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粒径对肿瘤靶向性的影响
脂质体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进展
目前,癌症依旧是难以克服的疾病。
癌症的治疗需要大量的细胞毒性药物。
治疗肿瘤的脂质体也主要用于增加药物疗效,减少毒性反应。
尽管阿霉素脂质体疗效显著,但是治疗依然存在缺陷如毒性反应(手足综合征)和阿霉素耐受。
为克服这些困难,癌症的治疗靶点开始由癌症细胞转向肿瘤基质细胞。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是肿瘤基质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分泌一些刺激肿瘤细胞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的物质,对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有促进作用[1]。
靶向TAM的优势首先在于TAM有一定的遗传学稳定性,不会产生药物的耐受。
其次,TAM与支撑肿瘤生长的组织在生理学方面差异明显,可以实现良好的靶向,减少组织的不良反应。
本文就TAM在肿瘤生长的作用和脂质体靶向的巨噬细胞治疗研究作详细阐述。
脂质体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金丽娜,王铁闯,张淑娟,舒丹丹(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提要】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肿瘤生长和促进血管生成上有重要作用。
脂质体是新型的给药系统,通过改变脂质组成,改变粒径电位或表面修饰,特异性靶向巨噬细胞。
负载药物的脂质体可以有效地减少TAM的数量或通过调节TAM的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
TAM在肿瘤中的作用已成为共识,脂质体给药系统介导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靶向治疗也成为癌症治疗的新热点。
【关键词】巨噬细胞;抗肿瘤药;脂质体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4-2174-02中图法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7月30日第28卷第14期J Mod Med Health,July30,2012,Vol.28,No.141TAM在肿瘤中的作用巨噬细胞是由CD34+骨髓源细胞分化而来的骨髓系的淋巴球[2]。
TAM是由肿瘤而来的信号[如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刺激使得血液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进入肿瘤的内[3]。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纳米抗肿瘤药物成为了研究热点。
纳米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增加药物的载荷量、优化药物的释放特性,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对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纳米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纳米抗肿瘤药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首次将抗癌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用于抗癌治疗。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药物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人员不断尝试不同的纳米材料和药物载体,如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等。
这些载体能够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和稳定性,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1. 增强肿瘤靶向性: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等方式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
2. 增加载荷量:通过纳米技术,药物可以更充分地载入载体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降低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
3. 改善药物释放特性:纳米载体能够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途径,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4. 降低毒副作用:纳米载体可以减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毒副作用。
1. 碳纳米管(CNTs)药物载体: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强度的载荷能力,可以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等。
研究表明,基于碳纳米管的抗肿瘤药物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增加药物的载荷量,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的纳米级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稳定性,可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抗肿瘤药物。
研究证实,基于纳米脂质体的抗肿瘤药物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3. 聚乙二醇修饰纳米颗粒(PEG-NPs):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颗粒具有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和较高的细胞摄取效率,可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
药物在靶向递送中的药物剂型选择
药物在靶向递送中的药物剂型选择药物的靶向递送是一种针对特定疾病靶点的送药策略,旨在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药物对非靶向组织的副作用。
药物剂型的选择在靶向递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在药物的靶向递送中应选择何种药物剂型,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胶体纳米颗粒胶体纳米颗粒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剂型,其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尺度的胶体颗粒中,实现对药物的保护和控制释放。
胶体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够在体内较长时间内稳定有效地释放药物。
此外,通过调整胶体颗粒的大小和表面修饰,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递送,以提高药物对靶点的选择性。
2. 微球剂型微球剂型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微小的球形颗粒中的剂型,具有良好的控释性能。
微球剂型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包覆材料和控释方式,实现药物在体内的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此外,微球剂型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来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磷脂等脂类物质组成的微小液滴或囊泡,可用于包裹和传送药物。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够有效保护药物,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同时,脂质体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或改变脂质组成,实现对药物的靶向递送。
4. 靶向纳米颗粒靶向纳米颗粒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纳米尺度的载体中,并经过表面修饰以实现对特定靶点的识别和递送的药物剂型。
靶向纳米颗粒能够在体内经过被动或主动靶向的方式,将药物准确地送达至疾病部位。
此外,靶向纳米颗粒还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高药物的可溶性和吸收性,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 样品剂型样品剂型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特定材料中以形成固态样品的剂型。
样品剂型通常用于药物的预灭活和保存,能够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和活性。
样品剂型常用于药物的长期储存和运输,以确保药物在靶向递送过程中仍能保持其活性和疗效。
综上所述,药物在靶向递送中的药物剂型选择是一项关键性任务。
胶体纳米颗粒、微球剂型、脂质体、靶向纳米颗粒以及样品剂型等不同的药物剂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脂质体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发展
脂质体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发展肿瘤是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因此,研究和发展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在抗肿瘤研究中逐渐受到。
本文将围绕脂质体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发展展开讨论,介绍其基本概念、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制备技术、临床应用前景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脂质体,抗肿瘤,药物载体,基因治疗,制备技术脂质体作为一种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在抗肿瘤研究中广泛应用。
其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药物运输: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可以包裹抗肿瘤药物,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
同时,脂质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延长药物的半衰期,降低药物代谢的速度,使药物在肿瘤部位持续释放。
基因治疗:脂质体具有较好的细胞通透性,能够将抗肿瘤基因准确地输送到肿瘤细胞内,提高基因的转染效率。
