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货币发行机制

合集下载

发行货币的原理

发行货币的原理

发行货币的原理
一国发行货币的原理是由中央银行负责实施的。

首先,中央银行会制定货币政策,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维护金融稳定。

然后,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方式,将货币投放到市场中。

这样,货币的供应量就会增加。

同时,中央银行还会设定利率,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货币的需求。

如果利率较低,借贷成本降低,促使企业和个人倾向于借贷购买商品或投资项目,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而如果利率较高,借贷成本增加,会抑制消费和投资,从而抑制通胀。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控制货币供应和需求。

例如,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

当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时,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更多的贷款,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反之,当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商业银行贷款能力减弱,货币供应量减少。

总之,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原理是通过制定货币政策、购买金融资产、调整利率以及其他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和需求,以实现经济稳定和通胀控制的目标。

货币发行原理

货币发行原理

货币发行原理
货币发行原理是指国家或央行根据经济需要和政策目标,通过一定的机制和程序将新的货币引入流通市场的过程。

首先,货币发行的基础是国家或央行的授权和决策。

国家或央行作为货币的发行主体,拥有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和发行权力。

他们根据其经济目标,如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等,通过发行货币来调控经济。

其次,货币发行需要根据经济需求和市场状况进行合理规划。

国家或央行根据经济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外汇储备等因素,制定货币发行计划。

他们会考虑到经济的发展阶段、货币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货币的发行量和速度。

然后,货币发行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和操作。

国家或央行通过设立一系列制度和规则,来保障货币的有序发行和流通。

这包括货币市场的监管、银行的准备金要求、利率的调控等,以确保货币在经济中的有效运行。

此外,货币发行还需要保证货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国家或央行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假币产生和冒用,如使用特殊的纸张和防伪技术。

同时,他们也会密切关注货币的流通状况,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以维护货币的稳定价值。

最后,货币发行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合理的货币发行,国家或央行可以增加市场流动性、推动投资活动、促进消费需求等,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
增加。

总之,货币发行原理是一个综合考虑经济状况、政策目标和市场需求的过程。

它需要国家或央行根据自身职责和权力,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来确保货币的合理发行和有效运行。

基础货币的名词解释

基础货币的名词解释

基础货币的名词解释在经济学中,基础货币是指被央行发行并在市场上流通的最基本的货币形式。

它是整个货币体系的基石,其他形式的货币都是以基础货币为基础进行发行和流通的。

基础货币也被称为中央银行货币或法定货币。

基础货币通常由纸币和硬币的形式存在。

纸币是央行印制并发行的纸质货币,而硬币则是由铸币厂铸造的金属货币。

这两种形式的基础货币在经济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被广泛接受并用于支付商品和服务,维持着市场中的交易活动。

基础货币的发行是由央行负责的。

央行是每个国家的货币管理机构,它拥有独立的权力和责任,以维持货币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央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以达到稳定价格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央行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的供应量。

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来进行开放市场操作。

当央行购买国债时,它向市场注入基础货币,增加了供应量。

相反,当央行出售国债时,它回收了市场上的基础货币,减少了供应量。

这些操作对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利率、通货膨胀和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基础货币的数量和流通速度对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多的基础货币供应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市场上货币量增加但商品和服务供需不平衡。

相反,过少的基础货币供应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因为货币供应不足无法支持正常的交易活动。

除了纸币和硬币以外,基础货币还可以以电子形式存在。

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很多交易已经不再依赖实体纸币和硬币,而是通过银行账户、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进行。

这些电子货币的存在依然以基础货币为基础,虽然在形式上变得更加便捷和灵活。

基础货币的稳定性对于经济体系的运行至关重要。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和监管机制来确保基础货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它们的作用是维持货币的购买力和市场的稳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尽管基础货币在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仅仅是货币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各种形式的衍生货币和金融工具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货币发行原理

货币发行原理

货币发行原理
货币发行原理是指国家或中央银行通过一定的机制和程序,将
货币投放到市场中,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货币发行原理是
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货币发行原理涉及到货币供给的调控。

中央银行通过货
币政策工具,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来调整货币供给量,以维
持货币的稳定价值和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货币供给的过多或过少
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中央银行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通货
膨胀水平来灵活调整货币供给量。

