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图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1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

ii1
-宋地方分权制|
中央(汉一元)地方
h
I:三公九卿
II ||
II
II
明初内阁制
元朝行省制
元朝省院制
I;
I
j
明淸: 明初股丞相”
Ffi权强化
郡县制
I
::
清朝军机处
中央机构设置沿革
f(卑权与相权的矛盾)
I地方机构设置沿革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
权的矛盾)
(秦:三公九卿制
西汉匕申外朝制度
庸:三宵六部制
东汉 卜……笳年
禅止制夏商政治制度
宗袪制
分討制
呈帝制度中外朝制度
藝驚制度瞬度
三国两晋
南北軌
詹朝
丘代十国=」匕宋南采元頸.明朝淸朗统治前期淸朝统治晚期
中正制
61艸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907^-光0年979年1127年1276年136*怦1636年1644年1H40年
二府制 门肮年行省制度内糊制度 军机鸦片
明朝:废丞相,设而
清朝;南书房、军机处
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
荷马时代
公爲公扁
公元前
3000年1150年1100年
爱琴文明
年城芽
1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509年
449年
450年
400年
338年
克利斯
<卜二铜表法》
马其顿卫国
提尼改革
产生
征服希腊, 希腊城邦制 度开始衰落
处设战争
1911年1912年 辛亥君主专制 革命政休结束
框架结构
匚2—两个基本点一屮一六个阶段一I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4单元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共32张PPT)

军 事
阅读教材并结合以下时间轴提示,梳理甲午中日战 争经过。
6月2 日日 本出 兵朝 鲜 9月15 日平壤 之战爆 发;左 宝贵殉 国 11月 22日 旅顺 大屠 杀 1895 2月3 日日 军占 领威 海卫 4月17 日签订 《马关 条约》 6月八 国联 军侵 华战 争开 始 9月 8月 签订 联军 《辛 攻陷 丑条 北京 约》
1894 年
1900
1901
朝鲜 东学 党叛 乱
7月25 日甲 午战 争爆 发
9月17 日黄 海海 战;邓 世昌 牺牲
年
2月17 日北 洋舰 队全 军覆 没
7月 年 联军 义和团 占领 运动达 天津 到高潮
年
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清朝战败的原因 材料1: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 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 根本原因:清朝统治腐败 也。”
一、危局·残局——战争概况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资本 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制定大陆政策, 对外侵略扩张,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2)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积极备战, 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3)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4)欧美:不干涉日本侵略 (国际环境)
条约 主要内容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
︽ 马 关 条 约 ︾ ︽ 辛 丑 条 约 ︾
危 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二州为商埠 局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进一步破坏领土和主权 刺激了列强瓜分之野心 加重了中国人民之负担 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阻碍中国民资本主义发展 中国税收被列强控制(负担) 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 治中国的工具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1)

丨丄-
扌交履―一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H宗法制
<她方机构设置沿革
(中央集权与她方分
权的矛盾)
(秦: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外朝制度
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三衙
明:废丞相,设内阁
I清:军机处
[秦: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
“削藩策"篁七国之乱"
卜推恩令"、刺史元:行省制
I明:地方设三司
思维导图
《十二铜表法》马其顿上国
产生征服希腊,
需腊城邦制
度开始衰落
公兀前
3 00年
公元兀年
200年27年
万民法出现罗马帝 国建立
r~
八X—
、
1
I1
1
1
1—
1
1
1
1
1
1勺00年1開0年
168R年
M曲年
1775年
1783年
17R7年
1789年
1ROO年
1765年
1翻1年
1X7右年
英国资
光荣革命
《权利迭案》
美国独立
时空定位
荷马时代
古风吋代
古典时代
希腊时代
,——,s a三s—
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3000^ 1150年1100年 冏0年’
Iv雅典城
爱琴文明
■ si— _|—三三
公元前公元前 予09年449年
克利斯 邦萌芽 城建立 罗马共 提尼改革
750年
罗马
-UL.
刖
594年
按伦改革
和国建立
公元前Btr
4知年400年刘R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共20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共20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235f419be23482fb5da4c35.png)
》 对 中 国
丑
条 反帝官吏永不用
D
社 会 的 影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 响
约
危害 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 总理衙门外务部
E
1、清 廷堕落 为“洋 人的朝
廷” 2、中 国完全 陷入半 殖民本 封建社 会的境
地
思考1:归纳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势?
思考总结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840-1900)
一、甲午中日战争
5.影响:
(2)对日本: 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迅速走上资本主义 强国之路,进一步侵略 扩张。 ②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
(3)对西方: 拓宽了侵华途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企图把中国变为列强的殖民地。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2.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①是广泛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②消极的一面:盲目排外、迷信愚昧等。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过程
①爆发: 1900 年6月,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 发动侵华战争。 ②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3. 补充:东南互保(维护了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免于战
(2018·全国卷2·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 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 当时( )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②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军事) ③转向日本学习,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件 (共22张PPT)

