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书 教案
直书
3、直书:直书就是实录,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惩恶扬善,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2、合作探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把握文章的观点。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了解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行文可作写作借鉴之处。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史学家。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2、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3、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4、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5、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6、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7、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直书》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限时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直书”的文化内涵。
【学习目标】
秉笔直书教案
秉笔直书教案一、教案背景作为一名教师,教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前规划教学内容和步骤,使教学更加有条理和高效。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秉笔直书,即直接将教案写下来的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教师将能够掌握编写规范、详细和易于理解的教案的技巧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教案以及教案的作用;•掌握教案的基本结构和编写要求;•学会运用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教案;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
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内容,帮助教师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2.教案的作用–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清晰地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确保教学有序进行;–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步骤,确保教学过程合理、连贯;–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教案是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能够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教案的基本结构–教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教案标题:简洁明确,能够准确概括教学内容;•教育阶段和学科:说明本教案适用于哪个教育阶段和哪个学科;•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要与教育阶段和学科要求相适应;•教学内容:详细列出本节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要合理安排,前后衔接;•教学步骤:详细分解每个教学环节,包括教学活动和时间安排;•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评价方式,用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资源:列出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节课的备课提供参考依据。
4.Markdown文本格式–Markdown是一种轻量级的标记语言,简洁、易读、易写。
在编写教案时,可以使用Markdown语法来美化教案的格式,使其更易阅读和理解。
–常用的Markdown语法包括标题、列表、链接、粗体和斜体等。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优秀14篇)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优秀14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1、板书:秉笔直书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汇报交流,以读促思:(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讨论:太史仲用怎样的神情说的?(面不改色、冷笑)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轻蔑、坚定)(4)“我当然爱惜生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
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要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畅谈体会,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质疑:下文哪句话证实了“还有要写的人”?指导朗读(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1、分角色朗读课文。
直书-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直书-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案介绍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选修教材中所选用的中国文化经典进行深入的研读而设计,旨在通过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以经典思维来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围绕人教版选修教材中所选用的中国文化经典,包括但不限于《论语》、《孟子》、《道德经》、《红楼梦》等进行深入的研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背景及传统价值;2.重要观念和人物形象;3.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阅读解析法:鼓励学生仔细阅读经典文献,了解文献中的重要细节,分析作者的用词和语气,理解作者的意图。
2.讨论研究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文学鉴赏和讨论,交流个人的看法,加深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认识。
3.演讲展示法:鼓励学生以个人的方式,通过展示、演讲等方式,将自己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认识分享给其他同学,增强自信心。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文化背景及传统价值1.1. 学习对象:《论语》1.1.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论语》,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1.2. 学习内容1.《论语》的历史背景;2.《论语》中重要观念和人物形象。
1.1.3. 学习方法1.阅读分析;2.讨论研究。
1.1.4. 学习成果1.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熟悉《论语》中的重要观念和人物形象。
第二步:重要观念和人物形象2.1. 学习对象:《孟子》2.1.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孟子》,了解其核心思想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
2.1.2. 学习内容1.《孟子》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影响;2.《孟子》中重要观念和人物形象。
2.1.3. 学习方法1.阅读分析;2.讨论研究。
2.1.4. 学习成果1.了解《孟子》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影响;2.熟悉《孟子》中的重要观念和人物形象。
初中纸质书教案怎么写
初中纸质书教案怎么写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阅读习惯。
3. 通过阅读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基本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2. 阅读理解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3. 针对性的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基本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阅读理解基本技巧(15分钟)1. 快速浏览,把握文章大意。
2. 细读题目,明确答题要求。
3. 精读文章,寻找关键信息。
4. 分析推理,合理推断。
5. 组织语言,准确答题。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文章和题目,示范阅读理解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阅读理解基本技巧的掌握情况。
二、讲解阅读理解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5分钟)1. 常见问题:主旨不清、理解错误、推理不当、表述不准确等。
2. 解决方法: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合理推理、准确表达。
三、针对性阅读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阅读理解的经验。
3. 教师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理解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长期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有明显提高,从而评估教学效果。
初中整本书教案模板
初中整本书教案模板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感悟作品主题。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内容:1. 教材:《XXX》2. 教学重点:全书脉络梳理、人物关系分析、主题探讨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深刻内涵、感悟作品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兴趣: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2. 明确目标: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二、自主阅读(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按照指定的阅读内容,自主阅读。
2. 阅读指导: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三、全书脉络梳理(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书,梳理全书脉络。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全书的认识。
四、人物关系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人物,分析人物关系。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分享分析成果。
五、主题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探讨作品主题。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今后的阅读计划。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阅读笔记: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做好阅读笔记。
2. 撰写读后感: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撰写读后感。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
2.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3. 学生文学素养的丰富。
4. 学生课后阅读习惯的养成。
以上为《XXX》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初步设想,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秉笔直书教案 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秉笔直书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本课教材分析: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