其次,货币发行原理还涉及到货币的流通。

货币的发行需要通
过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来进行,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将货币注入
市场,促进货币的流通和交易活动。

同时,中央银行还需要监管和
管理货币的流通环节,以确保货币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货币发行原理还包括货币的管理和监督。

中央银行需要
建立健全的货币发行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货币发行的监督和审计,
防范货币发行过程中的腐败和失误,保障货币的稳定和安全。

总的来说,货币发行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经济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货币发行原理,才能更好地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都需要高度重视货币发行原理,不断完善和改进货币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谁掌控了中国经济的

谁掌控了中国经济的

谁掌控了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2013-6-3 16:22:45 作者:余云辉浏览:905 评论:3据统计,2010年度,94%的新增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是由流入境内的美元所决定。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现在还是一个金融设防、政策自主、经济独立的主权国家吗?答案是否定的。

照妖镜按:本文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阐明了中国丧失货币发行权权、汇率定价权和资产定价权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危害,并质疑央行高官以“汇率改革”、“与国际接轨”等名义出卖国家经济主权的行为,读罢令人振聋发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主权一步步沦丧于美国主导的海外资本之手,特别是近10年来的金融改革加剧了中国彻底沦为美国经济殖民地的进程。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一危机,纷纷发文予以揭露,并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疾呼,但主流舆论和官方媒体却长期置若罔闻。

因此,《求是理论网》能刊载这样一篇直陈经济殖民地现实、矛头直指中国央行的雄文,的确是一次突破,它标志着民间爱国力量的呼吁已经得到党内健康力量的呼应。

18大后我们的确感受到了阵阵新风,因此期待新一届中央能尽快清除央行等金融领域的汉奸卖国势力,避免中华民族滑向更加深重的灾难谷底。

周小川,18大后以非中央委员身份第三次连任央行行长,谁给他如此特殊的待遇?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走入由美国及其美元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深水区。

美国已经开始实施针对中国的“屠龙战略”(详见美国威廉.恩道尔的《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一书)。

这里到处是冰山、暗礁与漩涡。

中国的经济巨轮是否可能在未来不断变幻的不测风云中触礁、搁浅和沉没,甚至像前苏联一样突然解体?当“顶层设计”成为时髦的话题之际,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经济的顶层在哪里?中国经济顶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谁在控制中国经济的顶层?中国经济顶层控制权是否已经旁落到海外政治经济势力的手中?中国是否正在沦为国际金融殖民地?以美国为首的军政集团把全球围剿重点指向亚太,是否在配合着中国经济顶层控制权的最后争夺?中国军队的后方粮草大营是否已被美国控制?这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

发行货币的基础和原理是

发行货币的基础和原理是

发行货币的基础和原理是
发行货币的基础和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课题,涉及到货币的定义、功能和货币供应的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货币发行的基本原理:
1. 货币的定义和功能:货币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并用作交换媒介的资产,通常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

货币具有三个主要功能: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储存工具和价值度量单位。

2. 中央银行的角色:在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和管理。

中央银行通过执行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3. 货币供应的机制: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控制货币供应。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购买或出售国债等金融资产)来调整银行体系的储备金,从而影响银行的借贷能力和货币的供应量。

4. 通货膨胀和物价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即物价上涨。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以维持物价的稳定。

5. 政府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如税收、开支和债务)也会对货币供应产生影响。

政府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货币供应。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发行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这些原理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中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关于货币发行的基本原理的概述。

论述货币派生机制 宏观经济学

论述货币派生机制 宏观经济学

论述货币派生机制宏观经济学
本质上,基础货币就是中央银行的发行的借据,只不过这张借据兑付的是它本身。

在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储备货币是负债端最大的子项目。

从资产负债表平衡的角度,中央银行创造一笔基础货币,要么增加一笔资产、扩张资产负债表,要么是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其他负债项目(例如政府存款)转换为储备货币,反之亦然。