目前,基于脂质体的基因治疗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薄膜制备法和注入法。
薄膜制备法是通过将磷脂分子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发除去有机溶剂,使磷脂分子自组装成膜,进而形成脂质体。
注入法是通过将磷脂分子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通过高压或高速搅拌将有机溶剂注入水相中,进而通过控制搅拌速度和时间来控制脂质体的粒径和包封率。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无毒、无污染,同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包封率。
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在抗肿瘤临床研究中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脂质体的抗肿瘤药物已经进入了多项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一些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同时,基于脂质体的基因治疗在临床研究中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未来,随着脂质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在抗肿瘤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脂质体在抗肿瘤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脂质体具有靶向性、高效性、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并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显著进展。
在过去,放疗和化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但其存在的副作用和限制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新热点。
而纳米药物的关键在于其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通过利用多种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至病灶,可以大大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一、纳米药物的优势纳米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而成,具有许多传统药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纳米颗粒大小具有尺度效应。
纳米颗粒比普通药物小很多,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至肿瘤组织中,而不会被正常组织过滤掉。
其次,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
药物载体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不会被排斥。
最后,纳米药物具有特异性。
纳米药物可以通过特定的靶向分子选择性地与肿瘤细胞结合,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确识别和定位。
二、纳米药载体的类型纳米药物的药物载体是纳米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同类型的药物载体对纳米药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蛋白质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可用于携带各种药物。
脂质体具有尺度效应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稳定地携带药物并减少药物的毒性。
同时,脂质体能够通过改变其表面组分实现对靶向分子的选择性结合,因此在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蛋白质纳米粒子蛋白质纳米粒子是由蛋白质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纳米粒子。
这种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且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
除此之外,蛋白质纳米粒子还具有天然的靶向性质,可以通过特定靶向分子识别肿瘤细胞并实现精确的靶向治疗效果。
3、聚合物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是由多种合成材料组成的一种纳米粒子,其在靶向治疗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纳米抗肿瘤药物是指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将药物粒径控制在纳米尺度的药物制剂。
相较于传统的药物制剂,纳米抗肿瘤药物具有更高的药物负荷量、优良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特性以及更好的针对性。
这些特点使得纳米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一些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的例子。
1.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人工合成的磷脂双层包裹的药物载体,具有较小的粒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可用于输送肿瘤治疗药物。
文献报道了一种利用纳米脂质体输送顺铂(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脂质体的成分和药物的包封率,实现了顺铂的高负荷量输送和减少了非肿瘤组织的毒性。
2. 纳米金属颗粒药物载体:纳米金属颗粒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药物载体。
纳米金属颗粒可以作为基于光热效应的抗肿瘤治疗药物载体。
研究者们利用纳米金颗粒在近红外光下的光热转换特性,将其用于肿瘤热疗。
在此方法中,纳米金颗粒被注入到肿瘤细胞中,然后通过激发近红外光,使颗粒发热,并破坏肿瘤细胞。
该方法具有高效和可控性的特点。
3. 肽类纳米药物载体:肽类纳米药物载体是利用肽分子的特异性靶向性质,来改善肿瘤药物的输送效果。
一种名为Arg-Gly-Asp(RGD)的短肽被发现可以高度特异性地结合于肿瘤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这为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一类RGD修饰的纳米载体。
这些载体在输送抗肿瘤药物时,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度针对性。
纳米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纳米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控制药物的释放动力学特性,并提高药物的载荷量。
通过利用纳米载体的靶向性质,可以提高药物的针对性。
尽管在药物设计和合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纳米抗肿瘤药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生产工艺复杂、价格昂贵以及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明其效果和安全性。
对纳米抗肿瘤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药物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粒子缩小到纳米级别,使药物能够更好地靶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副作用。
纳米抗肿瘤药物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研究之一,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通过纳米尺度的技术转变为纳米颗粒,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可以使药物更容易穿过血脑屏障,集中于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释放动力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上,纳米技术还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脂质纳米载体脂质纳米载体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纳米抗肿瘤药物载体。
脂质纳米载体可以通过包裹药物的方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使药物更容易渗入肿瘤细胞内。
脂质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其粒径和表面电荷,实现对药物的控释,提高药物的药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脂质纳米载体如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LN)、脂质体(Liposome)、微乳(Microemulsion)等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除了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比于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更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更小,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蛋白质纳米载体常常是利用一些具有特定亲和性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珍珠素等作为药物的载体。
这些药物载体可以通过改变化学修饰或表面修饰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3. 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近年来,研究人员还着力开发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来应对肿瘤的复杂性。
这种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常常是将多种纳米技术如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等进行有机的组合,通过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于肿瘤组织,实现对肿瘤的多重攻击。
2024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专家共识(全文)
2024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专家共识(全文)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细胞的异质性疾病。
