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从1844年4月开始写作的一部早期哲学著作。
这部著作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詹姆斯·穆勒等人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集中阐释了异化劳动理论、私有财产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第一次从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研究,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早年一部标志性的理论著作。
尤其是本书所阐释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新时代理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资本主义历史走向等问题上,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集中阐释了异化劳动理论。
按照马克思的阐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工人和劳动产品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其次,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工人通过劳动过程不但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而且感觉到压抑和束缚,因此,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人的劳动过程变成了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同一只狗或者猪之类的动物,异化劳动不仅剥夺了人的生产对象,也剥夺了人的类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了缺点,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人的自我活动,把自由活动贬低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通过异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了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即资本家。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理论发现,借助于这一概念,马克思把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批判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个发现成为他批判改造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并由此找到了无产阶级变革现实的革命的基础。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度探讨卡尔马克思在其早期不朽巨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萌芽与发展轨迹。
这部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现实深刻剖析的产物,也是他后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起点。
尽管该手稿在其生前未曾公开出版,但其内容对后世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继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一种超越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构想——共产主义。
他强调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属性,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才能恢复劳动的社会性和人性,进而实现个人的真正解放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首先回顾《手稿》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随后集中分析马克思在手稿中如何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来展现其共产主义理念的逻辑起点,进而探讨这一早期思想如何预示并推动了马克思后期成熟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系统的梳理与诠释,《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力求揭示马克思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初步设想,以及这一设想对于理解和实践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长远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奠定了其日后成熟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这一时期,他不仅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而且试图通过哲学的维度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植根于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洞察之中,他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其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关系,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而是变成了奴役工人的手段,进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类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真正恢复其自由全面的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
其次,手稿中的自然主义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在面对 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只有顺应自然、 尊重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认识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应该这些变化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来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 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些经典理论,其中包括异化 理论、自然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异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人的本 质的异化,使工人在劳动中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相分离,失去了对劳动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自然主义则强调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 不是与之对抗。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变革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 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研读
基本内容
在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卡尔·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无 疑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部手稿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 位,也是对人类思想史的巨大贡献。本次演示将通过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背 景、分析手稿的逻辑结构、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举例论证等方式,全面探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谢谢观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阐述。例如, 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行其道,许多工人因此失去了工作,沦为资本 家的奴隶。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工人在劳动中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相 分离,失去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主义呼吁人们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技术和工业的发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一、本文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向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也预示了他对经济学的深入批判和唯物史观的形成。
本文旨在探讨《手稿》中的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的思想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如何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分析,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唯物史观,并将其实践辩证法作为理解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
本文将首先概述《手稿》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马克思如何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出发,逐渐走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唯物史观。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述的实践辩证法的思想,揭示其实践性、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本质特征。
本文将分析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在《手稿》中的相互关系,指出它们是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以及它们对马克思后续思想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手稿》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的核心要义,从而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大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阐述了他的大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这一观点在后来的《资本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大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是超自然的、神秘的或偶然的过程,而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构成了社会的物质基础。
这些物质条件不仅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还进一步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观念。
大唯物史观还指出,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生产关系,还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
马克思在手稿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和暂时性,预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写于1844年的一部重要文献。
这部手稿探讨了经济学和哲学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背景在19世纪早期的德国,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这个时期,工人阶级遭受着极端的剥削和贫困,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同时,许多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内容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认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手稿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劳动与私有制这部分探讨了劳动的本质以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却被剥夺了劳动的成果。
他批判了私有制的不公正和剥削性质,主张消除私有制,实现共享劳动成果的社会。
第二部分:国家与权力这部分探讨了国家的起源和作用,以及国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国家出现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既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工具,也是资本主义矛盾的产物。
