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国文学看法国人性格[1]
论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的法国形象
夏洛蒂 ・ 勃朗特一生从未去过法 国,但她 的四部小说—— 《 教师》 《 简 ・ 爱》 《 谢利》 《 维莱特》
中不 乏关 于 法 国的描 写 ,这些 和法 国相 关 的描 写 ,构 成 了夏 洛 蒂 ・ 勃 朗特 小 说 中 的法 国形 象 。有 “ 维
多利亚雄鹰”美誉 的夏洛蒂 ・ 勃 朗特的法 国形象塑造 ,既是维多利亚盛期英 国社会对法 国的集体想象
洛蒂 ・ 勃 朗特小说 中的法国形象 ,不仅包括其小说 中的法 国人 ,还包括法国语言文化 、来 自法国的装 饰、法国用品 、 法式妆扮等其它和法 国相关 的东西 ,它们 共同构成 了夏洛蒂 ・ 勃朗特小说 中的法 国 形象 。 ( 一 ) 法 国人 物形 象 夏洛蒂 ・ 勃朗特小说中的法 国人并不多 ,但他们对小说 的思想主题的表达却是必不可少的。大致说 来 ,夏洛蒂 ・ 勃朗特笔下的法国人从表面看总是具有吸引力 的,作者并不吝啬对他们外貌的赞扬 ,但对 他们的道德习性却十分反感 ,尤其是当这些法国人与小说的英国主人公发生了利益冲突时,人物的道德 水 平更 是 直线 下降 ,而作 者 对法 国人道 德 的指 控 ,对 于女性 更为 严厉 。
1 .法 国女 人
对 于 和主人 公 只是泛 泛之 交 ,而 无 利 益 冲突 的 法 国女人 ,夏 洛 蒂虽 然 强 调 她 们 卖 弄 风情 、态 度 轻 浮 ,但 一般 并不 对其 道德 水平 做 出盖棺 定论 式 的评价 。《 维莱 特 》 中 的女 杂务 工 萝芯 妮 ・ 玛 脱 ,人 物 出
落的法国形 象。这种法 国形 象的形成 ,既是她 清 贫的 家境 、曲折的 求学经历 的结果 ,是她 清教 徒道德 的体 现,也是 英 国 维多利 亚时期英法帝 国主义争霸 而形成的集体想 象物在她 思想 中的折射。 关键 词 :夏洛蒂 ・ 勃 朗特 ;法 国形 象;集体想 象物
法语阅读-法国人的性格
法语阅读-法国人的性格Monsieur François est ingénieux弗郎索瓦先生是位很灵巧的人Monsieur François adore les problèmes difficiles et il leur trouve toujours une solution.他喜欢遇到难题,而且能有办法解决。
Après des semaines de travail, la minuscule cuisine s'est merveilleusement transform ée. Tout y est maintenant parfaitement et même joliment rangé. Dans le salon le lit s'ouvr en deux pour se transformer en divans confortable. La table se relève contre le mur et devient un tabeau abstrait les chaises se mettent l’une sur l'autre. 经过几周的工作,小小的厨房焕然一新。
一些安排的井井有条。
厅内,双人床一分为二,改变成舒适的沙发。
桌子竖起靠墙,变成一面抽象的图画。
椅子重叠折放。
De ces quatre petites pièces inhabitables, monsieur François a fait un appartement agréable que tout ses amis admirent. On le félicite.弗郎索瓦先生把4间窄小的房间,变成了一间被朋友们羡慕的舒适公寓。
大家纷纷祝贺。
法国的风土人情
法国的风土人情法国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国家,它的风土人情也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
法国的风土人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当时的法国人民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闻名于世。
法国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欧洲,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
法国的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学、音乐、美食等而闻名,这些文化都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法国的风土人情也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
法国人民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而闻名,他们崇尚自由、独立、平等和尊重他人。
法国人民也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而闻名,他们崇尚宗教自由,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法国的风土人情也以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而闻名。
法国人民以其独特的礼仪、社交习俗和传统而闻名,他们崇尚礼貌、尊重他人、尊重传统和文化。
法国人民也以其独特的美食而闻名,他们崇尚美食文化,尊重美食的多样性。
法国的风土人情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法国的自然风光令人惊叹,它的山脉、河流、湖泊、森林等都是法国的自然宝藏。
法国的自然风光也是法国人民的骄傲,他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并努力保护自然。
法国的风土人情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它的文化、宗教、社会文化、美食和自然风光都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法国的风土人情也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它的文化、宗教、社会文化、美食和自然风光都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法国的风土人情也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它的文化、宗教、社会文化、美食和自然风光都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法国的风土人情也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它的文化、宗教、社会文化、美食和自然风光都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法国的风土人情也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它的文化、宗教、社会文化、美食和自然风光都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法国的风土人情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它的文化、宗教、社会文化、美食和自然风光都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法国的风土人情也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它的文化、宗教、社会文化、美食和自然风光都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法国的风土人。
对法国人的认识和看法
