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理解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理解文言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挖掘文中所蕴含的“礼”文化。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领悟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对话语气,把握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

(1)带领学生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为重的精神品质和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难点: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继续品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游说艺术。

2.挖掘文章中蕴涵的“礼”文化。

3.理解文章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课文,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2.理解文中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琅琊榜》梅长苏谈言阙事迹片段,和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相关视频。

二、继续品读课文(一)仔细品读第三段1、齐读第三段2、教师点拨文言基础知识(二)仔细品读第四段1、齐读第四段2、教师点拨文言基础知识三、细细品味,游说艺术重点研读第三段,梳理一下烛之武的游说层次,说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劝退秦君的?①主动示弱,消除戒心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③以利相诱,为秦着想④以史为例,挑拨秦晋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四、认真把握,人物形象(一)自主思考:仔细品读第二第三段烛之武的对话,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志士: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明知成败难料,但敢于只身入秦营,是一个义无反顾的勇士。

辩士: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辩士。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左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和课文背景,积累有关左丘明和《左传》的文学、文体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理解、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自读课文,理清文脉,体会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3.反复诵读,品味烛之武的言辞,体会说理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风采,学习他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鄙”、“微”、“辞”、“之”、“以”、“与”、“焉”等文言实、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倒装句、省略句和词的活用规律。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

【难点】1.掌握词的活用规律。

2.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和逻辑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互动设计第2课时(一)温故入新巧妙过渡1.检查巩固①检查课文背诵。

②翻译句子。

(多媒体展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2.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疏通文句,梳理了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其实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文字背后,“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借着刚刚架设的疏通字词之路通过品味、鉴赏经典句段,领略文言作品的无限风光。

多媒体出示课时目标:1.品味、鉴赏经典句段。

2.深入感受、理解人物形象。

3.分析探究艺术手法。

(二)析段品句难点突破1.精段分析:【问题投放】秦晋兵临城下,面对郑国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烛之武怎样说服强秦退师的?【学生活动】①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烛之武充满睿智而又不卑不亢、温文尔雅的语言。

②讨论交流游说技巧。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这些语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劝说的?你能否透过语言表述探讨其深刻底蕴?(根据课堂情况可以再作具体引导)①见面单刀直入,言“郑既知亡矣。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时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时人教版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在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特点。

二、整体感知本文情节充满了波澜,起伏跌宕。

虽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毫无呆板之意。

人物就是在这样的情节中展示不同的性格,外交辞令,叙事描写各尽其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复述故事情节2.导入新课(1)从初中已经学习的《曹刿论战》引发拓展,明确《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本课要求,对《左传》的语言特点要有所了解。

(2)作家、作品介绍。

(3)时代背景介绍。

(4)进入课文内容的讨论。

提问:全文中心写了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参考答案)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

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

使秦君易于接受。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强大国家的君主,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语言分寸,恰到好处,可见语言艺术达到的水平。

关于从本文的写作特点,看《左传》的文学价值。

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

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

其二,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

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写了 400 多次军事行动,著名的大战如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

《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来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

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也有利于刻画人物。

《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

《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文学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它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如郑庄公的阴险虚伪、老谋深算。

高一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三)本文主要特点
①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推辞——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第四自然段:晋军亦退
到第三段,烛之武劝退秦军,可以说完成了他的使命,那么第四段是否多余?
(明确:不多余。交代晋军动向,使文章有头有尾;增加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
【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第二自然段:临危受命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智退秦师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明确:五步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
新授课课时教案
科目: 主备教师 授课时间:第3周 星期二2017年9月19日
单元(章节)课题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本节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考试大纲描述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的篇幅倒也不长,300多字,但其中牵扯的文言现象实在不少。因此,作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学习,我们不妨放慢步伐,争取达到学生自主或合作逐字逐句疏通文意,找出重点积累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如“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等。同时认识一些文言句式,并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难点
初步积累每一段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认识每一段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并积累下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

激情导入。亮出本节课学习目标、重难点。(下发第二课时导学提纲)
学生激情感染进入课堂状态
明确目标,确定学习内容

依据导学提纲,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必要时利用工具书)逐段逐句逐字理解疏通文句。先独立解决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再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生作答
堂清
教学反思
教学后完成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
合格[ ] 不合格[ ]
教研组长(签字):
检 查 日 己解决问题,在记录困难所在,以备“议”是同伴互助。

小组内交流独学时对导学提纲上的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同组同学帮助解决。
合作学习、交流归纳
合作探究、同伴互助。

重点问题由小组代表登台交流展示;新生成的问题提出,提醒全班同学注意并一起解决。

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4 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4 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的内容,积累了文言字词,理清了写作思路。

我留给大家背诵的作业背了没有?【多媒体课件打出《烛之武退秦师》“背诵”。

】生(齐声):背好了。

师:那么,下面就请全班同学来背诵全文。

【学生齐声背诵。

】师:好,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都很熟悉了。

但会不会有南郭先生在里边呢?【学生笑。

】师:那么,现在请出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第三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微笑):很好。

看来我们的同学都不会去做南郭先生。

让我们为他熟练的背诵鼓掌!【学生鼓掌。

】师: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本文是记叙烛之武只身到秦营游说秦伯而退秦军,解郑国之危的故事。

