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1943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一、旱涝灾害的时间变化规律1.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

根据历史资料,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旱涝变化周期。

在每个周期中,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有所不同。

同时,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也存在着差异。

2.旱涝灾害的年际变化旱涝灾害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年份,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在另一些年份,降水较少,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这种年际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

3.旱涝灾害的季节性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季节性变化也非常明显。

春季是旱灾多发的季节,而夏季则是涝灾多发的季节。

这种季节性变化与气候带和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关。

二、旱涝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1.旱涝灾害的区域分布中国的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北平原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容易导致旱涝灾害的发生。

此外,沿海地区也容易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引发洪涝灾害。

2.旱涝灾害的空间相关性中国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同时,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地形影响因素地形地貌对于旱涝灾害的影响非常大。

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地势较高的地区则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此外,山脉和水系的分布也影响着降水量的分布和流向,进而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

三、旱涝灾害的演变趋势1.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在发生变化。

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加剧了干旱的程度。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也使得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活动对旱涝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于旱涝灾害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行为都会影响地表水文和气候条件,进而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

3.未来旱涝灾害的预测基于气候模型和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未来旱涝灾害的趋势进行预测。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大干旱也是大的自然灾害,危胁人们生命安全,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大干旱,值得后人警惕,研究,思考。

积极的防灾、减灾,是应对不确定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天灾带来的伤害。

历史上的几次大干旱事件:一,1585年—1590年,受旱严重的是江苏、安徽、湖南及河南,长期无降水,导致了河、湖、井、泉干涸,这种罕见的现象,有历史记载近50年未见。

二,1637年—1643年的“崇祯大旱”,当时北方的23个省(区)相继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受旱面积大、人口多,并且持续时间长。

三,1876年—1879年华北大旱灾,受灾严重的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土地荒芜,粮食颗粒无收。

四,1959年—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连续三年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市场上农业物质供应短缺,出现了饥荒,人口急剧下降,仅1960年统计,全国人口减少了1000万人。

五,1978年—1983年,主要的重灾区在北方,旱灾面积大,持续时间长。

六,2010年—2011年的云南、贵州旱灾,持续的高温、干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20世纪中国气象灾难肆虐记

20世纪中国气象灾难肆虐记
20世纪中国气象灾难肆虐记
20世纪中国气象灾难肆虐记
1、1922年台风
8月2日至3日晨强台风正面登陆汕头。最大风力12级以上,数百个乡村被夷为平地。仅汕头市死亡65万余人。
2、1928-1929年大旱
旱区主要位于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淮河中上游等地。其中甘肃受灾40多县,十室九空,全省灾民450万。饿死者140多万,死于疫病者又40万。
3、1931年洪涝
夏季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阴雨天气,造成南起粤北北至关外大范围洪涝灾害,包括16个省672个县。其中江淮流域灾民5127万,死亡约40万,武汉被淹长达3个月。
4、1935年长江黄河大水
是夏长江黄河暴雨成灾,荆江大堤溃决,黄河决口6处。灾情遍及8省200多县市,灾民2440万,淹死近20万从万人,1000万人无家可归。
5、1941-1942全国性大旱
重旱区主要在华北、华东和西北等地。其中河南1942年春夏秋连续大旱,作物几乎绝收,饿死300万人,流亡外地300余万人,1500万人濒于死亡边缘。
6、1954年江淮大水
该江淮梅雨期限比常年长一个多月,其雨量之多,长江流量之大,列建国后第一位。同时黄河海河也有局地洪水,全国共有3多人因灾死亡。
7、1955年初南方严寒
1954年12月下旬到1955年1月上旬,强害潮连续南下,两广最低气温降至0°C至零下3ºC,连海南省安定也降至零下3ºC,长江中下游冬作物冻害严重。
8、1959-1961连续三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旱,俗称“三年困难时期”
平均每年受旱面积3659万公顷,农业生产连续下降。
9、1975年8月河南暴雨
5-7日,台风变成的低压河南中部降下特大暴雨,泌阳林计3天总雨量1605毫米,一些大中水库几乎同时跨坝,死亡2.6万人以上。但如从暴雨洪涝面积和对农业影响看,1963年8月河北暴雨更要严重些。

旱涝灾害在中国有哪些影响

旱涝灾害在中国有哪些影响

旱涝灾害在中国有哪些影响现在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伤害非常的多,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自然灾害减少。

在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多加学习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

在突发事件时,我们能更好的去处理。

还有就是不合理的开发资源,造成生态破坏. 我国生态资源短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已成为导致自然灾害在空间上蔓延、在时间上加剧的重要原因。

旱灾hanzai旱灾(drought)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

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

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

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去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

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

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

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旱灾概况旱灾在世界范围内有普遍性,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次旱灾,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些国家发生的大旱,80年代初期,遍及34个国家,近一亿人口遭受饥饿的威胁。

中国旱灾频繁,旱灾记载见于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

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

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

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剧的干旱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干旱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了解年代际干旱趋势的变化以及对未来进行预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因此不同地区的干旱状况也存在着差异。

近些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干旱问题日益突出,而西部地区(如新疆和青海)则面临着长期干旱的困扰。

首先,我们来探讨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的转折。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干旱频率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的趋势。

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的干旱频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

这一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逐渐逆转,即干旱频率开始减少。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干旱频率再次开始上升,尤其是在东部地区。

这种年代际的干旱趋势转折使得我们在应对干旱问题时需更加关注长期变化和趋势。

接着,我们来预测中国未来的干旱趋势。

根据一些模式和指标的预测结果,中国未来的干旱状况可能会继续加剧。

气候变化是导致干旱问题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温度将进一步上升,而降水量分布和季节性也将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干旱区域的扩大和干旱时期的延长。

除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也对干旱问题产生了影响。

过度开发水资源、不合理使用水资源以及土地退化等因素都会增加干旱的风险。

因此,未来在解决干旱问题上,不仅需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也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土地保护。

为了应对未来的干旱挑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推广节水型生产方式已成为重要的任务。

