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赫氏反应
类赫氏反应
类xx反应概述:驱梅疗法所致的梅毒恶化,称赫克斯海默反应(Herxheimersreaction)的赫氏反应,表现为一过性可逆性病灶增大,淋巴结增大,胸膜炎等“恶化现象”。
结核病在应用强力抗结核药物,如H、R中出现暂时恶化,称类赫氏反应,又称化疗中的“矛盾反应”。
类赫氏反应,在继续抗结核中约15--20天,这种暂时性病灶增多现象很快消失,对机体不会造成危害,因此不能视为“治疗无效”。
1.机理传染性肺结核特别是大量排菌的肺结核强化治疗期,由于H、R特别是R的强烈杀伤结核菌的作用,造成大量菌体蛋白、磷脂、肽糖及代谢毒素的产生。
这些物质作为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一种超敏反应,类似驱梅治疗时的赫氏反应,暂时恶化,再发热,热度增加,在某些局部产生特异性反应。
比如胸腔、腹腔、肾脏、淋巴结、胸壁。
可表现为浸润性肺结核病灶增多病变增大,产生胸腔积水,胸包炎,颈淋巴结核,胸壁结核。
粟粒性肺结核产生颈淋巴结核。
单侧结核性胸膜炎产生对侧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
2.病理生理类赫氏反应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渗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聚集成结节。
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特别是菌阳(涂阳培阳集阳)治疗的强化期,4--8周,平均17.2天,20--180天,症状缓解或消失,痰菌阴转,但肺结核暂时增多,突然再次出现咳嗽咯痰、发热胸闷、胸疼、腹胀腰疼、头疼头晕,但痰、胸水、淋巴结均无结核菌存在,血常规检查正常,血沉不升高,胸片病灶明显恶化,胸痛加重,新结核出现,呈现矛盾现象,肺门、纵隔、腹腔颈部、锁骨上、乳腺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大量胸水腹水、胸壁结核、腹股沟淋巴结核。
很难与肿瘤区分,甚至导致多年误诊。
强化期出现暂时性恶化现象,病灶恶化与临床成矛盾现象。
原发热者化疗热退后又复生。
4.诊断(1)强化期治疗中出现症状缓解或消失,临床再次出现症状加重,但痰、胸水、淋巴结查不出结核杆菌。
(2)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治疗继续治疗,症状往往消失,且不遗留任何后遗症。
肺结核强化治疗期的类赫氏反应
肺结核强化治疗期的类赫氏反应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强化治疗期的类赫氏反应的机制、临床表现特征、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1]。
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肺结核病人中出现的12例类赫氏反应。
结果:12例类赫氏反应均在化疗的前3个月内发生,平均34天。
多发生在青壮年、初治均阳病人。
结论:类赫氏反应病人其症状与病灶的“恶化”常呈矛盾现象;诊断方面应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治疗上应继续抗痨,酌情短期加用激素及对症。
关键词肺结核强化治疗类赫氏反应赫氏(Herxheimer’s)反应是指驱梅治疗中病灶暂时性恶化的反应。
肺结核病人强化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类似赫氏反应的现象,因此称为类赫氏反应(亦有称为化疗中的“初期恶化”,“暂时恶化”,化疗中的矛盾反应,化疗反应性结核病)。
易被误诊为结核真正恶化或诊断错误,常中断治疗或更改治疗方案[2]。
文献报道,在短程化疗应用以前发生率为1%~4%,而短程化疗应用以来最高发生率最高可达8.91%~14%。
回顾分析2005~2010年间收治的肺结核病人中出现的12例类赫氏反应。
现将12例的临床资料作一简要介绍,并结合文献对此反应的机制、临床表现特征、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9例,女3例,年龄16~38岁,均为初治肺结核。
12例中,原发型肺结核2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浸润型肺结核7例(3oA),结核性胸膜炎2例。
痰涂片结核菌阳性8例,阴性4例。
所用化疗方案均为2HRZA/4HRE。
临床表现:12例出现类赫氏反应的肺结核病人中,5例结核病灶较治疗前暂时增大、增多,3例同侧出现胸膜炎,2例出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各有1例出现发热、痰菌持续阳性和结核性脑膜炎,见表1。
表1 类赫氏反应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类赫氏反应的病理改变主要为病灶中毛细血管扩张,中性粒细胞渗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形成结节,甚至病灶坏死[3],因而可解释X 线胸片的病灶增大、增多的原因。
抗结核强化治疗致类赫氏反应21例临床分析
21 一般 情况 .
