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2-01-05 14:17:50|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语文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语文标准》还应该包含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有人问: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提出“语文素养”的说法? 这些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于“语文能力”的说法,这里提“语文素养”有什么用意? “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里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是:1 .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2 .儒家指以反省体察为主的“修身养性”之道。3 .特指逐渐养成的有涵养的待人处世态度。

从上述工具书中关于“能力”“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 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 ,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修习培养) 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这里面的种种内容在以前的语文教育中也必然涉及到,但不能都归在“语文能力”的范围之内,语文课程需要有一个名称能够涵盖这样一些教育教学目标。就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考虑用“语文素养”的名称,把上述内容都纳入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作这样的改动,不仅仅是在名称上做文章,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1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

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语文教育所进行的这一番尝试,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开卷”可能“有益”,有时也可能“有害”。即使都是“有益”的作品,它们的“含金量”可能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2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它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应该设计成这样一个系统: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再加上一些

例子和供操练用的习题,例子用来说明知识与原理,习题的操练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原理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问:“学生要不要掌握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要不要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 ”前些年是形成了一种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来构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

思路,有些人就是依照这种思路来编写教材的:把构建起来的语文知识系统分解成一百几十个知识点,把这一百多个知识点分配到9 个年级18 个学期,按照知识点去寻找课文“例子”,然后再编写“习题”“导语”“提示”之类。教师上课也是按照知识点一个一个地去落实,觉得这样教心里才踏实。语文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就是围绕“知识系统”展开的。这种思路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语文课程是不是需要以“知识系统”为中心? 要学好语文,必须掌握的知识有哪些? 确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系统”的依据是什么? 这个“系统”中的知识缺少一点两点是不是就学不好语文? 我们大概都见到过这样的人,他们表达正确流畅、简洁生动,可能还妙趣横生,可就是记不清“连动”“兼语''“借喻一‘借代”之类的术语,也不明白自己写的文章里用了些什么修辞格,出现了哪些类型的复句。我们相信许多文章高手、不少作家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我们也遇到过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语法修辞和文章作法的知识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语言贫乏,文章干巴而不通畅——近些年来这样的学生恐怕还不在少数。这样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当然,有人会说,既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又有扎实而丰富的语文知识,那不是更好吗? 这个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达到的,而且对小学初中学生提出这样的目标也是不妥当的。培养理性的分析解释能力要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之后,在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合适,正如俗话所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而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学习“菜单”不能不经过精心筛选,我们的语文课不是要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语文老师,甚至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3 .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不是外语。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