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塌方施工处理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隧道塌方施工处理技术
【摘要】文章介绍分水岭隧道采用长管棚注浆处理隧道坍塌实例,对坍方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确定处理方案,探讨了隧道坍塌处理措施,对同类隧道的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隧道;坍塌;长管棚;注浆;处理
0.工程概况
鸦来公路02标段分水岭隧道位于鹤峰县太平镇分水岭境内,隧道进口距s325省道约0.6公里,隧道出口段距s325省道约1公里,隧道起止范围是k30+777~k31+885,隧道全长1.108公里。隧道净空宽度标准为隧道净宽9.0m即(0.75m(检修道)++7.5m(行车道)+0.75 m(检修道)=9.0m),净高7.05m,建筑限界高度5.0m。
施工时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采用注浆小导管作为超前支护,锚杆、钢架与喷锚网联合支护紧跟,在隧道开挖至k31+794处,对隧道隐蔽工程旁站过程中,发现k31+765-k31+775段拱顶出现裂缝,同时监控量测点相对以前观测数值下沉量出现突变,现场值班人员立即组织工人迅速撤离,撤出约3小时后隧道开始塌方。在对
k31+700-k31+790段原地面进行观察,发现多处裂缝,最宽处裂缝50cm,距隧道中线最远约35米。
1.坍方原因分析
坍方发生后,经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和其它相关单位多次到现场勘查和研究,确认其坍方原因如下:
分水岭隧道k31+695-31+794段拱顶埋深30~15m,处于浅埋地段,
地形存在一定程度偏压,地表覆盖土厚度2~8m,堆积体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其物理力学指标受地下水影响较大,隧道施工到该段由于连续降雨,使地表堆积体基本处于饱水状态,大量的地表水下渗严重降低了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围岩压力骤然增大,使正在进行下台阶施工的隧道结构整体受力处于极为不稳定状态,隧道水平收敛急剧增大,在多种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隧道初期支护侧向内挤失稳后迅速垮塌,随后垮塌向两侧延伸,致使塌方扩大。因此,大量降雨及其下渗后恶化了隧道围岩条件,是导致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2.塌方处理技术方案
在隧道施工前首先进行水防治,在塌方地表周边砌筑浆片石截水沟,辅以砂浆或混凝土抹面,截排地表水,防止雨水的渗入。
2.1塌腔处理
在k31+693-k31+694处修筑1m厚c20砼挡墙,挡墙上部预埋泵送管,待砼强度达到设计的70%时,对塌腔进行泵送砼,为达到密实效果,对坍腔体进一步做注浆处理。
施工顺序:清理塌渣、凿除仰拱混凝土50cm,宽1m、支混凝土挡墙模板髙4米、浇筑混凝土、内侧回填洞渣至拱顶、支立模板到拱顶、浇筑混凝土并预埋φ100钢管、到达设计强度后进行注浆处理。
2.2支护
为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对原设计支护形式进行加强,超前支护
采用φ108自进式管棚,管棚每一循环长度16米,角度控制在3度以内,管棚搭接长度3米;在施工至每一循环中间时进行φ42超前小导管施工,每一循环小导管长5米,搭接长度1米,支护采用hw150型钢钢架,间距50cm,格栅钢架封闭成环;相邻钢架采用φ25钢筋连接,环向间距1.0m,并焊接与钢架内侧翼缘;采用φ6.5钢筋网片,网格尺寸20cm×20cm;采用φ42小导管锁脚并注浆,锁脚钢管长3m,壁厚4mm;喷射c20混凝土21cm,以确保处理过程中不再继续产生塌方。
自进式长管棚施工方法及技术:采用r51n型自进式管棚作为杆体,使用sp50型钻机钻进安装,用sdw型或其它相应泵进行注浆。钻头、管棚杆体、连接套、止浆塞一次性进入土体中构成管棚体。(1)自进式管棚支护参数:管棚设计长度:l=16m;材料标准:r51n型自进式管棚,管径为108mm、壁厚8mm,全长左旋螺纹;布设范围:拱顶120°;管棚外插角:不大于3°;环向布设间距:300mm;管节长度:受洞内施工空间限制,管棚节长2m;施工误差:锚管孔距偏差≤50mm;管节联结方式:管棚连接套连接;注浆压力:不大于5.0mpa;浆液类型:纯水泥浆,水灰比1:1。
(2)自进式管棚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点、设备就位、设备调试、开始钻进、停钻接长管棚(钻进一节管棚长度)、继续钻进、管棚到位、撤掉钻机、配置浆液、接通注浆管路及注浆泵、注浆至达到设计要求、进入下一循环。
(3)单根管棚注浆量计算。单根16m长管棚注浆量计算:浆液
扩散半径r=1m;管棚长度:l=16m填充率:a=0.2;注浆量v=π
*r2*l*a*k=3.14*12*16*0.2=10.05m3。
(4)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①自进式管棚施工前必须喷射5cm厚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保证注浆时浆液不向掌子面外流出。
②自进式管棚杆钻进时严格控制管棚的点位、仰角、钻深,保证管棚环向间距300mm,外插角不大于3°,钻深16m。
③管棚钻进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掌子面情况,如有出水现象,及时注浆,边注浆边钻进,以防突水事件发生。
④保证管棚管棚间连接牢固,不得有管节脱落现象。保证管棚间的搭接长度3m。
⑤钻机工作平台搭设要牢固,管棚钻进过程中加大仰角测量频度,如超出允许范围及时纠正,保证管棚施工精度。
⑥严格控制注浆工艺,根据地层情况及时调整浆液配比。注浆压力不大于5.0mp。
2.3开挖施工
本段塌方开挖采用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人工配合机械开挖,每一台阶相差距离不超过5米,因塌方后岩层自稳差,尽量减少爆破,特殊情况以松动爆破为主,开挖后均应及时支护,隧底初期支护后应及时施做仰拱,尽早封闭成环。为确保安全,坍方范围内,始终坚持“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初砌紧跟”的原则通过。
2.4二次衬砌施工
二次衬砌采用12米长衬砌台车,待仰拱和填充施工完12~14米时,及时施工二次衬砌,二衬与开挖上台阶相差不超过10米。
3.施工监控量测
通过监控量测的结果来确定支护的稳定性,洞内每个断面在拱顶、拱腰及边墙共布设了5个监控点,每隔5m设置一组测点,以拱顶和拱腰的下沉监测为重点,边墙以水平收敛监测为主。观测点的埋设一般在喷射砼之前完成,第一次量测时间在喷射混凝土完成,下次爆破前进行。
根据量测结果找出回归方程,并及时绘制成变形曲线及应力-应变曲线,由回归方程推算最终的位移值,以判定最终变形值,再根据变形量及时调整开挖预留变形量和支护参数。
4.结束语
此次塌方事故的处理,效果较好,得到了专家组的好评,主要因方案正确、措施恰当、及时处理、组织严密。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1)处理塌方必须及时,塌方事故发生后,详细察看塌穴高度、宽度、纵向长度及塌穴稳定情况;研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洞顶水的流向等特点、范围;检查塌方对初期支护的损坏情况和影响区域;分析塌方可能的发展趋势等。在充分了解了隧道的地质结构及围岩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调查研究分析,才能确定最佳施工方案。
(2)在隧道内实施监控量测,可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及早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