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矿区地表岩层移动参数的方法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为了保护井巷、建筑物、水体、铁路等免受开采的有害影响,合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为留设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新建矿井应开展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
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设置的各种观测站必须编写岩移观测方案,并报请集团公司地质勘测处审批。
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
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书。
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岩层柱状图、观测点的构造图等。
矿区设置观测站时应统一规划,并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
地表移动观测站位置的选择,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初次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位置应满足:煤层走向、倾角及厚度均稳定,地势平坦,无大断层,单煤层开采,四周无采空区。
地表移动观测站一般可设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各一条,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位置。
如回采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1.4H0+50m(式中H0为平均开采深度),亦可设置两条倾斜观测线,但至少应相距50m,并且应距开切眼或停采线0.7H以上。
观测点间距离应根据开采深度按下表21确定。
表21矿山企业应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按5″级导线(网)精度要求建立岩移观测控制网。
各控制点和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应组成水准网,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观测。
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埋设的控制点和观测点必须用全站仪按设计标定,并应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二)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
在冻土地区,测点的底面一般应在冻结线0.5m以下。
测点可采用浇注式或混凝土预制件;(三)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水层时,一般应采用钢管式测点;(四)埋设的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存。
如预计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则点的结构应便于加高;(五)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
第十三章岩层与地表移动

二、 移动稳定后采动岩层内的三带
煤层采出后,所产生的地表与岩 层移动过程较为复杂,为了满足采矿 工程的需要,将移动稳定后的采动岩 层按其破坏程度不同,分为三个不同 的开采影响带。
即:冒落带、 断裂带、 弯曲带。
1、冒落带
冒落带是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 理顶板时,回采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煤 层直接顶板产生破坏的范围。其特点 是顶板岩石发生破碎,而且越是靠近 煤层的岩石破坏愈严重。冒落带的高 度主要取决于采出煤层的厚度和上覆 岩石的碎胀系数,一般为采出煤层厚 度的3-5倍。
由于不同建筑物所承受最大变形的能力不同我国现采用的是以砖木结构的建筑物能承受的最大变形值来作为确定危险边界的标准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地表危险移动边界点有松散层时则为松散层与基岩交面上的危险边界点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称为移动角
第十三章 地表与岩层移动
第一节 地表与岩层移动的概念
非均匀的下沉和水平移动对建筑物和交 通线路等都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2、地表倾斜对建筑物的影响
移动盆地内非均匀的下沉引起的地 表倾斜,将使位于其范围内的建筑物重 心发生偏斜,特别是对于底面积小、高 度大的建筑物(如水塔、烟囱和高压电线 铁塔等)影响更大,严重时可导致建筑物 发生折断或倾倒。
此外,地表的倾斜还会引起公路、铁 路和管道等坡度的变化以及机械设备的 倾斜,从而影响它们的正常工作状态, 因此必须及时进行修复。
弯曲带的高度主要受开采深度 的影响,当采深很大时,弯曲带的高 度将很大,但地表的移动和变形相对 较平缓。
三、 地表移动盆地
当开采影响波及到地表之后,受采动影响的地表从原 有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一个比采空区面 积大得多的沉陷区域,这种地表沉陷区域称为地表移动盆 地。地表移动盆地是在工作面的推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地表移动盆地的大小和形状主要与煤层倾角、采空区的大 小和采深是否达到充分采动有关。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公式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公式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等。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计算公式:
最大下沉值:Wmax=Mqcosa,其中M为煤层厚度,q为下沉系数,α为煤层倾角。
最大倾斜值:Imax=Wmax/r,其中r为主要影响半径。
最大曲率值:Kmax=1.52*Wmax/r。
最大水平移动值:Umax=b*Wmax,其中b为水平移动系数。
最大水平变形值:εmax=1.52bWmax/r。
以上公式主要用于预计煤层开采后的地表移动和变形情况。
其中,Wmax、Imax、Kmax、Umax和εmax分别代表最大下沉值、最大倾斜值、最大曲率值、最大水平移动值和最大水平变形值。
M、q、α、r和b则是相关的计算参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请注意,这些公式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和简化的,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此外,地表移动变形计算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地质条件、开采方式、采深采厚比等,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

岩移观测⼯作过程说明介绍第⼀节煤矿地表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参数取值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类⽐的⽅法取⽤各参数。
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册》取定各参数如下:⾛向移动⾓:δ=550 上⼭移动⾓:γ=550 下⼭移动⾓:β=550最⼤下沉⾓:θ=90-0.6α松散层移动⾓:Φ=450煤层移动⾓的修正值:Δγ=Δδ=Δβ=200α――为煤层倾⾓⼆、平⾯位置设计 1、⾛向观测线的设计根据最⼤下沉值,在倾向主断⾯上确定出地表最⼤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向做剖⾯线,即得到⾛向观测线平⾯位置,并且依据移动⾓值确定开采影响范围的边界点。
⼯作⾯地表岩移观测站沿⾛向布设⼀条观测线。
2、倾向观测线的设计倾向观测线位于主断⾯内,和⾛向观测线垂直,在⾛向主断⾯图上⾃开切眼⽤(δ-Δδ)⾓和Φ⾓向⼯作⾯推进⽅向划线交地表于E 点,倾向线必须在⼯作⾯推进⽅向上超过E 点的位置。
观测站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3、观测线的长度设计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建⽴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界。
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沉陷参数类⽐确定的。
