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问题(教师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问题(教师版)

“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危害、成因与治理,是重要考查方向。

考向1 环境问题[模拟诊断]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图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局部地形图,甲、乙两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为该地区的脱贫,政府规划建设一条地方性公路,最合理的选择方案为A.①B.②C.③D.④2.据图分析甲县精准脱贫不适宜采取的措施是A.合理开发煤炭资源B.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C.大力发展旅游业D.整体移民搬迁3.两县在脱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有①过度开发导致煤炭资源枯竭②破坏植被,加剧土壤盐碱化③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④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加重命题趋势专题十二××环境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D2.D3.C【解析】1.题意表明,政府规划建设这条地方性公路是为了该地区的脱贫,因此该地方性公路应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口脱贫。

图中①、②、③方案只是连接了两个县城,沿途几乎没有连接其它聚落,排除A、B、C。

图中④方案中途连接多个聚落,利于该地区脱贫,D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中显示,甲县境内为煤炭资源分布,合理开发煤炭资源,让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和财政收入,有利于脱贫,排除A。

图中显示,甲县境内多山,平地较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可以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当地脱贫,排除B。

当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独特,山区景观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居民收入,利于当地脱贫,排除C。

整体移民搬迁不太现实,且成本过高,不利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选项D符合题意。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强化练(十一)原因措施类-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强化练(十一)原因措施类-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专题强化练(十一) 原因措施类(限时25分钟)1.(2019某某某某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树木年轮(简称树轮,如图1所示)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季节影响而形成的,一年产生一轮。

春夏季节,树木材质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秋冬季节,树木材质紧密,颜色较深,称为晚材。

同一年的早材和晚材合称为一个年轮。

我国学者利用采自黄某某区冰川雪线高度以下的祁连圆柏树轮资料,重建了该地区河流过去近400年的径流变化。

祁连圆柏在0℃以下生长缓慢,该地区气候资料如图2所示。

研究表明,祁连圆柏树轮宽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1)【原因措施类】在分析祁连圆柏树轮时,以前一年10月到当年9月作为一个研究的时间段,而不是从1月到12月,试指出其原因。

(2)【原因措施类】分析夏季降水减少时,祁连圆柏树轮变窄甚至缺失的原因。

(3)【分析评价类】研究发现1657—1695年,祁连圆柏树轮间距持续增大,请推测该时段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4)【开放探讨类】祁连圆柏的寿命一般只有几十年到几百年,但我国学者却建立了该地区4 600多年的树轮宽度年表,试指出其研究方法。

(1)题,读材料可知,树木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季节影响而形成的,一年产生一轮。

祁连圆柏在0℃以下生长缓慢,所以祁连圆柏树轮以前一年10月到当年9月作为一个研究的时间段的原因是该区域10月下旬温度降到0℃以下,树木生长缓慢;从前一年10月到当年9月正好增加了一个年轮。

第(2)题,读材料可知,祁连圆柏树轮宽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夏季降水减少时,树木缺少水分;气温较高,导致树木的蒸腾和土壤的蒸发强,该地位于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不足,树木生长受限,故树轮变窄甚至缺失。

第(3)题,读材料可知,祁连圆柏树轮宽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树轮间距持续增大说明降水增多,从而使河流径流量增大,所以河流径流量增大。

第(4)题,树木即使死亡,年轮也可保留。

按年代先后把活树的年轮序列与其之前地层中的树轮序列相衔接,即可得到很长时间的树轮宽度年表。

2014高考地理人教版地理二轮复习 区域地理: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2014高考地理人教版地理二轮复习 区域地理: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强,
而类型丰富的雨林植被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巴西 过度的迁移 农业
开辟大型农牧场
人口 增长 贫困 雨林被毁
工业发展和 城市发展
商业性伐木
巨额投资
雨林生态脆弱 发达国家
市场需求
(4)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 ①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 蒸腾
二、典题直击
考查一 森林的生态效益
40.(23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 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
【答案】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 (物)尘沙”。对应的意思是: 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2.趋势预测
结合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考查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
开发、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一、考点透视
1.考纲解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
环境效益
保护措施


生 态 功 能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湿润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沿岸地区 城市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净——净化空气。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
力最
【特别注意】 1. 所有的森林均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只是热带雨林的 物种
3.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6: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6: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

