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郎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郎溪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考
历史试卷(模拟)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1.春秋时期,贵族在会盟、祭祀、宴请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
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文学素养成为春秋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B.古代文艺作品创作追求政治教化功能
C.《诗经》可作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的史料D.儒学思想成为春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
2.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这说明宋代理学
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B.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
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
3.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日益增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宋时期
A.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路径畅通B.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不对等
C.庇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D.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巨变
4.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为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
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
这一变化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完善B.适应了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C.促使了丞相制度的废除D.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5.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
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
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B.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6.下表为1870-1889年中国进口洋货的价格指数(1870-1874年的指数为100)
(注:16种商品为本色市布、漂白市布、洋标布、粗细斜纹布、粗布、羽纱、英国羽绫、棉纱线、棉花、米、铅块、锡块、钉条铁、煤、火柴、鸦片。
)
中国进口洋货价格指数的变化反映了
A.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额日趋扩大B.西方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C.中国自然经济抵制能力依然强大D.西方实现了对华商品倾销
7.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
这一现象表明
A.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B.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D.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
8.“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
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
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A.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B.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9.“他们努力创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其主要方法是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中的“他们”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10.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孙中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其民族主义得以复活。
这里的“民族主义复活”
A.成为辛亥革命指导理论B.带有排满兴汉的色彩
C.努力实现国内民族平等D.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
11.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这两阶段理论成就分别是
A.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B.毛泽东思想萌发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确立
C.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
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12.1953年1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宣布“一五”计划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搞好高等和中等技术院校的调整和管理,为经济建设培养必要的人才;促进中学发展,保证高等院校学生的质量和数量。
这一任务A.满足了经济恢复的人才需求B.助推了国家工业战略的实施
C.促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
13.在总结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经验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周恩来提出“既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工农业要“两条腿走路”。
这些认识
A.加快了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分配结构调整B.推动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C.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D.防止了“左”倾错误干扰经济建设
14.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这表明:
A.美国有意调整对华政策B.美国放弃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15.某报纸在2015年3月的报道中称:一些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等欧洲国家决定加入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投行就是这样一个重大事件,中国正在体验自己的布雷顿森林时刻。
据此可知,这一报道认为中国A.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C.积极维护经济区域集团化D.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16.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
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这体现出罗马法
A.通过法律塑造道德B.契约关系的道德化C.道德意识的法律化D.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17.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城邦在本性上先于个人和家庭”“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
他强调了
A.城邦是由个人和家庭构成的B.公民利益是城邦价值核心
C.个人的利益应当服从于城邦D.城邦已被赋予了神权色彩
18.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在《君主论》一书中他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早于他一千七百多年的中国思想家韩非也主张构建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马基雅维利深受韩非思想的影响
C.他们都反映时代的政治要求D.他们的主张都遭到了统治者的否定
19.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
这表明文艺复兴
C.主张宗教信仰与理性联系D.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20.伏尔泰说:“中国的皇帝、蒙古的大汗、土耳其的苏丹都不能对地位最低微的人说‘我禁止你消化、上厕所和思维’。
”伏尔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导致等级森严B.法律面前人人都应平等
C.君主专制破坏平等关系D.平等是天赋的自然权利
21.“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
”可见1787年宪法
A.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B.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C.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D.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22.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历程,也即是人解放的历程:先是摆脱神权枷锁,再是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进而解除王权的压迫,并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实现了“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是A.宗教改革B.文艺复兴C.工业革命D.资产阶级革命
23.阅读1901~1999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不同时段的国别分布图表,从中可以看出
A.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B.二战前后科学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
C.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D.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心集中在欧洲
24.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说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理性思考、理性反映的话,那么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就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
”这说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变化是
A.浪漫主义文学获得新生B.与西方哲学思潮对社会变化的反映一致
C.否认理性的作用与地位D.努力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验与感受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其中25、26题为必做题,其中25小题25分,26小题12分;27..、.28..、.
