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长江三角洲的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
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第1课时,共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图片欣赏:播放视频
同学们知道上述景观都属于哪个地区吗?(学生自由回答)
过渡:是的,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上述景观都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

二、新课学习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明确: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活动:
1.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学生读图找图)
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东海和黄海,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江海交汇处,南北海岸线的中段。

范围: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江苏省中部和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北部。

议一议: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内陆地区,又可同南北沿海地区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阅读材料: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在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及浙江杭湖地区,土地面积约5万千米2。

议一议
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学生回答)
明确:
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气候温湿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河网纵横。

展示图片:“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明确:长江三角洲农耕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鱼米之乡”的成因。

总结:地形、气候、水源、人文等方面回答
观看图片:
了解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活动:在长江三角洲区域,许多城市成群分布,
并冠以城市群的名称。

读图,说出“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的是哪些城市?并在图7—31中圈出来
学生指图说出
明确:“沪宁杭”是指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是指苏州、无锡、常州;“杭嘉湖”是指杭州、嘉兴、湖州。

活动:请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长江三角洲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播放视频:《长江三角洲发达的交通》
说一说长江三角洲区域各城市之间及对外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学生读图回答)活动:请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临江滨海、水网稠密、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活动:关于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回答)
明确:形成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提供水源,航运便利,江海联运等。

提问: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优势有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由黄金水道、铁路、公路以及众多的港口群和航空港构成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然特征,二是
区域优势。

四、课堂练习
1.长江三角洲是由哪两条河流冲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A )
A.长江和钱塘江
B.长江与珠江
C.长江和淮河
D.黄河与淮河
2.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 .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建省的北部及浙江的东北部
B .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省东部
C .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D .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中部与南部及安徽省东北部
3.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是( D )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沃野千里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B )
A.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结合部
B.经济特区密集,对外开放早
C.具有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D.技术力量和综合实力最强
五、作业布
以上图片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难点知识的指导、对重点知识的提升,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理解和探究。

这节课还注重鼓励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方法
和地理思维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如“珠江三角洲地形分布图”,通过多媒体展现地图,使学生清晰直观的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再如“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通过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读图,使学生清晰直观地知道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范围及其重要的交通铁路线。

在情景讨论的设计上,体现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尤其是地理思维的参与过程,体现了对已学知识的迁移和比较运用的过程,训练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全员的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有所缺漏的是: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落实还略显不足,无关紧要的东西讲的有点多。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一、简单讲。

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讲的太复杂,课外知识引入太多,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导致学生只注意课外知识而忽略课本知识的掌握。

二、重点讲。

课内的各个知识点讲解应注意详略得当,否则会导致学生不知道学习的重点在哪。

三、重逻辑。

课前多熟悉课本知识,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过渡。

做到以上几点我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全部是农村娃,生源远不如城里学校,学生在认知目标,学习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学情分析:
(一)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
大多数学生及家长都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主科,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很低,造成学生无心抓好一般科目的学习,师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二)学生学法上的不恰当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利用地图来学习,而学生会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只有三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考试“死记硬背”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停留在“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应试教育的一套,还是不会“注意观察”“思考理解”“识记联想”“应用迁移”停留在“搀着走”,甚至“牵着走”或“推着走”的水平上,碰到不懂的问题,任其自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不会查找材料,不能独立完成布置的任务,要靠老师,家长叮咛才能完成。

学法指导:
(一)在教学中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我们教师应跟学生多交流,沟通,
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给学生多一些宽容,鼓励,少一些指责,放大他们的优点,淡化他们的不足,帮他们树立自信,进一步把他们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让他们在自由,和谐,民主的气氛里学习。

(二)教师的热爱,信任会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激发上进的力量和信心,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往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特别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如果发现某一个学生突然成绩下降,或出现不良现象,我们能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找出困扰孩子的原因,并提出纠正的方法。

(三)更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技能,首先要学会:读图、识图、填图的本领,通过课文中“阅读材料”“活动内容”“表格填写”“问题回答”要求能自己独立完成,并有提出质疑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对学生活动做具体指导,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师多使用谈话法,开展“谈”“议”“讲”“练”“填”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多媒体教学,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

效果分析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第一,以视频《江南水乡》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渴望全面的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二,重视地图的应用,教会学生读图方法。

通过读图、指图、绘图引导学生从读图中提取信息,归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的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第三,注重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如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又如地形、气候、种植习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分析该区域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体现地理的区域性特征。

第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在探究知识方面积极讨论,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交流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达成一致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箱七章《认识区》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位量、范围,经济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本节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贸国际形势的影响。

评测练习
1.长江三角洲是由哪两条河流冲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A )
A.长江和钱塘江
B.长江与珠江
C.长江和淮河
D.黄河与淮河
2.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建省的北部及浙江的东北部
B.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省东部
C.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D.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中部与南部及安徽省东北部
3.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是( D )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沃野千里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B )
A.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结合部
B.经济特区密集,对外开放早
C.具有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D.技术力量和综合实力最强
5.以上图片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课后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难点知识的指导、对重点知识的提升,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理解和探究。

这节课还注重鼓励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和地理思维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如“珠江三角洲地形分布图”,通过多媒体展现地图,使学生清晰直观的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再如“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通过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读图,使学生清晰直观地知道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范围及其重要的交通铁路线。

在情景讨论的设计上,体现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尤其是地理思维的参与过程,体现了对已学知识的迁移和比较运用的过程,训练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全员的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有所缺漏的是: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落实还略显不足,无关紧要的东西讲的有点多。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一、简单讲。

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讲的太复杂,课外知识引入太多,
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导致学生只注意课外知识而忽略课本知识的掌握。

二、重点讲。

课内的各个知识点讲解应注意详略得当,否则会导致学生不知道学习的重点在哪。

三、重逻辑。

课前多熟悉课本知识,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过渡。

做到以上几点我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课标分析
本节教材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由于区域经济是开放的,所以,任何一个区域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经济联系,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区际经济联系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河流对于区域的发展极其重要,它为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灌溉本源,为沿岸城镇的发展不仅提供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并具有养殖、航运、发电、旅游之利。

以长江为例,一是长江泥沙的淤积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长江三角洲),可以说,没有长江也就不会有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是长江便利的水运为沿岸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依托长江,发展成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

可以说,长江是这些城市得以建立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

三是长江沿江地带沟通了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重要纽帯。

为此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