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历程.障碍及对策

合集下载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垃圾分类是一种有效的环保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许多难点。

本文将分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相对薄弱,很多人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不了解,导致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困难。

2. 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城市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滞后,很多小区和社区缺乏相关的垃圾桶和分类回收设施,给垃圾分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垃圾分类制度不完善目前的城市垃圾分类制度还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推动机制,使得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对策4. 强化垃圾分类奖惩机制引导和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可以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垃圾分类做得好的个人和单位给予奖励,对拒绝垃圾分类或者垃圾分类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处罚。

5. 加强垃圾分类监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对没有落实垃圾分类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和处罚,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

6.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垃圾分类难度。

7. 加大科技支持利用科技手段,开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实现自动分类和回收,提高分类效率和精准度。

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的关键在于政府、社会和居民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加大投入,完善制度,提高意识,才能彻底改变城市垃圾分类的现状,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高效、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数量也越来越庞大,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而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已成为解决垃圾污染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且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我国面临的垃圾分类问题1、意识不足问题垃圾分类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但当前我国市民普遍对垃圾分类认识不足,对正确的分类方式缺乏了解。

造成的后果是,填埋场内的垃圾其实是许多可回收的所谓干垃圾,并增加了城市垃圾处理成本。

2、垃圾收运体系滞后问题我国现行的垃圾收运体系仍然很落后,多个市级以上城市仍在使用“一桶装垃圾”的方式,难以实现分类收运。

一些地区的垃圾焚烧发电等处理方式,也无法处理大量混装垃圾。

3、监管执法机制不完善问题垃圾分类的有效推进需要有督促力度。

但我国垃圾分类的监管执法机制并不完善,监管手段和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垃圾分类仍是自愿性参与。

二、垃圾分类的对策1、落实政策垃圾分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提供科学规划、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了解使用当地的垃圾回收处理技术,利用社区和居民自治的优势推进垃圾分类。

2、加强宣传加强宣传,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提升政府和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整体认识,感应对于垃圾分类不合理行为的惩罚,最终形成垃圾分类意识。

3、配备适当的收集设施建立适切的垃圾分类收运站点,使被回收物品、可减小的垃圾分别分离,再运输至相应的加工中心进行处理,综合利用回收物品。

4、加强监管强化垃圾分类的执法力度,完善监管、技术、专家的顾问力量,不断提高违法成本,以此来推动垃圾分类从源头到末端全面实施。

总之,垃圾分类是我国城市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加强宣传,发挥自觉性和自治性,从而为实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持,为实现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生活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障碍因素与跨越路径分析

生活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障碍因素与跨越路径分析

生活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障碍因素与跨越路径分析生活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障碍因素与跨越路径分析垃圾分类是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尽管大多数人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往往存在一定的障碍。

本文将探讨生活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一些跨越路径,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践垃圾分类。

一、认知障碍因素1. 知识缺乏:很多人对垃圾分类的具体知识了解不足,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分类。

这导致了一些人在行动中存在困难和不安全感。

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是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例如通过宣传册、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知晓率。

2. 重要性认知不足:有些人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这只是个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因此,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知是一个重要路径,可以通过宣传故事、成功案例等方式,让人们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行为障碍因素1. 方便性障碍:人们往往认为垃圾分类会增加自己的麻烦和时间成本,因此不愿意投入行动。

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之一是优化垃圾分类设施的布局和设计,使其更加便利和易于操作。

此外,可以推行垃圾分类回收上门服务,减少居民的操作成本。

2. 心理障碍:有些人在垃圾分类时会感到尴尬、不好意思,担心被别人笑话。

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是通过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引导力量,增加公众对垃圾分类行为的正面评价和认可,以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

三、社会障碍因素1. 缺乏监督和约束:一些地区缺乏垃圾分类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导致人们对分类行为的侥幸心理增加。

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是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加强对分类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违规行为的成本。

2. 缺乏激励机制:缺乏激励机制也是人们不愿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是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垃圾分类行为给予奖励,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最后,应该强调垃圾分类是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

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和对策是什么

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和对策是什么

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和对策是什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加。

生活垃圾分类对于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难点,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1、居民意识淡薄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他们认为垃圾分类过于麻烦,没有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往往将各种垃圾混装在一起。

2、分类标准复杂目前,各地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尽相同,且较为复杂。

例如,有的地方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而有的地方则分得更细。

这使得居民在分类时感到困惑,容易出现错误分类。

3、缺乏监督机制在垃圾分类投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即使有相关规定,但对于不遵守分类要求的居民,往往难以进行及时的处罚和纠正,导致一些人存在侥幸心理。

4、配套设施不完善垃圾分类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分类垃圾桶、垃圾运输车辆等。

但在一些地区,这些设施配备不足或不合理,导致居民分类投放后,在运输和处理环节又出现混装的情况。

5、宣传教育不到位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宣传,但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方式方法不够生动形象,难以引起居民的共鸣和重视,无法有效地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6、垃圾处理技术有待提高目前,对于一些特殊垃圾的处理技术还不够成熟,例如厨余垃圾的处理,容易产生异味和二次污染,影响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二、生活垃圾分类的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1)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社区宣传栏等,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2)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活动,如讲座、培训、竞赛等,让居民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标准和要求。