地理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六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命题趋向】本专题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第二部分是了解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第三部分了解是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及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第四部分了解是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1)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说明造成某区域环境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某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并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

(3)掌握一般河流流域开发整治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4)会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地区、森林、湿地等生态效应,以及对某一地区资源、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江南丘陵的综合整治,河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能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从考核形式上看,主要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并配以丰富多样的图表和文字叙述。

(3)从能力考核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某一区域的环境问题,区域发展及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综合分析及实际应用,考查考生读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命题趋势: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不难看出,为了配合我国的国土整治这一热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整治,江河、湿地的治理与保护,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集中分布在以下地区: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大江大河、青藏地区等。

因此,学生在复习时,要重点把以上地区的自然、人文的优劣势条件,整体的地理环境,各地形要素的因果关系、原因分析及整治方向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重点复习。

【回归教材】测试要点一: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019届二轮复习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2019届二轮复习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考点热度★★★☆☆一、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1.分布及现状(1)分布―→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特别提示】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图文拓展〗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

对应的含义如下: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雨水对地面的侵蚀,森林的土质疏松,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使地表径流减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3.雨林地区植物茂密的原因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物可连续不间断地迅速生长,因而形成了高大茂盛的植物群落。

考向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23(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的功能。

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热带雨林破坏有一定关系。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精讲课件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精讲课件

土层,不易下渗。(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
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学以致用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
一片原始雨林。路透社巴西利亚2012年1月23日消息:亚马 孙森林在过去的 5 个月中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毁林面积从 2011年8月的243平方千米激增到 12月的948平方千米。这个 数字相当于2004年同期的4倍。据此完成(1)~(4)题。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雨林植被
光合作用
固定CO2 放出O2
全球碳氧 平衡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雨林植被
吸纳和滞蓄大量 降水 蒸发蒸腾作用, 水分返还大气
影响全 球水循 环和水 平衡
▲思维拓展 湿地的类型、功能及湿地(沼泽)形成的原因 1.湿地类型。 (1)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等。(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区域生态建设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可归纳如下: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
沙”。对应的意思是:
2.世界主要森林分布。
♨特别提醒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但由于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存在差 异,其生态功能的主要表现也有所不同。在降水丰富的湿润 地区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则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在城 市中则会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作用;在沿 海地区可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袭。
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的一种主要形式,往往 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答题技巧:从选项入手,

高考地理林业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地理林业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地理林业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科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林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高考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中的林业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林业基本概念及分类1. 林业的定义:林业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的经营、保护、培育和利用的综合性工作。

2. 林业的分类:林业根据森林的来源和用途可以分为天然林业和人工林业;根据林木的用途可以分为木材林业、果木林业、薪炭林业等。

二、森林资源及其保护1. 森林资源的特点: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性、不可再生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2. 森林资源的分类:森林资源可以分为木材资源、非木材林产品资源以及生态、保护和文化资源等。

3. 森林资源保护的措施: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是林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主要措施包括合理利用、科学经营、生态恢复和立法保护等。

三、森林经营与利用1. 森林经营的基本原则:森林经营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经营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质量以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 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式: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包括木材经济、非木材林产品经济和林下经济等,通过多层次的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3. 主要的林业经济活动:林业经济活动主要包括造林、抚育、病虫害防治、采伐和综合整治等。

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保护生态环境。

四、天然灾害与林业防护1. 天然灾害对森林的影响:天然灾害包括森林火灾、虫害、疾病、风灾、雪灾等,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很大。

2. 林业防护措施:林业防护措施包括预防、监测和控制等,例如建设防火道、灭火站、设置监测点等,以减少灾害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五、林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 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利用是指在保证当前利用需求满足的前提下,保护林业资源,使其能够永续利用。

2. 林业资源的可替代性:林业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即可以通过培育、人工林建设等措施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

