迅弃医学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选择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该在做出决定之前,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并勇于探索不同的领域。
鲁迅的故事与思想
随笔
《热风》
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评论,体现了鲁迅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华盖集》
以杂文形式,讽刺时弊,批判社会不公,如《论辩的魂灵》、《牺牲谟》等。
翻译与长篇小说
翻译
鲁迅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如俄国作家 果戈理的《死魂灵》等。
长篇小说
鲁迅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狂人日记》,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揭示社会矛盾
鲁迅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 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
关注底层人民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他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揭示人性的弱点
鲁迅认为人性的弱点是导致社会问题的重要 原因之一,因此他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人性 的弱点。
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CHAPTER 02
鲁迅的作品
小说
《呐喊》
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 公和人民的苦难,如《狂人日记》、 《阿Q正传》等。
《彷徨》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反映了社会 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如《伤逝》、 《孤独者》等。
散文
《朝花夕拾》
回忆童年和家乡的生活,表达了对亲人和乡土的眷恋。
《野草》
以象征主义手法,描绘了人生和社会的荒诞与虚无,如《秋夜》、《过客》等。
关注个体命运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他通过描写人物 的生活和命运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鲁迅认为人性的复杂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 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倡导人性解放
鲁迅认为人性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他倡导人性解 放,呼吁人们摆脱束缚和限制。
鲁迅的文章为何被陆续踢出教材?这4个原因,一个比一个扎心
鲁迅的⽂章为何被陆续踢出教材?这4个原因,⼀个⽐⼀个扎⼼鲁迅是当代中国的知名⽂学家,在他笔下的⼈物⾮常鲜活有个性,⽐如孔⼄⼰、阿Q、⼈⾎馒头的夫妻等。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学习鲁迅先⽣的⽂章,并且⼀致获得好评。
然⽽鲁迅这么有才,为什么他的⽂章却渐渐地被踢出教材呢?据说有四个原因,⼀个⽐⼀个扎⼼。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清图⽚第⼀是时代环境不同,民国是⼀个⼗分动荡⼜敏感的时代,像鲁迅这种有名⽓的⽂⼈学者,所写的⽂章向来都被很多⼈关注。
据说,当时在打仗,鲁迅虽没有拿枪上战场的经历,但是⾃⼰对国事跟民情深有感悟,所以就经常写⽂章抒发⾃⼰的情绪跟观点。
因此他的⽂章在改⾰开放后,很快就被我国教育局列⼊了初中教科书当中。
随着时代推移,中国⼈的思想越发靠前,鲁迅的⽂章却处处反应出当时的恶劣环境,⽽且他的⽂总是“看⼭不是⼭”渗杂着许多现实的意义跟内涵。
故此,初中⽼师们就经常在语⽂课上,问学⽣对鲁迅⽂章的了解程度,还要概括出⼀些中⼼思想。
试想,鲁迅的⽂章就连成年⼈有时候都看不懂,何况是⼀个⼗多岁还在发育青春期的初中⽣,由于学⽣的年龄问题,对鲁迅⽂章的思想总体会得不够到位。
所以,这就是鲁迅⽂章被逐渐移出初中教科书的原因之⼀。
第⼆,鲁迅⽣于公元1881年,亡于1936年,享年55岁。
可以说他⽣活在抗战最早时期,此时中国被战争乌云笼罩,国民整天活得忧⼼忡忡之中,鲁迅是有学识的⼈,看待事物总⽐⼀般⼈透彻,因此他在这种环境下,写出的⽂章也具备了特殊意义。
其中主要是,鲁迅喜欢⽤⼀些抨击写法去侧⾯彰显出社会的现实惨状。
⽐如借助⼀些草根农夫、习⽓重的市井⼩百姓、倔强悲惨的⼈来暴露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愚昧跟⽆奈。
那么这些旧社会习⽓对我们新中国的现代⽣活来说,完全不同,如今的学⽣根本不知道当时⼈民过的是什么样的⽣活。
⽽新中国重视破旧⾰新,把坏的改掉,好的⽅⾯要弘扬,因此为了培养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鲁迅先⽣的抨击⽂章⾃然就不合适当教材了。
鲁迅的生平简介,写一个500字的作文。
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鲁迅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接受了严格的上等教育。
然而,他在年轻时就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这种认识促使他开始寻求改变,并最终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鲁迅通过精细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入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描绘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权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在思想、艺术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
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提倡“文艺为人生,文艺为人民”的创作理念。
他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了无数后来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鲁迅的一生是充满奋斗和追求的一生。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思想、艺术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人生历程和创作成果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研究报告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
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一位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了解、研究鲁迅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鲁迅生平事迹新文化运动文学作品生平介绍:童年时期:1881年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他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名叫鲁瑞,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也就是鲁迅13岁那年,他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于是,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此案子最终以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为结果,所以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求学时期: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留学日本: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他不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而且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其中,在仙台学医过程中,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弃医从文: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尝到了作为中国人而处处被歧视的滋味,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鲁迅在看一场电影中,对于那些“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鲁迅为何不写长篇小说?