(3)利用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习惯,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参与垃圾分类。

2、简化分类标准制定统一、简单易懂的分类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可以根据垃圾的性质和处理方式,将其分为主要的几类,如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同时对每一类垃圾进行明确的定义和举例说明。

垃圾分类的艰难与突破

垃圾分类的艰难与突破

垃圾分类的艰难与突破
垃圾分类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却蕴含着许多的挑战与难题。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量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分类处理这些垃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垃圾分类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突破方向。

垃圾分类背后的困难
垃圾分类之所以难以普及,首先是因为缺乏公众意识。

许多人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导致分类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城市管理部门的投入和技术设备也是垃圾分类推广面临的困难之一。

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借助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够提供这样的支持。

垃圾分类的突破方向
要突破垃圾分类面临的艰难,首先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参与度。

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活动、建立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等方式,引导更多人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

需要加大政府和企业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提升垃圾分类的效率和覆盖面。

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例如智能垃圾桶、垃圾分类回收机器人等,为垃圾分类工作带来更多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垃圾分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和广泛的参与。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与突破,我们才能建立起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垃圾分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保工作,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突破难关,必将迈向更加清洁美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垃圾分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垃圾分类的推广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地球的绿色未来而努力奋斗吧!。

垃圾分类推广中的困难与对策

垃圾分类推广中的困难与对策

垃圾分类推广中的困难与对策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环保任务。

然而,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

本文将深入探讨垃圾分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困难一:民众意识不足垃圾分类推广的一个主要困难在于民众意识不足。

许多人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他们无法主动参与分类行动。

解决对策一: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大众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户外广告、校园宣传等多种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困难二:资源投入不足在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由于资源投入有限,导致相关设施建设和管理较为薄弱,无法满足推广需求。

解决对策二:政府应增加对垃圾分类推广的投入,加大相关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力度。

鼓励民间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事业,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困难三:技术手段滞后某些地区在垃圾分类处理上技术手段滞后,无法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垃圾处理方式,影响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广和落地。

解决对策三:推动垃圾分类领域的技术创新,引入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和技术,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和环保水平。

加强相关产业研究与交流,推动技术手段在垃圾处理上的应用和推广。

困难四:政策法规不健全垃圾分类推广中,某些地区缺乏健全的政策法规支持,导致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动和实施受到影响。

解决对策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明确的垃圾分类管理政策,规范垃圾分类行为,倡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

垃圾分类推广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加大资源投入、技术创新和健全的政策支持,我们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实现环保目标。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让我们携手共建绿色家园!。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及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及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及对策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也在不断增加,垃圾分类成为了现代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垃圾分类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的数量并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还存在诸多难点,如何有效地促进垃圾分类是当前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简要分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难点分析1. 现有的技术设施滞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需要依赖于垃圾分类设施和技术支持。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仍然缺乏先进的垃圾分类设施和相关技术支持,这对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垃圾分类设施和技术设备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限制了垃圾分类的效果和发展。

2. 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同地区、不同小区的垃圾分类标准不一,这给居民们在投放垃圾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由于缺乏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垃圾分类的要求和规定不清晰,容易导致垃圾分类工作的混乱和无序,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效果的达成。

3. 居民意识普遍不足在城市居民中,垃圾分类意识仍然相对薄弱,很多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了解不足,缺乏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

垃圾分类需要居民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然而目前很多居民对于垃圾分类依然缺乏积极性,这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二、对策建议1. 加大垃圾分类设施的投入针对垃圾分类技术设施滞后的问题,市政府应该加大对垃圾分类设施和技术设备的投入,引入先进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和设备,提高垃圾分类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市政府部门的垃圾分类治理水平。

2. 统一垃圾分类标准在制定垃圾分类标准时应该充分倾听各方意见,同时尊重和保护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通过科学的垃圾分类标准,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进行。

加强对垃圾分类标准的宣传和解释,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的了解和接受度。

垃圾分类实施的困难与解决策略

垃圾分类实施的困难与解决策略

垃圾分类实施的困难与解决策略在当今社会,垃圾分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环保话题。

然而,要实施垃圾分类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诸多困难。

本文将探讨垃圾分类实施中的困难,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困难一:公众意识不足垃圾分类的成功实施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然而,目前仍有许多人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了解不足,缺乏相关意识。

这种认知上的障碍成为垃圾分类推广的一大难题。

解决策略一:加强宣传教育针对公众意识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

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海报等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困难二:设施建设不完善在一些地区,垃圾分类的设施建设并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分类桶和收集点。

这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降低了居民参与度。

解决策略二:加大投入建设为解决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

应增加分类垃圾桶的设置数量,提高垃圾分类的便利性,让居民更容易参与其中。

困难三:监督管理不到位垃圾分类涉及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然而,一些地区存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垃圾分类工作效果不佳。

解决策略三:加强监督管理为解决监督管理不到位的困难,应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对不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进行惩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垃圾分类的实施困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设施建设和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我们可以逐步克服垃圾分类实施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建设美丽的环境。