其次,加快建设水利工程和调水工程,改善水资源的供应情况。

此外,加强干旱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预知干旱的发生,为抗旱应对提供科学依据也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的年代际干旱趋势已经发生了转折,未来的干旱问题有望进一步加剧。

中国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近6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_冉津江

中国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近6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_冉津江

第50卷第1期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50No.1文章编号:0455-2059(2014)01-0046-08中国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近6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冉津江,季明霞,黄建平,齐玉磊,李玥,管晓丹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摘要:利用1951−2011年中国756个观测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降水近60年来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干旱区的暖季降水整体是增加的,增长速率为0.27mm/a,而半干旱区的暖季降水整体是减少的,减少速率为0.80mm/a.存在这样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个区域受不同的环流系统所控制,即干旱区为西风控制区,而半干旱区则为季风区.通过对两个区域降水偏多(偏少)年大气环流的合成分析发现,当西风气流加强、位置偏南,黑海、里海和巴尔喀什湖的水汽被输送到我国干旱区,有利于该地区的降水,反之干旱区降水则偏少;而当东亚夏季风较强时,水汽向西能到达甘肃中部(105◦E),向北能到达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因此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反之半干旱区降水则偏少.关键词:暖季;降水;大气环流;东亚夏季风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of climate change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ver Northern China in the recent60yearsRAN Jin-jiang,JI Ming-xia,HUANG Jian-ping,QI Yu-lei,LI Yue,GUAN Xiao-dan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Key Laboratory for Semi-Arid Climate Change wi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Abstract:The warm-season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ver Northern China were ana-lyzed with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756stations in China from1951to2011.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in the recent60years.The warm-season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overall in arid areas with0.27mm/a and decreased in semi-arid areas with0.80mm/a.The difference existed mainly because the two regions were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circulation systems,that is, the arid area by westerlies and semi-arid area by monsoons.A composite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se two areas for years with more(less)precipitation showed that,when westerlyflow was strong and was southward,the water vapor of the Black Sea,the Caspian Sea and Lake Balkhash was carried to the arid region, conducive to the precipitation thereof,and vice versa.Whe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as strong and the water vapor was going westward to central Gansu(105◦E),and northward to the entire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the precipitation of semi-arid areas increased,and vice versa.Key words:warm-season;precipitation;atmospheric circulation;EASM干旱半干旱区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0%,该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1].Huang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区是近100年来增温最显著的地区,其中半干旱区对全球陆地增暖的贡献达到44%.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0%[3],该区域不仅受下沉气流控制而降水较少,并且太阳辐射强度大蒸发极强,因此水分成了制约该区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14.01.005域生态系统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分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的因子,能以各种不同形态参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物理过程、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等许多方面[4],还可以通过蒸发、蒸腾和相变等过程对气候变化进行调节[5].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半干旱区,水分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气候、土壤特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其他地区更加显著[6],降水的微小变化都可能会引起该区域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因此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和气候状态与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降水发生了明显变化[7].已有研究指出,华北地区的降水表现为持续减少的特征[8],而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则是西升东降[9−10],其中新疆地区[11]和河西走廊[12]降水增加最多,西北东部主要呈降水减少的趋势[13].秦大河等[14]也指出西北地区的降水频率明显增多,并以强降水为主[15],且东部雨强比西部显著.中纬度亚洲地区存在着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的东南部湿润地区(简称季风区)和主要受西风环流系统影响的内陆干旱区(简称西风区),在降水格局上西风区与季风区显著不同[16],而中国北方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则分别属于西风区和季风区.该干旱区地处亚洲内陆,位于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冬季盛行干冷的西北气流,因此降水较少;夏季受到高原的阻挡,暖湿的西南气流很难到达,受西太平洋副高影响东南暖湿气流也很难到达该地区[17],降水主要靠西风系统输送的水汽.在半干旱区,季风环流对水汽的输送有重要作用,水汽输送的路径和源汇决定着该地区降水的多少[18].已有研究表明,东亚季风活动会明显改变大尺度的水汽输送及辐合,进而影响主要雨带的分布[19−20].当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较强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会偏多[21−23],季风系统的异常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24−25].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北方地区因蒸发加强、水分流失、气候变干和植被劣化等因素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考验[26−27].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变化不仅是大气科学的研究课题,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直接决定着该地区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着直接影响[28−31].研究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降水变化特征,不仅为进一步探索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机制奠定了基础,还对科学认识该区域环境变化、气候演变以及有效控制荒漠化等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用站点较全、时间较长的降水序列,对中国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暖季降水年际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且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变化差异的形成机理.1资料与方法本文使用了中国气象局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该数据集为中国756个基本、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及自动站的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包括气温、气压、水汽压、相对湿度、云、降水、天气现象、蒸发、积雪、风、地温、冻土、日照等要素的历年月值数据,经过较严格的质量控制.本文使用了资料集中的月降水资料,时间年限为1951年1月−2011年12月.本文还使用了NEC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包括位势高度、纬向风分量和经向风分量,其水平分辨率为2.5◦×2.5◦,垂直分辨率为17层,比湿q的垂直分辨率为8层(1000∼300hPa),时间长度均为1948−2011年.利用资料计算了区域西风指数、东亚夏季风指数和水汽输送通量,并以5−9月的平均值作为暖季平均指数.西风指数是根据朱乾根等[32]定义的I=13636λ=1Hλ(55◦),(1)λ为沿纬圈每隔10个经度取一个位势高度值;东亚夏季风指数是根据Wang[33]定义的I EAM=(u′+v′)/21/2,(2)其中,u和v分别是850hPa上的沿纬圈方向上进行标准化的风速,并且在东亚地区(110◦∼125◦E, 20◦∼40◦N)求其区域平均.根据丁一汇[34]的方法计算水汽输送通量.