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货币发行机制比较

合集下载

中美货币政策对比

中美货币政策对比

中美货币政策对比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两国政策的异同,以及其对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通过比较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优势和挑战。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在开始比较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背景和目标。

中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其目标是维护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控金融风险。

美国的货币政策由美联储(Federal Reserve)负责制定和执行,其目标是实现最大就业、稳定物价和维持金融稳定。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工具中美两国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通常采用信贷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工具来调节流动性,并借助资本管制来控制外汇市场。

美国则主要通过利率调控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特别是通过改变短期利率来影响长期利率和市场情绪。

第三部分:利率政策在利率政策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利率政策相对较为稳定,主要参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以及国内外汇市场的需求。

美国的利率政策更加弹性,美联储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来影响市场,以实现经济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平衡。

第四部分:经济调控目标中美两国在经济调控目标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增长稳定和金融风险防控,同时也关注就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美国的货币政策则更加强调稳定物价和实现最大就业,尤其关注通胀和失业率等经济指标。

第五部分:政策挑战和风险无论是中美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债务问题、房地产泡沫和金融不稳定等。

美国则面临利率政策调控的压力以及新兴市场的回应。

此外,两国都要应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外的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波动。

结论:中美货币政策在目标、工具和调控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更注重控制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而美国则更加关注稳定物价和实现最大就业。

另外,中美两国面临的政策挑战和风险也各有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比分析

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比分析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比分析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和冲击。

中美两国各自根据国情及危机产生的根源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及时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现从两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具体操作措施、实施的时间、目标、政策工具和力度、实施效果、经济恢复情况及目前仍存在的经济问题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美中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一)美联储货币政策1.利率政策。

次贷危机爆发初期,美国出现严重的信贷紧缩现象。

为了放松信贷环境,释放流动性,2007年9月18日到2008年5月,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降至2%;雷曼兄弟破产以后,联邦基金利率从2%下调至1.5%;在危机开始波及全球致使全球经济有了明显衰退时,美联储又一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1%,至2008年12月16日,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0-0.25%的低位,与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利率最低水平持平。

2.再贴现政策。

利用贴现窗口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是美联储缓解货币市场信贷紧缩的另一举措。

美联储向存款性机构提供的贴现贷款有三种方式:一级贷款、二级贷款和季节性贷款。

其中,一级贷款最为重要,只提供给健康的存款性机构。

在金融危机之前,一级贷款利率是联邦基金利率加100个基点。

金融危机爆发后,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决定下调贴现率0.5个百分点,从6.25%降至5.75%,并将贴现期限由通常的隔夜暂时延长到30天,还可以根据需要展期。

至2008年8月30日已经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贴现贷款余额大幅上升,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

2008年3月16日,把一级贷款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利差降至25个基点,并将最长期限由过去的30天延长至90天。

2008年年底再贴现率降至0.5%的水平。

3.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一系列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之后,暂时性缓解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张,但是进入2007年底以来,陆续披露的主要金融机构的损失超过人们的预期,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下降,利率政策效应并不非常明显,随着危机的展开和恶化,美联储将应急贷款范围从存款机构拓展到投行,在2007年12月之后,为了弥补再贴现窗口的不足,缓解短期借贷市场的压力。

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第二作者河北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第三作者河北金融学院大数据科学学院 071028摘要 :就目前来看,美国的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相较于我国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他们的体系也趋于完整,他们的政策已经发育成熟,而对于我国而言,我国的货币政策正处于逐步摸索阶段,没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货币政策也叫作金融政策,不同的国家采取不一样的货币政策,它是根据不同的国家对货币的供应需求不同而采取松紧不同的政策,货币政策需要各种工具来完善,通过利率的调节来影响下一步的投资计划,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经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一步步探究对比与观察,分析中美两国形成不同货币政策的原因,进而改善我国货币政策,使之更为完善,更好的发育成熟。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案例背景介绍:2007-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是在2007年8月9日就显现出来的一场经济危机。