对法国人的认识和看法一、引言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法国人作为这种文化的载体,其独特的性格、价值观和语言风格也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对法国人的认识和看法,以期增进人们对法国文化的理解。
二、法国人的文化特点1.浪漫主义情怀:法国人以浪漫著称,他们善于表达情感,追求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
这种浪漫主义情怀在法国的艺术、文学和生活中都有所体现。
2.重视传统与习俗:法国人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尊重传统和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法国人会遵循一系列繁琐的礼仪,以彰显对传统的尊重。
3.美食文化:法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举世闻名。
他们善于运用各种食材,创造出美味且富有艺术感的菜肴。
法国人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餐桌上与家人朋友共享美食。
三、法国人的性格特征1.热情开朗:法国人通常性格开朗热情,喜欢结交新朋友,并对陌生人展现出友善和耐心。
2.独立思考:法国人重视独立思考,倾向于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3.自豪感强烈:法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和国家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在国家庆典和体育赛事中尤为突出。
四、法国人的价值观1.休闲与生活质量:法国人注重休闲和生活质量,他们善于享受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在法国,人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息和放松,以保持身心健康。
2.艺术与审美:法国人热爱艺术和美学,他们注重培养审美意识,欣赏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类艺术形式。
许多法国人热衷于参加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五、法国人的语言风格1.礼貌用语丰富:在法语中,有许多表达礼貌的措辞和语调变化,使法国人在交流中表现出优雅的礼貌和谦逊的态度。
2.语言表达细腻:法国人在语言表达上非常细腻,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来描述情感和事物。
这种细腻的表达方式常常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强调语调与节奏:在法语中,语调和节奏非常重要。
法国人在说话时特别注重音调的变化和节奏的掌握,以传达情感和强调重点。
20世纪西方文学流派概况——法国
派别
代表作家
文学地位
代表作品
作品评价或地位、影响、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
1、削平深度,走向平面。
2、颠覆体裁,解构形式
3、元小说与元叙述
4、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
5、话语的膨胀与扭曲
荒
诞
派
贝克特
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无名的人》
《等待戈多》《啊!美好的日子》
《等待戈多》情节结构荒诞不经、重复循环,震动了法国剧坛,从而推动着贝克特的戏剧创作走向全盛,表现了西方文学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
尤金·尤奈斯库
与贝克特齐名、“不朽者”
《秃头歌女》《上课》《椅子》《未来在鸡蛋中》《新房子》《屠杀游戏》《提皮箱的人》《赴死者处旅行》《犀牛》
是荒诞派戏剧长盛不衰的象征,《犀牛》一方面揭示了现实的荒诞与人性的异化,另一方面影射了法西斯主义在一个国家的形成过程
马丁·杜·伽尔
1881-1958
法国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代表作《蒂搏一家》
写了两代人三个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承托尔斯泰,也吸收了意识流小说的技巧,小说中表达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安德烈·纪德
1869-1951
法国著名作家
小说《地粮》
鼓吹离经叛道,主张凭本能享受生活。
《背德者》
确立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飞行家作家
代表作《夜航》
文学流派
时期
流派特征
时段
代表作家
文学地位
代表作品
作品评价或地位、影响、特征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二十世纪
法国文化(民族性格)对外交影响
沙
NO.2
文 主
义
尚武精神的负面表现为沙文主义。作为民 族自大和民族侵略的代名词,沙文主义是法 国的“特产”。 尼古拉·沙文本是拿破仑军队的一名军官, 他狂热宣扬法兰西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主 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当时有不少诗歌 、报刊、戏剧把沙文作为张扬民族精神和 英雄气概的偶像。法国人的民族性格中遗 留下来的欧洲老大思想挥之不去,同时欧 洲又是世界上最为发达和最为文明的地区 ,延伸下去总想引领世界,至少有引领价 值观的想法。
法国跟中国一样,是唯一的愿意以赔本或者非经济非商业的方式来推广本国文化的国家,中法两国是文 化至上主义的民族(在某种程度上,俄国也是如此)。中法两国的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全部历史都是定居 的和平与文明的农业民族一次次地在野蛮民族的冲击下忍受下来,对野蛮民族进行同化的历史,
•浪漫色彩
NO.3
•细腻,却往往在具体事物中随意性较强,很多时候做法显得另类。他们 可能对理想计划很多,却很少脚踏实地。给法国人贴上重思想、重原则而 轻行动的标签。深受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法国在外交政策上重“ 唱”而轻“做”,重理性设计而轻实际行动,常导致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 的严重脱节。法国人在行动前必得先有一个周密计划或者系统理论作依据 ,以便决定是否行动和怎样行动。当原则与事实严重冲突时,法国人宁可 坚持原则而牺牲实际利益。在国际政治利益博弈的游戏中,法国的外交作 风往往突兀孟浪,既欠缺深思熟虑的缜密考虑,也缺乏首尾一致的连续性 。
•密特朗因为坚持社会党伪君子的僵硬意识形态,高举人权与自由的大旗 (跟拿破仑第三热衷于民族解放思潮一样),在非洲盲目推进民主化,造 成法语非洲国家政局动荡,经济崩溃。使得当地亲法力量暂时受挫,导致 美国和以色列势力乘虚而入,极大的损害了法国的利益。
从法国文学看法国人性格[1]
从法国文学看法国人的特性2014-07-23 法语世界从法国文学看法国人的特性——钱培鑫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讲演图片说明:钱培鑫,1955年生,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授。
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4年至1985年,受教育部派遣赴法国进修,主修欧共体文化、法国文学,获得欧洲共同体大学中心高等教育学位和法国深入研究文凭(DEA)。
1989年至1995年留学法国,获得法国语言文化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法语教学工作。