设置⾛向观测线的具体做法:⾃开切眼向⼯作⾯推进⽅向,以⾓值(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相交,再从交点以Φ⾓划线与地表相交于H 点。
H 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作⾯停采线处,向⼯作⾯外侧⽤(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相交于⼀点,再从此交点⽤Φ⾓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 点。
在HF ⽅向上设⾛向观测线。
要求⾛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超过交点⼀段距离得G 点(G 点不得超过E 点),HF 便是⾛向观测线的⼯作长度,如图(2)。
⾛向观测线长度HF 按下式计算: l ctg h H ctg HF +?-?-+=)()(220δδ? 式中: h —表⼟层厚度 H 0—采深l —⼯作⾯⾛向长度⼯作⾯观测站沿⾛向布设⼀条观测线长约1000m。
富力矿区岩层移动角的分层计算

富力矿区岩层移动角的分层计算耿庆国【摘要】保安煤柱一般是根据移动角留设的。
可是,同一工作面各分层移动角的差别并非观测误差所致,因此通常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值是不妥的。
移动角应根据具体条件按分层计算选用,本文提出了初次采动的煤层、厚煤层、煤层群的移动角计算方法,采用此法计算既可增大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又能确保保安煤柱留设的安全性。
%Security coal pillar's setting is generally determined by the average value of displacement angles on each layer of the same working face,which is inappropriate as the terminal value because the displacement angles aren't selected by stratification calcul【期刊名称】《江西煤炭科技》【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页(P74-75)【关键词】保安煤柱;移动角;重复采动;深厚比;下沉系数【作者】耿庆国【作者单位】龙煤集团股份公司鹤岗分公司富力煤矿,黑龙江鹤岗1541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5富力煤矿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南山区,井田面积为10 km2。
南邻兴安煤矿。
富力井田含煤地层总厚955 m,共含23层煤,其中可采的煤层13层,总厚44 m~46 m,煤层呈群组地层发育,含煤地层厚度较均匀。
井田内13个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层可分为6个群,每个群包括2~3个煤层距离较远,厚薄煤层相伴赋存。
地面建筑物较多,主要有国铁、工厂及住宅等。
通常,地面建筑物的保安煤柱要根据岩层移动角或预计地表变形值设计。
由于各种建筑物的临界变形值不易确定、地表变形值的预计精度不高等因素,实际在煤矿工作中主要是根据移动角来设计保安煤柱的。
地表岩移参数注释

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本概念1、移动盆地主断面:经过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作的沿煤层走向或倾向的竖直剖面,称为移动盆地的主断面。
2、移动盆地边界:地表受采动影响的边界线,称为移动盆地边界。
目前一般以下沉10mm的点作为圈定移动盆地边界的依据。
3、地表非充分采动和充分采动:随着开采面积的扩大,地表移动盆地的面积和下沉值也随着增大,当最大下沉点只有一个,移动盆地为尖底的碗型时,称为非充分采动;当最大下沉点为一片,最大下沉值不在增加,移动盆地呈平地时,称为充分采动。
4、采动系数:采空区倾斜或走向方向的实际长度与地表达到充分采动时同一方向上的最小长度之比,称为采动系数。
倾斜和走向方向采动系数的符号为n1和n2。
地表充分采动时,采空区倾斜和走向方向的最小长度一般可用采空区平均深度H0表示。
因此采动系数的计算公式为:n1=K1D1H0;n2=K2D2H0;其中:K1,K2为小于1的系数,具体数值根据本矿实测资料求得。
D1,D2为采空区沿倾斜和走向方向的实际长度。
当n1和n2等于或大于1时,地表为充分采动,否则为非充分采动。
5、地表移动的全向量:地表点在空间上移动的最初和最终位置的连线,称为地表移动的全向量。
移动全向量有方向性,可分解为垂直和水平分量。
6、地表下沉:地表移动全向量的垂直分量为地表下沉。
地表下沉符号为W,充分采动最大下沉值为W u,非充分采动最大下沉值为W m。
7、地表水平移动:地表移动全向量的水平分量,称为地表水平移动。
地表水平移动的符号为u,充分采动最大水平移动为u0,非充分采动最大水平移动为u m。
8、地表倾斜:移动盆地内一线段两端点的下沉差与此线段长度之比,称为此线段的地表倾斜。
地表倾斜的符号为i,充分采动最大倾斜为i0,非充分采动最大倾斜为i m。
9、地表曲率:移动盆地内两相邻线段的倾斜差与此两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之比,称为此二线段的地表曲率。
使地表向上凸起的为正曲率(取正号),使地表凹入的为负曲率(取负号),地表曲率的符号为K,充分采动最大曲率为K0,非充分采动最大曲率为K m。
矿山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规程

矿山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规程(一)为了便于矿山摸索岩石移动规律,掌握矿区地压动态,确定岩石移动角度,研究保护井巷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必须开展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建立岩石移动观测站。
(二)根据我矿山矿体形态,地表要布置两条观测线,一条在沿走向的主断面上,另一条在倾斜方向上穿过采空区中央布置;如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1.6Ho+100米(Ho为平均开采深度)时,应布置三条或三条以上沿倾斜方向的观测线,其间距约50米。
且距起始与回采线均在0.8Ho以上。
(三)确定观测线长度的角值,尽可能采用本矿山已求得的各种角值。
各移动角的调整值取15°。
(四)每条观测线两端各设两个控制点,如因条件限制每条观测线不能少于3个点,控制点应设在整个观测段不受影响的稳定区。
控制点距极限移动边界30--50米;同一端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0米。
每条观测线上的其他观测点应尽可能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偏离连线方向的距离应不超过5厘米。
(五)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工作应在所有测点埋完5-7天之后进行,按1:1000比例尺测图,图根控制要求测出观测线的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其余控制点则以该点为基础按5″导线的要求进行测量。
(六)水准观测须以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测量。
(七)观测站的第一次全面观测应进行两次,两次观测的间隔时间不超过5天。
两次观测的较差高程应不大于10毫米,偏距应不大于20毫米,边长应不大于4毫米,取两次平均值作为各观测点的起始数据。
(八)回采工作开始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的警戒观测,如发现一些测点有明显下沉时(大于50mm),可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需进行全面观测。
全面观测应包括:1.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的高程;2.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间的距离;3.测量各测点偏离观测线的距离;4.测量地表和建筑物,因移动所造成的裂缝、断裂、塌陷,并绘制草图及拍片。
(九)进行全面观测或高程测量时,同一观测线的各测点高程,边长和偏距应尽量在一日内完成。
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种参数

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种参数(08-12-2修订)通过地表移动观测确定地表移动参数: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下沉值为10mm)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考虑松散层时,还要根据松散层移动角确定。