根据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组织肿瘤分型标准,PTCL 包含多种病理亚型,我国最常见的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淋巴结滤泡辅助性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型(nTFHL-AI)、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 ALCL)、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 ALCL)。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22年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新发病例约9.3万,其中PTCL占21.4%,远高于西方国家的10%~15%。
目前PTCL(结外NKTCL除外)初始治疗仍以CHOP类方案为主,治疗完全缓解(CR)率为50%~ 70%,5年总生存(OS)率为20%~35%。
对于复发难治患者,2023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T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和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均首选推荐参加临床试验。
此外,指南推荐单药方案包括西达本胺、维布妥昔单抗(适用于CD30+ PTCL)、克唑替尼(适用于ALK+ ALCL)、普拉曲沙、苯达莫司汀、吉西他滨、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等;联合化疗方案包括DHAP、ESHAP、GDP、GemOx、ICE等。
对于初治或复发难治结外NKTCL,指南主要推荐含左旋门冬酰胺酶/门冬酰胺酶的联合化疗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另外,放疗也是结外NKTCL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该病异质性强、预后差,复发或难治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和策略仍在探索中。
米托蒽醌是一种蒽醌类抗肿瘤药物,可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乳腺癌、急性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
由于骨髓抑制和心脏不良反应,其临床使用受到限制。
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是一种改良型新药,在治疗复发难治PTCL的关键Ⅱ期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客观缓解率(ORR)41.7%,CR率23.1%]和安全性,于2022年1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适用于既往至少经过一线标准治疗的复发或难治PTCL成年患者,并被纳入2023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复发难治PTCL 治疗的Ⅱ级用药推荐。
脂质体对药物传递的影响机制研究
脂质体对药物传递的影响机制研究药物传递是指将药物输送到靶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传统上,药物输送的方法主要是口服或注射。
然而,这些方法无法精确地输送药物到靶细胞或组织,存在副作用、低效和药物浪费等问题。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方式——脂质体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领域。
脂质体是由极性和非极性脂质双层结构组成的微囊,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性,可包装各种水溶性或不溶性药物,并通过特异性靶向输运到体内靶组织。
本文将探讨脂质体对药物传递的影响机制。
影响药物传递的因素在了解脂质体如何影响药物传递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影响药物传递的因素。
药物传递的效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溶解性、药物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载体的靶向性、生物膜通透性、代谢稳定性和免疫反应等。
药物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药物传递的一个重要因素。
药物的分配和释放性能通常取决于药物与载体之间的作用力,如静电相互作用、疏水性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等。
如果药物和载体之间的作用力不够强,则药物无法稳定地包装在载体中,并可能在输送过程中失效。
此外,载体的靶向性也是影响药物传递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载体的靶向性可通过表面修饰或生物特性调节来实现。
脂质体对药物传递的影响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领域的一种新型载体,具有很多优点。
相对于传统的药物输送方式,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药物靶向性和节省药物使用量等。
脂质体的构成主要包括磷脂、胆固醇、表面聚合物和靶向配基等成分。
脂质体的稳定性、药物包载量和降解速率等可通过以上成分的选择和加入进行调整和优化。
脂质体的包装特性药物包装是脂质体对药物传递产生影响的关键环节之一。
药物包装性能包括药物包载量、包载效率、药物包装稳定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药物释放持久性等多个方面。
由于脂质体核心是由疏水性内部和极性性外部组成的脂质双层,所以药物的溶解性对药物包装的影响是很大的。
可以选择溶解度较高的药物,通过药物与脂质体中疏水部分的相互作用,使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癌症,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药物在体内的非特异性分布、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以及较低的治疗效果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系统,旨在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靶向递送系统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给药物装上“导航仪”,使其能够准确找到肿瘤这个“目的地”。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肿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更容易渗透进入肿瘤组织,这一现象被称为“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
利用这一效应,科学家们设计了纳米级的药物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等,这些载体可以在血液循环中长时间存在,并通过 EPR 效应在肿瘤部位富集。
除了利用 EPR 效应,还可以通过在药物载体表面修饰特定的靶向分子,实现更精准的靶向递送。
常见的靶向分子包括抗体、肽类、适配体等。
以抗体为例,针对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特定抗原,如 HER2 等,制备相应的抗体并连接到药物载体上,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从而将药物递送到肿瘤内部。
在众多的靶向递送系统中,脂质体是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调节其药物释放特性和体内分布。
例如,长循环脂质体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可以减少巨噬细胞的吞噬,延长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
聚合物纳米粒也是一种有潜力的靶向递送载体。
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精确的设计和调控,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同时,聚合物纳米粒的表面可以进行多种修饰,以增加其靶向性和稳定性。
除了纳米载体,还有一些其他的靶向递送策略。
例如,基于细胞的载体,如红细胞、巨噬细胞等,可以利用细胞自身的特性将药物输送到肿瘤部位。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纳米科技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纳米抗肿瘤药物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抗肿瘤药物,具有分子大小、生物活性和定向转运优异等优点。
近年来,在纳米科技的助力下,多种纳米抗肿瘤药物被研发出来,对肿瘤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纳米脂质体类药物纳米脂质体类药物是将靶向药物封装在脂质体上,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目前,纳米脂质体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纳米脂质体药物的药物载体,可以得到高效的肿瘤靶向药物。
例如,研究人员将HER2单克隆抗体与靶向药物(如培美曲塞、紫杉醇等)结合到纳米脂质体中,并通过改变脂质体表面的修饰物质,提高了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度,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纳米聚合物类药物是一类利用聚合物纳米技术制作的抗肿瘤药物。
这种药物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良好的可控性和可调控性。
与传统抗肿瘤药物相比,纳米聚合物类药物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效果和生物相容性。
目前,纳米聚合物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结构、药物释放速度和靶向性等方式来优化其作用机制,并减少药物副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将靶向性纳米粒子与靶向药物(如多柔比星)结合,制备出具有高度生物可利用性和稳定性的纳米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产生了显著的毒性作用。
3. 其他纳米药物除了纳米脂质体类药物和纳米聚合物类药物以外,还有其他种类的纳米抗肿瘤药物,如纳米金、纳米银、碳基纳米材料等。
这些药物的抗癌作用机理各有不同,但都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治疗效果。
例如,纳米金颗粒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中。
这种药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热效应,可以在肿瘤细胞内释放能量,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纳米银粒子也具有抗微生物、抗炎和抗癌作用,可以通过与DNA分子结合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脂质体为载体的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11 定 义 .
