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
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
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完整版)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总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一、课程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
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实验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实验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分类;–掌握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能够进行环境样品采集和处理;–能够运用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和方法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分类;2.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3.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4.环境监测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境监测的意义和应用;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环境监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通过环境监测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与环境监测相关的教材,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提供与环境监测相关的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准备环境监测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2021修订版)
环境监测尝试教学大纲一、底子信息课程代码:260360尝试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尝试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Environment Monitoring课程总学时: 环境科学专业45学时,学分1.5;环境工程专业36学时,学分 1.0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二、尝试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尝试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环境监测道理、技术及常见环境污染物的测定,学习环境监测的底子技能,包罗样品处置、阐发测试、数据处置等。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阐发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尝试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颠末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常见环境污染物监测阐发。
要求:1. 掌握水、气、土壤及生物体中常见污染物和噪声的监测。
2. 进一步加强学生底子尝试技能的训练。
3.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冷原子吸收测汞仪、离子色谱和气相色谱等仪器的道理和操作。
四、查核方法和成就评定尺度课程查核方法:实际操作抽查〔20%〕,平时尝试技能〔20%〕,考勤〔20%〕,尝试陈述〔40%,每个尝试3-4%〕。
五、尝试指导书六、尝试工程、内容与要求尝试一水样物理指标的测定#尝试类型:底子操作尝试学时:3每组人数:2尝试目的:1.了解悬浮固体物的含义,掌握水中悬浮固体物测定的道理和底子操作。
2. 了解浊度的含义,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浊度的底子道理和操作。
3. 了解真色、表色、色度的含义,掌握稀释倍数法测定水的色度的道理和底子操作。
教学要求:1.掌握悬浮固体物〔SS〕,浊度、色度等物理指标的含义。
2.掌握上述3个物理指标的测定道理及实际操作。
3.学会电子天平、恒温枯燥箱、分光光度计使用,学习抽滤的底子操作。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操作要点和本卷须知,学生自已动手操作,教师现场指导。
尝试内容撮要:μm的滤膜,截留在滤膜上并于103~105℃烘干至恒重的固体物质。
《 环 境 监 测》实验指导书(最新)(1)
实验四生化需氧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差压法测定生化需氧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三、实验原理及说明把水样或经过预处理的水样注入培养瓶内,同时放入二氧化碳吸收剂(NaOH),然后将培养瓶密封置于20±1℃的恒温箱内,在一定搅拌速度下对瓶内试样进行培养。
由于好气微生物的反应,将消耗水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果及时用NaOH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培养瓶内上部空间的氧气不断地供给试样中微生物的需氧量,就造成气体氧分压的下降,用差压剂测出氧分压的下降量就可以测出水样的BOD。
四、实验仪器1、实验仪器序号名称主要用途1 差压式直读BOD测定装置利用压差测BOD2 恒温生化培养箱维持培养瓶中样品温度在20±1℃3 5ml移液管移取少量液体4 100ml量筒称量水样2、实验药剂①NaOH。
五、实验内容和步骤A.装置使用前检查方法:1.灌水银:用注射针筒将装置中附带的水银分别装到八个水银瓶中。
步骤为拧开水银瓶盖,用针筒分别小心的对八个水银瓶灌入3ml水银,在分别注入2ml蒸馏水以防水银蒸发。
2.调整水银压力计零点:用洗耳球将压力计的水银柱吸至满标尺,然后松开吸球让其自由下降,正常时水银柱下降至一定位置时应有回跳一两次的现象,显得较灵活。
若水银柱下降较慢且平稳无回跳现象,可能水银中有杂物或水银中夹有气泡,应设法清除。
对于水银中的气泡可用洗耳球将水银柱压入后反复多次吸上放下,直至将气泡排除为止,八条水银柱高低应基本一致且活动灵活。
3.检查搅拌机构:将装置中的附带电源变换器连接上测定装置并插上220伏交流电源,将装置前面的板动开关扳到接通位置,这时指示灯发亮,往一个培养瓶注入约400ml 的水,再放入搅拌子一根,把该培养瓶逐一放到装置平面的八个凹位上,观看瓶内水的旋涡深度正常为1~2cm。
B.测定时操作步骤及方法:1.提前2~3小时接通培养箱电源把箱温控制在20±1℃。