由于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的中低层,因此忽略300hPa以上大气中的水汽,则单位气柱整层大气水汽输送通量Q=12)合成分析为了分析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变化差异的形成机理,本文分别选取了干旱区降水偏多(偏少)年对850hPa风场和500hPa高度场进行合成分析,探索低空和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对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影响,期望发现中国干旱区暖季降水变化的可能机制.还分别选取了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偏少)年和东亚夏季风偏强(偏弱)年对850hPa风场和水汽输送通量场进行合成分析,探索东亚夏季风对中国半干旱区的水汽输送能力,讨论影响中国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决定因素.2中国北方地区降水量的变化特征2.1中国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图1是近50年(1961−2010年)中国暖季(5−9月)降水量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图,变化趋势均通过了99.9%的置信水平.图1中灰色越深代表该地区降水量减少越明显,灰色越浅代表该地区降水增加越多.中国暖季降水变化在区域上没有明显界限,降水增加和减少的区域都比较分散.其中,西北地区降水整体呈增加趋势,在内蒙、甘肃和新疆交界的区域有局部降水减少的地区;东北和华北大片区域都以降水减少的趋势为主,降水减少最突出的地方,变化速率可达−6mm/a,在东北局部有降水增加的区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有一个南北向的降水减少的集中区域,降水的变化速率可达−4mm/a;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变化以增加的趋势为主,降水的增长速率约为4mm/a,局部地区有降水减少的趋势.降水增加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降水减少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陕西南部、西南地区和云贵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很特图1中国近50年暖季降水变化趋势分布Figure1Trend distribution of warm season precipita-tion in recent50years of China殊[36],本文中暂不考虑青藏高原的降水变化,仅考虑35◦N以北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本文以气候态(1961−1990年)的平均降水量划分干旱半干旱区,35◦N以北且降水量低于200mm的地区为干旱区(图1中A区域),35◦N以北且降水量在200mm和600mm之间的地区为半干旱区(图1中B区域).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北方的干旱区(A)和半干旱区(B)近50年的降水变化趋势整体上是相反的.2.2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图2给出了中国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对近61年(1951−2011年)的降水量而言,干旱区暖季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半干旱区的暖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4%左右.干旱半干旱区的暖季降水都占了全年降水的3/4以上,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年降水量,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暖季降水的变化特征.从图2a中可以看出,干旱区的降水在20世纪50年代整体偏少,到70年代降水略有增加,80年代降水开始逐渐增多,整体上有变湿的趋势.从图2b中可以看出,半干旱区的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50年代降水是整体偏多的,但在70年代降水整体偏少,90年代降水又略有增加,但比50年代少,从1998年开始降水明显减少,近20年的降水量变化速率达a干旱区b半干旱区图2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暖季降水变化Figure2Warm-season precipitation change in the aridand semi-arid regions−1.8mm/a,该区域整体上有变干的趋势.从近61年的线性趋势分析上看,干旱区的暖季降水整体上是增加的,增长速率为0.27mm/a,降水序列与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360,大于r0.01(0.3248),该线性趋势达到了99%的置信水平;而半干旱区的暖季降水量整体上是减小的,速率为0.80mm/a,降水序列与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355,绝对值也大于r 0.01(0.3248),该线性趋势也达到了99%的置信水平.3干旱区大气环流异常分析水汽输送最直接的动力因子是对流层的风场作用.为了揭示中国干旱区暖季降水与850hPa 风场的关系,本文分别选取了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偏少(偏多)年对850hPa 风场进行合成分析,如图3.对干旱区61年的暖季降水序列做标准化处理,对大于1个标准差的年份定义为异常年份,其中干旱区暖季降水异常偏少的年份为1951,1953,1956,1957,1962,1963,1965,1980,1985,1986年共10年,干旱区暖季降水异常偏多的年份为1958,1979,1988,1992,1993,1998,2002,2003,2007,2010年共10年.由图3知,在干旱区降水偏少的年份(图3a),阿拉伯海到巴尔喀什湖的南风暖湿气流较气候态偏强,新疆以北地区西风气流偏强,而在中国区域大部分都是南风暖湿气流较气候态偏弱,并且在a 降水偏少年b 降水偏多年图3干旱区降水偏少年和偏多年的850hPa 水平风场分布Figure 3850hPa horizontal wind field of less and moreprecipitation years in the arid region中国干旱区有辐散气流,长江中下游有辐合气流,这样的风场形势不利于中国干旱区的降水活动.在干旱区降水偏多的年份(图3b),新疆北部的西风气流增强并下移能够影响到中国干旱区,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南风暖湿气流都较气候态偏强,并且在中国干旱区出现了辐合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辐散气流,这样的风场形势有利于中国干旱区的降水活动.对比图3a 和3b 可知,对中国干旱区的暖季降水而言,影响较大的是南方暖湿气流的强弱和西风气流的位置.当西风气流较强,位置偏南,就能把黑海、里海和巴尔喀什湖的水汽携带到中国干旱区,为该地区的降水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了揭示中国干旱区暖季降水与500hPa 位势高度的关系,文中选取了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偏少(偏多)年对500hPa 位势高度场进行合成分析,如图4.在干旱区降水偏少的年份(图4a),乌拉尔山地区是正距平,中低纬度地区都是负距平,其中在北大西洋的东岸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负距平区域,中心值为−20gpm ;在西太平洋地区和贝加尔湖附近分别出现了一个较小的负距平区域,中心值都为−10gpm .在干旱区降水偏多的年份(图4b),东半球大部分地区都是正距平,除了乌拉尔山地区有较小的负距平,贝加尔湖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a 降水偏少年b 降水偏多年图4干旱区降水偏少年和偏多年的500hPa 水平风场分布Figure 4500hPa height field of less and more precipita-tion years in the arid region的正距平区域,中心值为25gpm ;欧洲西部和东太平洋地区分别出现了一个正距平区域,中心值为20gpm,这说明中国干旱区暖季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型与欧洲西部、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的位势高度密切相关.当欧洲西部和贝加尔湖地区500hPa位势高度为正距平,乌拉尔山地区的位势高度为负距平时,中国干旱区的降水一般偏多;而当欧洲西部和贝加尔湖地区的位势高度出现负距平,乌拉尔山地区出现正距平时,中国干旱区的降水一般偏少.夏季500hPa欧亚大陆的环流形势是:欧洲西海岸有一个浅槽,乌拉尔山地区常常出现阻塞高压,贝加尔湖地区有一个槽区.当中高纬度欧亚地区呈现出“-+-”的距平波列分布时,乌拉尔山的阻塞高压增强,欧洲西海岸和贝加尔湖附近的槽区加深,经向环流增强,中国干旱区主要位于干冷北风控制的地区,不利于西面里海、巴尔喀什湖等地区的水汽输送,该地区一般降水较少;当中高纬度欧亚地区呈现出“+-+”的距平波列分布时,乌拉尔山的阻塞高压减弱,欧洲西海岸和贝加尔湖附近的槽区也变浅,经向环流减弱,中国干旱区主要位于西风气流控制的地区,有利于西面里海、巴尔喀什湖等地区的水汽输送,为该地区降水的发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本文取80◦∼105◦E区域的西风指数为区域西风指数,由相关分析可知,区域西风指数与中国北方干旱区的暖季降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7,达到了95%的置信水平.一般而言,当西风环流较强时,西风系统会将黑海、里海、巴尔喀什湖的水汽较多的输送到中国干旱区,因此该地区一般降水较多;当西风环流较弱时,西风系统为干旱区输送的水汽也较少,该地区一般降水偏少.4半干旱区大气环流异常分析为了揭示中国半干旱区暖季降水与850hPa 风场的关系,本文选取了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偏多(偏少)年对850hPa风场进行合成分析,如图5.对半干旱区61年的暖季降水序列做标准化处理,对大于1个标准差的年份定义为异常年份,其中半干旱区暖季降水异常偏多的年份为1953,1956, 1959,1963,1964,1985,1988,1990,1994和1998年共10年,半干旱区暖季降水异常偏少的年份为1965,1968,1972,1980,1982,1997,1999,2000, 2001,2002和2007年共11年.由图5可见,在半干旱区降水偏多的年份(图5a),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较气候态偏强,并且在中国的东南、华南、华北、东北等地都有明显偏强的南方暖湿气流,并在中国西南地区有明显的气旋性异常环流,这样的风场形势有利于中国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增多.在半干旱区降水偏少的年份(图5b),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明显减弱,并且中国的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南方暖湿气候都较气候态偏弱,在蒙古境内有明显的反气旋性异常环流,西南地区出现明显的辐散气流,这样的风场形势不利于中国半干旱地区降水活动的发生.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多少与来自西太平洋和东部地区的暖湿气流强弱有直接联系,这可能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有关.a降水偏多年b降水偏少年图5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年和偏少年的850hPa水平风场分布Figure5850hPa horizontal windfield of more and less precipitation years in the semi-arid region 图6是1951−2011年东亚夏季风和中国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变化,实线是东亚夏季风的变化,虚线是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变化.