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介绍

合集下载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涉及到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即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1. 原始共产主义: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原始共产主义的概念。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没有私有制的存在,生产资料是共同拥有的。

个体间的财富差距较小,社会资源
的分配是基于共享和互助的原则,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现象。

2. 奴隶制社会: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共产主义逐渐演变为奴隶制社会。

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奴隶主拥有生产资料,奴隶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奴隶被迫为奴隶主生产,奴隶主通过剥削奴隶获得财富。

3. 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奴隶制社会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取代了奴隶制,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并以利润为目的进行生产。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无产阶级工人进行劳动,从中获取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
和压迫的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阶级斗争的发生。

这些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分析,揭示了社会制度的演
变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以资本为基础生产的界限——读《年经济学手稿》18571858

以资本为基础生产的界限——读《年经济学手稿》18571858

20191.072摘要:1857-1858马克思在《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是一种“特殊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这种生产在展现自身特殊性的同时,也呈现着自身与生俱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性,在为追求价值无限增殖而推动生产无限发展的同时,也塑造和生成着自身无法逾越的边界。

对马克思以资本为基础生产的界限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和界限依然存在,扬弃资本,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生产”仍然具有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生产界限;特殊生产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901072006-()--薛秀军,常培文(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以资本为基础生产的界限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阐述了以资本为基础生产的界限问题,认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是一种“特殊生产”,其在展现自身特殊性的同时,也呈现了自身与生俱来的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性,在为追求价值无限增殖而力图推动生产无限发展中也塑造和生成着自身无法逾越的边界。

虽然,其试图通过全球性扩张和创造更多的社会需要来试图突破自身发展的界限,但是,这样做,反而造成其内在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与尖锐,从而使扬弃资本,走向更能满足和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共同生产”成为必然。

一、以资本为基础生产的特殊性在马克思看来,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是一种“特殊生产”,这种“特殊生产”有着与人类社会历史上其他阶段的生产不同的本质特征,并且决定了其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最终消亡的历史过程。

一方面,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实际上是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才出现的,其本身有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它的产生到马克思的时代,大致经历了两种形式,即“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

另一方面,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能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但是,其内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自身发展的界限,即当社会生产力达到“只需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同时“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1]对待自己的越来越丰富的再生产过程”时,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就达到了自(P286)[1]己的边界,“资本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其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57-1858经济学大纲“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交换只是附带进行的,或者大体说来,并未触及整个共同体生活,不如说只发生在不同共同体之间,决没有征服全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30卷108-109页码)“起初是经营商业的民族出现在半开化或未开化的民族之间,或者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而进行不同生产的各个部落发生接触和交换他们的剩余物······剩余物的交换是设定交换和交换价值的交易。

但是,这种交易仅仅涉及[剩余物的]交换,因而只是在生产本身之旁起次要的作用······推动它从事设定交换价值的活动的动力来自外面,不是来自它的生产的内部结构。

”(30卷212页码)“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中介的交换”,“诚然以生产者互相间的全面依赖为前提,但同时又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完全隔离和社会分工为前提”。

(30卷107页码)“农业失去了为使用价值而劳动的性质,而农业的剩余物的交换对于农业的内部结构来说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了。

在某些地方,农业本身完全由流通决定,转变为设定交换价值的生产”。

(30,213页码)“产品成为商品,也就是说,成为单纯的交换要素。

商品转化为交换价值。

为了使商品同作为交换价值的自身相等,商品换成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代表作为交换价值本身的商品。

然后,作为这种象征化的交换价值,商品又能够按一定的比例同任何其他商品相交换。

由于产品成为商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产品开始在头脑中取得了二重存在。

这种观念上的二重化造成(并且必然造成)的结果是,商品在实际交换中二重地出现:一方面作为自然的产品,另一方面作为交换价值。

也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得了一个在物质上和商品相分离的存在。

”(30卷94页码)“可见,产品作为交换价值的规定,必然造成这样的结果:交换价值取得一个和产品相分离即相脱离的存在。

同各种商品本身相脱离并且自身作为一种商品又同这些商品并存的交换价值,就是货币。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研究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研究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研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研究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影响深远。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入剖析,其中有关“异化”的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批判。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异化”的概念。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异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于自己劳动和产品的控制和支配权,而被资本家剥夺,劳动成果变得与个体的劳动分离,成了商品形式,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这种异化使得工人失去了对自己生产活动的热情和创造力,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仅仅是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工资而工作。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将异化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的表现: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对劳动产品的异化、对劳动过程的异化以及对人的异化。

首先,对劳动对象的异化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从人对自然界的支配转变为人被劳动对象支配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以雇佣工人的身份,被迫投入到资本家的生产过程中。

工人们无法自由选择从事他们感兴趣或擅长的工作,而只能按照资本家的要求进行劳动。

工人被迫完成一些重复、机械、单调的劳动,既无法获得体面的劳动条件,也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其次,对劳动产品的异化是指劳动者无法拥有自己的劳动产品,他们被剥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一方面,商品生产使得劳动成果变成了商品,工人们失去了对产品的支配权;另一方面,劳动过程中的剥削使得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工人们只能换取微薄的工资。

这种剥夺使得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成果失去了直接联系,无法满足对实际创造物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第三,对劳动过程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们将劳动力出卖,成为资本家的工具。

资本家通过各种手段追求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和利润的增加,从而将工人们束缚在劳动过程中,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被迫按照资本家的要求进行劳动,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控制。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伦理思想探析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伦理思想探析

《 8 71 5 1 5 —8 8年经 济 学 手稿 》 马克 思 “ 生 是 一 的黄 金时 代 的研 究 成果 )13, 的最 引 人 注 目的 ,17 它 [1 变化 就是 , 克思 的经济 学理论 “ 始 由原 来对 现 马 开 实 的批 判 转 变 为 对 理 论 体 系 的批 判 ̄25 ,1 。就 经 [2 济伦 理思 想而 言 , 巴黎笔 记 》 《 8 4年经 济 学 在《 、14 哲学 手稿 》 《 、 德意 志 意识 形 态 》 等前 期 著 作 当 中,
话 语 , 是 此 时 的 严 整 的 经 济 学 理 论 演 绎 , 揭 示 还 都
身 , 也就 是所谓 经 济伦理 的视角 。在这 里 , 这 经济 学与伦 理学 的结 合 完 全 不 是 拼 图 式 的 , 而是 有 机
的统一 。