跟踪基础货币的派生或者回收,必须从央行资产负债表入手。

外汇是目前人民银行持有比例最高的资产。

并非所有国家的央行都持有高比例的外汇资产。

人民银行巨额外汇资产的形成,与过往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外汇管制息息相关。

外汇派生货币的过程,通常是由企业和居民部门自下而上发起。

同上章一样,用一个简化的微观资产负债表进行演示。

假设有家出口企业3,通过贸易获得外汇100美元。

企业3无法拿美元支付工资或者采购原料,需要到银行1换汇。

银行1可以用人民币现金结汇(资产端,库存现金转化为外汇),也可以在企业3的账户里记一笔存款,实现信用货币的投放。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没变化,商业银行实现了扩表。

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
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中美货币发行机制比较

中美货币发行机制比较

一个国家的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

美国的中央银行叫做美联储,相当于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

但前者的职责要多于后者。

另外,它们的机构性质迥异,决策的独立性也不可同日而语。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主要由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以及地方12家联邦储备银行组成。

美邦储的12家地方联邦储备银行均是联邦特许股份公司,其注册资本由各会员商业银行认缴,并以利差收入、政府债券承销收入等作为收益来源,因此美联储具有私人机构的特点。

但美联储也兼具代理国库收支,代理政府证券发行以及作为政府贷款人等职能。

而且在人事安排上,七名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均由总统提名任命,并经国会(参议院)通过,对国会负责。

其委员会主席(即通常所谓的美联储主席)与财政部、预算局以及经济顾问委员会的负责人组成所谓“四人委员会”,共同决定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委员的任期较长,经常横跨多届美国政府行政当局(即总统及其国务院)的任期。

例如,其主席的任期为4年,但可连任;而其委员的任期则长达14年。

显然,藉以强化美联储行使职权过程(相对于行政当局)的独立性,是设计这种任期制度的首要考虑。

实际上,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最重要的政策决策机构不是理事会,而是公开市场委员会,因为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美联储的短期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成员由7名理事加上12家地方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组成。

但在12家地方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当中,届时仅有5名总裁拥有表决权。

这样的决策机制安排保证了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拥有美联储体系的最终控制权,从而极大地淡化了美联储(由12家地方储备银行造成)的私人性质,进一步地强化了美联储的公共性与行政化色彩。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管银行运营以及提供支付清算系统是美联储的三大职能。

美联储主要通过买卖美国联邦政府债券的方式(公开市场业务)调控美元基础货币量。

假如美联储直接向美国财政部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其意义相当于美国财政部以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向美联储融资。

基础货币名词解释金融学

基础货币名词解释金融学

基础货币名词解释金融学
基础货币(Base Money):
1. 定义:基础货币是一种政府法定的货币,是一切流通货币的基础,也是定义和衡量货币贬值、贬值或购买力变化的基准。

2. 成分: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中央银行准备金,它们是直接由中央银行和政府发行,是最基础、最可信赖的金融流通货币,可以被任何人持有。

3. 运转机制:基础货币在社会货币流通中起着重要作用,既可直接参与货币流通,又可以汇集成周转金融工具进行货币和资金流通,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资金需求。

4. 优势:基础货币具有强大的流动性、容易维护、行使者可预测的某些权利等特性。

同时,由于基础货币不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其稳定性低于货币市场以及各种产品类货币。

5. 应用:基础货币可以作为权利货币,可以支付给持有者有限而定量的货币以销售其内在货币价值,以购买特定商品和服务。

基础货币也可以做为获取实物货币和衡量货币贬值、贬值或购买力变化的基准。

中国加快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中国加快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中国加快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作者: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

”所谓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也就是货币发行机制,这一新提法表明中国将全面深化金融改革。

现在的货币都是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

货币投放机制的完善程度,与其信用密切相关。

历史已经证明了货币发行机制的重要性,比如北宋时期为了缓解巨大的财政负担,扩大政府收益,在时任宰相蔡京的操弄下,变着法的相继发行了钱引、盐引、茶引等多种纸币兑换凭证,造成了大量普通家庭和工商业者的倒闭破产,最终也使得整个社会的金融系统分崩离析。

中国高度关注货币发行机制的建设。

早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构建起了独立自主的货币制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货币发行机制。

与国民党通过通货膨胀来转移财政危机不同,货币政策的目标重点维持币值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强调灵活变通、独立自主的特征。

