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性](https://img.taocdn.com/s3/m/09014feb770bf78a65295430.png)
的相关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沃土。
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特征的分析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内在的关联。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特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憧憬下提出来的。
这12个通俗易懂的词汇有着极其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主体层面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1、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4个简单的词汇高度概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领域中我们所在追寻的价值理念。
富强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的一种描述,它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种应然状态,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础。
民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状况的一种表达,其实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是中国亿万劳动人民苦苦追寻的政治夙愿。
文明是在生产力的相关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累积与丰富,社会生活出现很大进步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状态,它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和谐指的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达到的环境氛围,是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
2、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关于社会基本属性的一些价值取向。
在马恩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它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机会面前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参与权。
公正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最妥善的处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最大范围的实现。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可靠保证。
3、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6a823ea51e79b8969022654.pn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50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有最深厚的根基。
这需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用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根基,不断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一核心价值观有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从这三个层面梳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国家之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治国理政中非常强调国家的德性。
国家的德体现为统治阶级的德,核心是君王之德。
国家之德是当代中国价值观需要传承的内容,也是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培育的根基。
概而言之,古代强调国家之德,主要包括国家统一的价值追求、民族强大的价值理想、本固邦宁的价值传统等方面。
其一,国家(天下)统一的价值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根基。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追求统一有两种价值传统,即天下大同的价值传统和国家统一的价值传统。
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同样需要继承这种价值信念,把推动国家实现统一作为社会的价值目标。
其二,为政以德的价值传统。
在传统价值观中,为政以德主要体现为仁政、尚中、贵和等。
历朝历代,君王都被要求实施仁政,以安天下,都认同本固邦宁的道理,以图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古代为政以德的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其三,古代追求富强的价值传统。
实现富国强兵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中国古代追求富强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法家和儒家的价值观念之中。
尽管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目的一致。
其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传统。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都把民作为根本,视为基石。
以民为本,是国家安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当代中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坚持这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传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 ( )土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 ( )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6f18599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a.pn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土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中国历史文化土壤。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高中政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十课第一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件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十课第一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2191b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1.png)
二、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 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 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 引领作用。
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 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 明素养。
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1.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 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 凝聚力、感召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 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 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体现了时代精神。
所以,现代家庭有必要重塑家风、传承家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具有广泛的群众 基础和社会基础。良好的家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 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家风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社会生活的最富成效的载体。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良好的家风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答案:①良好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 成部分。良好家风体现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公民个 人价值取向在家庭层面的具体体现。
1.教材 P106 [提示]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 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 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价值观是人们对待具体事物 的不同看法,不同的人价值观会有所不同。因此,观点一 正确,观点二有所欠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298a00676a20029bd642de8.pn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文章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立足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两方面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土壤与基础;从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要深入阐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等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中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在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从国家,到社会,到个人,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问题非常多,这里重点关注一个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一个国家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的源泉,也是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根本。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习总书记的讲话实质上已经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这样两句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土壤与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土壤与基础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文化的沃土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文化的沃土](https://img.taocdn.com/s3/m/afa01c5e77232f60ddcca1dc.png)