如图6所示,在年际尺度上,东亚夏季风指数在1950,1960年代较大,从1960年代中后期东亚夏季风指数开始减小,一直到现在东亚夏季风指数都较弱;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在1950,1960年代也整体偏多,1960年代的中后期降水开始减少,1970年代降水整体偏少,在1980年代初降水有所增加,1980,1990年代降水整体偏多,但仍少于1950,1960年代,本世纪初降水呈下降趋势.对比分析东亚夏季风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变化发现,东亚夏季风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整体变化趋势非常一致,只是在20世纪80和90年代略有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东亚夏季风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8,达到了99.9%的置信水平.东亚夏季风是影响中国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当东亚夏季风偏强的时候,将海面充足的水汽带到半干旱区,该区域的降水量较大;而当东亚夏季风偏弱的时候,海面的水汽无法达到半干旱区,该区域的降水量较小.图6东亚夏季风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变化Figure 6Variations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and warm-season precipitation in the semi-arid region水汽输送通量是影响降水最直接的物理因子.为了揭示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半干旱区水汽输送通量的关系,本文选取了东亚夏季风的偏强(偏弱)年对水汽输送通量的分布场进行合成分析(图7).对61年的东亚夏季风序列做标准化处理,大于1个标准差的年份定义为异常年份,其中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的年份为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9,1960,1961,1962,1963和1964年共12年,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的年份为1986,1992,1999,2000,2001和2002年共6年.如图7a 所示,东亚夏季风偏强年,在里海地区有一个反气旋性的水汽输送,由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输送的水汽通量,与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在中国南海地区辐合,并通过东亚夏季风继续向北输送,水汽向西可以到达甘肃中部(105◦E),向北可以达到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东亚夏季风为半干旱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为该地区的降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水汽来源主要由西风输送,但水汽输送通量的值普遍偏小,由西风气流携带到中国半干旱区的水汽较少,所以干旱区的降水比半干旱区的降水少得多.如图7b 所示,东亚夏季风偏弱年,由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输送的水汽通量,与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在西太平洋地区辐合,东亚夏季风携带的水汽只能达到南方地区(30◦N 以南)和东部地区(110E 以东),再向日本、韩国等地区输送水汽,绝大部分的半干旱地区都无法得到由东亚夏季风输送的水汽,因此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大大减少;而中国北方的西风气流相对较强,可以从巴尔喀什湖为中国干旱区输送水汽,从贝加尔a 降水偏多年b 降水偏少年图7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年和偏少年的850hPa 水平风场分布Figure 7Water vapor transport flux distribution ofstrong and weak summer monsoon years in the semi-arid region湖为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半干旱区输送一定的水汽,西风气流携带的水汽比东亚夏季风携带的水汽要小得多,因此半干旱区的水汽输送通量相对较小,该地区降水偏少.5结论与讨论对全国而言,近50年(1961−2010年)暖季降水增加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增长速率最大可达4mm/a ;降水减少最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陕西南部、西南地区和云贵高原,减少速率最大可达6mm/a .以气候态的降水量划分的中国北方干旱区(p <200mm)和半干旱区(200<p <600mm),近60年的暖季降水变化趋势整体是相反的.干旱区的降水趋势整体是增加的,变化速率为0.27mm/a ;半干旱区的降水趋势整体是减少的,变化速率为−0.80mm/a.通过对中国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偏少(偏多)年850hPa风场和500hPa高度场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当中纬度欧亚大陆呈现出“-+-”的距平波列分布时,欧洲西海岸和贝加尔湖附近的槽区加强,乌拉尔山附近的阻塞高压增强,经向环流较强,中国北方干旱区以干冷的北方气流为主,西风气流较弱,伴随出现辐散气流,水汽来源较少,不利于该地区的降水发生,在这样的环流形势下,该地区降水偏少;当中纬度欧亚大陆呈现出“+-+”的距平波列分布时,欧洲西海岸和贝加尔湖附近的槽区减弱,乌拉尔山附近的阻塞高压变弱,经向环流较弱,西风气流较强,来自阿拉伯海和巴尔喀什湖暖湿的南风气流、西风环流为中国北方干旱区输送水汽,为该地区的降水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在这样的环流形势下,干旱区降水一般偏多.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多少与来自西太平洋和东部地区的暖湿气流强弱有直接联系.由相关分析可知,半干旱区的暖季降水和东亚夏季风有密切关系,相关系数为0.48.通过东亚夏季风的偏强(偏弱)年对水汽输送通量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夏季风偏强年,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能被东亚夏季风系统向西输送到甘肃中部(105◦E),向北能输送到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为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的降水活动提供充足的水汽,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偏多;在东亚夏季风偏弱年,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东亚夏季风系统只能输送到中国东南部地区(30◦N以南和110◦E以东),而半干旱区的水汽只能来自贝加尔湖,由西风气流输送的水汽较少,所以一般降水较少.致谢感谢中国气象局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参考文献[1]黄建平,季明霞,刘玉芝,等.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9(1):9−14.[2]Huang Jian-ping,Guan Xiao-dan,Ji Fei.En-hanced cold-season warming in semi-arid regions[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2,12(2):5391−5398.[3]王涛,杨保,Braeuning A,等.近0.5ka来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变化分析[J].科学通报,2004,49(9):883−887.[4]张强,王胜.关于干旱和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过程的研究[J].干旱气象,2007,25(2):1−15.[5]张强,黄荣辉,王胜,等.西北干旱区陆the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J].Advances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61(5):559−568.[22]李崇银,阙志萍,潘静.东亚季风演变与对流层准两年振荡[J].科学通报,2010,55(29):2863−2868. [23]孙淑清,孙伯民.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全球大气环流变化I.强弱冬季风影响的对比研究[J].大气科学, 1999,23(1):101−111.[24]黄荣辉,周连童.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特征、形成机理和预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1):1−9. [25]黄荣辉,顾雷,陈际龙,等.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近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32(4):691−719.[26]马柱国,符淙斌.20世纪下半叶全球干旱化的事实及其与大尺度背景的联系[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2):222−233.[27]马柱国,符淙斌.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带的10年际演变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3):519−525. [28]熊光洁,王式功,尚可政,等.中国西南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4):45−52.[29]张晓晓,张钰,徐浩杰.1960−2010年洮河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1):38−43.[30]Huang Jian-ping,Zhang Wu,Zuo Jin-qing,et al.An overview of the 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observatory over the Loess Plateau[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8,25(6): 906−921.[31]季飞,黄建平,管晓丹,等.北美和欧亚大陆冬季快速增温与地表干湿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8(6):440−447.[32]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第4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75−194.[33]W ang Hui-jun.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astAsian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ST ina coupled atmosphere-ocean-land climate model[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0,17(1): 31−47.[34]丁一汇.高等天气学[M].第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583−588.[35]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第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2−47.[36]王楠,李栋梁,张杰.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展[J].干旱气象,2010,28(3):265−269.(责任编辑:张勇)。

