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中的传统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中的传统哲学
经济管理学院物流0903班丘岳增09245077
关键词:中国武术;中国哲学;道;太极;阴阳;少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摘要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渊源对中国武术必然造就了武术的哲学价值。
中国武术的主流观点包括天人合一观、太极哲理、道与气和知行合一等,其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八卦这一套哲学范畴。
丰富的哲学思想孕育出多种派别的中国武术,如太极拳,峨眉剑术,形意拳,少林功夫,以致近当代的咏春拳等,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神髓。
随着中国哲学的深化发展,中国武术也随之演化,合乎时代的潮流。
前言
武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必然要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强烈影响, 无论是它的拳理、道德规范、对技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乃至于它的运动形式、技术原理、训练过程和手段, 无不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光辉。
所以武术的民族特色不仅表现为中华民族对武技的理解和运用, 而且也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 包括思维特点、欣赏习惯、感情意志、理想、道德观等等, 这些不仅影响到了中国武术的风格特点, 而且也影响到了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
张岱年先生认为:“在中国哲学中, 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观点占有主导地位, 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之特点, 重要的有三, 次要的有三,”“第一, 合知行”; “第二, 一天人”;“第三, 同真善”;“第四, 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第五, 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第六, 既非依附科学亦非依附宗教”。
虽然中国传统哲学中这些特点都或多或少对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对武术发展影响较大、较为广泛的则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阴阳论”。
因此,总的来说,在中国武术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哲学思想主要三个方面。
在武术修行上,天人合一是基本思想;在武术拳理方面,注重阴阳变化;在技击实战方面,遵循的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
1.天人合一是武术修行的基本思想
净其心,心者身之王。
中华武术讲究“形神俱备”,“内外兼修”,“心者身之王”心不离身身者心之躯。
长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力功”为八法;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讲究“以心行气”、“气运身”;形意拳主张“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身不离心,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锻炼,“形神同一”,即是指人身心内外的统一。
而中国传统哲学中也常常提到内圣为王,这是很强调人的主观作用的。
一个人的内心强大了,他才是真正的王者。
阳明心学,宋明理学,所反映的都是同一道理。
在与大自然相处中,人会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平静。
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会融为一体,内心也达到了大自然那种海纳百川的境界。
因此,我们常常在电视电影中看到习武者静坐在幽静的山林中,或者是在溪水边挥拳洒剑,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和谐统一中得以平衡。
太极老谱中:“苟能参天察地, 与日月合其明, 与五岳、四渎华朽, 与四时之错行, 与草木并枯荣, 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 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 人为一小天地也。
”因此, 过去习武者在习武过程中总是努力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 尽量使人的运动服从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顺乎自然, 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 达到阴阳调和, 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和良知的升华。
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极大, 习武者在不
同的自然环境中习演武术, 产生不同的感悟, 得到不同的启迪, 这样就更好地发挥了人这个万物之灵的创造性, 这也是中国武术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众多不同拳种和流派的原因之一。
师法自然。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所得, 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法不在也。
”世界上可以发现的东西很多, 但天地最大。
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 使自己能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赋予国人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
这种师法自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 对武术技术的发展同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形意十二形, 以十二种动物动作为基础, 取其形, 会其意, 加以技击的力法特点演化而来。
再如长拳“十二型”则说“动如涛, 静如岳; 起如猿, 落如鹊; 立如鸡, 站如松; 转如轮, 折如弓; 轻如叶, 重如铁;缓如鹰, 快如风”。
许多武术招式的名称也是取自然界各种动植物形象, 如燕子穿林、白鹤亮翅、叶底藏花等等。
过去这类动作名称在武术中极多, 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给招式命名, 还表明了动作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领, 充分表现了前辈先哲创拳时“师法造化, 师法自然”、“乘物以游心”的传统哲学思想。