这些机制都为当时的边区军民生活改善、促进革命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完善货币发行机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不断地调整,为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最近十余年,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及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经济格局显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最主要的就是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在提升,而发达国家的话语权相对在下降,恰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说的西方霸权统治正在走向终结,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无疑已经到了变革的路口。

从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看,货币发行机制改革正在不断推进。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外汇占款成为了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

2008-2015年间,外汇占央行总资产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最高的年份曾经达到80%,虽然2016年开始下降,但是目前占比仍然大于55%,结汇后的大量人民币成为了央行的负债。

谁掌控了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

谁掌控了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

谁掌控了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的顶层权力都是由“货币发行权”、“汇率定价权”和“资产定价权”组成。

这三大权力主导着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全社会财富的分配。

如果外国政府和外国央行及其背后的海外跨国经济金融集团控制着一个国家的这三大权力,这意味着这个国家政府和企业已经丧失了本国国民财富的分配权、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宏观经济的调控权。

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走入由美国及其美元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深水区。

美国已经开始实施针对中国的“屠龙战略”(详见美国威廉.恩道尔的《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一书)。

这里到处是冰山、暗礁与漩涡。

中国的经济巨轮是否可能在未来不断变幻的不测风云中触礁、搁浅和沉没,甚至像前苏联一样突然解体?当“顶层设计”成为时髦的话题之际,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经济的顶层在哪里?中国经济顶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谁在控制中国经济的顶层?中国经济顶层控制权是否已经旁落到海外政治经济势力的手中?中国是否正在沦为国际金融殖民地?以美国为首的军政集团把全球围剿重点指向亚太,是否在配合着中国经济顶层控制权的最后争夺?中国军队的后方粮草大营是否已被美国控制?这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市场经济制度中的“顶层权力”及其内部关系市场经济制度的顶层权力不同于计划经济制度的顶层权力。

计划经济的顶层权力存在于使用价值领域,而市场经济的顶层权力存在于价值领域。

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的顶层权力都是由“货币发行权”、“汇率定价权”和“资产定价权”组成。

这三大权力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权力体系,决定着市场体系的广度、深度和功能,主导着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全社会财富的分配。

如果没有顶层权力概念或者不了解顶层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不可能了解货币、外汇、资本市场、产业资本、政府财政、对外经济等彼此之间复杂的关联关系;如果没有站在市场经济“顶层权力体系”这一制高点进行观察和分析,就不可能制定出系统的、具有前瞻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央行数字货币运行机制

央行数字货币运行机制

央行数字货币运行机制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BankDigitalCurrency,CBDC)是指由央行发行和管理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法定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行机制是指央行数字货币在实际应用中的运作方式和相关流程。

下面我将对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行机制进行详细阐述。

一、发行与销售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与销售是指央行向公众提供兑换央行数字货币的机制。

通常央行会通过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在其提供的数字货币钱包或应用中开设特定通道,供公众进行兑换。

公众可通过银行账户或其他身份验证方式进行兑换,获取央行数字货币。

二、持有与支付持有央行数字货币的公众可以在数字钱包或应用中进行支付和转账。

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编程性,可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更多复杂场景的支付和交易功能。

公众可以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进行线上线下交易,并可通过扫码支付、手机NFC等方式实现支付。

三、交易确认与结算央行数字货币的交易确认与结算是指央行对于交易信息的验证和账务调整。

央行会通过技术手段对交易进行实时验证,并进行账务处理。

交易的确认速度和结算效率取决于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设计和技术支持。

四、安全与反洗钱监管央行数字货币的安全与反洗钱监管是指央行采取的措施保障央行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和防范洗钱风险。

央行需要建立安全的技术基础设施,采用密码学技术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交易和用户信息的安全。

同时,央行需要进行反洗钱监管,监测和防范可能存在的洗钱行为。

五、数据管理与隐私保护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管理与隐私保护是指央行对用户数据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央行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用户数据进行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并制定明确的数据使用政策。

个人用户的隐私权应得到充分保护,央行需要确保个人敏感信息的安全性。

六、监管与合规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行还需要相应的监管机构和合规框架。

央行需要与法律部门和监管机构合作,建立监管框架,明确央行数字货币的合规要求和运行规则。

央行需要监测市场风险和防范潜在风险,同时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共同应对跨境支付和监管挑战。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占潇潇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基础货币也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利于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走向的目的。