移动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三个临界变形值中最外边的一个临界变形值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考虑松散层时,还要根据松散层移动角确定。
三个临界变形值为:倾斜变形3mm/m;水平变形2mm/m;曲率变形0.2mm/m2。
裂缝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内最外侧的地表裂缝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充分采动角:在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平地边缘点至采空区边界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
以上各角又都分为上山、下山和走向三角。
最大下沉角:非充分采动时,地表移动盆地中心区的最大下沉点至采空区中心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方向的夹角。
充分采动时,在松散层不厚情况下,可依据上下山充分采动角作两直线,其交点至采空区中点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一侧的夹角。
开采影响传播角:充分采动时,倾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下沉值与该点水平移动值的比值的反正切值。
关于最大下沉角和开采影响传播角,有些书和文章不加区分,其实从以上《规程》中的定义来看,一个通过作图得到,一个通过计算得到,二者从数值上是很可能不同的。
地表移动计算参数:下沉系数:充分采动时,地表最大下沉值与煤层法线采厚在铅垂方向投影长度的比值。
水平移动系数:充分采动时,走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水平移动值与地表最大下沉值的比值。
主要影响角正切:走向主断面上走向边界采深与其主要影响半径之比。
在概率积分法预计时,不用边界角、移动角和裂缝角作为预计参数而一般采用主要影响角正切作为预计参数。
注意:主要影响角与下山移动角是不同的概念。
拐点偏距:下沉曲线的几何拐点与煤壁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离距离(偏向采空区)。
地表与岩层移动简介

3、日常观测工作 日常观测工作是指在地表移动的初始期和衰退期之间 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测量时可采用单程附合水准路 线或往返支水准路线,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 还应测量地表产生裂缝的位置和塌陷要素,注明发现 日期;在每次观测时,还应实测回采工作面的位置、煤层 厚度、采高,并记录采矿、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14-2 地表移动的观测 14研究地表与岩层移动的方法主要有实地观测法、理论 研究法和相似材料模型法。目前最主要的方法仍是实地观 测法。 一、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需要收集的资料 2、观测站的设计方法 (1) 倾斜观测线位置及其长度的确定 倾斜观测线一般设置在移动盆地的倾斜主断面上。 倾斜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线的两端在不受开采影响 的范围内。倾斜观测线的长度是在移动盆地的倾斜主断面 上确定的。
3、片帮 煤层采出后,采空区顶板岩层内出现悬空,其压力便 转移到煤壁上,形成增压区,煤壁在附加载荷的作用下, 一部分被压碎并垮向采空区,这种现象称为片帮。 4、岩石沿层面的滑动 当煤层倾斜时,岩石的自重力方向与岩层的层理面不 垂直,岩石除产生沿其法向的弯曲外,还将产生沿层理面 方向的滑动。岩层倾角越大,沿层理面的滑移越明显。 5、垮落岩石的下滑 底板岩层的隆起(又称底鼓) 6、底板岩层的隆起(又称底鼓) 如果煤层底板岩石很软且倾角较大,在煤层采出后, 底板在垂直方向减压,水平方向受压,造成底板向采空区 方向隆起的现象,称为底鼓。
所谓充分采动是指地 下煤层采出后,地表下沉 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 应有的最大值。一般情况 下,当采空区的长度和宽 度均达到或超过采深的 1.2-1.4 倍 时 , 地 表 可 达 到充分采动。 凡是采空区的尺寸没 有达到充分采动的临界值, 地表下沉也未达到该地质 采矿条件下应有的最大下 沉值时,这种采动称为非 充分采动。
利用地表移动观测站确定地表移动的主要参数

利用地表移动观测站确定地表移动的主要参数作者:魏鹏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2期研究地表移动规律,为今后“三下”压煤开采和保护煤柱留设提供基础依据,在古书院矿151302工作面上方建立移动观测站,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边界角、移动角、超前影响角、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地表移动持续时间等地表移动参数并求取地表移动预计参数。
151302综采工作面开采太原组15号煤层,地面标高792.5~875.5m。
工作面走向长850.4m,采面宽度为180.6m,工作面底板标高为612~649m。
工作面盖山厚度为162~266m。
工作面呈一单斜构造,位于多个向背斜之间,起伏较大,中部低,切眼巷及设计停采线处较高,煤层倾角3~10€埃骄?€白笥摇9ぷ髅?513023巷距切中613~647m处,坡度达到17€白笥摇本测区现有中国矿大2007年实测的《晋城矿区三等控制网测定成果表》(矿区独立坐标系,1.5€按队埃醒胱游缦?12€?0′;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
地面联测采用GPS定位仪按D级精度静态测量要求进行。
GPS控制网共布设平面控制点20个。
根据该区域的井上下实际情况,采用剖面线状观测站,共设置3条观测线,一条半走向观测线和两条全倾向观测线。
倾向线布设在靠近采空区走向中央靠近切眼一侧。
走向观测线位置。
由于151302工作面属于近水平煤层,因此地表移动盆地走向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心上方。
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由于布设半条走向观测线,因此观测线的长度按下式计算:AB=H0cot€%q3+H0cot€%]0+d式中,H0—平均开采深度,m;€%q3—走向充分采动角;€%]0—走向综合边界角;d—走向线超过倾向线间的距离。
考虑到走向线与倾斜线的交点向外延长13个测点,取16个测点距,为240m。
煤柱一侧走向观测线最外点距离工作面开切眼的距离为:AC=H0cot€%]0=195*cot450+135=330m倾斜观测线位置确定。
岩层与地表移动

在主断面上,移动盆地均匀下沉区边界点与同侧采空区边界点连线,在采空区一侧与煤层之夹角为充分采动角。在采空区下山边界、上山边界及走向边界的充分采动角分别以符号ψ1、ψ2和ψ3来表示。
4、最大下沉角(θ)
地表为非充分采动时,出现碗形盆地。在倾斜主断面上,移动盆地的最大下沉点与采空区中心连线,在下山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为最大下沉角。如果地表充分采动时,可以用均匀下沉区中心点来求最大下沉角。
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盆地的尺寸最大,移动变形值也最大,而且在主断面内的地表点基本上没有垂直于主断面的水平移动。所以,地表在主断面内所表现的移动规律是能够代表盆地的移动特征的。
开采水平煤层时,两个主断面均通过采区中心。开采倾斜煤层时,倾向主断面仍通过采区中心,而走向主断面则需根据最大下沉角θ来确定。
二、倾斜煤层及急倾斜煤层
倾斜煤层由于倾角变大,上覆岩层除有沿法线方向的弯曲外,还要沿层面向下错动,使岩层各点的移动偏向采空区下山方向。当移动稳定后,上覆岩层也会出现冒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
开采急倾斜煤层时,岩层移动的情况就复杂多了。当煤层采空后,顶板岩层向采空区弯曲并沿层面向下移动;底板岩层有时也会向采空区隆起,并沿层面向下滑。当上履岩层的应力超过极限强度后,同样会断裂、垮落,并充填采空区。由于充填的岩石会沿采空区底板下滑,使得采空区下部被填满、压实,而采空区上部又被垮空,于是采空区上部的上覆岩层继续弯曲、断裂、冒落,岩层的移动加剧,而下部的岩层移动趋于稳定。
一、开采水平或倾斜煤层时
在采空区上方地表随基岩下沉、弯曲,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范围的洼地,这个洼地即是地表移动盆地,又称为下沉盆地。在移动盆地边缘的表土上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裂缝一般平行于采区的边界方向发展,其形状如楔形,上宽下窄,一般最深到地下五米左右就消失了。
确定矿区地表岩层移动参数的方法

确定矿区地表岩层移动参数的方法
王立强
【期刊名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本文对观测站布置的方法、观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对地表移动观测资料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本文对如何确定适合本矿区岩层移动参数提供了思路.
