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那么你们了解过最传统的礼仪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中国是一个彬彬有礼之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仪大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仪表仪态礼仪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中国古代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中国古代敬礼标准姿势

中国古代敬礼标准姿势

中国古代敬礼标准姿势
1、鞠躬:鞠躬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敬礼方式,通常表示尊敬、感
激或敬意。

鞠躬的角度和幅度可以根据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跪拜:跪拜是一种更为正式和隆重的敬礼方式,通常用于宗
教仪式、朝拜帝王或重要人物等场合。

跪拜时,通常需要双膝跪地,低头俯身,以示敬意。

3、磕头:磕头也是一种较为隆重的敬礼方式,通常用于表达极
度的敬意或感激之情。

磕头时,需要双膝跪地,双手伏地,头轻轻磕在地上。

4、敬酒:敬酒是一种常见的古代社交礼仪,通常用于表达对客
人的欢迎和尊重。

在敬酒时,主人通常会将酒杯举到胸前,表示敬意,然后将酒一饮而尽。

5、献花:献花是一种常见的古代礼仪,通常用于表达对重要人
物或场合的敬意和祝福。

在献花时,通常会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例如玫瑰、康乃馨等。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导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礼仪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谦和有礼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观念。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知识,让我们一起了解和传承这些古老而珍贵的礼仪传统。

1. 尊老爱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礼仪准则。

尊敬长辈、关爱年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在家庭中,孩子要孝敬父母、长辈,尊重他们的意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

而长辈们也会教育后辈们要守礼仪、尊敬长者,这种亲情、尊重的传承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一大特色。

2. 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中国古代,师徒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关系,学生要尊敬老师,老师要悉心教导学生。

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互信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核心。

即使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理念仍然体现在教育中,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 谦和有礼中国传统礼仪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离不开谦和有礼的待人之道。

在交往中,要懂得谦虚、礼让,不自以为是;待人要有礼貌,尊重别人的感受和看法。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交场合,谦和有礼的态度能够增进人际关系,传递正能量。

结语中国传统礼仪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素养,它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礼仪,让其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礼仪,我们不仅能够增进个人修养,更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愿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承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礼仪传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仪式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仪式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仪式中国古代的礼仪与仪式是中华民族丰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些礼仪与仪式严谨而庄重,寓意深远,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礼仪与仪式的特点和意义。

一、宗族礼仪与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社会,宗族礼仪与祭祀仪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宗族礼仪是指家族的活动和庆祝仪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祖先祭祀。

祖先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仪式,用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的纪念。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按照规定的仪式和礼节来进行,例如献祭、祭酒、焚香等。

这些仪式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祖先的敬仰和传统的延续。

二、朝贡与宴会仪式朝贡是中国古代和外国政权之间进行的一种外交仪式,表达着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尊重。

朝贡仪式按照特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参与者需要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礼节性的交流和交换。

另外,宴会仪式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形式。

宴会分为不同等级,规模和程序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大小,宴会都必须遵守规定的礼仪和仪式。

在宴会中,人们会以酒宴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交际和表演来表达友好和欢乐。

三、婚礼与葬礼仪式中国古代的婚礼和葬礼仪式是人们生命中两个重要的时刻,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家庭伦理观念的体现。

在婚礼仪式中,人们按照传统的习俗和仪式进行结婚的庆祝,例如过媒、定亲、聘礼、婚礼等。

婚礼仪式中,新郎、新娘和家族成员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和程序,以示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家族的认同。

葬礼仪式则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和纪念,人们会进行丧葬仪式和后续的祭祀活动,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悼念之情。

四、宫廷礼仪与节日庆典宫廷礼仪是中国古代帝王统治阶级的专属礼仪制度,体现了尊严、权威和权力的象征。

宫廷礼仪包括了帝王的即位仪式、寿宴、册封等重要场合的礼仪。

这些场合的礼仪非常庄重严肃,涉及到的礼仪和细节极为繁复,代表了帝王权威和官员尊卑的关系。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这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和仪式,以表达对节日的祝福和纪念。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传统礼仪文化1.用膳礼仪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

