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简单的数据处理和求平均数,整理复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简单的数据处理和求平均数,整理复习

教学目的指要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过程设计创新思维设计课后练习设计

简单的数据处理

一教学目的指要

1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2 教学难点: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二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1,完成练习六。

2 教学例1前,先说明日常生活中常常要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数目通常叫数据。了把凋查结果表示清楚,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从而引出数据整理的教学。教师可把教材上的学生分布图制成挂图挂在黑板上,说明这是把调查一班学生的住地情况,用图表示出来。但是每条街、巷有多少同学,哪条街、巷住的人多,不容易看出来。怎么办呢?可以数一数,然后让学生一个个说出来。再向学生说明,各街、巷住的同学数,就叫数据。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有什么方法把这些数据简明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知道各街、巷住多少人,全班有多少人呢?这就需要把所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引出统计表并引导学生填写统计表。先写出各街、巷的名称,问学生各街、巷有多少人,把数据写在名称下面,如下:

和平和平胜利胜利东大街市

一巷二巷一巷二巷

7 8 6 9 11

然后问一共有多少人,怎么表示,再用“合计”表示人的总数,写在前面。因为上面一行是街、巷名称,下面一行是学生人数,再加表头和线就可以做成统计表。统计表做成后,教师可让学生看统计表回答问题。然后指出在有些情况下,数据较多,数据之间进行比较不方便,为了形象直观,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某一数目。引导学生画条形图。先在黑板上挂一张方格纸,说明一个小格可以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分别按照各街、巷的人数涂色。然后按书上的问题提问。使学生明确统计图中的每一个条形表示一个街(巷)的学生人数,条形占几个小格,就表示有多少人。

教学完例1,教师带着学生练习“做一做”。由于这里是初步认识统计表(图),所以不要求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在涂色时,可以提问:一个小格代表几米?小芳投了多少米?要涂几个小格?然后根据条形图回答书上的问题。

3.关于练习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教师带着学生做。先让学生看统计表中有哪些项目,然后再根据题目给的条件一个个填空。

第2题先让学生调查,然后大家核对一下,看谁调查的对。可让学生把调查结果在教科书第160页的方格图中表示出来

第5题是渗透复式统计表的内容,让学生参照例题中的统计表自己做。

第26页思考题的图中,每一个小格代表5枚邮票。答案如下:张强给李林5枚,给王红15枚以后,三个人的邮票同样多。

三教学过程设计

(-)铺垫孕伏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

总,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

(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到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凌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

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从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填写书上第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

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引导学生填写,使学生感知数据的

7,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第24页第五个问题。

8 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第24页五个问题。

(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感知数据整理的作用,通过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美。)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24“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

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 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

其他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戚。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巩固发展

1 练习六第一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

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 练习六第3题。

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四创新思维设计

第26页思考题的图中,每一个小格代表五枚邮票,答案如下;张强给李林五枚,给王红15枚以后,三个人的邮票同样多。

五课后练习设计

1 马拉松比赛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运动员用2小时25分跑完全程。这名运动员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2 比较下面每题中两个算式得数的大小

(1)25×(225÷25)25×225÷25

(2)3+66×40 (34+66)×40

(3)540÷27-18 540÷(27—18)

3

求平均数

一教学目的指要

1 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二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2、例3,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7题。

2 教学例2之前,教师可先准备盛有水的4个玻璃杯。每个杯中的盛水量与教材图中的上行相同。再将图的下行制成挂图,图中的“4厘米”和虚线用红色标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