①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 潮; ②列强侵略进入资本输出、 分割世界的新阶段。
12
八国联军侵华(19侵华(1900——1901年)
1.起因
(1)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义和团运动爆发(扶清灭洋)(直接原因 )
(2)中国人民的反抗引来侵略者的镇压——
制。
民
②划使馆界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地 半
③拆炮驻兵
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 武装控制之下便于镇压反帝活动。
封 建
社
④严禁反帝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会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完
⑤设外务部 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
外交政策。(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21
22
开四口 开放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
设工厂
可在通商口岸投资 设厂,产品运销内 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和危害
《马关条约》中, 最破坏能主体权现,刺资激本瓜主分 义 列强进入帝国主义 阶加重段负侵担华,控新制要经求济 的
条款是什么?
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投资设厂,体现 加了深列掠强夺资,阻本碍输民出族资 本的主新义要发求展
时间:1894—1895年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6
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惨败?
材材料料二一::明18治88天年皇,于仅1光88绪7年皇谕帝令的,婚“礼朕就以耗为资在50建0 国万事两务白中银,,加从强18海88防年是开一始日,也慈不禧可又放花松费的巨事款情、。甚 然至而挪从用国海库军岁经入费中公尚开难大以规立模即整拨修出颐巨和款园供。海与防此之同 用时,,故慈朕禧深还感下不令安进。行兹“决三定海从”内工库程中。提颐取和3园0万工日程 元和,“聊三以海资”助工,程望耗诸资大巨臣大深,明大朕大意加。重”了清政府的 伊财藤政首负相担接,到从御而旨给深海为军感的动建,设便发召展集造地成方严长重官的作后 了果传。达。全国华族(有爵位的人及其家属)和富 豪也无不为之感─动─,《竞中相国申近请代为海海军防史捐》款第。2到069页 月底,捐款总额达103万8千日元。海军将这些捐 款和天皇的赐金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共19张PPT)