【总页数】2页(P163-164)
【作者】王立强
【作者单位】宝清县煤炭管理局行管科,黑龙江,宝清,1556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矿区由于采动引起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及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的监测分析
2.利用地表移动观测站确定地表移动的主要参数
3.矿区地表与岩层的移动观测应用
4.利用地表移动观测站确定地表移动的主要参数
5.利用地表移动观测站确定地表移动的主要参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矿开采地表沉降与岩石移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煤矿开采地表沉降与岩石移动规律的观测研究发布时间:2022-07-24T05:54:30.781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第3月5期作者:陈亮[导读] 本文从煤矿开采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岩层移动钻孔的观测陈亮(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临涣煤矿,安徽淮北 235136)摘要:本文从煤矿开采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岩层移动钻孔的观测、地表和岩层变形预计参数的确定,以及综合观测运用实例等几方面的分析,进而可确定开采工作面地面沉陷量和岩移的规律等参数。
又可进一步为本矿开采地面塌陷沉降和岩石移动规律提供参考数据,并为全面合理、安全开采和地面沉陷建筑物保护奠定基础。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岩层移动;观测研究引言:煤矿开采期间,由于挖掘与采出破坏了周围岩体内部的原始应力平衡,致使岩层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
随着大面积的不断开采,进而造成地表出现沉陷。
为实时测量沉陷情况,可在回采工作面上建立地表岩层移动观测站,通过收集实测所得的各类数据,根据原有的矿井地质资料再经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进而可以确定岩层与地表变形的预计参数,以便为地面建筑物的保护和井下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数据。
1.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于地表移动的观测,可以先设置观测站,再开展观测工作与资料的整理。
①设置地表观测站:这分三种:回采单一工作面、回采多个工作面和网状观测站。
②观测工作:在观测站设置10d后,就可开展具体观测工作。
一是连接观测。
根据地面控制网和观测站具体位置情况,并按照《规程》对近井点的测量要求,可用敷设经纬仪导线的方法进行。
测定观测线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与高程,其余的控制点则按5s导线侧角方法侧角和观测线边长丈量的结果求得。
二是全面测量。
内容有各测点的水准测量、测点间距离的丈量和测点偏离观测线的支距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要进行多次的全面测量,间隔时间可参照下式计算得出。
另外,要在地表移动前和稳定后分别进行两次全面测量。
三是巡视测量。
为确定地表移动与稳定的时间,要进行局部水准测量。
开滦矿区厚松散层地表岩移参数规律研究

开滦矿区厚松散层地表岩移参数规律研究张文志;任筱芳;邹友峰【摘要】为了揭示厚松散层、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丰富和发展开采沉陷理论,应用数理统计原理整理和分析了大量的实测资料,采用概率积分法和最小二乘原理进行拟合求参,分析总结了相应的角量参数、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规律以及中采深厚松散层的特点.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同一矿区虽然采厚变化不大,但松散层厚度对边界角、移动角的影响较为显著,且边界角和移动角相差很大,甚至可达20°,最后总结了目前控制和减轻地表沉陷的主要技术途径.这对研究开滦矿区厚松散层条件下地表岩移规律和开采沉陷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29)001【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厚松散层;岩层移动;开滦矿区【作者】张文志;任筱芳;邹友峰【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23.840 引言由于地下煤炭资源的开采,当采空区的面积达到或超过一定尺寸时,将引起上覆岩层乃至地表发生变形和破坏.经过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基本掌握了一般开采条件下的岩层移动规律.但对特殊开采条件下,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沉陷规律研究较少,对其影响合理描述和机理研究还不充分.而在我国如开滦、峰峰、兖州、淮南等矿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百余米厚的松散层,所以研究厚松散层这一特殊条件下的岩层移动参数特征具有重要意义[1-4].1 厚松散层的沉陷机理松散层是岩层与地表之间的松散介质,是岩性弱化层、变形缓冲层、岩层移动与地表移动的转换层.含厚松散层的煤系地层中存在着厚而硬、起着主要控制作用的岩层,它被称为岩层活动中的关键层.厚松散层下采煤,关键层上方岩土层的运动方式可以近似用颗粒体随机介质的方式来描述,即把关键层上方的岩层看成重力型颗粒体随机游动介质,在重力作用下由采前平缓稳定位置向采动变形后的关键层与原关键层位置之间形成的“托板采空区”作自序运动,最后达到新的稳定平衡状态,并在松散层与基岩层耦合处形成了形如概率积分曲面的下沉盆地[5].2 观测站实测资料研究开滦矿区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各类地表移动观测站,有些观测持续达20 a.这些观测站涵盖了67~300 m厚的冲积层,开采深度在250~1 000 m,开采厚度在2.2~8.8 m,为研究厚松散层下地表移动规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采用概率积分法和最小二乘原理进行拟合求参,得出了各观测站的地表移动变形的角量参数与预测参数,其结果列于表1-表2中.表1 地表移动角量参数Tab.1 Surface movement angular parameters矿井名称观测站名称倾斜长度/m采厚/m松散层厚/m平均采深/m综合边界角综合移动角走向边界角/(°)上山边界角/(°)下山边界角/(°)走向移动角/(°)上山移动角/(°)下山移动角/(°)钱家营矿辅2711503.122030443.98--67.7663.87-辅2714256.422032035.0035--54.29-1176E1502.8188472--58.10--65.831672E1403.130048456.92-53.6481.3972.7171.58林南仓矿BKIII8562.3167335--57.00--57.3111291006.0156442--46.18-44.6561.88东二小3194.8220580----50.2364.47E线802.2156263-39.7738.71-58.3961.54B 线1122.5167248-40.4330.64-49.0040.54F线1552.2162257-38.8838.14-35.2444.24唐山矿岳各庄1602.612552457.3353.8526.5882.5981.1538.653 厚松散层地表岩移参数规律3.1 中采深厚松散层特点通过对林南仓等14个观测站的地表移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其开采地质条件特征如下:(1)中深部开采.