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州汉服运动为例谈群众文化团队发展及管理_李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艺

40摘要:本文以广州汉服运动及团队的发展为主线,探讨群众文

化团队的发展趋势,并对引导和扶持群众文化团队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汉服运动;团队发展;中国梦

本文部分数据参考2013年度共青团广州市委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广州青年‘汉服文化’研究”(课题编号:2013C24,课题组成员:李春丽、朱 峰、崔佩红)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亮点纷呈,群众文化团队亦是遍地开花、百花齐放。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广府文化源地的广州,同样也成为汉服运动的领军地之一。笔者调研发现,广州汉服运动与团队发展极具典型性和时代性。从汉服运动及团队的发展探讨群众文化团队的发展趋势及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一、汉服运动的背景

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运动或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是由民间发起的爱国复兴运动。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思想家钱玄同,国画大师张大千等近现代人物曾通过不同方式倡导过汉服运动,但影响更大的是本世纪初,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复兴满清朝以前汉民族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为切入点,带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终极目标的文化复兴运动。《汉服》一书“聚焦汉服运动”章节中指出,汉服运动是“一批有明确社会价值观和责任心的人群”“希望借汉服为突破点,复兴服饰背后优秀的社会礼仪和文化,促使具有民族自信心的文明社会的回归”1。

近年来,汉服运动的主要阵地从网络论坛迅速发展,各地汉服复兴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汉服复兴者积极参与各地组织的祭孔、传统节庆文化等活动,并举行汉族传统婚礼、女子成人笄礼、射礼等汉礼复兴实践活动。2013年3月《中国科学报》刊载了名为《汉服运动十年》的专题文章,对于汉服运动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回顾并对其主要活动进行了调查及报道。2013年4月首届海峡汉服文化节在福州西塘举行,两岸共有70家社团370多人参加。在著名词人方文山的带领下,还成功创下世界上最多人参加传统乡饮酒礼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活跃在网络各论坛的国内外汉服复兴者有几十万人次。

可以说,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形式之一,是民众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其发起源于对民族文化失落的担忧,兴起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其主流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民间发挥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汉服运动也引起了政府及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促使政府在保护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改变。2006年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中介绍56个民族的汉民族图片被换成了身着汉服的汉族青年,近年来在“两会”期间也多次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确定汉族标准服饰、以汉服为国服,确立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士服,在婚礼、重大庆典及传统文化活动、对外文化交流等重要场合中提倡穿汉服等的建议。从根本上来说,汉服运动及团队倡导的汉服复兴梦就是群众复兴传统民族文化的中国梦。

二、广州汉服运动概况

广州汉服运动在全国起步较早,规模较大。2004年开始从网络走到现实生活。本地白领白桑儿在广州第一个穿着汉服逛街后,被各媒体报道,吸引了一批关注者共同参与汉服运动。2005年-2007年,汉服活动的组织较随意、松散,没有特定的组织者。2007年,白桑儿和糖糖等人筹建了广东第一个汉服社团——广州汉民族传统文化研习会(简称广汉会),组建了汉民族舞蹈等兴趣小组,举办了元宵节、上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以及集体读国学活动、护奥运火炬行动等。2008年广汉会开始与政府合作,举行大型女子成人礼、七夕乞巧文艺演出等活动。2011-2013年,由于一些原因,广汉会创始理事将组织活动等工作交给工作小组负责,随后因意见分歧广州的汉服团体分裂成广汉会、岭南汉服文化研究协会、汉文会等团体。与此同时,广州各高校学生组建了一批汉服社团,深圳、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区也组建了一批汉服团体。2013年底—2014年,广汉会创始人白桑儿和糖糖等协力重整广汉会,通过广州市民政局批准登记,2014年正式成立广州市汉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协会(简称广汉会),首批会员5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广州地区的汉服复兴者1000多人。

三、广州汉服运动及团队发展特点

(一)人群特点

1.以青年人为主,年龄跨度大。主体参与人群以70后、80后和90后居多(80后、90后占主体),中心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中学生。也有不少受亲友影响的儿童及成熟、稳重的中老年人加入。据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占90%以上。

2.以传统文化为中心,兴趣覆盖面广。汉服运动参与者是传统文化支持者,对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他们或多或少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一部分人有古典舞蹈、音乐、书画、武术、茶道等基础,一部分人是因为接触了汉服运动而去参与传统文化学习。

3.知识分子居多,职业构成复杂。参与者包括学者、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教师、白领、司机等,大学生也是文理科专业的均有。据有关调查显示,广州汉服运动参与者中本科学历以上的约占40%,具有高职、专科学历的超过25%,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近30%,可见这个群体的人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传统文化知识基础,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同。

4.以汉民族为主,且有其他民族和外国友人参与。汉族青年是汉服运动的主力军,在广州的少数民族和一些外籍人士也经常参加汉服活动,甚至有的成为某些活动的组织者。这体现出参与汉服运动的群体并没有极端民族主义色彩,始终以民族团结和谐为基础,不以民族或国籍为界限,而是以喜爱汉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为准则。

(二)发展趋势

1.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深入。汉服文化群体一开始主要采用展示汉服之美来吸引社会公众关注汉服文化和传统文化。初期多是在节假日穿汉服游公园、逛街等聚会和参与传统游园活动,后来发展到深入研究、探讨以及实践与汉服、汉文化有关的各方各面。如深入研究、探讨汉服的内涵和形制,深入研究和组织琴、棋、书、画、射、礼等与传统文艺有关的活动,深入研究和实践婚礼、冠礼、笄礼、射礼、投壶礼等传统礼仪。汉服运动已从汉服为主体发展到以汉服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活动。

2.从松散自发到有组织自觉。汉服文化活动最早起源于网络,有相同兴趣和认同的人群借助互联网集结在一起,然后自发

以广州汉服运动为例谈群众文化团队发展及管理

李 倩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 510010)

・群文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