从1997年起,数十次担任国际会议同声传译。
核心观点“有什么样的文学就有什么样的民族”,这么说可能不太妥当,但“文学是人学”这句老话看来还没有过时,法国文学可以成为我们了解法国民族性格的途径之一,这种了解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变得尤为必要。
民族个性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性鲜明的法兰西民族也是如此。
法国文学源远流长,不仅给世人留下文学瑰宝,而且潜移默化,深刻地影响着法兰西民族的性格,有助于我们了解法国人民。
浪漫的法国“浪漫的法国”,“浪漫的法国人”,无论在私下还是在正式场合,我们中国人经常这样称赞法国和法国人。
我们出于真心,法国人当然知道,但有时候不免感到纳闷。
在法国,“浪漫”这个词主要指浪漫主义文学及其风格。
按照法国人的理解,“浪漫者”是19世纪初那些怀才不遇、无病呻吟的年轻人,或者那些强烈的情感得不到满足,陷入痛苦、绝望的男女们。
他们会立刻想到夏多布里昂(1768-1848)笔下“莫名惆怅”的勒内,想到拉马丁(1790-1869)在《湖》畔缅怀昔日的爱情,哀叹时光飞逝。
因此难免不太认同“浪漫”这个称呼。
其实,我们中国人理解的浪漫,法国人用“galanterie(殷勤)”这个词来表达。
本人1980年代在法国曾亲眼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妙龄女子走在香榭丽大街上,伸出食指和中指,作出夹香烟的手势,一位素不相识的男士见状立刻递上香烟,“啪”地打开打火机为她点火。
法国人的性格特点
法国人的性格特点法国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浪漫色彩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法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法国人的性格特点。
1. 爱好自由法国人被认为是自由而独立的个体,这一点体现在他们的言行和行为中。
他们喜欢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权利。
法国人的自由精神也体现在他们对于艺术、文学和哲学的浓厚兴趣上。
2. 热情和浪漫法国人以其热情和浪漫而闻名。
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喜欢品味美食和美酒,享受悠闲的生活。
他们对于艺术和文化也有很高的鉴赏力,喜欢在博物馆、音乐会和各种文化活动中度过时光。
3. 自我意识在法国文化中,个人的尊严和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法国人重视自己的形象和自我价值,往往比较自豪和自信。
他们喜欢被认可和赞赏,同时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4. 直言不讳法国人以其直言不讳而著称,他们习惯于以坦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他们并不喜欢虚伪和伪装,更喜欢真实和直接的交流方式。
这一点在法国人的社交和商业场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5. 爱抱怨抱怨是法国人的一种习惯。
无论是政治、天气还是服务质量,法国人总是乐于发表自己的不满之情。
在法国文化中,抱怨被视为一种表达意见和追求改变的方式,与个人主张和自由精神有关。
6. 品味和风格法国是时尚之都,法国人对于品味和风格有着极高的追求。
无论是服装、饮食还是住房装修,法国人总是注重细节,追求美感和个性化。
这一点体现在他们对时尚和艺术的关注上。
7. 爱好辩论辩论是法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家庭聚会、咖啡馆还是公共场合,法国人喜欢就各种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和辩论。
辩论被视为一种表达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法国人重要的社交活动。
8. 喜欢享受生活法国人注重生活质量,喜欢尽情享受生活的各种乐趣。
无论是品尝美食、欣赏艺术还是度假旅游,他们总是能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享受生活不仅是法国人的一种态度,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自由和人生的追求。
法国文学宏观比较特性分析
法国文学宏观比较特性分析摘要: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的特性,需要从一个国家的历史为出发点,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并且以世界文学为根据,对一个国家文学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对于法国,一个浪漫的国家,不管从思想,还是言行上,都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加散漫,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学特征也比较突出,相对与其他国家,德国人的严谨,美国人的傲慢,法国就是一个浪漫国度,文学中也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浪漫。
关键字:法国文学;宏观比较;特性根据法国文学的特性,我们将它概括为三个特征,第一就是言论自由,喜欢争论,浪漫的国家注重言论自由权,爱争吵是法国人的天性。
第二就是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就好像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夹缝中生存一样,法国文学总是与政治挂钩,这也是法国文学特征的一个独特的风景。
第三个就是不断创新,追求新意,这个特性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应该做到的,在法国文学中特别突出,综合概括法国文学特性,有助于我们对法国文学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其他国家与法国文学进行宏观比较,对世界文学总结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言论自由,“争吵心”强法国从来都是以浪漫国度出名,法国人的乐观开朗,丰富的情感生活,以及以及社交活动对自己言论自由权的维护,都是让世人所惊叹的。
法国人的祖先是高卢人,是一个高傲的民族,相对于英国人的喜旧保守,做事放不开手脚,比较受约束,德国人的做事认真严谨,不容一点差错,做事井井有条,显的比较呆板来说,法国人就是做事比较感性,随着自己的性子来,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没有德国人那么严谨,英国人那么保守。
相比较而言英国人喜欢看,专业一点就是喜欢观察,喜欢观察的人呢在生活中就是善动的一种人,德国人呢喜欢总结概括,擅于总结的人呢,在生活中是属于把思考当习惯的一类人,而法国人呢,爱分析,那么在生活中就是那种外向爱交流的人。
因为语言的艺术就是文学,所以爱交流,爱说话的法国人就比较擅长文学,纵观古今,法国都是一个文学多产,且文学水平高的文学大国。
法国浪漫不受约束的环境造成了法国作家多产,且小说字数多的影响。
自由何以珍贵:试论法兰西文化的精神特质
自由何以珍贵:试论法兰西文化的精神特质作者:尚杰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16期【摘要】在法兰西民族的崛起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与其说是物质财富,还不如说是思想文化艺术。
特别是启蒙运动时期集中涌现的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和20世纪的萨特等思想家,不仅在法国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思想风暴,影响至今不绝。
