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蒙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论文
浅谈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旅游资源开发
浅谈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内蒙古赤峰市是一个充满独特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草原旅游是赤峰市的核心旅游资源。
赤峰市位于中国境内的中部,面积广阔,地势平坦,这里的草原布满了倾斜的小丘和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如此风景壮美的草原,成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
下面本文将就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作一浅谈。
赤峰市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得到了很好的维护,这也是赤峰市作为草原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保护区的成立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促进了当地部分群众由传统的牧区向参与旅游服务的转型过程。
同时,当地的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动草原旅游的发展和建设,以保障游客的生活和娱乐需求,贯彻了节能降耗、环保发展的宗旨。
赤峰市的草原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底蕴,草原的大片绿色和鲜花是旅游的必备景点,草原上很多野生动物的集中也给游客们带来了极大的欣喜,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让人轻松愉快,整个草原地域的宁静和美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宁静的力量。
草原上还有一些草原文化遗产,如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以及草原上的马术文化等等,都是草原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因此,赤峰市的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为了更好地开发草原旅游资源,赤峰市在民生经济方面国家支持下,积极拓展草原生态旅游的理念和产品,增强当地的草原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尽力为游客们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旅游选择。
同时,赤峰市通过十分严格的管控手段来维护草原的自然环境,以保障草原上的生态环境和游客的生命安全。
总结来说,赤峰市的草原旅游资源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一大珍宝,草原旅游的发展方向应是整个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赤峰市的草原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对赤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对赤峰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Vo l.27No .11Nov.2011第27卷第11期2011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rnal o 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 n )当前,在国家旅游发展前景看好的大环境下,赤峰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初见成效,包括乌兰布统草原,阿斯哈图石林,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为了全面发展赤峰地区旅游,打造旅游强市,必须注重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很好的结合.赤峰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为代表和特色,如果开发得当,将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挖掘与体现历史文化内涵历史文化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赤峰地区目前对于历史文化旅游的投资与建设虽在不断加强,但仍缺乏高品味、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拳头产品.如何塑造、挖掘文化旅游的内涵,这一点睛之笔往往是难上加难的事.赤峰历史文化资源看点虽然很多,如红山文化、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但是针对赤峰旅游开发实际,却不能全盘开发,应该以在历史上影响较大,遗址、遗物较丰富的契丹辽文化开发为主,红山文化为辅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第一,筹建“辽代文化博物馆”.设立模拟辽墓展厅,将发掘的耶律羽之墓、大营子驸马墓等影响大的用模型的形式更加直观、活灵活现的展现给观众,让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建立“契丹民俗博物馆”,展示契丹衣食住行、宗教礼仪、婚丧嫁娶等活动,同时举办契丹辽歌舞、音乐等表演,使静态文化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给游客.第三,筹建“中华玉龙博物馆”.设立“祭祀家群、红山湖”等旅游景点,开设“玉龙节”,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建设红山文化展示园,再现先民生产、生活场景,这点可以向西安半坡文化借鉴一些经验.2整合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赤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面积广,相对比较分散,并且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这样很容易形成地区分割,自成体系,分散开发.赤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一个文化的有机体,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必须从整体出发,统筹协调,统一规划,系统开发,形成整体优势.2.1区域整合从本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来看,在区域方面应重点整合为三大文化旅游区.2.1.1北部契丹·辽文化旅游区.北部契丹·辽文化旅游区主要指的是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的辽文化景点主要以辽上京庆州和庆陵、辽上京怀陵旅游区为主,以赛罕乌拉圣山旅游区、荟福寺、奇石馆、翁根山旅游区、巴彦塔拉草原旅游区、巴林蒙古部落、沙布台苏木查布湖旅游区、巴林草原、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查干沐沦河、比图六味神泉、巴林历史博物馆、庆云山旅游区、荣升旅游区为辅助部分;巴林左旗的辽文化景点主要包括召庙旅游区,辽上京古城遗址、辽上京祖州和祖陵;此外还有阿鲁科尔沁旗的耶律羽之墓等景点.2.1.2中部科考文化旅游区.中部科考文化旅游区主要指的是克什克腾旗、敖汉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主要景区包括:阿斯哈图石林、达里湖、曼陀山庄、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青山景区、乌兰布统、紫濛山庄、平顶山冰斗群、达里诺尔火山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等;敖汉旗境内主要有: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温泉、兴隆洼遗址、小河沿水乡风光度假村等.2.1.3南部宗教文化旅游区.南部宗教文化旅游区包括喀拉沁旗、宁城县.主要景区:一是喀拉沁旗宗教文化旅游区.有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蒙古族亲王府———喀拉沁蒙古亲王府,藏传佛教圣地福会寺,灵悦寺,有康熙狩猎饮寺中井水而得名的龙泉寺和遮盖山石窟.二是宁城辽中京文化旅游区.主要有中京大明塔、辽中京博物馆、法轮寺.2.2线路整合辽文化考古游:赤峰一右旗一左旗一阿旗一宁城宗教文化游:赤峰一喀喇沁旗一宁城一翁旗一右旗一左旗一阿旗红山文化游:红山区一林西一右旗一敖汉旗3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旅游.尽管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完全等同于旅游开发,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对赤峰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张国芬,陆平(赤峰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赤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众多历史文物古迹,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旅游资源,还赋予了这座城市以更深更广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内涵,从而使其更具魅力.本文根据作者一段时间的研究总结,得出赤峰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关键词:历史文化;整合开发;市场化运作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1)11-0090-02基金项目:本文系赤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赤峰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3·自选90--. All Rights Reserved.旅游关系密切.