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给的制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供给中的产权问题
我国中央银行是在货币交易方程式MV=PY的分析框架支持下,依据事前预测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规划货币供应目标的。
至今还没有学者能够就中国M2/GDP比率不断增长,但通货膨胀率却保持低水平的现象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余永定,2000)。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2年1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7.97亿元,同比增长16.6%。
2002年底中国GDP达10.2亿元,M2达18.5亿元。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此后则是超额货币的形成过程。但在中国货币化过程结束的转折年限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易纲认为,中国经济在1979年至1984年间中国的货币化过程吸收了大量超额的货币供给,因而通货膨胀率很低,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货币发行收益。可是1985年以后,中国货币化进程显著放慢,超额货币供给的结果是造成的通货膨胀,相应地货币化收益也下降了(易纲,1996)。张杰则认为这一折点是1988年(张杰,1997)。谢平则认为是1992年,因为在1992年,中国的货币化到达顶点(谢平,)。麦金农则认为是1991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M2/GDP达到97%,因此,政府已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货币供应,否则经济改革就会面临夭折的危险,东欧型的通货膨胀就不能排除(麦金农,1993,第291页)。世界银行则认为1994年是中国货币化进程的转折点[1]。
[1]World Bank ,China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June 21 ,1996.
[1]但俄罗斯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的政策措施使M2/GDP的比率不断下降。
M2/GDP的倒数是货币流通速度,M2/GDP比率上升即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而这种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则表明中国金融风险在逐步积累。
事实上是对个人开征隐性的“通货膨胀税”,从而降低了人们所持货币的实际价值,减少了人们的收入及财富,从而产生减少消费的“收入效应”。
古典经济学遵循萨伊定律,强调货币是中性的,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并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货币在经济体系中只充当“面纱”的角色。
2002年5月底,中国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04万亿元。
由于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因此,政府将财政方面的责任愈来愈多地推卸给银行(世界银行,1996),目前,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所创造的产值虽然只占我国总产值的30%,但是却占用了我国金融机构70%以上的信贷资产。
弗里德曼曾认为,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到物价水平的上涨有一个时滞(弗里德曼,1969),中国的经验也表明,中国历次严重通货膨胀之前总有M2的过快增长,M2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武剑,2000)。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Ballmol)曾提出了在货币理论上十分著名的“平方根定理”,他指出,基于成本最小化的动机,货币需求的变动在比例上总是小于收入水平的变动,或者说,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小于一的(鲍莫尔,1952)。这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一定比例的货币供应量,应导致国民收入以更高的比例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如此之高的不良资产比率必然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经验,一旦一国的不良资产达到贷款总额的15%,就有可能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余永定,2000)。
()中国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贷款是一种不公平竞争。
()中国在动员储蓄方面有效率,但在配置储蓄方面却缺乏效率,反映出我国的金融体
系没有发挥将储蓄配置到效率最高的用途上或真正掌握最有利投资机会的经济主体手中的功能。反映出货币供应的增加并不能相应带动产出的增长,
所有的经济难题最终都会在货币问题上反映出来,
()金融危机的实质是金融市场无法使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投资机会,从而导致经济行为的萎缩。
依靠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是难以奏效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实际经济因素(费里德曼,1968,1969)代表着投资的失败,反映出大量有价值的资源被配置到不产生市场价值的用途上,中国的流动性陷阱是由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造成的。
从而反映出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的失效(Failure)
贷款是为了给未来的生产活动提供支持,
我国私人支票账户很少,故支票存款只有单位活期存款这一部分,而没有私人储蓄存款,因此,我国在统计货币供应量时只能用单位活期存款代替支票存款,这样,西方国家M1=流通中现金+单位活期存款,我国却改变为M1=流通中现金+单位活期存款。
()国有银行的存贷差由1997年的7477亿元扩大到1996年6月末的12142亿元。
()国有银行的贷款结构主要是对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国有企业的风险已被“国有”所掩盖和扭曲。
私营企业的呆坏帐不能核销。
()国有产权导致贷款决策上的不负责任,许多贷款决策并不是建立在真正的信用评价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行政决策基础之上的。
国有银行贷款结构的调整过程,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
115/1999中国软科学现阶段我国货币供给机制及内生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陈军李慧敏陈金贤摘要:本文从基础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决定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机制,指出现阶段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波动存在着内生性问题,进一步,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验证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一、问题提出货币供给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由经济因素决定,为经济变量,也称因变量;货币供给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以外的因素决定,为政策变量,也称自变量。因此,如果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货币当局不可能有效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若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作用
效果将会因中介目标的无法实现而大大降低;反之,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的,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对货币供给的有效调节,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是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基础。各国货币当局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总量(狭义货币M1年均增长18%左右、广义货币M2年均增长23%左右),这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将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那么,现阶段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我国货币供给机制,把握影响货币供给的内在因素,对于提高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能力和货币政策效果,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现阶段我国货币供给机制和内生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统计方法检验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二、现阶段我国货币供给机制根据货币银行学原理,货币供给M=mB,其中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下面将从这两个角度分析我国货币供给机制、考察货币供给的内生性。1.基础货币供给机制及内生性分析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资产变化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1994年以前,基础货币主要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投放,外汇占款和财政借款(包括透支)也占有一定的比重,1994年以后,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和财政借款逐步下降,外汇占款迅速上升,截止目前,基础货币主要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和外汇占款投放。见表1。表1中国人民银行三项主要资产变化表年份外汇占款财政借款对金融机构再贷款数额(亿元)占总资产比例(%)数额(亿元)占总资产比例(%)数额(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9931431.810.471582.711.579861.272.1119944263.924.241687.79.6010720.960.9619956511.431.571528.87.6711691.155.3019969330.035.251528.85.9814636.155.30199712649.340.271528.85.0416430.252.301998.912729.343.971528.85.4713977.248.28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8年第4期。(1)外汇占款。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同时实行结售汇制度。在结售汇制度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随着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的增加,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大量购入外汇,外汇储备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从1993年占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10.47%上升到1998年9月的43.97%,通过这一渠道供给的基础货币其被动性是不言而喻的。从理论上讲,除非中央银行放弃汇率的稳定,否则总存在着基础货币的被动供给,所以,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可能主动控制基础货币供给。即使可以象西方国家那样,通过操作国债公开市场业务进行有效“冲销”,也会造成外汇资源的巨大浪费,何况我国国债数量很少,1997年仅占GDP的7%,离西方国家的40%—50%相去甚远,又缺乏完善的二级市场,因此,在我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冲销”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的被动供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收回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进行“冲销”,见下分析。但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如允许中资企业保留一定的现汇),本外币利差的进一步的缩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9670076)12中国软科学5/1999小和进口的增加,外汇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将会有所缓解,从而减轻基础货币被动供给的压力。(2)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1994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占总资产的72.11%,1994年以后,为了减轻外汇占款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收回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进行“冲销”,使金融机构的再贷款规模急剧下降,到1998年9月仅占总资产的48.28%。但进入1998年,为了防止经济滑坡和通货膨胀迹象的加剧,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不仅没有下达收回再贷款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