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的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分析与思考
前言 (2)
第一章1998年长江洪水灾害状况 (3)
1.1 、洪水发生的阶段状况 (3)
1.2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的损失 (3)
第二章1954年与1998年长江全流域两次特大洪水比较 (4)
第三章发生洪水异常的因素 (4)
3.1 引发的自然因素 (4)
3.2 引发的人为因素 (5)
第四章我国对此洪水灾害采取的一些措施 (6)
第五章总结反思 (7)
参考文献 (9)
摘要: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流域性大洪水,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经洪水成灾分析,这场大洪水的成因可分为自然和非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和决定因素。

非自然因素进一步加重了大洪水的影响和灾害的程度。

由长江这一次特大洪水灾害思考近年来自然灾害,分析原因,对其采取措施。

关键字:1998、长江、洪水、厄尔尼诺、青藏高原、
前言:长江自然地理概况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北麓,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

江源为沱沱河,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区),横跨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在上海汇入东海。

长江流域形状呈东西长、南北短的狭长形,其地势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

第一章1998年长江洪水灾害状况
1.1 、洪水发生的阶段状况
1998年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本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强降水大致可分为4个时段:(1)6月12
27日,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 2 )6月27日~7月21日,强降水北抬~
31日,长江中下游再次出现持续性到淮河流域、汉水及长江上游;( 3 )7月21
~
强降水;( 4 )8月1
27日,降水带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上游。

~
受灾范围遍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 除云南、贵州省外的7 省市受灾县市达588 个、乡镇10 771 个。

因持续不断的暴雨洪水和长时间的高洪水位, 造成溃垸、内涝和山洪等多种灾
害[1]。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平均逐日降水量
由此看来长江流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12-27日、7月21-31日,出现了历史上比较少见的两次梅雨活跃期。

1.2 、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的损失
此次洪灾农作物受灾1080.7公顷,成灾728.1万公顷,绝收251.5万公顷;受灾10169.2万人,成灾7094.7万人,死亡人口2140人,伤病人口1522436人,紧急转移1044.7万人;倒塌房屋350万间,损坏房屋732.万间,死亡大牲畜175.7万头;直接经济损失1450.9亿元。

1.3、洪水发生的特点
1998 年长江洪水在涉及的区域、洪峰水位、洪水量级、洪水持续时间等方面都是历史上所罕见的, 主要有以下7 个特点:全流域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洪水发生早、来势猛;洪水次数多、间隔短;洪水量级大;洪峰水位高;洪水组合恶劣。

第二章1954年与1998年长江全流域两次特大洪水比较
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降水量没有超过1954年(1954年降水量为674mm,而1998年降水量577mm),但水位却比1954年高。

根据相关资料,1998年的洪水来量约为100亿m^3。

而1954年的安全蓄洪量约400亿多m^3,1998年蓄洪总量约为100亿m^3,其中有效蓄洪量估计才50多亿m^3。

第三章发生洪水异常的因素
3.1 引发的自然因素
造成这次特大洪水的自然因素多方面,这里只举了两个例子来对其进行分析:经过考察,发觉1998 年长江上游四川省天气气候十分反常, 暴雨开始早, 结束晚; 降雨过程多, 持续时段长。

暴雨频繁, 多区域性、突发性暴雨和川西高原暴雨及大暴雨, 直接影响了长江洪水的发生,经有关人士研究;应用1998年6 一8月四川省和重庆市探空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大气边界层风场演变与长江上游暴雨和长江洪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1998年夏季长江上游的暴雨天气与高原东侧成都边界层风场变化密切相关, 当成都边界层为东北风时, 高原东侧边界层维持气旋式偏东流场, 长江上游未来产生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当为西
南风等其他风向时, 高原东侧边界层维持反气旋式偏南流场, 未来是无降水天气; 高原东侧边界层的动力激发作用是1 998年长江上游暴雨产生的重要机制。

并且, 再次证明了西邻青藏高原的成都是长江上游天气变化关键点的观点[2]。

有专家研究出还有一项是厄尔尼诺事件(即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水温异常升高现象)。

1997年5月,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年底达到盛期,到1998年6月基本结束。

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每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我国夏季多出现南北两条多雨带,一条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另一条位于北方地区。

将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和长江汉口的三次特大洪水进行比较,如下
长江汉口站的3 次特大洪水比较
由表可看出,发生厄尔尼诺想象的第二年都有发生特大洪水,这三次都遵循这个道理的,且发生周期与磁周期转变年相近,所以这不是巧合可以说清楚的。

有专家研究出:太阳黑子活动22a的磁周期转变年也是影响长江巨洪的重要物理因子之一,长江巨洪与厄尔尼诺事件以及太阳黑子活动都具有较密切的关系[3]。

所以黑子运动和厄尔尼诺想象大发生都与长江特大洪水有关联。

1997年5月,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年底达到盛期,到1998年6月基本结束。

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每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我国夏季多出现南北两条多雨带,一条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另一条位于北方地区。

这次异常偏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造成1998年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多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引发的人为因素
除以上提到的自然因素外,人类的过度、不合理行为而造成了自然生态的一些大的改动,指的是严重破坏的方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先是人类为生活的必需,而砍伐树木,作为生活燃料,这些行为是必须的、合理的,砍伐的速率是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可以自我恢复,生态系统的运转也是正常的,所以没有该大自然带来多大危害,生态系统是稳定的。