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
课文透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人物语言贴合人物身份。
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
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
这不仅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必须的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潜力。
在学习中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强。
本课的学习应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更深入的理解课文资料,透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重点理解课题,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由整理]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资料。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明白“竹简”是怎样回事。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
1、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能够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秉笔直书教学案例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秉笔直书教学案例9篇秉笔直书教学案例 1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语文北师大板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
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节选自《不怕死的太史》。
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
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抓住人物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设身处地体会太史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不贪图小利,廉洁正直,不畏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实记载历史的品格。
学生情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能力,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词语学习方面,学生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
但由于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抽象的人物精神、品质对学生来说仍然存在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到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性格。
在情感方面,学生对正直、廉洁的认识还比较懵懂,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实事求是,刚正不阿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1、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不贪图小利,廉洁正直,不畏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实记载历史的品格。
2、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熏陶感染、感知评价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一、解释词语,导入新课师: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充实我们的头脑。
直书选修教案
直书选修教案教案标题:直书选修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直书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2. 培养学生直书技能,提高他们的书法水平;3. 培养学生欣赏直书艺术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适用对象:高中生或成人学习者教学内容:1. 直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2. 直书的基本构造和写法技巧;3. 直书的艺术特点和风格;4. 直书的欣赏和鉴赏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并简要介绍直书。
- 提问学生对直书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直书的基本知识(15分钟)- 讲解直书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强调其独特的纵向写法。
- 介绍直书的发展历史,包括起源、演变和流行时期。
- 分享一些经典直书作品,展示其艺术魅力。
3. 实践直书写作技巧(30分钟)- 演示直书的基本构造和写法技巧,包括书写工具、纸张选用和用笔姿势等。
- 分步指导学生进行直书的写作训练,以常见汉字或词语为例。
-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并提供个别指导和反馈。
4. 欣赏直书艺术作品(15分钟)- 展示一些优秀的直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评论其艺术之美。
- 引导学生对直书作品进行鉴赏,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5. 创作直书作品(25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创作直书作品。
- 提供必要的艺术指导和技巧,帮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个性。
-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体展示和评价,激发课堂积极性。
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想。
- 向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直书的资源和建议。
教学资源:1. 直书的历史背景和艺术解读资料;2. 直书的书写示范视频;3. 直书的练习纸和毛笔。
评估方式:1. 学生书写过程的观察和指导记录;2. 学生的直书作品评价;3. 学生对于直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评论。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或实地考察与直书相关的场所和展览,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2. 鼓励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直书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设计和摄影等;3. 引导学生研究和探讨直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表现方式。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1.1 设计意图《秉笔直书》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
1.3 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的历史背景,理解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二、知识点讲解2.1 秉笔直书的含义秉笔直书是指在写作中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不隐瞒事实,不歪曲真相。
2.2 秉笔直书的重要性秉笔直书是历史写作的基本要求,只有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才能使后人了解历史真相,从而正确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
2.3 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在写作中,要遵循事实,不偏离真相,不夸大或缩小事实,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3.1 文章背景介绍《秉笔直书》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中国的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了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作者通过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示了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
3.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由引言、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提出了秉笔直书的概念,部分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秉笔直书的重要性,结论部分总结了秉笔直书的写作原则。
3.3 文章主题解读文章的主题是秉笔直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作者表达了秉笔直书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秉笔直书的含义和重要性,能够运用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进行写作。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正、客观的历史观。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并掌握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
5.2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秉笔直书的含义和重要性,能够运用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进行写作。
秉笔直书优秀教案
秉笔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
历史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一个描写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的小故事——《秉笔直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下这个故事。
(视频范读)2、故事读完了,相信同学们已经被太史们忠于职守,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距离我们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里面有些词语对我们理解课文有一些障碍。
现在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在预习的时候所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出示)这几位同学在预习的时候查找了许多的历史资料,非常会学习。
3、好了,这些学习上的拦路虎被我们清除掉了。
现在让我们自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下列要求:(出示自学要求)(1)、标出自然段。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想一想课文中有几位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好,开始吧,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你来说,对,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个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这些词会读吗?出示,你来读,完全正确。
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
这些字会读吗?出示,读得好,我们一起读一遍吧。
这里有两个多音字,(:互相相信相国宰相。
横:横竖横线蛮横横祸。
)谁来读给大家听,完全正确。
大家一起读一遍。
这些生字谁来读,你来读,完全正确。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秉笔直书”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思想的品质。
3. 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文字。
教学重点:1. “秉笔直书”的含义和意义。