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礼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见面之礼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拱手礼为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

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

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2,以和为贵的思想;3,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光宗耀祖的这种思想意识既是合理的,又是必然的。

因为父母者,人子之本源。

人长大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

另外一个方面,它有一定的必然性。

必然性是说在中华大地上,它有一种天然的导向,光宗耀祖就等同于为国尽职。

第一点,国与家的内涵,古代中国几千年来是家国同构,家与国合二为一,如果由现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个特殊的现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中国古代礼节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节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节有哪些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古代的种种礼节,就是其具体表现。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节有哪些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礼节【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礼节注重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古代的种种礼节,就是其具体表现。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衣着、饮食、出行和生活习俗。

首先,衣着方面,中国古代对穿着有严格的规定,特别是服饰的颜色、样式和材料的选择。

“五礼”之一的吉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对穿着规定最为严格的礼仪之一,人们要尽量选择红、黄、黑等颜色,避免白色和花色。

其次,饮食方面,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礼仪规定。

特别是在祭祀和宴请宾客时,讲究的是食品的摆盘、敬酒的顺序、食物的摆放位置等。

此外,古代饮食还讲究营养搭配,孔子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被誉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行方面,中国古代出行时,人们都有特定的交通工具,并且要遵守交通规则。

步行时,要尽量不打搅他人,以免引起冲突和危险。

生活习俗方面,古代礼仪制度强调家族与传承,注重孝道和亲情。

还有中国的婚姻、祭祀、宗教等方面的礼仪,例如祭天、祭地、宗庙祭祀、军礼、诞生礼、成年礼、飨燕饮食礼仪等,都需要人们严格遵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强调和谐与尊重、道德与教化、秩序与稳定、家族与传承等价值观,对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

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

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礼仪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仪式、规矩、习俗和行为规范等,用于规范人们的社会交往形式和社会道德行为。

在我国,礼仪文化自古以来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习俗,这些礼仪习俗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尊老爱幼、崇敬祖先、重视头衔等传统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修身自律、追求和谐、尊重人伦等道德准则。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文化。

1. 尊敬长辈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孝道”,即尽孝之义,尊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和长辈亲属。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尊敬长辈是一种最基本的礼仪之一。

年长者在家庭中权威很高,年轻人必须遵从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为了“孝敬”而放弃自己的利益。

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家庭宴请等场合,年轻人常常要向长辈磕头行礼,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谢意。

2. 传统婚礼传统的中国婚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和新娘会分别向父母行三个鞠躬礼,表示敬重父母、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于抚育、支持和关爱的感激之情。

同时,婚礼中也会出现对于长辈亲友的敬意表达,如家长敬烟、拜堂礼等传统元素。

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多年轻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婚礼形式,但仍有一些人坚持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文化。

3. 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指人们之间互相赠礼,以表示彼此之间的关心和尊重。

在中国,送礼、接礼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行为。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日常的交往中,人们会互送礼物,例如春节期间亲属之间的压岁钱、老板向员工发放年终奖等等。

在送礼的过程中,礼物的种类、价值、包装等都需要讲究,以体现对于对方的尊重和真诚。

4. 饮食礼仪在中国,饮食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饮食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古代,饮食礼仪非常繁琐,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一些细节上的礼仪不再必要,但基本的饮食礼仪仍然需要遵循,例如餐前洗手、勿用手指夹取食物、不乱放碗筷等。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1.冠礼:指男子成年穿戴头饰的礼节,用于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
独立生活。

2.婚礼:婚礼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要求结婚双方要做好婚前的各种
准备,礼仪非常讲究。

3.丧礼:中国人尤其是古代非常注重丧礼,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
重和纪念。

4.朝会礼:古代中国官员要进行朝会,这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官方场合,各种礼仪要求非常严格。

5.祭祀礼:古代中国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对先祖和神灵的
一种供奉和尊重。

6.进馔礼:进馔礼是指君王或重要官员在接待客人时要进行的礼节,
要求食物、饮料等都要符合规范。

7.系带仪:古代中国人要进行系带仪,这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表示君
臣之间的忠诚和尊重。