(作者:山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
“继往”与“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中华文明前后相继,交相更替,生生不息,积累了丰富厚重的文化思想和历史积淀,创设了普遍认同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特别是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不仅成就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活秩序,来到今天也依然光芒四射、魅力无穷。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是在对小农经济与封建政治关系的思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些价值观念必然与现代社会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会产生无法回避的矛盾甚至冲突。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回到过去、守旧复古,也不能一棍子打倒、全盘否定,还是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价值观的不竭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彻底批判了传统文化精神中封闭、狭隘、保守、落后、专制、奴化等弊病和局限性,又弘扬了其大同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优秀品质,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沿着批判性、科学性、开放性、现代性进行了革命性重塑,建立起了人们易于接受、便于践行的新时代的价值体系,必然会在继承与扬弃中前行发展。
“本来”与“外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收并蓄集内外于一体。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和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身精神命脉,丧失自身特质。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的灵魂与母体,须臾不能脱离和怠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守“本来”、粹取精华,才能展现自有的色彩、焕发无限生机,成为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价值理念。但坚守“本来”,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相反,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从传统文化的最深处寻找能够获取公民认同、引起大众共鸣并最终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价值理念,同时也需要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因子,广泛借鉴世界“外来”文明成果,反映人类最美好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我们既要反对把西方的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又不能把属于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拱手让给西方。坚守“本来”、吸收“外来”,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善于在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的对比中抓住最关键、最根本、最核心的精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社会主义运动的价值导向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ac00990114791711cc79172c.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传递向心力,汇聚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正能量,提供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指南,蕴涵着丰富的时代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与精神追求决定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蕴含着民族的德性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基础和资源基础。
辩证而有创造性地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和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整个民族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都凝聚其中。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文化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集中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这一层面来讲,认同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
《唐律疏议释文》中讲到: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绝不在于血统的缘故,而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传习,认同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身份的都是中国人。
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不仅仅源自中华儿女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也源于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就是倡导在热爱祖国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自由的国家,其思想精髓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一脉相承。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德性理念。
在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看作是对人的本质的要求,强调对人的教化,在文化的不断绵延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美德、伦理和人生哲学。
比如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仁是最高美德,内涵丰富,推己及人、爱人以及忠恕之道都是其应有之意.再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态度以及孝悌友爱、兄友弟恭的伦理精神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些内容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理论支撑,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教育资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714744877232f60ddcca192.png)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者:杨冬丽来源:《商情》2014年第33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依据,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当前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这段话,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着根本作用、占据着基础地位。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依据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千古绵延,但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全盘西化的思潮彻底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价值体系。
在文革时期,社会及文化的动荡彻底摧毁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依赖。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们对经济利益追逐的过程,同时也是部分人对传统美德和先进价值观念排斥并抛弃的过程。
在当代,无数惨痛的事实说明,中国经济的崛起更需要人们价值观的崛起。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开始,任何时代新的社会意识,一定建立在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珍贵的思想资源和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不可能也不可以嫁接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来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自身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价值依据。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点亮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含解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点亮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18aa7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b.png)
作文主题训练---------点亮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
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材料二:600多岁的故宫,早已一改严肃、古板的面孔,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网红”,“故宫猫”吸粉无数、“朕已阅”胶带纸热卖、《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火、各色口红手慢无、故宫“紫禁城上元之夜”灯光秀一票难求……故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提振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材料三:“国潮”是一种现象,它需具备两个要素:其一,要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其二,要与当下潮流融合,更具时尚感。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