体,使药物 靶向病变部位 ; ⑥脂质体进人体内后主要被网状 内 皮系统 吞噬, 能激活机体的 自身免疫 功能, 并使药物主要在肝 、
脾 、 肺和 骨髓 等 组织 器 官 中积 累 ,从 而 提 高 药物 的治 疗 指 数 ,
维普资讯
・
综
述・
20 0 8年 5月第 5卷第 5 期
Wol H a h g s r el et d t Di
发挥 抗 生 素 的疗 效 , 必须 谨 慎 的 选 择 抗 菌 药 物 , 以 避 免滥 用 ,
【]卫生部、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 和总后卫生部发布的 ( 1 《 抗茵 药
1 特 点 . 3
脂质体的特 点脂质体 作为药物的载体具有以下优 点: ①脂 质体载体能保护被包 裹物; 能有效地控制药物 释放 ; ② ③能通 过改变脂质体大小和 电荷 , 可以控制药物在组 织内的分布与在 血液 中的清除率: 能改变某种物理因素,例如改变用药局部 ④ 的 P 、病变部位温度等 能明显 改变 脂质 体膜 的通透性 ,使脂 h 质体选择性的释放药物 ;⑤可 用单克隆抗体等 配体修饰脂质
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 降低药物毒性; 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无 ⑦ 毒性和免疫 抑制作用 。n
2 质体 在 抗肿 瘤 药 物 研 究 中 的应 用 21普 通脂 质 体 在 抗 肿 瘤 药物 研 究 中的应 用 .
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 , 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的载
体 ,静 脉注 射 后 除被 网状 内皮 系 统 认 作 外 源分 子 , 吞 噬 细 胞 被
等。 但普通脂质体 作为药物载体 , 仍存在 靶向分布特性不理想, 贮存 中稳定性欠佳等缺点, 因而限制 了脂质体在肿瘤化疗 中的 应用 。近年来为使脂质体专一作用 于靶细胞和提高其稳定性, 对p H敏感脂质体 、热敏脂质体 、受体脂质体等进行 了研究 。 22p . H敏 感脂质体在抗 肿瘤药物研 究中的应用 p H敏感脂质体是一种 具有细胞 内靶 向和控制 药物 ( 如基 因、核酸 、肤 、蛋 白质) 释放 的功 能性脂质 体。其原理是 p H 低时可导致脂肪酯羧基 的质子化而引起六角晶相 的形成 , 这是 膜融合的主要机制。在酸 性条件下 ,即在核 内体形成后几分钟
肺靶向抗癌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肺靶向抗癌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唐倩;谈利红;余瑜【摘要】肺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近年来临床上抗肺癌药物的研究发展迅速,但目前抗肺癌药物靶向性较弱,在攻击肺瘤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正常的组织细胞,毒副作用大是研究抗肺癌药物的难点.肺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成为攻克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各国对于肺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靶向药物的载体方面,脂质体作为靶向给药载体,是广大医药研发人员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肺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肺靶向抗癌药物脂质体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8(047)030【总页数】3页(P3939-3941)【关键词】靶向;抗肿瘤药;脂质体;肺肿瘤【作者】唐倩;谈利红;余瑜【作者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01331;重庆市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1331;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01331;重庆市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1331;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 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50万的癌症病例被诊断为肺癌,其中85%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通常治疗NSCLC的手段是手术或放疗[1]。
但更多情况下,为了防止肿瘤的转移、复发和提高生存率,还需要化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铂类联合紫杉醇、多烯紫杉醇(DTX)、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等药物治疗晚期NSCLC。
但紫杉醇或DTX注射液等抗癌药物,靶向性差,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破坏正常组织细胞,从而增强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研究和开发肺靶向抗癌药物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2]。
脂质体具有靶向性强、细胞亲和性好、生物降解性强、缓释性好、毒性小等特点,作为药物运载体最具成药性[3]。
关于抗肺癌靶向药物脂质体的开发成为了医药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为此,本文就近年来抗肺癌药物脂质体的肺部靶向性问题、安全性问题、作用机制和制备工艺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功能化阿霉素脂质体制备与肿瘤靶向性评价
功能化阿霉素脂质体制备与肿瘤靶向性评价宋振国;吴小瑜;程沁园;陈慧;龙苗苗【摘要】目的考察功能化阿霉素脂质体(DOX/LP/HS)的物理性质及体外肿瘤靶向性.方法合成透明质酸-硬脂胺聚合物(HS),通过后插入法修饰制备DOX/LP/HS;考察脂质体粒径电位、包封率、体外释放和稳定性等物理性质;选择MCF-7细胞考察脂质体的体外靶向性.结果成功合成HS;DOX/LP/HS的平均粒径为(51.97±0.95)nm,电位值为(-9.48±0.55)mV,包封率为(98.34±1.02)%,体外缓释现象明显;经HS修饰后,脂质体泄漏率降低,稳定性提高,在MCF-7细胞内的摄取率升高.结论成功制备了功能化阿霉素脂质体,且具有明显的肿瘤靶向性.【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9(028)004【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透明质酸;硬脂胺;两亲性聚合物;阿霉素;脂质体;功能化;肿瘤靶向【作者】宋振国;吴小瑜;程沁园;陈慧;龙苗苗【作者单位】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学系,江苏无锡 214028;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学系,江苏无锡 214028;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学系,江苏无锡 214028;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学系,江苏无锡 214028;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学系,江苏无锡 214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5;R979.1阿霉素(DOX)为广谱抗肿瘤药物,可通过嵌入DNA阻断核酸分子的合成,但会对机体正常细胞产生广泛的生物化学效应,从而对人体正常组织产生强烈的毒副作用[1]。
