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结教学文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课堂学习小结

今年初春,我有幸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为了能更好的取经我买了一本于春祥老师著的书——《发现高效课堂密码》。回来后闲暇之余我就打开读一读,真的是受益匪浅。

常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还在心里自我辩护,但于老师说“厌学都是教的错” ,让我不得不服。是啊,教师执著于教很容易不在意学生的学。不在意学生的学,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就会一再地衰减,以至于不想学,不想学,就是厌学。这难道不是老师造成的吗?课堂的艺术,就是动与静的艺术。高效课堂如何处理好动与静呢?动,主要指活动,再具体说,包括自主活动与群体活动;静,主要指氛围与思考,氛围意在强调,思考需要营造安静的场域效应,思考包括独立思考和群体思考。动生自信,静生智慧。所以,动即表达,动即展示。课堂上唯其表达,唯其展示,才能成就自信,享受自尊。表达、展示恰是那“生命的狂欢”。但是,动亦有度。动静相间,课堂美满。静思是一种智慧法则,同时,也是一种快乐法则。静思需要专注,专注需要投入,投入是生命的义务。智慧总是惠顾那些专注投入的人。学会深思熟虑,就学会了快乐和幸福。独立思考的价值的确值得重视,群域思考的研究同样需要我们关注。为了统一的教学目标,营造一种共同思考的场域氛围,这个时候氛围会彰显凝聚和激励价值。共同思考的“心有灵犀”,会产生强烈的“一点通”的合作交流愿望,于是表达便有了根基,展示便有了底气。其实,往深里想,静就是动。脑的动才是最本质的动。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

听,动嘴议,动身演。所有动意在心动,心动才是真动。动贵自动,静在自醒。

课堂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于老师说规律肯定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未必能说清楚。“三主”协同率,即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属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它既反对“以教为主”“教”霸权,又反对企图以降低教师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作用,来凸显所谓“以学为主”的单极主体地位的做法。它主张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协同投入对教材文本的“活化”,促成教师、学生、教材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双因”统一律指的是课堂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统一的过程。这一规律的价值在于,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智力培养目标的同时,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激发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仅使“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效达成,同时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伙伴效应律说的是在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中,学习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伙伴互助的过程,且往往会因为伙伴之间知识与能力的对称更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效果。学思结合律即孔老先生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审视现在的课堂,问题出在重教“学”,而轻学“思”。知识网络的建构,一旦缺了思维的黏着,非常容易支离破碎。缺乏思维的“学”,其效率必有折扣。“两化”创生律是指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内化”与“外化”相互创生的结果。“内化”“外化”都需要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在一次次智慧挑战中生成“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就是温故知新律。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

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并且不断沟通与新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就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了。视野关注极限律是由心理学研究得来的。一个教师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其视野关注极限为25人,再多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条规律对我们有三点启发:一是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二是建立视野资源意识,养成视野转换的习惯,三是对后进生坚持关注优先。学习快乐律:快乐源自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换言之,预习催生自信,自信激励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乐。在课堂上,想要生产快乐,就得充分满足学生预习和表达的欲求。“二八”教学律,也值得我们参考。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绝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没有教师指导参与的“学”,往往是低效的,“教”也未必是教师的专利,所谓“兵教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的方法。

看来教学可遵循的规律很多,而且有可行性。这就看我们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的、恰当的运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规律对任何学生都可行,还要靠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其实,高效课堂的秘诀不一定非得创新,顺其自然,回归课堂的本质和规律,才应该是当务之急。

余世茹

20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