近代法国经过哲学、思想与艺术的深刻洗礼,文化创新氛围浓厚,对文化艺术的敬畏态度也胜于其他国家民众,并且能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对待异域文明。
加上法国知识分子天生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格,对各种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都进行检视与反思,所以法国文化的内在品质至今仍具有较大的含金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萨特伏尔泰独立批判精神情趣自由主义【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精神自由:从法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谈起谈论当代哲学,不能不涉及到萨特。
说萨特,不能不谈波伏瓦。
她是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她几乎成为追求浪漫的知识分子群体争相研究与谈论的典型代表。
人们热衷于议论波伏瓦,对她与萨特奇特的“婚姻”关系也颇感兴趣。
她带有浓郁小资产阶级浪漫情调的《第二性》,也曾风靡一时。
关于波伏瓦,还有什么更为关键的话没有说出来?我认为,她思想里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革命”!在人类精神历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最能唤起人们反抗不合理社会制度激情的,无疑是与革命有关的语汇。
《第二性》里的名言,“真的有女人吗?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的,女人是被男人造就出来的” 。
对比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的第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
”这两句话,都富有革命气息,异曲同工。
当我们谈到萨特,不得不说“自由”。
“自由”与“革命”属于同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
20世纪80年代,萨特曾经感动过一大批中国(特别是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抛开晦涩的学术概念不说,萨特带来的冲击确实强烈。
萨特的作品贡献了很多前人未曾说出来的情感,这种精神的微妙延伸不妨称作启蒙。
法兰西个性
着的大烟斗,会使入感到这位驰名 世界的“神探”好像就在自己眼前。 此时如果再翻阅《福尔摩斯探案》的 有关小说,人们会产生一种自己正 在与福尔摩斯讨论案情的感觉;在 “海明威客房”中,人们可以看到旭 日初升的景象,通过房间中的一架 残旧打字机和挂在墙壁上的一只羚 羊头,人们一定会想到海明威的小 说《老人与海》、《战地钟声》等动人 的情节描写。也许是由于旅馆特殊 的设置,人们逐渐忘记了旅馆的原
(包云鸠摘自READING
51
法兰西个性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王亚军
出版参考 FRESH READING 2007(2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bck200729036.aspx
法国人的个性张扬同样表现在 敢于嘲讽权威。我参观过位于阿尔 萨斯苏斯马特市的一家叫做朗德曼
的家族酒窖。酒窖主朗德曼本是一 名艺术家.中等年纪,个子不高.满 脸络腮胡子。热情幽默.充满活力。 他的艺术家气质充分表现在他设计 的色彩艳丽、充满抽象味道的葡萄 酒商标中。而且.他的酒窖还有一项 殊荣.就是曾经多次接待来此度假 的法国电影明星苏菲·玛索。因此. 他的酒窖也别称“苏菲酒窖”。可能 很少接待中国客人.朗德曼见到我 们非常热情.一口气拿出近20种各 类品牌和不同年份的葡萄酒让我们 品尝。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和酒窖产 的其他品牌的葡萄酒相比.其中一 种1996年产的白葡萄酒的商标设计 迥然不同。它的名称也很特别.叫 “色情酒”。还没有等我们询问原因. 朗德曼就自己解释说.这种酒是他 的现实批判主义精神的产物。1995 年.法国右翼上台.新政府为了打击 酒后驾车.出台新的法律.将司机血 液中允许的酒精含量从0.8克降低到 0.5克。此举虽然降低了公路交通事 故率.但也损害了酒窖主们的利益。 为了表示不满.朗德曼在第二年专 门开发出“色情酒”.调侃政府。他在 商标旁特地注明:1996年是20世纪 1969年以后最后一个“色情年”(在法 语中.6和9放在一起带有色情意味)。 仅以此酒纪念甘布格和伯京f英国色 情歌手),并感叹自由是多么美丽!朗 德曼引用法国大思想家蒙田的格言 嘲笑议员说.给他们倒上好酒。他们 将会给你制定出好的法律来。并呼 吁议员们“幡然悔悟.改变立场”。
从法国人性格因素解读法国大革命
从法国人性格因素解读法国大革命国际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即ISIS成员组成欧洲发达国家青年比例上升,甚至法国在本国内做了民意调查显示有15%的国民赞同伊斯兰国的成立,并且此比例还有上升趋势。
伊斯兰国组织本是非法的恐怖组织,缘何得到了法国如此高的支持率,实在是令人诧异,除此之外也让人对法国人的群体性性格有了新的看法。
至此,也让人对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有了超出阶级斗争或是革命之外的新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来看组成法国这个国家的法兰西人民。
高卢人从进入历史就表现出了非理性,并且还很英勇善战,从欧洲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时期,也就是还是欧洲民族大迁徙时期,曾经在现在法国这个位置上进行过一场几乎决定民族存亡的战争,既是伏伊耶战役。
伏伊耶战役是欧洲历史上划时代的战役之一,这是决定高卢的命运之战,当时交战双方分别是西哥特人和法兰克人,如果西哥特人战胜了,那么现在法国这块地方就应该叫做哥提亚,而如果法兰克人战胜了这块地方就会叫做法兰西,从现在法国的名字上来看,我们很轻易地就知道了战争的结局。
西哥特人作为曾经的北方蛮族,也曾在欧洲大路上横扫了很久,但是却输在了更为英勇善战的法兰克人手中,从此法兰克人就在这块地方定居下来,当然肯定也融合进一部分其他民族的血脉,很有可能就有不少的西哥特人。
所以,从那个适者生存的年代走过来的民族,肯定有他凶悍的一面,此为一个背景。
紧接着高卢人又被罗马人所征服,在罗马人对高卢人进行长时间的奴役和压迫后,高卢人自由凶悍的天性自然会深藏于心,直到爆发的那一天。
高卢人烂漫自如,正如我们所知的法国那样,但是浪漫本身就是伴随着狂热和非理性,如果一个人足够的理性,一般而言他是不会做出什么大胆出格的“浪漫”举动的,因此,浪漫主要动力就是狂热,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出法国人性格中的不稳定成分,非常容易开心,当然也非常容易激动,甚至狂热。
从《红与黑》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法国人的这种狂热的性格,不是说小说能够真切反映现实,但是至少能够反映出那个地区的道德审美,以及价值观。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二:法国文学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二:法国文学欧洲17世纪文学之二:法国文学17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是古典主义文学的时代,巴罗克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有一定影响。