我国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货币统计。

当时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

其中,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所持有的现金;金融机构特种存款是人民银行为了吸收农村信用社多余的流动性设立的特别账户,通常账户余额很小,并且不活跃。

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可分别从基础货币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各国对基础货币的定义及统计不尽相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之内,根据基础货币的分析用途不同,可能有几种基础货币的定义。

但从本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如果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货币的发行

货币的发行

摘自:/143300223.html央行怎么具体管理人民币的发行、流通和回收的?2010-01-27 16:23人民币的发行权和印刷权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授权的唯一发行货币的机关。

新版人民币的发行时间、面额、图案、式样、规格,由中国人民银行予以公告。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货币必须根据国民经济需要,不允许财政部门透支,不允许直接购买政府债券,不允许直接向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直接投放现金。

人民币的发行程序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发行计划(总限额),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根据批准的发行计划,经与各商业银行总行协商后,核定出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货币与回笼计划,再经中国人民银行分行与各商业银行分行商定,逐级分配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发行基金保管库(发行库),具体办理现金出入库。

发行基金由总库统一管理,下级库只能根据上级库核定的限额和调拨命令办理出库。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动用发行基金。

各商业银行基层业务行根据下达的现金收支计划,结合日常现金周转情况,向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办理现金出入库,从而向市场进行货币投放或回笼。

通常所说的现金发行量,就是指银行投放出去的现金和收回来的现金轧差后,净投放到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手中的那部分现金。

这部分现金又可称为市场货币流通量或流通中现金。

商业银行业务库中的现金不属于流通中现金,不计入市场货币流通量。

人民币管理的依据是2000年2月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币管理条例》,从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一、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刷:1、新版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设计,报国务院批准。

2、人民币由人民银行指定的专门企业印刷。

3、印制人民币的原版、原模使用完毕后,由人民银行封存。

4、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印制人民币的特殊材料、技术、工艺、专用设备等事项。

5、人民币样币上应加印“样币”字样。

二、人民币的发行和回收:(一)人民币的发行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

我国货币发行的机制及特征

我国货币发行的机制及特征

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及特点IMF发布报告预计,2011年中国的GDP增长9.6%,CPI增长4.7%,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加大。

中国现在的主要经济特征是高增长伴随高物价。

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必然的,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货币投放和美元的紧密联系。

现在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人民币投放的最主要渠道,这意味着人民银行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抵押品的价值和人民币的价值。

当美国推行QE1、QE2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同时也就受到了损失,因为抵押品的价值少了。

因此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是当前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的最本质的源头。

由于美国在全球推行的是美元本位制,输出美元而换回商品,所以美国必然是结构性的逆差,无论是国际收支还是财政,这是美国的美元制度决定的。

中国的通货膨胀之所以无法避免,是因为美国向世界大量的输出美元,人民银行收下美元立即投放人民币,虽然会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但是央行票据最终还是会换成人民币的,这仅仅只能延迟流动性的释放。

中国的货币发行是被动的,不能在需要紧缩的时候进行紧缩,货币的发行已经和本国的经济脱钩了,只和美元有关。

美国进行量化宽松稀释货币是它的本能选择,人民币外汇占款就会越来越多,人民币投放量就会越来越大。

所以,只要美国的美元战略方向不发生改变,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不改变,中国的通货膨胀只会越来越严重。

改革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才是最本质的解决方法。

我在《货币战争3》中提到,中国当年的陕甘宁解放区就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的解决思路是,把其他的货币完全排除到自身的体制之外去,建立起完全独立的货币发行机制,我的货币投放不跟黄金挂钩,不跟美元挂钩,而是根据经济的需要来进行。

我认为中国应该恢复当年那种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机制。

其实,我认为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货币主权,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进行微调,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目前人民币的发行完全由外汇储备来决定,尽管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货币发行机制却类似于固定汇率制的货币局制度。