垃圾分类实施的困难与解决策略

垃圾分类实施的困难与解决策略

垃圾分类实施的困难与解决策略
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要的环保举措,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实施。

然而,随之而来的困难和挑战也日益显现,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来应对。

本文将就垃圾分类实施中面临的困难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

困难一:意识教育不足
许多地区的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仍存在认知偏差,缺乏相关的意识教育。

这导致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受阻,影响了整体的效果。

对策一: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发布宣传海报、开展社区宣传活动等方式,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

困难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地区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分类垃圾桶设置不足、收运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对策二:加大投入建设
加大对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分类垃圾桶设置,优化收运体系,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分类环境。

困难三:监督管理不到位
部分地区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一些居民对垃圾分类法规不够重视,存在违规倾倒、混装混运等情况。

对策三:建立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垃圾分类行为的监督检查,严格违规处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进行。

垃圾分类实施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意识教育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等方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垃圾分类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垃圾分类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垃圾分类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

推行垃圾分类能够有效促进垃圾处理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节省土地资源。

我国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8个重点城市试点垃圾分类。

2017年开始,全国46个重点城市全面开始垃圾分类,要求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合计超过 35%。

2020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都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和处理存在的问题:一、源头分类准确率不高,导致后端处理困难。

我县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垃圾分类,但垃圾分类处理的环节是分类投放,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实现精准分类。

多年混合投放垃圾习惯一朝更改非常困难,即使政府下大力气进行宣传教育,但是从知之到行之仍然有很长路要走。

同时,各政府部门、各行业配套出台的政策和标准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所以目前垃圾源头分类准确率低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后端各类资源化利用设施运行困难。

二、分类收运处理体系还未健全,导致先分后混问题。

当前沿用多年的混合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垃圾分类处理的需要,不同种类的垃圾清运需求不同。

例如可回收物需要压缩打包后运输,而厨余垃圾则需要运输至处理厂进行生物处理。

目前,许多城市在分类收运环节仍存在混运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分类效果,也增加了后续处理的难度。

三、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在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例如,我国目前垃圾焚烧发电的产能利用率较低,仅有约60%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在90%以上。

此外,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也需提高,以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和降低处理成本。

四、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不够。

尽管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但效果并不理想。

浅析我国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及对策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呈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垃圾分类制度和相关政策,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生活垃圾分类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背景我国近年来生活垃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垃圾中可回收物、有害物质和厨余垃圾的比例也在逐渐上升。

然而,我国现行的垃圾分类制度和相关政策相对滞后,导致大部分生活垃圾最终被混合处理,浪费了大量资源,增加了环境负担。

垃圾分类问题的影响环境污染问题缺乏垃圾分类制度导致大量有害物质和可回收物被混合处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例如,未经垃圾分类的废电池、废荧光灯等含有有毒物质,如果被随意丢弃或混合处理,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对人民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资源浪费问题垃圾中的可回收物质,如果被混合处理,将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

例如,废纸张、塑料、玻璃等材料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但由于垃圾分类不彻底,这些可回收物质大部分被直接送往垃圾填埋场或焚烧,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资源。

厨余垃圾处理问题厨余垃圾是指生活中易腐烂的有机垃圾,例如剩饭剩菜、果皮等。

由于垃圾分类不明确,很大一部分厨余垃圾被掺杂在其他垃圾中,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

未经有效处理的厨余垃圾不仅会产生臭味和有害气体,还会引发卫生问题和传染病的传播。

对策建议为了解决我国生活垃圾分类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制定垃圾分类法律法规首先,应制定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和处理方式。

这样可以形成强制性的垃圾分类制度,促使每个居民都能够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加强宣传教育其次,应加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材料、在学校开设垃圾分类课程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认知。

只有公众做到了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掌握,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建设垃圾分类设施此外,还应加大对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力度。

垃圾分类的历史和现实难题

垃圾分类的历史和现实难题

垃圾分类的历史和现实难题垃圾分类,是指将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

在已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已经初步达到了社会化、市场化的阶段。

然而,对于我国而言,垃圾分类仍然是一项新的且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任务。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垃圾分类的历史。

1970年代,西方国家即开始开展垃圾分类,此后几十年中,经过多次尝试和实践,各国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垃圾分类体系。

例如美国的“三分法”,以及英国的“五分法”,这些分类法都已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有了这些分类体系的基础,西方国家在处理废弃物方面,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佳范例之一。

不过,我国在垃圾分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的意见》的要求,201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初步建立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四大分类体系。

不过,目前我国的垃圾分类还存在不小的难题和困难,其中一些主要问题如下:其一,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仍需要加强。

由于人们对垃圾分类概念理解程度不够、意识水平不高,以及给予民众灵活、有效的处置手段不足等因素,导致我们的垃圾分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其二,政府的监管力度并不够到位。

在垃圾分类方面,缺少有效的督导和检查,也缺少对于违反分类规定进行处罚的制度。

这样一来,社区居民在分类处理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分类效果不佳。

其三,垃圾分类处理的成本较高。

在当前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中,许多地区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往往未能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处理,导致运输和处理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垃圾分类推进的一个重要难题。