近代北中国旱灾的特点及成因

近代北中国旱灾的特点及成因

近代北中国旱灾的特点及成因
王金香
【期刊名称】《古今农业》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近代北中国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各省的旱灾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

1840~1949年,该地区发生过多次特大旱灾,这些灾害往往造成“赤地千里”、“人相食”的严重后果。

对近代北中国特大旱灾的特点及成因进行探讨,对于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和发展农业生产可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总页数】14页(P17-30)
【作者】王金香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23
【相关文献】
1.吉林省旱灾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 [J], 张磊;周璐
2.浅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成因 [J], 董明华
3.浅析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成因及特点 [J], 肖守库;任雅洁
4.近代北中国旱灾的特点 [J], 王金香
5.鄂北岗地旱灾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J], 邱开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1―2003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影响

1951―2003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影响
=
=
=
N = OMMR
!"#$%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ol.1, No.1 M a y, 2 0 0 5
!"1673-1719 (2005) 01-0016-03
NVRNJOMMP !"#$%&' !"#$%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d Their Impacts on Drought in China during 1951-2003
!"#$%&'()* !"#$%& !"#$%&'( !"#$%&'() ! "#$%&' UM ,-./0
[8] [5]
Zhai P M , Sun A J , Ren F M, et al . Changes of climate extremes in China [J]. Climate Change, 1999, 42(1): 203-218.
=
!" !"#$%&'( !"#$%&'() !"#$%&
xNIOz
!"#$%&'()
====OM
O==
==== ! N OM OMMP ==== !
! RM
!"# SMS !" QM=~I= NVRNJOMMP UM S=~ NVRNJOMMP
!"#$%&
!"#$ !"#$% !"# !"#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深受旱灾的困扰。

大旱与灾荒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痛楚,它们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大旱灾荒入手,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曾多次遭遇灾荒。

在唐朝时期,就有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大曆十年大旱”。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北方大片的农田遭受到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粮食短缺。

人们不得不以采食草根、树皮等野菜为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情景。

这场灾难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唐代政府开始加强水利建设,修筑大型的水利工程,以改善民生和抵御旱灾的侵袭。

这一事件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代时,中国曾经历了一系列的旱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中期的“永乐大旱”,这场旱灾造成了京津两地的大面积失收,在河北、山东等地引发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旱灾导致了饥荒与疾病的爆发,粮价暴涨,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冲击。

明代政府通过减税、赈济和开辟新的农田等措施缓解了饥荒,但这场旱灾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大旱灾荒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中国的农田面积有限,与人口增长严重不匹配。

当时,中国曾多次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导致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在1938年至1942年的旱灾期间,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包括架设抗旱管线、演出抗旱节目等,以此来振奋民众的抗旱斗志。