2. 正确书写和运用文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秉笔直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思想的品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秉笔直书”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思考“秉笔直书”的含义。
2. 学生分享对“秉笔直书”的理解和看法。
二、讲解“秉笔直书”(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详细讲解“秉笔直书”的含义和意义。
2. 教师举例说明“秉笔直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正确书写和运用文字(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正确书写和运用文字的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书写和运用文字。
3. 教师点评学生的书写和运用情况,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秉笔直书”。
2.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延伸: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秉笔直书”的原则,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敢于表达真实思想,勇于秉笔直书。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秉笔直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是否培养了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思想的品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案例分析:秉笔直书的重要性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个关于秉笔直书的案例,例如历史记录、新闻报道等。
2. 学生分析案例中秉笔直书的重要性及其对事件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案例中秉笔直书行为的看法和理解。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北师四下《握笔直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北师四下《握笔直书》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握笔直书的基本要点和正确方法- 掌握握笔直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顺序- 培养正确的写字惯和良好的书写姿势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教案、黑板、粉笔、学生教材- 学生准备好笔和练册教学内容第一课:认识握笔直书1. 分享握笔直书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观察握笔直书的样例,引导学生认识直书字体的特点:笔划直、结构规范。
3. 与学生一起讨论握笔直书的正确姿势和笔持方法。
第二课:研究握笔直书的基本笔画1. 利用教材中的握笔直书字帖,给学生展示基本笔画的形状和书写顺序。
2. 使用黑板和粉笔,在黑板上演示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并让学生模仿练。
3. 强调学生要保持笔画的笔划直、结构规范,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第三课:培养正确的写字惯和书写姿势1. 分析学生写字时存在的常见问题,例如写字姿势不正确、笔画不直等。
2. 鼓励学生采用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惯。
3.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书写技巧和速度。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法:解说握笔直书的基本要点和正确姿势。
- 演示法:在黑板上演示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 练法:让学生根据示范练握笔直书的基本笔画。
- 纠正法: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帮助他们改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的正确与否。
2. 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作业,检查他们的书写质量和进步情况。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练握笔直书的常见字帖,提高他们的技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写字的规范和美观,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直书》
直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梳理《直书》关于治史的内容,了解刘知几独到的史学思想。
2与《曲笔》片段作比较,了解直书与曲笔并存的原因。
3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历史典籍。
【过程与方法】讨论法、阅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知几独到的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史家直书和曲笔的不足,合理地看待史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梳理了《直书》的文言知识和段落大意,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了解史官是怎么记事的。
播放历史断代短片。
司马迁撰史必须占有挑选资料,要确凿无误才行,正如视频中说的,错误的历史比空白更可怕。
刘知几更是倡导史官都注重直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刘知几的《直书》,梳理治史内容,了解他的史学思想。
二. 梳理内容三. 1文中写了哪几类史书叙述传统?分别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作者对他们又是怎么评价的?(为了更直观梳理出观点态度,我们来完成表格。
)明确:板书:直书实录难遇传今古书法不隐被恶名完成表格,逐步概括出中心论点和主旨。
中心论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板书)史书记录的对象是人,人有正邪之分,书史的目的是惩恶扬善,直书乱臣贼子的行径,彰显他们的恶名。
我们来齐读第一自然段后半部分,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况史之为务”齐读(继续完成表格)小结:从表格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主旨: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
我们来齐读最后一段,好好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盖烈士徇名”齐读。
问:梳理课文可以发现:虽然曲笔不被作者认同,可是用曲笔写作的史官不在少数,也并没有听说受到过什么惩处,反而作者推崇的史官因为直书其事有的结局凄惨--“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直书如此难以执行,刘知几给出了哪些解决方法以便直书呢?我们来看第二段,然后作答。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秉笔直书的含义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体会秉笔直书的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秉笔直书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诚实、正直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秉笔直书的含义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2)古代文学作品中秉笔直书的体现。
2. 教学难点:(1)秉笔直书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2)如何评价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秉笔直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讲解秉笔直书的含义。
(2)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秉笔直书的代表作品。
2. 课堂讲解:(1)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秉笔直书的写作手法。
(2)讲解秉笔直书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 案例分析:(1)让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找出秉笔直书的例子。
(2)分析这些例子如何体现秉笔直书的精神。
4. 创作实践:(1)引导学生运用秉笔直书的写作手法,进行短文创作。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秉笔直书的特点。
2. 结合课后练习,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秉笔直书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秉笔直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秉笔直书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学习经验和感悟。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秉笔直书方面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七、教学拓展1. 深入了解古代文学:(1)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深入了解秉笔直书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
《直书》教案
《直书》教案第一篇:《直书》教案《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其人其书刘知几(661―721)唐代著名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史通》:《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二十卷。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书》、《曲笔》篇。
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爱憎由己”。
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课时
【课题】第三单元直书
【教学目标】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其人其书
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史通》◎
《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二十卷。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
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书》、《曲笔》篇。
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爱憎由己”。
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人。
◇第一段(1)
原文: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
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译文:人秉受了上天赋予的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士人有各种各样的善行,邪和正是有区别的,曲和直是不同的。
那些邪的、曲的行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行事准则;那些正直的行为,被人所尊重,以为那是君子的德行。
◇第一段(2)
原文: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译文:然而世人大多都遵循邪曲而放弃正直,不遵循君子的脚步,而行为遵循小人的做法,为什么呢?俗话说:“正直像弓弦,死在路边;邪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
”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平安,也不违逆(权势)而遭受祸害。
◇第一段(3)
原文: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译文:况且史书的要义,就是要申明勉励惩诫,树立好的风气。
如果有做坏事的臣子,不孝顺父母的逆子,
淫乱的君主,如果不加隐讳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那么他们的恶行就会昭著于一个朝代,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千年。
史书记载的内容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实在是很可敬畏的呀!