收治 的 7 3 结核病 人 中 , 生类 8例 发
为一 过性 、 时性 “ 化 ” 暂 恶 现象 。肺 结核 治疗 中也 会 出现 病情加 重 现象 , 区别梅 毒所 致 的赫 氏反 应 , 为 把 抗 结核 药所 致 的 病情 加 重 现 象 , 叫类 赫 氏反 应 。 目
此引起病人的不信任 而导致 医疗纠纷 , 从而造成抗 结 核治疗 的失败 。为加 强 对 类 赫 氏反 应 的认 识 , 本
资料 对 肺结核 患者 化 疗 中出 现 的 2 1例类 赫 氏反 应 进行 了分 析并 作文 献复 习 , 果报 告如 下 。 结
1 材料 与方 法
退 。另一 例 因医患 沟 通 失 败停 止 进 一 步 治疗 , 类 但
胸 腔 积液消 失后 又增 多 , 2例 为 Ⅲ型 肺结 核 出现 另
新 的胸腔 积 液 。 2 3 治疗 和 预后 2 . 1例 中 2 0例 明确 为 抗 结 核 药
收稿 日期 :0 6 1 — 1 20 — 2 5 作者 简 介 : 志 猛 (9 6 ) 男 , 江缙 云人 , 治 医师 。 赵 16一 , 浙 主
岁 。其 中 , I型 肺 结 核 1例 ,Ⅲ型肺 结 核 1 5例 , 胸 腔积 液 3例 , 核性 腹膜 炎 1例 , 椎结 核 1 。1 结 胸 例 6 例肺 结核 中 , 检 抗 酸杆 菌 阳性 5例 。强 化 期均 给 痰 予雷 米封 、 利福 平 、 乙胺 丁 醇 ( 或链 霉 素 )吡 嗪 酰胺 、
为 类赫 氏反 应 与 免 疫 反 应 有 关 , 发 生 率 在 0 1 其 .
~
肺结核强化治疗期类赫氏反应16例临床分析
3611
肺结核强化治疗期类赫氏反应 16 例临床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西安 710061 ) 朱 柏 杨 岚 吴 笛 摘 要 目的: 探讨肺结核强化治疗期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制、 治疗及转归。 方法: 回顾性 分析我科收住的肺结核病人中诊断的 16 例类赫氏反应的临床症状、 X 线表现及治疗、 转归。 结 果: 本组 16 例病人均为初治病例,40 岁以下 13 例 (占 81.3% ) , 类赫氏反应发生时间为抗痨治疗 后 20~ 180 d, 其中<30 d 5 例 , 占 31.3%,31 ~ 60 d9 例 , 占 56.3%;61 ~ 90d 1 例, 占 6.3%,91 ~ 180d1 例 , 占 6.3% 。 主要表现为原发结核病灶增大、 新病灶出现、 浆膜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 加 用强的松治疗者类赫氏反应持续时间 1 ~ 3 周 6 例, 占 37.5%;3 周至 2 月 4 例, 占 25%; 未加用 强的松治疗者持续 1 ~ 2 月消失 6 例 , 占 37.5% 。 结论: 类赫氏反应是在肺结核强化治疗期间出 现的病灶暂时性恶化 , 继续原化疗方案治疗 , 必要时加用激素治疗, 能取得较好疗效。 主题词 结核, 肺 �诊断 结核 , 肺�药物疗法 抗结核药 �副作用
A clin ical analysis of 16 cases of Jar isch - Her xheimer - lik e r eaction dur ing th e int ensive chemother apy for tu ber culosis
Department of Pulmonary Disease ,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of Xi ’ an ( ) Jiaotong University Xi’ an 710061 Zhu Bo Yang Lan Wu Di
肺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1例
周类赫 氏反应现象渐消失『。本例表现与上述文献 z 3 1 报道基本相符 ,唯有初诊时痰抗酸杆菌 ( ,类 一)
赫 氏反应 出现时 3 次痰抗酸杆菌 () + 。但正是有 了后一项重要 的实验室 资料 ,结合 患者出现反应 前抗结核治疗有效 的病史 ,使笔者确定诊断无误 ,
坚 持 原 方 案治 疗 ,终 获 临床 痊 愈 。类 赫 氏 反应 在 临床 上易 被 误诊 为 化 疗失 败 ,而否 定 原 结核 诊 断 ,
舌段一亚支粘膜水肿 明显 ,触之易 出血 ,管 腔狭
窄 呈 直径 03r小 孔 ,纤 支镜 不 能 进 入 。灌 洗 液 、 .e a 刷 检 、吸 检及 术 后 痰涂 片 查 抗酸 杆 菌 ( ) 一 ,查 癌
细胞 ( ,灌洗 液培养 ( ,活检病 理报告为 一) 一) 血凝块伴炎细胞浸润及退变细胞 。P D试验阳性 ; P 支原 体抗 体 ( ) 一 ;痰 培 养 ( ) 外 周 血 WB 一 。 C 6 19 ,N06 ,L . 。临床诊断为浸润性肺 .X 0/ 4 L . 0 4 00 结 核 。于 20 年 5 1日开 始 2 Z 03 月 HR E/4 HR方 案 及左氧氟沙星 0 / 静滴治疗 ,症状减轻 ,复查 . d 4 胸 片 病 灶 有 好 转 ,于 2 0 0 3年 5月 l 日出 院 ,继 2