8.受茵礼:古代官员在上朝时,要受茵礼,表示对于君王的尊重和崇敬。

9.奉承礼: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中,奉承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要
求对上司的恭谨和尊重。

10.建庙礼:在古代中国,建造庙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进行
非常正式的建庙礼,表示对于神灵的尊重和供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体现。

古代中国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美德。

以下是古代中国文化常识中的七种古代礼仪。

一、祭祀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的尊崇和祭祀。

祭祀活动中,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如净身洗濯、焚香敬献、奠酒祷告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这种祭祀礼仪不仅是人们对祖先一种文化传承,更是维系人们情感纽带的重要纽带。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它不仅关乎两个家庭的交流和结合,更涉及社会秩序和家族尊严的问题。

婚礼礼仪中包含了一系列仪式,如聘礼、婚宴、迎亲等,人们在这些仪式中注重礼貌、尊重和传统美德的表达。

三、丧葬礼仪:古代中国的丧葬礼仪也是一种十分庄重的仪式。

人们在丧葬仪式上会穿上素服、燃烛奠酒、守夜哀悼等,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这种礼仪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追念,更是家族和社会尊严的表现。

四、官员任职礼仪:古代中国的官员任职仪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在这种仪式中,新任官员会接受祝贺、登记封印、宣誓就职等一系列程序,以表示对朝廷和职责的恪守。

官员任职仪式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官职的重视和对政治秩序的维护。

五、觐见礼仪:古代中国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人们如果要觐见皇帝,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觐见礼仪通常包括跪拜、上表、贡品进献等,以示对皇帝的尊重和忠诚。

觐见礼仪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对皇权和君臣关系的重视。

六、宴会礼仪: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非常繁复,宴请客人时人们会按照不同场合和身份准备不同的菜肴、礼品等。

在宴会上,人们会注重坐次、敬酒、敬茶等礼节,以展示主人的好客和尊重。

宴会礼仪的规范和细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客”、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七、交友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交友,交友礼仪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朝代的见面礼仪

各个朝代的见面礼仪

各个朝代的见面礼仪古代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中不同的朝代代表了不同的时期和文化。

在古代社会中,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尤其是对于官方会见和外交场合。

以下是各个朝代不同见面礼仪的简要介绍。

1.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在约公元前2100年至前1600年存在。

夏朝杰出的见面礼仪包括正位、行位、揖、拜等。

正位指的是主持会见的官员坐在位子上,来访者则在正位前站立。

行位是前来拜会的人行走的位置。

揖是双手向对方低头示意敬意的动作,而拜则是膜拜地面或天空,以示虔诚和敬意。

2.商朝:商朝的见面礼仪高度受到宗教的影响。

会见开始时,首领会跪拜并按地面,然后向对方赠送贵重的礼物或仪式品。

来访者需要在接受礼物后表示感激之情,并通常会在归国后回赠一些礼物以示回报。

3.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的见面礼仪基于礼乐制度,特别注重礼仪形式的庄重和规范。

见面时,主持会见的官员会在古代礼堂的正座上坐着,来访者则在办公室前跪着,直至被邀请入座。

礼仪师会根据主人对客人的身份来安排他们的座位次序。

4.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代的见面礼仪较为简洁,强调尊重和规则。

来访者需要向主人行揖,而主人则以揖答示意回应。

与其他朝代相比,秦朝的礼仪形式较为严肃和庄重。

5.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从公元前206年持续到公元220年。

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汉朝,其会见礼仪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在外交上,来访者需要先以揖示意敬意,然后进行一系列礼节,例如互相呈上礼物,并进行正式谈话。

6.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公元618年至907年之间存在。

唐代的见面礼仪较为庄重和隆重,以示朝廷的威严和尊重。

来访者需在主人的设立的仪式柱前行三揖九拜,表示敬意和纯诚。

7.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朝代之一,存在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礼仪包括祭拜、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迎亲等环节。

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

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

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

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

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

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礼仪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的体现,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承载了人们尊重、谦虚、友善的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尊重师长、持重而谦虚、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礼仪、祭祀礼仪、问候礼仪和礼尚往来。