其四,不同城市、不同小区内垃圾分类标准不清、不一致,这造成了垃圾分类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垃圾处理的复杂度。

因此,从整体上,垃圾分类的实践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深入推进,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及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及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城市管理和环保的重要问题。

垃圾分类是有效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城市生活中,垃圾分类却面临着诸多难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就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1. 缺乏公众意识: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许多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并不强烈,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了解不够,导致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推进。

2. 分类标准混乱:现有的垃圾分类标准较为混乱,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分类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居民难以理清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

3. 收运难度较大:在垃圾分类推行初期,收运难度较大,分类和收集系统尚不完善,导致居民难以将垃圾精准分类,给后续的处理和利用带来困难。

4. 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行初期,许多地区的垃圾处理设施仍然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垃圾分类后的处理需求,导致分类工作难以持续进行。

二、对策建议1. 提升公众意识: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居民对垃圾分类意识的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2. 统一分类标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制定出符合国家标准、易于理解的垃圾分类标准,统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降低居民的分类难度。

3. 完善收运系统: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垃圾分类收运系统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完善分类收运系统,提高垃圾分类的便捷性和精准度。

4. 加大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垃圾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确保垃圾分类后的稳妥处理。

5. 奖励机制的建立: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奖励机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如推出垃圾分类兑换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等,以此激励市民的积极性。

6. 强化监督和管理: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督查机制,对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进行处罚,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遵从性。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分类成为了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

垃圾分类在实践中仍面临很多难点与挑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垃圾分类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垃圾分类的难点之一是缺乏参与度。

垃圾分类需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但由于对垃圾分类意义和流程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对垃圾分类并不重视。

为了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可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向市民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分类方法,同时提供方便的分类设施和信息服务,以便市民更方便地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的难点之二是分类标准不明确。

不同地区对垃圾分类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例如有些地区将废纸归为可回收垃圾,而有些地区则将其归为干垃圾。

这种标准的差异给市民带来了困惑,使得他们无法正确分类垃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并通过媒体和宣传手段向市民广泛宣传。

垃圾分类的难点之三是分类设施不完善。

有些小区和街道的分类设施不够完备,例如没有投放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或垃圾堆,这给市民正确分类垃圾带来了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加大分类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分类垃圾桶和垃圾堆的数量,并将其布放在方便市民使用的地方。

垃圾分类的难点之四是分类收运成本高。

相比于传统的垃圾收运方式,垃圾分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收运的成本。

为了降低这一难点,可以加强垃圾分类的科技支持,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垃圾分类和收运。

还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垃圾分类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降低成本。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着诸多难点与挑战。

为了克服这些难点,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明确分类标准,完善分类设施,降低收运成本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管理与处理。

生活垃圾分类的困难和解决措施有哪些

生活垃圾分类的困难和解决措施有哪些

生活垃圾分类的困难和解决措施有哪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加。

生活垃圾分类对于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居民的分类意识淡薄是一个关键问题。

许多人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知识和环保意识。

他们习惯于将各种垃圾混装在一起,认为分类处理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这导致了源头分类的效果不佳,增加了后续处理的难度和成本。

其次,垃圾分类标准不够清晰和统一也给居民带来了困扰。

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和要求,这使得居民在分类时感到迷茫和混乱。

例如,有些地方将垃圾分为四类,而有些地方则分为五类或更多,而且对于每一类垃圾的具体定义和范围也存在差异。

再者,配套设施不完善也是制约垃圾分类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部分小区缺乏足够的分类垃圾桶,或者垃圾桶的设置不合理,不方便居民投放。

同时,垃圾运输和处理环节也存在问题,一些地区在运输过程中又将分类好的垃圾混装在一起,打击了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另外,监督和管理机制的缺失也使得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对于不遵守分类规定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措施,导致一些居民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认真分类。

针对以上困难,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如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报道等,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义。

可以组织志愿者进行上门宣传和指导,帮助居民养成分类的习惯。

同时,要让居民了解到垃圾分类不仅是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保障。

制定清晰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并加强培训和指导。

政府部门应统一规划,明确分类的类别、标准和方法,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居民宣传。

可以制作简单易懂的宣传手册、海报和视频,让居民一目了然。

此外,还可以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活动,提高居民的分类能力。

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垃圾桶的设置和布局。

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小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分类垃圾桶,并确保垃圾桶的标识清晰、容量足够。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1. 引言1.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仍存在各种难题和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其中不可再生垃圾占比较大。

由于缺乏有效的分类和处理手段,大部分垃圾最终被直接送往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处理,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比较薄弱,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垃圾分类标准不明确,许多居民对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存在模糊之处,导致分类工作的效果不佳。

政府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资源投入也相对不足,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明确垃圾分类标准,增加资源投入,成为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容总字数:268】1.2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意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重要的环保举措,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环境:城市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果不进行分类处理,这些有害物质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大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

2. 节约资源:垃圾中还包含着许多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如纸张、玻璃、金属等,如果进行有效分类回收,可以将这些资源再次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循环利用,从而节约资源。