没有高质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校文学社近期正在开展以“点亮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征文进行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正逢大学毕业季,中国某些高校毕业生摒弃西方的毕业服,设计出中式毕业服,以我国传统进士服和状元帽出镜,温文儒雅,高贵与文雅并存。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风才是世界风。
材料二:习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袭、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生逢盛世,使命重大,责任艰巨。
读了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扣住青年的身份,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900字。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d7ba9c7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d.png)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培育的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各类相辅相成的关系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而我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对几所高校的大学生的采访、观察等方式了解到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了学校对大学生这方面的思想该进行怎样的培育和促进工作。
关键:高校;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社会生活后,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的传统文化,所以从中华文明成果的角度来看,它发挥着最根本的创造性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不仅引领了伟大中华民族复兴梦想实现的价值,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理论等各个方面的价值都表现出来;作为其内核,代表的内容也能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具体时间方面的要求和具体涵盖的内容。
提出了对于当前社会发展建设的具体要求,不仅要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更要与时俱进,对于祖国和社会还有公民都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发展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发展相伴随。
文化就是既结合政治又链接经济最后融合体现在精神层面的活动和产品。
它包括人们的基本三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性质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语言以及其他非意识形态方面。
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励人们了解世界并改变世界。
其自身的社会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深远而广泛地影响了全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些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在实施强权政治,进一步提高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想要为所有国家作出决定。
社会主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是作为根本内容的,任何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都会有助于该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发展。
因此,一个想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国家不应该再无意国家的培养,渗透也离不开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11cd7b25eefdc8d376ee32fd.png)
立 足 中华优 秀传 统 文化
“ 分 别性 ” , 主 张 宽 容 、 平 和 、兼
中华传 统文化博 大精深 , 源 远 流 序 的 统 一 , 自觉 对 历 史 与 现 实 予 以评 收 并 蓄 、 吸 纳 众 流 , 主 张 会 通 、综
长 。在 中 国 这 ~ 地 域 上 , 生 活于 斯 的 判 褒 贬 , 丰 富 的 天 地 人 相 接 相 处 的 智 合 、 整 体 、融 摄 。 我 国 汉 代 的 文 官
地 一以贯之地 延续 了下来 , 没 有 被 外 历 史 经 验 , 鉴 古知今 , 究 往穷来 ; 重 视 义 、 和 平 ” 八 个 字 作 为 中 国 文 化 的 来 文 化 的 冲 击 所 中断 , 成 为 世 界 文 化 实 践 精 神 , 知行 合一 , 通经致 用 , 明 体 精 神 特 质 。 中 国 人 几 千 年 爱 和 平 , 都
各 时 代 、各 地 域 、各 民 族 的 人 群 , 其 慧 , 包 括 动 态 平 衡 的 中道 等 等 。其 中 政 治 、文 治 政 府 , 较 之 罗马 的 武 人 专
历 史 文化 与社 会 生活 复 杂多样 、丰 凸 显 了 中 国人 与 中 国 文 化 的特 征 : 保 政 不 知 要 文 明 多 少 倍 。 我 国 陆 地 与
史上 的奇 观 。在 人 类 文 明 史 上 , 尚 达 用 。
是 出于天 性 , 我 们讲 谦让 , 同 时 不 主 张屈 辱的和 平 , 以 自卫 国 家 为 大 义 ,
中居 于核 心地 位的 “ 仁 爱 ”精 神 。
土 性 有 机 结 合 的 产 物 ,其 中 所 有 内 刘 勰 文 心 雕 龙 说 : “ 经 也者 , 恒 以 “ 仁 爱 ” 为 中 心 的 仁 、诚 、 忠 、 容 与 因 素 都 是 传 统 与 现 代 、世 界 文 久 之 治 道 , 不刊之 鸿教也 。” 诗》 化与 中国文 化 双 向对流 、相互 渗透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9bfabcc403d8ce2f0166233c.png)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摘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属性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当代的优秀代表,因而它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也要赋予中国传统价值观以现代文明的特征,在现代文明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因而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去激活中国传统价值观里的社会主义文化基因,也是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再生和创新。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7-0120-01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存联系,新的社会意识一定是建立在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
其核心思想“和谐”,更是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始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从狭义上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然传统文化不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过去的文化、静态的文化,文化传统则是现实中的文化、是动态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大于文化传统的概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
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我国传统文化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家。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可以分为“仁、义、中、和”四个字。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内核。
这种“仁”的思想道德推广到政治,就是实行“仁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678e63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6.pn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从国家层面来看。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
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
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e32625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a.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历来的精神财富,它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风采。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点及其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探讨并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并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儒道兼容和兼济的理念以及佛家思想等,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和国的关系,提倡家庭和国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尊重长辈敬爱幼辈,照顾家人。
而对于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应为国家社会的利益着想,忠于国家,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献身。
二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讲究道德修养、仁爱之道、孝道等,提倡人伦关系和睦,强调礼仪和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
三是文化传统的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兼爱”,包容一切,尊重他人的差异,不强求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推崇和而不同的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谐性及仁爱之道,它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倡导全体公民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安宁而努力奋斗。
二是民族团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民族团结,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倡导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8d1e94dafab069dc50220195.png)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者:陈卿庆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4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体现,它是促进我国不断发展的不不竭动力源泉,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