工作面开采大部分为中深部开采,且采深变化较大,普遍在300 m 以上,最深可达1 400 m.单个及多个工作面开采易形成阶段性的非充分开采,其观测线多为倾向观测线,这对观测资料准确分析带来了困难.表2 概率积分参数Tab.2 Probability integral parameters矿井名称观测站名称概率积分法参数qtanβtanβ1tanβ2bθs1s2s3s4钱家营辅2710.892.161.642.630.2284.034311818辅2710.981.252.4684.036311176E0.961.771.6883.410191672E0.841.291.671.3 281.5724444林南仓BKIII80.922.252.490.2384.023*******.841.561.3982.086东二小0.911.991.2978.15950E线0.931.161.4687.0107B线0.971.231.4380.4613F线0.972.051.3287.02120平均值0.901.741.711.810.2284.0118143232(2)厚松散层下开采.松散层厚达数百米,且岩性较软,易产生塑性变形,能够起到减缓地表变形的作用,同时在自重力作用下对其下部基岩产生较大压力.因此,相对于不同的采深,基岩与采深的比值不一样,对地表下沉及移动变形的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3)煤层群开采.部分开采属于煤层群开采,如辅271观测站5,7,9,12等4个不同煤层,分属于4个不同煤层的12个工作面,不仅在开采的时间上相互重叠,而且在空间位置上亦相互重叠.这样观测工作,不仅开采时间受到相邻工作面的影响,而且开采空间位置亦受到相邻工作面的影响.3.2 地表移动角量参数根据表1和表2,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总结出边界角与采厚m及采深H、松散层厚h/采深H之间的关系,即(1)走向边界角(2)上山边界角(3)下山边界角同时也给出了移动角与采厚及采深、松散层厚/采深之间的关系,即(1)走向移动角(2)上山移动角(3)下山移动角由此可知,在同一地质采矿条件下,随着m/H与h/H的增大,边界角、移动角均减小.由于同一矿区采厚变化不大,因此,松散层厚对边界角、移动角的影响更为显著.3.3 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根据地表移动观测资料,以概率积分法为基础,基于最小二乘拟合原理[6],通过回归分析,给出了概率积分法参数的变化规律.3.3.1 下沉系数下沉系数与基岩厚度Hj,松散层厚及采深之间的关系为对于同一矿区而言,随着基岩厚度、采深的增加,下沉系数均逐渐减小.对于不同矿区,当基岩类似时,下沉系数与松散层厚所占采深的比例成反比关系.其原因在于:松散层的力学性质不同于基岩,它不具抗拉强度,呈整体移动,因此,可将松散层简化为一自由荷载作用于基岩面上,松散层厚与采深比值h/H越大,则基岩所承受荷载越重,进而缩小了岩层离层及碎胀系数,加大了地表下沉;同时,松散层的下沉机理不同于基岩,它一方面随基岩的下沉而下沉,另一方面松散层的深厚土体在采动附加应力作用下产生固结变形.3.3.2 主要影响角正切值矿区主要影响角正切tan β与煤层倾角α,松散层厚h,松散层厚与采深之比h/H 之间的关系为:上山主要影响角正切tan β2:下山主要影响角正切tan β1:主要影响角正切值是地表移动变形预计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它的大小直接影响预计地表移动变形范围的大小.在厚松散层条件下,上山主要影响角正切tan β2随煤层倾角、松散层厚的增大而减小,随松散层厚与采深之比h/H的增大而相应增大.而随着煤层倾角、松散层厚与采深之比h/H的增大,下山主要影响角正切tan β1均呈减小趋势.3.3.3拐点偏移距S拐点偏移距S与工作面倾斜长度/采深、松散层厚与采深之比h/H之间的关系为:上山拐点偏移距S2:下山拐点偏移距S1:在厚松散层条件下,上山拐点偏移距S2、下山拐点偏移距S1随工作面倾斜长度与采深之比l/H的增大呈增大趋势,而随松散层厚与采深之比h/H的增大呈减小趋势.3.3.4 开采影响传播角开采影响传播角θ与煤层倾角α、松散层厚与采深之比h/H之间的关系为在厚松散层条件下,开采影响传播角θ与煤层倾角α、松散层厚与采深之比h/H 均成反比,即开采影响传播角θ随着煤层倾角α、松散层厚与采深之比h/H的增大而减小.4 厚松散层条件下开采沉陷控制技术目前控制和减轻地表沉陷的主要技术途径有充填开采、离层带注浆充填和部分开采等[7-10].(1)充填开采.该方法是用充填物充填矿物资源采出后形成的采空区,其地表沉陷控制效果取决于采空区的充填程度.此法存在成本高、工艺复杂,充填接顶性差,致使顶板下沉量增大等缺点,目前此法很少使用.(2)覆岩离层带注浆充填减沉.它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地表沉陷控制方法,其实质是注浆充填开采过程中覆岩中形成的离层空间,阻止开采空间的向上传递,阻止和减缓上覆岩层继续下沉,达到减缓地面沉陷的目的.离层注浆时对离层裂缝发育的控制、注浆控制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实现的难度较大,大面积开采条件下实施的地面减沉效果还有待于实践验证.(3)部分开采.主要包括房柱式开采、限厚开采和条带开采,是利用留下的矩形或条带形煤柱支撑上覆岩层控制地表沉陷.此法存在煤炭永久损失率高及预计模型和预计理论尚不健全,传统的预计方法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等缺点.目前,根据荷载置换原理,提出“条带开采—注浆充填固结采空区—剩余条带开采”的三步法开采沉陷控制的思路,此法不影响正常采煤工作,且充分利用关键层理论实现对覆岩的控制.5 结论(1)总结了开滦矿区厚松散层的特点,厚松散层条件下的边界角和移动角相差很大,如单采辅271工作面时,两者相差20°,这说明在厚松散层下采煤时,地表下沉盆地在边缘部分收敛十分缓慢,地表的下沉可能延续很远的距离.(2)总结了边界角和移动角与m/H、n/H间的变化规律,随着m/H与h/H的增大,边界角、移动角均减小.同一矿区虽然采厚变化不大,但松散层厚对边界角、移动角的影响更为显著.(3)总结了厚松散层条件下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中下沉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值、拐点偏移距、主要影响传播角与采深、采厚、松散层厚度、基岩厚度、煤层倾角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同一矿区松散层厚和煤层倾角变化越大对各参数的影响也越大. 参考文献:[1]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138-140.[2] 郭惟嘉,阎卫熙.矿区地表沉陷规律及建(构)筑物下综合开采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35-42.[3] 王金庄.巨厚松散层下采煤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J].煤炭学报,1997,22(1):230-234.[4] 麻凤海,范学理,王泳嘉.巨系统复合介质岩层移动模型及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6):536-543.[5] 宋常胜,赵忠明,李洪波,等.巨厚松散层下条带开采地表沉陷机理及岩层移动模型的探讨[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3):161-164.[6] 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数值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62-70.[7] 邹友峰,邓喀中,马伟民.矿山开采沉陷工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8] 邹友峰.开采沉陷预计参数的确定方法[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4):253-257.[9] 苏仲杰,刘文生.减缓地表沉降的覆岩离层注浆新技术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4):21-24.[10] 徐乃忠,戴华阳.厚松散层条件下开采沉陷规律及控制研究现状[J].煤矿安全,2008(11):53-55.。