那么多的内容,然而本文的篇幅却很短小。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叙事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

】师:思考成熟后,可以起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我觉得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章详写的是烛之武的游说辞,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重点突出。

生:我觉得还有就是“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

这又为后文秦、郑联盟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生:我觉得再有就是“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第一个文言文单元,所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均为历史散文。

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出色人物的言行品德,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学习本单元,应引导学生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其叙事的艺术。

学情分析: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语法把握不准,对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感到陌生。

解决的方法之一是诵读,之二是积累文言词语,在疏通文义的根底上,把握人物形象。

教法设计:思考探究法,比照探究法。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通过人物言行体味人物性格;2、指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2.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两课时之第二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2、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课堂实录】一、以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导入。

二、重温故事情节。

三、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佚之弧--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的爱国者。

完成教学目标一。

四、比照探究。

列举邹忌与齐威王、魏征和唐太宗、比干与纣王的事例,探究劝谏在古今的意义。

完成教学目标二。

五、课外阅读《左传》中的短小篇章,拓展学生视野。

周维纳。

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继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作用;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上一课时,我们了解了有关《左传》的知识和“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知识,下面回顾一下。

出示投影: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2.《左传》记叙了上起,下迄。

春秋各国内政外交的大小事件,它无论对和都有极大的影响。

3.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指名一一作答)明确: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2.《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

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四自然段(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进一步感悟、理解课文)1.学习第二自然段(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然后教师作诵读指导)诵读指导:“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要用平稳缓慢的语调读出。

“国危矣”则表现了佚之狐对郑国安危的忧虑,因此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因此,要读得坚定有力,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是烛之武回答郑伯之言,即暗示了烛之武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又是他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2019-2020年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可分四层: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总结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

六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积累指定的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

2.反复朗读课文第三段,分析烛之武劝服秦伯的高妙的外交辞令。

二、重点难点分析劝说段精妙的外交辞令。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词语检测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秦伯说③失其所与,不知④无能为也已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④失其所与.,不知⑤吾其.还也。

环节二、分析说理(一)辨析优劣1.给学生打乱顺序的课文第三段,与原文比较阅读。

2.让学生反复阅读,说说打乱顺序的文字为何不如原文好。

(二)分析说理师生一起研读原文第三段,分析如何说理的。

1.请学生默读第三段,根据说理内容,试着划分层次。

2.逐层诵读,概括说理内容。

熟读并背诵每一层,然后概括各层内容。

第一层,向秦示弱,以退为进。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第二层,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

”第三,舍郑利秦,许之以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第四,晋人无信。

引述历史,巧施离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第五,晋人无厌。

展望未来,晋必攻秦。

“夫晋,何厌之有?……”教师小结:凭借他善于利用矛盾,针对其利害关系,成功分化瓦解秦晋联盟,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语言的得体。

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四、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左传》郑既知亡亡郑利晋动之以利,晓之以弊舍郑利秦晋人无信晋人无厌五、课后反思【原文】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X伯。

1、找学生读X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X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X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X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X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X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X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X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三、老师归纳明确,用投影仪展小参考合案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因为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二是,因为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烛之武是怎样去见秦伯的?“夜缒而出”,形势的危急充分显示出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烛之武怎样成功退秦师?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令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说明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点明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

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好感。

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

总之,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讲究语言艺术,最终成功说退秦师。

烛之武的形象特点:烛之武在国豕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爱国情深;在危急关头,能置个人的女危于不顾,央勇无畏;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勇有谋。

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以适当的群体答问来配合老师讲解,努力学习准确客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让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准确客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主题与背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烛之武 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 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首古代战争题材的诗歌,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烽火四起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这首诗歌,本文将制定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步: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首极具历史气息的战争题材诗歌。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下面我会先放一段短视频引起同学们的兴趣,随后介绍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背景介绍烛之武,即战国末年楚国将领烛和武。

当时,秦国兵锋所向披靡,攻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正准备南下攻打楚国都城郢。

这时,楚国国君春申君派遣烛和武前往阻击秦军。

在烛和武的英勇抵抗下,秦军节节败退,最终撤离楚境,明确了双方的强弱。

第三步:作者介绍《烛之武退秦师》作者是楚国名士宋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家。

宋玉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绝代好手,在文坛和军事上都享有盛名。

他的《九辩》被誉为古代修辞学的杰作,而《烛之武退秦师》则是他在诗歌上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四步:分析诗歌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这首诗歌。

首先是诗歌的结构,它是一首十四言古体诗,共五段,每一段都有一个最后句言状突出的中心思想,各自逐层递进,构成了整首诗歌的精彩情节,展现了楚军抵御秦军的历程。

其次是诗歌的意象,具体表现在对三大元素的描绘上:火、烟、战鼓。

火光照亮了整个战场,烽烟柳暗了天空,鼓声激荡人心。

整首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艺术手段,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心理体验,深深地体味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第五步:课堂互动1.请同学自主搜索一些《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

2.每位同学选择一句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解读一下意思并分享给大家。

3.分组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交换各自分析的结果。

第六步:课后作业1.整理自己课上做的笔记,重新拓展一下思路,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可分四层: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总结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

六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一、点名朗读课文二、掌握重要的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

”、“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通“缺”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

(本文)“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三、掌握重要的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总结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

六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