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1复习提纲(1)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815a4f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72.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资料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afe8c0441711cc7930b7163e.png)
1.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1)组织编制机关对现有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原有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审批机关提出修编的申请报告;(2)经审批机关批准同意修编,开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3)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4)规划草案公告30日以上,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5)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6)在政府审查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7)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8)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9)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
2.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1)前期研究,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基础能力的支撑条件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
(2)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3)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
(4)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5)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6)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
(7)根据纲要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8)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由组织编制机关公告30日以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9)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
(10)在政府审批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11)根据规定报请审批机关审批。
(12)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13)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依法审批的城市和镇总体规划。
3.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1)确定规划编制的内容和要求(2)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3)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当采取公示、征询等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53cdd4d0d233d4b04e6926.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纲要word精品文档6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纲要word精品文档6页](https://img.taocdn.com/s3/m/7a9c8d85f8c75fbfc77db2e9.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纲要一选择题P2 1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P4 8 城乡规划体制概述P5 3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从属法规和专项法规体系P6 7 永续发展发展概念和思想形成P168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P173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P178 城乡规划的审批P187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P205 用地评定的分类P268 城市规模P272 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P275 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P291 总体规划的编制P297 城市空间管治的“四区”划分参考与总体规划中的“四线”规定P309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成果级深度要求P310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基本内容要求P368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P370 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及道路和横断面的确定P373停车场布置P375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P448 污水处理设施选址要点P454 液化石油气气化站与混气站布局要点中数据P468 道路消防要求P469 我国城市消防站的设置要求P526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P543 居住用地平衡控制指标P558 城市设计的类型P634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览表二名词解释(1)城市化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3)城市规划区urban planning area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4)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7dcc4e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c.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一)1.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4.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分类: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用地分10大类及英文缩写(46中类和73小类):水域和其他用地[ E ]。
9.城市建设用地9大类划分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10.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1.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2.城乡规划法定的5个形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4.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一节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b5abf15ee45c3b3567ec8bdd.png)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组成部分。
3. 区域规划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 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 作出的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安排。 4.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
2.3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2.3.1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2. 《马丘比丘宪章》(1977) 提出功能融合,否定雅典宪章提出的机械分区。指出人的相互作用 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提出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 之间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
2. 土地利用规划 基本内容包括土地用途分区和总体指标确立。
全国、省级、地级土地利用规划应划定主要的农田保护区、土地管理 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等
县乡级划定土地用途分区,按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 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 区、自然与人文景观区及其他用地等九类用地划界。
4.3.4 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表:我国地形的分类
名称 极高山 高山 高中山 中山 低中山 低山 绝对高度(m) >500 3500~5000 1000~3500 1000~3500 1000~3500 500~1000 相对高度(m) >1000 >1000 >1000 500~1000 200~500 200~500 名称 高丘陵 低丘陵 高原 高平原 低平原 绝对高度(m) 200~500 >200~500 >1500 200~1500 <200 相对高度(m) >200 50~200 <200 20~50 <20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86d1e6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2.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城市的含义包括:⼈⼝数量,产业构成,⾏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 city以⾮农业和⾮农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政建制设⽴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P541、整体性和综合性;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个整体);3、系统的动态性;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4.城市系统的构成有哪些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城市的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5.城市产业构成按两种不同的⽅法进⾏分类:(1)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类:第⼀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产品直接来源于⾃然界的部类)第⼆产业:制造业和加⼯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对初级产品进⾏加⼯的部类)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对⽣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主产业:超过城市经济总量20%-30%的产业。
(超过5%为⽀柱产业)配套产业:围绕主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般性服务业:为市民提供⼀般性服务的产业。
所有城市都拥有,如交通邮电、供⽔、能源、饮⾷、服务、园林、绿化环境、环卫等6.城市规划区urban planning area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规划控制的区域。
7.城市建成区urban built-up area城市⾏政区内实际已成⽚开发建设、市政公⽤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地分类及其代码(1)城乡⽤地分类H 建设⽤地 development landE ⾮建设⽤地 non-development land(2)城市建设⽤地分类R 居住⽤地 residential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B 商业服务业设施⽤地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M ⼯业⽤地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W 物流仓储⽤地 logistics and warehouseS 道路与交通设施⽤地 road,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U 公⽤设施⽤地 municipal utilitiesG 绿地与⼴场⽤地 green space and square9.城市化:urbanization⼈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_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_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5c95fc449649b6648d74764.png)