请未京官热衰 辞的几 个 人 ( 但 现 在 的花 纸 却 多有 背景 了) ,我 深 信 对于 我 的 目的 ,这 方 法是 适 宜 的 ,
所 以 我 不 去 描 写 风 月 ,对 话 也 决 不 说 到 一 大
篇。 …‘ 但 也 不 是 自 己 想 创 作 ,注 重 的 倒 是 在 绍 介 ,在 翻译 ,而尤 其 注重 于 短篇 ,特 别是 被 压 迫 民 族 中 的作 者 的作 品 。 ”都 是 鲁 迅 的夫 子
名的 《 中 国小说 史略 》 , 他 对 长 篇 小 说 及 其 作
家 的地 位 和 影 响 的变 化, 比谁都 清楚 。因此 , 鲁 迅 没 有 写 出过 一 部 长篇小说这一现象,
无疑是 耐人寻 味的 。 事 实 上 , 鲁 迅 不
年,关 心 文 艺 创 作 ,
结 交 各 界 人 士 ,研 究
圃
叠
的艺术 ’ ,看 作 不 过是 ‘ 消 闲 ’的 新式 的别 号 。 所 以我 的取 材 ,多 采 自病 态 社会 的 不幸 的人 们 中 ,意思 是 在揭 出病 苦 ,引 起疗 救 的注 意 。所
以我 力避 行 文 的 唠叨 ,只要 觉 得够 将 意 思传 给 别人 了 ,就 宁 可什 么 陪衬 拖 带 也没 有 。中 国 旧
文 学史 尤其 是小 说史 , 收集 造 像 碑 帖 ,研 究
古 文 字 ,研 究 语 言 文
字 大 众 化 问题 ,介 绍
外 国绘 画 木刻 艺 术 , 培 养 本 国 木刻 人 才 , 介 绍 外 国文 学作 品 给
中 国读 者 … …这 决 定 了他 很 难 抽 出 大块 时 间 、静 下 心 来 进 行 长 篇小 说 的创 作 。否则 ,在 教 育部 上 班 、北 大 师 大
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
作者: 郜元宝[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33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1-3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鲁迅杂文;小说;中断;重心转移;一超独霸
摘要:�彷徨》之后鲁迅再无取材现实的小说创作。
学界通常称这一现象为“鲁迅小说创作的中断”。
以往探讨这个问题,既触及鲁迅在现实题材小说创作上的“不能”与“不为”、鲁迅前后期对小说作用与写法的不同认识,也触及鲁迅在世时不同派别的批评家对鲁迅小说与杂文的不同认识。
但囿于1920年代至1980年代文学史视野与鲁迅研究的局限,这些探讨都有片面性,值得重新审理。
至于以往未曾触及的一些相关的问题,也须提出来讨论。
比如是否存在从小说到杂文的前后期创作“重心”的转移?鲁迅起初为何写小说?鲁迅当年警惕的小说过热过滥现象与后来小说的一超独霸,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何为文学家鲁迅的本相?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澄清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的一些旧案,对当下文学创作与批评也不无启迪。
鲁迅为什么没有写长篇小说
鲁迅为什么没有写长篇小说今天收到同心出版社那套20本的《鲁迅全集》,嗯,就是蔡元培先生作序题写“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的那套,1938年版本的整理再印版。
再加上之前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那套,我有两套完整的《鲁迅全集》了,翻检目录,突然就冒出来点傻气:为什么鲁迅先生一辈子没有写长篇小说。
思考好久,大致原因是这几条吧:1、性格原因。
鲁迅先生这个人,从他冷冷的文字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冷峻的人,鲁迅先生的性格,据资料查也大都是喜欢孤独多一些,不合群,即便出入人多的场合,也大都是演讲,集会,他是去讲了话就走的,不多与当场的人多交流。
而平常的集会,大都是小规模的,几个人,谈一些感兴趣的话题,鲁迅先生应当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一个“内向”严重的人,内向的人,更适合作考据、论证,即便写小说,也不适合写长篇小说,因为写长篇小说常常需要大的架构,需要跳脱的思维,需要比较活跃的构建事件、描摹人物的能力。
翻检一下鲁迅日记,大部分情况下,鲁迅遇到宴会都是拒绝的,或者是稍微呆一下就离开的,并不久坐,因此,鲁迅先生的性格当属于上述讲的不适合写长篇小说的类型的人。
关于这一点,李长之曾写的一本研究鲁迅的专著《鲁迅批判》有同样的文字,这部专著鲁迅先生本人是大力支持和帮助的,鲁迅亲自看过李长之的稿件,并订正过其中著作时日,还亲自赠送他一张照片,刊印在书面上。
这本书于1935年写成,1936年1月初版,不到一年,鲁迅先生就去世了。
书中曾对鲁迅的性格作过断定,说鲁迅:“……不爱‘群’,而爱孤独,不喜事,而喜驰骋于思索情绪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谓‘内倾’的。
在这里,可以说发现了鲁迅第一个不能写长篇小说的根由了”,既然鲁迅先生本人也认可,这当是他没有创作长篇小说的主要原因。
(今天收到的就是这一套《鲁迅全集》)2、志趣原因。
鲁迅先生之所以写小说,原因大致如他自己在《呐喊.自序》里说的:“……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鲁迅 ·概况
作品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
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
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
在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说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
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
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逐渐放弃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
鲁迅后期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
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