我们要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要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让其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大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前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足发展的根本,我们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不断吸收其精华,对其进行大力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如果要抛弃我们的文化,就相当于自断手脚,这样我们的社会根本不用谈什么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它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凝聚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领导人民的重要思想武器,它能够大大激发我们社会的正能量,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虽然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的正统思想,但是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时代,这说明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各种文化共同发展,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在各种文化的竞争下,才能不断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我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华文化一直在进行着一代一代的延续,并且不断的进行了完善,形成了如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的文化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历次的外来入侵中,我们的文化一直没有被同化,展示出了我们文化强大的凝聚力。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性和修养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教导我们做人要虔诚和虚心,而这种表现就我们中华文化的道德性和修养性的表现,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培养了我们民族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这种宝贵的品质在如今都激励着中华民族要一如既往的艰苦奋斗,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9206e7e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c.png)
kil:xzzk666@ | 保对乎马I由垡优番倍铱立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〇王传礼摘要: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精髄,文化与价值观天然地具有紧密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历史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在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上高度契合。
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追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及国家,在不断发展和前进过程中不得不直面的重要问题。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我国现代化过程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反思。
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优势和生命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要看到传统文化由于受时代、历史的局限,也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甚至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要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高度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内涵丰富,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延续至今。
在流派纷呈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人最基本的精神追求。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这种追求在当今时代的延续。
从某种程度看,“修身是个人层面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要求。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https://img.taocdn.com/s3/m/216b07a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9.png)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引言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内涵。
这些传统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思考,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忠孝仁爱,倡导礼义廉耻,提倡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教敦行,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内在修养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它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智慧和社会谐和的理念,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了为人民服务、诚信守法、勤俭节约等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捍卫和平、追求共同富裕等内容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国人民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体。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广大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多个核心价值理念,对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和行为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才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积极实践、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d322c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8.pn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礼节等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并传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品质。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延续与体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相互促进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传承发展二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影响、传承、延续、体现、相互促进、融合、优势、推动、共生共存、发展与繁荣、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是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奋斗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品质等,这些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宝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相互继承的关系,又有相互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积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二者的优势,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d248cf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2.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两者在道德、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共同点,共同体现出一种爱国爱民、诚信友爱的核心价值。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和互补也丰富了彼此的内涵,推动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指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传承,弘扬,共同点,融合,互补,共同发展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有传承和弘扬的关系,也有共同点和融合的可能性。
在当代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公正、和谐等理念相互呼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提供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这种相互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两者之间产生了共同点,如强调人民至上、社会稳定和谐、强调道德伦理等等,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和互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共同发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共同促进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de0434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d.pn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体现,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十四个方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全社会价值取向的根本指针,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撑。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形成了孔孟之道、礼乐之邦、诗画之乡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注重的是人伦道德、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强调的是自我修养、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忠孝、仁爱礼仪、谦和谨慎等为核心,强调儒家的“仁者爱人”、“义者治国”、“礼者安邦”等传统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引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与精神追求上存在着显著的契合和统一。