在起初开始时他表现出来的是信贷危机的爆发,投资者对证券失去了信心,引发了流动性危机。

在2008年的时候这场经济危机彻底无药可救,这对各国都产生了前所未有过的巨大的影响,许多金融机构不得不被政府接手。

但是面对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美国和中国表现出来的作为完全不同,应对措施也各不相同。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比较货币政策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有不同的目标,包括有的想要促进经济增长,有的想要实现充分就业,使经济快速增长等,美国和中国的不同在于美国的目标是实现金融行业的稳定,而中国是想实现经济增长。

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在经济危机中深受打击,许多行业都受到了创伤,而且出现了流动性危机,美国想要流动性危机不蔓延至整个社会就要采取一定措施使得金融行业趋于稳定。

而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危机并没有打破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也没有导致金融企业的破产,我们需要刺激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其次,虽然2008年中国的股票价格也发生了下跌的现象,我国通过调整税率和增发股票的方式恢复市场。

中美货币政策与货币传导机制对比

中美货币政策与货币传导机制对比
(3)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2007年底的全国经济工作会确定了“双防”作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点。为了落实“双防”,我国的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进一步发展为“从紧”。
(三)美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美国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 年代以来随着货币主义思潮的盛行,货币供应量取代利率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年代以来, 货币主义的失败和信息经济学等的发展, 促使货币传导机制研究强调金融结构的作用, 货币传导理论趋于成熟。年代以来, 美国货币传导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 通过利率调整来影响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和价格水平, 但利率对新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第二, 通过对资产价格、财富效应调节投资和消费。第三, 银行信贷的作用趋于减小。第四, 美元汇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五, 预期因素传导作用日益显现。②
(五)对物价影响
美国现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各项金融政策正在规范,稍有适度从严从紧的趋势。传统美国经济学认为,适度通胀有利于经济发展,是指特有的美国货币体制而言。人民币和其他国家货币的发行量是建立在需求测算基础上,从来没有因为要制造通胀而发行货币,只有美国有这种说法,因为美元是世界币,所以无法在世界范围内精确测算需求,就美国本国货币需求而言,适当通胀是逃债,而且可以把通胀轻易的通过美元输出到其他国家,所以所谓定量宽松,因为美国利率已经降无可降。③所以不存在调整利率空间,定量宽松其实是增发美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内可持续就业和保传导环节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2)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一般顺序,首先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然后,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最后,从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美国、日本和中国货币供给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个人原创)

美国、日本和中国货币供给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个人原创)

美联储认为,法定准备金作为操作工具不太 有用
• 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可观察的、可控的、可迅速 改变的。 • 银行无法迅速调整它们的资产负债表,所以准备 金率的变化须提前一段时间公布。
• 而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会使利率变得极不稳定。
中国
• 准备资产构成比较单一。 • 从存款准备金制度创立至今,只有在人民银行的 存款才能作为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而把存款 机构的库存现金、存款机构持有的国库券等风险 权重为零的流动性资产排除在外。
二、贴现业务
• 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 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 策。 • 现已扩及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 • 利率↑——商行从央行借款成本↑——商行贷款数 量↓ • 利率↓——商行从央行借款成本↓——鼓励商行扩 大贷款 • 告示效应。
美国
• 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之间一般会维持一个极小 的利差。 确保利率上升时,贴现窗口不被资金并不紧张而 寻求便宜资金来源的银行所滥用。 同时也能保证当市场利率下降时,贴现窗口可以 保持安全阀的作用。 • 美国的再贴现政策实际上是银行业的一道安全阀 门。 • 对贴现窗口借款审查非常严格,以避免准备金使 用不当。
•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始终较高,且变动频 繁。这与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功能有关。
关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
• 西方: • 流动性管理功能。即保证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的需 要,防止流动性危机; • 缓冲器功能。货币控制功能,即作为货币政策工 具用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 收入税功能。
关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
三、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应创导“合作 博弈”
•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实 际中,商业银行行为调整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取向 并不总是一致。 • 造成货币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增加货币政外部时 滞,影响货币政策最终效果。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目 标差异产生的行为差异所致。 • 双方应从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利于长期发展的 角度考虑,创导“合作博弈”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间货币政策也随之分化。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分化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分化的原因、传导机制以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原因1. 经济状况差异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周期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国货币政策的定位和重点也有所不同。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已相对稳定,并且还有较高的通胀压力。