(环境管理)《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环境卫生学(独立设课)课程编码:1002527023课程类别:专业课所属学科:预防医学实验总学时:40二、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02年制定的《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卫生学》课程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本课程实验教学着重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掌握环境卫生学常规实验项目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以及重要环节。
四、本课程实验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通过实验掌握理论教学涉及到的常规指标的检验过程。
2、掌握实验项目的原理、检验方法。
3、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
4、掌握各种实验项目分析的灵敏度及结果的数据处理。
5、通过实验可加深理论课的学习。
五、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实验为40学时,占总学时的44%。
教学文件:《环境卫生学实习指导》(陈学敏主编),实验报告学生自拟。
教学形式:本课程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辅之以综合性实验。
学生实验前预习实习指导,指导教师概述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及仪器使用等,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和检测数据处理以及课堂作业和讨论由学生自行完成。
六、实验成绩评定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10%,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七、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教学大纲编写者:隋春生叶琳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项目1.课程名称:环境卫生学(独立设课)2.课程编码:1002527023 3.开课学期:春季4.开课单位:环境卫生学实验室5.实验依据:专业自编教学大纲6.成绩考核:考试7.实验项目的内容及要求:编写者:隋春生叶琳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进行长期、系统、动态的监测,以获取环境信息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 能够设计和实施环境监测方案;4. 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5. 培养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作用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 环境监测过程与要素-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 环境监测技术-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水环境监测技术-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分析与解读5.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 监测方案制定- 监测实施与监测报告撰写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2. 实验实践3. 案例分析4. 课程设计五、考核安排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2. 作业与实验报告3. 期中考试4. 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料1. 主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技术》2. 参考书目:《环境监测实践指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3. 实验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七、教学评价1. 基于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2. 鉴定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3. 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八、教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环境监测原理3. 第三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4. 第四周:水环境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环境监测技术6. 第六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7. 第七周: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8. 第八周:复习与期中考试9. 第九周:课程设计指导10. 第十周:课程设计与实施11. 第十一周:教学总结与复习12. 第十二周:期末考试九、备注1. 学生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参加课程学习与考核2. 教师负责按时发布课程安排与通知,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3. 学生有任何疑问或困难应及时向教师反馳,以便得到帮助和指导。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onitoring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48/3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上开设的。
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从事环境监测的能力。
课程在本专业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在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上以环境监测理论为指导,是多种理论和技术的集合应用,是衡量本专业学生水平的主要准绳之一。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在上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仪器分析》及《环境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对环境、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及分析测定等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开设的。