第一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定义: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我国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的含义:城: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居民点—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的不同 城市的职能: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实质: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二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三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3)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筑城以守余—产生了不同的城墙;古巴比伦城;提姆加得城;欧洲城堡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影响着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卡洪城平面图)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1)国家统一时期,城市建设快规模大:中国在秦始皇同一六国后,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元大都发展国家战争时期,建设慢规模小:欧洲封建时代战事重重,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规模小,直至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首都才发展起来 2)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1)经济制度:土地地主所有制—大地主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土地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2)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在一些商路交通要道,河流的交汇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聚集: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实质上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人工能源-->生产集中于城市-->加工工业在城市迅速的发展-->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人口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 2、城市布局的变化随着城市职能的分工,城市类型增加,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原来的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1)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是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 2)城市仓储用地的产生3)商业及公共建筑用地的产生4)商务贸易活动区的产生5)铁路、车站、码头产生3 、城市与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地方,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一)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改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得推动力 (三)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三阶段: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得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7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总的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1、发展特点: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 2)发展速度缓慢; 3)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 4)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同期一些国家相比仍然较慢;2、中国城市化道路如何走1)农村人口不能盲目的流入大城市,在城市外围形成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墨西哥城等;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道路:在大城市外围修建小城市,避免农村人口大量盲目的涌入大城市苏南模式:苏南地区本土创办乡镇企业,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温州模式: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邻近港澳,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型为主,乡镇工业也与很大发展; (五)城市化产生的问题 1、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 1)产生原因:1.资本家对利润的片面追求2.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3.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4.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2.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3.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4.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2、现代城市问题( 20世纪中叶之后) 1)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1.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2.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3.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4.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5.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2)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2.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3.交通状况堪忧:堵塞、事故4.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5.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 第二讲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夏代:国土勘测——国民迁居到安全点定居——居民点聚集——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迹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得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夯打土坯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c418d7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3.png)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节城市概述一、城市的概念:(一)定义(9)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聚集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区。
(10)城市是以人为核心,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
城市具备的三种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
现代城市的主要含义: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的意义。
(二)特征:(1)人口、建筑、道路高度密集(2)产业结构完整(以非农产业为主,具有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3)区域地位重要(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基地)(4)基础设施完善(具有良好的通讯、交通、能源设施及生活环境)(5)社群关系复杂(6)高效率、高效益(三)城乡区别:(1)人口规模(2)人口密度(3)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4)职业构成(5)城市设施二、城市的产生:乡村——市集——城市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粮食剩余和农业劳动力剩余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第二节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城市规划概念:城市建设的发展的战略部署,通过城市区域的经济分析,城市土地的利用和工程建设的实施,达到城市物质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的规划理念:一、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国内:中轴对称布局、方格路网(长安、北京)国外:《建筑十书》(圣马可广场、凡尔赛宫)二、近代的城市规划理论:1.“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要有三到五万人,吸引足以维持居民经济生活的工业,建设必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中心思想:为避免大城市的弊病,就必须建设将城市与乡村的长处结合起来的新型城市。
2.卫星城理论(卫星城:分布在大城市周边、与市区联系密切、人口规模在数万以上的小城镇。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aae8c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3.png)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一、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目标1.城市规划的定义和涵义2.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3.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4.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城市规划过程和方法1.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2.城市规划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方法3.城市规划的设计和调整方法4.城市规划的评估和监测方法三、城市规划的空间结构1.城市规划的功能区划2.城市规划的路网和交通组织3.城市规划的景观和绿地布局4.城市规划的建筑密度和高度控制四、城市规划的社会经济考虑1.城市规划的人口和就业控制2.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3.城市规划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4.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五、城市规划的环境和生态保护1.城市规划的空气和水质保护2.城市规划的噪声和污染控制3.城市规划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4.城市规划的灾害防治和应急预案六、城市规划的文化遗产保护1.城市规划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2.城市规划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保护3.城市规划的文化活动和创意产业布局4.城市规划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参与七、城市规划的居民生活质量1.城市规划的居住环境和住房保障2.城市规划的教育和医疗设施布局3.城市规划的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4.城市规划的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八、城市规划的跨界合作与全球影响1.城市规划的跨部门合作和政策协调2.城市规划的国际交流和合作3.城市规划的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4.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九、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1.国内典型城市规划案例分析2.国际典型城市规划案例分析3.城市规划的成功和失败案例研究4.城市规划的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帮助你顺利复习并取得好成绩。