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为旅游部门增加直接的收入,还可以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就业的目标.同时通过旅游开发进行资源合理利用,才能展示其固有价值,并使它们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达到更好地保护的目的.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大市,赤峰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几乎占到全区一半的数量.这就更应该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关爱文物、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第一,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必须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并且把具体的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真正做到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第二,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该合理,合法,科学.由于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所以任何单位在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违规操作,要有效利用,发挥它的最大功用.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这里主要包括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历史文化资源现在都夷为平地,根本找不到原来的面貌,破坏非常严重,这些都不得不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4赤峰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在西方国家,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主体都是政府,而我国对历史文化景区的开发经营主要有两种模式:管理式经营和转让式经营.目前赤峰地区的很多历史文化景点都是采用管理式经营的模式,该种模式下,景区的负责人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如赤峰市文化局管理着赤峰市博物馆,宁城县文化局管理着辽中京遗址,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并且景区内的员工隶属于文化局,属于国家正是事业编制人员,景区内的一切投资费用都由政府拨款,在这种模式下,各种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机构臃肿,文化素质不高,员工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另外一种管理模式是“转让式经营”.转让式经营也称为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是在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国家所有、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前提下,经政府招标的方式,把开发经营权分离出来,与投资商签订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协议,授权投资者依法有偿取得一定期限内的开发建设权、经营管理权及其收益权,其原则是“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政府在这里起的作用仅仅是监督职能,具体的招商,运作都由投资商决定,他们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如赤峰地区近几年兴起的漂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文物古迹的开发实行“转让式经营”是市场化运作的必然,也是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必然.5倾向于对赤峰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专项开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考察调查和宗教朝拜等),当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已得到提升,“个性、多样、参与、自助”成为旅游者的主要心理需求.[22]因此,对赤峰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专项开发潜力很大.5.1历史文化展示第一,契丹·辽文化:在契丹民俗博物馆,展示契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等活动,开展契丹辽文化歌舞、音乐等表演.第二,王府文化:以喀喇沁王府为主,可设计宫廷服饰(礼仪)展演、宫廷歌舞表演.第三,原始文化:建设红山文化展示园,再现先民生产、生活场景.第四,博物馆:以市、旗、县博物馆为主的文物静态展示.第五,古城遗址:观览古城及其相关遗址,赤峰地区包括兴隆洼聚落遗址、辽中京大定府遗址、辽祖州城遗址、辽庆州城遗址等.5.2历史文化体验第一,考古挖掘:满足旅游者求奇、求新的心理,在部分遗址地区开展有专业人士指导的、参与性较强的考古挖掘.第二,王府生活体验:以蒙古王府为核心,设计体验王府的生活起居、品尝王府膳食等活动.6正确合理的开发方式历史文化资源能否开发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不但取决于资源本身的价值与潜力的大小,而且取决于资源开发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当今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发展到以追求愉悦精神、休闲身心等文化享受为主的阶段,旅游的过程成为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文化因素已经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谁能够从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结合现代表现手段,真正做到“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文化,现代解读”,谁就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因此,发展旅游需要从历史文化这个内涵丰富、古今兼容、动静结合的资源宝库中寻找能够吸引现代旅游者眼球的要素,开发让游客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文化旅游产品,提供让游客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文化旅游服务.一是调整产品结构,努力使文化旅游产品从以往单纯观光型向观光、休闲与度假相结合转变;二是完善产品功能,把文化旅游活动从原来单纯的教育功能向休闲、愉悦及教育功能兼有转变.实践中,既要物化历史文化资源,也要活化历史文化资源,让严肃、沉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轻松起来、活泼起来、亲和起来;使历史的、静态的、呆板的观光对象、游览对象变为现代的、生动的、形象的休闲对象、体验对象,使历史人物生动化,历史文化通俗化,历史故事情景化;使文化旅游过程不但能够观赏,而且可以参与,可以体验,可以品味;让游客以愉悦的心态接受熏陶,享受生活,感受文化,感悟人生.另外,大到旅游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小到人员素质提升、装修服饰安排,都要充分体现文化旅游的主题和特色.———————————————————参考文献:〔1〕崔学勤.青岛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远景分析[D].山东大学,2008.〔2〕吴承忠.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允].人文地理,2004(6).〔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委员会.赤峰风情(原昭乌达盟).赤峰对外文化交流协会,1987.〔4〕任媛媛.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91--. All Rights Reserved.。
试论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试论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及其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城市——赤峰市作为例子,并试论了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其中,赤峰市境内的赤峰文化、奈曼旗的草原文化、林西的草原雕刻文化等等,都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资源。
然而,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赤峰市采取了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
该机制通过将文化资源与旅游、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以实现对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开发。
在旅游领域,赤峰市创意启发了一系列具有赤峰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例如一日游、两日游以及文化深度探访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
在教育领域,赤峰市在学校内举办了草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领略到赤峰市独有的草原文化。
在艺术领域,赤峰市打造了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品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草原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之,赤峰市的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将文化资源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的实施对赤峰市的影响也是十分积极的。