在价值取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等重要价值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自觉,即应当真正了解中华文化自身的宝藏及历史上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全盘西化派、文化虚无主义与自戕主义者全面否定中国文化,有很多所谓的根据其实是无据,是“莫须有”,是以他们想象中的西方来批判想象中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有关中国文化的系列指示,实际上是要通过四个“讲清楚”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尤其是价值观自信。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这一地域上,生活于斯的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的人群,其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复杂多样、丰富多彩。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族群、各文化与宗教,在这里不断碰撞冲突,交叉整合,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从上古先民至今,中华文化虽历经曲折变化,不断改易,然顽强地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下来,没有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中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在人类文明史上,尚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具有如此的柔韧性、连续性。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内在自我的独特精神,且具有很强的包容融合、吸取消化并进而同化不同文化的能力。
中华文化的根源在六经之中。刘勰《文心雕龙》说:“经也者,恒久之治道,不刊之鸿教也。”《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乐》经不传,又谓五经)并不神秘,是夏商周三代时期人们的生活世界的记录或反映。六经是诸子百家共有的精神源泉。六经的精髓是什么?是对天地、生命的敬畏,肯定“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公平正义社会的憧憬,对人文价值理念、多彩多姿的文化与多种审美情趣的追求,自由人格与相互关爱、和谐与秩序的统一,自觉对历史与现实予以评判褒贬,丰富的天地人相接相处的智慧,包括动态平衡的中道等等。其中凸显了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特征:保留了对天的信仰又偏重于人文实务;特别肯定人与自然,人与人,家族、宗族内外,族群、民族、宗教之间,人之内在心灵与身体生命之间的融合;重视教育,强调礼乐教化与道德精神;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善于总结历史经验,鉴古知今,究往穷来;重视实践精神,知行合一,通经致用,明体达用。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孔子继往开来,整理六经,创造性地转化三代尤其是周公以降的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基本规模,尤其是点醒、凸显了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仁爱”精神。以“仁爱”为中心的仁、诚、忠、恕、孝、悌、礼、义、廉、耻的价值观念体系为尔后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所继承、弘扬。在政治文化上,儒家强调王道、仁政、德治,有民本主义、民贵君轻的传统。
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周代的官方教育,是以六经为中心的教育。《周礼·大司乐》指出,让有道有德者以乐德教国子。而乐教中的六德是:忠诚不偏私,和而不同、刚柔适中,恭敬,恒常,孝敬父母,友于兄弟。这六德就是当时的核心价值观。在“天下”观的指引下,乐教的功用与目的是:“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
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五四“全盘西化”思潮,特别是文革“全面反传统”,对我们的文化之根伤害甚深。近30多年来,权力与金钱拜物教盛行,人们开始反思意义世界的失落与安身立命的危机。民间自发掀起了所谓“国学热”“儒学热”,以弥补体制内的国民教育中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与教养的严重不足。民间对中国自己本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人生智慧有了需求。官场腐败的严重,也使人们认识到,除了制度、法治的完善,还有官德、吏治的整饬和重建问题。我国古代这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值得借鉴。
在观念与价值层面的文明上,儒家“仁爱忠恕”,墨家“兼爱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为怀”,宋明理学家“民胞物与”等理念,成圣人贤人,成真人至人,成菩萨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一系列修养功夫论等,都是了不起的调节身心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宋代以后,四书取代五经,下移民间,远播海外,五常、四维、八德等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成为整个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的精神文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成为草根的老百姓的生活信条与“百姓日用而不知”之道。一直到今天,我们从老百姓身上还能体会到这些善根的存在,如天津蹬三轮资助贫困学生的白芳礼,湖北的信义兄弟等。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
“五常”指五种基本的道德原则“仁、义、礼、智、信”。孔子以前的思想家与孔子已分别提出了这些道德原则。子思、孟子明确指出“仁、义、礼、智”四德。西汉贾谊、董仲舒正式提出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道,将这五种基本道德原则视作人的“常行之德”。东汉班固等撰《白虎通义》和王充撰《论衡》,都指出仁、义、礼、智、信是“五性”、“五常”,重申它们为五常之道和常行之道。“五常”是中华民族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汉代奠定了中国的基本格局与治国范式。朝野关注的焦点是“内裕民生”与“外服四夷”,因此尤其强调文治武备。中国文化的一种取向,即文化观念重于民族观念,文化界限深于民族界限。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中的“和合性”大于“分别性”,主张宽容、平和、兼收并蓄、吸纳众流,主张会通、综合、整体、融摄。我国汉代的文官政治、文治政府,较之罗马的武人专政不知要文明多少倍。我国陆地与海洋的丝绸之路开辟甚早,中国人对外从来没有殖民、侵略、种族灭绝的传统。孔子讲“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倡仁爱,泛爱众,修身律己,与人为善。孙中山先生接受蔡元培先生的建议,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中国人几千年爱和平,都是出于天性,我们讲谦让,同时不主张屈辱的和平,以自卫国家为大义,对侵略者一定要予以严惩。中华民族的忠义英烈千古传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一指示十分重。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坐实为我国现代化与现代文化的“本根”(不是枝叶)、“本体”(不是功用)、本位(不是客位)和“主体”(不是客体、对象),才不至于左右摇摆,迷离失据。由此而开出的现代化才真正是我国的、健康的现代化,这当然不是要排斥借鉴人类其他古今文明的精华与优长。
据《国语·楚语》,春秋时期即使在楚国,也有传习六经的传统。从楚庄王时期的大夫申叔时回答庄王如何教育太子的资料中,不难知道楚国君臣也强调诗礼之教,重视仁德、孝顺、忠诚、信义的价值指引。
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总结,源于春秋,确立于汉代,是安定国家、稳定社会的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五四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思想界流行所谓中国国民性的讨论,其中不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成分,也有对中国文化与国民性中的阴暗面的深刻自省、检讨,这是有益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里也非常复杂,不排除有西方、日本的一些人以所谓“劣等人种”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恶意歪曲、贬损。乃至今天的一些年轻人一谈起中国的国民性,就只有劣根性而没有优根性、自根性。有的人把人类各民族都有的某些病态、负面的东西全都算在中国人头上。我们中华民族与文化在世界上延续了几千年,当然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即民族精神,有自己的价值系统。这些价值曾经对西方近代启蒙运动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世界上几个著名的《人权宣言》与《世界伦理宣言》,都借取了孔子、儒家价值观的“仁爱忠恕之道”。中国现代文化与道德文明建设,不能建立在沙漠上,不能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资源的“彻底决裂”“斗倒批臭”“信口雌黄”上,这也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思想遗产的继承。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只有振兴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其积极层面,参与现代世道人心的重建,才真正可以调治国民中不尽如人意的文明教养的缺失。多维厚重的中华人文精神超越了单维度、平面化的西方启蒙理性与功利主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长久远的价值,对西方近代文化的缺失有补偏救弊之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文化的世界性与本土性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中所有内容与因素都是传统与现代、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双向对流、相互渗透与包含的结晶,它同时又是常变统一的开放体系,是流动、变易着的,而在流动、变易之中又有普遍的常道。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特别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启发我们思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