他呼吁为了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制度,需要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
第三部分:人的全面发展这部分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归为资本家的统治下,导致了人的异化和个性的缺失。
他主张建立一种社会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自由发展。
影响和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并没有引起当时的广泛关注,但它的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手稿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它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然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和观点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论述过于简化,并忽视了市场机制和竞争的作用。
另外,一些哲学家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对人性的假设。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解
(二)、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中得到了理论论证。手稿揭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借助于异化劳 动理论,从哲学上证明了消除异化劳动、 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
1、马克思批判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
1)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 看到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但只看到了特殊形式,比如 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时代背景 二、内容简介 三、重要思想 四、意义与影响
一、时代背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 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 学笔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 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在 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才首次公诸于 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 “《手稿》热”。
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 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内在本质。但在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并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 成为一种强制性和被迫性的活动。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 而是属于别人。劳动成为一种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劳 动的异化即是人的自我异化。
3)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不只是单纯的物的占有,只有 人和人的活动的解放,才会有人对对象世界的真正占有。
4)共产主义在理论形态上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
(三)、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 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 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探讨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
1843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
《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①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因而是后来形成的以改变世界为主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哎呀,说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可是一本相当深奥的书啊!不过,咱们就尽量用老百姓都能听懂的话来说说它吧。
这本书是马克思的大作,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就是,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会压榨工人,让工人过得非常辛苦。
而工人呢,他们也是被迫接受这种剥削的,因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这就是所谓的“剥削”。
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把资本家的东西拿过来,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想法听起来有点像“共同富裕”,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哦!咱们再来看看这本书里的一些有趣的观点。
比如说,马克思认为,货币本身就是一种“交换媒介”,它本身并没有价值。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钱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好像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钱本身并不值钱,但是它却能换来很多东西。
还有一点,马克思觉得,人们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
这就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钱,我们就可以一直买东西,永远不会感到满足。
可是问题是,钱是有限的,而且还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求。
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然啦,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其他的观点和理论,比如剩余价值、劳动力等等。
但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所以说嘛,虽然这本书可能有点难懂,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一定能够从中受益匪浅。
就像咱们常说的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只要我们肯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货币,因为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占有一切对象的特征,所 以是最突出的对象。货币的这种特性的普遍性是货币的本质的万能; 所以它被当成万能之物。”
(3)资本拜物教 资本却给人一种自我生产的错觉,似乎它本身就具有增殖的能 力,能动地生产出财富来,看不到它真正产生根源的任何痕迹。所 以,这一切使资本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存在。它以一种强权和欺骗 成了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人们拜倒在它面前。
越的主体性维度。
三、《手稿》的结构和基本思想
结构:
由三个手稿组成,包括序言和第一、二、三手稿。正文约10万字。 [第一手稿]工资、利润、地租,异化劳动。
[第二手稿]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手稿]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二部分:以扬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学说;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前1-5段话: 马克思首先揭示了国民经济学劳动价值规律与工资规律的二律背反:
按照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价值源泉,劳动的全部产品应归劳动者所有;
按照工资规律:工人获得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成果的一小部分。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是有问题的。
马克思称之为“有害的、造孽的劳动”、“片面的、抽象的劳动”、“纯粹谋生的劳 动” 。
渊源: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的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学说以及韦伯、席 美尔等物化理论。 目的:旨在揭露和批判工业社会和技术理性统治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含义:物化是指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成为某种自律的、并反 过来统治和支配人的异己力量。 特征:1、自律性特征;
2、反主体性特征;
3、非批判性特征。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历史背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在法国巴黎写的一部手稿。
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地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开始了向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接近。
《手稿》的写作是马克思旱期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曾经历了两次决定性的转折.第一次是在《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回到克罗茨纳赫。
为了反思在《莱茵报》期间亲身接触到的现实社会的政治斗争,解决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的矛盾所产生的“苦恼的疑问",他阅读并研究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的20多部历史著作,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法的关系如同国家形式一样决定于“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解剖侧应求之于政治经济学的结论。
这既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也说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思想深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是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往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巴黎。
在这里,马克思亲自参加了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到物质力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意义,写出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为了进一步揭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的秘密,马克思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细心地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然而,这种研究使他认识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这时,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也给马克思很大启发,使他进步认识到只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上,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改造方式.于是,马克思放弃了《国民公会史》一书的写作,并改变了他原定的既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庞大计划,开始系统地研究从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经过斯密和李嘉图到萨伊、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从对政治法律的批到深入到对经济的批判.这期间,马克思共做了9本摘录札记,即通常所说的《巴黎笔记》,《手稿》则集中体现了这时期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手稿》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每个手稿中又包括几个片断.第一手稿包括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和异化劳动四个片断;第二手稿包括私有财产的关系一个片断;第三手稿包括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五个片断,其中只有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是马克思的原标题,其它标题包括书名、序言和三个手稿的区分,都是在出版时由编者加的。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思想成熟过 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明马克思的理论 视角开始涉及到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为 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 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也显示出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观的一定 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2、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