29..小题为选做题,
...本大题共计52分)
........即可。
.......15..分,三题任选一题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明(1522—1640年)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
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
晚明学人试图通过翻译《几何原本》从科学方法论层次来救偏理学“虚玄幻妄之说”的倾向。
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于“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于民生财计大有利益”。
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
——摘编自施威《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材料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走近科学、倚重科学不是出于学理目的,而是从实用的价值立场出发,把科学作为思想武器。
他们大力宣传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批判宗教迷信,批判愚昧和落后。
陈独秀认为“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他们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用进化论的理论为视点分析社会、历史和学术问题。
——摘编自陈廷湘《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及其再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五四新文化时期科学思想相较于晚明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
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7分)
2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
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
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
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6分)
2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6分)
历史试卷(模拟)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1.【答案】C根据材料中“赋诗”在“春秋时期”“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分析可知,作为儒家经典的《诗经》有很多诗篇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情况。
故答案为C项。
A 项,材料中反映的是“赋诗”“在会盟、祭祀、宴请等国事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不是在选官制度方面,春秋时期的官制是世袭的,排除;B项,虽然中国古代有些文艺作品具有政治教化的特征,但并不表明中国古代文艺作品的创作就追求政治教化功能,排除;D项,春秋时期的儒学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汉代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
2.【答案】A材料“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反映了宋代理学与汉代董氏儒学、先秦儒学相比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故A正确;理学不是否定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而是发展其学说,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故C排除;宋代理学并不属于近代学术体系,故D排除。
3.【答案】B由材料可知,两宋时期,“商人买官”跻身官吏队伍的现象已经十分常见,但还是会遭到不满和抵制。
这从根本上说明在重农抑商的社会氛围里,商人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即便进入统治阶层也不被认可,不受尊重,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的“畅通”之说与本题材料不符,C项中的“庇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当时并没有形成,D项中所说的“社会结构的巨变”,材料中无从体现,并且与史实不符。
翰林院地位的上升,主要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科举制无关,A选项排除。
丞相制度在明初就已经废除了,C选项排除。
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D选项排除。
5.【答案】D材料“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反映了汉朝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这并不能促进市场的自由竞争,故A排除;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也不能说明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故B排除;李贽对桑弘羊的肯定评价也不能说明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故C排除;材料“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真,真”反映了李贽对百姓利益的关注,体现了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故D正确。
6.【答案】B材料数据反映了1870-1889年中国进口洋货的价格指数逐渐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1889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加之关税降低,导致进口洋货的价格逐渐降低,故B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额,故A排除;进口洋货的价格指数逐渐下降并不能说明中国自然经济抵制能力依然强大,故C排除;仅凭材料数据无法说明西方实现了对华商品倾销,故D排除。
7.【答案】A根据材料中“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可知,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社会的离心现象明显加深,民众对清政府日益淡漠,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
故答案为A项。
B项,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 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信息体现了下层民众对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不满,但未反映政府官员的态度,该项中“朝野共愤”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8.【答案】D依据材料中“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可以看出,“中体西用”的思想认为“中学”“西学”并不矛盾,不会互相侵犯,可以同时兼具,这能推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即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故答案为D项。
AB项,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进步,有利于近代中国的近(现)代化,排除;C项,洋务运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抵制住这种侵略,排除。
9.【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之一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最大特点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
根据材料“其主要方法是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指导是“中体西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都和用西学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CD项。
10.【答案】D根据材料中“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题干属于新三民主义,故A排除;排满兴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实现国内民族平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
走向成熟,故选D。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开辟于井冈山时期,排除A;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排除B;毛泽东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时期,排除C。
12.【答案】B据材料可知,文教任务的重点是培养技术人才。
紧扣一五计划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任务有助于推进一五计划,促进工业发展。
故答案为B项;经济恢复阶段是1949-1952年底,A项排除;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底,C项排除;改变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的是建国初年参照苏联教育模式进行调整,D 项排除。
13.【答案】B根据材料“既要重工业,又要农业”,结合一五计划特点和影响以及中共八大的有关知识,可知这些认识推动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B选项符合题意。
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分配结构调整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论十大关系》并未防止左倾错误对经济的干扰,D选项排除。
14.【答案】A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可知美国开始注意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说明美国有意调整对华政策,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得出美国放弃孤立中国政策的结论,B选项排除。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选项排除。
1978年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D选项排除。
15.【答案】A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倡议建立亚投行,吸引了西方国国家的加入,有利推动经济的交流合作,是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体现。
故A项正确;B项,亚投行建立并非多边外交的体现,排除。
C项,亚投行建立的主要意义并非维护经济区域集团化,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题干未体现对地区性和平的影响,排除。
16.【答案】C根据材料“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可知体现的是道德意识的法律化,C选项符合题意。
通过法律塑造道德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诚信的重视,A选项排除。
契约关系的道德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的说法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善意和诚信的重视,D选项排除。
17.【答案】C从材料中“城邦在本性上先于个人和家庭”和“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可以得出其观点是城邦至上,故答案为C项;其观点强调城邦的地位,而非城邦的人员构成,A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城邦利益高于公民利益,B项排除;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城邦与神权关系的信息,D项排除。
18.【答案】C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韩非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错误;韩非和马基雅维利所生活的时空背景完全不同,不能仅仅根据时间的先后就作出判断,故B错误;当时意大利正处于分裂状态,人们普遍要求在一个强有力的君主领导下实现意大利的统一,战国时期的中国出现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韩非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