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7] 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大异前期。
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
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大陆妇孺皆知。
迄今发现,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
《呐喊》14篇,《彷徨》11篇,《故事新编》8篇。
本次以《鲁迅小说全集》名义出版,旨在展现鲁迅小说的全貌。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初版。
它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沉闷和国人灵魂的扭曲,显示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战斗姿态。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写作于新文化运动落潮期,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彷徨》显示了作者从激越到冷静的心路历程,较之《呐喊》,其观察更见从容,思考也更加深入,所以它让人更清楚看到知识分子的清醒与彷徨。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部小说集,收入1922-1935年小说,1963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杂文鲁迅首创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新文体——“杂文”,并将之发扬光大。
鲁迅的遗憾六部长篇未写成
鲁迅的遗憾:六部长篇未写成先生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主要是随笔、和短篇。
不过,这位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匠,生前也一直想涉足“大部头”的作品,他曾计划写六部长篇(其中三部是长篇小说)。
鲁迅生前有“中国的高尔基”之称,但他一生没有写过一部长篇小说,这与以多部长篇小说驰名世界文坛的高尔基有些不同,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更令人遗憾的是鲁迅曾有过三次写长篇小说的打算,并且均已构思成熟,有的甚至动了笔。
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没能写出来。
1921年春,鲁迅计划写长篇小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已将提纲拟定。
内容也构思好了,是从安禄山与在长生殿上一见如故开始,至玄宗授意军士杀死贵妃结束。
全稿20余万字,分18个章节。
当时郁达夫听了述后,对鲁迅的至友许寿棠说:“周先生大作的情节,安排得妙不可言,若再以他生花之笔写出,肯定能为我国小说界辟一生面。
”可是,当时鲁迅正应聘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授课;其小说《阿Q正传》又在《晨报·副刊》连载,必须逐段加工,修改;再加之《呐喊》一书待付印,“诸多事宜缠身”,便只好将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搁置一旁了。
刘继兴在《鲁迅书简》中也看到了鲁迅先生对这件事的记载:“我为了写一部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
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
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 (见鲁迅于1934年1月11日给日本朋友山本初枝的信)。
1932年5月,鲁迅在上海结识了因腿部受伤而住院治疗的陈将军。
其间,他听陈将军讲述了红四方面军在豫皖边区反“围剿”的许多故事,激动不已,马上向陈索取了相关的油印材料,决定写一部《飘落的红云》,其篇幅估计15万字。
秋白读了开头部分后认为:“虽是小说,却颇真实。
”冯雪峰也回忆说鲁迅准备写这样一部小说,并说鲁迅谈道“要写,只能像《铁流》(前苏联战争小说)似地写”。
但是,鲁迅此时忽然接到母亲生病的电报。
返回北京探望后,又应几所高校邀请讲学。
鲁迅的故事 揭秘他的人生传奇
鲁迅的故事揭秘他的人生传奇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杰出的思想家、评论家和革命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锐利的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批判的视角,揭示鲁迅的人生传奇。
一、早年生活与求学经历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在家庭的禁锢中感受到了思想的束缚。
在求学阶段,鲁迅积极参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开始担任起改革的角色,并受到了光启学校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他开始对社会现象产生怀疑,质疑旧传统观念的合理性。
二、文学创作与思想转变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探索的体现。
他以独到而尖锐的观点,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并用惊世骇俗的笔触去抨击封建礼教、旧文化等。
《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旧社会习俗的强烈抨击,这种双重意义使其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鲁迅的思想转变与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与思考密不可分。
他的行动力与思想力相统一,不断革新的思想观念让他与时代共同发展。
他主张对传统进行扬弃与反思,并探索新的文化形式,这种思想转变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鲁迅以散文、杂文等形式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批判。