然而,这些措施在缓解灾情方面效果有限,大量人口因饥荒而死亡,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这段历史时期的旱灾问题,使得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水利建设的呼吁。

然而,即使到了现代,中国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大旱灾荒的困扰。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旱灾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趋于频发。

比如,近几年持续的旱灾给中国北方的农田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粮食减产、生活用水紧张等问题。

为了应对旱灾,中国政府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入,并推行了节水措施,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我国的干旱状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干旱状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干旱状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干旱的概况干旱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

干旱问题十分复杂,涉及的面也特别广,可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以及经济社会干旱等。

干旱作为一种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

干旱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不但会给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干旱灾害较其他自然灾害妨碍范围广、历时长,对农业生产妨碍也最大。

严峻的旱灾还妨碍工业生产、城乡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经常受旱的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形势日益严峻,并已成为制约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旱在我国是妨碍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旱灾虽有一定操纵,但仍不断发生。

1951~1990年全国平均每年发生7.5次,受旱农田面积约2000万公顷,成灾面积670万公顷,近30年因旱灾损失粮食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的50%。

1959~1961年三年连旱,累计受灾农田面积达1.1亿公顷,共减产粮食6115万吨。

1997年全国受旱农作物3351万公顷,相当全国耕地面积的63%。

干旱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但不同地区受旱程度不一。

1951~1990年我国有四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南部、湘赣南部。

目前,内蒙古中东部、东北西部和北部、江南和华南大部旱情持续进展。

干旱对东北地区作物产量造成的妨碍后期无法弥补,受旱地区粮食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牧草生长也受到不利妨碍;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晚稻缺水移栽,旱地作物生长和水果品质受到妨碍。

【二】干旱对我国农作物的妨碍〔一〕东北、江南华南旱情持续进展对农业生产的妨碍6月以来,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和北部降水量持续偏少。

1942—1943年河南的大灾荒及原因

1942—1943年河南的大灾荒及原因

1942—1943年河南的大灾荒及原因作者:孙金玲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04期摘要: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1942—1943年间,河南遭受了水、旱、蝗、风、雹、霜等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极广,全省无县不灾。

而当时河南兵荒交乘、国民政府统治腐败等社会因素则是这场大灾荒发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1942—1943年;河南;灾荒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85-02河南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农业发达,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水旱灾害多发的地区。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社会动荡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河南自然灾害频繁。

而民国时期则是河南自然灾害的高发期,水、旱、蝗、风、雹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1942—1943年河南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河南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一、灾情概况从1941年起,河南的自然灾害已经初露端倪。

当年,河南各地遭受水、旱、风、雹、霜、蝗等各种自然灾害,1941 年 7 月 24 日的《申报》报道:“豫省近半年来,战旱水雹霜蝗各灾,无所不有,灾情惨重,报灾县份,截至 6 月底止,已达百余县之多。

受灾县份,计受战灾者有南阳唐河等二十三县,受霜灾者有灵宝等八县,受旱灾者有内乡等三十七县,受雹灾者有项城等二十四县,受水灾者有潢川等十一县,受蝗灾者有扶沟一县,请赈文电,连日如雪片飞来,省府及省赈济会已分电行政院及中央赈济委员会呼吁赈款,藉拯灾黎。

”根据当时河南省赈济委员会的公布的《元月至十月各县灾情调查表》,遭受旱灾的共有61个县,水灾29个县,蝗灾7个县,遭受风灾、霜冻、冰雹的有52个县[1]。

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当年的农业产值下降,由于当时河南人民还有储备,没有造成严重的灾难。

1942年,灾情丝毫没有缓解,继续蔓延,当时国统区几乎所有的县都遭到了灾害。

1951_2004年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1951_2004年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干旱化 干旱指标 气候背景
干旱及其形成机理是一个古老但又富有挑战性 的研究课题, 它也是当前全球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 的自然灾害. 据统计, 全球每年因干旱所造成的经济 损失可达 60~80 亿美元[1]. 干旱已成为一个严重危胁 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对于干旱问题的研究, 困难在 于它既包含了地表水分收支的自然变化又受到人类 活动的严重干扰, 是一个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科 学问题, 然而目前所取得的观测资料还不能满足研 究的需要, 其中怎样表征干旱就是目前业务和科研 工作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 过去 的研究采用不同的干旱表征方法, 这包括气象、农 业、水文、生态和社会经济等干旱指标. 在美国, 通 常用于业务和研究的干旱指标就多达 13 种[2].
算方案中, 涉及了许多大气边界层与土壤水热性质
的参数, 其中边界层风的变化也是控制潜在蒸发的
一个重要参量, 但目前在大尺度蒸发潜力的计算过
程中, Penman 及其衍生方法由于所需资料多还不能
被广泛应用, 而 Thornthwaite 的方法弥补了 Penman
方法在这方面的不足, 它的优点是仅考虑温度的变
表湿润状况的影响, 这弥补了仅用降水变化研究地
表干湿变化的缺陷.
潜在蒸发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以 Penman[29]
的计算方法最为经典, 后来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各种方法在陆面模式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这
些方法在目前的资料条件下可操作性仍然不强, 特
别是对大尺度、长时间变化的分析. 在 Penman 的计
已有的工作通过对降水量变化的研究揭示了区 域干旱的诸多事实[3~7], 但降水在表征干旱及干旱化 特征上的局限性已被大家所认识, 特别是降水变化 不能表征温度变化对地表水分收支的影响, 它只是 作用于地表干湿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 但不唯一. 随 着全球增暖的加剧, 升温引起蒸发潜力的变化已经 对地表湿润状况产生了重要作用[8~10], 降水异常已不 能客观地表征地表的干湿变化, 因此, 我们必须寻求 新的方法或者表征指标. Palmer[11]早在 1965 年就提 出了一个能够用于干旱检测及分析的指标-Palmer 干 旱 指 数 (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简 称 PDSI), 这是目前在全球或区域干旱检测中应用最广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引言:河南灾荒是指发生在1942年至1943年期间的中国河南省范围内的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