关键词 :类 赫氏反应 ;结核 ;化疗 中图分类号 :R 2 . 51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 号 :10 — 1 1 (0 7 3 0 1— 2 0 6 4 4 2 0 )0 — 3 8 0
病例
患 者 男 性 ,4 O岁 ,军 人 ,因 咳嗽 、咯
达 临床 治愈 。
痰 、胸 闷 8 d 0 ,于 2 0 0 3年 4月 2 3日入 院 。入 院前
结核性胸膜炎化疗期类赫氏反应肺部影像学鉴别诊断
结核性胸膜炎化疗期类赫氏反应肺部影像学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提高结核性胸膜炎肺部类赫氏反应的认识,减少误诊。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结核性胸膜炎化疗期,肺部类赫氏反应病灶易误诊为肺部团块或胸膜占位性病变,但其发生于青壮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化疗期,继续原方案抗痨病灶消失。
结论提高对结核性胸膜炎类赫氏反应的认识,特别是将其与肺内及胸膜占位的鉴别十分重要。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类赫氏反应影像学鉴别诊断结核病化疗中的赫氏反应曾被称之为“暂时性恶化”、“肺部X 线表现恶化”、“矛盾反应”、“类赫氏反应”,是肺结核化疗初期所发生的与预期结果相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机制与驱梅治疗中出现的治疗后梅毒症状加剧反应(Herxheimer) 相似,所以人们称类赫氏反应。
作者在对结核性胸膜炎化疗患者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紧贴胸膜软组织密度团块样病灶,疑似肺部或胸膜占位,后确诊为类赫氏反应病灶。
现结合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对象:本组男6例,女1例。
年龄19~44岁,平均28.8 岁,6例结核性胸膜炎为单侧,1例为双侧,临床确诊并进行规范抗结核化疗20天至90天,胸水较治疗前减少,临床症状好转。
方法:7例均以西门子欢悦双排CT,行胸部CT平扫与增强检查,层厚6mm,部分病例加做2mm薄层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ml/s’静脉团注。
影像学表现:胸片见肺外带局部紧贴胸膜团块/结节影,边缘清晰;CT胸部平扫,见紧贴胸膜结节、团块样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为均匀,肺窗病灶边缘局部见模糊,纵隔窗呈边缘较清肿块,无分叶或浅分叶,近胸膜侧基底较宽,密度均匀;注射对比剂后,病灶中度强化,强化较为均匀,部分病灶内见小片花斑样低密度影。
其中2例为单发病灶,5例多发。
两肺内另见结核病灶,3例伴胸膜增厚,4例仍有胸腔积液。
CT诊断考虑肺部类赫氏反应,5例肺部占位可能,2例胸膜占位待排。
病例:男性29岁,结核性胸膜炎抗痨治疗2个月后检查。
结核病化疗中类赫氏反应58例分析
H rl f ea o M ̄l ieV 12 d i n 0 . t№ . - a 0 2 e 31 h2 0  ̄
结核 病 化 疗 中类赫 氏反应 5 8例 分析
张清华, 霍丽丽
( 山东省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药剂科,570 21 ) 0
出现类赫氏反应. 病灶恶化与临床表现呈矛盾现象, 按原方案继续治疗, 酌情加用激素. 均获治愈, 治禽率与同期韧治肺
结 核患者无差别 。结论 : 类赫 氏反应是在结核病化疗 中出现的一种变态反应 , 积极治 疗后 可获得满意治意宰 。 【 关t词】 结核 . ; 肺 药物疗 法 ; 类赫 氏反应 【 中圈分类号】 B 7 .; 5 98 3 R 2 [ 文■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l - 】 02 0埘 ∞4田B( 0)3
3 讨 论
11 一般情况 随机抽取肺结核患者 , . 治疗组 5 例 8 中, 3 , 2 , 龄 1 男 6倒 女 2例 年 6—5 3岁 , 均 3 . 。 平 19岁 对 照 组 10 , 6 岁 , 3 0 例 男 1 女 9岁 , 年龄 1 6 岁 , 均 4— 1 平 3 . 岁。两组均为初治病例, 47 治疗组出现类赫氏反应
新 出现空 洞 3例( .%)新 出 现胸水 5 ( .%) 胸 52 ; 例 86 ;
水大部分吸收后又重新增多 7例(2 1 ; 出现肺 1.%) 新 门和纵隔淋巴结 肿大 3 例。对照组病 灶明显吸收 3 1 例, 空洞 闭合 4 , 水 完全 吸 收 2 , 见 明显变 2例 胸 3例 未