他试图重建新的文化体系,让人们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他强调了个人解放与反抗体制的重要性,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鲁迅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与他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革态度紧密相关。
他通过文化批判来引起读者的思想觉醒,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的观点和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
四、政治立场与社会贡献鲁迅的政治立场是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的。
他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社会现象展开了犀利的批评,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他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对社会变革的实践中,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鲁迅以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立场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启示。
很多人都不读鲁迅的小说,鲁迅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退到了书房,留给学者专家
很多人都不读鲁迅的小说,鲁迅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退到了书房,留给学者专家。
这不能说是一种好的现象,但也确实有客观原因,看不明白,读不懂。
鲁迅的小说离我们时代太远了,近一百世纪时间社会的各方面、各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我们的生活,而近三十多年的变化更让人目不暇接。
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
毫无疑问,时代的隔膜产生是必然的一个结果。
鲁迅生动在一个充满黑暗血腥的年代,在他的书中必然表现出这些生活内容。
鲁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呐喊》中的狂人、华老栓、阿Q、单四嫂,还是《彷徨》的祥林嫂都是不幸的人物,即使是象吕纬甫、高老夫子这些知识分子也充满了痛苦和压抑。
同时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知识者,一个作家,有意识的斗争中必然把自己的矛盾和困惑充斥到作品中,给作品增添了压抑的气氛,让人感到一种与现在时代不协调的情感和气氛,远离是一种必然。
鲁迅的小说中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优郁、低沉的格调,在他有小说中几乎看不到快乐和明朗的色彩。
在《呐喊》和《彷徨》中作者始终在低沉和压抑中四平八稳地述说着一个又一个人的不幸。
或者说鲁迅的小说主题性太强,或者说他的责任感太强,批判现实和总结教训(比如辛亥革命)的使命让鲁迅的笔始终不能高扬,甚至有些冷峻、阴沉。
《呐喊》中一个例外是《社戏》,可小主人公也是一个不快乐的孤独的角色,他始终是一个看着别人快乐而自己才快乐的角色,他融不到那些孩子们中间去,鲁迅的天空似乎永远阴天。
也谈“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
作者: 刘彬[1]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0097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58-8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诗化特征;文章笔法;讽刺限度;回忆取材
摘要:郜元宝最近重新提出并解释了“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这个老问题,他认为鲁迅后期弃写小说乃是基于现实考虑的不为而非不能,进而由此反思了小说“一超独霸”的现象。
与郜文在鲁迅的小说之外找寻鲁迅不再写小说的原因不同,本文围绕鲁迅小说的特征与限度来重新考察其不再或不能多写的原因,认为由于鲁迅难以展布广阔翔实的背景、难以突破讽刺艺术的限度并解决相应的结构难题,也由于常用来经营短篇小说的文章笔法同样有其限度,鲁迅不能顺利地写出长篇小说。
又由于回忆取材的局限、不善写都市题材的短处以及对宁少毋滥原则的坚守,也由于新的历史形势和文学潮流的规约,以及对杂文写作的日益自信和依赖,鲁迅后期弃写小说在所难免。
应该说,鲁迅不多写或不再写既是因为不为也是因为不能,在这不能与不为之间,显示着他的文学理念、小说的特质以及写作限度等重要问题。
鲁迅生平与他的创作关系
鲁迅的生平与他的创作关系文学101马士健 011001022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
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岁的鲁迅,揣着慈母多方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
他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入路矿学堂。
在求学期间,鲁迅开始接触物理、数学、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并阅读外国文学与科学著作。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更给他带来了一阵惊喜,他从《天演论》所介绍的进化论学说里,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危机。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两年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
鲁迅文学巨擘