出了“两个转变”的理论。
总之,《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初创过程 中一份独特的文献,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 著作,但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马克思主义的 三个组成部分。 《手稿》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对共产主义进行 了哲学和经济学的探讨,初步论证了实践范 畴,探讨了唯物史观的一些问题和辩证法的 基本理论问题。 《手稿》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重大价值, 通过科学的研究,从发生学的角度上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思想成熟的过程。
乌托邦”。 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 采纳“症候阅读法”,得出了马克思有过“认识论上 的断裂” 的论断。
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
法国的吕贝尔,德国的伊林·费切尔、英国的戴·麦
克莱伦、汤姆·博托莫尔、乔治·李希特海姆、美 国的阿尔温·古尔德纳、R·L·海尔布隆纳、悉 尼·胡克、诺曼·莱文以及以色列的希洛·阿温纳 里都是西方颇负盛名的“马克思学”学者,他们在各 自的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 是很突出的。
霍布斯、卢梭(权利转让、让渡) 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外化、异化) 费尔巴哈(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赫斯(金钱异化)
3、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三方面
的缺陷:
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
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 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本质上还没有摆 脱人本主义的束缚,抽象的东西仍然是马克 思理论的主体。
马尔库塞视域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尔库塞视域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摘要】马尔库塞视域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反映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和人类解放的思考。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马尔库塞对这部手稿的看法:首先分析了其核心思想,包括人的自由与解放,劳动与商品的关系等;其次指出了马尔库塞对手稿中一些观点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接着讨论了马尔库塞对这部著作的重要影响,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最后总结了马尔库塞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继承与发展,强调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和重要性。
通过对马尔库塞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马尔库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核心思想、批判、影响、现实意义、继承、发展1. 引言1.1 马尔库塞视域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述马尔库塞(Karl Marx)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是马尔库塞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认为揭示了他的人文主义和批判性思想。
在马尔库塞的视域下,这部手稿展现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主要探讨了人的劳动如何被资本主义剥削,以及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尔库塞通过批判私有制、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和剥削机制。
他强调人的劳动应当是自由和创造性的,而不是被剥夺和异化的。
马尔库塞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迷失和解放之路。
马尔库塞视域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这部手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代社会理论和批判性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历史背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在法国巴黎写的一部手稿。
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地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开始了向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接近。
《手稿》的写作是马克思旱期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曾经历了两次决定性的转折。
第一次是在《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回到克罗茨纳赫。
为了反思在《莱茵报》期间亲身接触到的现实社会的政治斗争,解决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的矛盾所产生的“苦恼的疑问”,他阅读并研究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的20多部历史著作,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法的关系如同国家形式一样决定于“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解剖侧应求之于政治经济学的结论。
这既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也说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思想深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是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往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巴黎。
在这里,马克思亲自参加了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到物质力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意义,写出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为了进一步揭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的秘密,马克思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细心地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然而,这种研究使他认识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这时,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也给马克思很大启发,使他进步认识到只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上,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改造方式。
于是,马克思放弃了《国民公会史》一书的写作,并改变了他原定的既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庞大计划,开始系统地研究从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经过斯密和李嘉图到萨伊、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从对政治法律的批到深入到对经济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一、本文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著作,标志着其哲学思想的早期形成和经济学研究的初步探索。
本文旨在探讨《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其对马克思后续思想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手稿》主要探讨了劳动、异化、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等核心概念,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人的本质异化。
这一思想的形成,为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唯物史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手稿》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
它标志着马克思从早期的人本主义哲学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同时也是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开端。
因此,本文将从《手稿》的核心思想出发,分析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通过对《手稿》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演变过程,还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展示了他对经济学和哲学的深入思考,更预示了其后续理论发展的方向。
该手稿主要围绕三个核心内容进行阐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劳动实践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借鉴。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等经济现象背后的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指出,这些经济现象不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的体现,它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
他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年4—8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
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
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
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
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中译文编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现在出版的《手稿》的结构是编者加工整理而成的。
《手稿》中的有些篇章(《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标题是马克思原稿就有的,另一些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
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
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手稿》共27页。
在这27页稿纸上,马克思每页都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纵栏。
前16页,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从第17页开始,马克思只写“地租”一部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是马克思在1844年写下的一系列文章,内容涉及经济学、政治哲学和社会学。
其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的观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定义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关系的最高形式”。