通过该门课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等。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和特点等基本知识,了解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监测技术概述,培养学生鉴别环境监测类别的能力;2.学习水和废水监测,掌握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和有机污染物等的测定,培养学生水质监测的能力;3.学习空气和废气监测,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空气样品的采集、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培养学生空气和废气监测的能力;4.学习固体废物监测,理解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5.学习土壤质量监测,了解土壤基本知识,理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相关内容;6.理解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生态监测的相关内容;7. 理解噪声污染监测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其他教学环节(课外教学环节、要求、目标)无六、教学方法(1)讲授内容全部用CAI进行,增大信息量。
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内容1、大气中总悬浮微粒(TSP)的测定2、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3、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监测的布点方法、采样方法、采样仪器的使用方法、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监测数据评价环境现状。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大气污染监测的技术,为以后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了解大气污染物的布点采样方法和原理;2、掌握中流量TSP采样器基本技术及采样方法。
3、掌握大气采样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4、学习和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方法;5、掌握用吸收液采集大气样品的操作技术;5、掌握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SO2浓度的分析原理及操作技术;6、掌握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原理;7、掌握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分析原理; 8、掌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三、实验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式序号重点:教师讲授实验原理、仪器操作要点,指导学中流量TSP采样器的操作;1 玻璃纤维滤膜的恒温恒湿称重;学生预习、讨论、实验总结相结合。
难点:生完成布点、采样、测定、数据处理工作。
重点(难点)内容简述指导方式玻璃纤维滤膜的恒温恒湿称重;重点:大气采样器的操作及工作原理;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的操作技术;多孔玻板吸收管的使用; 2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
难点: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的操作技术;多孔玻板吸收管的使用;重点: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操作技术多孔玻板吸收管的使用; 3 难点: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操作技术四、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力和科学作风等方面的要求概述 1、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方案制订的方法; 2、掌握中流量TSP采样器的操作方法;实验操作(技能) 3、掌握大气采样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4、掌握用吸收液采集大气样品的操作技术; 5、掌握大气中TSP、NOX、SO2的测定方法;与哪些教学内容有联系 1、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布点、采样、测定等); 2、大气中TSP的监测方法; 3、大气中SO2测定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4、大气中NOX测定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64,学分数:4)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本课程是化工分析与监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水质、大气、土壤污染状况,掌握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和噪声等监测实施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和测试方法和技能。
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环境监测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绪论1.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理解)2. 环境监测的目的、原则和特点(掌握)3. 环境标准体系(掌握)重点:优先监测的原则(二)水和废水监测1. 水体监测对象、方法和项目(掌握)2. 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源、底质样品的采集方法(掌握)3. 水样的运输、保存和预处理方法(掌握)4. 水温、色度、残渣、电导率和浊度等物理性质的测定(掌握)5. 金属化合物的监测(掌握)6. 水的 pH值、溶解氧(DO)、氰化物、氟化物、含氯化合物、硫化物的测定方法和技能(掌握)7. 水中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挥发酚类、矿物油的测定方法和技能(掌握)8. 水体污染的生物及底质监测(了解)重点: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水中COD、BOD的测定方法和技能(三)空气和废气监测1. 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的概念(掌握)2. 大气监测网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掌握)3. 采样的方法和仪器,采样效率及测定结果表示方法(掌握)4.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臭氧的测定(掌握)5. 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飘尘,IP)、自然降尘的测定方法和技能(掌握)6. 降水监测采样点布设、样品收集及组分分析的方法(了解)7. 大气固定污染源监测(掌握)8. 标准气体的制取和标准气体配制方法(理解)9. 