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往往会以保持经济稳定和控制通胀为目标。

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往往会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为重点。

2. 利率政策差异受到不同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影响,中美两国的利率政策也存在差异。

美国通常会调整利率以影响整体经济活动,并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

而中国则更注重流动性管理,并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逆回购等手段来调控货币市场。

3. 外汇政策差异中国实行了比较宽松的外汇管制体制,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而美国则相对开放,在一定的监管框架下,市场力量主导了外汇汇率的决定。

二、中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1. 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差异美国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来影响消费、投资和借贷活动,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往往通过信贷政策和调控政策来影响经济增长和债务水平。

2. 对金融市场影响的传导机制差异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较为直接和明显。

美联储的利率决策在短期内对股市、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而中国货币政策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相对较为缓慢和间接。

三、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 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分化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美国加息或降息将直接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影响更为明显。

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也会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近年来,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分化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

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路径有所不同,这种分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原因,并对两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

一、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原因1.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有关。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经济已经进入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更多地侧重于稳定物价水平、实现最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其经济仍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货币政策更多地关注稳定金融机构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2. 利益结构差异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分化还与其利益结构的差异有关。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货币政策往往是以国内经济利益为中心的。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货币政策更多地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美货币政策在应对国内外经济挑战的态度上也存在分化。

3. 制度差异与政策目标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分化还与其制度差异和政策目标的不同有关。

美国的货币政策由美联储负责,在确保物价稳定的同时,也需要平衡国内经济增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其目标主要是稳定汇率、调控流动性和防范金融风险。

二、中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1. 中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异同(1)利率传导机制在利率传导机制方面,中美两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利率水平都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当货币政策收紧时,中美两国的银行体系通常会提高贷款利率,从而限制货币供应和借贷需求。

然而,由于两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和制度不同,中美在利率传导机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中国的银行体系受到国家政府的干预较多,信贷传导相对较强,而美国的金融市场较为开放,利率传导机制更加市场化。

(2)汇率传导机制在汇率传导机制方面,中美两国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美货币政策的比较

中美货币政策的比较

中美货币政策的比较js0741025 2007级金审会计4班谢宇【摘要】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

以两国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为切入点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传导机制、有效性和政策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应对危机的有效性、防范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政策风险提供借鉴。

【关键词】有效性比较借鉴金融市场借鉴意义经济增长我国现阶段2008年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使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立即转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为应对危机,美联储采取了以“零利率”和“量化宽松”为特征的超常扩张性货币政策,而中国人民银行则实施了以金融机构投放巨额信贷为特征的名为“适度宽松”实为超常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

以两国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为切入点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传导机制、有效性和政策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应对危机的有效性、防范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政策风险提供借鉴。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比较货币政策都要追求多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金融体系稳定等,但在本轮危机中其首要目标并不相同。

中国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美国则是促进金融市场稳定。

两国首要目标的差异是因为其金融体系的受损程度不同。

美国的很多金融机构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普遍陷入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有些大型金融机构甚至濒临倒闭或破产。

由于机构投资者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中占主体地位,因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不仅导致信贷急剧紧缩,而且使整个金融市场出现恐慌,市场功能严重受损,进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因此,恢复金融市场的稳定就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首先,中国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大量发放次级贷款或购入与次贷相关证券,在本次危机中损失有限,没有面临普遍的流动性危机,更没有出现破产,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稳定。

美国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差异及其影响

美国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差异及其影响

美国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差异及其影响近年来,美国和中国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和货币政策差异逐渐加剧,这直接影响着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这篇文章将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探讨美国和中国的差异及其影响。

一、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差异1. 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主要职责是维持货币政策稳定,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利率政策来控制货币的发行量,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市场流动性,从而实现通货膨胀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2. 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和监管职责。

中国的货币政策以“稳健中性”的基调为主,主要是以稳定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同时也致力于积极调节汇率和促进金融稳定等方面工作。

二、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差异引发的问题1. 汇率问题由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两国对货币政策的需求也不同。