鲁迅文学巨擘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冷峻、激烈的笔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的生平、创作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鲁迅的生平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后经历了日本留学和医学专业学习。
他的医学背景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素材。
鲁迅毕业后曾任职于各地医院,但他渐渐放弃了医学事业,开始全身心地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化评论。
在他的一生中,他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杂文和文化批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坛的璀璨巨星。
二、鲁迅的创作特点鲁迅的文学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
他经常以冷峻、讽刺的口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当时的封建社会和旧文化。
他的小说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人的悲惨境遇,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例如,《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疯子的心理变态过程,将社会的疯狂与人性的扭曲相结合,呈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
另外,鲁迅的作品注重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逼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形象。
三、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鲁迅以他惊人的创作才华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启示了后来的一代作家,使他们认识到文学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的文化批评作品提出了“变革文学,变革中国”的口号,呼吁文学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作家,包括著名的钱钟书、茅盾等人。
同时,鲁迅的文学作品也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和赞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综上所述,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文学作品以冷峻、激烈的笔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生平经历、创作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都使他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
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遗产将永远在中国文学史上发光发热,为后人所敬仰。
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
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认为医学只能挽救人体,而文学却可以治愈心灵,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思想。
1.鲁迅曾就读于南京矿路学校,后赴日本求学。
一开始他还对矿业感兴趣,曾与同学合作出版《中国矿产志》,但鲁迅在1904年24岁时,就进入日本仙台医科大学学习。
2.鲁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有伟大的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他从医学回来的时候,本来是想要行医救人的,但是在清朝的时候,他看到了很多人的冷漠,这让他很是失望。
他相信,要拯救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人民的不良心理。
所以,他选择了“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没有辜负他的初衷,从他的作品中,他的许多批评文章发人深思,发人深思,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所以,不管时间过去了多少年,他那一部不朽的作品,依旧光芒四射。
3.鲁迅在《呐喊》中再次提及了自己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的理由。
原文是这样的:从那时起,我就认为,医疗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愚蠢的民族,无论他们的身体多么健康,多么健康,他们都会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公众的牺牲品和观众。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的灵魂发生变化。
鲁迅在日本求学之后,就明白了医学可以增强国人的体质,但这并不能改变中国人的落后观念,那样的话,这个国家就不会强大了。
鲁迅对国人的心灵病痛既震惊又痛心,所以他决心放弃医学,以文学来唤醒国人,使他们在心灵上获得解放,独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豫山,后改为“豫才”,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肄业)。
1918年,他以笔名出版《狂人日记》,并以“鲁迅”为名,浙江绍兴人,影响最大。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斗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创者。
毛泽东曾经说过,鲁迅所走的路,就是中国的新文化。
鲁迅为什么不写长篇小说?