室内环境污染物监测(掌握)难点: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尘粒浓度、尘粒中铅等重金属的测定(四)固体废物监测1. 固体废物来源与特性(了解)2.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的方法(掌握)3. 有害物质、有害特性的监测及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了解)(五)土壤质量监测1. 土壤组成、土壤本底值、监测项目、监测特点(了解)2. 采样点的布置、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处理方法(掌握)3. 采样深度、采样时间、采样量和采样时的注意事项(了解)4. 土壤样品的消解,汞、镉、铬和铜的测定方法(掌握)(六)噪声监测1. 噪声的特征及叠加、相减原理(掌握)2. 噪声评价量与评价标准(理解)3. 噪声的各种标准,城市、工业企业和机动车辆噪声的测量方法(掌握)4. 常用噪声监测仪器(了解)难点:噪声的度量单位三、学时分配表五、有关说明(一)教学建议本课程涉及较多的环境知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应尽量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以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同时向学生尽可能详细地介绍环境监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在以提高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益。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学时:45 学分:2.5 课程性质:必修实验个数:14 面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授课对象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植物体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以《环境监测》理论教学为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对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应有独立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针对实验中涉及的项目应能熟练操作,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的关键环节、干扰消除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继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四、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一实验基础及环境水样的采集1.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程序和注意事项。
(2)学习简易采样瓶的制作。
2.实验内容拟订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采用方法、质量保证等有关内容。
要求学生选定不同环境要素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要求制定出监测方案。
简易采样瓶的制作,水样的采集和布点,水样的现场测定及保存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大玻璃瓶、乳胶管。
实验二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1.目的要求(1)学习水样物理性质常规指标的监测方法。
(2)掌握、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操作。
2.实验内容水温、总残渣、电导率、pH值、色度测定。
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分析天平、pH计、电导率仪。
实验三水样COD的测定1.目的要求(1)掌握COD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环境_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我国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3)熟悉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策略;(4)具备环境监测、评估和治理的基本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1)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演变;(3)环境资源的分类和特点;(4)环境影响的评估和预测。
2. 环境政策与法规(1)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历程;(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3)环境标准体系;(4)环境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3. 环境监测与评估(1)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环境质量评价;(3)环境影响评价;(4)环境风险评价。
4. 环境治理与保护(1)水环境治理与保护;(2)大气环境治理与保护;(3)土壤环境治理与保护;(4)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5. 环境教育与实践(1)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2)环境宣传教育活动;(3)环保志愿者活动;(4)校园环境建设与维护。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监测评估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方法。
3. 实验教学法:开展环境监测、评估和治理等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环境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外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校园环境建设与维护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教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16课时
[教学内容] 1、水质污染与监测
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6、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检测限和测定限的含义及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中的作用;
7、如何绘制监测质量控制图,监测质量控制图怎样控制监测数据。
第十章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各部分组成、功能及对环境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了解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和简易监测方法。