物 的 依 赖 关 系 是 资 本 主 义 伦 理 关 系 的 基
Vo. 1 26 NO. 4 A u 20 g. 06
1 — 经 济 学 手 稿 理 思 想 探 析 1 8 7 8 8年 5 5 伦
余 达 淮
( 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河 江苏 南 京 2 0 9 ) 10 8
【 摘
要 】《 8 71 5 1 5 — 8 8年 经 济 学手 稿 》 包含 马 克 思 重要 的 经 济伦 理 思 想 。 马 克 思 论 述 了资 本 主 义 生 产 、 消
思 已经发 现 了商 品 、 价值 的经 济学 逻辑起 点 , 通过
对 资本 主 义 生产 、 换 、 通 、 配 的动 态过 程 的 交 流 分 分析 , 示 了 资本 、 币 、 动 、 值 的本 质 。然 揭 货 劳 价 而 , 并 不像 宋 巴特 所 说 的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中没 这 “ 有 一 点 儿 伦 理 学 , 只 有 经 济 的 规律 性 ” j , 而 [l 而 3。 是经 历 了研究 经 济伦理 的视 角变化 。马克思 在经 济运 动过 程 、 各种 经济关 系 和经济 范畴 的分 析 中 , 始终 没 有忽 视伦 理 的 审视 目光 , 终 没 有 放 弃对 始 资产 阶级 经 济伦理 关 系的批判 和对 无 产阶级 伦理 命 运 的关 怀 , 无论 是 前 期 的偏 重 于 经 济 人 类学 的

马克思现代社会思想的总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与启示

马克思现代社会思想的总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与启示

马克思现代社会思想的总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与启示刘伟兵摘要: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它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思想的总纲。

马克思在其中论述了资本文明面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也探讨了由于资本狭隘性和内在局限性带来的现代性问题。

此外,马克思还通过客观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将现代社会看作是通往未来社会的过渡阶段,并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特征。

这一现代社会思想带来的启示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关键词:现代社会;现代化;现代性;《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未来社会作者简介:刘伟兵,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9)06-0063-09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050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现代化宏伟蓝图提出的科学依据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实践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现代社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而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思想的总纲就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后文简称《经济学手稿》)。

①《经济学手稿》从完成到发现和出版,实际上经历了“百年孤独”。

但是,随着人们对这一本马克思在“不惑之年”写的解惑著作进行深入研究时,其价值被日益地凸显了出来。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结构”构想,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构想。

其中,《资本论》就是第一册《资本》的内容。

此外,《经济学手稿》还包括之后没有再出现过的对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探讨和机器化大生产等方面的论述。

这种价值的独特①《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被发现时,被冠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之名问世。

因此,也有学者将其简称为《大纲》。

为了体现对手稿原本的尊重和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区别,本文将其简称为《经济学手稿》。

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_1857_1858年经_省略_学手稿_对_德意志意识形态_的

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_1857_1858年经_省略_学手稿_对_德意志意识形态_的

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对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一个重大发展姚顺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南京!210093)摘!要: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二者的对立到二者的同一,再到二者的对立统一。

其中第一次否定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完成的,标志着人本主义范式的最终解体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二次否定则发生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中,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发展和成熟。

正是从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中∀物质生产#自由活动∃的上升逻辑出发,马克思在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 中明确提出了∀自由王国既以必然王国为基础又在其彼岸∃的思想。

这一思想,代表了唯物史观的最高水平,为我们把握唯物史观的实质,划清其同∀经济决定论∃庸俗理解的界限,回击人本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对唯物史观的∀颠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物质生产;自由活动;必然王国;自由王国中图分类号:A 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9-0076-08!!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或自主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关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从二者的对立,经过二者的同一,再到二者对立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集中体现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德意志意识形态 和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三个文本中。

一马克思最早涉及到物质生产和自由活动之间关系的问题,是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尽管在 莱茵报 时期,马克思已经遭遇到∀物质利益的难事∃,但真正将自己的研究深入到物质生产领域,是在其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明确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之后。

浅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浅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为只有 市 场 中的 共 同劳 动 ( 抽象劳动) 才 能 构成 这 种 特 殊 的 社 会
关 系一 一 价 值 实 体 , 从 而 使 得 一 切 不 能 直 接 比 较 的 劳 动 产 品 具 有相 同的 质 ; 而这 种价 值 实 体 并 非 某 个 个人 的特 殊 劳 动 , 只能 是 社会 一般劳 动。 使 用 价 值 与 价 值 的 矛 盾 必 然 产 生 商 品 与 货 币的 直接分立。 价 值 关 系取 得 一 个 独 立 的 与 商 品 的 自然 存 在 并 存 的 纯 经 济 的 存 在 一 一 货 币, 即一 般 等 价 物 ; 而 这 实 际 上 形成 着商 品 生 产 者 相 互 全 面 的 依 赖 性 ~ 一 物 的依 赖 性 的 根 本 ; 这 种 物 化 了 的经 济 关 系 逐 渐成 为 经 济活 动 中的 决 定 性 力量 , 并在 人 自身的 物 质 实 践 一 一 经 济 活 动 中 创 出一 种 不 以 人 的 意 志 为 转 移 的 新 的 外 部力量, 即 资本 。 于是 , 在 追 逐 利润 、 追 逐 货 币的 同 时 , 人 慢 慢 成 为 自己创造 出来 的工 具 和 手 段 的物 的 奴 隶 , 而 最 初 的 中介 却 成 为
力量 仍在 于 资 本 的 推 动 。 资本 为 了实 现 增 殖 , 既 借 助 生 产 力又 推 动 生 产力 , 因此, 资本 在 追 求 更 多的 剩 余价 值 的 同时 不 自觉 地 推 动了社 会 的 进 步。 而 马 克 思 在 经 济 学 手 稿 中 的 一 大 重 要 发 现 就 在 于 , 他 “ 第一 次 通 过 发 现 劳 动 二重 性 理 论 揭 示 了 资本 主 义 经 济 关 系颠 倒 的原 因 ” , 即在 资 本 主 义 分工 的 基 础 上 , 私 人 劳 动 不 再 具 有 直 接 的 社会 性 , 而 只 有借 助 交换 才 能 成 为一 般 的 生 产 要素 ; 这 是 因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LOGO
马克思是从生存论角度看待资 本的,是从物背后的人的关系角度看 待资本的,因此,经济学家看到的是 财富,而马克思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 的雇佣关系,看到的是资本家口袋里 装着支配别人的社会权力。诚如马克 思所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 定的条件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 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 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 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象黄金本身并 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 样⋯⋯,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 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 资本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历史 阶段的产物。
LOGO
资本的文明面之二是资本的生产性。
资本的生产性
LOGO
资本是在资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特征,“一旦资本 成为资本,它就会创造它自己的前提,资本不再从自己的前提出发,它本身就是 前提,它从它自身出发,自己创造出保存和增殖自己的前提。”因此马克思说: “没有资本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是在资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 在雇佣劳动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且以资本的增值为目的。“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 面就是创造这种剩余劳动,即从单纯使用价值的观点,从单纯生存的观点来看的 多余劳动,”其结果则是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LOGO
但是如果我们的观点仅仅停留在这 一点,而不升华到对资本的全面认识, 升华到对资本文明面的认识,我们同样 不能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因为整个市场 经济是和资本的活力,是和资本的文明 面联系在一起的,而以往“左”的实践 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资本文明面 的研究。
LOGO
资本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因而按 其本性而言,资本是不文明的,但 是就其全面地发展生产力并推进社 会进步而言,却有它的文明面。
扩大流通的趋势