美国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其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全球经济。

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由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汇率的波动将影响其出口的竞争力。

美国的强势货币政策通常会带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这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是不利的。

2. 通货膨胀问题由于美国对货币政策的不断宽松,美元的流动性越来越高,这就增加了全球通货膨胀的风险。

此外,由于美国大量印钞和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更高。

而中国则因为严格管控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的压力相对较小。

因此,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危险的引爆点。

3. 贸易摩擦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和中国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然而,由于美国的货币政策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差异变大,也会随之引发一系列的贸易争端和摩擦。

例如,美国质疑中国人民币汇率低估,为其出口造成不公平竞争,同时也加强了对中国的制裁和关税。

中美货币政策区别

中美货币政策区别

中美货币政策区别美国的政策:1、危机发生后美联储采取的常规货币政策2007年夏以来,美联储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包括降息在内的多项果断措施。

针对危机的扩散和经济的低迷,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底,美联储连续九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0.25%,共下调500个基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走完了所有的降息路。

利率调整政策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十分罕见。

目前,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0到0.25%之间。

2、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创新(1)针对交易商的工具创新。

随着危机的深入发展,2008年3月开始,回购市场的压力不断增加,回购融资量大幅下降,相应地,成本在提高。

为解决主要交易商资金紧张的形势,联储在债券借贷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

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是美联储于2008年3月16日推出的一项针对一级交易商的工具创新。

2008年3月13日,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流动性严重恶化,如果无法获得其他融资来源,它将被迫在第二天破产,而因贝尔斯登不是存款性金融机构,不能申请贴现贷款。

美联储为了救助流动性严重缺乏的大交易商,阻止信贷市场流动性危机向其他市场蔓延,根据紧急授权创设了PDCF。

PDCF使一级交易商获得了与存款机构相同的进入贴现窗口的权利,一级交易商可以按存款机构同样的贴现率借款,资金数量取决于交易商的需要,而且利率是固定的,抵押物可以是各种投资级证券。

2008年9月14日PDCF抵押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三方回购市场的抵押品。

这样,政府通过PDCF改善了一级交易商的融资能力。

(2)针对货币市场的工具创新。

为了对货币市场提供支持,稳定金融市场,2008年9月19日美联储采取两项措施。

一是对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进行升级,建立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AMLF),扩大美国存款机构和银行持股公司无追索权贷款规模,为其购买高质量ABCP提供融资;二是从一级交易商手中收购由“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

中美货币政策比较

中美货币政策比较

中美货币政策比较货币政策是各国央行为了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而制定和执行的一系列措施。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中美两个经济体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之一。

因此,比较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在经济运作上的特点和政策方向。

一、汇率目标中国的货币政策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目标。

人民币汇率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控制人民币的汇率波动。

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着明确的政策目标,以维护外贸竞争力和经济稳定发展。

美国的货币政策则相对更加注重内部经济的稳定和就业,没有明确定义的汇率目标。

美国的央行,即美联储,主要通过利率工具来调控货币体系,以实现通胀、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二、利率调控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大部分时间里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供应,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这是中国央行常用的工具之一,通过准备金率的调整来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到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

美国的货币政策则更加侧重于利率调控。

美联储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来影响市场上的基础利率水平。

通过上调或下调利率,美联储可以对经济增长、通胀和就业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金融体系监管中国的货币政策在金融体系监管方面非常注重。

中国央行通过设定各项金融规定和监管政策,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与此不同,美国的货币政策更倾向于市场化的机制和自由主义的经济原则。

美国政府相对较少直接干预金融市场,更多依靠市场自我调节和行业自律的力量。

四、经济目标中国的货币政策的经济目标主要包括维持物价稳定、实现就业增长和促进经济增长等。

中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来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

美国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目标上也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主要关注通胀和就业水平。

然而,美国央行更加注重通胀目标的实现,将稳定物价列为首要任务,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总结而言,中美货币政策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汇率目标、利率调控、金融体系监管和经济目标等方面。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中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备受关注。

在中国,货币政策由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其主要目标是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欧洲等国家,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如美联储、欧洲央行)负责制定和执行,其主要目标也是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护经济稳定。