[教学重难点]本章教学重点为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难点是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内容]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3、污染生物监测
4、生态监测
[考核目标] 1、污水生物系统法监测河水水质污染程度的原理;
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5、颗粒物的测定
6、降水监测
7、污染源监测
8、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考核目标] 1、制订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2、进行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监测点位的优化和选择;
3、空气采样器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影响采样器效率的因素;
4、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原理;
本门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内容包括主要的环境要素监测即: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60实验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Environment Monitoring课程总学时: 环境科学专业45学时,学分1.5;环境工程专业36学时,学分 1.0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环境监测原理、技术及常见环境污染物的测定,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包括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经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常见环境污染物监测分析。
要求:1. 掌握水、气、土壤及生物体中常见污染物和噪声的监测。
2. 进一步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3.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冷原子吸收测汞仪、离子色谱和气相色谱等仪器的原理和操作。
四、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课程考核办法:实际操作抽查(20%),平时实验技能(20%),考勤(20%),实验报告(40%,每个实验3-4%)。
五、实验指导书曲东主编,《环境监测》.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六、实验项目、内容与要求实验一水样物理指标的测定#实验类型:基本操作实验学时:3每组人数:2实验目的:1.了解悬浮固体物的含义,掌握水中悬浮固体物测定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2. 了解浊度的含义,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浊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3. 了解真色、表色、色度的含义,掌握稀释倍数法测定水的色度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教学要求:1.掌握悬浮固体物(SS),浊度、色度等物理指标的含义。
2.掌握上述3个物理指标的测定原理及实际操作。
3.学会电子天平、恒温干燥箱、分光光度计使用,学习抽滤的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学生自已动手操作,教师现场指导。
实验内容提要:1. 水样中悬浮物的测定:水样中悬浮固体物简称悬浮物(suspended substance)又称总不可过滤残渣,常用SS表示,水样中的悬浮物是指水样通过孔径为0.45μm的滤膜,截留在滤膜上并于103~105℃烘干至恒重的固体物质。
测定方法是将一定体积的水样通过已知重量(事先烘干至恒重)的滤料,然后将滤料及固体残留物于103~105℃烘干至恒重,滤料及固体残留物的总重量减去滤料的重量再除以水样的体积,即得水样中悬浮物含量,以mg/L表示。
2.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的浊度:在适当的温度下,硫酸肼与六次甲基四胺发生聚合反应,生成白色高分子聚合物,以此作为浊度标准液,在一定条件下(680nm波长)与水样浊度比较,先测定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吸光度与浊度的关系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得水样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浊度值。
或以浊度值为y,吸光度值为x,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回归方程(y=ax+b),将水样的吸光度代入回归方程计算水样的浊度。
3. 稀释倍数法测定水样色度:将样品用光学纯水稀释。
用目视法与光学纯水相比,刚好看不出颜色(即与光学纯水看不出区别)时的稀释倍数,为该样品的颜色强度,单位为倍。
并用文字描述样品颜色的性质:颜色的深浅(如无色,浅色或深色),色调(如红、橙、黄、绿、蓝、紫等),样品的透明状况(如透明、混浊、不透明等)。
实验二水的电导率的测定#实验类型:基本操作实验学时:2每组人数:2实验目的:1. 了解电导率的含义2. 掌握电导率的测定方法教学要求:1. 掌握电导、电导率的概念及其与水中所含污染物的类型、含量的关系。
2. 学会FELLOW DDS-12型电导率仪的使用,包括电导电极的选择。
学会用电导率仪检验蒸馏水、去离子水等纯水的质量。
测定地表水、自来水、蒸馏水、工业废水的电导率,并进行分析评价。
教学方法:实验教师讲解要点-操作演示-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实验内容提要:电导率是表示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
水的电导率与其所含的无机酸、碱、盐的量有一定关系。
当它们的浓度较低时。
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因此该指标常用于推测水中离子的总浓度或含盐量。
水溶液的电导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性质和溶液的温度、粘度有关。
不同类型的水有不同的电导率:超纯的电导率小于0.1µS/cm,新鲜蒸馏水的电导率为0.5~2µS/cm,放置一段时间后,因吸收空气中的CO 2,其电导率可增加2~4µS/cm,因此可用测电导率的方法检查蒸馏水、去子水的质量;天然水的电导率一般在50~500µS/cm 之间,矿化水可达500~1000µS/cm;含酸、碱、盐的工业废水电导率可超过10000µS/cm;海水的电导率可达30000µS/cm 。
电导率仪接通电源,预热,调节零点,根据水样电导率的范围选择电极,调节电极常数和温度补偿,电容补偿,选择测量量程,测定水样电导率。
测定实验室纯水、自来水、珠江水、生活污水、电镀废水的电导率。