尊敬长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的家庭中,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美德。

在古代以及今天,人们都要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年长者,并听从他们的教导和建议。

这种尊敬长辈的礼仪有助于保持家庭和谐稳定。

尊重师长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长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道德和行为榜样。

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导,恪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这种尊重师长的礼仪能够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和社会有责任感的公民。

持重而谦虚是中国人民一直秉持的美德。

古人常说“君子谦谦君子温温”,即强调君子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

中国人注重内外修养,不善言辞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而是以谦虚为美德,追求真实和低调的生活态度。

宴会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定期的宴会是人们交流感情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宴会礼仪包括进场礼节、席间礼仪和饮酒礼仪等方面。

宴会礼仪的遵循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社交技巧和友好沟通,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婚丧嫁娶礼仪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婚礼和葬礼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

新人们在结婚前需要秉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仪式,而哀悼者在葬礼期间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各项丧葬仪式。

这种礼仪的遵循有助于维护社会风气和家族伦理,凸显家族团结和社会道德。

祭祀礼仪是中国文化中追思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以及今天,中国人举办祭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祭祀礼仪通常包括祭祀仪式的准备、场地的布置、祭品的供奉以及对神灵的祝福和祷告等环节。

这种礼仪体现了人们对家族和祖先的敬爱之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问候礼仪是人们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礼仪》课件(81张PPT)

《中国古代礼仪》课件(81张PPT)
一书就记载17种礼仪,可概括为六个大礼, ——春祠、夏禴(礿)yue、秋尝、冬烝zheng,享祭先王、先祖;
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还是周代的礼制。 史籍记载历代君王田猎之事甚多,大都是以田猎作为游嬉玩乐的方式,因而荒废政务,伤害百姓的也不在少数。
(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相见礼、跪 诸侯战胜敌方,向天子或大国报告胜利消息,也称为献捷。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 智、信。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 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 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 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 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 言、妇容、妇功。
汉代司马相如写《上林赋》,扬雄写《羽猎赋》等都是为了谏讽皇帝勿沉溺于狩猎。
拜礼)。 这是《周礼》所记的制度,大概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规划。
——以吊礼哀祸灾
3、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在 这一时期出现了孔子、 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不同学派,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 的正统封建礼教。
中国古代礼仪
•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 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 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 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 民族的文化
4.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建国以社稷为先,于是“社稷”也成为国家的代称。祭
祀社稷神在社稷坛。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
之祭。

中国古代类似拥抱的礼仪

中国古代类似拥抱的礼仪

中国古代类似拥抱的礼仪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拥抱礼仪,但也有一些表达亲密、尊敬和友好的身体接触方式。

以下是几种中国古代类似的礼仪:
1.拱手礼:拱手礼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礼仪之一,也称为“揖”。