浅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浅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浅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作者:王毅硕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起点,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入手,立足于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主的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被异化了的人与货币、或者说人与资本之间的主客颠倒了的经济关系,以及隐藏在这种表象的经济关系背后的实质——一种被物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关键词:资本 ;异化劳动 ;商品1848年欧洲革命后写作的《伦敦笔记》中,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就其本质而言,它不过是隐藏在物的外表下的社会关系,它以物的形式与人对立,并使人陷入自己创造出来的产品的奴役之下,它用一种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了早在生产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的剥削,进而为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平等”做辩护。

一、发展了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采取怎样的历史观的问题。

随着分工的出现,劳动产品的交换也随之出现了,这里先抛开分工本身的合理性不提,随着时间推进到资本主义时代,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之下,有相当一部分的经济活动是在市场所构筑和提供的分配与流通的中介体系中完成的,而货币作为一种衡量价值的手段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逐渐地,如何赚取更多的货币成为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

也就是说,本来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的等价的劳动产品的交换行为被单纯的价值实现的目的所取代了,这意味着劳动产品变身成为商品,由客体上升到主体,进而取代了人的位置,反过来奴役了原来的主人。

但是,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秉持一种狭隘的拜物教意识形态,认为这种被物化了的异常状态是人类万古恒常的自然状态。

这样,马克思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新变革的同时,首先需要超越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物化意识,以求得在科学批判的起点上更加接近社会历史本质的科学的历史观和认识论。

第一,不同于传统的线性观点。

马克思认为,自然事物作为客观存在是人进行活动的前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作者:苏晓珍来源:《市场观察》2018年第11期摘要: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内容,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和实质。

它是对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专门论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过程,是人们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实践应用,体现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当代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大发现之一。

剩余价值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在其《资本论》撰写的最初稿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①中首次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它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对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革命性更替。

它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财产占有方式,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都得到了科学解释,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由此发展起来。

一、剩余价值虽然威廉·汤普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学者都对“剩余价值”概念进行过研究,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资产阶级局限性,这些学者并未探寻到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根源。

马克思批判道,古典政治经济学差那么一点就能接触到剩余价值的本来面目了,只是它没有将这种观点自觉表述出来。

“只要古典政治经济学附着在资产阶级的皮上,它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②”在《手稿》的撰写中,马克思首先运用了“剩余价值”一词,准确地解释了“剩余价值”的含义。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③。

按照交换价值的一般概念来讲,剩余价值指的是工人阶级通过生产劳动物化到产品中的劳动时间即劳动量超过了资本家原本投资到生产中的资本各个组成部分所内含的劳动量,这种情况“只有当物化在劳动价格中的劳动小于用这种物化劳动所购买的活劳动时间时才是可能的”③。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马克思坚持站在工人无产阶级立场上,长期以唯物史观视阈审视各类经济现象,在批判的前提下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终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的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生产力理论

在 《 手 稿 》 中 开 始 出 现 了 一些 引 人 注 目的 新 变 化
主要 表现 在 以 下 两 个 方 面 :
一 2 8一
第一 一 概念 用的

,
开 始大 量 地而且 越 来 越 多地 使 用作 为 经济 学 范畴 的 生 产 力 对 于马克思来 说
, , ,

,
并且 是 在生 产 能 力 ( 可能 的 力量 ) 和 生 产 力量 二者 间 虽有 联 系
、 。
②所以
,
,
这 里 不 仅 仅 是前 者所 包括 的 那些 适 用 于 一 切 时

.
显然
,

时 生 产 力 概念 主 要 作 为历 史 哲学 范畴 来 使 用 线
由 于 唯 物史 观 的 创立 和 发 展 是 这 一 时 期 的 主

因 此作 为历 史哲 学 范畴 的 生 产 力概 念 在 同 期著 作 中大 体 占主 导 地位
到 了五 十 年 代 后 期
,
,
马 克 思 已 用 唯 物史 观 详 细考 察 和 研 究 了 资本 主 义 经济 运 动 过 程
这 部手 稿 是 后 来
;
《资 本 论 》
,
这 部 手稿 的 写 作
不仅 标 志 着 马 克 思 完 成 了一 生 中 的 第二 个 伟大 发现
,

奠定了

科 学 的剩 余 价 值理 论 从 而 在 马克 思 主 义经 济 思 想史 上 占有极 为 重 要 的 地 位 而 且 标 志 着 马 克 思 的生 产 力理 论 也 发 展 到 了 一 个新 的 阶段 即 由 全 面 的 本 文 拟 就 这 部 手 稿中 的 生 产 力理论 作 一 初 步探 讨 研究

经济学手稿(1857-1858)