脂质体(LP)为具有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脂质膜结构的微小囊泡,具有自行密合的特性,可包载疏水性或/和亲水性药物。
脂质体具有的纳米尺寸可通过高渗透滞留效应(EPR)被动靶向到肿瘤部位,将脂质体作为阿霉素药物递送载体,可提高肿瘤部位药物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2-5]。
脂质体技术在铂类药物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072CARCINO GENESIS ,TERATO GENESIS &MUTA GENESISVol.34No.1Jan.2022脂质体技术在铂类药物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问天娇1,李思颖2,郑颖1,崔京霞2,*(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11;2.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1)收稿日期:2021-06-25;修订日期:2021-12-06基金项目:河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12966417D);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H2012206039)作者信息:问天娇,E-mail :**********************。
*通信作者,崔京霞,E-mail :***************【摘要】以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和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是一类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法,但由于其毒性大、易产生耐药、药代动力学特征较差等原因,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开发低毒、高效的新型铂类制剂成为铂类药物的研发热点,而脂质体具有靶向、减毒、增效的优良特性,是抗肿瘤药物的理想递送载体。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脂质体药物递送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对几种铂类药物脂质体处方的临床评价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铂类药物新剂型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脂质体技术;铂类药物;肿瘤抑制;体内递送;临床评价中图分类号:R730.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616X(2022)01-0072-03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14铂类药物因其独特的抗癌机制和广泛的抗癌谱成为目前临床肿瘤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据统计,在目前的化学疗法中,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使用率高达40%[1]。
虽然铂类药物疗效很好,但它的临床应用还是被毒性较大、易产生耐药性以及血液循环时间短所限制,因此亟待开发新型铂类药物,以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及安全性。
脂质体拥有生物相容性好、载药量高,药代动力学特征更优等特点,是铂类药物的理想递送载体。
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脂质体
药学与临床研究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2010多柔比星(Doxorubicin )是1969年从松链丝菌浅灰色变株(Str.peucetius var.caesius )中提取分离到的蒽环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化疗指数较高,临床上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各种恶性肿瘤。
多柔比星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它主要通过嵌入DNA 碱基对之间并与DNA 紧密结合,从而阻止DNA 的复制,抑制DNA 依赖性多聚酶的作用,干扰RNA 转录过程。
这种阻止细胞分裂的作用,并不能选择性地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因此与大多数化疗药物一样,多柔比星的不良反应很多。
除呕吐、恶心、脱发等常见副作用外,还由于阿霉素类化合物与心肌的亲和力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并能通过半醌代谢物损害心肌细胞,从而带来严重的剂量依赖性心脏毒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1]。
虽然通过减少累积给药剂量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阿霉素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但同时会降低对肿瘤的控制效果。
近年来,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载体,可以增加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在肿瘤药物开发中备受重视[2]。
大量研究表明,脂质体技术对克服阿霉素心脏毒性尤为有效,阿霉素脂质体因此迅速成为各大制药公司开发的热点,先后有多个药物上市,进入临床应用,其中以多柔比星脂质体为最多。
1脂质体制剂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
最初是在1965年由英国科学家Bangham 和Standish 等发现的。
他们用电镜观察到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由厚度约为4纳米的双分子层组成,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3]。
1971年Ryman 等人提出将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以提高药物靶向性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此后对其研究日益深入,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与传统剂型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4]。
脂质体技术在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1 引言 2 O世 纪 6 0年 代 ,英 国 学 者 B m h a a gm n等 川发 现 , 将磷脂分 散在水 中可 以形成 封闭 、多层 的小囊泡 。进一 步研究发 现 ,这种囊泡 是 由脂质 双分子 层组成 的 ,其结