2.阴阳变化是武术拳理的理论基础
在《易经·系辞上》中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古人将阴阳看成宇宙间运动的根本规律和最高法则,并以阴阳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相互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武术技术中无处不反映出阴阳变化的思想, 它是武术拳理的理论基础。
阴阳辨证理论,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并由阴阳对应观念,衍生出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始终等等。
他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多种技击原理与方法。
如太极拳理中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一动一静,是尽拳中之妙”。
对于阴阳变化在武术中的表现主要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转,阴阳相济等。
大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动中有静、虚实分明。
少林五祖拳的拳理中有“刚柔论”一节, 其中说:“武道不外刚柔二法, 刚在他人前, 柔承他人后⋯⋯”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 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
”
对比表相完全不同的二种拳法的拳理, 我们可以说, 即使某一个拳种以“柔”或“刚”为其力法特点,但终究还是强调刚柔相济, 终究离不开刚柔的变化。
因为既是技击就必有攻防, 既有攻防变化就必须有刚柔交替, 阴阳变化之道就是如此, 缺一不可。
所以说刚柔相济反映了武术技击的一般运动规律, 反映了武术技术的力法的一般规律, 可以说武术中任何一个拳种都强调刚柔并用, 无一例外。
3.知行合一是技击实用的理论基础
知行合一,这种思想几千年来一直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当中。
在近代中国,孙中山曾经提出过知行的治国思想,而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甚至将此作为教育的训言,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也是知行,可见,这个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而时至今日,中国武术依然受到国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青睐,可以说与当中蕴含的实用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
知行合一是中国人的认识实践论,自古以来,中国武术与中国哲学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就一直默默地要求习武者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理论中认识到实践,
在实践中完善理论,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终将武术推向近代的最高境界。
在近代,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国富民强的意旨要求武术必须起到实际的作用,而不仅仅停留在防御上。
这时,武术作为实践的价值,发展到最高的境界。
以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和霍元甲为代表的武术界展开了一场以武救国,激醒国人的运动。
当时,国难当前,中国人简直就是一盘散沙,而反而在武术上的就是各流派之间的相互攀比,你争我斗。
因此,不分门派,博采众长的武学思想应运而生,可以说这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自此之后,一代宗师创立简短实用的咏春拳,功夫之王李小龙更是提出了“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武学思想,杂糅各家,创立具有相当实用价值的截拳道,第一次将中国武术带到了国外。
可以说,武术发展到近当代,不尽没有衰竭,更是光芒四射,知行合一的指导思想是最重要的因素。
近二、三百年来, 火器的飞速发展使人体直接进行对抗的格斗在实战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辅助手段, 时至今日, 我们虽然还认为练习武术可以使练习者掌握一定的攻防技击技术, 但这已不是一般习武者的目的, 近百年里, 武术正日益按体育运动的要求发展, 今天, 武术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全新的体育项目。
所以我们现在无论是进行武术的套路练习, 还是进行对抗性练习, 都已和戚继光所说的“因敌制胜”、程宗猷所说的“临敌实用”等技术要求有了很大的区别, 这个发展过程是武术渐离技击实用而渐近体育健身的过程。
但是, 今天我们讨论武术的社会价值时, 往往还会提到它的攻防技击价值, 而且还希望从各个方面去表现这种技击价值, 这显然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合一”的思想有关, 以至在今天, 在相当数量的人群和习武者心中, 能否实用依然是他们评价武术技术好坏的重要标准。
4.结语
总的说来,中国武术作为人类自身完善的一种手段,它是与华夏种族精神完善的手段——哲学一道建筑起中国文化大厦的。
作为精神最高产物的哲学,对于人类其任何肉体的和精神的完善手段都起着指导作用,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武术是哲学的外在表现,这本身就体现一种知行合一的思想。
中国人就是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我修为来达到个人的最高境界的。
同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中国武术在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精神,这样才更能体现出活活的生机,文化的传承才得以继续。
这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努力,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自身的青春活力与创新精神给之冠以新生命,将其发扬光大。
5.参考文献
[1].孙成岩.论传统哲学对中华武术发展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
[2].于兆杰,许玲.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传统武术的渊源[J].武术文化研究,2007
[3].吴亮.董立兵.浅析中国哲学对武术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
[4]. /dianshiju/20100605/n18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