巴罗克文学在法国被称为矫柔造作派文学。
巴罗克文学在美学上追求贵族的典雅的美感,以此为基础在选择情节、创造诗歌形象、运用语言方面,尽可能远离庸俗的现实。
与此相适应,在内容上多是写爱情、田园等,歌颂牧歌式的生活,脱离现实。
主要作品有玛利兰.斯居台利的《克莱利》(1654年)等。
人文主义的文学在法国文学中也有一定发展。
这一派作家以现实主义方法描绘法国的现实生活,用卑微的人物,卑微的题材,常见的道理,去反对宗教神秘主义、禁欲主义,反映出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是合理的思想,认为全部生活不应分为被允许或禁止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
查理.索莱尔(1597~1674年),在他的小说《法兰西的真实趣闻》中表现出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相近的特点。
弗朗索瓦.德.拉.莫特.费纳龙(1651~1715年),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
他的小说《忒勒马科斯》取材于荷马史诗《奥德赛》第四章的故事,写忒勒马科斯流浪的故事,表述了他的反对专制暴政的思想,也批评了宫廷的奢侈、官吏的腐败。
小说的结构类似拉伯雷的《巨人传》。
古典主义最早产生于法国,并在法国取得了各个方面的成就。
古典主义最早的诗人马雷伯(1555~1628年),是古典主义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古典主义的主张:文学要拥护王权;理性是艺术家的唯一向导;语言要纯洁。
他的宫廷诗歌创作也成为古典主义的先驱。
若望.德.拉.封丹(1621~1695年),古典主义代表性作家之一,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官吏家庭。
小学曾在农村就读,后来进入了里姆的中学,读过荷马、维吉尔、泰伦斯、薄伽丘、拉伯雷等人的作品。
后来到了巴黎,与莫里哀、拉辛、布瓦洛等古典主义作家结下友谊。
他曾试过各种文学体裁,写过颂诗、讽刺短诗、歌谣、喜剧、悲剧、长篇小说、寓言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寓言诗。
法国人民性格
法国人民族性格法兰西民族有种天真烂漫的感觉吧。
这一点,看维克多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等众多作家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来。
18世纪19世纪法语被作为上流社会的社交语言,不会是没有原因的。
法国人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一种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对外来说就显得高傲了。
德国人则严谨务实。
所以,单单看这两个民族制造出的产品,德国的西门子机车虽然外观简单笨拙,但是性能优秀,非常耐用,而法国的蓬巴迪机车外观漂亮,但是内部结构却并不利于承载更多的旅客,内部空间狭小局促,缺乏舒适感。
美国是个移民社会,但在文化认同上,其实更接近德国。
德国和英国其实都是日耳曼民族的后裔(英语和德语是日耳曼语系),民族特点上也是相近的。
意大利和法国、西班牙是拉丁语系,语言相近,文化上也是相近的。
其实欧洲可以分为2类人:一个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
这部分人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部,由于较少受太阳光的照射,这部分人的头发一般是金黄的(缺少黑色素)。
另一个是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
这部分人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部,头发为黑色。
所以从头发就可以明显的区分法国和德国。
这两种人不但外型不同,他们的性格也有截然的不同。
德国英国向来以严谨著称---------德国是现在世界上最遵守法律的国家,而我们的大学里面学的管理学的东西基本是来源于英国。
人民总是会用浪漫2个字来形容法国的。
法国的人性是浪漫的。
什么葡萄酒,服饰show…都是来源于法国或意大利。
总的来说英国给人类带来的科技,管理。
而法国给人类带来了饮食,服饰等享乐方面的东西。
在文章的末段,说:法国很多人是学过英语的,但是他们不讲英语,尤其是在法国巴黎.为什么?虽然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一些文化背景或者猜测总是特别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的.法国人不是很热情,很重生活情调的吗?事实是如此的,但是法国人对于英国人的态度就不是那么的好的.法国人性格高傲,在他们的眼中,最看不起英国人,因为他们和英国有过著名的"百年战争",英国曾被"诺曼征服",英语便成了低级的语言,法语是贵族的语言.就这些些的情结就够让法国人看不起英国人了,自然,英国人也认为法国人是世界上最不友好的国家一样.这样的怨恨总是反复又反复的.说了一些可能要被社会老师取笑的东东,但社会课内未必会讲,英语课中讲了,学生便也知晓了点滴,也可能会有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英法的文化,也许这样更好!。
法国文学概述
能否理解古典主义精神和鉴赏其名著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 化的标志。
04
18世纪:理性的年代
孟德斯鸠与伏尔泰的理性主义
伏尔泰的作品
伏尔泰的作品虽然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但多数作品都过于依附于所处时代, 这使得他的作品不具备永恒的文学魅力。
伏尔泰作品的阅读价值
只有他的书信和一些故事创作至今仍被广泛阅读,这充分证明了伏尔泰的作品 在历史长河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奥卡西恩和妮克蕾蒂系列故事
七星诗社
16世纪以龙萨为首的七位法国作家组成了七星诗社,旨在将法语提高 到古典语言的水平,被认为是法国文艺复兴诗歌的最早代表。
蒙田
蒙田毕业于图卢兹大学法律专业,担任波尔多法院的法官长达13年, 之后继承爵位并卖掉职位,开始写《随笔集》。
随笔集的影响
《随笔集》对17-18世纪法国的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产生了 很大影响,也深受英国启蒙思想家的重视。
史诗与骑士传奇
01
滑稽剧
语言幽默、形式粗糙,具备现实主义风格的滑稽剧大行其道,在讽刺文
学中出现了“高卢精神”的影子。
02 03
《罗兰之歌》
最早的法文文献是公元842年的《斯特拉斯堡盟书》,那时候法国还处 于封建割据时代,封建领主是文学创作的资助者,所以也成了文学作品 的描写对象。
英雄史诗
《罗兰之歌》是中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作,以查理大帝的部下罗兰伯爵 英勇战斗的故事为主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戏剧的最终胜利。
雨果的成就
雨果是浪漫主义运动中最杰出 的天才和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他一生著述丰富。
解放诗体悲剧
布瓦洛所制定的“三一律”被 正式废除,诗体悲剧的韵律限 制也得到了解放。
创作丰富
法国文学