鲁迅为什么不写长篇小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回避的庞大存在,在文化、思想、文学、学术、革命等领域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后人对于鲁迅的争论很多,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鲁迅为什么不写长篇小说。
一、何为长篇小说?小说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
长篇小说的字数一般在十万以上,因而它适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成长历程,并能反映某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历史面貌。
中篇小说的字数一般在三万到十万之间,因而它只能历史地截取某个时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
短篇小说的字数在万言左右,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着力刻画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达到'借一斑而略窥全豹'的目的。
在明确了长、中、短篇小说的界限之后,我们来深度思考一下《鲁迅全集》中有无长篇小说?鲁迅是否具备写长篇小说的能力?翻遍《鲁迅全集》,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鲁迅并没有写过长篇小说(这里是指已出版的),因为确实没有字数达到十万以上的小说。
那么,鲁迅是否具备写长篇小说的能力?是否真如有些人思考的'维纳斯的断臂'一样鲁迅残缺了写作长篇小说的能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从《祝福》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用极简的文字,描绘出许多性格独特起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守寡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过程。
这样的小说,还有《孔乙己》和《阿Q正传》。
二、具体原因既然鲁迅具备写作长篇小说的能力,那他为何没有写出过长篇小说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有补于时,必须具备时效性。
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他们一直都在想办法自救或者他救。
鲁迅看到了这些,于是他开始了启蒙:瞒和骗、'精神胜利法'、做戏和讲体面、卑怯和懦弱、看客心态等等,他毫不留情地将这些国民精神上的污垢一一暴露,通过写文章的方式,让广大民众认识到这样是不对的,必须得改正。
鲁迅前期的写作内容,就是围绕这些方面写的,因而,他根本没有写作长篇小说的时间和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生平为何不写长篇小说,名人故事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三部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集和十几部杂文集,还有大量的日记、书信、翻译作品等。
但奇怪的是,在鲁迅丰厚的文学遗产中,竟然没有一部长篇小说,这让不少人深感遗憾。
其实,在鲁迅的创作生涯中,曾有过三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只是没有完成。
红云》。
冯雪峰回忆说鲁迅准备写这样一部小说,并说鲁迅谈道“要写,只能像《铁流》(前苏联战争小说)似的写”。
但是,鲁迅此时忽然接到母亲生病的电报。
返回北京探望后,他又应几所高校邀请讲学。
这部关于红军的小说也终于未能写成。
第三部是1936年6月鲁迅大病后想写一部反映中国四代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
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当时说他要写一部长篇小说,讲四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一代是章太炎先生他们;其次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一代;第三,是相当于例如瞿秋白等人的一代;最后就是现在如我们似的这类年龄的青年。
”冯雪峰还说:“大约过了一星期,一晚再去访问的时候,鲁迅先生说道‘那天谈起的写四代知识分子的长篇,
地去写长篇,这很让人担忧。
不少作家的长篇小说让人压根儿看不下去,很多时候还不如去看学术着作。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经这样评价长篇小说的写作:“如果你脑子里老在想着写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此外一切都得靠边站,一切思虑都得推开,这样就要丧失掉生活
本身的乐趣。
为着把各部分安排成为融贯完美的巨大整体,就得使用和消耗巨大精力;为着把作品表达于妥当的流利语言,又要费大力而且还要有安静的生活环境。
”歌德这番话,倒让我觉得鲁迅不写长篇小说非但不是什么缺憾,相反那是他的高明之处。
鲁迅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