这场灾荒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

本文将对这场灾荒的原因、影响以及人们应对灾荒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灾害的原因1. 自然因素:降雨异常:在1942年和1943年期间,河南省遭受了三年来最为严重的旱情,全年降雨量明显减少。

尤其是1942年秋季到冬季期间,河南省基本上没有降雨,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风沙侵袭:河南省经历了严重的风沙侵袭,沙尘暴对农田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土地被严重侵蚀,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威胁。

2. 社会因素:日本侵略: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紧要关头,河南省作为抗日前线,遭受了敌军的严重破坏和掠夺。

战争造成了农田的失火和损毁,导致农业无法正常进行。

3. 经济因素:过度征粮:为了支持抗战,国家征粮过度,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减产。

二、灾害的影响1. 人口伤亡:折磨人们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疾病的传播。

由于长期饥饿和不良的生活条件,许多人死于饥饿和疾病,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

2. 经济受损:灾荒期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商业和交通几乎完全瘫痪,造成了大量财产的损失。

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失业率大幅度上升,社会经济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3. 社会秩序紊乱:由于灾荒造成的贫困和饥饿,人们迫于生存的压力,出现了大量的盗窃现象。

社会治安恶化,人们互相争斗,大量社会秩序失控。

三、人们的应对措施1. 政府粮食调度:当发现灾荒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配粮食到灾区,确保人们基本的生活。

2. 邻里互助:在邻里之间,人们相互帮助,进行粮食和资源的分享,减轻了灾民的痛苦。

3. 知识分子的宣传:一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宣传工作,鼓励人民团结抗击灾荒,增强大家共同抵抗灾难的信心。

1941~1943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

1941~1943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

1941~1943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董安祥;李耀辉;柳媛普【摘要】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reme drought event occurred from 1941 to 1943 in North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Results show that this drought event was the second extremely arid event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and He'nan Province was the center of this event.It occurred on interdecadal relatively warm period and persisted long time.This drought event influenced so many provinces,and disaster was so serious with locust occurrence.It made population suffer severe losses and food prices soaring as well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分析了1941~1943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

结果表明:1941~1943年中国北方大旱是中华民国时期以河南为中心的第2个极端干旱事件。

其特点是:发生在年代际相对温暖期,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和受灾重,旱蝗并发。

它使人口受到严重损失,粮价飞涨,生态环境恶化。

【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1(029)004【总页数】5页(P423-426,432)【关键词】中国北方;河南省;极端干旱事件;特点;影响【作者】董安祥;李耀辉;柳媛普【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1941~1943年,中国北方出现一次以河南为中心的极端干旱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作者:朱奎泽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8期有史以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伴随着无尽的自然灾害。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灾荒之多,世罕其匹。

自古及今,灾荒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大威胁。

纵观近代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灾害更加频繁,灾情也更为严重。

而在接连不断的灾害中,旱灾尤重,为害尤烈。

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整个近代时段内,中国的旱灾竟达60余次,而就全局性影响与危害程度重大者,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被夺去生命,不计其数的人流离失所。

历史上有4次重大旱荒无需我们沉痛哀念。

“丁戊奇荒”历数近代中国的大旱荒,首当其冲的就是“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指的是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即光绪初期)发生于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华北地区尤重)的一次特大灾荒——以干旱为其突出表征。

这场大旱荒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

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干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现了灾情。

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此后持续,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尤以光绪三年(1877年)、四年(1878年)最为严重,而这两年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故名“丁戊奇荒”。

局部地区的旱情持续到1879年。

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5省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和川北,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旱荒区,总面积超过百余万平方千米。

其中又以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因而又称“晋豫奇荒”或“晋豫大饥”。

这次旱荒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被认为是清朝“二百三十余年来未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其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实属“大衩奇灾,古所未见”。

大旱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树木枯槁,青草绝迹,赤地千里,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1942—1943年中原大旱荒中的边区政府救灾述评

1942—1943年中原大旱荒中的边区政府救灾述评

1942—1943年中原大旱荒中的边区政府救灾述评作者:王鑫宏来源:《党史文苑》2015年第24期[摘要] 1942—1943年中原大地旱灾为虐,数千万民众沦为灾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以民为本,积极开展救灾活动,包括安顿灾民、减免公粮、赈济灾民、调拨粮食、厉行节约、发展生产和灭蝗除害,边区政府的救灾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灾民度过灾荒,积累了宝贵的救灾经验。

[关键词] 1942—1943年中原大旱荒边区政府救灾1942—1943年中原大地旱魃肆虐,民众苦不堪言。

区别于国民政府与日伪政府无视民众之艰辛、救灾迟缓的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积极投入到对抗这场灾荒的行动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救灾效果。

本文对边区政府采取的救灾措施做一述评。

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与边区受灾状况抗战时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

这块跨越4省份的抗日根据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不仅仅因为它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面积最大的根据地之一,更主要的是这块根据地可谓当时华北抗战的心脏和中枢,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均设在这里。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下辖4个行政区,分别是太行行政区、太岳行政区、冀鲁豫行政区和冀南行政区,其中,河南北部11县隶属于太行行政区。

太行区下划分有6个专区,豫北的林北县、安阳县、磁武县、涉县归属于第五专区,武安归属于第六专区。

就当时河南整个灾区的面积来说,边区政府控制的河南地区面积并不大。

在1942—1943年中原大旱荒中,晋冀鲁豫边区也遭受旱灾威胁,尤以太行边区灾情最为严重,灾民多达35万,太岳区二分区也有灾民10万之巨。

1943年8月,冀鲁豫地区暴雨持续不断,导致卫河、漳河、阳河水势陡涨。

日伪军人为制造决堤,造成326万亩农田受灾,灾民达120万人。

太行、太岳区连降暴雨,庄稼全被冲毁。

1943—1944年,太行区又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蝗灾,23县受灾。

当时,“边区人民不仅要与日伪敌人作斗争,同时还要和严重的天灾相抗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表 1中看 出 , 国北 方 14 中 9 0年 开 始 干旱 , 1 1
站平 均年 降水量 距平 百分 率为 一80 , 中有 8站 .% 其
年降 水量距 平百 分率 为 负 距平 , 7 % 。山东 济南 占 3
最少 , 降水量距 平 百 分率 仅 有 一4 . % 。14 年 42 9 1年
引 言
14 9 1—1 4 9 3年 , 国北 方 出 现 一 次 以 河 南 为 中 中心 的极 端 干旱 事 件 。旱 灾 范 围 之 广 、 间之 长 、 时 危 害 之 重 , 中 国近 代 史 上 所 罕 见 。 这 次 灾 荒 , 为 在 河 南 30 0万人 民 中 , 离 出该 省 的人 大 约 有 2 0 0 逃 0
董 安 祥 , 耀 辉 , 媛 普 李 柳
( 中国气 象局兰州 干旱气象研究所 ,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 与减灾重点 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 实验室 , 甘肃 兰州 702 ) 30 0