在法国,虽然现实主义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作为美学原则提出来,但是在19世 纪3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文学就在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等作家倡导下开始 发展。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反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学院主义风气,提倡作 家客观地、无偏见地观察事物,坚持文艺作品必须反映现代生活,按照生活的 本来面目真实地反映和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不使用艺术手段美化或歪曲生活, 也不回避生活中平淡无奇或消极黑暗的场面。在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文学在 法国形成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和文 学作品。这一派作家坚持文学反映现实的传统,采用真实的细节描写的方法, 大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如斯丹达尔、梅里美、巴尔扎克、福楼拜、 莫泊桑等。斯丹达尔是法国第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拉辛与莎士比亚》 中提出"文艺应象一面镜子"的观点,强调文学必须关注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 矛盾。这部作品最早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纲领,被认为是19世纪批判现实 主义的第一篇宣言。在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巴尔扎克是最杰出的 代表,所取得的成就最高。福楼拜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从前期批判现实 主义向后期自然主义过渡的人物,主张可以不加选择地把丑恶的生活现象原原 本本地描写出来,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物作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莫泊桑 用尖刻的笔触讽刺生活中的各种欺骗行为和各类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用诙谐的 笔调揭示人性的弱点和普通人心灵中的不幸,用冷静真实的描写展现社会道德 的败坏和为追逐财富而不择手段的卑鄙行径,对被压迫的下层群众寄予深深的 同情,热情歌颂他们高尚的精神品德,使他成为法国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安多纳德:温柔而凄凉的法国文学女性形象分析
安多纳德:温柔而凄凉的法国文学女性形象分析作者:舒霞罗彩婷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04期摘要:安多纳德为小说中两大主人公之间的桥梁,正是通过安多纳德才使两人相知相遇,她是探究这篇小说心灵世界的关键点。
文章从安多纳德出场到之后一系列事件进行分析,详细论述了她从一个单纯的少女形象,经过内心转变和自我牺牲精神占据她的内心世界后,转化成温柔而凄美的女性形象这一过程。
这种形象上的转变正是通过爱的净化和苦难的净化得到的。
关键词:凄美;转变;女性形象《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形象便是葛拉齐亚和安多纳德,其中安多纳德这一人物主要起到推动小说心灵世界的作用,她不仅是弟弟的实际抚养者和心灵世界守护神,还是克利斯朵夫心灵深处的神秘爱人。
在安多纳德守护下,使得克利斯朵夫认识到法国人静默和神秘的形象,并帮助奥里维在如母亲的爱中进入到心灵创造的世界。
通过对安多纳德这一女性形象进行探讨,可对小说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安多纳德的童年时代安多纳德出生于法国的乡村地区,这片土地体现出传统的、女性的性质,有着高度的文明修养。
安多纳德性格变化与这片土地有紧密联系,在这种静默和温柔的土地上,人们将不会有狂热激情和贪婪的野心。
人一旦离开它,将体会到凄凉高远之情。
其表面上看,安多纳德家乡为普通的乡村而已,古旧的小城、潮湿的高原、质朴的森林便是这片土地的风光。
安多纳德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天真善良的性格,她喜欢幻想,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与大部分资产阶级相同,她的世界与平民世界是分隔开的,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她爱玩爱笑,成天花园游荡,在这里,她生活的无忧无虑、自在自由,与自然万物完美的融合起来。
在安多纳德十六岁的年龄,世界充满了爱和天使的梦幻。
“她的骄傲和心都怪说服的,初恋岁月是那么温柔,她在里面沉醉了”[1],这段话展现了安多纳德无忧无虑、快乐的少女形象,远离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痛苦和丑恶。
这与之后安多纳德的形象有较大差距,在这种对比下,使得小说后来的人物形象更加触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
各个国家的文学“性格”
各个国家的文学“性格”很多书的具体内容已经忘记,大部分都是很多年前读的。
但是凡是给我以震撼的书,当时内心的感受与感想都一直印象深刻。
说不上点评,毕竟不是文学专业。
好在文学本身有很多主观性,千人千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
我就只说说不同国家的文学给我的印象和感受。
Romeo and Juliet - Fantasy Overture (after Shakespeare)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Claudio Abbado 00:00 / 20:25 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喜欢的是俄罗斯文学。
俄罗斯文学最大的特点是深沉。
都说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的两座高峰。
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罗斯的深度。
就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而言,确实是够“广”的。
庆幸我是在高考完的暑假读的,如果换作现在,恐怕是读不下去的。
更喜欢的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度”。
每次读陀氏的书都有特别伟大的人,何谓伟大?因为他们不仅宽恕原谅别人的罪,甚至把别人的罪由自己来承担。
这种基督式的宽容已经不足以用善良来形容其伟大。
每次读到都像是看到了一个圣人,或是圣女,在难以置信现实中真的有这样完全无私的人的同时,却又一次次地被这样崇高的灵魂所震撼。
因此《罪与罚》里震撼我的不是男主杀人的心理描写,而是索尼娅在知道了他的杀人罪恶之后,仍然宽恕了他的罪行,并且义无反顾的跟随他流放西伯利亚,心甘情愿在那里与他度过余生。
具体情节我已经记不清,只记得索尼娅因为他的灵魂爱上他,而他灵魂中的恶,她也选择宽恕,并且连同他的恶一起爱。
这几乎就是基督对世人的爱的投影。
无论是这里的索尼娅,还是他《白痴》中的梅诗金公爵,还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都有这种宗教色彩浓厚的基督式的爱。
在让人深受感动震撼的同时,更有一种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悲壮。
这种悲怆的自我牺牲,基督教式的博爱,也是传统俄罗斯文化的一个核心。
法国文化:嘲笑是法国人的本性
⼀部《虎⼝脱险》让中国⼈认识了法国⼈的幽默。
法国从历史到现在都是个热爱幽默、喜欢搞怪的民族,连愚⼈节都是法国⼈发明创造的,法国⼈的⽇常⽣活更是充满了各种搞怪举动。
新⽣⼊学先被“戏弄”九⽉中旬的⼀天,记者经过图卢兹的⼀个⼴场,两个浑⾝涂着鸡蛋和⾯粉的年轻⼈⾛上前来:“⼩姐,您只要付⼀欧元就可以把鸡蛋砸在我头上!”(如上图)他们解释说⾃⼰是⼤学新⽣,⼀群师兄给他们安排了⼀场“考验”:先是被众师兄“糟蹋”⼀番,然后被拉到⼤街上“*”并接受路⼈的“戏弄”,只有这样才算通过考验,才算被“接纳“和“融⼊新环境”。