它是将双手交叠在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表示尊敬和感谢之意。

在行礼时,身体微微鞠躬,头低下,同时口中说出敬语。

在古代,拱手礼通常用于向长辈、贵宾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表示敬意和问候。

2.执手礼:执手礼是一种比较亲密的礼仪,通常用于长辈与晚辈、夫妻、亲密的朋友之间。

行礼时,双手紧握,表示亲密和信任。

有时候,执手礼也会与鞠躬相结合,表达更加尊敬和庄重之意。

3.打恭:打恭是一种比较庄重的礼仪,通常用于向皇帝、皇后、父母等尊长行礼。

行礼时,先拱手鞠躬,然后将身体前倾,双手扶膝,表示尊敬和恭敬之意。

在古代,打恭也是官员向皇帝奏事时的常用礼仪。

4.跪拜礼:跪拜礼是中国古代最庄重的礼仪之一,通常用于祭祀、朝拜、拜师等场合。

行礼时,先拱手鞠躬,然后将双膝跪地,双手触地,头低下至地,表示最高级别的尊敬和崇拜之意。

在古代,只有最
尊贵的人才能接受跪拜礼。

以上几种礼仪虽然不同于现代的拥抱礼仪,但它们在表达亲密、尊敬和友好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和精神内涵,也为后人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礼仪风范和文化底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用吉礼祭祀天下各国的人鬼、 天神和地神。用禋(yīn)祀来祭祀 昊天上帝,用实柴来祭祀日、月、星、 辰,用槱燎(yǒu liáo)来祭祀司中、 司命、风师、雨师。
【注解】
• 【人鬼、地示】人鬼,谓宗庙之神。示,是 “祗”的本字,谓地神。
•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禋祀,谓升烟以祭。案禋祀及下文的实柴、 槱燎,名虽不同,其实都是同一种祭法:先 积柴,再在柴上加牲体、玉帛等,然后燔烧 而使之生烟,天神闻到了烟气,就算享用了。 昊天上帝,是天上的至上神,即天神。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 而与在郊外举行的祭天祭祀的“郊 祀”合并,“封”与“禅”也一并 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天、地、 日、月四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 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 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 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 也此分野之妖祥主用客星彗孛之气为 象 周礼注
【十二土与二十八星宿关系】
•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兖州 豫州 幽州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扬州 青州 并州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徐州 冀州 益州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雍州 荆州
• 【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
【译文】春季诸侯朝见王而共谋划(一年的) 天下大事,秋季诸侯觐见王而排列各国功绩 的高下,夏季诸侯宗见王而陈述各自的谋义, 冬季诸侯遇见王而协调相互的谋虑,通过时 会(征伐不顺服的诸侯)而向四方发布禁令, 通过殷同而施行治理天下的政法。
四、军礼
五礼之四。军礼是古代军旅操演, 征伐之礼。 军礼既包括军队作战时的规则,也 包括军队的日常礼仪和纪律。 春秋战国以后不再有完整的军礼 后来的军礼也逐渐演变成严密的军 纪和严酷的军法
《周礼》
• 《周礼》展示了 一个完善的国家 典制,国中的一 切都井然有序, 富于哲理。三读 之后,令人顿生" 治天下如指之掌 中"的感觉
一、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
主要是对天神,人鬼,地祗 (qí),的祭祀之礼。
【主要内容】
• 1.《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吉礼事 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yǒu) 祀司中、司命、飌fēng师、雨师”。
关于起源
•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 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 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 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 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 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 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 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
• 郑玄 注:“五祀,门、户、中霤、灶、 行也。”
• 汉 王充 《论衡·祭意》:“五祀报门、 户、井、灶、室中霤之功。门、户, 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霤, 人所託处,五者功钧,故俱祀之。”
•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门神》: “夫门为五祀之首,并非邪神,都人 神之而不祀之,失其旨矣。”
日坛与月坛
• 日坛、月坛均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 年所建。日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东方, 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每年“春 分”之日祭祖“太阳神”的地方。月坛又 叫夕月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西方,是 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秋分”之日祭祖“ 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诸星宿神的 地方。
祭地与祭宗庙
【丧礼】 【荒礼】 【吊礼】 【禬(guì)礼】 【恤礼】
披麻戴孝
烧七
•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 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 “二七”、“三七”、“四七”、“ 五七”、“六七”、“末七”,共计 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 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 ,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 周年。
• 【星、辰】郑《注》曰:“星,谓五 纬。辰,谓日月所会十二次。”
案五纬,据贾《疏》,指五星:东方 岁星(即木星),南方荧惑(即火 星),西方太白(即金星),北方辰 星(即水星),中央镇星(即土星)。
• 十二次,是指根据天上的十二次所划 分的地上的十二个国家或区域。案古 人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 动,把黄道(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 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划 分为十二个等分,即十二次,并给每 一次取名。
•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 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度
• 三礼”(《仪礼》、《礼记》、《周 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 阶段。
•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 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 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 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 【时聘】:据郑《注》曰:“亦无常 期,天子有事乃聘之焉。”案这是指 诸侯遣卿前往聘问天子。
【殷覜】《说文》曰“视也”,即来看 望王。郑《注》曰:“殷覜,谓一服 (即侯服)朝之岁,以朝者少,诸侯乃 使卿以大礼重聘焉。一服朝在元年、七 年、十一年。”
九畿
国畿(方圆千里城中心)
侯畿 (1年一朝)
甸畿 (2年一朝)
• 【译文】用宾礼使天下各国相亲附: 春季朝王叫做朝,夏季朝王叫做宗,
秋季朝王叫做觐,冬季朝王叫做遇,
无定期地会合诸侯叫做会,天下众诸 侯国都来朝王叫做同,无定期地[派卿] 慰问王叫做问,[每十二年中有三年]众 诸侯[派卿]看望王叫做视。
【注释】
• 【朝、宗、觐、遇】是诸侯四时朝见 王之礼名。案朝、宗、遇三礼皆亡, 唯觐礼尚存于《仪礼》之《觐礼》篇 中。
男畿 (3年一朝)