3. 降低处理成本:城市生活垃圾经过分类处理后,可减少垃圾处理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为城市环境卫生提供了保障。

4. 培养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是一种公民义务和责任,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可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习惯,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主要包括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标准不明确、资源投入不足等方面。

缺乏垃圾分类意识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难点。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摘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一直存在较大困难,主要表现在宣传教育不到位、分类收集体系不完善、监督执法力度不够以及缺乏新技术手段等方面。

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一是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分类技能;二是建立完善的分类收集体系,便利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三是加强监督与执法,对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的个人或单位进行处罚;四是发展新技术手段,如智能垃圾桶等,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向更加规范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对策、宣传、教育、分类收集体系、监督、执法、新技术、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给城市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当前的情况下,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在于市民意识不够。

部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将各种垃圾混合投放到一起,导致分类效果不佳。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着分类标准不清晰的问题。

有些地区的分类标准不一致,缺乏统一的指导标准,给市民带来了困扰。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到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管理部门的协调和监督难度较大,难以保证全程的分类准确性。

本文将从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分类收集体系、加强监督执法以及发展新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对策来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促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

1.2 问题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垃圾的数量和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还存在一些难点,阻碍了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在于群众意识不够到位。

很多市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并不了解,导致分类效果不佳。

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分析对策略分析

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分析对策略分析

区域治理THE WHOLE WORLD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分析对策略分析烟台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 尹建民摘要:垃圾处理一直都是城市发展中的大问题,尤其是在城市人口攀升的背景下,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也日渐凸显。

据统计,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已经超过了1.5亿吨,而且这个数值还在逐年递增,城市垃圾自身其实属于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许多的垃圾都具有可回收性,但是由于垃圾分类处理方式不当,我国每年也因此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为垃圾资源浪费造成的损失约为300亿元,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也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格格不入,因此高效的垃圾分类处理势在必行。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城市发展;垃圾分类处理;可持续发展;处理对策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1-0070-0002一、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历程针对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我国的城市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在建国初期,我国百废待兴,城市的各项功能逐渐完善,在这个时期,垃圾的回收系统已经有了最初的发展形态,其主要表现为对生活垃圾中具有回收价值的垃圾进行统一的回收。

以北京为例,在1965年,北京地区的废品收购厂家数量在两千以上,这是由于垃圾可以换取货币,所以人们也会主动的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开始着手要研发垃圾处理工艺技术,主要针对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置。

第二阶段为试点阶段。

为了真正地实现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在2000年,我国政府部门发布了试点通知,在八个一线城市中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包括北京、上海等,试点城市在垃圾分类处理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对垃圾的分类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上海为例,把垃圾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可燃垃圾、玻璃以及有害垃圾。

