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谈谈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革命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革命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地位、实践与知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革命的结合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革命中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革命中的积极意义。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为主、统一战线的策略等。
这些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完善的,也为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指导。
二、实践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无论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参与者,还是广大劳动人民,都将实践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核心,实践支撑着中国革命的前进步伐。
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要相信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的创造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从他们之手中发出的。
”中国革命实践凝聚了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他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投身于革命的浪潮,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和探索。
三、实践与知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理论和知识必须立足于实践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中国革命中,实践为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证基础,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革命的理论,大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通过实践,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得以传承和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
四、实践与革命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目的是改造社会、实现革命的根本任务。
中国革命实践者通过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为主、统一战线的策略,取得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强调理论的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检验于实践,并且实践是验证真理的最终标准。
本文将从实践观的内涵、实践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以及实践观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路径。
一、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认识活动源于实践,也必然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不仅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手段,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才能够具有真理性。
同时,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认为实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改造和创造,是人的意志活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实践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只有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把改造世界的理想目标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观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与实际接触、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广泛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不断推动事业发展。
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实践观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观点,更是在现实社会中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够确定理论是否正确。
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才能够使理论更好地适应实际需求,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实践观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更要有实践的锤炼和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
四、实践观的实践路径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并最终实现实践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走好实践观的实践路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实践的决定作用和实践的价值。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
实践是由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构成的,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实践的结果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新时代,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充分认识实践决定一切的重要性,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实践的前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价值的实现和价值的创造过程。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实践,实践是人类主体性的基本属性。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创造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实践是人类发展的最基本需要和最高动力,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新时代,我们要重视实践的价值,弘扬实践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理论的标准,而理论又能指导和推动实践。
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对实践的认识,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强调实践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实践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物质实践、精神实践、实践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
实践不仅是个人的、局部的,也是全局的、社会的,不仅是当前的,也是历史的。
在新时代,我们要通过深入研究实际问题,加强实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拓展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宏大的实践格局,推动实践发展的生生不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原则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原则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价值,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
实践观的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都是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取真实的事物和现象,进而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思维等活动与外界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实践。
因此,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实际操作与事物相互作用,通过感受事物的存在和规律性,从而逐渐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
例如,通过实践学习,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通过实践工作,人们能够增长经验和技能。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更是认识的目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和改进自己的认识,才能真正获得对世界的科学、正确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目标是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将实践与革命和解放运动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实践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只有通过实践的实际行动,人们才能将自己的理论观点付诸于实践,改变社会的现状。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还意味着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反思自己的行动与目标的一致性。
只有通过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人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修正错误,并朝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进。
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足点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足点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基是阶级斗争和革命实践,是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运动得出的重要结论。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本文将从实践的概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以及实践的历史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指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活动,是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劳动和生产实现的,劳动活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的有目的的物质交流过程,而生产则是对劳动的有目的的组织和调节。
实践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和科学的认识。
实践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感性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同时,实践也是对认识的检验和验证的过程。
认识则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理论化的过程,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和概括,人们可以获得深刻的认识和理论。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的,既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是产生理论的条件,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才能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理论。
同时,理论也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只有通过理论的指导,实践才能更加科学和有效。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也相互推动。
实践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进行实践的特定环境。
实践的历史条件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在工业社会中,则以工业生产为主。
实践的历史条件对实践的性质、内容和形式都有着重要影响。
结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基本哲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付诸行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付诸行动一、前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首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一句非常不错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关系亦应该如此。
理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完整的科学理论支撑,我们就无法发展各类实业,实业就没有指导方向。
所以系统性地掌握理论原理对于我们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它给我们提供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论,是方向,由此我们才能不盲目蛮干。
实践活动中,我们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和理论差别很大,比如因为人的能力有限,我们无法实现通过复杂理论和计算来解决问题。
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有摩察力,而我们往往以理想状况来大致评估一下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
还有在工业活动中,考虑公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理想上可能是标准件,但是实际上会有误差,而正是那些误差造成了所谓不同的标准件之间存在着匹配性不一的问题。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学会去理解这种难处,要学会认识不同情况下,理论和实际可能存在什么区别,这些区别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消除这种出入,怎么才能满足现实需求?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之中要不断去提高的本领。
一切从实际出发,问题从实际中来,经过理论的分析,再到实际中去,我们就能够真正地把握实践的真理,才不会变成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马谡”,才能够真抓实干,干出一番事业来。
因此,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勇于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关注社会现象,关心生活本身,以便更好地认识了解社会,同时完善自己,为未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二、活动内容随着社会注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此相关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其中尤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突出。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十八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首先,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学习的目的。