中国货币发行制度演变

中国货币发行制度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货币发行制度演变篇一:中国货币发行制度探讨中国货币发行制度探讨作者:学校:年级:学号:院系:专业:中国货币发行制度探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原本是以物易物的等价物,所以货币发行机制也不应逃离这个范畴,把其作为基本准绳来制定。

货币发行制度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银行券的发行权限、发行额度及其他发行条件用法律形式加以限制的一种制度。

又称银行券发行制度、银行券保证制度或银行券发行准备制度。

一、中国早期货币发行制度演变原本世界用黄金、白银等稳定的金属作为货币,然而,随着生产和生活物资的不断丰富金属货币已经承担不了交换需求,也因此,以契约的方式形成了纸币,代换金属货币。

为此,各国的央行都以发行纸币的方式,进行货币发行。

中国的纸币产生于宋代,而法定纸币的发行起于清末。

(一)清代1897年5月27日成立中国通商银行,清政府授予发行纸币特权。

1905年8月在北京成立户部银行,制订章程32条,授予户部银行铸造货币、代理国库、发行纸币之特权。

这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

发行的纸币实为银两兑换券。

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发行的纸币同户部银行相差无几。

但是既未规定发行限额,也未建立发行准备制度。

1909年6月清政府颁布《兑换纸币则例》19条,明确规定纸币发行权属于清政府,一切发行兑换事务统归大清银行办理,所有官商钱行号,一概不准擅自发行纸币。

但当时币制混乱,银、钱、纸币混合流通,未能形成真正的纸币发行制度。

(二)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制度起始于1928年2月。

各革命根据地都曾发行过自己的货币,以纸币为最多。

发行前都筹集了一定数额的基金作准备,主辅币可以兑现。

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能够保持币值稳定,在城乡市场广泛流通,主要是坚持有多少财力就发行多少票子,财力包括银行基金、缴获的金银、征收的公粮,折价后发行相应数量的纸币;坚持按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行货币,单纯的财政需要放在次要地位;保证铸币的成色和重量,保证纸币同银元自由兑换;大力组织商品流通,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等等。

【管理制度】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制度

【管理制度】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制度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制度
Company Logo
(二)我国曾发行的五套人民币
1.第一套人民币
经党中央批准,由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 民银行组建的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 在石家庄成立,同时发行人民币,至1955年5月 10日全面停止流通。这套人民币共设计生产了12 种面值、62种版别。
人民币的法律地位
Company Logo
除因有涉外因素而有法律、行政法规的特 殊规定外,在我国境内的一切货币收付、 计价、结算、记账、核算等,都必须以人 民币进行或者以人民币为本位。
我国法律禁止代笔票券等变相货币的印制、 发售与计价流通;禁止金银、外汇的计价 流通和私项买卖。
思考:消费返券或商家发放的代金券的法 律地位?
Company Logo

人民币的法律地位
Company Logo
(三)
人民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人民币的法律地位
Company Logo
《人民币管理条例》第4条第2款明确规定: “人民币以其票面额支付。”
人民币自发行之日起,国家就没有宣布它的法定 “含金量”,它也不以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为价 格基础。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制度
Company Logo

人民币的产生与发展

人民币的法律地位
三 人民币的发行人民币的法律地位
管理制度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制度
Company Logo
一﹑人民币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民币前的革命货币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湘鄂等地的农民组织为发展经济、方便借贷,建 立了自己的金融机构并发行货币。1927年发行 了浏东平民银行券,以后又以浏阳金冈公有财产 保管处名义发行了“黄冈县信用合作社流通券” 等。

分析近十年来我国基础货币不断增加的原因

分析近十年来我国基础货币不断增加的原因

分析近十年来我国基础货币不断增加的原因一、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的创造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总量以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规模增加。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同货+商业银行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外国存款)+(政府债券-政府存款)+对商业银行贷款和贴现+其他资产-其他负债=国外资产净额+对政府债权净额+对商行的债券+其他(一)央行的对基础货币供给的操作机制1、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则会增加与公开市场购买相同数额的基础货币;—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则会减少与公开市场出售相同数额的基础货币。

2、调整再贴现率当央行对商行发放贴现贷款时,则直接增加商行的准备金,从而扩大基础货币的投放量。

当提高贴现率时,就会减少商行的准备金,从而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当降低贴现率时,就会增加商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