通过对比中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定机构、政策目标和实施方式,可以发现它们在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挑战时存在的异同之处。

通过深入研究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可以为各国的货币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增长。

2. 正文2.1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一、目标差异:1. 中西方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尽相同。

西方国家更注重稳定通货膨胀和维持经济增长;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追求汇率稳定和经济结构调整。

2. 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利率调控,通过调整政策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而中国等国家更多采取数量调控,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准备金率等来实现政策目标。

二、实施方式不同:1. 西方国家更注重市场化和透明度,在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上更加公开和规范;而中国等国家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更多考虑到政府干预和控制的因素。

2. 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和及时,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而中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则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为稳健和谨慎。

三、政策效果不同:1.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

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更加直接和明显,可以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而中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显现。

2. 改革措施不同。

西方国家更倾向于市场化改革和私有化,通过货币政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中国等国家更多侧重于政策引导和控制,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宏观经济环境。

中美货币发行机制比较

中美货币发行机制比较

中美货币发行机制比较一美国货币发行机制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要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FED)、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和地方12家联邦储备银行(FRB)。

美联储主要通过买卖美国联邦政府债券的方式来实现美元基础货币的投放,并通过各类利率工具调控流通中的广义货币数量。

第一,基础货币的投放机制。

美联储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三个渠道:购入美国政府债券、再贴现贷款(RP & TAC)和持有的黄金及特别提款权。

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形成以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一直是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

美联储在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上具有决定性影响地位。

美联储作为美国境内公开流通政府债券市场上最大的单一持有人,所占所有公开流通政府债券比重达到了 14%。

这表明,美联储有足够能力影响市场。

且能依靠美联储货币发行解决财政赤字仅占其中的很小部分,而且美联储从设立之时起就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因此,虽然美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以持有美国政府债券为主,但美国的货币发行无论从程序和规模而言,都难以成为美国财政赤字的主要融资渠道。

第二,美联储三大利率调控机制。

美联储主要运用三大利率工具来调控货币供给量:联邦基金利率、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联邦基金利率是最常用的利率调控工具,其主要指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隔夜拆借利率,也是我们通常讲的美国基准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一般美联储先设定目标基准利率,然后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进行市场调控,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与货币持有量。

贴现利率是商业银行以持有的合格有价证券到美联储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融资时所适用的贴现比率,该比例越低则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越低。

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向美联储缴存的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提高该比例可以减少在市场中流通的基础货币。

第三,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合作机制。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注册资本由各商业会员银行认缴,并以利差收入、政府债券承销收入作为收益来源。

中美货币发行机制比较

中美货币发行机制比较

中美货币发行机制比较一个国家的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

美国的中央银行叫做美联储,相当于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

但前者的职责要多于后者。

另外,它们的机构性质迥异,决策的独立性也不可同日而语。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主要由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以及地方12家联邦储备银行组成。

美邦储的12家地方联邦储备银行均是联邦特许股份公司,其注册资本由各会员商业银行认缴,并以利差收入、政府债券承销收入等作为收益来源,因此美联储具有私人机构的特点。

但美联储也兼具代理国库收支,代理政府证券发行以及作为政府贷款人等职能。

而且在人事安排上,七名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均由总统提名任命,并经国会(参议院)通过,对国会负责。

其委员会主席(即通常所谓的美联储主席)与财政部、预算局以及经济顾问委员会的负责人组成所谓“四人委员会”,共同决定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委员的任期较长,经常横跨多届美国政府行政当局(即总统及其国务院)的任期。

例如,其主席的任期为4年,但可连任;而其委员的任期则长达14年。

显然,藉以强化美联储行使职权过程(相对于行政当局)的独立性,是设计这种任期制度的首要考虑。

实际上,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最重要的政策决策机构不是理事会,而是公开市场委员会,因为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美联储的短期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成员由7名理事加上12家地方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组成。

但在12家地方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当中,届时仅有5名总裁拥有表决权。

这样的决策机制安排保证了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拥有美联储体系的最终控制权,从而极大地淡化了美联储(由12家地方储备银行造成)的私人性质,进一步地强化了美联储的公共性与行政化色彩。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管银行运营以及提供支付清算系统是美联储的三大职能。