本课重点难点突破
难点之一
4.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 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综 上 所 述 ,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 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 度大大加深了。
本课重点难点突破
爱国 主义
学习小结
谢谢观赏
条约影响 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辛丑条约带给中国巨大的影响
政治方面
1
《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经济方面
2
赔款共分39年才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国在很长 一段时间内翻不了身,经济实力极度落后。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 -马关条约-
时间背景
爆发时间
爆发原因:个人原因与社会原因
最终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条约内容
1.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 许名国驻兵保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 铁路沿线要地; 3.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4.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前沿导论
①
②
目录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时间背景
爆发时间
主要战役及关条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人教新课标)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
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答案:B
2.《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
……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
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
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
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答案:D。
全套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清晰打印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
家思想的形成
第 2 课“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
第 3 课宋明理学
第 4 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
家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
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 5 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的起源
第 6 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革
第 7 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
庆历新政 第 2 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
要内容 第 3 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
史作用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
改革 第 1 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
八国联军侵华
第 13 课辛亥革命
第 14 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崛起
第 15 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 16 课抗日战争
第 17 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 18 课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
第 19 课俄国十月革命的
胜利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 20 课新中国的民主政
治建设
第 21 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来自第 22 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
外关系
第 23 课新中国初期的外
交
第 24 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
高中历史
思维导图
快乐学习,一目了然
全套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清晰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目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共41张PPT)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2. 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割占中国领土
的国家是 ①俄国 ②法国 ③英国 ④
日本 ⑤美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 C②③④
D①②⑤
3.19世纪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
慈禧太后挟光绪仓 皇出逃
廊坊阻击 战
清军、义和团与八 八国联军攻陷北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
国联军天津激战
京
沽口登陆
八国联军在北京朝阳门外屠杀义和团团民
4、结果: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
半
内容
影响
殖
①赔款4.5亿 加重人民的负担, 税收受列强控制;
②划使馆界 “国中之国”,成为
民 地 半 封
列强侵华大本营;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 民族的真正觉醒
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
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 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 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维新派: 戊戌变法 革命派: 决心用暴力
推翻清政府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1、原因: 根本原因—列强要瓜分灭亡中国;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等木国颤
条乃人抖
约 残
伊
。
。 他
着 的
沉思一:造成近代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列强的侵略
沉思二:为什么列强会在1840年后不断 地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列强为什么 以中国为侵略目标?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共36张PPT)

允许日本在华 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
设厂,产品免收 出为主阶段,严重阻碍中
内地税
国民族资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 侵华》 课件(共 36张PP 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 侵华》 课件(共 36张PP 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 侵华》 课件(共 36张PP 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 侵华》 课件(共 36张PP T)
问题探究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后即材命料提一款:,“营海构军颐备和款园三。千问万海,军仅衙购门政数所治艘管腐,何败而职西,太则
有何不同?
内容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 侵华》 课件(共 36张PP T)
阅读《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与《南京条约》有何不同?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共36张PPT)
内容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1894---1895年)
1、背景: (2)日本:出台 “大陆政策”,侵 华野心蓄谋已久。
(3)欧美列强: 默许或支持日本 侵略。
(4)清政府:腐 败落后
材料1:19世纪末,对于日 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 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材美料国2希: 望18日9本4年成1为1月其侵是略慈 禧中太国和后朝的鲜生的日助,手清; 政府上下 官国员在远英忙东国于发企此展图事势利。力用。;日。本牵制俄
(1894---1895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和平和八国联军侵华和平课件(共21张PPT)-经典通用课

会
完
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完全半殖民地化) 全
形
成
2021/10/10
20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2021/10/10
程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
2021/10/10
3
一、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美 国
希中望国日和日本朝本成鲜为为的什其助么侵 手能略侵略中国?
英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法 国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德 国
俄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
国
的准备尚未就绪
2021/10/10
日本 4
一、 中日甲午战争 (一)背景 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根本原因) “大陆政策”的制定(直接原因)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借口/导火线)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的社会
21
图库用法指导
1、此图标库在色彩方面大致分为鲜亮色(符号及元素)和沉稳色(各终端及实物场景),使 用时,注意鲜亮色和沉稳色要平衡,画面不要全是鲜亮色或者全是沉稳色。
2、由于各终端及实物场景的颜色是沉稳色,所以连接它们的组网线要粗一些、颜色可 以鲜一些,以产生对比,求得视觉平衡。
2021/10/10
14
2021/10/10
八国公使坐在龙椅
15
材料一:
圆明园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轮奂辉煌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 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起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精品华课件

