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

[摘要]土地意识是土地管理基础性的调查,为管理好土地,我们去了解土地使用者主体的思想动态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针对果园村和良丰村两村的土地管理现状,从政策性因素和非政策性因素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了两村农民土地意识的特点和他们所遇到的意识上的困惑,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对市农村土地管理有所启示。

[关键词]土地意识土地制度三农问题

前言

“三农”问题近些年来一直是国人议论的焦点,为了能够将“三农”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于是借我校举办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之际申请了课题,主要围绕行政管理专业所学相关知识研究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问题。

土地乃万物之本。它不仅为一切生物和人类提供生存空间,最重要的它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粮食的生长场所。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粮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粮食供求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热点问题

在果园村、良丰村两村实地调研中,我们安排了抽样调查与典型个案调查相结合,并辅之以访问村民、问卷采样、基层干部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比较,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的经济发展趋势正在向土地参业结构调整方向发展而且也正向这土地使用多元化,非农化方向发展。这一结论不只是对少数调查结果的简单认识,我们也可以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中有所察觉。调查报告中我们分别从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政策实施、政府土地管理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描述。

从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为此,本研究首先从“三农”问题的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提出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容——农民对土地意识的变迁,并以“三农”核心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为切入点,重点探讨行政制度、政策对农民土地意识的转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农民”土地意识的框架。以期更加深刻的去认识农民土地观念并完善现今的土地制度。

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是一定社会的农民对土地、社会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对土地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价值判断和表达方式的有机综合体。它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却是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因此它可以通过农民日常的语言、观点来表现,通过农民的现实行为方式的选择来表现。所以说,它是可以被认识和研究的,对农民土地意识的研究,需要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土地意识表现形式。土地意识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虽然它可以通过农民日常的语言、观点和农民的现实行为方式的选择来表现,但我们仍旧需要周密的研究计划和适当的研究方法去对农民土地意识的变迁和成因进行调查。

基于此种分析,研究小组在前期的资料分析阶段已经对土地意识作了简要概述。在实施调查期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调查方法,同时在实地调查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性调查阶段、理解性调查阶段和调查材料总结分析阶段。

(一)、调查方法

1. 社区比较法

我们小组在两村实地调查时也将两个村落划分为两个社区,并以此为基础对两村的经济状况及相关法律政策和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土地意识影响作了详细的调查。通过比较分析去更加深入的认识理解农民的土地意识。

2. 访谈法

本小组主要对果园村和良丰村两村村民和相关村干部进行了访谈,访谈容着重三个方面:首先是两村基本情况和农民生活的基本情况,再则是农民土地使用情况和相关土地政策的调查,最后是农民土地意识的现况。分别还对两村村支书进行了个人访谈,访谈容主要是果园村和良丰村的村民生活的基本情况,相关土地政策实施

情况等,时间是2008-8-18。

3. 问卷调查

经本小组分析,我们从果园村和良丰村两个整体中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进行的问卷调查。其中果园村共发放问卷50份,良丰村共发放50份。总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78份,无效问卷2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78%。问卷容主要包括:农民生活状况、土地使用情况和村民对政策的了解情况等。

4、追踪调查法

本小组在2007年7月组织了第一次对果园村和良丰村的访谈调查,初步了解了两村的基本情况和土地征用情况,在2008年8月本小组又再一次来到这两村采取问卷调查,此次更加系统、深入的调查了土地意识变迁的触发因素。

5、文献研究

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网络和相关文献收集了有关农村的三农问题的文字和视频资料。通过报刊、网络、农村刊物等媒介了解到市农民生活现状及土地意识倾向。

(二)本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此次调查是本小组成员第一次参加科研项目,因此各方面经验都不足,难免调查情况不够全面。又因地域限制和乡村发展水平的差别,市农村的发展现状在全国农村中缺少一定的代表性。两个村落农民的土地意识具有相似性,这也会使调查结果产生偏差。

一、土地意识的概述

土地意识的研究工作是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性工作,但限于土地意识概念抽象的原因,使得调查方法难于选择与实施,成果不易理解。因此不得不对土地意识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一定的概述。

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是一定社会下的农民对土地、社会想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题对土地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价值判断和表达方式的有机综合体。土地意识又

是环境意识的一种。它既具有环境意识的一般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个性。而且这种特殊性还十分明显,它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人与其它物种、人与其所生息的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还涉及到人对土地这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物质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正是这种特殊性,将土地意识与一般环境意识区分开来,并赋予土地意识以独特的研究价值。因此我们就简述一下土地意识的来源与涵。

(一)土地意识的来源

顾名思义,土地意识的涵和外延也应涉及包括“意识”、“土地意识”等在的诸多方面,它所反映的容和表现的形式也是跟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主体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概括来说,土地意识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和态度。

土地意识从其产生至今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首先源自于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认知和体验,因而它是与人类的自然观、环境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其二,来自于人们对土地的认知和使用。

除了人们的自然观、环境观而外,土地意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对土地的认知和使用。从对土地这种有形实体的主观把握方式的角度来看,土地意识大致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容认知和使用。一是权属意识;二是财产意识;三是耕种意识;四是保护意识【1】。

(二)土地意识的涵

通过对土地意识来源的分析,我们对土地意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简而言之,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是一定社会的农民对土地、社会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及对土地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价值判断和表达方式的有机综合体。具体来说,土地意识具有以下涵:

第一,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