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强化治疗后出现类赫氏反应1例
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强化治疗后出现类赫氏反应1例标签:肺结核;初治;类赫氏反应初治涂陽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强化阶段,痰结核菌能够迅速阴转,症状明显好转,而且可使痰菌阴转后的患者很少复发。
但近年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少数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在强化治疗阶段中,出现肺部病灶一过性增加、患侧或对侧胸腔积液、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肺外淋巴结肿大。
此现象目前被国内外有些学者称之为“类赫氏反应”(或称为化疗中的“初期恶化”、“暂时恶化”等),易被认为结核病真正恶化或诊断错误,常中断或改变治疗方案,并由此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或引起患者的不信任而导致医疗纠纷,造成抗结核治疗的失败。
现将笔者遇到的1例类赫氏反应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患者,男,36岁,因“潮热、盗汗、咳嗽2+月,胸痛1 d”入院。
院前2+个月始出现反复午后低热、盗汗,偶干咳。
未予重视,未经治疗。
入院前1 d,不明原因出现右胸痛,咳嗽及深呼吸明显,于2009年10月16日入院。
入院查体无特殊阳性发现。
入院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
痰抗酸杆菌3次均(+),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TB-PPD)试验(++),胸部CT:右上叶尖段增殖病灶,少许渗出病灶,其间见直径约2 cm厚壁空洞伴液平。
入院诊断:继发性肺结核,右上空洞,涂(+)初治。
予2HREZ/7HRE抗结核治疗。
患者仍偶午后低热、盗汗、胸痛、疲乏,偶干咳。
抗结核第30天复查胸部CT:左上叶前段、舌段,右上叶尖段、前段、后段,右中叶内侧段渗出、增殖病灶,右上叶尖段厚壁空洞。
痰抗酸杆菌(+)。
考虑为结核化疗初期类赫氏反应,不排除耐药结核。
留痰作结核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原抗结核方案基础上加用链霉素0.75 g肌注,每日1次×2月。
左氧氟沙星0.4 g静滴,每日1次×15 d。
胸腺五肽1 mg+0.9%氯化钠100 ml静滴,每日1次×15 d。
其间仍偶午后低热、盗汗、疲乏,偶胸痛。
直至抗结核2个月后才逐渐消失。
赫氏反应
赫氏反应赫氏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caetion)最早由奥地利皮肤病学家Jarisch Adolf Herxheimer、Karl Herxheimer两兄弟在应用汞、砒霜及铋治疗梅毒过程中发现,患者表现为高热、大汗、盗汗、恶心及呕吐症状,皮肤病变扩大、恶化等,随着治疗进程的继续上述反应消失、缓解,表现为一过性、暂时性“恶化”,此反应因发现者而命名。
目录概述诱发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1 概述编辑赫氏反应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治疗其他疾病过程中亦可见此反应发生,如应用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及热带莓疹等疾病时。
此类似反应发生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过程中,为便于区分简称类赫氏反应。
2 诱发原因编辑赫氏反应的诱发原因是由于药物对梅毒螺旋体的杀灭作用太强,导致梅毒螺旋体大量死亡,大量有害物质从死亡的梅毒螺旋体内溢出以及机体内部的变态反应引起机体出现的不适反应。
3 临床表现编辑类赫氏反应病理改变主要为病灶中毛细血管扩张,中性粒细胞渗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聚集,结节形成及病灶坏死,多累及肺血管、浆膜和淋巴结,表现为肺部病灶增多增大、浆膜腔积液、增多或新生淋巴结肿大。
新出现病灶内、浆膜腔积液中无结核菌存在。
临床表现为高热等结核中毒症状加重,肺部结核病灶增多增大,新出现胸膜腔、心包、腹膜腔等浆膜腔积液或原有浆膜腔积液量增多,颈部、肺门和(或)纵隔、腹腔新生淋巴结肿大或原有淋巴结肿大急剧增大、软化。
