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5单元 第13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5单元 第13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深化探究
【答案】 (1)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等;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压制了民主思想,束缚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考点深化探究
3.秦汉至明清强化皇权的措施及特点 (1)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在分工上各有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2)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4)宋代: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相权继续衰落。 (5)元代: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 (6)明清: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 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康熙帝时,设置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 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主干知识梳理
(3)维护国家主权的举措: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 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评价:积极——康熙帝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 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消 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1)史料1表明阁臣仅具有为皇帝提供 【答案】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为解
顾问的职责,不具有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皇权, 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后来设
还会招来灾祸,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 置内阁,内阁“有宰相之实,无宰相
强化。
之名”,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

第5单元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5单元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晚清(1840-1912年)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1)政治: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清朝统治之下的各阶级开始了反抗和探索,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

(2)经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进一步深化,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伴随着列强在华设厂和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在民国初期,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3)思想文化:晚清时期的文化开始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学习的内容由器物推进到制度。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

西医的传入促进了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考点定位 1.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2.边疆危机的出现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

3.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4.《辛丑条约》的内容、危害。

主题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和中国——背景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地位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矛头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中国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军事非常落后社会矛盾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图解历史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鸦片战争的概况项目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打开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直接)时间1840.6-1842.81856-1860年双方清政府与英国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结果(1)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法、美三国从中国获得协(1)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英法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鸦片贸易合法化)。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阶段(五)课时1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含答案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阶段(五)课时1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含答案

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考点一 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丞相(1)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2)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3)影响: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设内阁(1)前身: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设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3)演变: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票拟”权。

(4)特点⎩⎨⎧①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②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③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考点二 清代设立军机处1.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1)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改土归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补充] 明代宦官专权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

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

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

宦官专权是明朝国家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是皇帝极端专制主义的强化带来的皇权本身的异化。

[史料论点] 军机处的运行机制及特点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且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核心论点:(1)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承旨书谕”,成为中枢核心。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 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原因在于废
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 A
解析
关闭
答案
第一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4讲
真题体验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7-
名师点评本题素养立意明显,以明初和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的 变化考查时空观念;材料情境比较新颖,涉及学生比较陌生的宦官 专权,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延伸,提升了思维层次。备考时要特别注 意中国古代史上君主专制的异化现象,如监阁互制、外戚干政、阁 臣擅权等,适当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5-
2.(2014山东,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 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关闭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题干强调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而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第一单元
主题一 主题二
第4讲
真题体验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5-
【史论形成】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1)缺少名分:从明成祖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 内阁,但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皇权中拿 出一部分权力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始终未能成为法定的中央一 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权力不稳: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对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 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的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 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第13课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危机+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危机+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明史·胡惟庸传》 根据材料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历代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动荡。 ②直接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③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阅读教材P72页,简要说明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
废宰相
地位
设内阁 职责 (大学士)
影响
宦官专权
废行省 设三司
权分六部;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军机处
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限制。 设立: ①目的:适应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②时间: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特点: 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意旨办事。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③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材料1: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 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材料2:秘折制、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真正做到了乾纲独揽,他们政无巨细、事必躬亲,宰 辅之臣不过充当皇帝的秘书。这势必对皇帝的全面素质提出极高的要求,传统立嫡立长的皇位 继承制度面临严峻挑战。雍正帝即位之初便创立了秘密立储制。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5.(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
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8课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8课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明清(1368年明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封建经济达到顶点,但也逐渐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同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古老的中华文明呈现出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特征。

第8课时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考纲要求]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学生用书P 45]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

2.清朝设军机处(1)设立:清雍正帝最初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

(2)职权: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草拟政令,上传下达。

(3)影响:一方面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3.科举制度: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

[误区警示] 丞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立并非同一时间。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后为了减轻政务负担,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及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至明成祖时期才正式设立内阁。

[图示历史]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考法提示] (1)题干中凡是涉及“罢中书”“废除丞相”等信息时都要与明太祖废除丞相联系,而“内阁”“大学士”等则是设置内阁的重要信息。