祝你考试顺利!。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b85c4336ee06eff9aef8079e.png)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要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什么分离?产业的分离?城市的定义掌握二、城市的发展因素了解三、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分类掌握(二)、城市进化论城市发展四个阶段掌握(三)、增长极核理论(四)经济全球化理论(五)区域理论(六)人文生态学理论(七)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四、城市化含义掌握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著作掌握各个时期都城的代表特点?2、街巷制和里坊制的成为古代后期和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朝代掌握3、欧洲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至今最完整的一部著作掌握4、欧洲古代各个时期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熟悉第三章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一、城市规划的概念(掌握)二、城市规划的任务(熟悉)三、城市规划的作用(了解)四、城市规划的原则(掌握)五、城市规划的内容(了解)六、城市规划体系编制和主要成果(熟悉)一、城市规划?定义掌握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二、城市规划的任务三、城市规划的作用1、作为国家宏现调控手段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架构四、城市规划编制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种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原则4、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原则5、城乡结合、促进流通原则6、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原则六不同层次的规划的不同层面(一)城市规划编制的层次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二)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1、城市规划纲要的任务和主要内容2、城市总体规划(master plan,comprehensive plan)的任务和主要内容任务:主要内容:掌握强制性内容掌握4、分区规划(district plan)的任务和主要内容了解5、详细规划(detailed plan)定义和主要内容掌握任务:控制性详细规划:regulatory 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的规划要求。
城市规划第1章复习题
![城市规划第1章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ad0a78d71fe910ef12df8c2.png)
城市规划原理第1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是()A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B 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C 畜牧业与手工业的分工D 手工业与商业的分工2、城市是()的产物A 生产发展和人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B 商业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C 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D 工业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3、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是()A 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 商业/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C 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D 的长业与商业的分工4、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意思,是一种()。
“市”是一种().A 以武器守卫土地,交易的场所。
防御性的构筑物B 以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的构筑物。
交易的场所C 交易的场所,武器守卫土地。
防御性构筑物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A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B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C居民的人口规模D产业结构6、城市是有着()职能的居民点A 交通运输B 商业交换C 文化娱乐D 人才汇聚7、按照行政区划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A 直辖市、区、镇B直辖市镇、乡C省、市、镇 D 直辖市、市、镇8、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A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B 前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C 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D 工业化时代和后工定化时代9、西亚的巴比伦城、欧洲的罗马营寨城、欧洲中世纪的新帕尔马城等其城市建设的平面,说明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有关A防御要求 B 战争要求 C 集聚要求 D 城市布局要求10、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
充分体现了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A教堂宫殿 B 教堂皇城C宫殿或官府衙门教堂D官府衙门城堡11、埃及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呈长方形,用墙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贵族区,西为贫民区。
在18世纪开始被发现并陆续发掘的因维苏威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城,拥有整齐的列柱大街、石板铺砌的街道以及贵族宅第中大理石拼花装饰的浴室等,足见欧洲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水平之高。
《城市规划学》复习提纲(1)
![《城市规划学》复习提纲(1)](https://img.taocdn.com/s3/m/4eeb4f1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9.png)
《城市规划学》复习提纲(1)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的意义。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指各城市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职能。
城市人口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
城市建设现状是指城市现存的各项物质内容的构成形态与数量的状况。
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一种现象,尤以大中城市更为突出。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生命线系统是指在灾害发生时人民生命安全及生存环境的工程项目,即指那些维持市民生活的电力、煤气、自来水供应系统等,包括四大网络:海陆空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给系统、信息情报系统。
更新是指对旧住宅和建筑在保留其外形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现代化改造。
改善是指一些经常性的维修保护和局部的改善措施。
城市广场是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组织居民游览休息、组织商业贸易的交流等。
中心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商务活动最集中的地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地,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及就业场所。
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规划原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0ca71bb42b160b4e777fcff7.png)
城市规划原理(一)知识点1、掌握: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概论:城市、城市化(定义、表现特征)、城市规划;《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第二部分居住区规划原理:住区的类型与规模、邻里单位—居住小区——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综合区的规划技术思想演进脉络;住宅的类型与户型;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及特点、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噪声的防治;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的类型和原则;住区道路的类型与和分级、住区道路交通的组织模式与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居住区绿地的功能与构成、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分类与布置;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内容与作用)。
(此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期中的居住区调研报告复习,关键是掌握对居住区(小区、组团)规划,各个方面的分析)第三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与特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要素(规定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用地兼容性的意义、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之间的关系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新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要求。
2、理解: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概论:城市的形成、城市进化理论;城市规划体系。
第二部分居住区规划原理:住宅区与社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家庭生活与住宅功能、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地位与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
3、了解: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概论:《华沙宣言》、《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流变。
第二部分居住区规划原理:郊区大盘的起源与发展、新城市主义关于居住区规划的思想、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丰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的手法;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
填空
名词解释
简答
绘图
论述
复习提纲:
第一章:1.城镇化;2.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1.《周礼考工记》规划思想及周王城平面想象图;2.《管子》规划思想;3.隋唐长安城的规划特点,平面图;3.建筑十书;4.田园城市理论及方案示意图;5.卫星城镇理论的主要内容;6.雅典宪章内容;7.马丘比丘宪章内容;8.邻里单位内容;9.有机疏散思想
第三章: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2.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法规系统(小题);3.一书两证;第四章:了解
第五章:1.城市环境;2.城市环境容量
第六章:产业分类
第七章:1.城市人口统计口径;2.城市人口的静态统计及动态统计(小题);
第八章:了解
第九章:了解
第十章:1.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内容和深度的不同(p181第二个思考题);2.城市、镇总体规划内容(174);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177)4.城乡规划的调整与修改
第十一章:1.城市用地;2.风玫瑰;3.城市风向;4.用地评定的分类;5.现行城市用地的分类第十二章:1.区域规划的概念;2.区域规划类型
第十三章:1.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259);2.城市职能;3.城市性质,城市性质确定的方法;4.城市规模;5.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288)
第十四章:主要规定性控制指标及其含义
其中,第2、10、11、13、14为重点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