二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的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最后,在肯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方的基础上,用辩证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对于其他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要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世界是变化的永无止境的,人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原则和方法的同时,也要跟随世界探索的脚步,用理论来支持实践的同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有哪些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
思想中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理论与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有如下几个原理。
辩证统一原理
理论和实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理论离不开实践,实践也依赖理论指导。
理论通过实践得以验证,实践则为理论提供实践基础。
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相辅相成原理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辅相成。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则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实践,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是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和反思,而实践是理论的具体实
践和验证。
理论是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互渗透,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践决定理论的原理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验证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和
检验的,只有实践验证了理论才是真理。
理论指导实践的原理
理论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只有理论为实践指明方向,才能确保
实践的顺利进行和生产力的提高。
以上是关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核心原理,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原理,才能
更好地理解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真正促进社会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然而,理论的实践性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检验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从哲学、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践论,它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实践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行动来反思和改变现实,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实践是人的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经验和知识,同时也通过实践来改变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验证和完善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实践不仅仅是对理论的应用,更是对理论的继续发展和创新。
只有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具有真正的意义和效力。
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
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的,它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直接观察和实践经验,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数据来源。
其次,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检验和验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验证这些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检验,在实践中反映和解决经济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最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现途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现途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现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实践来改变现实、推进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以及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基础和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突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必须联系实践。
实践观还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认为实践是人类的根本需要和天然属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实现自己价值和追求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和印证,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体现出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
实践还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找出正确的发展道路。
实践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最重要的是,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检验和评判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正确性与否。
结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现途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本质和地位,认为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和印证,是理论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动力和评判标准。
通过不断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实践和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实践,在新时代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根本和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增进民生、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这些目标和任务都要通过实践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让我们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对实践的深入探索和总结,只有不断推进实践、检验实践、总结实践,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死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在新时代,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根据实践的需要调整和完善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我们创新和突破。
实践是一个不断开拓的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有勇气、有智慧、有远见,勇于创新、突破,才能推动事业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注重经验的总结,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基本原则,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前进。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基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既包括社会实践,也包括认识实践和价值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论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基石地位。
一、实践验证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主张,真理的标准不是主观的主张或者形而上学的推理,而是通过实践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实践的认可和验证,才能称之为真理。
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为例,这一理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分析和革命实践的总结得出的。
在工人阶级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也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崩溃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这个理论通过实践的验证和实践的实现,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
二、实践推动社会变革在马克思主义中,实践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正是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付诸行动。
例如,在工人运动中,工人们通过实践的斗争和实践的觉醒,逐渐意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工人阶级自身的力量和利益。
这种实践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也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
三、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实践和理论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而实践是理论的最终归宿和检验标准。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总结经验,形成理论。
而理论则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是不断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四、实践的多重形态实践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形态,不仅仅是社会实践,还包括认识实践和价值实践。
认识实践是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认识的过程相统一,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价值实践是以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为目标的实践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中,价值实践是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产品和服务,是劳动人民赋予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方式。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谈谈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世界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不仅仅是指经济活动或实际操作,而是一种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实践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基础,也是思想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世界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包括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各种社会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客观世界。
通过参与和实践这些活动,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二、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构想,都是建立在对实践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改造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三、实践是理论的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和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实践不仅仅是理论的依据,也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理论是由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认识汇聚而成的。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提升,也是指导实践的指南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改变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实践的理论分析和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
不论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还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变革的指导和推动。
四、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践不仅仅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实践是平民在新社会中积极参与的基础。
社会主义实践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人民的实践为基础,必须紧密依靠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只有通过广泛的群众实践,才能够不断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实践观念的理论体系,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本文将从实践的定义、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实践的定义实践是指人们通过实际行动对自然、社会进行改造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社会实践等有形的活动,还包括思维的实践、文化的实践等无形的活动。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人们对客观存在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
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的理论才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认为理论必须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
三、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的关系实践与理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的。
同时,理论也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能够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和方法,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观的核心要素,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之一。