构有类似 生物膜 的特点 ,以后人 们将这 种结构 的脂 质囊 泡 称 为脂 质体 (ioo 9 1 ,R m n等 提 出, 1 sme o 17 年 p ya 可 以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 ,以降低药物的毒 、副反应 , 提高药物 的靶 向性 ,同时认 为脂 质体存 在稳定性 差 、保 质期短等 问题。经过各 国研究者近 5 0年的不懈努力 ,脂 质 体药 物 已经成 为 一 种 新 型 的给 药 系统 ( rg ei r du l e d vy
好 的结合部位 ,可 明显改善 其水 溶性 ,避免溶媒对人体 的毒 、副作用。我们研究开发 的紫杉醇脂 质体 就是一个
典 型 例子 。 4 保护药物活性基团。 )
脂质体还可以保护药物 的活性基 团或者某种 活性结 构 ,使之不易被体 内的酶 破坏 ,从 而降低药物使用剂量 或提 高疗效 。例如 ,羟基喜树碱 的结构 中有 内酯环 ,该 内酯环 在不同 的 p H下有开 环和 闭环 两种状态 。我们 的 研究证实 ,闭环型药物 的疗 效要 比开环型药物 高 3~4 倍 ,故若将 闭环型的羟基喜树碱包裹在脂质 体 中,就 可 以使 羟基喜 树碱保 持闭环状态 ,从而降低使用剂量并 提 高疗效 。但市售 的羟基喜树碱 注射液通常因溶解性和 p H 等因素而呈开环状态。 5) 降低药物毒 、副反应 。 国内、外研究表 明,很 多药 物制成 脂质体后 ,机体 对其的耐受量都有不 同程度 的提 高。脂质体 的这个 特点 使临床通过增加用药剂量来提高疗效成 为可能。其原 因 是药物经脂质体包裹后 ,进 入体 内后不会 立即全部释放 , 而是 随着 时间的推移逐渐释放 ,由此避免 了药物峰浓度 所产生 的不 良反应 。脂 质体 的这一特点对抗肿瘤药物来 说也许特别有 意义。抗肿瘤药 物的疗效通常与用药剂量 呈正相关性 ,但抗肿瘤药物 的使用 剂量通 常受到抗肿瘤 药物本身毒 、副反应 的限制 。若将抗肿瘤药 物包裹在脂 质体 中,就有可能 在不增 加药物 毒 、副反 应的前提 下 , 通过提高剂量 而达到提高疗效 的目的。 6 修饰脂质体膜表面特性 ,增添作用特点 。 )
脂质体在抗癌药物给药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分析
脂质体在抗癌药物给药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脂质体给药系统在抗癌药物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脂质体给药系统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理,发现其中的缺点和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结果脂质体具有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好、靶向性高的特点,但其在特殊情况下会发生药物渗漏及不良反应,需要继续研究。
结论抗癌药物脂质体给药系统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医学、药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问题定将逐一解决,给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抗癌药物脂质体给药系统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245-01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并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仅在美国就有上百万癌症病例发生,因癌致死的患者高达五十万人[1]。
目前临床对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学药物三种方法联合治疗,因此抗癌化学药物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抗癌药物虽然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但药物在体内的选择性较低,很难全部抵达癌症部位,并且会对机体正常细胞起到杀伤作用,对人体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2]。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专家学者需要开发全新的给药系统对癌症进行药物治疗,从而提高药物疗效,改善癌症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按照一定比例在分散系中形成的给药系统,其结构与细胞膜的双分子层结构相似,其可将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包封在双分子层结构中,从而改变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机体内分布特点。
1脂质体抗癌药物的优势对恶性实体肿瘤进行化疗药物治疗时,传统的化疗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容积均较大,为了达到临床治疗目的,通常会采用大剂量的抗癌药物[4]。
抗癌药物没有选择性毒杀人体正常细胞,产生杀伤作用,从而导致药物有效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之间的差距较小,药物的安全范围变窄。
将化疗药物包封与脂质体内,可很好的降低抗癌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容积。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
结构特点:分子中有一个蒽环
作用机制:能嵌入DNA的相邻碱基对之间,使DNA链 断裂,阻碍DNA及RNA的合成
药物分类: 抗肿瘤抗生素、插入DNA中干扰模板作用的 药物、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适应症: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多发性骨 髓瘤、肝癌、骨及软组织肉瘤、肺癌等等,抗瘤谱极广
优势:抗瘤谱广,对许多人体恶性肿瘤有明显的疗效, 为临床最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
Annals of Oncology 15(2004): 440–449
PLD 50mg/m2四周方案与 传统多柔比星60mg/m2三周方案等效
总生存时间比较(OS)
HR = 0.94 (95% CI for HR 0.74–1.19)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
Annals of Oncology 15(2004): 440–449
粒径在1m5m脂质体药物传输系统的优势能够增强所载药物在人体内的稳定性和药理作用使药物稳定抵达靶组织后释放减少所需药量降低毒副作用小单室脂质体在治疗肿瘤时具有被动靶向特性还可制成免疫脂质体实现主动靶向性由于脂质体的亲水和亲脂两重特性能够携带脂溶性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组织弥补一些重要脂溶性药物不溶于水的缺陷libod即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又称为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pldpegylatedliposomaldoxorubicin是一种采用先进的隐形脂质体技术包封具有被动靶向特性的多柔比星新剂型用于传统蒽环类药物多柔瘤治疗学上具有疗效提高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以及脱发等副作用显著降低等巨大优势
