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脑病学科简介
时间:2010-09-29 15:59:30 来源:作者:
一、历史沿革及现状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病科),是在全国中医医院中率先建立起来的神经内科专业科室。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建设,在中医脑病的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本学科1982年成为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点,1995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成为湖北省知名专科;2007被国家中管局批准为国家重点脑病专科;2008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本学科正式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拥有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助研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6人;博导3人,硕导4人。
二、学术水平与特色
本学科在学术带头人凃晋文教授带领下,始终重视学科内涵与外延建设。
以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要的学术发展方向,以凃晋文教授的学术思想为基本思路,开展多项临床疗效及理论研究,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诊治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初步奠定了本学科在中医脑病领域的学术领先地位。
本学科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约1500余万元。
有关脑病不断创新的学术成果先后7次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三、学术发展目标
以提高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为核心,促进脑病学科的学术发展为主要目标,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内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继承发掘
历代医学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积极吸取前沿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通过临床、实验与文献研究,充实和发展学术,重在提高临床疗效;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高水平人才,促进知识经济和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注重专科、专病中心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发展中医理论,促进本学科的学术发展。
四、建设任务
在学科学术发展总目标的指导下,开展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揭示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开发研制安全、有效的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制剂,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发展中医理论,促进脑病学科的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
五、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不仅可以深化中医理论、检验临床疗效、揭示作用机制,还能够探索新学说、新方法,科研新成果反过来又能指导临床。
本学科建设以来一直把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发展的动力,形成了科研以临床为依托、临床以科研为动力的良性发展。
本学科目前有3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研究;中医药防治头痛的研究;中医药防治痴呆的研究。
以上3个研究方向均为本学科多发病、常见病和疑难病,这些研究方向紧密结合临床并且指导临床,多年来稳定发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
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本学科在不断挖掘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同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实质结合地域特点、临床疗效、实践教训进行更深入研究,不断优化中风诊疗方案。
本学科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对《复方白花前胡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
凋亡机制研究》、《愈风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实验研究》进行了实验室及临床研究。
结果表明,中医药能明显改变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有效的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神经系统的损伤,为临床对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为中药的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风病因病机学,本学科进行了“近期感染与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候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探讨了近期感染与中医的痰、湿、毒、火、瘀等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的结果对中医中风病因病机学有进一步的认识,丰富了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
临床方面,根据“三因制宜”的原则,对中风病提出“外风再认识”理论,治则重在祛风解毒、化痰活血通络,辅以平、镇、潜阳之法;特别在中风急性期,运用中药清热祛毒灌肠,荡涤肠热,再予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治法上倡导综合诊治。
本学科通过对2000例中风病人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得出此法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经过多年不断研究,本学科“愈风汤口服液”、“复方白花前胡胶囊”院内制剂已广泛应用于本院及省内其它医院临床。
本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及学术骨干简况
凃晋文,男,1940年10月出生。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急症研究所所长。
凃教授1958年考入湖北中医药大学(原湖北中医学院)医疗系,自1964年毕业以来一直在我校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1992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并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自1989年起先后担任湖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中医药大学急症研究所所长和大内科主任等职务。
90年代以来凃晋文教授设计主持承担及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9项。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两篇被SCI收录。
参编著作7部。
培养硕士28名,博士26 名。
(二)中医药防治头痛的研究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疼痛剧烈为临床特点,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质量,因而深入研究偏头痛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上仍处于部分有效阶段,难以解决偏头痛复发的问题。
中医学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对本病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缓解疼痛、减少发作、防止复发及无明显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学科在总结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认为肝失其用,脑络不畅,清窍不利为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治法上谨守病机,以调肝和络为大法研制的中药制剂头痛安胶囊,在缓解疼痛、减少发作、防止复发等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头痛安胶囊对物理、化学因素所引起小白鼠的疼痛反应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减少扭体次数,镇痛持续时间2h以上;可明显改善小白鼠脑膜微循环,使小鼠脑膜微血管交点数明显增加;能够不同程度的降低模型大鼠脑内一氧化氮的含量,减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增加5-羟色胺的表达,使其神经递质的分泌趋于正常生化水平。
目前,本学科以头痛安胶囊为主药,配合针灸、穴位埋线、导引等方法综合治疗偏头痛取得良好的疗效,在缓解复发方面尤为明显。
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本学科拟将头痛安胶囊开发为国家六类新药。
本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及学术骨干简况:
董梦久,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1983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后,一直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的一线工作。
2004年6月获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
90年代以来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19项,其中已通过省级鉴定3项,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5部。
培养硕士28名,博士4 名。
(三)中医药防治痴呆的研究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进行性变性疾病,以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衰退直至发展为严重痴呆为特征。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逐渐老龄化,老年性痴呆患者在不断增加,该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迄今为止,尚无特别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因此加强对老年性痴呆的研究尤显重要。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痴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学科基于中医理论和己有的对老年性痴呆的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认为老年性痴呆是以肾虚为本,痰瘀互结,上蒙清窍为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因此,本学科创造性地运用复方寿尔智胶囊进行防治老年性痴呆实验的研究。
其中“寿尔智胶囊对老年性痴呆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本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及学术骨干简况
刘玲,女45岁,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后,一直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内科疾病。
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先后获得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中医学博士学位。
90年代以来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其中已通过省级鉴定1
项,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1部。
六、学术队伍建设
在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同时,本学科还十分注重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搞好学术梯队的建设,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人员结构,已形成了良性的人才滚动机制。
目前,学术带头人凃晋文教授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学术指导作用,成为扩大学术影响和辐射力的优势因素。
学科带头人董梦久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起到了稳定和促进作用。
同时重视学科点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现任后备学科带头人丁砚兵副教授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七、教学与人才培养
教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本学科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关系到中医的未来。
因此重点学科历来把教学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制定了本科生、七年制硕士生、博士生不同的培养方案。
本学科还制定了进修生、师承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带教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参与第六版中医内科学、内科学及对外教学系列教材等多部教材的编写工作,出版教材2部。
承担了我校中医内科学大部分教学任务,多次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
此外,本学科还承办了多期中医临床培训班,充分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八、本学科的门诊面积及病床数情况
医疗是重点学科乃至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本学科一直把临床工作放在第一位,本学科的门诊面积约300平方米,病床数约70张。
为提高临床教学及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支持。
九、学科的未来与展望
总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壮大,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长期的工作。
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支持下,本学科的全体成员有决心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学科建设的总目标,成为高水平的医、教、研基地,具有中医特色的国内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