高中地理知识点题库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GZDL428

高中地理知识点题库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GZDL428
A.夏季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强B.冬季林内外气温差值大
C.林内气温总是低于林外气温D.林内昼夜温差比林外小
答案:AD
解析:图中显示,夏季林内与林外温差大,说明夏季森林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强。林内白天缺少光照温度低,夜晚保温作用好,故昼夜温差比林外小。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3.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进行一次地理实验活动。其过程是将黄土装入木框内,在左侧种上苔藓和杂草,右侧裸露。培植两周左右,让植物成活。用砖头或小凳子将木框架起来使之呈斜坡状,在木框两个开口处的下方摆两个脸盆,再把带小孔的塑料饮料瓶装满水,放到支架下用手转动塑料饮料瓶,让水流泻干净。读图并回答下题。
年份(年)
1955
1965
1975
1985
1995
2000
2005
荒漠化面
积(万公顷)
67
69
71
89
197.26
257.8
262.2
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①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均实行退耕还林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植④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C
解析:不同地区对荒漠化的治理措施是不同的。南方低山丘陵区均实行退耕还林太绝对了。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发展灌溉农业易造成土地盐碱化,进而加剧荒漠化。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5.为深入研究沙尘暴发生机制,我国在沙尘暴多发地区和必经之地,建立了一系列沙尘暴观测研究站,这些站点大多位于()
A.西北和华北B.华北和东北C.华北和华东D.华北和中南
答案:A
解析: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其沙源主要来自中亚、蒙古和我国的西北等地,因此沙尘暴观测研究站应建在受其影响较大的西北、华北等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用书:红对勾讲与练 7.5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用书:红对勾讲与练  7.5

3.(2012· 山东潍坊)下图中 A 湖泊是位于阿拉山口以南 的内陆盐湖,曾经是马鹿、黄羊等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而目前正以每年平均 20 多平方千米的速度在缩小,只剩下 500 平方千米左右。图中 B 湖泊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属于较年轻的凹陷湖。读下面等高线 地形图,回答问题。
【破题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各区域水土流失的成 因、危害及我国各区域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及目的。(1)图中显 示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处于季风气候 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这里植被覆盖率低。(2)以西为 气候干旱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3)图中唯有③⑤位于长 江、黄河的中上游地区,此区域的生态建设可以缓解中下游 的旱涝灾害。①位于西北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 漠化。(4)①位于西北地区、④位于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地势 起伏大小与干湿状况差异很大。
营养物质和有毒 环境 工业废水、农 元素进入水体, 污染 水 污 业污水、生活 水体缺氧,淡水 及其 染 污水、城市地 中出现水华,海 防治 表径流 水中出现赤潮
污染物及造成的 后果 煤烟、粉尘→烟 环境 工矿企业、家 雾,硫氧化物→ 污染 大气 庭炉灶、交通 酸雨,碳氢化合 及其 污染 工具的尾气 物、氮氧化合物 防治 →光化学烟雾 污染源
2.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 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地利用资 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 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 的影响都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 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等。 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 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高频考点02生态问题与资源利用(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高频考点02生态问题与资源利用(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论证:前期(1992~2001年)过度开垦、建设用地增加等因素,导
致草地、林地、水域减少,耕地、沙化土地增加;后期(2001~
2014年),防护林建设等政策的实施及对林地的管护力度加大,使得林地面积快速增加,耕地扩张规模变 小,沙化严重的现象得到了一定控制,沙地面积减少。
解析 本题可以根据图表的信息,根据土地结构的变化自拟结论。如:1992~2001年,科尔沁左翼后旗 沙化土地面积增加;2001~2014年减少。论证:由图可知,1992~2001年期间,草地、林地面积减少, 耕地增加,沙地增加,说明因为过度开垦、建设用地增加等因素,导致草地、林地、水域减少,耕地、沙 化土地增加;2001~2014年期间,林地增加、草地减少、沙地减少,由于防护林体系的实施,其生态效

考向预测
Examination direction forecast
●考向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及意义
【例1】2021年4月,山东、河南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根据协议: 若水质全年均值达到Ⅲ类标准,互不补偿;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 省给予河南省6 000万元补偿资金;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省给予山东省6 000万元补偿资 金。2022年4月,根据跨省界监测:2021年度入鲁水质为Ⅱ类,与上年度持平;但部分水质指 标同比略有下降。测算后,山东应补偿河南省5 005万元。未来,跨省、市、县的黄河生态保护 补偿协议将逐渐推广。
表 面积单位:km2
铁路两侧
年份
固定沙地
工程治 沙地
半固定 沙地
半流动 沙地
流动沙地
合计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
2001 0.5 km以内 2008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