研究结果—不良反应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
PLD单药治疗复发性卵巢癌
疗效优于 拓扑替康,患者更易于耐受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14(2001): 3312-3322
脂质体技术在药物中的应用与展望
脂质体技术在药物中的应用与展望发表时间:2019-11-05T09:09:14.7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作者:褚岩凤张文霞孙欢欢蒋佳文[导读] 脂质体药物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靶向性优势,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保护药物活性基团,降低药物毒、副反应,减少药物的血管刺激性。
褚岩凤张文霞孙欢欢蒋佳文(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紫龙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125)摘要:脂质体药物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靶向性优势,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保护药物活性基团,降低药物毒、副反应,减少药物的血管刺激性。
本文对脂质体的上市药物进行汇总,简单介绍脂质体的技术分类以及工业化难点,对未来更多进入临床应用之中的脂质体药物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脂质体;技术类型;工业化;前景一、前言脂质体由磷脂组成,磷脂由亲水头部与亲脂尾部组成,在范德华力作用下自身形成脂质双层球。
脂质体外部是亲水部分,里面是水核,中间夹层为亲脂性部分。
亲水药物可以在水核中存在,而脂溶性药物则可以出现在由磷脂尾部组成的脂质夹层中。
特殊的构造使得脂质体早在1970年代已是纳米医学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热点。
目前已经上市的脂质体药物如表1。
二、脂质体在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特性1.具有一定靶向性肿瘤细胞有较强的吞噬能力以及肿瘤等病变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缝隙远大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
当粒径较小的脂质体循环运输至肿瘤所在部位,其进入肿瘤病变部位的机会增多,且更容易进入肿瘤组织内部。
另外,脂质体进入体内后容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故脂质体更容易在肝脏、脾脏、肺和淋巴等器官(组织)中聚集,有利于药物到达肿瘤及其扩散组织发挥抗肿瘤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器官(组织)靶向性。
2.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脂质体包裹药物后,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较未采用脂质体包裹的药物明显延长。
这是因为质体包裹以后,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仍然以脂质体形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才逐渐从脂质体中释放出来,而被肝、脾、肺和淋巴等器官中网状内皮细胞所吞噬的脂质体,其中也有一部分会返回循环系统,从而使得体内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有效的治疗药物浓度,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4 2 - NODFA PKNDF HRDJ@DF MDFMOJ;%1 2 5OC 2 ’ NODFA PKNDF AS@F MDFMOJ;89*0+ NODFA PKNDF "T% MDFMOJ; ./*0 NODFA PKNDF CKFQ MDFMOJ; :"; </ NODFA PKNDF MHCHF MDFMOJ
\KJDFHEOJBOFH@XA \JHN EPO ABHFQO %#&’("&#)*+ +,!’/!+ [ #] U # TDE $JHX, ’((’ , ?/ : <-() 2 <-<*U 5KJJD] 7,%@N .;V,VHAEDA #.$,!" #$= _AHBDC@FKJ@F:D N@CX BJHEO@F BPHABPDEDAO @FP@L@EHJ \JHN D AHKEPOJF .KAEJDC@DF NDJ@FO ABHFQO G]A@XOD AB=[ #] U .KAE # "PON, <00- , *? : <’0< 2 <’0*U "PH@ 1,:HFQ #1,7OO "3,!" #$= "]EHEHI@M \KJDFHAOAEOJEOJBOFOA \JHN D NDJ@FO ABHFQO -+#..(’/0/# +,=[ # ] U # TDE $JHX,’((* , ?) : <<+? 2 <<+0U 7@K W,5DFAHHJ ;.,:HFQ #1,!" #$= TOZ M]EHEHI@M AOAEOJEOJBO[ FH@XA DFX FHJAOAEOJEOJBOFH@XA \JHN EZH ABHFQOA H\ EPO QOFKA %#&1 ’("&#)*+ [ #] U # TDE $JHX, ’((- , ?? : <*/< 2 <*/?U [ <( ] & 7@K W,YDO Y:,.CDN T#,!" #$= TOZ M]EHEHI@M AOAEOJEOJBOFOA \JHN EPO ABHFQO %#&’("&#)*+ +,!’/!+ [ #] U # TDE $JHX,’((< ,?* : <-(< 2 <-(*U 收稿日期: ’((? 2 <(
影响以及 2/& 脂质体在荷瘤小鼠中的血液循环特 点, 断定脂质体的肿瘤积聚量与其在血液循环中的 循环时间有关, 并认为 02:456 脂质体和普通脂质 体的最大肿瘤积聚粒径为 &’’ 78。
[ "] 发现脂质体的肿瘤积聚性并不经常与 文献
。
!" 药物脂质体对肿瘤的影响
!# !" 脂质体在血液中的循环 !# ) 的摄 取$ 脂质体的粒径和从血液中被清除的数量之间有 着紧密联系
:";</ > -( > -( > -( ?= 0 0= + *= ) )= )= ?= < ’-= 0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0 *( *< **/ , *? "@ABCDE@F GHIHJKL@M@F
$ $ #+ $"
$ $ 脂质体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可由脂质体在血液 中的分布和储留时间、 脂质体从血液到肿瘤组织的 转移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积聚等因素决定了其药物 动力学特性和渗漏率设计。脂质体的成分、 粒径等 影响其在血液中的分布, 并可穿过血管壁而进入肿 瘤组织
[ & . *]
[ -] 研究了脂质体的粒径对肿瘤靶向性的 文献
[0, << ] -*
./*0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4 2 > -( > -( > -( ?= ? 0=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粒径对肿瘤靶向性的影响
杨莉斌< , 沈& 静’ , 胡& 荣<!