实验三 水样氟化物含量的测定(氟离子选择电极-标准曲线法)# 实验类型:基本操作实验学时:2每组人数:4实验目的:掌握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化物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教学要求:1. 了解水中氟化物的环境效应。
2. 了解氟离子选择电极的结构。
3. 掌握利用pH-离子计,离子选择电极、参比电极测定离子浓度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教师讲解要点-操作演示-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实验内容提要:当氟电极与含氟的试液接触时,电极的电极电位(E )随溶液中氟离子活度变化而改变,并遵从Nernst 方程。
当采用离子强度调节剂后,溶液的总离子强度为定值,可将溶液的活度用活度系数与浓度的乘积表示,且活度系数为恒定。
此时的电极电位服从以下关系式 :式中:E -电极电位F -法拉第常数R -气体常数T -测定温度(K )CF--待测溶液氟离子浓度(mol/L )在电位分析法中,用氟电极作为指示电极,以饱和甘汞电极(SCE )为参比电极组成电池,用电位计测定电池的电动势(Emf ),则电动势与氟离子浓度(CF-)*C lg FRT 303.2F -=常数-E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Emf (mV)= ER- EF- = K + S lg CF-即电池的电动势(Emf )与溶液中lg CF-呈线性关系,可通过测定电动势判断溶液中的CF-。
水样中的氟化物通过蒸馏法处理,吸收液中的氟离子可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
配制标准系列溶液,分别测定电动势,计算回归方程(标准曲线),测定自来水、地表水(珠江水)中的电动势。
代入回归方程计算氟离子浓度。
实验四水样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实验类型:基本操作实验学时:3每组人数:2实验目的:1.掌握高锰酸盐指数的含义。
2.掌握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高锰酸盐指数的含义与意义,掌握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方法原理及有关注意事项。
熟悉恒温水浴锅的使用,进一步熟练滴定操作。
教学方法:实验教师讲解要点-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实验内容提要: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过量的高锰酸钾和硫酸,在沸水浴中加热30分钟,使水中有机物氧化(保持红色),加入过量草酸钠,使未反应的高锰酸钾与草酸钠作用(变成无色),最后用高锰酸钾反滴定多余的草酸钠(红色出现时为终点,自身指示剂),根据用去的高锰酸钾量计算出耗氧量。
(以O2,mg/L计)实验五水样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快速法)实验类型:基本操作实验学时:3每组人数:4实验目的:1. 掌握化学需氧量的含义。
2. 掌握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化学需氧量的含义与意义,掌握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方法原理及有关注意事项。
进一步熟悉加热回流操作和滴定操作。
V V V C L mg O COD 10008)()/,(102⨯⨯-= 了解快速法与国家标准方法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实验教师讲解要点-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实验内容提要:取20.00mL 混合均匀的水样(或适当稀释后的水样),置于250mL 锥形瓶中,准确加入15.00mL 重铬酸钾溶液及40mL 硫酸银-硫酸溶液5-6粒玻璃珠。
装上回流冷凝管,接通冷凝水,接通电源加热,自溶液沸腾起计时,准确回流10分钟。
稍冷却后,自冷凝管上端加入150mL 蒸馏水,取下锥形瓶,冷却至室温。
加入3滴试亚铁灵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黄色经蓝绿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为终点,记录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溶液体积V 1(mL )。
同时以20.00蒸馏水代替水样,按步骤(1)~(3)操作,做空白试验。
记录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溶液体积V 0(mL )。
以下式计算稀释后水样(未经稀释则为原水样)的化学需氧量COD (O 2,mg /L ):如果测定的是稀释后的水样,则原水样的化学需氧量应在上述计算结果基础上再乘以稀释倍数。
测定水样:校园生活污水。
实验六 水样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5)的测定#实验类型:基本操作实验学时:4每组人数:4实验目的:1.了解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含义。
2.掌握BOD 5的测定原理和测定步骤。
3.掌握溶解氧的测定方法。
4.学习恒温培养箱的使用。
教学要求:掌握稀释培养法测定BOD 5的原理、操作过程及其计算,掌握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教师讲解要点及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实验内容提要:生化需氧量(BOD )是指水中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经生物化学氧化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以O2的mg / L 表示。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是指水样在20±1℃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天,微生物氧化水样中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将均匀水样注满两培养瓶,塞好后应不透气,其中一瓶立即测定溶解氧含量,另一瓶放在20±1℃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天后,测定剩余溶解氧含量,由两者的差值可计算出每升水样消耗掉氧的量,即BOD5值。
由于许多水样中含有的需氧物质较多,培养过程中水样中的溶解氧不够消耗,因此测量前,应用溶解氧接近饱和的稀释水将水样进行适当稀释。
稀释后应保证在培养过程中消耗的溶解氧大于2mg/L,剩余的溶解氧大于1mg/L。
有些废水经过高温处理,其中微生物含量很少,在测定BOD5时要进行接种,引入能分解废水中有机物的微生物。
有些废水有含有难被一般生活污水中的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或含有毒物质时,应对微生物进行驯化后再进行接种。
实验七水样中氨态氮的测定*实验类型:基本操作实验学时:3每组人数:2实验目的:1.了解氨氮的含义。
2.掌握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要求:了解水中氨氮的来源及其环境效应,掌握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氨氮的蒸馏操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