地表岩移参数注释

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木概念1、移动盆地主断面:经过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作的沿煤层走向或倾向的竖直剖而,称为移动盆地的主断面。
2、移动盆地边界:地表受采动影响的边界线,称为移动盆地边界。
目前一般以下沉10mm的点作为圈定移动盆地边界的依据。
3、地表非充分采动和充分采动:随着开采面积的扩大,地表移动盆地的面积和下沉值也随着增大,当最大下沉点只有一个,移动盆地为尖底的碗型时,称为非充分采动;当最大下沉点为一片,最大下沉值不在增加,移动盆地呈平地时,称为充分采动。
4、采动系数:采空区倾斜或走向方向的实际长度与地表达到充分采动时同一方向上的最小长度之比,称为采动系数。
倾斜和走向方向采动系数的符号为山和匕。
地表充分采动时,采空区倾斜和走向方向的最小长度一般可用采空区平均深度Ho表示。
因此采动系数的计算公式为:□i=Ki —;ii2=K°—;HO HO其中:KI, K2为小于1的系数,具体数值根据本矿实测资料求得。
DI, D2为采空区沿倾斜和走向方向的实际长度。
当山和a等于或大于1时,地表为充分采动,否则为非充分采动。
5、地表移动的全向量:地表点在空间上移动的最初和最终位置的连线,称为地表移动的全向量。
移动全向量有方向性,可分解为垂直和水平分量。
6、地表下沉:地表移动全向量的垂直分量为地表下沉。
地表下沉符号为W,充分采动最大下沉值为W u,非充分采动最大下沉值为W m o7、地表水平移动:地表移动全向量的水平分量,称为地表水平移动。
地表水平移动的符号为u,充分采动最大水平移动为uo,非充分采动最大水平移动为Um。
8、地表倾斜:移动盆地内一线段两端点的下沉差与此线段长度之比,称为此线段的地表倾斜。
地表倾斜的符号为i,充分采动最大倾斜为io,非充分采动最大倾斜为i m o9、地表曲率:移动盆地内两相邻线段的倾斜差与此两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之比,称为此二线段的地表曲率。
使地表向上凸起的为正曲率(取正号),使地表凹入的为负曲率(取负号),地表曲率的符号为K,充分米动最大曲率为Ko,非充分采动最大曲率为Km。
岩层与地表移动

模拟试验法一般用相似材料模型、砂子模型和明胶模型等试验方法。研究周期短、形象化,可按需要条件重 复试验。本法主要用做定性研究,有助于理论的探讨,与以上两法结合,可得较好效果。
研究规律方法
岩层与地表移动实地观测法建立由一系列测点组成的观测线或观测。在开采前、开采过程中和移动稳定后观 测测点的位移,计算出地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和变形,找出其变化规律,建立地表下沉和变形最大值的 经验公式,主断面内移动和变形分布的典型曲线或剖面函数,以及移动盆地内任意点移动与变形的计算方法。此 法实用、可靠,并能为其他方法提供依据和检验手段,但工作量大,研究周期长,应用也有局限性。
下沉盆地的移动分布特点与采空区宽度有关。当采空区宽度为开采深度的1.2~1.4倍时,称临界开采,地表 达到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出现应有的最大下沉值。当采空区宽度小于开采深度1.2~1.4倍时,称次临界开采, 地表为非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的最大值小于应有的最大值。当采空区宽度远大于开采深度的1.2~1.4倍时, 称超临界开采,地表为超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出现平坦的无变形区。一般以下降10mm的点作为地表下沉盆地 的边缘点。在主断面内地表下沉盆地边缘点至相应采空区边界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称边缘角。用δ0表示走向、 用β0和α0分别表示下山和上山方向的边缘角。边缘角大小与岩性有关。由软岩到硬岩,边缘角逐渐变大。
影响因素
岩层与地表移动有采矿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岩性、采深、采厚、采空区大小及形状、矿层倾角、重复开采 次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等。充填采矿法与条带法开采可使岩层与地表移动缓和并减小。 工作面匀速推进,可减小地表的动态变形。最终回采边界是造成地表永久性静态变形的原因。岩性包括岩块和岩 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目前按岩块抗压强度将岩层简化为软弱、中硬、坚硬三类。软弱岩层中移动过程的发展快于 坚硬岩层。岩性对冒落带、断裂带的发展高度有明显影响。塑性软弱岩层中冒落带和断裂带高度小于脆性坚硬岩 层。
地下金属矿山岩层移动角与移动范围的确定方法研究(论文)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下金属矿山岩层移动角与移动范围的确定方法研究姓名:袁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采矿工程指导教师:赵国彦20080401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矿山开采必然引起地表下沉,研究岩层移动与沉陷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一些地下金属矿山,由于开采设计中采用的移动角不甚合理,使得地表的建筑物和生产设施处于移动区内而产生变形破坏,不仅给矿山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巨大的威胁。
本文针对永平铜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现状,对采场覆岩特别是上覆岩层在开采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和变形特性的研究,从流变学的角度总结出了岩层特别是地表的下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通过分析了采场区域应力变化对覆岩特别是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
岩层移动角主要受到上覆岩层岩性、开采深度、开采厚度、采矿方法等因素影响;总结岩层移动角的确定方法,对岩石流变性对移动角的影响进行分析。
初步弄清了采矿作业对地表岩层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运动规律。
通过对岩层移动与岩石蠕变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岩石蠕变特性与损伤模型,对加载过程中蠕变损伤方程进行介绍和推导。