考点4 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1.森林的生态效益(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资源的存在,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稳定水位、改善水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森林对于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有重大作用。

对大气污染有净化、调节和缓冲作用。

光合作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数量上的相对平衡,形成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

(3)减弱噪声、阻滞粉尘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

树林高大,枝叶交错重叠,能吸收扩散的噪声,故有天然“消声器”之称。

(4)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森林的阻挡能降低风速,耐旱的树木根系发达能固定住沙丘,从而使农田免受风沙的威胁.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

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破坏热带雨林有一定关系.(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1.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但由于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其生态功能的主要表现也有所不同。

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则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在城市中则会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作用;在沿海地区可防止海风的侵袭。

2。

赤道经过的陆地都分布着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地球表面的植被,其分布受水热等条件的影响,使其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就属于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其分布也受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在赤道处因为海拔高,热量不足,就可能不是热带雨林。

例如亚马孙河流域西面的安第斯山脉因地势高,缺少形成热带雨林的条件,就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再如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也不是热带雨林.因此说热带雨林像若干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

(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题型限时练

(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题型限时练

(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题型限时练时间:25分钟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

近年来,该地加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即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

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地表径流,提高地下水位B.完善基础设施,减少人口外流C.改造水热条件,实行高产稳产D.解决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2.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A.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B.加固边坡护理工程,防范地质灾害C.沟口筑坝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D.取土填沟修筑道路,改善生产条件3.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承载力有限B.乡村空心化严重C.植被覆盖率较低D.灾害性天气多发额尔齐斯河流域畜牧业发达。

下图示意额尔齐斯河流域牧场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额尔齐斯河流域草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势B.水分C.热量D.土壤5.图示区域荒漠化严重,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为()A.风蚀B.水蚀C.冻融D.溶蚀6.下列有利于缓解乙牧场荒漠化的合理举措是()A.种植乔木,改善生态B.打机井,引水灌溉草场C.设置围栏,禁止放牧D.夏季向甲牧场转场放牧读巴西热带雨林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热带雨林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雨林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B.乙地雨林面积的变化不会影响全球气候C.乙地雨林的形成与暖流、盛行西风有关D.甲地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会导致全球变暖8.关于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深刻地影响着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B.茂密的雨林植被能减弱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C.雨林能起到类似海绵的作用,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D.雨林是世界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9.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该地区沼泽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森林的生态效益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森林的生态效益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森林的生态效益一、知识讲解森林的生态效益①调节气候。

浓密的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使林内呈现巨大的温室效应。

与无林地相比,冬暖夏凉、夜暖昼凉,温差较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

在生长季节,森林强大的蒸腾作用有助于消耗热能而使温度下降;空气湿度的增加,则易形成雾淞、露、霜等水平降水;同时对垂直降水也有一定影响。

②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森林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

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缓慢的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森林水分、土壤的保存。

③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

夏季森林使地面温度降低,空气垂直温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的条件。

④改良土壤。

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而增加了土壤肥力。

二、例题分析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1~3题表1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答案】1.B 2.B 3.D【解析】本题组以汾川河流域降水后水文特征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植被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

2.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一、典例引领读热带雨林与水循环示意简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主要反映的是雨林平衡碳元素的功能B.图示主要反映的是雨林在水循环中的作用C.甲、乙、丙三环节构成了水循环D.甲、乙、丙三环节表示的水汽量是相等的(2)图中乙处的作用为()A.“地球之肺” B.“地球之肾”C.“天然空调” D.“天然加湿器”(1)B(2)D[第(1)题,图示主要反映的是雨林在全球水循环中的作用。

甲、乙、丙三个环节不能构成水循环。

第(2)题,乙为雨林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可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二、考点透析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2.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具有全球性的环境效应,被称为“地球之肺”“地球储水库”“世界生物基因宝库”,这和热带雨林维护全球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关系。

具体如下:(1)“地球之肺”——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2)“地球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全球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三、题组训练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读图完成1~2题。

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A.①B.②C.③D.④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A.①B.②C.③D.④[解析] 1.A 2.B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距地面6米以内,风速最低的是①,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

第2题,华北平原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宜选择的防护林应是下层有灌木的阔叶密林。