在后续的几年内,我国陆续的出台了若干补充条例,比如2007年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11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等,这些均进一步的为垃圾分类做出了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科学 2018,38(10):3874~3879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历程、障碍及对策彭韵,李蕾*,彭绪亚,杨屏锦,赵小飞,马垚(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5)摘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本文综述了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历程;收集了国家和地方在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提炼出了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还存在的障碍和瓶颈;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分析表明,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经历了开始(20世纪90年代)、试点探索(2000~2015年)和快速发展(2016年至今)3个阶段.目前国家和地方正逐步采用可操作性强的垃圾分类方法、融合互联网+的宣传方式、实用性的法规章程、完善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循环链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甚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还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我国将走出一条切实可行、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后期加强全民参与及大众自觉回收的责任意识、出台更细化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重视学校儿童的垃圾分类教育、充分利用国内拾荒人员,对快速推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再生资源回收;全民参与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18)10-3874-06A review on municipal solid waste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PENG Yun, LI Lei*, PENG Xu-ya, YANG Ping-jin, ZHAO Xiao-fei, MA Yao (Key Laboratory of Three Gorges R eservoir R egion’s Eco-Environ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38(10):3874~3879Abstract:Promoting municipal solid waste classified collec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help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unicipal solid waste classification, collects the endeavours done by national and local authorities in the promotion, and extracts obstacles and bottlenecks during the process and countermeasur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China's municipal solid waste classification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identified as begining (1990s), pilot exploration (2000~2015) and rapid development (2016 to now). At present, a highly operative waste classification method, propaganda way fused with Internet+, practical regulations and a progressively improved circulation chain (classified collection — classified transportation — classified treatment) are gradually adopted by national and local authorities to promote municipal solid waste classification. Eve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s gradually progressing towards marketization. China will embark on a feasible, reproducible and promotional model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classification. In the fu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apidly promote the municipal solid waste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by strengthe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to recover, introducing more specific and highly operative implementation plans, emphasizing the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of school children, and making full use of domestic scavengers.Key words: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MSW classification;propaganda and education;recycling of renewable resources;public participation据环保部印发的《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1]显示,2016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约1.8亿t,累计城市垃圾堆存量已达到66亿t.全国600多座大中型城市约2/3饱受垃圾围城之困,大量产生的固体废物带来了重大的健康和技术难题[2].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3].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前端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理3个部分.实施垃圾分类收集,不仅可以减少垃圾的清运量和最终处理量,减轻末端处理压力,而且能够回收利用垃圾中的资源,提高处理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因此,推广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生活垃圾管理的研究收稿日期:2018-06-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70805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06112017CDJXY210006)* 责任作者, 讲师, lileich17@10期彭韵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历程、障碍及对策 3875和技术应用,重点集中在垃圾的末端处理处置.到20世纪90年代,垃圾管理逐渐由末端向全过程、由单一处理方式向综合处理系统发展,出现垃圾分类的理念.2000年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确定8个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至今,我国垃圾分类之路已探索近20a.然而,尽管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试点城市的分类收集却普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4].鉴于此,本文首先综述了中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讨论了试点阶段垃圾分类难的原因及国家应对分类障碍和瓶颈所做的努力,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的可行建议.1中国垃圾分类的开始中国垃圾分类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通过废品回收行业回收有价值的废弃物,如:玻璃、塑料制品、电池等,其他废弃物直接打包进入终端处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文件的庄严承诺.