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大学汉硕考研郭锡良《现代汉语》内部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精编版笔记
—郭锡良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定义: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种,判断句中的“是”叫做判断词(也叫系词)。
(二)分类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格式:主语+谓语+也
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战国策·齐策四》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2、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格式:主语+者+谓语+也
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3、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省略“也”字。
格式:主语+者+谓语
例: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4、省略“者”、“也”,这是“……者……也”的省略形式。
格式:主语+谓语
例: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5、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承上文省略,这时,句末的“也”字必不可少。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子路从而后》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天子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韩非子·十过》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区分“是”为判断动词还是指示代词。
①先秦时代,“是”字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
例:公曰:“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国平养侠儒,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②“是又”等于“此又”,意思是“这些又”。如果“是”是判断词,就应该说成“又是”,而不能说成“是又”。
例:繁起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③先秦时代,有没有判断词存在,目前正在争论中,讨论“为”。
A“为”字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其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
B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例:余为伯倏,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④“是”作为判断词,汉代就有了。从汉语发展来看,判断词“是”从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
例: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于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⑤秦后,由于拟古,有时“是”也不是判断词,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
例: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论》
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总叙》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上“乃”、“即”等副词或“维”、“惟”等语气词,起加强判断、肯定、否定等语气的作用。例: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①加“乃”和“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比较多;加“维”和“惟”的,先秦较常见,后代不多见。
②语气词“维”和“惟”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它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
例: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③这些副词和语气词常常和否定副词“非”配合起来使用。
例: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7、古代汉语表示否定语气,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格式:主语+非+谓语
例: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耕渔与陶,非舜官也。《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
△“非”字可译为“不是”,但它是副词,并不表示判断。
(三)活用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白居易《轻肥》
3、用判断句的形式说明原因(因果复句)。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触龙説赵太后》
4、用判断句的形式解释词语。
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孟子·滕文公上》
厥,其也。《尔雅·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