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特别是菌阳(涂阳培阳集阳)治疗的强化期,4--8周,平均17.2天,20--180天,症状缓解或消失,痰菌阴转,但肺结核暂时增多,突然再次出现咳嗽咯痰、发热胸闷、胸疼、腹胀腰疼、头疼头晕,但痰、胸水、淋巴结均无结核菌存在,血常规检查正常,血沉不升高,胸片病灶明显恶化,胸痛加重,新结核出现,呈现矛盾现象,肺门、纵隔、腹腔颈部、锁骨上、乳腺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大量胸水腹水、胸壁结核、腹股沟淋巴结核。
结核病化疗期类赫氏反应三例报告
织肿胀 约 3c ×6c 大 小 , 痛轻 微, 动 感 不 明 m m 触 波 显, 咽充血 , 扁桃体 I 度肿 大 , 软, 颈 心肺 无 异常 , 腹 平软, 肝右 肋下 1 0c 质 软, . m, 脾大 0 5c 质软 , . m, 神 经系统未 见异常 。辅 查颈 部 B超 示 : 侧颈 部 可扫 双 及多个肿 大淋 巴结 , 直径最 大 24c C F 符 合淋 . m, D I 巴结 血 供 。腹 部 B超 : 轻 度 肿 大, 径 3 脾 厚 9mm。 E G: 度房室 传导 阻 滞 。胸片 : C I 右下 肺 炎症 。血 常
型。给 予雷米 封( 、 H) 利福平 ( 、 R) 链霉 素( ) 吡嗪 S及 酰胺() z 四联 抗 痨 治疗 , 尼松 3 / 泼 0 mg d分 3次 口 服 , 水 降颅 压 。抗 痨 治疗 2周 时, 脱 患儿 头痛 加重 , 高热持 续不退 , 时有 大汗, 精神差 , 无力 , 脑膜刺激 征 阳性 。复查脑 脊液 常 规 : 观微 混 , 氏反 应 ( ) 外 潘 卅 ,
细胞数 40×1 L 单核 9 %, 核 1 %; 9 0/ , O 多 0 生化 : 蛋 白 2 8 g L 氯 化物 9 o/ , 糖 2 0mmo L . / , 0mm lL 血 . l , / 压力 3 0mmH2 , 沉 8 0 O血 0mm/ , h 曾一 度 怀 疑诊 断 及耐 药问题 , 经会 诊继 续 原抗 痨方 案 治疗 。 泼 尼松
赫氏反应的名词解释
赫氏反应的名词解释赫氏反应(Hershey-Chase experiment)是由美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赫氏和马修·赫氏于1952年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且通过病毒的感染传递给新一代细胞的。
赫氏反应的实验方法是利用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的过程。
研究人员将T2噬菌体标记上放射性同位素的硫和磷,分别得到S35标记的蛋白质和P32标记的DNA。
之后将这些标记过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相混合进行感染。
实验结果证明,当感染后的细菌进行离心分离后,大部分放射性同位素都在细菌的底渣中,而不在上清液中。
进一步的检测发现,上清液中只有P32标记的DNA而没有S35标记的蛋白质。
这表明病毒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的内部,而蛋白质则停留在病毒外部。
这一实验结果用简单的方式明确了DNA是病毒遗传信息的载体,而蛋白质则不参与病毒与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
这一发现至关重要,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解析起到了关键作用。
赫氏反应揭示了DNA的遗传物质角色,推动了基因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发展。
随后的研究进一步确认了DNA是遗传物质,并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规律,开辟了基因解码的新研究领域。
赫氏反应的发现对我们理解生命的进化和多样性、揭示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
总之,赫氏反应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实验,通过简单的方法和清晰的实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为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突破口。
它被认为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突破之一,对科学界的影响深远。
肺结核化疗期类赫氏反应临床探讨
1 2. 胸 部 X 线 表 现 . 2