经济学手稿(1857-1858)

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主要内容开始时是第11章《货币章》,接着是第Ill章《资本章》。

《资本章》又分为三篇,第一篇《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篇(资本作为结果实的东西。

利息。

利润。

《生产费用等等》)。

手稿的最后是第l章《价值》的开头部分和关于金称量机的摘录。

经济学手稿(1857-1858)》简述生产和流通的统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马克思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分析截然不同。

后者把资本的流通过程同生产过程脱离开来孤立地进行分析,而马克思则把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看作辩证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资本发挥职能的形式表现为一种连续不断的运动,它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价值和剩余价值,然后在流通过程中使这些价值得到实现,再以更大的价值重新回到生产过程,如此周转不已。

所以资本的整个运动表现为“生产和流通的统一。

这种统一本身便是运动,便是过程”。

资本周转的速度马克思在研究资本流通时,论述了资本周转的理论。

他指出,资本的一次周转等于资本的生产时间加上流通时间之和。

资本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创造的价值总额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过程重复的次数,而生产过程重复的次数又取决于流通的快慢。

因此,“在资本周转的一定周期内,资本所创造的价值总额……同劳动时间成正比,同流通时间成反比”,换句话说,资本“在一定的周期内总价值(从而所创造的新的剩余价值总额)等于劳动时间乘以资本周转的次数”(见本卷第15页)。

资本周转越快,周转的次数越多,它的价值总额就越大。

例如,一年周转4次的资本,其价值总额4倍于一年只周转一次的同量资本。

因此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代替资本的量。

资本的趋势是尽量提高效率,加速周转,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使周转放慢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马克思在考察资本周转时,在批判地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范畴作出了科学的规定。

一篇诞生于马克思黄金时代的经济学手稿

一篇诞生于马克思黄金时代的经济学手稿

一篇诞生于马克思黄金时代的经济学手稿重要著作文献《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Economic Manuscript from 1857 to 1858马克思为创作《资本论》而形成的经济学手稿。

写于1857年10月—1858年5月间,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为标题先后于1939年和1941年在莫斯科发表。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6卷、第二版第30和31卷,部分摘选收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计划写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巨著。

其后,1848年欧洲革命打断了他的经济学研究。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侨居伦敦,开始了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研读了大量经济学著作和报刊资料。

1856年秋,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于是从1857年起他加紧了自己的经济学研究工作。

本手稿便是他这一时期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成果。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篇幅巨大,总计50印张以上,共包括6篇手稿:第一篇《巴师夏和凯里》、第二篇《导言》、第三篇《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第四篇《金称量机》、第五篇《七个笔记本的索引(第一部分)》、第六篇《〈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二章初稿片断和第三章开头部分》。

其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乃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因而被称为《资本论》第一稿。

各篇内容如下:《巴师夏和凯里》是一篇未完成的手稿,写于1857年7月。

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把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区别开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资本主义内在对抗性矛盾,标志着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有了重要的发展。

《导言》写于1857年8月底。

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他指出,人们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种生产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而不是某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东西。