3、存款准备金率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行就会增加在央行的存款,就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商行就会减少在央行的存款,也就会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

4、当央行购入黄金、外币存款等储备资产,则会导致基础货币的等额增加;反之,当央行出售黄金、外币存款等储备资产,则会导致基础货币的等额减少。

(二)央行对基础货币控制的影响因素1、财政收支状况:政府向中央银行借款则会直接增加基础货币,当政府收大于支的时候,便会出现财政盈余,政府可以通过偿还中央银行借款而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

2、商行的再贴现行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决定贴现贷款的数量。

3、黄金存量的增减和国际收支状况:当一国黄金增加,央行收购黄金时,基础货币增加;当央行抛售黄金时,则减少基础货币。

另外,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本币则可能升值,不利于出口,央行则会被迫在外汇市场上用本币购买外汇以阻止本币升值,这样就会产生基础货币的增加,反之,则减少。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一、货币发行的涵义、种类、渠道与程序(一)货币发行业务的涵义货币发行具有两重涵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货币发行是央行的主要负债业务,也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构成部分。

央行通过货币发行业务,在满足商品流通扩大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还有利于其履行各项职能。

集中货币发行是央行制度形成的经济根源之一,当今各国央行均享有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

(二)货币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1、货币经济发行指央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传统看法为现金,当前则还包括存款货币)流通量;2、货币财政发行是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导致的货币发行。

包括两种情况:政府通过发行纸币直接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公债,迫使银行额外增加纸币发行。

(三)货币发行渠道与程序货币发行渠道:央行通过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金银和外汇等业务活动,将纸币注入流通,并通过同样渠道反向组织货币回笼。

美国联邦储备券的发行与回笼:通过联邦储备银行发行,但要求以商业票据或其他债券作发行抵押。

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联储委员会的货币发行代理人,其在货币发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央行货币发行的原则(一)垄断发行的原则1、便于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2、有利于加强央行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的得到发行收益。

(二)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用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保证央行独立性。

(三)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发行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过少,但具有一定的弹性区间。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三、央行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指央行在货币发行时以某种贵金属或某几类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发行量与该种贵金属或这些资产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的制度。

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规定以金、银等贵金属作为准备。

它经历了全额金属准备、部分金属准备和金属货币制度崩溃三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基础货币发行机制
摘要:虽然中央银行在理论上有无限信用扩张能力,但从逻辑上讲,中央银行必须先有资产业务,然后才能开展基础货币发行这一负债业务,即政府不能把中央银行当作“第二财政”任意透支。

本文从两类货币发行机构这个新的视角出发,重点讨论了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特点和历史沿革、广义货币的决定、同业市场、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

===================================================================
(中经评论·北京)在现代信用货币体制下,任何经济体都存在两类法定的货币发行机构。

一类是货币当局又称中央银行(在我国是人民银行),一类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特指能开立存款账户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包括商业银行、信用杜和财务公司)。

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统称“基础货币” (或高能货币),或者说,基础货币特指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而由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货币统称为“存款货币”。

在我国,存款货币包括企业活期和定期存款、城乡储蓄存款、机关团体和部队存款、农业存款、信托存款、信用卡存款、单位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和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等。

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多数不进入实际流通领域,而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多数都要进入流通领域。

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
基础货币特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它有两种基本存在形态。

一种是实物现金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库存备付现金两部分。

以现金形态存在的基础货币对应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中的“货币发行”科目。

另一种是央行存款货币。

严格讲,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存款负债,都应归入以央行存款形态存在的基础货币的统计范畴。

它们包括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财务公司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其他金融性公司、非金融性公司在央行的存款,以及政府在央行的国库存款等。

因此,经济体中的基础货币总量等于央行发行的所有现金货币和央行存款货币之和。

与基础货币的两种存在形态相对应,基础货币发行方式也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向发行对象(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支付现金,例如,央行用现金向企业或个人购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提取现金等;另一种是在发行对象(通常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央行存款账户中记入一笔存款,例如,央行与金融机构签订再贷款合同后,会在其存款准备金账户记入一笔与再贷款数量相同的存款。