道 症状 加 重或 不缓 解 , 部分 有高 热 、呼 吸 困难 、 胸痛 及 气胸 等发 一 生 。 3 病 灶恶化 的 同时 痰结 核菌转 阴或减少 而 呈矛 盾现象 。 此 点 可 () 与耐药 结核的 真性 恶化 相鉴 别。4其反应 发生和 消失都较 肺结核病灶 ()
H RZ2例 。
1 2 类赫 于青 壮年 重症肺 结核 患者 。 2 临 床症状 多数 表现 为呼 吸 ()
以 咳嗽 、咯痰 、乏 力和 盗汗 等症状 不缓 解或 反而加 重 2 4例 , 新 出现高热( 9 3 ℃以 卜 1 例 , 出现胸痛 4 , )0 新 例 以呼 吸困难为 主要表现 4 例, 颈部淋 巴结肿 大 2 , 4 例 有 例是 全身症 状处于好 转期而复 查胸片 发
Ci el ae u io h aHatC rN ttn n h ri
泻、 多汗 ;3医 源性 因素 : 长期 使用 利尿剂 , () 如 常输 入葡 萄糖 和低渗 盐 水造 成稀释性低钠 血症 ; ) ( 抗利尿激素分 泌异常综合征 , 4 肺心病 的肺
部 感染 , 可产生 异源件 AD , H 引起 水潴 留和稀释性 低钠血 症 ; ) ( 血钠 5 离子下降 , 则组 织 中 Na 向I管 内移动 , + f 【 L 水则l 组织 内移动 , 使组织水 肿 加重和造 成有效 动脉 『 容量 下降 , 引起抗利 尿激素 分泌增 加造 成 f I 【 又 水 钠潴 留 ;6 心 衰患者 心房肽 的变 化也可 能是 低渗性 水肿 原 因。 () 低渗性 水肿的 危害 : 1低 渗血 症可导 致低渗 性脑病 , () 一般 认为 血 钠<1 5 2 mmo / , 浆渗透 压< 6 mmo/ lL 血 20 l L可引起 意识障碍 及( 精 或) 神症状 ;2低渗 性脑病 , 出现明 显意识障 碍和( ) () 可 或 精神 症状 , 此时 易 误诊为 肺性脑病 , 或与肺 性脑病合 并存在而 被漏 诊 ; ) I ( J 重病情 恶化 。 3J l
类赫氏反应
类赫氏反应赫氏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caetion)最早由奥地利皮肤病学家,Jarisch AdolfHerxheimer、KarlHerxheimer两兄弟在应用汞、砒霜及铋治疗梅毒过程中发现,患者表现为高热、大汗、盗汗、恶心及呕吐症状,皮肤病变扩大、恶化等,随着治疗进程的继续上述反应消失、缓解,表现为一过性、暂时性“恶化”,此反应因发现者而命名。
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治疗其他疾病过程中亦可见此反应发生,如应用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及热带莓疹等疾病时[2]。
此类似反应发生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过程中,为便于区分简称类赫氏反应。
病因及发病机制类赫氏反应通常发生在抗结核治疗1~3月内。
发生机理众说不一,多认为与变态反应、干酪物质吸入性肺炎、结核病自然病程等因素有关。
应用含异烟肼(H)、利福平(R)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大量结核菌短期内被杀死,结核菌菌体抗原成分如蛋白质、磷脂等作用于高敏状态的机体组织而诱发肺内、肺外变态反应;有病理报告认为肺内病灶增多为干酪物质吸入致吸入性肺炎[4];正处在进展期的肺结核患者,渗出、增殖、干酪坏死等不同病理改变可同时存在,以至于胸部X线表现为多形态改变,一些部位病灶吸收好转,另外部位新病灶出现显示增多恶化。
其中变态反应学说被临床普遍接受。
病理类赫氏反应病理改变主要为病灶中毛细血管扩张,中性粒细胞渗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聚集,结节形成及病灶坏死,多累及肺血管、浆膜和淋巴结,表现为肺部病灶增多增大、浆膜腔积液、增多或新生淋巴结肿大。
新出现病灶内、浆膜腔积液中无结核菌存在。
临床表现类赫氏反应具体临床表现形式为 ?结核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盗汗。
?肺部病灶暂时增多。
?浆膜腔积液新发或者反复。
?淋巴结肿大。
类赫氏反应的诊断依据如下:?初治活动性肺结核,应用含H及R强有力方案抗结核治疗过程中、3个月内出现者。
?抗结核治疗临床症状改善后、浆膜腔积液有吸收减少后、部分病人X线胸片肺部病灶有吸收缩小后再出现者。
疑似肺结核的诊断和类赫氏反应是什么
疑似肺结核的诊断和类赫氏反应是什么有很多的疾病和肺结核症状特别的相似,所以有很多人,在进行疾病检查的时候,或者是会出现一些疾病症状以后,很多人特别的像肺结核的一些症状,所以就想了解一下疑似肺结核的诊断和类赫氏反应,为了你那了解更彻底,看看下面详细介绍。
我们见过有很多病友在开始都是疑似肺结核,医生也不能一锤定音徘徊在肺部炎症和肺结核之间,有的最后干脆就直接诊断性治疗上药了,诊断性治疗其实就是试验性用药了。
一般只要我们有呼吸道症状了:咳嗽咳痰带血,伴有发热,胸片显示肺部病变的时候,就会被怀疑患有肺结核或者其他肺部感染,尤其是查不出痰的时候(菌阴),就属于疑似肺结核患者了。