中国根据《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首次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应逐步做到分类收集.1996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再次指出城市生活垃圾应逐步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然而,这两个文件都是指导、建议性的,并无具体的规程出台;且当时国内的城市垃圾处理企业不多,垃圾回收处理效率不高;最后,彼时环境保护并未真正深入人心,人们在行为上没能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因此造成了垃圾分类难[5].2中国垃圾分类的试点探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垃圾产量剧增,垃圾围城及相应的侵占土地、污染水源、土壤等环境问题凸现.2000年4月,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在北京召开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座谈会,指出: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适时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非常必要.同年6月,国家建设部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等8个城市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北京市自2000年起每年配套2000万用于垃圾分类工作,采取市级补助与区县配套相结合的办法,市、区县分别安排30%、70%的专项经费,在资金上保障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6].同年,上海市明确了在焚烧厂服务的部分地区,将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垃圾、废玻璃、有害垃圾,其他地区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和有害垃圾[7].2002年,广州率先在国内组建了垃圾处理监管机构,完成多个专项法规标准的制定,建立评价制度[8].但由于各试点城市对于垃圾的“收集”环节强调较多,而对分类收集的系统性考虑较少、政策的明确性和持续性不强且缺乏强制性政策,截止2003年,除北京以外的各城市试点工作基本停顿[9].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和办法,以推动垃圾分类的实施.2003年国家制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据此生活垃圾被划分为3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2004年建设部批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作为行业标准,并制定了详细的垃圾分类评价指标.2007年4月,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分类要求,将生活垃圾装入相应的垃圾袋内,投入指定的垃圾容器或收集场所.然而公众意识欠缺、管理监督力度较弱[10]、宣传不到位等问题使得2000~2008年的8a间,深圳、杭州、南京、桂林、广州、厦门6个试点城市垃圾分类率都未超过15%,其中深圳、杭州、南京、桂林4个试点城市分类比例不足5%[11].此后,各试点城市开始着眼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垃圾分类经验.杭州市将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为4大类,分别采用蓝、红、绿、黄4个主题色彩进行明确区分;参考日本的收运方式,还设立了定时定点投放模式,由垃圾车在早晚上下班时间统一收走环卫集置点堆放的垃圾.广州借鉴台湾的经验,开展了垃圾不落地收运模式,即居民直接将垃圾投放到定时回收的垃圾车上,街上不再设立垃圾桶.德国DSD公司的成功运营也吸引了广州,它由此引入了第三方企业化服务,即由政府监督的第三方企业负责垃圾的分类收运工作.2014~2015年期间,已回收废玻璃2416t、废木材1502t、废塑胶1400t、废碎布8万t,大大减少了终端处理量[12].上海通过学习研究德国、美国、日本的激励制度,初步建立了绿色账户机制,居3876 中国环境科学 38卷民通过正确分类垃圾,就能在该账户上积分,进而兑换各种实物或服务.研究表明,在奖励积分制度试点的第一个月份,上海市垃圾分类的准确率提高了约38%[13].事实证明,短期内这种互惠措施能够促进垃圾分类[14].同时,上海还注意到日本每年向居民发放日历以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于是建立了生活垃圾收运社会告知制度,通过在垃圾箱房张贴告示,向居民发布如收运时间之类的消息,不仅便于参与者了解规则,而且还使得责任主体受到监督,市民反馈良好.可见,将基础设施与认识活动相结合对于分类实践有一定效果[15].至此,国家已对垃圾分类进行了16a的摸索与尝试.然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指出,此时国内生活垃圾分类总体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大量研究者分析了中国垃圾分类难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垃圾分类方式可操作性差.南京市565位居民的调查问卷显示, 42.3%的居民无法辨识不同颜色垃圾桶应投放的垃圾类型,能够正确辨识4种的仅1.4%[16].与此息息相关的是宣传教育不到位.自然大学2012~ 2015年对北京60多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实地调查显示,北京市东城区2014年上半年仍然有30个分类试点小区没有举行过宣传教育活动.而对重庆市渝中区的调研发现,即便在有宣传的小区,宣传方式也仅以宣传栏和发放宣传手册为主.其中,宣传栏宣传方式死板,少有人关注;宣传手册则主要在公共场所发放,无人负责讲解,很多人还未阅读就将其丢弃[17].再者,人们的回收意图受到政府的主观规范、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后果意识和政策效果的影响[18],尽管此阶段我国出台了不少垃圾分类方面的指导性法规文件,但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和管理办法,分类过程中无法可依导致了约束力不足[19].最后,缺乏完整的循环链,即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20].大多数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仅集中在源头投放阶段,中端分类垃圾运输车辆不足,末端垃圾处置方式单一,先分后混的做法严重打击了公众的分类积极性[21].3中国垃圾分类的新开始2016年迎来了我国垃圾分类的新纪元.为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把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和创新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随后在9月,又发布《“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其中再次提出在全国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工作;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201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推出46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提出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建议性法律法规,此时,国家强调垃圾强制分类,且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垃圾分类模式.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居民素质不一,短期内实现精细分类难度大,方案中提出了大类粗分的模式;同时,鉴于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餐厨垃圾、果蔬垃圾等湿垃圾占比在50%~60%[22],且易腐烂发臭、滋生蚊蝇,会给其他垃圾的处理和利用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23],方案中还提出了干湿分类原则;另外也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性分类.基于此,北京市将生活垃圾分成3类: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上海市采用大分流、小分类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7],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厨余(湿垃圾)、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干垃圾)4类.重庆市渝中区在试点过程中提出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分类原则,将垃圾分为表1所示的4大类,5小类.这种分类方式可操作性非常强,具体表现在:1)分类简单,餐厨、果蔬、玻璃、金属、塑料和纸类人们都能辨识清楚,能做到正确投放;2)经济实用,玻璃、金属、塑料和干纸类都具有产生量大,回收简便且价值高的特点,仅对此类废物进行回收而对牛奶盒等可回收但现阶段回收价值不大或回收性价比不高的垃圾不进行回收,可节约回收成本,提高垃圾分类的经济性,还能避免低品质资源滞销.此外,将干纸类与玻璃-金属-塑料类分开回收还可避免交叉污染:纸类易被玻璃、金属或塑料垃圾中10期彭韵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历程、障碍及对策 3877携带的水打湿,影响其回收利用价值;同时玻璃、金属和塑料可通过光电分选、磁选和风选等技术很便捷的分开,便于后续资源化利用.从表1可知,以这种方式进行垃圾分类,重庆市渝中区理论上垃圾资源化率(易腐垃圾资源化+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可达88.45%,远超过现状调研的资源化率(21.7%)及《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规定的目标资源化率35%[17].