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2018教师版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四:仁者爱人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忠恕”内涵,认清孔子“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二、课文梳理

1.解说“仁”的内涵——忠恕

对己

弟子,入则孝章(1.6)——孝弟立本,谨信持身,爱众亲仁(修身首要,学文次要)对人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章(4.15)——

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章(5.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章(6.3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3.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仁之方)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章(6.30)立志于仁:颜渊、季路侍章(5.26)

言行求仁:厩焚章(10.17),问人不问马,以人为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章(7.9)

师冕见,及阶章(15.42)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章(9.10)

子钓而不纲章(7.27)

4.评价“仁”的标准

管仲非仁者与章(14.17)——重大节轻小信(孔子认为仁的最高标准是看是否对社会有贡献,是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

5.探讨“仁”与“圣”的关系——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章(6.30)

《论语》全书大都说“仁”大于高于其他范畴,如大于高于礼、义、忠、信、亲、庄、敬、恭等等。唯独此处提出更大更高的“圣”的范畴。这恰好说明,“仁”主要是指一种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圣”则因包括外在功业的整个客观成就,所以“大”于仁。由此亦可见孔子颇重“博施于民”的功业成就。

——李泽厚《<论语>今读》三重要思想

(1)“仁”的内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与“兼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

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

(4)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难点:

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四、练习训练

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仁者爱人》)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参考: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参考: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1分)

参考:“言必信,行必果”:“为谅”或“谅”;“小人”:“匹夫匹妇”。

(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3分)

参考:①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②他推崇真正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