基础货币的两种存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金融机构持有的现金过多,那么它们可以将多余的现金“存入”中央银行,变成它们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中的存款;反之,如果现金出现短缺,它们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提现,这时它们在央行的存款相应减少,
基础货币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广义货币M2,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通俗讲,广义货币是指现实生活中流通的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两部分,其中,流通中的现金属于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约占基础货币存量的20%),而银行存款则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从比重看,由央行发行的货币仅占广义货币的很小一部分(目前大约占M2的5.4%左右),而由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则占M2的绝大多数。

基础货币的发行机制
虽然中央银行在理论上有无限信用扩张能力,但在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必须有合法的“理由”:从逻辑上讲,中央银行必须先有资产业务,然后才能开展基础货币发行这一负债业务,即政府不能把中央银行当作“第二财政”任意透支。

这些合法的“理由”(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基础货币
发行的渠道或机制。

传统货币银行学认为,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4条:1.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

2.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

3.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

4.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央行在大幅降低同业利率刺激信贷无效的情况下,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通过直接购买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发行的融资工具,来增加同业市场流动性的供应(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操作)。

这是在非常时期所采取的一种应急式的货币扩张措施,未来是否会成为基础货币发行的常规渠道还需要观察。

我国基础货币发行机制的历史演变
我国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前,央行再贷款(其中多数是政策性再贷款,人民银行在这一时期承担了部分财政融资功能)一直是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

但是,外汇并轨改革之后,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开始以央行再贷款为主转为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并重。

例如,1994年汇率并轨,我国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储备货币增量)的比重大幅上升,达到75.5%,而在这之前,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净投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下。

此后连续数年,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都维持较高比重。

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上述两个基础货币发行渠道同时大幅收窄。

一方面,由于亚洲周边市场需求减少和货币竞相贬值,使得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结果导致国际收支顺差降低,外汇占款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得中央下决心推进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改革推进的结果是政策性再贷款的规模和增速均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

再加上这一时期可交易国债头寸的规模非常有限,四大国有银行因资本充足率达标压力而普遍存在“惜贷”情绪(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结果导致中国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连续4年时间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

2001年底加入WTO之后,随着出口关税的下降和贸易壁垒的消除,中国特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开始显现威力,先是大量境外制造业向国内转移,直接投资FDI猛增。

随后,外贸出口和贸易顺差也出现了大幅增长,结果导致入世后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

相应地,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数量急剧膨胀,外汇占款迅速成为央行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

到2002年,基础货币发行增长过快的矛盾已变得异常尖锐。

因此,央行在很快用完了3000多亿可交易国债头寸进行国债正回购操作之后,从2002年下半年起开始发行一种全新的负债工具--央行票据(央行存款的替代品)来对冲泛滥的流动性。

可以说,自2002年起,因结汇而形成的基础货币供应渠道,就一直在我国基础货币供应渠道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基础货币发行的“倒逼机制”
基础货币发行通常是央行的一种自主行为。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形成基础货币发行的“倒逼机制”。

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独立性将受到严重损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的几乎所有通货膨胀都和基础货币发行的“倒逼机制”有关。

1998年之前,我国实行信贷额度计划管理,在经济过热时期很容易形成对基础货币发行的“倒逼
机制”。

在这一时期,通常国家计委在每年年底根据各省、市上报的投资项目,提出下一年投资的“大计划”,然后,人民银行再根据这个大计划制定各商业银行、各省市信贷额度分配的“小计划”。

由于投资计划经常会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无限膨胀,为筹集资金,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委纷纷向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施压,“逼迫”其超量放贷,结果必然导致信贷资金过量增长。

当商业银行因信贷过量扩张而出现存款准备金不足时,只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最终导致基础货币超量发行。

这就是在实行指令性信贷计划时期,投资倒逼基础货币发行的所谓“倒逼机制”。

1998年指令性信贷计划取消之后,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投资计划倒逼基础货币发行的机制才得到有效遏制。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增长,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不得不动用基础货币大量买入外汇市场“过剩”的外汇,从而形成了新一轮基础货币发行的倒逼机制。

为维持汇率稳定而形成的对基础货币发行的“倒逼机制”是解读近1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条主线。

(中国经济时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范建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