( <U 扬州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江苏 扬州 ’’/((< ; ’U 新疆医科大学第 / 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 ) 提要:根据脂质体在血液中的分布和储留时间、 在肿瘤组织中的积聚、 从肿瘤毛细血管中渗漏及其在肿瘤组织中截留的研 究, 综述了脂质体的粒径在药物动力学中发挥的作用, 并讨论了其粒径在设计抗肿瘤脂质体药物时的重要性。 关键词: 脂质体; 粒径; 肿瘤; 积聚; 血液循环; 药物释放
华西药学杂志 ’’ (*) : *’+ , *-( & ’(() , !"#・$%
究的进一步深入。
表 !" 化合物 # $ %& 抗肿瘤活性的 ’()* 测试数据 ( !+ ・ ,- . # ) 化合物 < ’ * / ? ) + 0 <( << <’ <<* </ <? <) <+ <0 ’( ./*0 ’0= ) <’= <(= < <?= 0 0= ( ’*= + <+= < )= 0 <0= * ?= + ’*= < > -( </= < *= ?= <?= + <0= ( ’)= < > -( > -( %1 2 34 2 ’’= < 0=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0 ’?= + ’/= 0 > -( %1 2 567 2 ’ 89*0+ > -(= ( /= ? )= + <?= 0= 0 ’/= ) )= + *= / <(= 0 -= ( )= ? <(= 0 *= < -= * *= *= + -= + </= 0 <-= ’ > -( ’*= + 0= + += 0 ’(= * <<= ’/= 0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化合物 ’< ’’ ’’? ’) ’+ ’0 -( -< --’ ,
[ &, #]
血液循环时间相联系, 而脂质体的粒径是其优先考 虑的因素。然而, 粒径 9’ 78 的包封药物的长循环 脂质体和粒径 *’ 78 的普通小单层脂质体在血液中
[ &’ ] 循环时 间 与 肿 瘤 的 积 聚 量 则 相 反 。&’’ 78 的
032 多柔比星脂质体有较高的血药浓度, 可增加循
[ "] 研究了 #’ . #’’ 78 的软硬两种脂质体的肿瘤 献
清除率。虽然 &’’ 78 的硬脂质体在肿瘤和血液循 环中积聚量都比相同粒径的软脂质体高, 但两种脂 质体在 &’’ 78 时的肿瘤清除率都最高。提示脂质 体从肿瘤毛细血管到肿瘤组织的过程可能与其膜流 动性和血循环水平无关, 而由粒径决定。由不同类 脂组成的 9’ 78 或者 &’’ 78 脂质体的肿瘤清除率 无改变, 这也说明脂质体由血液到肿瘤中的转运过
[ && ] 环半衰期, 但并不能提高在肿瘤中积聚的浓度 。 [ &+ ] 文献 比较了不同粒径的阿霉素脂质体注射后不
。脂质体的粒径会影响其在血液中
的分布, 因为脂质体能被 /01 摄取。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的摄取被各种各样的血液蛋白 ( 如免疫球蛋白 和补体) 所介导。脂质体粒径的减小就减少了被血 液中补体识别的可能性, 其在血液中的循环还受到 磷脂组成的影响, 饱和磷脂、 胆固醇、 神经髓鞘磷脂 可以减少脂质体膜的流动性, 延长脂质体的血循环 时间; 而磷脂酰甘油、 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二鲸蜡酯 等带负电的磷脂则可缩短循环时间。 !# !# $" 长循环脂质体 $ 运载药物到靶点应避免脂 质体被 /01 摄取。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 2/& ) 、 鞘 髓磷脂、 聚乙二醇 ( 032) 联结的磷脂、 十六烷基葡萄 和唾液酸制成的脂质体, 与普通 糖醛酸 ( 02&456 ) 脂质体相比, 显示了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 2/& 和 032 联结的 &’’ . +’’ 78 的脂质体有最长的血浆半 衰期, 提示 2/& 通过减少脂质体表面所吸附的血液 蛋白而减少了被 /01 的识别和摄取, 2/& 的结构决 定了其特性。 032 脂质体的 032 层空间障碍和表 面亲水性减少了联结到脂质体上的血液蛋白, 从而 减少了被单核吞噬细胞的摄取。 2/& 和 032 脂质体延长血循环时间最长的约 &’’ 78 粒径。因为粒径超过 &’’ 78 的脂质体会缩 短在 血 循 环 中 的 时 间, 并 被 肝、 脾 摄 取; 粒径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