(2)题干中凡是涉及“军机”“跪受笔录”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军机处的关联。

主题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史料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内而六部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2张ppt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2张ppt
8
填表 内阁制度的形成过程
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决策
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内阁首辅 张居正大权独揽
9
明 Y(政治地位)

大权独揽

票拟权

参与决策
治 侍从顾问 地位Fra bibliotekX(时期)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10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
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 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 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为明代有 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重难点: 明清君主专制的措施及
其影响
1
这是幅很受欢迎的 电视剧海报,你能 够找出这幅海报的 错误吗?
中国的宰相制度是 什么时候废除的?
2
胡惟庸案:丞相胡惟庸,随着权 势的不断增大,日益骄横跋扈, 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洪武 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枉法诬 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 胡惟庸等人处死。
清朝
议政王 大臣会议 限制皇权
设南书房 参与机要 形成制约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集权皇帝
达 到 顶 峰
阻导 碍致 中近 国代 社落 会后 发根 展源
29
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 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 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 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 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2)措施: 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3)影响:
4
明朝 :中央官制 皇帝
5


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

第13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明至清 中叶(1368-1840年)
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提倡自由,反对专制。小说戏曲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 俗化倾向。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 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对外关系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与俄国签订
《尼布楚条约》;另一方面,妄自尊大、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
监察制度 督察院和意六义科:,合称“科道”;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
院监有察利百于官的商职品能经没济改及变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
法律教化 法教律化增::加沿乡国袭约《宣家大讲财明皇政律帝收》的入,“;制圣定谕促《”进大,人清 逐口律渐增例带长》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
户籍制度 沿袭减明朝轻,国户家籍对管人理民相对的松人弛身,控乾制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特点:迅速、机密 作用: ①便于君主广泛、直接获取信 息,加强君主专制; ②提高决策效率; ③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皇帝与臣子各一把钥匙
四、基础知识
一、盛世之政──君主专制加强
2、特点
(二)设立军机处
1、原因 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
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 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 暴如此缺乏了解。
——《全球通史》
【知识拓展】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原因:①根本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②外部原因: 西方殖民者东来。③思想原因: 统治者愚昧自大。
④直接原因: 防止西方殖民者与沿海抗清势力结合。
江苏·25·康熙帝整饬吏治
重点关注:奏折制度、军机处、改土归流、闭关锁国政策;《尼布楚条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e.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军机处
雍正另设
皇帝
限 制
康熙另设
南书房
跪受传笔达政令 录
议政王大臣会议
限 制
内阁
皇权受限
皇权扩大
皇权顶峰
问题探究: 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后期(封
建社会后期),产生了怎样严重的影响?
明神 宗
X(时期)
内阁首辅≠宰相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511页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不 同
职权
对皇权 作用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非法定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的内阁六部与议政王大臣会议 2.康熙帝设立南书房 3.雍正帝设军机处
①皇帝个人专权,政治十分腐败; ②思想专制,严重妨碍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官场黑暗;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早期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西方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封建社会晚期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国中国西方西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社会晚期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中国政治制度历经数千年发展从未中断沿革清晰