要: 分析 了 14 ~14 9 1 9 3年 中国北方大旱 的特点及 其影 响。结果 表 明:9 ~14 14 1 9 3年 中国北方 大
仅有 一1 . % 。其 中有 7站年 降水 量距 平百 分率 为 5 1 负 距平 , 6 % 。 占 4 12 黄河水 情 . 根 据黄河 上 游 唐 乃亥 水 文站 13 7 6~1 9 9 8年 共
灾 的 特点 及 其 影 响 , 助 于 深 化 对 近 代 中 国 国情 有 的认 识 , 助 于提 高人 们 对 干 旱 灾 害 的忧 患 意 识 , 有 加深 对 气 象 工 作 在 社 会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中 的地 位
旱 是 中华 民 国 时 期 以 河 南 为 中心 的第 2个 极 端 干 旱 事 件 。 其 特 点 是 : 生 在 年 代 际 相 对 温 暖 期 , 发 持 续 时 间 长 、 围 广 和 受 灾 重 , 蝗 并 发 。它 使 人 口受 到严 重 损 失 , 价 飞涨 ,生 态 环境 恶 化 。 范 旱 粮 关 键 词 : 国北 方 ; 南 省 ; 端 干 旱 事 件 ; 点 ; 响 中 河 极 特 影 中 图 分 类 号 :4 80 P 6. 文献标识码 : A
站, 计算 了年 降 水量 距 平 百 分 率 ( 16 以 9 1~19 9 0年 平 均 为标 准 ) 由 于 当 时 处 于 抗 日战 争 时期 , 的 。 有
是 中华 民国时期 仅 次 于 黄河 流 域 连续 1 (92~ 1a 12 13 92年 ) 大 旱灾 的极端 干旱 事件 。 特
和作 用 的认 识 。
23a的年径 流 量 丰枯 等 级 指 数 序列 ,9 1年 为 一 6 14
1 14 ,9 2年 为 一1 一1 。 称偏 枯水 年 , 年径 流 略 ) 0 0 图 。径 流 量 主 要
1 旱 灾 分 析
为异 常干 旱年 , 年降 水量 距平百 分 率仅有 一 2 4 。 3 .% 其中有 1 0站 年 降 水 量 距 平 百 分 率 为 负 距 平 , 占
3 0万 , 死 3 0万 人 , 0 饿 0 因灾 濒 于 死 亡 边 缘 等 待
救 济 者 15 0万 人 , 封 、 丘 、 阴 、 县 等 县 都 0 开 商 汤 浚 有灾情记载 , 阔中原 , 地 千里 , 救济豫 灾 ” 辽 赤 “ 成 为 中外 报 纸 头 号 新 闻 。这 是 一 次 年 代 际 相 对 温 暖
期 发 生 的极 端 干 旱 事 件 ¨ 。本 文 分 析 这 次 特 大 旱 J
9 % 。有 8 l 站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低于 一 9 , 2% 占 7 % 。山东青 岛最少 , 降水量 距平 百分 率 为 一 8 3 年 4.
9 。14 % 92年 为 严 重 干 旱 年 , 降 水 量 距 平 百 分 率 年
11 雨。 . 隋
来 自降水量 , 流 量 偏 枯 表 明降 水 量偏 少 ,9 1和 径 14
14 9 2年黄 河上 游偏 旱 。 河 南 陕县 黄河 水 文 站 的记 录表 明 ( 1 , 河 图 )黄 中游 地 区年径 流 量 在 14 9 1和 14 9 2年 为负 距 平 , 是 枯水 期 。在全 年总 的 径流 量 序 列 曲线 上 , 它仅 次 于 12 9 2~1 3 9 2年 的枯 水 段 , 自 1 1 是 9 9年 以来 的 第 2 个 低 点 。从 而 说 明 1 4 9 2年 的 干旱 是 很 严 重 的 。这
第2 9卷
第 4期
干 旱 气 象
21 0 1年 1 2月
文 章 编号 :0 6—73 ( 0 1 0 0 2 10 69 2 1 )一 4— 4 3—0 4
V. o oc. 011. 19 N4 2 De 2
14 1~14 9 3年 中 国 北 方 大 旱 的 特 点 及 其 影 响 9
为 了分 析 大约 1 一 遇 的气 候 灾 害 , 0a 在确 定 降
水量 的异 常程 度 时 ,以 降 水 量距 平 百 分 率 ≤ 一 % 9
为严 重 干旱 年 , 一1 % 为异 常 干 旱 年 。本 文 对 ≤ 5
中国北 方 在 14 90~14 92年 问 有 实 测 降 水 量 的 1 1
气象 站 资料 缺 失 , 仅选 取 了 1 故 1个站 点 。
收 稿 日期 .0 1— 8—1 改 回 日期 :0 1— 9—2 21 0 6; 21 0 1
基金项 目: 多时间尺度干旱监测与预警 、 评估技术研究( 0 06 2 ) 2 100 3 和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 目(A 0 84 资助 I M2 00 ) 作 者 简 介 : 安 祥 (9 4一) 男 , 苏 南 京 市 人 , 究 员 , 要 从 事 气 候 变 化 研 究 . 董 14 , 江 研 主 E—m i:a 2 6 @ 1 3 cm a dx一 3 4 6 .0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