《1857—1858_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固定资本理论及其当代阐释

《1857—1858_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固定资本理论及其当代阐释

2023年第6期(总第335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6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5当代哲学问题探索«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固定资本理论及其当代阐释孙㊀乐㊀强(南京大学哲学系ꎬ南京210023)摘㊀要:与«资本论»相比ꎬ«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固定资本理论具有更加开放㊁更加丰富的内涵ꎮ当代西方学者更多地基于«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而非«资本论»重新挖掘和阐述了马克思的固定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ꎮ内田弘借助于黑格尔的逻辑学ꎬ考察了马克思关于固定资本的 一般性 特殊性 个别性 之三重规定ꎬ但不可避免地把古典和庸俗经济学的错误逻辑当成了马克思自己的正面阐述ꎬ存在过度诠释之嫌ꎮ哈维抓住了马克思关于两种固定资本即作为生产工具的固定资本与作为独立形态的固定资本之划分ꎬ阐述了固定资本与生产消费㊁个人消费㊁生息资本㊁城市空间㊁资本流通等方面的内在联系ꎬ挖掘了马克思当年提到但没有深入展开的那些问题ꎬ开启了一条不同于列斐伏尔和苏贾的资本空间化逻辑ꎮ不过ꎬ与马克思相比ꎬ哈维的理论基点并不是剩余价值生产和价值增殖逻辑ꎬ而是使用价值逻辑ꎮ奈格里结合数字化时代和认知资本主义特质ꎬ基于非物质劳动和一般智力ꎬ赋予了固定资本以全新内涵ꎬ实现了从马克思意义上的机器体系到蕴含着一般智力的人本身的转变ꎬ泛化了固定资本的内涵ꎬ陷入人力和智力拜物教的窠臼之中ꎮ关键词:«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ꎻ固定资本ꎻ独立形态的固定资本ꎻ一般智力中图分类号:B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6-0001-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当代西方左派对马克思 机器论片断 的理论重构与社会批判范式的当代转型研究 (17BZX031)ꎻ国家级青年人才资助项目 新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和重大问题研究作者简介:孙乐强ꎬ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㊀㊀在马克思的范畴体系中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剩余价值生产进行的本质划分ꎬ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只是依据使用价值耗费及价值周转方式的差异而进行的外在区分ꎮ不过ꎬ在当代西方左翼思潮中却出现了一种新趋势ꎬ即力图激活固定资本范畴来重构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ꎮ但这种激活并不是通过«资本论»ꎬ而是«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大纲»)ꎮ日本学者内田弘基于黑格尔的一般性㊁特殊性和个别性逻辑ꎬ诠释了«大纲»中固定资本的三重规定ꎻ哈维基于«大纲»重新诠释了固定资本理论的当代价值ꎬ进一步推动了资本逻辑批判的空间化转向ꎻ而奈格里等人则立足 机器论片断 ꎬ结合后福特制和认知资本主义劳动形态的演变ꎬ重新赋予了固定资本范畴以新的内涵ꎬ实现了从机器到人本身的转变ꎮ基于当今时代ꎬ如何看待和回应这些新阐释㊁新建构呢?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回应的一个重要问题ꎮ㊀㊀一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界划:迷雾的澄清与内涵的厘定㊀㊀与罗斯多尔斯基㊁克里弗和奈格里不同ꎬ日本学者内田弘既不同意以«资本论»为参照来解读«大纲»ꎬ也不同意以«大纲»为基础反过来诠释«资本论»ꎬ更不同意将两者对立起来ꎬ而是主张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整体框架出发ꎬ基于«大纲»的自身逻辑来诠释其思想[1]1-2ꎮ就固定资本理论而言ꎬ内田弘认为ꎬ与«资本论»第二卷相比ꎬ«大纲»体现了马克思在厘清固定资本内涵方面的过程性㊁流动性㊁开放性ꎻ如果说«资本论»中固定资本的内涵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ꎬ那么«大纲»中的固定资本则是复调的㊁多义的ꎮ1为了把握这种多义性ꎬ内田弘借助黑格尔的 一般性 特殊性 和 个别性 逻辑ꎬ将其区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ꎬ接受迄今为止资本作为价值的生成的定义ꎬ只要资本具有不断改变形态流动增殖的本性ꎬ就是流动资本ꎬ可是同时在某一瞬间采取某一特定的形态时资本的价值是固定的ꎬ这就是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 一般性 规定)ꎮ第二ꎬ当作为一个整体的资本的价值被投入生产时ꎬ实际上被分成了几个部分ꎮ各个部分被各自独自的使用价值所规定ꎬ价值流动快的部分叫做流动资本ꎬ流动慢的部分叫做固定资本( 特殊化 规定)ꎮ第三ꎬ这样被分成两部分的资本在生产资本的周转=再生产中ꎬ向对方相互转化ꎬ再次统一为一体ꎬ复归到开始时的一个东西( 个别性 规定)ꎮ [1]256-257所谓 一般性 是指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体即总过程来界划的:资本必须从一个阶段流向另一个阶段ꎬ从这个角度看ꎬ可以将所有流动着的资本称为流动资本ꎬ而固定在某一阶段或某种特殊形态上的资本称为固定资本ꎻ所谓 特殊性 是指从流通过程(包括资本与劳动力交换的小流通和资本的大流通)来界划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使用价值上的差别ꎬ演化为资本存在形态上的差别ꎬ价值流动快的部分叫做流动资本ꎬ流动慢的部分叫做固定资本ꎻ所谓 个别性 是从两者相互转化的角度界划的ꎬ即流动资本可以转化为固定资本ꎬ而固定资本同样可以还原为流动资本ꎬ两者互为统一ꎮ内田弘借助黑格尔 一般性 特殊性 个别性 逻辑来诠释马克思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三重界划ꎬ虽然富有新意ꎬ但也存在过度诠释之嫌ꎮ实际上ꎬ这并不是马克思正面阐述的观点ꎬ而是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界划逻辑出发逐一展开剖析ꎬ以此来锚定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解的谬误之处ꎮ而内田弘却错误地把这些观点视为马克思对固定资本的正面理解ꎮ第一ꎬ从总过程即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做出的界划ꎮ马克思指出ꎬ资本运动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ꎮ作为运动着的资本ꎬ它必须从一个阶段运动到另一个阶段ꎬ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ꎬ这是流通和流动着的资本ꎻ而固定在每个特殊阶段上的资本ꎬ或被束缚在某种特殊形态和某种规定性上的资本ꎬ也就构成了与运动着的资本不同的形式规定ꎬ即固定起来的资本ꎮ基于这一差别ꎬ可以引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划分ꎬ这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如约 斯 穆勒㊁萨伊㊁德 昆西等)界划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常见套路ꎮ按照这一逻辑ꎬ 资本作为通过一切阶段的主体ꎬ作为流通和生产的运动着的统一ꎬ作为流通和生产的处在过程中的统一ꎬ它是流动资本ꎻ资本作为束缚在每个这样阶段上的它自身ꎬ作为具有自身差别的资本ꎬ是固定起来的资本ꎬ被束缚的资本 [2]8ꎮ固定资本即 本来意义的被固定起来的资本 [2]7ꎮ内田弘将这一观点理解为马克思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般规定[1]256-268ꎬ这是不准确的ꎮ在这里ꎬ马克思只是想按照资产阶级的逻辑引出这种界定的不合理性ꎮ在马克思看来ꎬ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解为资本的一般形式ꎬ对于解剖资本主义流通和总生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ꎮ但问题在于ꎬ依据总过程来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实际上是不合理的ꎬ因为这样得出来的固定资本其实只是固定在某个阶段或某种特殊规定性上的资本ꎬ如商品资本㊁货币资本和作为生产条件的资本ꎬ与真正意义上的固定资本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ꎮ第二ꎬ从小流通即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交换所做的界划ꎮ舍尔比利埃㊁拉姆赛等人认为ꎬ一旦资本与劳动力交换完成ꎬ这部分资本就从资本家手中转移到工人手中ꎬ转化为工人的生活资料基金ꎬ因而 