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
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
在诗歌的学习中,现代诗歌无疑是个难点。

因其写作手法多样、表现力丰富和意境高远的特点而成为一大教学障碍。

但众所周知,学习一定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合理的方法才是突破障碍的捷径。

下面一起看看吧!
一、了解写作背景,多多诵读诗篇
我们知道,解读诗歌的内涵,不仅要了解它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层理解作者的感情,因此对作品背景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如藏克家《有的人》这首诗,初看是在写两种人,采用的是对比手法,然而作者为何而写却不甚明了,也可以说对诗中的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实质很难把握。

因此,了解作者写的对象——鲁迅先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尤其是从能代表他人格精神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中去感受鲁迅精神。

明白了这些,学生就好把握诗中所写的两种人了,如这两种人态度的对比、追求目标的对比和影响社会的对比。

这样就能够更深层地理解作者写作的灵魂与内涵。

有了这样的基础,此时要想进一步把握诗歌,需要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感情,但感情的理解应该分两步,首先要学会读出感情,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是其特色,很多时候,读出来的是一份细腻的情感,这份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述清的。

如戴望舒的《雨巷》,艺术精湛,大量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了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把诗歌的音乐美发挥到极致。

同时,诗歌又兼用了比兴和象征的手法,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凄美的“丁香”意象、现实中悠长寂寥的雨巷和期待中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创造性地组接在一起,形成迷离朦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幽渺的美感。

而这种意象尤如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却摸不着,甚至只能通过反复的咏诵才可窥其一二。

再如,贺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子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集中地体现了激动、喜悦的情感,而这种情感需要在诵读中时时体会,直至心情澎湃,热血洋溢。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结合背景的诵读会更具感情,能更好地让学生品味出其中的韵律和意境。

二、解析情感主线,体会诗歌意境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的创作。

作者的感情是用诗中的文字并且在文字的字里行间里体现出来的。

《乡愁》是余中光的代表作,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诗中“小小的邮票”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小时候依恋的一份感情,还有对母亲的一种思念之情,可以说诗人所有的情感都体现在那一枚毫不起眼却饱含深情的邮票之上了。

而后,作者通过“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进一步表达了那种相依相偎、割舍不断的种种情怀,让人读之动容,品之叹息。

可以说诗人的这份情感在“小”“窄”“矮”“浅”这几个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浓烈异常,让读者回味无穷。

当然,意境的体会不仅是把握作者的感情线索,还在于学生的主观感受,换句话讲就是一首诗中同样的形象在不同的学生眼中感受也是不同的。

三、尝试诗歌创作,展现心中的诗情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教育依旧离不开考试这一模式,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缺少创新精神,大多数老师为了高分而忽略了学生用“诗”的形式来表述内心世界的需求,甚至加以制止。

好的教育,我认为是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进行诗歌的创作的,只要是积极健康的都应提倡,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骆宾王的“咏鹅”了。

中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写出自己心中的诗情画意来,用“诗意”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增添一份美丽。

例如我曾看到过这样一首诗《海狸》:“从前有只小海狸,活在我的心海里,无忧无虑的游来游去,在大海汹涌的波涛里。

……现在我的心海里,游过匆匆的海狸,海留住了它的身影,却留不住它的心。

”这是一首中学生作的诗,诗中写出了一只向往自由快
乐的海狸,实际是作者对自我内心的写照,可以想象,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一只小小的海狸向往自由的大海是多么令人同情的,更何况情感还是那么阳光,那么充满诗意的自信。

虽说文笔还有些稚嫩,但又不失为一篇表达内心世界积极向上的好作品。

当我们能引导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去感受生活,相信我们的学生也能尽情地展示自己诗歌的创作才华,让自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

当然,学生们还要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体会生活。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大胆尝试,用心去写,无论是悲哀、无奈、叹息,还是开心、快乐、兴奋,都可以用诗的形式去表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多思考,多感悟,多尝试,学习现代诗歌这一障碍就会不攻自破。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一、利用已知,调动储存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试题提供的,如题干要求、标题、作者、写作题材范围、写作时间、注释等;二是考生个人的,如对作者这一作品和其它作品的阅读经验,对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修辞知识、写作知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典故等已知的经验。

目前现代诗歌鉴赏题题干要求多是逆选,这有助于考生利用三项正确选项理解诗意;标题、作者、时代、题材、心境及各种有关知识这一“已知”要密切联系课本学过的内容(如99年《我爱这土地》,就应联系《大堰河——》)教师补充的内容,自己课外学过的内容。

这样积极把自己的经验储存调动起来,为下一步仔细体味作准备。

二、把握意象,体味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
象。

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

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

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

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

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

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

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

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

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体味诗情,要能从含蓄中咀嚼出真味。

优秀的诗歌总是避免这铺直叙。

诗人只是含蓄的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

要善于咀嚼、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鉴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

《黄金的稻束》是写母亲的美丽还是写母亲的疲倦?咀嚼出这一点对第10题的d项的判断有很大的作用。

最后,体味诗情,不可忽视诗歌感情的两个作用。

一是动力作用,诗人把最真、最美的浓烈情感融入诗中,使诗歌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2000年春京皖卷的《雷》。

二是线索作用,当然要准确的把握意象、
体味诗情,还要利用选项进行推敲。

三、品味语言,挖掘诗美
诗歌难于解读,首先含蓄在意象上,其次含蓄在语言上。

诗歌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描写性语言,更不同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比一般的语言更含情,它的表达往往是非直陈式的、反常化的。

非直陈式的,是指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

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就用《诗经》的典,“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

反常化主要指诗歌语言的跳跃使得句与句不像其它文体一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

《金黄的稻束》对中心意象“金黄的稻束”在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受截然不同的描写,就体现了语言的反常化。

鉴于诗歌语言以上的特点,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

四、了解设题,发现障碍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逆选题错误项的设题技巧而言。

归纳此类题的一般设题技巧,及早发现选项障碍,对于答题是有帮助的。

一般说来,此类题设题障碍主要有:曲解字句;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无限拔高;鱼目混珠;故意反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