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自考笔记串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研究自考笔记串讲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唐代文人处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加以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成员具有广泛性和流动性,形成了一个与前代很不相同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特征。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唐诗反遇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的眼光看洗涤,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春江花月夜》和《春中田园作》所表现的对于生活的感受,还包含着自然所给予人们的美感。日常的送行和离别题材也被进一步诗化了。对于生活的歌颂,爱情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无疑已经是富有诗意甚至带有浪漫色彩了。唐代士大末的生活就往往比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得放任,有许多浪漫事迹。唐诗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也不把它们与日常生活平等看待。最能再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了。岑参等人对天山,热海,大风雪,大海港和边疆战斗的描写,在古代诗歌领域里,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

杜甫等人写自身在乱离中的生活和感受的时候,一方面很悲,甚至悲得痛入骨髓,一方面常常带着某些憧憬或温存的插曲。杜甫面对着时代丧乱,民间疾苦,但并没有单纯展览苦难和伤痕,他仍然关注着着美的因素。这些因素被诗人融入诗篇

的时候,与客观苦难现实相交织对照,愈加显得沉郁顿挫,激起读者丰富复杂的情绪。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自已在巴山夜雨中体验着作客他乡的滋味,显然带着悲感。但诗人在寂寞中生出了幻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了这股温暖的回流,生活透过一层冰冷的雨帘,仍然呈现美好诱人的光彩。

用哀换的形式肯定美,也突出地表现在以李商隐一部分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中。

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偏重于客观生活感受,而从与此相联系的主观因素看,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操、襟怀和气质,则有一种唐人所独具的精神美。这种精神美,较之屈原的忠贞、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在展示更为丰富的内容的同时,则又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体现着当时以庶族地主出身文士为主体的广大诗人的精神风貌。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那个大时代中人们的豪壮开阔的胸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所写的山河是那样气象恢廓,而诗人的精神更欲飞凌其上。那种“欲穷千里目”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伟魄,冠绝千古。即使是一些描述范围和对象比较狭小的作品或咏物之作,也

往往能反映唐人的襟怀气质。同样是由于时代因素使然,唐人对待生活有着特别执着的精神。“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是对魏阙的追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对功名的追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对隐逸的追求等,在种种追求中,理想的追求自然最为动人。李白的组诗〈行路难〉写于天宝三载被“赐金还山”的时候,诗人的感情,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回旋着,终于唱出了高昂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曲感叹世路艰难的悲歌,但本质上又是理想追求的颂歌。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除以上所述,在不同流派诗人身上,还各有其特别突出的一些方面,李白一派诗人,基

于庶族地主对门阀世族的抗争和不满,表现出对传统束缚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唐代诗人都往往程度不同地有着轩昂的傲气,负气敢言而较少拘谨嗫嚅之态。如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突出地表现了对黑暗政治的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鲜明地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以杜甫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出身教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更多地吸取了儒家思想中某些积极成分,并发展为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极度关怀。

对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它固然带着过去历史时代和封建阶级的印记,但毕竟比较健康深厚,为后代的封建正统文学所不及。唐人的可贵入,在于他们对生活富有希望和信心。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精神基础上,从生活中发现了更多的诗意。进而使得作为他们生活和精神写照的唐诗,具备了生活美和精神美这

样有力的两翼。正因为其中贯注了生活的气韵和当事人的真实感情,它不仅仅是一般地带着生活美和精神美,而是表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和真切。

第二章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

一、地域。

中国文学南北地域差异,从《诗经》《楚辞》的时代,就已显露。东晋以后,在南北地立的形势下,分别向两极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引起人们对双方差异性的普遍关注。中原作为中国古代阶级和民族斗争最为频繁激越之地,给予历代人民的种种血与火的考验,通过长期积淀,形成如魏征所概括的北方人的贞刚的表现,它包含刚强、质朴、坚韧等素质。这一切都与南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助长着风俗人情进取柔婉、文静的方向发展颇为不同。南北文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受着这种具地域特征的人民精神传统,心理素质的支配。南北文风斗争中,北朝文学虽有刚气,而数量有限,声律词藻也不甚讲究,影响远逊于南朝文学。以上所述,是关于南北诗歌传统,通过斗争,实现正确结合的纵向考察。再就唐诗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跟地域因素的横向联系去寻索,前三个阶段,无论从诗歌创作的主体还是客体,创作主要基地都在北方,而晚唐则更多受南方风土人情影响。唐诗中所展现的形象,以前多为北方的乔岳平陆与慷慨悲歌之士,至此转为南国的烟雨楼台,才子佳人了,唐诗最后阶段正是随着创作方面南方因素的增长,气质发生了由刚向柔的转化。

二、民族。

作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互相融合的溶剂,无疑是发展水平较高的汉人的经济文化。这中间,少数民族接受汉人的文化是主流,但任何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双方,总是互相渗透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尽管中间伴随着种种灾难和痛苦,但有助于增强中原人民的雄强之气,毕竟是一种补偿。隋唐之世,在文化方面,对于前代来说,是经过长期酝酿,终于绽发芳华之时。而就它自身看,又是一个更为崭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改变了南北朝被动的,受压抑的局面,在汉民族政权处于强大和主动的情况下,展开了地域列为广阔的民族间互相接触与渗透。丰富和活跃了唐代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突破了长期囿于中原文化圈的某些狭隘见解和观念。同时在艺术、宗教、科技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东西,这种胡汉诸民族间精神文化的摩荡和融合,正是唐诗滋长发荣的土壤。

三、唐诗刚健的特质。

唐诗是在国土空前辽阔,南北混一,民族交融的背景上展开的,出现它特出的,富有阳刚之美的面貌。这种阳刚之美,在气象,内质,情态等几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壮阔,是处在国家大一统时代唐人心胸气度的表现。唐诗是一片空前广阔的伟大国土,而这一诗国的灵魂,可以说是从“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的唐朝疆土上孕育升华起来的。唐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