根本不进入再生产过程 [2]32ꎬ由此认为ꎬ只有与工人交换的这部分资本才构成地道的流动资本ꎻ其他资本虽然有助于未来的商品生产ꎬ但与工人本身的消费没有直接关系ꎬ因而都属于固定资本的范畴ꎮ舍尔比利埃则更直接指出: 流动资本是可消费的资本部分ꎬ固定资本是不可消费的资本部分 一部分是可以吃的ꎬ另一部分是不可以吃的ꎮ [2]39以此来看ꎬ基于小流通来界划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思路ꎬ最终归结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问题:用于个人消费的资本构成了流动资本ꎬ而用于生产消费的资本构成了固定资本ꎮ马克思认为这种界划显然是有问题2的ꎬ因为按此逻辑ꎬ用于生产消费的各种材料也都被划到固定资本的范畴中了ꎮ就此而言ꎬ仅仅依据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来界划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不对的ꎬ而将这一维度正面理解为马克思界划固定资本的 特殊性 逻辑则是错上加错!第三ꎬ从大流通即资本主义生产阶段以外的运动所做的界划ꎮ在批判反思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ꎬ马克思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既不能基于总过程也不能基于小流通ꎬ相反ꎬ应当从大流通的视角来界划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ꎮ(1)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ꎬ固定资本始终保持在资本家手中ꎬ从不离开生产过程ꎻ而流动资本必须作为使用价值被转让ꎬ必须进入流通ꎬ只有当流动资本代表的使用价值被转让出去之后ꎬ其所代表的价值才能转化为现实价值ꎮ譬如ꎬ与工人交换或购买原料的那部分流动资本ꎬ如果还保留在资本家手中ꎬ那它就还是潜在价值ꎻ原料加工后的商品资本如果不作为使用价值进入流通ꎬ其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就无法实现ꎮ(2)从价值的角度来看ꎬ固定资本只有作为价值才会进入流通过程ꎬ固定资本进入产品和流通的价值量取决于作为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的那部分价值ꎬ而未被消耗的那部分使用价值则继续停留在生产过程中ꎬ其所代表的价值也不进入流通ꎮ与此不同ꎬ流动资本则不存在这种区分ꎬ它必须同时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进入流通ꎮ(3)从再生产周期来看ꎬ固定资本的价值回流时间取决于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的消耗时间ꎬ因此ꎬ固定资本的价值回流方式是一部分一部分陆续回流的ꎬ而它的再生产时间取决于使用价值的消耗时间ꎮ与此不同ꎬ 流动资本的再生产取决于流通时间 [2]77ꎬ它的每一次流通都是一次完整的生命ꎬ而它的价值回流则是短期内一次性地全部回流ꎮ在此基础上ꎬ马克思引出了自己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解ꎮ第一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之所以产生ꎬ是由于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ꎬ而不是由于它们在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ꎮ因此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物质构成(使用价值)的不同ꎬ进而导致价值流通方式的不同ꎮ第二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分区ꎬ在某种程度上只适应于生产资本ꎬ对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来说不存在这种区分ꎮ这也再次表明ꎬ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基于总生产过程和小流通来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ꎬ内田弘基于黑格尔的三重逻辑对马克思固定资本的诠释也是站不住脚的ꎮ第三ꎬ政治经济学到底需不需要研究使用价值?古典政治经济学始终将使用价值排斥在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外ꎬ通过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考察ꎬ马克思认识到决不能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一刀切ꎬ当使用价值仅仅作为使用价值时ꎬ譬如自然物的使用价值㊁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简单商品流通中的使用价值等ꎬ这类使用价值并不承担相应的经济规定性ꎬ因此ꎬ这类使用价值并不构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ꎮ但是ꎬ当使用价值承担着具体的经济规定时ꎬ使用价值必须进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ꎮ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而言ꎬ 使用价值本身起着经济范畴的作用 [2]37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使用价值上的差别ꎬ演化为资本存在形态上的差别ꎬ这种使用价值不仅是使用价值ꎬ更承担着具体的经济职能ꎮ㊀㊀二㊁固定资本的两种形态及其当代意义:哈维的新阐释㊀㊀马克思指出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就生产资本而言的ꎬ但这决不意味着固定资本只有这一种形式ꎬ它还存在另外一种形式: 固定资本不单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具ꎬ而且还表现为独立的资本形式ꎬ如铁路㊁运河㊁公路㊁灌溉渠道等形式ꎬ即同土地结合在一起的资本ꎬ等等ꎮ [2]84与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不同ꎬ铁路㊁公路等不是被某个资本家作为与流动资本并列的固定资本来使用的ꎬ而是 同时被不同的资本当作它们共同的生产条件和流通条件来使用 固定资本不是表现为被包含在特殊生产过程中的东西ꎬ而是表现为各特殊资本的大量这类生产过程的联络动脉 它只有以固定资本自身的形式才能出售ꎮ [2]123如果说封闭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本ꎬ只能用于生产消费ꎬ从不用于个人消费ꎬ那么ꎬ作3为独立形态的固定资本则不同ꎮ马克思指出: 这决不是说ꎬ固定资本在任何规定中都是不用于个人消费ꎬ而是只用于生产的资本ꎮ房屋可以用于生产ꎬ也可以用于消费ꎬ一切交通工具也是如此:船舶和车辆既可以用于旅游ꎬ也可以用作运输工具ꎻ道路可以用作本来意义的生产的交通手段ꎬ也可以用来散步ꎬ等等ꎮ [2]84-85再譬如ꎬ铁路ꎬ一方面ꎬ它为某些人在生产过程中充当交通工具ꎬ为某些生产者充当流通手段ꎻ另一方面ꎬ它又 为另一些人充当消费资料ꎬ充当使用价值ꎬ如为旅游者服务等等 [2]123ꎮ马克思认为ꎬ这种独立形态的固定资本为剩余资本的转移提供了重要途径ꎮ以此来看ꎬ封闭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本与作为独立形态的固定资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固定资本ꎬ由此所产生的价值周转和回流方式也存在差异ꎮ封闭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本ꎬ主要是通过将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那部分价值ꎬ转移到最终产品中去ꎬ进而陆续实现价值回流ꎻ而作为独立形态的固定资本只能通过它间接推动的流动资本来补充: 固定资本不进入直接生产过程ꎬ而是表现为许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ꎬ例如建筑物㊁铁路等等ꎬ那时它的价值只能通过它间接帮助创造的那一流动资本来补偿ꎮ [2]139譬如ꎬ房屋可以 作为使用价值进行流通 [2]121ꎬ通过出租ꎬ以收取租金的方式陆续实现价值回流ꎻ再譬如ꎬ固定资本本身就包含着价值和剩余价值ꎬ它可以 以其使用价值的形式出售 或 贷放 ꎬ 以年金的形式 陆续实现价值回流ꎬ其中 利息代表剩余价值ꎬ而年金代表预付价值的陆续回流 [2]120ꎮ如果说列斐伏尔通过对20世纪资本主义现实演变的研究ꎬ看到了空间生产在资本主义幸存中的重要作用[3]21ꎬ由此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 