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期中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期中作业
学号:XXX 姓名:XXX 任教年级:高二年级
作业1题目
1.请阐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1-6年级或1-9年级的教学建议中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数学教学方法的要求及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
答:要求:(1)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教师应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原因: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的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的填鸭式、灌溉式教育已不能满足需要。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
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请以你最熟悉的某个1-9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为例,解释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初中数学教材分析案例
——一元一次方程
本案例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作为系统进行分析,该系统主要讲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主线是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
一. 层次分析
将“一元一次方程”一章看成一个系统,它是由“列方程”和“解方程”两个分系统构成,得到该系统的第一个层次,“列方程”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性质”两部分组成;“解方程”由“合
并同类项和移项”、“去括号与去分母”、“解决实际问题”三部分组成构成系统的第二个层次。由此构成系统层次图(如图1所示)。
图1
二. 结构分析
教材的系统结构主要是反映系统各个层次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系统结构图主要是在系统层次图的基础上,找出系统各层次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从结构分析图可以看出,本章在内容的处理上,首先给出了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验到方程的特征及从算式到方程的变化,给出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接着从讨论方程的需要出发,引出等式的性质,从而,自然而然的产生解方程的方法。最后,进一步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列式和解法,得出一般步骤。
三. 呈现方式与功能分析
章头语与章头图:教科书以小学中学过
的简单方程为例,认识方程,并通过学生熟
知的时间、路程、速度三者关系,再通过章
头语的问题“怎样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
方程?怎样解方程?”,让学生感受方程的
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概念的导入:从熟知的等量关系入手,列方
程,并引出方程的概念。
3.1.1一元一次方程
3.1.2等式的性质
教材中通过两台天平给的演示,从而得出等式的性质,以用来解方程。
本章还加强了实验演示的成分,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最后一节安排了“再探究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设置若干个探究点,提供给学生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把全章
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
本章的一些概念、性质还采用了“留白”的形式,通过设问、设置“思考”“探究”“归纳”以及“数学活动”等栏目,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业2题目
1.请阐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数学教学方法的要求及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
答:要求:(1)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魅力。(2)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3)注重“双基”,强调本质,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5)穿插数学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总之,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学生由被动的模仿,机械的记忆转变成能够勤于动脑、动手、动口,善于收集信息的自主学习者。
原因:(1)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课堂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厌学。另外,学生学习思维定式严重,课堂上缺少交流,成绩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为了更好地实行素质教育,
因此需转变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2)忽视了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在以往的课程中,我们对数学课程的上述教育价值重视不够,往往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对于通过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对人的理性思维、理性精神的培育缺乏相应的认识和实践。但是,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多样化,需要我们由双基到四基,由二维目标到三维目标。
(3)不断地变革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数学素养对于人们形成理性思维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改变。
2.请以你最熟悉的某个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为例,解释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答: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案例
——集合
本案例以北师大版高一级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作为系统进行分析,该系统主要讲集合及其相关概念,集合的基本关系和集合的运算。其中,集合的基本关系和运算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
一.层次分析
将“集合”一章看成一个系统,它是由“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基本关系”和“集合的运算”三个分系统构成,得到该系统的第一个层次,“集合的概念”由两种表示,一种直观图组成;“集合的基本关系”由“包含”,“相等”两部分组成,“集合的基本运算”由“交集”,“并集”,“补集”组成,这些构成系统的第二个层次。由此构成系统层次图(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