美联储主要通过买卖美国联邦政府债券的方式(公开市场业务)调控美元基础货币量。

假如美联储直接向美国财政部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其意义相当于美国财政部以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向美联储融资。

货币政策概述及美中货币政策对比

货币政策概述及美中货币政策对比

货币政策概述及美中货币政策对比一.引言货币是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

作为一般等价物,它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货币政策是政府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是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反之,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

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

二. 货币政策的运作货币政策的运作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使之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以此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

通常,将货币政策的运作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1.紧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2.松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

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则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以增加总需求。

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政府还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松紧程度作科学合理的把握,还必须根据政策工具本身的利弊及实施条件和效果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中国货币政策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中国货币政策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其次再通过对美国货币政策的论述,与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比较。

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找出我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不足,并结合国内国际的形势,提出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改革目标及发展方向。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保持一个国家的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内外部流动性充裕的同时,通胀压力也越来越大,着也需要货币政策使之适当收紧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增长,为经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平稳的货币环境。

本文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各个方面比较区别和分析,并得出了两国货币政策虽然存在很多差异,但是都实现了首要目标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美国货币政策;区别;目标AbstractThe article show us about the monetary policy of China at the beginning,then has a presentation on American monetary policy,comparing with China's. the study finds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s and America's monetary policy,the shortage of our monetary policy. And put forward the aim of re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n our monetary policy 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which is involved in our country and the whole world. It can keep the monetary policy of a country developing steadily and quickly to have a stable monetary policy, meanwhile the inflation pressure becomes stronger and stronger because of the deeper relationship among countries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o we need to use the monetary policy to make the flow ability of economy tight, and control the over quick inflation in price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conomy, the change of development ways. It can als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 for having a steady economy environment.The article tells tha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chieved their first aim, though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netary policy of them, which are showed by comparing.Key words: China’s monetary policy; American monetary policy; difference; objective目录一、中国货币政策概论 (1)(一)近几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 (1)(二)目前我国的金融运行的背景 (2)(三)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措施 (3)二、美国货币政策概述 (7)三、中美货币政策的比较 (7)(一)美国再贴现政策与我国常备借贷便利政策 (7)(二)中美两国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9)(三)中美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型 (10)(四)中美货币政策工具针对的对象 (10)(五)中美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 (11)(六)中美货币政策风险的比较 (11)结语 (13)中国货币政策与美国的区别一、中国货币政策概论自金融危机爆发的近几年起,我国都在实行文件的货币政策而且这种政策的实施是具有一定效果的,国家央行在对货币政策进行制度和执行时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正因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央行对其形式的关注也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检测。

中美央行业务的比较.doc

中美央行业务的比较.doc

一、中央银行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公众等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

中央银行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存款、经理国库。

(一)货币发行业务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作为国家政府的代表向社会提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中央银行对货币持有者的一种负债,货币发行构成了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再贴现、贷款、购买有价证券、收购金银及外汇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将货币投放市场、注入流通,进而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的。

货币发行都有法律规定的程序,各国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中央银行法的规定,依据经济发展的进程制定操作程序,以配合货币政策的执行。

货币发行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垄断原则,即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二是信用保证原则,指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准备金作保证,并建立发行准备制度;三是适度弹性原则,即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有伸缩性地供应货币,避免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我国法定货币人民币的发行业务有自己的特点:①发行准备。

我国人民币发行准备是商品保证,即国家所充分掌握的能按照稳定价格投入市场的商品是人民币发行的准备资产。

②发行基金。

发行基金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是通过人民银行的调拨命令而成为货币实现流通的。

③发行计划。

我国中央银行要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编制货币的发行计划。

④发行程序。

人民币的发行围绕发行库和业务库来进行。

发行库是存放发行基金即待发行的货币的金库,而业务库是商业银行办理收付业务存放现金的金库。

通过一系列金融业务活动,使发行基金从发行库到业务库成为现金,或者使现金从业务库缴存发行库成为发行基金,进而实现货币发行的扩大或收缩。

美国货币的发行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宪法规定货币发行权归国会,然后国会委托美联储发行货币。

