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宣化古城案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龙壁
• 位于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原宣化师范)院内。原为 宣化佛教古刹弥陀寺中一处艺术建筑,为座山式影壁,坐 东向西,砖雕仿木结构,通高5米,宽4.15米。下面是由 上、下坊,上、下枭,圭角及束腰组成的须弥座。中间为 砖柱、线枋子和方心砖。从方心砖以上依次为雀替、枋子 、护栏、斗拱、压斗枋、飞椽和瓦顶,整体建筑结构灵活 复杂。五龙壁的主体图案是刻于方心砖上的五龙图。上方 是朵朵祥云,下方是滚滚波涛,五条巨龙翻腾于云海波涛 之中,争夺顽耍着火焰宝珠。五龙壁除五条巨龙外,能独 立成画的小型图案还有61幅,有飞禽走兽、花鸟等图案, 与五龙图相互衬托,非常壮观。据考证砖雕“五龙壁”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约有250余年的历史。1982年河北 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新门古城墙周长12120米, 规模宏大,为明长城九镇之首。 为保护古城这一 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再现宣化军事重 镇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2006 年4月,宣化对宏伟的宣化古城进 行了大的修复工程。经过2年5 个月的紧张施工,完成了大新 门城台、 城门楼复建,两侧各43.8米的马 道、西城墙中段、北段2175米、 南城墙中段177米及城墙西北 角角楼的修复工程,初步复原 了古重镇“京师锁钥”的历史 旧颜。
拱极楼
• 拱极楼,也叫南门楼,是宣化的门户,最早建于永乐年间 ,坚实古朴,是城防建设精华,为省级重点文物。 • 拱极楼是宣化南城门楼,又称昌平门楼,明代称著耕楼, 清同治年间改称拱极楼,意为拱卫神京,保卫北方边境, 阻挡外来侵略。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 重修于清雍正年间,高24米,下有南北走向通道,原与古 城墙连为一体,与清远(钟楼)、镇朔(鼓楼)二楼在同 一轴线上,是宣化门户的象征。拱极楼在1982年确定为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昔日黄沙漫漫的黄羊滩,今日变成了巨大的绿色生态宝库 ,依托这一优势,宣化与中信集团共同投资7000万元,打 造集生态科普教育、沙产业研究示范、生态休闲观光为一 体的生态旅游产业。目前已发展起优质果树经济林2100亩 ,饲养特禽、野猪、波尔山羊等特种野生动物5000多只, 建起了100个温室大棚,并发展起水上娱乐、滑沙等特色 旅游项目。
宣化天主堂
• 宣化天主教堂:系宣化教区主教总堂。该教堂座落于中国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牌楼西街“郭五宅”处。清同治八 年(公元1869年)由樊国梁神父主持修建。同治十一年(公元 1872年)艾儒略接任宣化总堂神父后,完成了这座总堂的 全部修建工程。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都士良神父将该 教堂扩建。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该堂被义和团 焚烧。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用庚子赔款1万两白银重 建宣化大堂。使用面积909平方米,可容纳2000多人做礼 拜。大堂系哥德式建筑,脊高21米,两座钟楼尖高26米。 设计独特,工艺精细,内部结构别致。彩绘图案古朴严肃 。总体布局为十字架形,砖木青石结构。设计独特,工艺 精细,内部结构别致。大堂为面南朝北。堂内北部设祭台 三座,正面是正祭台,东西两边设若瑟祭台各一座。祭台 下面设有栏杆,祭台后端至栏杆处长14米。栏杆里边是神 父做弥撒行圣事之地,栏杆外边是众教徒颂经祈祷的地方 。
灿烂文化
• 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构成 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条 件。宣化历史悠久,遗 存在地上、地下历史文 物、古迹十分丰富。现 在,宣化地区有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处。库藏文物1000 余件,其中三级以上国 家珍贵文物100余件。
清远楼
• 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 ,十字脊,歇山顶式的宏伟建筑。面宽三跨间,外观三层 ,楼高7米,建在高8米的墩台上。墩台下的十字券洞与宣 化城四门通衢,与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券洞内的 500年前的铁轮车辙依稀可见。楼体造型别致新颖,具有 明显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上悬有嘉靖十八年铸造的“ 宣府镇城钟”,高2.5米,重万斤,钟声宏亮悠扬,可传 声40里。楼的东、西、北三面悬挂《耸峙岩疆》、《震靖 边氛》、《声通天籁》木制匾。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博士在 《东洋建筑史的研究》一书中,曾向全世界做过介绍。 1984年大修后的清远楼,青砖碧瓦,玲珑剔透,格外引人 注目,已成为古城一大重要文物景观。属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区位图
形势险要
宣化位于冀北山间盆地边缘,地 势险要,气势顽固,战略地位重要,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诚如旧志所述 “宣化全境飞孤(今山西代城飞孤关) 紫荆(今河北易县紫荆关)控其南; 长城、独石(口)枕其北;居庸(关) 屹险于左;云中(大同)固结于右, 群山叠障,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 师 . ……”。素有“神京屏翰”之称。 据志书记载概略统计,仅汉、唐、宋、 明四个朝代,北方部族经宣化南入的 较大战争达70多次。所以历代汉民族 朝代都非常重视北部边防,并选派重 兵固守。特别是明王朝先后18次增筑 和修葺长城,沿长城设九镇驻兵防守。 其中宣府镇担负着东起四海,西至大 同长达1030里的防守任务。