一、甲午战争 1.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1)侵华野心由来已久
(2)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满蒙
中国
朝鲜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大陆政策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1894.9.17 平壤 1894.9.15
1895.2.2
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前期揭贴
该材料体现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和帝国 主义列强怎样的立场?
扶清灭洋
你如何看待这一立场?
进步性: 爱国 、反帝
未认清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统治者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目 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敢于挑 起这场战争?
它怎敢打“师 傅”?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经过明治维新日本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摆脱国内危机。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 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根本原因)
项目 割三地
赔二亿
内容
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
军费2亿两
影响和危害
破坏主权,刺激瓜分 加重负担,控制经济
开四口
开放沙市、重庆、苏 州、杭州
设工厂
可在通商口岸投资 设厂,产品运销内 地免收内地税
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加深掠夺,阻碍民资
日本倾尽国力打赢这场战争。 战争对日本、对中国、对世界各 有什么影响?
教材图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人教新课标)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思维导图】]【微试题】1.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答案:B2.《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
……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答案:D]]3.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4.梁启超论李鸿章]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
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
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
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
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四单元思维导图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反侵略鸦片战争求民主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背景)抗日战争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级国共十年对峙解放战争原因经过《南京条约》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出超与入超概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内容危害影响附件a b c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经过:《马关条约》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容影响经过《辛丑条约》影响背景口号内容危害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罪行胜利国民党共产党境外战场历史意义原因原因经过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内容评价内容历史地位评价失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局限性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失败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导火线时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地位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导火线经过结果意义口号性质特点影响历史条件中共一大时间、地点党纲背景开始标志北伐失败标志原因教训南昌起义土地革命长征经过意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时间地点内容意义领导人井冈山工作重心内容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建设原因遵义会议胜利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容意义时间意义争取和平民主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反攻阶段战略决战重庆谈判旧政协背景《双十协定》时间内容粉碎 粉碎 开始标志三大战役影响北平谈判渡江战役意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在保留封建主义的同时又发展资本主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到四单元大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政治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帝国的建立巩固统治影响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监察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度的形成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立密折制文字狱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演变过程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黄金时代”)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评价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发展演变罗马法的价值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前提:“光荣革命”确立:议会权力的确立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两党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太平天国运动背景经过失败原因评价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日本侵华的原因经过局部侵华阶段1931~1937全面侵华阶段1937~1945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胜利的意义解放战争重庆谈判解放战争防御阶段反攻阶段决战阶段: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月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月胜利阶段:北平和谈(破裂)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法
德
意
奥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驱
均地权
纲领
广州
黄花岗起义
黄兴领导
四川
保路风潮
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1年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定都南京
中国民国成立
五色旗
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2月12日
1912年
宣统帝宣布退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担任财政大臣
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1640年
英国爆发革命
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
詹
兰执政威廉
1689年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
18世纪初
英国第一位首相——沃尔波尔
1721年
英国占领孟加拉
1759年
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
1848年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洪秀全建太平天国
1851年
金田村起义
1852年
太平军永安突围
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
1853年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9世纪
1856年
1858年
1859年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北约成立
德国一分为二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
占领南京
历史-中日甲午战争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中日甲午战争基本信息定义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名称由来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参展方中国,日本结果中国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88年,正在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的日本出现产业高潮,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清朝方面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当时的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出现的“同治中兴”现象只是回光返照欧美方面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战前冲突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签订平等条约《中日修好条规》,但日本没有遵守,1872年,开始侵略附属国琉球;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首先让朝鲜脱离清朝独立,之后朝鲜发生兵变,日本凭《济物浦条约》获得出兵朝鲜的权力;《天津会议专条》使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共同行动的权利;两个条约为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两国军备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1890年后日本举国大力发展军事;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军事力量已超过北洋海军此时中国经过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在贸易上占些便宜后,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爆发中日出兵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在朝鲜向清朝求援时,日本说服清朝一起出兵朝鲜交涉破裂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撤兵之事一笔勾销,并不断增兵清朝拒绝“共同改革朝鲜案”,强调日本必须撤兵,西方列强由于利益均采取观望态度,后日本又诬陷中国“有意滋事”,中日谈判破裂日本强迫朝鲜否认自己时中国属国,但清朝反感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战争爆发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国内分为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和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1894年7月,因朝鲜一直敷衍日本,日本出兵袭击汉城王宫,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持新王,让新王亲口断绝朝鲜与清朝的关系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人教新课标)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思维导图】
]
【微试题】
1.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
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答案:B
2.《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
……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
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
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
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答案:D]
]
3.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4.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
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
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
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
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
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
……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解析:结合材料“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和“……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从多方面概括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答案: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交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