大致流程是:美国国会确定美国国债上限,然后美国政府依据这个上限发行债券,把债券收益“抵押”给美联储,然后美联储依据美国国债的发行量发行货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货币发行机制比较
摘要:美联储的独立货币当局地位,正在日益受到美国政府和商业银行的侵蚀和滥用,两房债券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当然,从追本溯源的角度来看,这无疑预示着美国的金融体制也需要面临着重大的转变,中国财政部所拥有的权利,在具体的运作当中,实际上往往等同于拥有类似央行的权利。

央行和财政部的博弈,实际上也反映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然需要越来越频繁的协调和协同动作。

姓名:赵耀辉学号:2010091212
关键字:基础货币;联邦基金利率;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要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FED)、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和地方 12家联邦储备银行(FRB)。

美联储主要通过买卖美国联邦政府债券的方式来实现美元基础货币的投放,并通过各类利率工具调控流通中的广义货币数量。

第一,基础货币的投放机制。

美联储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三个渠道:购入美国政府债券、再贴现贷款(RP & TAC)和持有的黄金及特别提款权。

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形成以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一直是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

截至2008年 1月30日,美联储共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8143亿美元,其中以持有政府债券资产形式投放的约 7184亿美元,占88.2%。

以政府债券为主导的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可使我们联系到三个问题:一是美国财政部是铸币税的真正享有人。

在这种结构下,美国财政部以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向美联储融资用于财政支出,美联储以这些政府债券作为基础投放货币,只要作为基础货币的美元在现实中流通,美国财政部就可以永远占用同等数额的债券融资额度,享有货币发行的铸币税。

二是美联储在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上具有决定性影响地位。

至 2007年底,美国联邦政府债券总余额为 8.95万亿美元,占美国当年美国GDP的 65.5%。

其中,公开发行并在市场流通的联邦政府债券有 5.19万亿美元,境内与境外持有人各占一半。

美联储作为美国境内公开流通政府债券市场上最大的单一持有人,所占所有公开流通政府债券比重达到了 14%。

这表明,美联储有足够能力影响市场。

三是美国货币发行与财政赤字的关系。

从1940年至2007年,美国累计财政结余与赤字之和为-4.8万亿美元,据预测2008-2009年,每年度仍将继续存在4000亿美元的赤字。

由此可见,能依靠美联储货币发行解决财政赤字仅占其中的很小部分,而且美联储从设立之时起就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因此,虽然美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以持有美国政府债券为主,但美国的货币发行无论从程序和规模而言,都难以成为美国财政赤字的主要融资渠道。

第二,美联储三大利率调控机制。

美联储主要运用三大利率工具来调控货币供给量:联邦基金利率、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联邦基金利率是最常用的利率调控工具,其主要指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隔夜拆借利率,也是我们通常讲的美国基准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一般美联储先设定目标基准利率,然后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进行市场调控,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与货币持有量。

贴现利率是商业银行以持有的合格有价证券到美联储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融资时所适用的贴现比率,该比例越低则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越低。

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向美联储缴存的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提高该比例可以减少在市场中流通的基础货币。

第三,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合作机制。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注册资本由各商业会员银行认缴,并以利差收入、政府债券承销收入作为收益来源。

因此,我们通常将其视为能保持完全独立性的“私有化的中央银行”。

但事实上,美联储从成立之时起就代理着政府国库财务收支的功能,同时还履行着代理政府证券发行管理、政府贷款人等职能。

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间存在着的天然联系实现了美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整合。

而且,在人事安排上,七名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ard)委员均由总统提名任命,并经国会通过。

委员会主席与财政部、预算局以及经济顾问委员会的负责人组成所谓“四人委员会”,是总统决定经济政策的“四巨头”,也会就重大决策问题达成一致。

因此,发展至今天的美联储,其公共性与行政化的色彩越来越浓。

第四,欧洲美元的创造机制。

由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存在,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即便在美国境外,也成为了国际信用货币的创造手段。