空间化转向 ꎬ那么哈维则紧紧抓住固定资本问题开辟了空间化转向的另一条道路ꎬ最为集中的体现就是1982年出版的«资本的界限»和2023年新出版的«马克思‹大纲›研究指南»[4]295-362ꎮ他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状况ꎬ深入挖掘了«大纲»中的固定资本问题ꎬ尤其是围绕马克思当年提到但没有具体展开的那些 空白点 作出了全新探索ꎮ如他自己所说ꎬ 我发现马克思在«大纲»中对固定资本的处理比在«资本论»中的处理要高级很多ꎮ我更愿意从«大纲»而不是«资本论»中得出我的想法 [5]25ꎮ首先ꎬ分析了固定资本与技术变革㊁资本积累的关系ꎮ哈维指出ꎬ要理解固定资本ꎬ离不开两个机制:一是资本积累ꎬ一是技术变革ꎮ固定资本之所以能从众多领域中脱颖而出ꎬ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ꎬ本身就需要以过剩资本和过剩人口为前提ꎮ为缓解过度积累ꎬ必然会出现剩余资本向固定资本生产部门的转移ꎬ这样ꎬ固定资本就为吸收过剩资本提供了有利途径ꎬ 为资本积累提供了一根有力的杠杆 [6]355ꎮ不过ꎬ就像哈维所说ꎬ这种缓解只是 暂时的 ꎬ因为这种通过固定资本投资来缓解矛盾的做法ꎬ只是将矛盾进一步扩大化ꎬ不仅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过度积累问题ꎬ反而会在更大范围内引发更大危机ꎮ基于此ꎬ哈维得出结论说: 从长期来看ꎬ从流动资本到固定资本的调换只会加深过度积累的问题 过度积累问题的这个短期解决方案会加深长期的困难ꎬ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把周期性的价值丧失这个普遍的负担推给固定资本ꎮ [6]353-354这一论断无疑是对马克思观点的进一步论证ꎮ在这里ꎬ哈维进一步剖析了技术变革对固定资本周转的影响ꎮ从工艺学的角度看ꎬ固定资本毫无疑问是技术变革的产物ꎮ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ꎬ技术变革指数与今天完全不能相比ꎬ而且当时知识产权和专利法也没有出台ꎬ因此ꎬ马克思在考察固定资本折旧和价值转移时ꎬ不可能考虑那么多复杂因素ꎮ哈维认为ꎬ在马克思的框架中ꎬ固定资本的流通是按照使用价值与价值双重逻辑展开的:根据使用价值的消耗程度ꎬ以价值形式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ꎬ陆续实现价值回流ꎮ换言之ꎬ在马克思那里ꎬ固定资本的周转时间更多地取决于机器本身的耐用性和使用价值的消耗时间ꎬ虽然他也看到了固定资本在经济上的使用年限ꎬ即新旧机器带来的利润差对固定资本周转的影响ꎬ但他并没有展开太多分析ꎮ基于此ꎬ哈维认为ꎬ马克思关于固定资本折旧的理解完全是以物理年限为基础的ꎬ由此形成了一种 线性价值转移 [6]342模型ꎬ这种模型 使固定资本的物理的㊁4物质的存在方式处于一种自主的㊁看似决定性的角色ꎮ马克思仿佛掉进了拜物教的陷阱 [6]342-343ꎮ哈维认为ꎬ应当在物理周期的基础上ꎬ重点分析固定资本的经济使用年限ꎬ因为在资本家眼中ꎬ经济年限即固定资本带来的利润量要比物理周期更重要ꎮ而要做到这一点ꎬ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 机器体系的设计和成本的变化㊁技术变革的总体速度和形式 [6]343ꎮ在此意义上ꎬ哈维认为这正是专利法出台的重要原因ꎬ即通过法律来严格控制技术变革和扩展的步伐ꎮ不过ꎬ他认为ꎬ这并不能改变 生产力的演化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间的根本矛盾 技术变革的步伐 它本身主要关系到相对剩余价值的追逐 依旧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杠杆和导致不均衡的重要力量 [6]358ꎮ引入技术变革的意义在于证明ꎬ马克思以固定资本的物理周期来论证资本主义危机的做法已经过时ꎬ此时ꎬ 危机形成过程的整个物质表现和时间节奏都有了根本的改变ꎮ在这样一种情况下ꎬ马克思的 第一块 危机理论 显然就行不通了 [6]358ꎬ由此ꎬ必须要基于技术变革来重塑马克思的危机理论ꎮ而这正是哈维极力推进的工作ꎬ也是理解福特制危机的重要原因ꎮ其次ꎬ深入挖掘了独立类型的固定资本及其不同作用ꎮ在马克思看来ꎬ固定资本不只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机器和厂房ꎬ还包括其他类型的固定资本ꎬ譬如ꎬ铁路㊁运河㊁公路㊁灌溉渠道㊁水坝㊁房屋㊁道路㊁船舶㊁车辆等ꎮ与封闭在生产过程中充当生产工具的固定资本不同ꎬ这类固定资本执行非常特殊的职能ꎬ即充当 生产条件和流通条件 ꎮ如果说流动资本向封闭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本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缓解过度积累的重要途径ꎬ那么ꎬ流动资本向独立形态的固定资本的转化ꎬ即 很大一部分资本转化为并不充当直接生产要素的固定资本 [2]139ꎬ则是阻止一般利润率下降㊁延缓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ꎮ哈维从两个方面做了进一步阐述:一是固定资本放贷ꎬ即按照使用价值将固定资本租借出去(而非卖出去)ꎬ以获得相应的货币等价物ꎮ他指出ꎬ在这种情况下ꎬ 资本家是以年度为基准或以服务费的方式来购买这类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的 安放生产的建筑物是按年出租的ꎬ叉车是按周出租的ꎬ租借集装箱则是为了把商品带到最后的终点 [6]363-364ꎮ这种年金或周金加利息的租借方式ꎬ不仅可以使固定资本的价值在使用年限内得到有效回收ꎬ而且还能带来一定的利息ꎬ这里的利息并不是固定资本包含的全部剩余价值ꎬ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ꎬ剩余的剩余价值则会在不同的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ꎮ于是ꎬ这部分剩余的剩余价值就会以参与平均利润的形成ꎬ在短期内有效阻止利润率下降ꎮ二是从单个资本家的角度来看ꎬ他的利润率是根据全部资本衡量的ꎬ他在固定资本上投入得越多ꎬ利润率就越下降ꎻ反之ꎬ如果他不去购买固定资本ꎬ而是租借独立形态的固定资本ꎬ那他的预付总资本中就只包含一定时期内租借固定资本的费用ꎬ这样就会减少他所运用的总资本ꎬ进而有效减缓他的利润率下降问题ꎮ哈维认为ꎬ这一现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普遍ꎮ再次ꎬ阐述了消费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本及其作用形式ꎮ在«大纲»中ꎬ马克思明确指出固定资本不仅可以充当生产工具和生产的一般条件ꎬ也可以用于消费ꎮ譬如ꎬ 房屋可以用于生产ꎬ也可以用于消费ꎬ一切交通工具也是如此:船舶和车辆既可以用于旅游ꎬ也可以用作运输工具ꎻ道路可以用作本来意义的生产的交通手段ꎬ也可以用来散步ꎬ等等 [2]84-85ꎮ但遗憾的是ꎬ由于主题所限ꎬ马克思当年并没有展开深入探讨ꎮ对此ꎬ哈维评论道: 关于这一点ꎬ马克思有很多有趣的讨论ꎮ他区分了生产当中的机器技术固定资本与建筑环境中的固定资本ꎮ在建筑环境中ꎬ既有被生产者使用的固定资本ꎬ也有被消费者使用的固定资本ꎮ实际上ꎬ你可以区分出在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本与在消费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本ꎮ [5]16沿着这一思路ꎬ他深入探讨了 在消费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本 ꎮ一旦把固定资本引入到消费中ꎬ哈维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ꎮ作为生产工具和生产条件的固定资本可以通过购买或租借来完成ꎬ同样ꎬ作为消费基金的某些项目也可以通过租借或购买来完成ꎬ比如住房ꎬ可以租也可以买ꎮ但对于资本家和个人消费者而言ꎬ他们需5。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当代意蕴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当代意蕴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当代意蕴作者:张勇来源:《求知》 2017年第7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自1939年在莫斯科首次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题出版和自1953年在德国柏林重印以来,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货币章”中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背景与意义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初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开始系统地研究经济学,在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失败后移居英国,1857年秋天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马克思认为革命高潮即将来临。