这就需要医生靠着扎实的医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鉴别诊断,常规的办法都是用药物抗炎2周左右,所使用的抗感染药物必须是对结核菌没有杀灭或抑菌作用的药物。
治疗2~3 周时需对治疗的结果给予全面的评价,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明确的诊断。
抗炎2周后怎么判断是不是肺结核呢?主要还是根据症状体征、血化验数值、X线胸片与治疗前比较。
对疑似肺结核患者抗感染2周治疗后:1.X 线胸片检查:与治疗前比较(1)完全吸收:经抗感染治疗2~3 周肺部病灶完全吸收,提示抗感染治疗有效,确定为肺部普通细菌感染。
(2)显著吸收:经抗感染治疗2~3 周肺部病灶吸收原病灶的1/2以上,提示抗感染治疗有效,提示基本确定为肺部感染。
(3)吸收:经抗感染治疗2~3 周肺部病灶吸收不足原病灶的1/2,提示抗感染治疗有效,提示肺部感染可能性较大。
(4)不变:经抗感染治疗2~3 周肺部病灶无吸收,提示抗感染治疗无效,肺部感染可能性不大,需要参照临床症状和体征,血象变化及PPD 结果予以判断,在可以完全排除肺部感染的情况下,则应考虑为肺结核。
当不能排除肺部感染时,需提升抗感染药级别继续治疗1~2 周,病灶仍未能吸收则可进行肺结核诊断性治疗。
(5)增多:经抗感染治疗2~3 周肺部病灶增多,提示:①目前的抗感染治疗无效,需要参照临床症状和体征,血象变化及PPD 结果予以判断,在可以完全排除肺部感染的情况下,则应行肺结核诊断治疗。
16 例结核病化疗期类赫氏反应临床治疗分析
2
结果
本组患者进行硬膜外血肿穿刺引流加尿激酶灌洗后有 3 例 l d 后复查 CT 血肿完全清除, 脑组织完全复位,例 Z d 内 8 血肿完全清除,例在3 d 内血肿完全清除,例4 d 内血肿完 5 2 全清除, 平均血肿清除时间2. 4 d。 例穿刺后症状无好转, 4
我们应用含尿激酶 Z U 的生理盐水 3 耐 注人血肿腔内, h 4 后放开, 放开后受颅内压的影响, 液化的血肿很快流出, 每天
彭卫生, 王英年, 成志. 新编结核病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肖
20 3 :474. ) (
2. 2 诊断、 鉴别和治疗 2. 2. 1 诊断 初治肺结核患者在使用含异烟脐、 利福平药物
抗痊治疗的 3 个月内, 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 痰菌阴转或减少 , 但出现的与之矛盾的病灶恶化, 如同侧或对侧出现胸膜炎纵 隔淋巴结或肺外原有或新生的淋巴结急剧增大 , 原发热患者 经化疗热退, 此时又复升者, 其痰、 胸水、 淋巴结中可无结核菌
1 < o d , s 评 3 分[ , 但临床上可见 c G 分>1 2 〕 ,。 不少病例血肿
量相当大而患者一般情况良 甚至意识状况较清楚, 好, 这类患 者完全可避免开颅手术, 因此作者认为血肿量大小不是本治 疗方法的首要指征, 更重要的是临床表现及病情的稳定与否。
应用YL一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外伤性硬 1
消散。 2 讨论 初期结核病化疗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理, 前主要认为 目 与变态反应及吸人性肺炎有关。体内活跃增殖的结核杆菌在 化疗初期被异烟脱、 利福平等抗结核病药物迅速大量杀死。
游离菌体成分磷醋和蛋白 质抗原使患者过敏性增高, 呈现为
一种变态反应, 肺结核病灶中的干酩性物质因吸人而引起吸
老年V型肺结核复治出现类赫氏反应5例分析
老年V型肺结核复治出现类赫氏反应5例分析
于德敏;杨忠民
【期刊名称】《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20)1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类赫氏反应的特点。
方法对5例发生类赫氏反应的老年Ⅴ型肺结核病例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5例均为复治病例,应用利福平化疗,表现为发热和胸腔积液的反复,2例淋巴结肿大,3例合并肺部感染。
5例均排除肺肿瘤。
结论类赫氏反应不仅限于初治病例,老年患者应注意与肿瘤及并发症鉴别。
【总页数】3页(P47-49)
【关键词】类赫氏反应;肺结核;鉴别诊断;老年人;治疗
【作者】于德敏;杨忠民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21.05
【相关文献】
1.肺结核复治过程出现颈淋巴结类赫氏反应7例分析 [J], 黄志余;曾昭群;乐荣芳
2.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强化治疗后出现类赫氏反应的临床分析 [J], 王福生;陈恩泰;苏丽芳