采畿 (4年一朝) 卫畿 (5年一朝)(方圆500里)

蛮畿 (6年一朝)
夷畿 (7年一朝)
镇畿 (8年一朝)
藩畿 (9年一朝)
不同时间会见各干什么
• 《周礼•秋官•大行人》:“春朝诸侯而图天下 之事,秋覲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 謨,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
,殷同以施天下之政。”
• 《仪礼》
• 仪礼》文字艰涩,内 容枯燥,治史者对它 望而生畏。但本书是 “三礼”中成书较早 的一部,据考古材料 及古文献所知,商、 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 的典礼,其仪节日益 繁缛复杂,非有专门 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 演习者,不能经办这 些典礼。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 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的文章选集,是 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五岳】郑玄 《注》曰:“五岳, 东曰 岱宗 、南曰 衡山 、西曰 华山 、 北曰 恒山 、中曰 嵩高山 。” 【貍沈】貍,“埋”的假借字。貍沈, 是指用牲体、玉帛等,或埋于山,或 沉于河以祭。郑《注》曰:“祭山林 曰埋,川泽曰沉”
• 【疈辜pì gū】分割、肢解牲体。郑玄 注:“疈,疈牲胸也。”《明史·礼志 二》:“以祀地祇,则有血祭、薶沉、 疈辜之礼。”郑司农曰:“披pī磔zhé 牲以祭”,即毁折牲体以祭。
• 【社稷】1.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 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
• 【五祀】1. 谓禘、郊、宗、祖、报五种祭 礼。见《国语·鲁语上》。
• 2. 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祗。
• (1)祭祀五行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 郑玄 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 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 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 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 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 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 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 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 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 治、法律、道德、哲学、 历史、祭祀、文艺、日常 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 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 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 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 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天坛
•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 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 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 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 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 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 方。
天坛
地坛
• 地坛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 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北方。因祭坛拜台周 围设计有方形泽渠,故原名方泽坛,明朝 嘉靖13年改名为地坛。地坛是明清两朝皇 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 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祭地建筑。明清两朝 共有14位皇帝连续381年在此祭地,直到 1912年清皇朝被推翻而告终。
【春朝】谓帝王春季接受诸侯、臣子 朝见或诸侯、臣子春季朝见帝王。
• 【夏宗】诸侯夏天朝见天子。 • 【秋觐】古代诸侯秋季朝见天子。 • 【冬遇】谓 周 朝天子于冬季会见诸侯。
• 【时会】古代帝王不定期地朝会四方诸 侯。
• 【殷见】据郑《注》殷是众的意思。 王本有巡守天下的制度(《大行人》 曰“十二岁王乃巡守殷国”),如果 王十二年不巡守,则天下诸侯就同来 朝见王,王要筑坛,把来朝诸侯集合 起来命以政事,这就是所谓殷见之礼 。
【注释】
• 【凶礼】 • 1. 凡逢凶事而举行哀吊的仪礼。包括丧礼
、荒礼、吊礼、禬礼、恤礼五者。《周礼• 春官•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郑玄 《注》:“凶礼之别有五……丧、荒 、弔(同吊diào)、襘、恤。” • 2. 特指丧礼。
“凶事”及相应的“凶礼”
• 死亡 • 凶札 • 祸灾 • 围败 • 寇乱
• 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 笼,表示家有重孝。
• 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 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 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 ,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 六等双七,亲友不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