本着在“洪水之前”“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从1957年10月到1858年5月,马克思对他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所搜集的材料,创造性地加以概括和系统化,写下了篇幅为50多印张的手稿,即一般所讲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就是《资本论》终稿的雏形。

《手稿》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趋势等问题都作了科学的论述。

《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三大社会形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三大社会形态”新论断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论思想萌芽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他通过对西欧一些民族社会经济状况的考察与研究,勾勒了那些地区社会形式演进的大体轮廓: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与封建所有制共同构成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后来,马克思超越了西欧社会的研究视阈,将东方社会纳入视野,这一思想日臻成熟,其标志就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提出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论范畴一般的个别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论述了范畴一般把握社会历史的局限性,应该通过“纳新”、“考古”和“面向感性确定性”的方式把一般个别化,克服范畴逻辑的局限性。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范畴一般的局限性;一般个别化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既强调社会历史研究要从个别上升到范畴一般,又充分认识到范畴一般把握个别的局限性。

为了实现实践哲学改造世界的旨趣,马克思认为必须不断地回到具体实践,把一般个别化,克服范畴一般的局限性。

马克思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论述了范畴一般的局限性。

从本体论角度看,有两方面的理由。

首先,一般总是存在于历史的有差异的个别中,离开了有差异的个别,是没有什么一般的。

“特殊的生产条件(例如畜牧业、农业)发展起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特殊的生产力,既有表现个人特性的主观的生产力,也有客观的生产力。

劳动主体所组成的共同体,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财产,归根到底归结为劳动主体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而和该阶段相适应的是劳动主体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和他们对自然界的一定关系。

在某一定点之前——是再生产。

再往后,便转化为解体。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辩证法的一般只能存在于不同的特殊的个别生产条件中,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的辨证法,它的界限应当被确定,它不抹杀现实差别”。

〔2〕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反映具体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实运动。

总之,具体的历史的有差异的个别是一般存在的根基,离开个别是不存在一般的,在用一般理解个别时,必须还原具体的个别的差异,不能用个别中抽取出的一般抹杀个别之间的差别。

任何一般都是在具体的历史的个别中存在,也只有在这些历史的有差异的个别之中才有充分的适用性。

“劳动这个例子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也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内才有充分的适用性。

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57-1858经济学大纲“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交换只是附带进行的,或者大体说来,并未触及整个共同体生活,不如说只发生在不同共同体之间,决没有征服全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30卷108-109页码)“起初是经营商业的民族出现在半开化或未开化的民族之间,或者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而进行不同生产的各个部落发生接触和交换他们的剩余物······剩余物的交换是设定交换和交换价值的交易。

但是,这种交易仅仅涉及[剩余物的]交换,因而只是在生产本身之旁起次要的作用······推动它从事设定交换价值的活动的动力来自外面,不是来自它的生产的内部结构。

”(30卷212页码)“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中介的交换”,“诚然以生产者互相间的全面依赖为前提,但同时又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完全隔离和社会分工为前提”。

(30卷107页码)“农业失去了为使用价值而劳动的性质,而农业的剩余物的交换对于农业的内部结构来说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了。

在某些地方,农业本身完全由流通决定,转变为设定交换价值的生产”。

(30,213页码)“产品成为商品,也就是说,成为单纯的交换要素。

商品转化为交换价值。

为了使商品同作为交换价值的自身相等,商品换成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代表作为交换价值本身的商品。

然后,作为这种象征化的交换价值,商品又能够按一定的比例同任何其他商品相交换。

由于产品成为商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产品开始在头脑中取得了二重存在。

这种观念上的二重化造成(并且必然造成)的结果是,商品在实际交换中二重地出现:一方面作为自然的产品,另一方面作为交换价值。

也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得了一个在物质上和商品相分离的存在。

”(30卷94页码)“可见,产品作为交换价值的规定,必然造成这样的结果:交换价值取得一个和产品相分离即相脱离的存在。

同各种商品本身相脱离并且自身作为一种商品又同这些商品并存的交换价值,就是货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批判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而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但是他们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单个人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

这种“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其旨趣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其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谐与永存。

但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是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从而揭示社会经济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即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
“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生产的一般规定是存在的。

政治经济学如果停留在这些抽象要素,那就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

政治经济学可以研究作为合理抽象的生产一般,但这不是主要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