用流变力学原理推导地表移动下沉值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对岩层移动角计算公式的修正,得到更为精确的移动角,有效地对开采地表变形进行预计。
使用岩移参数确定方法对永平铜矿3撑,硝、群勘探线剖面进行地表移动分析,结合地下开采初步设计,确定永平铜矿移动角,得到整个开采范围的地表移动带。
通过Surpac建立三维可视模型,将确定的移动带在三维的模型上能够显示出来。
关键词:移动角,移动范围,蠕变理论模型,损伤模型,三维可视模型ABSTRACTMineralexploitationwouldinevitablyleadtosurfacesubsidence.Subsidenceangleisoneofthemostimportantparametersondeterminationofrockmovementandsubsidencearea.SomeofChineseundergroundmetalmineswhichworkingwithunreasonablesubsidenceangleleadtothedamagetothesurfacebuildingsandproductionfacilitiesinthesubsidencearea.Itbringshugeeconomiclossesandtremendousthreattotheminesafety.Thepaperresearchwiththeprojectof‘‘DeterminationofsubsidenceareaofthesurfaceduetoUndergroundminingofYongpingOpen??pitCopperMine”.Appliedthemechanicalparameterswhichgetfromtesttodeterminethesubsidenceangleandsubsidencearea.Subsidenceangledependsonsurroundingrocklithology,miningdepth,miningheight,miningmethodsandotherfactors.ThePapersummarizesthemethodsofconfirmsubsidenceangle,analysistheinfluenceofcreeptosubsidenceangle,anduncoversprimarilytheprincipalreasonsanddevelopingpaRemofthesurfacerockshiftingastheminingactivitiesgoingonintheundergroundminingareaoftheYongpingOpen—pitCopperMine.Itobtaintherockcharacteristicsandcre印damagemodeldependonrelativityanalysistherockmovementandcreep.Itderivedthefunctionbetweentimeanddynamicsurfacesubsidencevaluesbyrheologicalmechanics.whichcouldeffectivelyforecastthesurfacesubsidence.Wecouldgettheaccuracyvalueonamendingtheequationofsubsidenceangle.Miningpredictionareprovidedforthe3,7,8explorationlinesoftheundergroundmineareaduetoYongpingOpen—pitCopperMineparametersofrockmassmethod.Itestablishes3DvisualizationmodelwiththesoftofSurpacandamendedsubsidenceareashowedinthemode】.KEYWORDS:subsidenceangle;subsidencearea;creeptheoreticalmodel;Il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

****煤业矿井岩移观测方案一、观测目的及主要岩移观测内容1.观测目的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我矿采动岩移范围与地面地貌的空间位置关系越来越密切。
为了掌握我矿地下开采与地表变形位移之间的一般规律,主要参数,科学合理地解放和开采煤炭资源,为此,开展本次岩移观测。
2.主要观测内容(1)地表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范围及其主要参数;(2)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特点;(3)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二、观测站地表类型和观测线的确定1.地表观测站位置、类型我矿目前开采矿井东翼二采区5#煤层****综采工作面,接替工作面为本采区5#煤层****和****两个综采工作面。
采煤方法****工作面为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工作面为倾向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均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西翼开采二采区****综采工作面,接替工作面为该采区5#煤层****工作面。
由于矿区内多为丘陵地带,故观测站位置分别布设在工作面附近的地表上。
****综采工作面回采后为走向矩形采空区,预计采空区地表沉降大体以工作面走向为长轴,倾向为短轴的移动盆地。
因此,将观测站的观测线设置为半盆地观测线,即采面下山侧倾向观测线和采面东头走向观测线。
2.观测线设置2.1 ****工作面地表观测站地面标高在985 m-1017m之间,综采面可采走向长333m,标高为682m-651m,平均采深H=302m,****综采面煤层平均厚度5.5m,倾角(α)8°。
(1) 走向观测线A.走向(长轴)观测线位置最大下沉角(θ)按70°确定。
走向观测线偏离回采工作面中心线距离OMOM=H×ctgθ=285×ctg70º=25.4(m)走向观测线位置:距离工作面走向中心线下侧25.4m,方位38º的直线上。
见《****煤业矿井岩移观测设计平面图》B.走向(长轴)观测线长度走向观测线以采面停采线沿走向观测线东去333m处为界,控制测点在工作面以外附近山梁稳定、地势平缓地段,为便于检验和控制,可在山梁平缓地段布设两个控制点,两控制点间距不小于45米,即图上位置5、6号控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
C i aNe e h oo isa d P o u t hn w T c n lge n rd cs
工 业 技 术
确 定矿区地表岩层移 动参数 的方法
王 立 强 ຫໍສະໝຸດ ( 宝清县煤炭 管理局行管科 , 黑龙 江 宝清 1 50 ) 5 6 0