他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中最受剥削的阶级,他们被迫生活在贫困和不平等的环境中。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中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发展。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将摆脱贵族的统治,取消了财产阶级的地位,建立起一个基于人民平等自由的社会。
他认为,这种社会不仅是政治上的,而且也是经济上的,它要求国家建立和维护一个公正的经济体系,以便人们都可以从中受益。
共产主义需要在经济体系上推行一系列新政策,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
马克思认为,这些政策应包括:全民所有制、统一的劳动法律、国有的土地、公共的教育、货币的可负担性、以及政府的平等权能。
马克思认为,这些政策将重塑社会中的劳动力,以及个人的经济地位,实现社会的平等与公正。
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的观点,突出了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努力的必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施一系列全新的经济政策,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建立起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关系。
自从1844年,共产主义一直是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对于马克思的影响依然存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介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
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在马克思从未发表。
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
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
几乎在同一天,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尔弗勒德•克勒讷出版社莱比锡版)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个德文版本。
这两个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后,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
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出版。
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
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手稿自问世以来近80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
时至今日,它还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一。
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摘要: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感性确定性原则和理性确定性原则之争。
黑格尔批判“感性确定性”,费尔巴哈恢复“感性确定性”。
马克思将感性世界区分为感性直观、感性对象和感性活动多个层次。
他以感性活动即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历史总体”为基础,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重构感性世界。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新型感性世界变成普遍物化的社会结构。
感性世界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明确出现过29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出现次,可见马克思对于感性世界是给予一定关注的。
感性世界是感性活动基础,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对于感性世界的关注在中后期集中出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为唯物史观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感性世界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马克思哲学中是否存在感性世界理论(一)马克思对感性世界的存在论分析和重构近代认识论中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冲突从某种角度上看是感性确定性原则和理性确定性原则这两种原则之间的冲突。
以洛克为代表的感性确定性原则将知识确定性建立在感性直观即感官直接接受到的东西之上;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确定性原则则将知识确定性建立在理性或者理智之上。
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认识论问题探讨为马克思从存在论角度理解感性世界问题作了铺垫。
马克思超越以往,建立独特的新唯物主义,他既反对唯超验性也反对唯感性直观性。
他在理性世界中给予感性以地位,又批判唯感性直观,提出自己独特的感性世界观,将感性直观上升为感性活动即实践层面。
这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前提。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不仅是受到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的启发,更直接的来源是对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批判和费尔巴哈对“感性确定性”的重申这两者的扬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提到,对樱桃树的感性直观仍来源于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0 年5月第 3版自然主义P4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土地P44土地仿佛是它的领主的无机的身体。
劳动产品的异化P52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异化的程度P52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
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努力的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
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下,这还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生产条件的日益丧失,劳动的副产品――污染对人(所有人)的统治的日益严重。
产品的异化P52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自然界作为生产的条件 P53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异化与工人P53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 ]是工人。
劳动与对象化P54劳动对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
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这前一种关系的结果,而且证实了这一点。
劳动与异化、外化 P54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人的机能和动物的机能P55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屋子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自我异化和物的异化 P55第一,工人对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
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对象――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
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工人对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
在这里,活动是受动;力量是无力;生殖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
这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是物的异化。
评:这样来说,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生态问题使得人与自然相对立,这也是通过异化(劳动副产品的异化)的中介造成的。
人的类生活与自然P56 - 57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 (和动物一样 )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P57异化劳动,由于( 1)使自然界,( 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
劳动与对象化P58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人生产自然P58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人与人相异化 P59总之,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因此,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
人与人相异化P60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
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评:作为劳动副产品的污染又属于谁呢?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同人的关系P60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那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
私有财产和外化劳动 P61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外化劳动 P61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工人解放与人类解放P62 - 63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工人的异化与资本家 P64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
土地、一般劳动与特殊劳动 P75 - 76土地还不是资本,它还是资本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应当在它的自然特殊性中并且由于它的这种自然特殊性而起作用。
但是,土地毕竟是一种普遍的自然要素,而重商主义体系只知道贵金属是财富的存在。
因此财富的对象、财富的材料立即获得了自然界范围之内的最高普遍性,它们作为自然界仍然是直接对象性的财富。
而土地只有通过劳动、耕种才对人存在。
因而财富的主体本质已经移入劳动中。
但是,农业同时是惟一的生产的劳动。
因此,劳动还不是从它的普遍性和抽象性上被理解的,它还是同一种作为它的材料的特殊自然要素结合在一起,因而,它也还是仅仅在一种特殊的、自然规定的存在形式中被认识的。
因此,劳动不过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特殊的外化,正像劳动产品还被理解为一种特定的财富――与其说来源于劳动本身,不如说来源于自然界的财富。
在这里,土地还被看作不依赖于人的自然存在,还没有被看作资本,就是说,还没有被看作劳动本身的因素。
相反,劳动却表现为土地的因素。
但是,因为这里把过去的外在的仅仅作为对象存在的财富的拜物教归结为一种极其简单的自然要素,而且已经承认――虽然只是部分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承认――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所以,认出财富的普遍本质,并因此把具有完全绝对性即抽象性的劳动提高为原则,是一个必要的进步。
人们向重农学派证明,从经济学观点即惟一合理的观点来看,农业同任何其他一切生产部门毫无区别,因此财富的本质不是某种特定的劳动,不是与某种特殊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某种特殊的劳动表现,而是一般劳动。
评:土地作为生产条件的性质完全没有涉及。
男人对妇女的关系-自然P80人对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人对妇女的关系。
在这种自然的类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
因此,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具有的人的本质。
[sy1]因此,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化教养程度。
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中对自己来说成为并把自身理解为类存在物、人。
男人对妇女的关系是人对人最自然的关系。
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自然。
[sy2]这种关系还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需要,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
需要P81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共产主义P81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私有财产与革命理论P82不难看到,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
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
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