欧洲美元与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是同一货币,具有同等价值,两者的区别只是在于账务上的处理不同,即一家公司将存在美国银行里美元存款转存至欧洲银行(或其它具有欧洲货币创造能力的境外银行),该公司便可获得一张欧洲美元存款证明。

这些银行取得美元存款后,留存一定的备付金,将剩余资金贷出,形成了美元信用货币的境外创造过程。

对于欧洲美元的存在,国际上并没有权威的统计,如果仅以欧盟和英国货币存款银行的美元外币存款统计,截至 2007年底,该地区至少存在 4 万亿美元以上的欧洲美元,欧洲美元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性。

目前美元的货币发行流通机制,对于完善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一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以外汇储备为主要渠道,货币发行的铸币税收入并没有转化为可提高全民福利的财政支出,同时外汇储备的单向巨额增长,造成了我国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

央行票据的大量发行和国内利率水平的不断调高,不仅增加了央行的货币调控成本,也容易扭曲经济运行结构。

因此,改革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二是利率调控的市场化。

美联储通过设定目标联邦基金利率,再辅之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市场利率的调控机制,是我国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借鉴的地方。

三是以独立著称的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间的紧密合作也是实现有效宏观调控的保障,我国可以设立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委员会,增强政策调控效果。

一个国家的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

美国的中央银行叫做美联储,相当于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

但前者的职责要多于后者。

另外,它们的机构性质迥异,决策的独立性也不可同日而语。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主要由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以及地方12家联邦储备银行组成。

美邦储的12家地方联邦储备银行均是联邦特许股份公司,其注册资本由各会员商业银行认缴,并以利差收入、政府债券承销收入等作为收益来源,因此美联储具有私人机构的特点。

但美联储也兼具代理国库收支,代理政府证券发行以及作为政府贷款人等职能。

而且在人事安排上,七名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均由总统提名任命,并经国会(参议院)通过,对国会负责。

其委员会主席(即通常所谓的美联储主席)与财政部、预算局以及经济顾问委员会的负责人组成所谓“四人委员会”,共同决定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委员的任期较长,经常横跨多届美国政府行政当局(即总统及其国务院)的任期。

例如,其主席的任期为4年,但可连任;而其委员的任期则长达14年。

显然,藉以强化美联储行使职权过程(相对于行政当局)的独立性,是设计这种任期制度的首要考虑。

实际上,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最重要的政策决策机构不是理事会,而是公开市场委员会,因为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美联储的短期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成员由7名理事加上12家地方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组成。

但在12家地方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当中,届时仅有5名总裁拥有表决权。

这样的决策机制安排保证了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拥有美联储体系的最终控制权,从而极大地淡化了美联储(由12家地方储备银行造成)的私人性质,进一步地强化了美联储的公共性与行政化色彩。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管银行运营以及提供支付清算系统是美联储的三大职能。

美联储主要通过买卖美国联邦政府债券的方式(公开市场业务)调控美元基础货币量。

假如美联储直接向美国财政部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其意义相当于美国财政部以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向美联储融资。

由于美国财政部通常以新债还旧债,因此只要美联储持续、稳定地购买国债,则美国财政部就可以永远维持相应的债券融资额度,这些基础货币也就会永远保持流通,不被美联储回笼。

这个时候,美国财政部实际上是铸币税的真正享有人。

除了买卖联邦政府债券以外,美联储调控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其他渠道还包括面向普通商业金融机构的再贴现业务(也即面向普通商业金融机构购买国债以外的凭证)、持有黄金以及增持特别提款权等。

而联邦基金利率、(再)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则是美联储调控货币供给总量的三大工具。

联邦基金利率即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其中主要指的是隔夜拆借利率。

美联储通常预先设定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位,然后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手段,以市场化的方式调控市场利率的走向,藉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最终达成调控货币供给总量的目标。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手段本与美联储相近,但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增持外汇储备事实上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形式。

这就使得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呈被动、僵硬的特点,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因此,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实现藏汇于民应该是完善我国货币投放机制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周闺《美货币发行机制的问题正在趋同化》
李德全《中美两国基础货币发行机制的主要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