第一段小结:提出中心论点: 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第二段(1)
原文: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译文:(直笔记史)如果在可以做的时候这样做,就会安顺;如果在不可以这么做的时候也做,就会招来祸害。
像董狐记载史实的原则是不隐讳真相,赵盾因为这种记史原则而蒙受屈辱,他们没有什么冲突,(各自按自己的原则)做事没有什么疑虑,这样成就了董狐的良史直笔,享有千古不衰的名声。
第二段(2)
原文: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译文:至于像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身受刑戮,被当时人所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知道。
第二段(3)
原文: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译文:世事就像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不屈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这样的要求)确实也难做到啊。
第二段(4)
原文: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
以兹避祸,幸而获全。
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译文:因此张俨因愤激而努力,私下撰写保存《嘿记》的文字;孙盛心中不平,私自抄写了《晋阳秋》的原稿寄到辽东,(以保真实。
)用这种办法来避祸,幸好获得两全。
这足够用来证明世道多么艰辛,也了解了史书实录的难得。
◎◎第二段小结
列举历代史家之例,说明: 世途多隘,直书难遇。
二、第三段(1)
原文: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译文: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实录的言语,虽然有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可是披开沙子挑选金子,有时还是能收获宝贝的。
第三段(2)
原文:案金行在历,史事尤多。
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
译文:考究魏晋更替,历史事件特别多。
当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政权交替的时候,或者司马懿在渭南和诸葛亮相持,被诸葛亮的遗计击败,或者魏帝曹髦云台发兵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刺杀。
第三段(3)
原文: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
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
历代厚诬,一朝始雪。
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译文:陈寿、王隐,都闭口不说话,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
到了习凿齿,才有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司马懿)、成济持刀刺杀魏帝曹髦的记载。
历代的欺骗蒙蔽,这时才澄清。
考究习凿齿的记事,大概就是近代遗留下来的直录精神吧?
第三段(4)
原文: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
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
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
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译文: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也都务必细究真实情况。
考究当时北魏的王公贵族后裔,依然当政;北齐的将相,先人遗业仍然还在。
而这两人写他们忌讳的事情,竟没有一点害怕。
不畏强暴,大概就是这类人吗?
◎◎第三段小结
评说六朝史书,列举用直书、曲笔两种不同笔法编撰史书的事例,说明直书之难。
一、第四段(1)
原文: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译文:烈士舍身求取美名,壮士看重气节,宁可做折断的兰花,破碎的玉石,也不做瓦砾而保全性命。
第四段(2)
原文: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
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
译文:像南史、董狐依仗正气真实记载,不避强暴;韦昭、崔浩尽情秉笔直书,不迎合强权。
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留下芳名和功业,人们到现在还称道他们。
第四段(3)
原文: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谄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译文:和王沈写《魏书》,凭借邪曲的笔法窃取官位,董统写《燕史》,用谄媚的记载来获取荣华(相比),(南、董、韦、崔的精神)直冲三光,(王沈、董统的行为)却是埋于九泉,(即使这样说)也不足以说明他们的高低之别啊。
◎◎第四段小结
总结。
赞扬了南、董、韦、崔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王沈、董统“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行为。
二、写法研讨
(1)探讨主旨
提出中心论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
(2)从文体上说,本文是骈文。
骈文的两大特点(互文和用典)在本篇表现的都很突出。
用典,不仅用了很多事典,还用了很多语典。
△语典:
“直如弦”四句(《乐府集》郭茂倩《注》云:《后汉书五行志》,顺帝之末京都童谣。
)
“为于可为”二句,扬雄《解嘲》中语。
“刚亦不吐”(出自《诗经》)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出自《世说新语》)
△事典:
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出自《左传》)
齐史之书崔弑(出自《左传》)
用典的好处:极俭省的语言,表述极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