表1重庆市渝中区垃圾分类模式[17]Table 1 Waste classification model in Yuzhong District, Chongqing类别(比例) 备注易腐垃圾(59.79%) 餐厨、果蔬、屠宰废弃物等有机垃圾玻璃-金属-塑料类(15.81%) 玻璃瓶、易拉罐、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可回收类垃圾(28.65%)干纸类(12.84%) 纸箱、纸盒、纸板、包装纸等回收价值高的纸类有毒有害垃圾a电池、灯管、药品、杀虫剂等无害化垃圾(11.55%) 不在上述范围内的其他生活垃圾,如牛奶盒、餐巾纸、碎布等注:a该类垃圾占比极小,故调研过程中并入了无害化垃圾类别.在宣传上,互联网+的形式逐步盛行.手机APP 可不定时向居民推送各种垃圾分类信息,并向居民提供实时查询服务.近期天津生态城垃圾分类APP 扁豆帮已投入试运行.用户进入操作界面点击投递类别即可查询每类包含的具体垃圾种类及相应积分.其大件预约功能更可实现大件垃圾网络预约-工作人员上门取件的便捷服务[24].另外上海绿色账户推进的机制与网络平台已经基本建成,多数试点小区由保洁员负责刷卡积分,分类不合格者将由保洁员指导分类[25].杭州更引入了二维码垃圾分类智能系统,居民将贴在垃圾袋上的专属本户家庭的二维码放在垃圾房门上扫描后,系统就会开启对应分类的投放口,并在后台处理居民垃圾投放记录,如正确率等,以此生成积分,并用短信告知.据统计,自实施以来,当地垃圾投放率从15%变成了75%,投放正确率从40%提高到82%[26].在垃圾分类法制建设上,国家法规正不断具体化,地方相关办法也在由虚转实.如前所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不仅明确了垃圾分类操作方式,还首次定量了垃圾分类回收率.再看地方法规,据环境司南统计,46个强制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中,已有26个城市启动垃圾分类地方立法[27].如厦门市通过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规定:管理责任人发现生活垃圾投放不符合分类标准的,应当要求投放人按照规定重新分拣后再行投放;投放人不重新分拣的,管理责任人应当报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并同时告知主管部门.2018年1月,由于垃圾分类投放不规范,深圳市开出了首张责令整改通知书;4月,上海市、金华市先后根据《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分类不规范行为开出百元罚单.显然,人们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已有法可依,政府也可遵循法规对不规范的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惩.这些切实可行的法规将是保障垃圾分类制度顺利实施的强力推手.在建立完整的垃圾分类循环链上,对于中端垃圾收运,上海市实行玻璃、有害垃圾等单独运输,并设置了分类收运时间告知牌,有条件的运输单位配置专用车辆,没有条件的运输单位调配其他垃圾运输车定时运输[28].2018年出台的《安徽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导则(试行)》也禁止将已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混合运输.到末端处理阶段,近年来我国在易腐垃圾处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2010年以来国家启动了五批共100个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到2015年底,总计餐厨垃圾处理能力约2.15万t/d;《“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指出,我国将继续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建设,到“十三五”末力争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3.44万t/d.其他垃圾处理方面,近年来垃圾焚烧发展迅速,截止2015年,我国垃圾的焚烧处理率已达到34.3%;根据《“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到2020年我国垃圾的焚烧处理率要达到40%.可回收垃圾利用方面,前期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主要依托拾荒者和不规范的小作坊来完成,企业主要通过废品收购商的渠道获取再生资源.由于拾荒者从混合垃圾中清掏的可回收垃圾品3878 中国环境科学 38卷质低,加上市场不景气、新的竞争者出现、缺乏政策支持、物价上涨等原因,再生资源收购网点经济利润低,面临无以为继的困境[17].鉴于此,生活垃圾收集网络(负责垃圾分类收集,隶属于城管部门的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负责垃圾回收利用,隶属于商务部门)两网融合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2016年,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成立,委员会表示将大力推广两网融合.实践中,广州市设立了3100多个可回收物回收站(点),这些回收站(点)与垃圾收集站合并设置,实现了传统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与垃圾收运点功能上的整合[29].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环境卫生协会及相关领域内专家进行的实地调研数据显示,理论上,在垃圾分类采用“四分法”(即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的情况下,两网融合能够使进入终端处置的垃圾减少82%.可见,政府与社会各界正将垃圾分类难题逐个突破,以期完善循环链条的建立.不仅如此,我国垃圾分类还逐步走向市场化.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探路垃圾分类市场化》一文中指出,2017年5月,杭州市潮鸣街道引入了垃圾分类服务企业浙江九仓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开发了生活干垃圾有偿回收项目,由企业负责上门回收,塑料、金属、废纸、玻璃等可利用资源每公斤能换取0.8元环保公益金,凭积分可在社区公益超市购买日用品.试点两个月以来,小区垃圾减量达20%左右.其他街道,企业有偿回收厨余垃圾的“金甲虫”模式、企业督导垃圾分类的“洁莱雅”模式等,纷纷试点推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路径.据环境司南统计,2018年全国开标垃圾分类服务项目数量是2017年的2倍,合同总金额达4.6亿[30].4中国垃圾分类前景展望垃圾分类制度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短期无法普及细致分类的情况下,废弃物被大类粗分为干湿垃圾进行回收与处理,将有效减少垃圾清运量和最终处理量,有效回收利用垃圾中的资源.垃圾分类形式也不再局限于政府包揽的传统模式,而是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协作相结合的新兴模式,辅以互联网+技术,其资源化利用率将远高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的35%的目标.最终,我国将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中国模式.垃圾分类困局虽有所突破,但现阶段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各阶段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法律有待继续补充、宣传还不够全面深入.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力度,乘胜追击.关于制度,国家应发动群众,联合个人企业、商会,将权力下放,减轻政府负担,使垃圾分类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行动.此外,在进一步垃圾分类推广中,不应夸大金钱奖励,不能低估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的其他动因.当人们渐渐养成分类习惯后,应该逐步弱化货币激励政策,强化大众自觉回收的责任意识.关于法律,建议制定相应的垃圾分类收费政策,同时尽快出台更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另外,垃圾分类应成为中国的传统,仅在社区街道开展宣传还远远不够,提高认识的活动应该集中在年轻一代,如学校的孩子.对儿童进行垃圾分类教育有助于居民从小建立垃圾分类意识,且能积极影响家庭成人.树立儿童榜样已被证明对社会所需行为的认知创造具有重大影响[31].未来还应关注国内百万拾荒大军,该队伍由穷人、弱势群体或者边缘化社会群体组成.他们非常擅长识别具有潜在价值的废物,然而他们遍布城市各个区域,使得再生资源产业呈现回收分散性,因此,应通过政策制定正规化该群体.统一管理将使再生资源系统运作更有序,进而提高两网融合宣传及实施的整体效率,同时为拾荒者提供就业机会,有助于社会稳定.同为发展中国家,巴西已经建立了拾荒者合作社,利用社会进行组织和管理,所以中国亟待整合这些分散网点,形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5结论5.1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经历了开始(20世纪90年代)、试点探索(2000~2015年)和快速发展(2016年至今)3个阶段.5.2垃圾分类方式可操作性差、缺乏到位的宣传教育、无法可依,行为自由化及无完整分类处理体系,先分后混现象严重是试点探索阶段垃圾分类难的主要障碍.5.3目前我国出台了大类粗分、干湿分类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法、融合互联网+的宣传方式、切实可行的实用性法规章程,并逐步完善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循环链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甚至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