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为了发展、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人类大量的、过度的砍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减少率逐年增长。

森林本身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也有其重要的功能,其中重要的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这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重要作用。

但由于人类这一过度行为,超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破坏了其结构,造成功能受阻。

降雨时江水直接冲进江河,引起洪峰流量迅增,还将大量泥沙带进江河,湖床抬高,所以长江流域水灾愈加频繁。

( 2)长江流域人口增长,住房需求量增大,土地需求增多,所以出现“围湖造田”,“填湖建房”的现象,情况越来越严重。

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和鄱阳湖面积大大减少,长江其他湖泊面积也缩小了很多,使湖泊储蓄调节水量的功能大大降低。

降雨大时流进长江的水量大量增多,引发洪水灾害。

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关联的。

(3 )人类生活、生产垃圾倾倒如江湖,堵塞江湖,沿长江而下,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的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

废土残渣倾入江河,使河道变窄,河床变高,淤积堵塞,自然本身已不能够调节恢复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影响了蓄水泄洪能力;
(4)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青藏高原为长江的发源地,随着气温的逐年升高,青藏高原永冻土将开始融化,导致大面积的热融下沉——斜坡热融坍塌和地沉、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

大量泥沙流入长江,长江将更加浑浊不堪。

造成长江含沙量大大增加。

这也生态系统破坏的一个方面。

由上可看出共同点,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过度行为引起生态系统平衡失调而造成此次长江特大洪水灾害。

第四章我国对此洪水灾害采取的一些措施
1 ) 科学及时地预测预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查险及溃口截流、管涌堵漏抢
险战斗、科学监控灾区疫情;专家制定防洪预案和抗洪应急方案。

2)分蓄洪区的建设工程的实施。

我国为增强长江大洪水时的蓄洪量,在长江流域增加了多个蓄洪区,减轻洪水爆发力。

3)在长江流域建设大坝。

4)在人为因素方面加大改进,保护生态环境。

5)提高堤防的抗御能力,安全设施建设, 加快中小城镇的防洪工程建设,加强山地灾害的防御。

6)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在长江中上游实行封山育林,长江中下游地区建成防洪堤,同时疏通河道、清理垃圾,禁止围湖造田,恢复河道行洪能力。

长江洪水资源化:长江流域出现水患,但我国华北地区严重缺水,实现蓄洪南水北调。

这对两者都有好处,都解决了问题。

还可将长江水蓄起来处理后用于工农业用水。

7)淡水问题专家,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WWF)淡水部门主任李利锋博士说过:对长江流域的管理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

提出综合管理的理念,把协调发展作为重点,因为大江大河的管理不仅是水本身的问题,还涉及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涉及到治污的问题,航运问题,发电问题,这样单靠一两个部门来管确实是很难的,所以确实需要做跨部门的统筹协调,再加上部门和地方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才能很好地管好母亲河。

第五章总结反思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自然生态给予的。

我们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生态,我们的一切都与自然密不可分,相互联系、交融的。

所以我们的行为也直接影响着自然生态。

近年来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如洪水暴发、泥石流、土崩、沙漠化、雪崩、温室效应引发的一系列反应等,国际环境问题加剧。

它们对人类的影响是很大的,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生命的死亡,带给人类莫大的悲痛和深深地懊悔。

在此刻我们需要反思:我们是自然孕育而生存的,为何现在要如此惩罚反击我们?谁是造成这种想象的罪魁祸首?是为了什么?
法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由此可以联系到自然与人类也是这种关系,你怎样对待它,它人也
会如镜子一样反馈于你。

从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程度来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生态坏境的破坏程度,我们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多严重的破坏。

自然让我们自身深刻体会到了它的愤怒,让我们人类自食恶果。

人类这些过度行为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生态系统结构的显著改变和功能的退化,生态破坏和环境失衡的问题。

生态学定律中有多效应原理中提到我们对自然界的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的,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

所以我们由此刻起就要对我们的任何行为进行反思、思考,想想我们正在做的是否对生态的稳定造成破坏,是否在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范围内。

如对于砍伐树木方面,我们应提倡适量砍伐,适时砍伐,适地砍伐,在砍伐的同时要种上新的树苗,以补充被砍伐的,保证生态的稳定平衡。

在严重地区,实习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在工业、生活废气排放上面,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和监管力度,采取高科技设备增强燃料燃烧程度,确保在最小污染、最小伤害的情况下进行排放,保证有害气体的直接排放。

把人类的身体健康放到第一位,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人类发展生存的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当代人们对生态问题已经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在利益面前人们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就需要树立牢固的整体观,正确的生态观,以及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当今生态问题的观念。

只有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但生态保护不仅需要科技手段的支持,自然是大家的共同家园,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还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提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和引导作用。

还应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

注释:分蓄洪区:利用低洼地区分蓄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超额洪水的地区。

蓄洪:为了防止洪水成灾,把超过河道所能排泄的洪水,储存在一定的地区。

参考文献
【 1 】冯铁忱,吴群英,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情,第30卷第2期1999年2 月
【 2 】李跃清,1998年青藏高原东侧边界层风场与长江暴雨洪水的关系,
vol.24,N0.5,Sept.2000
【 3 】冯利华,张强,1998 年长江巨洪与厄尔尼诺事件, 第19卷第4期
2001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