读热带雨林被破坏前后对环境的影响对比图,完成3~5题。

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热带雨林中土壤十分贫瘠B.热带雨林只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C.热带雨林地区水循环比较活跃D.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4.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比较贫瘠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不足②枯枝落叶分解缓慢,释放养分不足③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④降水多,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的养分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雨林大面积被毁可能造成的后果有()A.太阳活动频繁B.厄尔尼诺现象频发C.流经雨林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不大D.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解析] 3.B 4.B 5.D第3题,热带雨林中土壤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十分贫瘠;由于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水循环比较活跃,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受到盛行风、洋流和地形等因素影响,热带雨林可以分布在南北纬25°附近,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部等。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单项选择题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据此回答1~4题。

1. 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有( )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 雨林群落生产力高的表现有( )①光合作用强②生物循环旺盛③生物残体分解快④生物生长迅速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3. 雨林中养分储量最大的是( )A. 生物B. 土壤C. 枯枝落叶D. 水体4. 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A. 生物残体分解快B. 植物生长速度快C. 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D. 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2012·肇庆二模)2011年2月2日是第15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湿地与森林”。

据此回答5~6题。

5. 下列对湿地的理解错误的有( )①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具有强大的调节水循环的功能②湿地是“水资源调节器”,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③湿地是“淡水贮存库”和“淡水净化器”,可以将五类水质净化为三类水质④湿地是巨大的“贮炭库”,对于减缓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6. 河北省衡水市确立了“以人为本,以水为魂,以河为脉,以湖为韵,以绿色生态为特色,以历史文化为内涵”的保护和利用湿地的路子。

下列措施中错误的是( )A. 充分利用湿地保护区的资源,扩大耕地面积,增加捕捞船只数量B.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湖区渔民粗放经营的理念,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渔业C.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将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古冀州文化多样性保护相结合D.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吸引大批的环保志愿者来保护湿地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读图,回答7~8题。

7.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 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B. 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D. 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8. 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A. 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B. 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C. 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D. 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9. (2012·东莞模拟改编)在无林地区20 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而且有林地区的地下水含量较无林地区多,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A. 改良土壤B.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C. 调节大气成分D. 维持生物多样性10. 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①雨林观光②生态旅游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④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1. 交通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 )①放氧除尘、吸毒杀菌②降噪隔音、减轻污染③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④防风固沙、保持水土⑤划分车道、隔离交通⑥提神醒脑、减少事故A. ①②③⑤⑥B. ①②③④⑤C. ②③④⑤⑥D. ①②③二、综合题12. 读森林与环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3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 新人教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3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 新人教
() 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 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D.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解析】 采育结合能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开发
利用,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答案】 D
核心二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
物群落,对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环境效应
详解阐释
地球 之肺
巨大的 储水库
生物基因 宝库
2.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此保存完好 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 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 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 解析: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是由于雨林是全球最古 老的生物群落,受人类的影响最小,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 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 占全球陆地物种的1/5以上。 答案:A
发计划: 修建亚 马孙横
大规模○25
出现
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
贯公路 沿线新建了○26
河川沿岸建起了○27 和炼铝厂等
移民亚马孙平原 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自我校对
○24 湿热 ○25 农场和牧牛场 ○26 城镇居民点 ○27 造纸厂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302022/1/302022/1/301/30/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302022/1/30January 30,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302022/1/302022/1/302022/1/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考点热度★★★☆☆一、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1.分布及现状(1)分布―→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特别提示】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图文拓展〗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

对应的含义如下: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雨水对地面的侵蚀,森林的土质疏松,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使地表径流减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3.雨林地区植物茂密的原因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物可连续不间断地迅速生长,因而形成了高大茂盛的植物群落。

考向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2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的功能。

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热带雨林破坏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

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地,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最适宜的橡胶造林区。

材料二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近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砍伐后种橡胶林,导致当地雾日比以往减少很多。

材料三图1为2010年西双版纳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变化图,图2为原始森林和橡胶林的结构图。

(1)试推测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

(2)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砍伐后种橡胶林,导致雾日比以往减少很多,简析该地雾日减少的原因。

(3)该地原始森林砍伐后种橡胶林,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简析其原因。

(4)说明该地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1)全年高温;明显地分为旱雨两季,降水丰沛。