3.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强化治疗后出现类赫氏反应1例 [J], 王炳炽
4.初治肺结核治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15例临床分析 [J], 陈杰
5.初治肺结核治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18例分析 [J], 张艳平;贾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赫氏反应
概述:驱梅疗法所致的梅毒恶化,称赫克斯海默反应(Herxheimers reaction)的赫氏反应,表现为一过性可逆性病灶增大,淋巴结增大,胸膜炎等“恶化现象”。
结核病在应用强力抗结核药物,如H、 R中出现暂时恶化,称类赫氏反应,又称化疗中的“矛盾反应”。
类赫氏反应,在继续抗结核中约15--20天,这种暂时性病灶增多现象很快消失,对机体不会造成危害,因此不能视为“治疗无效”。
1.机理传染性肺结核特别是大量排菌的肺结核强化治疗期,由于H、R 特别是R的强烈杀伤结核菌的作用,造成大量菌体蛋白、磷脂、肽糖及代谢毒素的产生。
这些物质作为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一种超敏反应,类似驱梅治疗时的赫氏反应,暂时恶化,再发热,热度增加,在某些局部产生特异性反应。
比如胸腔、腹腔、肾脏、淋巴结、胸壁。
可表现为浸润性肺结核病灶增多病变增大,产生胸腔积水,胸包炎,颈淋巴结核,胸壁结核。
粟粒性肺结核产生颈淋巴结核。
单侧结核性胸膜炎产生对侧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
2.病理生理类赫氏反应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渗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聚集成结节。
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特别是菌阳(涂阳培阳集阳)治疗的强化期,4--8周,平均17.2天,20--180天,症状缓解或消失,痰菌阴转,但肺结核暂时增多,突然再次出现咳嗽咯痰、发热胸闷、胸疼、腹胀腰疼、头疼头晕,但痰、胸水、淋巴结均无结核菌存在,血常规检查正常,血沉不升高,胸片病灶明显恶化,胸痛加重,新结核出现,呈现矛盾现象,肺门、纵隔、腹腔颈部、锁骨上、乳腺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大量胸水腹水、胸壁结核、腹股沟淋巴结核。
很难与肿瘤区分,甚至导致多年误诊。
强化期出现暂时性恶化现象,病灶恶化与临床成矛盾现象。
原发热者化疗热退后又复生。
4.诊断(1)强化期治疗中出现症状缓解或消失,临床再次出现症状加重,但痰、胸水、淋巴结查不出结核杆菌。
(2)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治疗继续治疗,症状往往消失,且不遗留任何后遗症。
5.鉴别诊断(1)要与真性恶化相鉴别初治大量排菌者,应用H、R
头两个月内病灶播散,恶化同时痰菌阴转,肺外新结核病灶未见结核菌,不改变方案,原有病变与恶化病变迅速好转,一般三个月内继续服药后症状完全消失。
如全身病灶扩散,全身中毒症状及临床无改善,反而加重,应及时调整化疗方案。
(2)要与耐药结核相鉴别误诊为耐药结核占36.7%。
6.治疗症状加重后继续原抗痨方案治疗,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30--60mg/d,3--10天,如合并胸水腹水必要时抽水或配合
闭式引流,往往2--3个月病灶吸收,无须特殊处理,肿大淋巴结变小消失,胸片病灶明显吸收,病理查不出结核杆菌。
7.护理(1)针对恐惧、不安、悲观、失望,耐心解释,说明这是暂时现象,是一种超敏反应,消除紧张心理,鼓励配合治疗。
(2)针对发热,大量出汗时及时补液,及时更换衣被。
高热时,唾液减少,口腔内分泌物减少,注意预防口腔炎、舌炎、口腔溃疡,及时用生理盐水漱口,每天3--4次。
(3)针对咳嗽注意通风、轻拍背部、雾化吸入。
(4)针对饮食发热后厌食,消化酶分泌减少,应及时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
(5)消毒 84或过氧乙酸。
(6)健康宣教坚持服药的重要
性,强化期、继续期服药的时间,异烟肼利福平可能出现类赫氏反应,一旦出现发热、胸痛、腹胀,要及时就诊,定期复查。
适当休息合理营养。
8.预后不遗留任何后遗症,3--5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9.预防正规抗结核治疗合并免疫制剂胸腺肽可明显降低类赫氏反应
的发生率。
发生率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