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课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课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 清代的军机处……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军机属员值舍“仅屋 一间半”。人少精干,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皇帝通过军 机处,集大权于一身,不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权预决军国大政,即军机大 臣也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演变
①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 内阁 ”正式确立。 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票拟权 。 ④全盛:明神宗时, 张居正 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 下属机构。 (3)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 顾问的 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颁布《大明律》 (1)特征:严惩直接危害封建君主统治的行为;增加经济立法内容;严惩贪赃 枉法。
【试题分析】 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部。到 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文官集团制约了皇权。为加强皇权,皇帝开始用宦官 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材料中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 度化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故A项正确;宦官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皇帝,他们只 不过是皇帝跟大臣争权的工具而已,故B、D两项错误;到明朝中后期,内阁权 力上升,议政功能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
【试题分析】 明朝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不是课程标准的内容,大部分历史 教材也没有涉及,但是,解答本题可以借鉴宋元地方机构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类似于明初,实行地方分权,地方权力受到削弱,但是,效 率低下;元代实行行省制,类似于明中叶以后的地方制度,地方权力相对集 中,效率提高,但是不利于中央控制,将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就可以顺利解 答本题。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往往是一对两难的问题。地方分权过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往往会降低行政效率;而集中地方权力,有利于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往往会削弱中央集权,二者很难两全,明代也没有 摆脱这一规律。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共7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共7张PPT)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1.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一)明朝废宰相 1.原因:
(1) 废行省,设三司,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相权过大(现实原因) (1)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2)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使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3)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影响 (1)政治: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决策失误,导 致暴政; (2)经济: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提高,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导致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潮流。
(3)文化:绝对君主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近代文化和 民主思想的发展。
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 朝代 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推恩令
君主专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制


建 立 郡县制
演 总趋势 1: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唐 变 节度使 三省六部制 宋 发 中央收政、财、军权 中书门下以外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三司使 展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元
2.废宰相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归六部,。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 化。 3.结果
(1)中国宰相制度(秦朝至明朝)从此被废除
(2)君主专制进一步得到加强;
(3)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考点1.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2020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2020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一、选择题1.(2018·山师附中考前押题卷)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答案 B2.(2019·山东枣庄模拟)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

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

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

”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

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B.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答案 A3.(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 C4.(2019·山东日照模拟)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文。

此举旨在()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答案 A5.(2018·四川泸州二诊)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

这些做法()A.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B.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C.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D.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答案 A6.(2018·山东德州期末)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前期(1636—1840年)。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上,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上,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政府实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但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对外关系上,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逐渐衰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目标解读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康熙帝。

△重大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密折制、督抚制度。

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①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②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前期(1636—1840年)。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上,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上,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政府实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但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对外关系上,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逐渐衰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目标解读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康熙帝。

△重大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密折制、督抚制度。

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①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②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形成①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②过程:明太祖设置,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

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③特点: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问题思索】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不能等同于西方近代的责任内阁。

(3)宦官专权的出现:明中期以后,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宦官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逐渐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问题思索】明朝宦官擅权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皇帝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①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②职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③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知识拓展】清朝的军机处与内阁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主要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此后,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康熙帝(选修4)(1)面临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尚未清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2)巩固统一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有利于安定统一;收复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势力;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维护国家主权的举措: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评价:积极——康熙帝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1.中国古代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1)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仅次于皇帝。

(2)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史论结合】史料1曾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史料2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解读(1)史料1表明阁臣仅具有为皇帝提供顾问的职责,不具有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皇权,还会招来灾祸,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2)史料2说明内阁官员拘泥于旧规,缺乏参政主动性、灵活变通性,体现了君主专制造成体制僵化的弊端。

问题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明朝内阁制的认识。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促使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史论结合】史料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元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的力量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地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与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据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解读史料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阶段特征。

从史料信息看,作者认为“第一帝国”秦汉时期还具贵族性格,世族力量较强;“第二帝国”隋唐元时期相较于“第一帝国”真正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经济重心也发生了转移,具有“外向”和“竞争性”的特点;明清“第三帝国”具有“内向”及“非竞争性”的特征。

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第三帝国”的“内向”及“非竞争性”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

(2)有人认为“明清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最好体现”。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秦汉至明清强化皇权的措施及特点(1)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在分工上各有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2)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4)宋代: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相权继续衰落。

(5)元代: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

(6)明清: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清康熙帝时,设置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史论结合】史料1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史料2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

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

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

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褊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解读(1)史料1通过明初中央官制的变化揭示了中国古代的制度传承和创新。

(2)史料2反映了明朝内阁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提高,内阁成员大多进士出身,他们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问题(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其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考题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考题2[2016·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考题3[2018·北京卷]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