(2)原始森林砍伐后种橡胶林,群落结构单一,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林间空间增大,风力增强;植物蒸腾作用减弱,水汽变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加,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

(3)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雨季淋溶作用增强,土壤养分流失较快;枯枝落叶减少,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减少;地面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农业化肥的施用,土壤受到污染。

(4)天然橡胶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天然橡胶的市场需求增加;单位面积产值高,经济效益较高;政策支持。

【解析】(1)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原始森林砍伐后,风力增大,水汽减少,雾日减少。

(3)从图中可知天然橡胶林比较稀疏,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雨季淋溶作用强,土壤养分流失严重,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加上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土壤遭受污染,土地生产力下降。

(4)从技术、市场、政策、效益等方面分析:天然橡胶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天然橡胶的市场需求增加;单位面积产值高,经济效益较高;政策支持。

下列为南亚、东南亚森林面积变化表。

读表,完成1—2题。

0 00 5 0—2000 0—2005 0—2000 0—2005南亚 77 551 79 678 79 239213 -88 0.27 -0.11①人口的快速增加,持续对种植业的依赖导致毁林开垦②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占据大量林地③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④利用现代科技改良树种是防止森林破坏的有效途径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这种变化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是A .土壤含水率上升B .地下水储量增加C .地表径流变化率减小D .生物多样性减少(2018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统一质量监测)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

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

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

下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

据此完成3—5题。

3.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A .林内郁闭度大B .林外降雪较多C .林内气温较高D .林外风速较小4.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A.慢,风速较小 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C.快,太阳辐射较强 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5.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A.春季融雪量增加 B.融雪速度降低C.融雪时长缩短 D.河流汛期提前(2018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下表示意我国干旱地区(祁连山)不同森林覆盖率与河流枯水期径流量的关系。

据此完成6—7题。

6.该表直接反映出干旱地区森林可以A.减少枯水期径流量 B.增加枯水期径流量C.减少洪水期径流量 D.增加洪水期径流量7.针对黑河上游下段枯水期径流量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兴修水利工程蓄水 B.改进农业灌溉技术C.落实植树造林规划 D.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

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的林带建设。

据此完成8—10题。

8.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9.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10.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林带建设,使林场①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②虽没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③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④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来源:学*科*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18届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三4月月考)法国梧桐和香樟都是典型的城市行道树。

下表为法国梧桐和香樟树部分特点比较。

在法国梧桐的种种问题暴露之后.香樟就成了重要的替代树种之一。

2016年6月,杭州最新的城市绿化数据反映杭州城区大约有行道树15万多株,其中法国梧桐只有1.3万多株。

读表完成11—12题。

11.杭州的法国梧桐易倒斜的时间和气象因素是A.1、2月份的积雪 B.2、3月份的梅雨C.7、8月份的暴雨 D.8、9月份的台风12.与法国梧桐相比,香樟树作为城市行道树的明显缺点是A.冬季采光小佳,树枝易被积雪压断 B.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差C.夏季遮荫不足,导致气温日较差大 D.防风固沙、吸烟滞尘的生态价值低(2018届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期中联考)下表为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及净初级生产力。

读下表回答13—14题。

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全部有机物同化量,即光合总量,叫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自养呼吸消耗。

13.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NPP平均值比温带森林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森林面积更广 B.光合作用更强 C.年平均气温更高 D.温室气体更少14.造成森林、河湖、海洋三系统NP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日较差不同 B.年降水量不同C.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D.绿色植物总量15.(2018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

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大量湿生苔藓。

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

下图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16.(2018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红树林指分布在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红树林最适合生长温度是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20℃,当最冷月与平均气温低于5℃以下时任何红树植物均不能生存。

沉积物是红树林立足的基础。

红树林适合生长在pH值低、高水位、细质的冲积土上,红树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涂中。

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积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是守卫海岸的卫士和消浪先锋。

下图为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1)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红树林的生长环境。

(2)与西岸相比,澳大利亚东海岸红树林物种丰富,分析其原因。

(3)结合红树林的生长习性,归纳红树林的环境效益。

(4)近年来,全球许多地方红树林破坏严重,导致环境问题严重,指出保护红树林的措施。

(2018年江苏卷)“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

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

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

据此回答1—2题。

1.“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提高造林存活率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提高林地生产力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森林覆盖率降低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3.(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