在法国上学存在这样⼀个传统,每逢新学期伊始,新⽣都要接受这样的“考验”。
戏弄新⽣的⽅式千奇百怪:往⾝上撒⾯粉、半夜敲教堂的钟、学狗爬等。
这种传统源于12世纪的巴黎⼤学,那时的新⽣被看成乳臭未⼲的“⽑头⼩⼦”,必须接受⼀场“长辈”暴打和侮辱的“洗礼”,后来形成了风⽓。
这个曾⼏乎消失的古⽼传统流传到了现代社会,变成了⼀种减轻开学压⼒、融⼊新环境的校园活动深受欢迎。
婚礼前先办“单⾝葬礼”除了学⽣,在军队⾥、公司⾥、朋友之间,也有同样的传统,只要是新来的,就难免被“捉弄”,对于即将结婚的准新⼈也不例外。
法国的新⼈结婚前,必须参加⼀场由各⾃好友安排的告别单⾝的“葬礼”。
当天,准新⼈要在⼤庭⼴众下,完成各种“难题”:蒙着眼睛猜各种糖果的味道,向路⼈兜售⾃⼰穿过的内⾐,穿上旱冰鞋,说服⼀个路⼈把⾃⼰从桥头牵到桥尾……准新⼈常被打扮成“超⼈”、“兔⼥郎”等滑稽可笑的形象,他们不仅毫⽆怨⾔,反⽽全情投⼊这场既娱乐⾃⼰⼜取悦⼤众的“葬礼”中去。
“单⾝葬礼”的传统⼤约从18世纪在法国开始流传,当时只有准新郎才有资格举办。
仪式最初的形式⾮常简单:约上⼀群朋友上馆⼦、喝酒、砸盘⼦、深夜喧闹等。
渐渐地,仪式被模仿成葬礼,因为要进⼊神圣婚姻,成为⼀个真正的男⼈,就必须“埋葬”过去那个常犯错的“⼩男⽣”。
仪式中甚⾄出现了“扛棺材”和“埋棺材”的程序。
法国文化特征
法国人的性格- 悠闲的法国人法国人极爱度假,法国的假日也极多。
一年中,休假的日子多,工作的日子少。
除了周末两天休息日以外,每年还有11天的法定假日(元旦、五一、国庆、两次世界大战停战日以及6个宗教节日),外加5周带薪年休,总共140天。
除此之外,每个员工每年还有12天的职业培训假。
至于中小学假期就更多了:9月初开学以后,10月底开始万圣节两周假期,接着圣诞、新年3周假期,然后2月份寒假和4月份春假各3周,马上就到夏天大假期了。
上到经理老板,下至普通工人,都要出去度假,每年暑假期间法国大约有50%的企业关门停业。
9月份放假归来,法国就进入了罢工的高峰季节,无外乎是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劳动时间。
银行、邮局、电力公司、航空、铁路、地铁、公共汽车的职员罢工是最常见的,但其他行业比如教师、医护人员、记者和国家公务员也会罢工。
平均而言,法国人比相邻的英国人每年工作时间约少200小时,比美国人和日本人少将近400小时。
法国是一个不适合容易著急上火的人居住的国家,这个民族的人喜欢悠哉悠哉地生活。
在法国,一个外国人最先得学会的就是“等待”和“约会”这两个单词。
这两个单词在法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是很高的。
在法国想要很快地办成一件事通常不太容易。
法国人喜欢黑色、白色、灰色,除了大红色以外很少看到他们穿其他鲜艳的颜色。
我们到了这里后发现衣服并不是非常贵,特别一月份是打折期,衣服更便宜,所以要买衣服的可以专挑这个时间。
在这里穿衣服,里面是夏天或春秋的服装,外面是冬天的大衣,一年四季的衣服都可以穿。
还不用穿很厚的羊毛衫,因为室内有暖气,很热。
当然拉,如果在法国的北部还是要注意保暖的。
这个爱美、讲食、嗜酒、重礼的国度,还有一些禁忌。
法国人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这些数字隐含着凶险;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黄色花,认为黄花象征不忠诚,玫瑰花只能送单数,除了表达爱情外,不能送红色花。
法国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较高。
同她们握手时,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们可戴着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无论在何处,男士都要让女士先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法国文学看法国人的特性2014-07-23 法语世界从法国文学看法国人的特性——钱培鑫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讲演图片说明:钱培鑫,1955年生,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授。
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4年至1985年,受教育部派遣赴法国进修,主修欧共体文化、法国文学,获得欧洲共同体大学中心高等教育学位和法国深入研究文凭(DEA)。
1989年至1995年留学法国,获得法国语言文化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法语教学工作。
从1997年起,数十次担任国际会议同声传译。
核心观点“有什么样的文学就有什么样的民族”,这么说可能不太妥当,但“文学是人学”这句老话看来还没有过时,法国文学可以成为我们了解法国民族性格的途径之一,这种了解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变得尤为必要。
民族个性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性鲜明的法兰西民族也是如此。
法国文学源远流长,不仅给世人留下文学瑰宝,而且潜移默化,深刻地影响着法兰西民族的性格,有助于我们了解法国人民。
浪漫的法国“浪漫的法国”,“浪漫的法国人”,无论在私下还是在正式场合,我们中国人经常这样称赞法国和法国人。
我们出于真心,法国人当然知道,但有时候不免感到纳闷。
在法国,“浪漫”这个词主要指浪漫主义文学及其风格。
按照法国人的理解,“浪漫者”是19世纪初那些怀才不遇、无病呻吟的年轻人,或者那些强烈的情感得不到满足,陷入痛苦、绝望的男女们。
他们会立刻想到夏多布里昂(1768-1848)笔下“莫名惆怅”的勒内,想到拉马丁(1790-1869)在《湖》畔缅怀昔日的爱情,哀叹时光飞逝。
因此难免不太认同“浪漫”这个称呼。
其实,我们中国人理解的浪漫,法国人用“galanterie(殷勤)”这个词来表达。
本人1980年代在法国曾亲眼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妙龄女子走在香榭丽大街上,伸出食指和中指,作出夹香烟的手势,一位素不相识的男士见状立刻递上香烟,“啪”地打开打火机为她点火。
女子略一点头,飘然而去,男子也继续走自己的路。
这个印象久久留在我的脑海,我觉得那就是法兰西民族浪漫——殷勤的生动体现。
这种“浪漫”的传统,在法国文学的初期就已经出现。
如果说以《罗兰之歌》(11世纪)为代表的英雄史诗着重武功、忽视爱情,骑士罗兰至死没有想念未婚妻,反而是未婚妻得知罗兰死讯、顿时气绝身亡的话,那么两百年之后问世的骑士文学,则彻底扭转了这种倾向。
典雅爱情成为骑士文学的重要题材,开创了法国文学的“浪漫”风气。
骑士文学代表作家德·特罗亚(约1135-1183)留下了五部韵文体传奇,除了歌颂勇敢、坦荡、忠诚、献身精神和荣誉至上之外,每个故事都围绕女性展开,《朗斯罗或囚车骑士》是其代表作。
故事讲述骑士朗斯罗为了救亚瑟王后,不惜坐上关押犯人的囚车,受到众人侮辱,赴汤蹈火,出生入死,拼死救出王后。
尽管他历经艰险从魔窟中救出王后,王后仍拒绝接见他,因为在跳上囚车之前,朗斯罗曾经有过片刻的犹豫。
在王后看来,那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说明朗斯罗还有杂念,不配获得爱的回报。
骑士文学宣扬女性至上,必须摒弃任何私心杂念,忘我的投入才能赢得贵妇人的爱情。
“夫人的意志就是上帝的旨意”,必须言听计从。
典雅爱情提升了女性形象,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一种文明的驱动力,促使骑士们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对于民风仍然相当蛮野、粗犷的中世纪来说,起着积极的文明作用。