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当代,我们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探索实践规律,不断推动实践和理论的相互融合与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观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验证的理论才是真理。
实践与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之一,在当代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下面将从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以及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三个方面探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
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通过实践才能对世界进行观察、实验、验证和总结。
只有通过实际的实践经验,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把握住客观世界的真实规律。
例如,在社会科学领域,只有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观察等实践方法,才能够真正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出科学的理论观点。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经济领域,实践是企业家们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只有通过实际市场竞争、生产实践等方式,才能够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之一,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实验,不断总结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际社会发展中不断研究、实践、总结而得出的,它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综上所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的核心,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实践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实践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与理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立足于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实践,视实践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正是通过真正的实践,人们才能够深入地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指导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求三个方面来探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求。
一、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真理的检验。
理论是通过实践发现、总结出来的,而实践则是验证理论的准则。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理论要立足于实践,离开实践就会变成空洞无物的东西。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得到确凿的事实依据,也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其次,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实践的结果是理论正确与否的真正标志。
再次,实践对于理论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最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依据。
只有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得到贯彻和实施。
三、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求当前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使得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更加迫切的现实需求。
首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实践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次,实践可以不断验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使其更贴近实际、更具有指导性。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起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起点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也是理论发展的源泉。
本文将从实践的意义、实践的主体、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探讨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一、实践的意义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将自己的理论观点转化为现实行动,改变社会状况。
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起点,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实践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实践的主体是劳动人民。
劳动人民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劳动人民不仅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更是理论的实践者。
在人民中间,马克思主义培育了无产阶级,引领无产阶级通过实践的斗争和革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三、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理论凝结了实践经验的精华,实践为理论提供了验证和更新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理论则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纲领。
理论的产生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同时,实践的推动也需要有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道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四、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以实践为基础,还要根据不同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通过对实践的深刻观察和分析,不断修正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使其保持鲜活性和时代性。
同时,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地和应用之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价值。
五、实践转化为社会变革力量的条件实践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
首先,实践需要有自己的主体,即那些具有改造世界愿望和能力的人们。
其次,实践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引导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
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2,立足所学专业,谈谈社会系统和社会矛盾的观点、方法对你的启示。
3、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4、5、作为一个概念来说, “世界历史”由来已久.但是,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种论断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它从客观历史整体的高度深入考察并论证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推动下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趋势.指出这种趋势就是从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历史向普遍性和世界性的历史的发展和转变,世界历史的未来就是共产主义,人类本身则同时从地域性的封闭条件下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自由发展的个人转变.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作为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个命题入手,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途径.不能充分理解世界历史的演变,自然无法知道当代世界从何而来并走向何处.自马克思之后,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全球化进程开始表现出新的特点.不过,资本主义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内在矛盾也没有根本解决.因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仍然是当代性的,其总体框架是科学的,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换言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前以全球化的名义所发生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我们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判断.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科学考察当代世界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世界历史形成之后,看似孤立的各个局部事件实际上都具有世界历史(整体)的意义,相应地,研究者必须具有世界历史的眼光,才能从探索中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解答.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尤为重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能引导我们正确认识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力量,深入理解其性质和本质.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的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过程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一个客观历史进程,也就是说.全球化首先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力量.全球化进程实际上就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各方面联系日益紧密的国际化过程,换言之,全球化可以看作马克思阐述的客观的世界历史进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能引导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世界历史起点的资本主义同时也是全球化的起点.当代世界中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都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容.而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资本的全球扩张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但是,资本主义不是世界历史的终结,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的结果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将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物质条件.在全球化过程中.社会主义将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把握全球化潮流的契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逐渐改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局面,使共产主义早日实现.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包含和超越了单纯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并且为当代的世界史或全球史研究和编纂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指南.首先,世界历史作为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变化和运动的过程,只有用整体和辩证的研究方法才能做出充分理解.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或国家不可避免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一旦形成,各个部分就只有在整体的范围内才能被正确理解.综合性的研究成为一种必须.所以,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这样才能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其次,世界历史研究的立足点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与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人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人类活动地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人类社会成为有机整体的辩证统一,就是“世界”历史.第三,世界历史研究的内容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生活过程.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 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如何描述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的能动的生活过程同时也就是各民族相互影响并逐渐融合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和趋势.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之日, 也就是共产主义到来之时.第四,世界历史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的运动规律.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那么如何发现其规律?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正是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才能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充分的全球视野.使入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历史著作的目标和作用.第五,世界历史研究的内容决定了其研究层次的双重性,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才能获得对人类历史的整体认识.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样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换言之.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世界历史研究的起点,这一层面的研究即人类的日常生活史当属微观性的世界历史研究,展示的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和具体的发展史. 在此基础上对人类历史进行较长时段或整体性的抽象分析则属宏观性的世界历史研究,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这两个层面的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世界观念,它具体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正是蕴涵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之中.它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历史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支持,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