古城
宣化,汉、唐、辽、金、元、明诸朝历为塞外重镇。元为宣德府治。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此设宣府左、右前三卫,为京防卫要地。 次年,被封于此的谷王下令在土城原址上展筑新城,方24里,有7门, 并筑关城。后"靖难之变"时,谷王遗城还京师,堵塞3门。宣德五年 (1430年),在此设万四门外环瓮城设濠堑、吊桥,规制大备,成为 明朝九边中建筑最为坚固的镇城。现城址基本保存,平面呈长方形, 城墙总长约12120米,东西2960米,南北3100米,部分城墙保存完好。 城墙底宽14米,顶宽5.4米,存高10米,四门旧址仍存。环有瓮城、 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外设隍堑、护城河、吊桥等。城 东部南北轴线上的拱极楼(南门)、镇朔楼(鼓楼)、清远楼(钟 楼),宏伟壮观。 宣化城的布局俨然为明代北京城之缩本,仅规模较小、门制 不同而已。现在城体虽破环严重,但土垣基本完好。为全国少有明城 之一。
重修古城墙再现大新门
2008年,宣化区委、区政府在“三年大变样”工作中,提出有计划、分 步骤地修复古城文物古迹,恢复古城风貌的设想。大新门及古城墙修复工程 也成为“三年大变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以来,投入资金达数千 万元,经过两年五个月的紧张施工,初步实现了修复古城文物古迹、恢复古 城风貌的近期目标。 目前,大新门城台、城楼已修复,两侧马道各45米,西城墙中段、北段 2369米,南城墙中段177米及城墙西北角角楼的修复工程已经完工。同时, 还投资整治了以大新门为中心的西城垣环境带。为了确保款项的合理使用, 在施工过程中,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要通过主管副局长、局长、财政局长 及主管副区长多人审核把关。(大新门的修复资金一部分是由市民捐助而来, 截至2008年6月,共募集社会各界捐款人民币846万元和价值117万元的物 资。)为了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持与原建筑风貌的相同,用于修复大新门城墙 的城砖,都是专门定制和手工制作的烧砖,并经过有关部门的检验审核后才 允许使用,施工期间还要进行不定期抽检。整个修复工程由区文物局具有高 级资质的古建工程师颜诚担任总工程师,负责施工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监理。 数位专业监理人员,每天负责现场监督监察。
Baidu Nhomakorabea朔楼
• 北距清远楼200米。建于明正统5年(公元1440年)。系 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面宽五跨间,楼高二层15米。建在 8米高的墩台上。二层檐下有两块匾额。南曰《镇朔楼》 ,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故名。北曰《神 京屏翰》为清高宗乾隆皇帝亲书,由直隶总督那苏图刊悬 。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径1.4米。廊下立 有4幢石碑,记述宣化历史和修建镇朔楼经过。现为河北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羊滩
• 黄羊滩位于北京西北张家口市宣化境内,面积14.6万亩, 其中沙化、半流动沙丘面积80%以上,面积居张家口五大 沙滩之首。据统计,2001年绿色工程实施前,黄羊滩每年 表层沙土被风刮蚀2.57万吨,被洪水吞蚀约65万吨,狂风 扬沙尘,河流带泥土,成为影响北京环境质量和官厅水库 淤积重要沙源之一。 到目前,绿色工程治沙造林2万亩,共使用沙生植物品 种35个,造林种草1.7万亩,造林平均成活率90%以上。 经河北省林业局治沙办验收证明,黄羊滩沙漠化进程已经 得到控制,以前的流沙带全部非活化,地面扬沙量不及原 来30%,森林覆盖率增加到50%,植被覆盖率增加到95% 以上。
古城
宣化是我国北方历史上重要的 古城之一,城池是我国古代城 垣建筑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 整的一处。古城北靠燕山山脉 中的泰顶山,南临永定河上游 之流洋河,京包铁路从城南经 过,城北的京张高速公路与北 城墙平行。雄伟的古城墙绵延 数里,轮廓清浙,城楼高耸。 古城宣化是我国北方历史上重 要的古城之一,城池是我国古 代城垣建筑中规模较大,保存 较完整的一处。古城北靠燕山 山脉中的泰顶山,南临永定河 上游之流洋河,京包铁路从城 南经过,城北的京张高速公路 与北城墙平行。雄伟的古城墙 绵延数里,轮廓清浙,城楼高 耸。
人杰地灵
宣化自古为交通要冲,军事政治重地,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发达。 因此,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据《宣化县新志》载: 元朝设有“景贤书院”,明朝有“上谷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 1758年)创立古城最高学府“柳川书院”。光绪二十八年设宣化府中学 堂(现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辈张苏、林枫等同志边任教,边从事革 命活动。尔后宣化府立师范学校、府立中等农业学堂,府立艺徒学堂和 上谷大戏院相继成立,就学者逾千人。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宣化 府从中学 堂挑选吕复等19人 及州县志士9人,共28人赴日 本留学,开辟了旅外求学之先 声。 由于文化教育事业 的发达,宣化涌现了大量历 史文化名人。
谢
谢!
古城宣化
----对宣化古街坊变迁的调查报告
背景
历史悠久
宣化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 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天下 分为36个郡,宣化为上谷郡。 唐代始置武州和文德县(州县同 治)。明代称宣府镇。清代改为 直隶省宣化府。解放后属察哈 尔省,置宣化市。1963年改为 张家口市宣化区。悠久的历史, 古老的文化,为宣化区留下诸 多的文物古迹。建于明代的雄 伟建筑清远楼、镇朔楼,及辽 代壁画, 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其中,清远楼又名钟 楼,有“第二黄鹤”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