13世纪出现的《玫瑰传奇》被视为“典雅爱情”的宝典,它以八百多行诗句的篇幅,从个人卫生、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侧面,全面传授如何使自己变得“可爱”的法则,以便适应人际往来、社交生活,博得女性的欢心。
骑士文学的浪漫传统在17世纪进一步得到传承。
贵妇人们广开沙龙,巴黎出现了令外省贵族和市民阶层羡慕的上流社会,社会名流、文人学士在沙龙里众星捧月般围着贵妇人彻夜长谈,除了缅怀贵族的昔日辉煌,还填词赋诗、议论文学,尤其喜欢探讨爱情,比如漂亮与爱情的关系、婚姻与爱情的矛盾(当时上流社会的婚姻多讲门当户对,而不是两情相悦)、情人暂时分别之利弊等。
沙龙文学、田园小说、心理小说应运而生,女权意识空前觉醒、女性地位显著提升,对社会风尚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所以说,法国人对女性的尊重,温文尔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等等“浪漫”的痕迹,都可以从法国文学中找到渊源。
幽默的法国法国是一个充满幽默和喜剧气氛的国度。
幽默风趣也是法国的民族特性之一。
滑稽戏、单口喜剧在那儿备受青睐,RTL电台的LesGrosses Têtes(“自命不凡者”),每天下午4点到6点直播,如今已进入第38年,经久不衰;每次邀请一位嘉宾,有政界人士、学者院士,也可以是演员、作家、运动员等。
该节目以诙谐的口吻谈天说地,插科打诨,笑声此起彼伏。
因特网风行之后,它的听众遍布全球,不少侨居海外的法国人以此聊慰乡愁。
法国幽默的文学渊源可以上溯到中世纪充满喜剧精神的市民文学,主要表现为韵文故事和列那狐传奇。
韵文故事又称“笑话”,大致涉及三种类型的人物——妇女、教士和农民。
这些故事讽刺神父的贪婪、迂腐,嘲笑农夫的老实和愚蠢。
妇女则常常红杏出墙:她们或勾引邻居、或与神父偷情,这种事情不符合道德,有悖教理,理应受到谴责。
但是经过韵文故事的幽默化处理,人们不觉得她们可耻可恨,反而喜欢有加。
比如故事《隔壁的神甫》中,丈夫见妻子三天两头找隔壁的神甫忏悔,怀疑妻子与神父有染,于是伪装神父听妻子忏悔。
妻子不知有诈,结果被丈夫抓住把柄,丈夫正要发火,不料妻子说,“我早就知道是你了,那些话,全是为了让你嫉妒,让你更加爱我而说的”。
故事虽然揭露了妻子的不忠,但是目的在于塑造妻子急中生智,化险为夷的形象,由此可见法国幽默以机敏、智慧为前提,不顾及道德判断,具有鲜明的特点。
幽默者往往是强者,智慧高人一等,因此格外受人喜欢。
《列那狐传奇》传达了同样的信息。
在这部动物史诗中,各种动物为了生存而竞争,体现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规律,那就是弱小的动物往往能够战胜比自己庞大的动物。
列那狐能够挫败伊桑格尔狼,但遇到比它弱小的动物——公鸡、鸟雀——则屡屡失败,因为弱小动物以它们的诙谐、机智,逢凶化吉,战胜强者。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拉伯雷(1494-1554)认为“笑是人的本性”,他的《巨人传》充满笑料,展现一片自由的空间,放松的心态,幽默成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和思想斗争的武器。
谈到幽默大师,非18世纪启蒙作家伏尔泰(1694-1778)莫属,因为讽刺幽默、嬉笑怒骂在他笔下皆成文章。
卢梭1755年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提出“人本性善良,社会使其堕落”,追怀人类早期的黄金时代,反对文明,反对社交。
伏尔泰在给卢梭的回信中称之为“令人产生在地上爬行的冲动”的大作,幽默而鲜明地表明了自己主张社会进步的立场。
伏尔泰还写过一首诗形容某人凶狠恶毒,大意是有一天那人在山里被蛇咬了一口,结果竟然是“蛇被毒死了”。
这种文学底蕴、审美传统和思维特点,使得法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流露出幽默、诙谐、从容和自信。
无怪乎1973年石油危机之际,面对严峻的形势,他们会说出“我们没有石油,但是有点子”这样幽默而自信的话来。
宽容的民族宽容在许多国家是一个时髦的字眼,但在法国则是一种社会现实,体现在法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法国,人们遇事大多不会先下定论,不会先作道德判断,分清“是非”,而是了解原委、分析问题、设身处地,与人为善。
这种宽容基于对于自由平等的认识,1789年《人权宣言》认为“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所谓自由,在法国人看来,就是有选择的可能,没有选择就谈不上自由。
尊重他人的选择,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宽容则是这种尊重的直接表现。
尽管近年来法国右翼势力有所抬头,如排斥、反对外国移民,把脏水泼在他们头上。
但是凭心而论,相对世界其他民族而言,法国人民在对待外来移民方面是一个非常宽容的民族。
他们富有同情心、充满人道精神。
比方说你对一个法国孩子说,你们班里某某同学是黑人,他会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他平时看到的是实实在在、个体的人,而不是某人的种族特征,甚至不记得那个同学是黑人了,种族的差别已经十分淡化,“海纳百川”在法国是名至实归。
融化在法国人血液中的这种宽容精神,早在中世纪的强盗诗人维庸(约1431-1463)的作品中就有了。
这位中世纪唯一上过大学的法国诗人,假想自己作恶累累被判处绞刑,写了著名的《绞刑犯之歌》,向人们呼吁:“我的兄弟,别对我们冷酷心肠……但求你们祈求上帝把我们全都宽赦。
”伏尔泰认为只要不妨碍他人,每个人都有随心所欲生活的权利。
他写过一部《论宽容》,其中包含令人动容的“祈祷上帝”:“你赋予我们一颗心脏,不是让我们互相仇恨,赋予我们双手,不是让我们互相扼杀;但愿你让我们互相帮助来承担艰难而短暂的生命之重担,但愿存在于遮掩我们羸弱躯体的衣服、我们各种贫乏的语言、种种可笑的习俗、所有不完备的法律、各种荒诞的主张之间的那些细小差异……但愿所有这些把微如原子的人区别开来的细微差别,不要成为仇恨和迫害的信号。
……但愿人人都能记住,他们彼此是兄弟!”尽管伏尔泰本人并非是宽以待人的典范,但是他赞赏英国的宗教和解、君主立宪制,呼吁宗教宽容,反对政治迫害,在18世纪的法国开创了“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的先河,他的名字从此与宽容紧密相连。
雨果(1802-1885)在《悲惨世界》中塑造的冉·阿让是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
在雨果的笔下,冉·阿让受到主教宽宏大量的感召,从仇恨社会不公正的苦役犯,最后变成人类善良和爱心的化身,揭示出人间宽容的伟大力量。
法国著名歌手乔治·布拉桑斯(1921-1981)在1970年代写过一首以红杏出墙女子为题的歌曲,他唱道“别拿石块砸她……因为我在后面”,宽容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婚外恋悖于普遍道德,在法国也是如此,但是允许不同思想、感情、习惯的存在却是法国人的共识,这首歌因此成为几代人传唱的经典老歌。
法兰西的宽容精神更集中体现在法国人的定义之上:一个人只要认同法兰西共和国的理念,融入法国文化,说法语,他就是法国人了。
正是有了这种悠久的宽容传统,在法国,人的个性得到尊重,生活方式多彩多姿,精神活动和智力创作有了广阔空间,法国以包容异己的气度海纳百川,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最开放与和谐的国家之一。
崇尚含蓄、中庸的民族初到法国,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法国人在公开场合讲究谦让、收敛个性、说话轻声轻气,处处方便他人,很少看到大声喧哗、争吵的情况。
在法国,谦让、含蓄是最基本的处世之道。
这种民族修养也与长期的文学影响有着密切关联。
究其源头,我们可以上溯到文艺复兴晚期的大作家蒙田(1533-1592)。
在蒙田之前,法国文坛出现了拉伯雷和七星诗社,个性张扬、处事高调。
前者抨击宗教愚昧,塑造巨人形象,赞美人的力量、主张纵情享受;后者以古人为楷模,追求永恒的荣誉,期盼成为照耀法国文坛的北斗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