摘 要: 本文对 观测 站布 置 的方 法、 观测 方 法进行 了详 细 的分析 介 绍 ; 地表 移动 观测 资料 的分 析方 法进 行 了总结 。 文对如 何确 定 对 本 适合 本矿 区岩层 移 动参 数提 供 了思路 。 关键 词 : 测站 布置 ; 测方 法 ; 移 动观 测资料 分析 观 观 地表 5 2高程测量 动角 ‘向上作斜线 , p 分别交 地表于 b和 a 二点 , 岚峰矿区是一 个地质构造 ,地形条件十分 线段 a 即为倾 向观测线 的长度 。 b 其长度 也可按 观测站各 观测点 的高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来确定 。 每条观测线的水准测量 , 测定转点 应先 复杂 的地 区,不能直接引用其 它矿区 已有 的地 下式计算 : 表移动成果 ,为 了取得该地 区的地表岩层移 动 的高差 , 按顺 序依次 测定 中 再 a=ht  ̄H -)g )H -)g/L oc ( 一个观 测点 ) b2c q- 1h t1+ 2h t ̄ cst 某 g ( c( ( 3 c (+ ) 式 中 p , 别 为下 山移 动角和上 山移 动 间点 的高差 , 而后再一次测定转点 的高差 , 并将 参数 , 护该矿区井上 、 保 下建筑物等 免受开采 的 有害影响 ,通过实地观测测得 了本 矿区 的岩层 角; 其两次 测定 的高差进行 比较 , 其差 , 三等水准不 移动参数 , 了其移动规律 。 掌握 现把确定 矿区地 Hl 2 , —分 别为采 区下边界 和上边 界 的采 应 大于 2 m, H m 四等水准不应 大于 3 m a r 。当地表 深; 表岩层移动参数 的方法介绍如下 : 破坏 较大 , 或两点 间倾 角超过 20 0, 于进行 不便 1观测线位置 的确定 L —采 区的倾 斜长度 。 水准测量 时 ,可以采用三角高程方法测 定各观 测点 的高程 。 观测线设置在移 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且不 2 . 2走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受邻 近采 区开采 的影 响。 主断面的位置, 用本矿 在走 向主断 面图上 , 由停采 线 、 切眼 , 开 分 5 . 3点问距丈量 区现有 的角度 参数和 已知 的地质采矿条 件以做 别按 8 向上作斜线 ,与基岩和松散 层的界面 角 控制点到观测点及观测点到 观测点的点间 图的方 法来 确定。主断面与地表 的交线 就是观 相交 ,再 由交 点在松 散层 中按松 散层移动角 ‘ 距 , p 采用经过 比长 的钢 尺往返丈量 。丈量时 , 对 分 和 二点 , 段 c 钢尺施 以标准拉力 , 线 d 并测记温度。 每次丈量读数 测线 的位置 。 观测线位置 的确定 , 是在观测站设 向上作斜线 , 别交地表于 c d 计 图上进行的 。 即为倾 向观测线 的长度 。其长度也 可按 下式计 三次 , 互差不超过 2 m 符合要求后取平均值作 m , 1 . 1确定倾 向观测线 的位置 算: 为丈量结果 。相邻两 观测点问的改正后 的水平 倾 向观测线的位置 的确定 。倾 向观测线的 往返 限差 , 点间距 小于 1m时 为 2 m, 间距 5 a r 点 a=ht  ̄H1 t H=2l g )J b2 c q- — H 一 [+ 1 g ( ts I 位置 ,在观测站 的平 面图和走 向主断面 图上来 式 中 B , 别为下 山移动角 和上山移动 大于 1 m时为 3 m 5 a r 。 确定 。 在观测站 的平面 图上 , 做采区走向的中分 角; 5 . 4巡视测量 线, 此中分线即是 倾向观测 线的位 置。 在平面图 川 ,2 H —分别为采 区下 边界 和上边界 的采 在工作面开始 回采 以后 ,在采 区开切 眼上 上 ,按 比例尺量取 由中分线 到采区 的停采 线和 深 : 方的走 向观 测线上选择 几个观 测点 ,每 隔 3 开切眼 的水平距离 D1 D 。当最后确定 的中 和 2 L—采 区的走 向长度 。 l 天进行一次水准测量 ,当其 中某 一观测点 累计 分线 的位置满 足条件 时 , 中分线 即是倾 向观 此 3观测点点位 的确定 下沉量达到 lm O m时 , 为地表 已开始移 动 , 即认 测线的位置。 观 测点均 匀设 置在观测线 的全长上 。观测 此 时间作 为地 表移动开始的时间。 1 - 2确定走 向观测线 的位置 线 两端向外还要设置控 制点 。观测线每一 端一 当地下工作面加 回采结束后 , 在采 区停 采线上 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可 以根据平面 图和倾 般 应设 置两个控制点 。如果 观测线是半 条的或 方走向观测线上选择几个 观测点 ,每隔 13 ~ 个 向主断面图来 确定 。 在倾向主断面图上 , 区 由于地 形限制不能在观 测线两端 同时设 置控制 月进 行一次水准测量 ,直到观测点 在 6 由采 个月 内 中点作 一水平线 , 并按最大下沉 角 0 作一斜线 , 点 时 , 在可设 置控制点 的一端 向外设置 三个 累计 下沉值小于 3m 应 0 m时 ,即认 为地 表移动结 交地表于 0 ,此 0 点 点即是走 向观 测线与倾 向 控制点 。 束 ,以最后一 次观测 的时间作为地表移 动稳定 主断面的交| 。将此 0 点投影到平 面图的倾 向 观 测点之 间的距 离可 以根据采 区的平 均开 的时间。 观测线 上 , 过此投影点作采 区走 向点平行线 , 采深度来确定 。 制点 与控制 点之间 , 并 控 控制点与 6地 表移动 观测 资料 的分析 此 平行线 即为走 向观测线 的位置 。 为 了求 得带有 普遍性 的地表移 动规律 , 就 相邻 观测 点 之间 的距离 可 5—0 m范 围 内选 0 10 2观测线长 度的确 定 定。 必须对大 量的实地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 。综 在观测线 的位置确定之后 ,即可确 定它们 4地表移动观测站 的标设 合分析 的步骤和方法如下 。 6 . 1收集和归 纳资料 在工 作面开始 回采 以前 , 或 工作 面虽 然已经开始 回采 , 但岩 为 了进 行地表 移动观测 资料 的综 合分 析 , f 层 的移动 尚未 波及 到拟 设站 的 应根据综合分析 的 目的和要求 , 大量 的实地 将 § 1: 地表时 , 将观 测站按照设 计标设 观测资料收集和归纳起来。 在收集过程 中, 注 要 目 到实地上 。 在确定观测站标设到 意资料 的可靠性 和准 确性。地质采矿条件 的数 1 、 具 体时间 时 , 充分考虑 到观测 值 , 应 如煤层 厚度 、 倾角 和采 区尺寸 等 , 煤层 应收 / 站 的标设 , 点和观测点 的固 集 回采后 的实测值 。 控制 结, 以及确定观 测点移动前 的点 6 . 2综合分析 的一般方法 J 位等 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 观测点 在地表与岩层移动过程 中,影响的 因素很 的标 定工 作与 其他 工程 的标 定 多 , 在综合 分析时 , 不可能 同时考 虑全 部因素 , T作方法相 同。 即先根据设计解 只能考虑其 中最重要 的 , 在某 一特定条件下 , 或 算 }标定 的数据 , H 再到现场 实地 与移动过程有关 的其 他主要影 响因素。 标设 。 综 合分析 中得 出的移动参 数及数学表达式 的长度。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 观钡 线的两端稍 J t 5地 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方法 与实测结果进行 比较 , 一般都存在偏差 。 产生偏 微超过地表移动盆地边缘一段 距离 ,以便能较 5 . 1全面观测 差 的原 因很多 , 如 , 合分析 中 , 究方 例 在综 为研 可靠地确 定移 动盆地边界及有关参数 。观测线 在采动前 , 测点埋设 1-5 观 0 1 天后 , 以一级 便 , 常采用简化条 件或设定条件 的办法 , 如把大 的长度 可以在 观测站设计 图上 图解求 得 ,也可 导线测量精度 对控制点 , 观测点 独立观测两 次 , 致相 同的岩 当作完全相 同,煤层倾 角和采厚 用计算方法确定 。 时 间间 隔不超 过 5 天 。两次观测 的结果进行 般都采用平 均值 , 但实际上有差异 , 就掩 这样 2 倾 向观测线长度 的确定 . 1 比较 ,如 果 同一 个 观 测 点 的 高 程 差 不 大 于 盖 了者 眭 、 厚度和倾角 实际存在 的不 同。其次 , 在倾 向主断面 图上 , 由采 区上 、 下边界 点 , 1r 同一个 点间距 之差不 大于 4 m, 0 m, a a r 同一个 在综合分析 中 , 的是 主要因素 , 因素未 考虑 次要 分别按 .和 角 向上作斜线 , y 与基岩 和松散层 观测点 的支距差 不大于 3rm时 , 两次观测 加考虑 , 0 a 取 然而实 际上 次要 因素的影 响是存 在的 。 的界面相交 ,再 由交点在松 散层中按松散层 移 结 果的平均筐 怍为观测点的原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