首先,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因为旅游、教育和艺术领域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涌入赤峰市,为赤峰市的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其次,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促进了赤峰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向外界推广赤峰市的文化资源,更多人了解和认可了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使得这些文化资源得以被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也提升了赤峰市的形象。
由于新颖、独特和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赤峰市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形象,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赤峰市的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为赤峰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长足的进步。
赤峰蒙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论文
赤峰蒙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摘要: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赤峰市作为蒙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整合开发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这一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从深入挖掘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策略、强化蒙元文化旅游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加强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主导思想策划三个方面做起,将赤峰市打造成为一个蒙元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一、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概述1、蒙元文化的概念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1,其核心部分是蒙古族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及民俗文化。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特征,它既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精髓,又接纳了东西文化之精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蒙元文化一开始就成为以多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及其它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结合。
2、赤峰蒙元文化简述赤峰地区作为成吉思汗后裔们的封土,蒙古民族为开发赤峰作出过突出贡献,因而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迹,主要有以下一些遗迹:首先是应昌府,应昌府在现在得克旗达里湖畔,作为一个避暑胜地,是“北元”的首都;第二个是金宁路,在现在的翁旗乌丹镇,境内有张应瑞的墓地,是弘吉刺领地,同时也是元朝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第三是大宁路,故城在今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城内,在元朝的军事、经济、贸易、交通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元朝首都连接漠南、漠北,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赤峰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研究》(NJ09177)阶段性成果1萧启庆.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1通往东北的重要枢纽;第四是武平路,故城在现在的敖汉旗白塔乡辽武安州城内,后迁大宁;第五是宁昌路,故城在现在的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村,曾在城内发现过元代石狮、飞马石雕、石螭首、龙凤纹琉璃瓦等,当时有过华丽的建筑,是当时元代内蒙古东部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此外,元代绘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突出地位,但传世的作品不多,因而在墓葬中发现的壁画显得尤为珍贵。
《2024年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研究》范文
《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区域,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曾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和城镇发展,以期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二、蒙元城镇的历史演变内蒙古地区的蒙元城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
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这些城镇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元朝时期,这些城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蒙元城镇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最初的军事堡垒,逐渐发展成为商业贸易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行政中心。
这些城镇的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社会结构等方面都体现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三、蒙元城镇的文化传承蒙元城镇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些城镇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
例如,蒙古包、马头墙等建筑元素在城镇中随处可见。
此外,蒙古族的传统民俗风情也在这些城镇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例如,草原那达慕大会等民俗活动在当地广为流传。
在宗教信仰方面,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等宗教。
这些宗教信仰在蒙元城镇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建筑、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例如,许多寺庙和敖包等宗教建筑在城镇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四、蒙元城镇的城镇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元城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这些城镇更加宜居和便利。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蒙元城镇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这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学者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社会各界需要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蒙元城镇的发展。
五、结论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赤峰市旅游资源如何有效开发赤峰市旅游资源
赤峰市旅游资源如何有效开发赤峰市旅游资源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黄河之滨,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如何有效开发赤峰市的旅游资源,成为当地政府和旅游业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赤峰市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旅游基础设施以及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赤峰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赤峰市位于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和沙漠之间的交汇地带,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资源。
例如,松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之一,这里有茂密的针叶林、清澈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是观赏自然风光的理想之地。
此外,大青山、喀拉沁草原、鄂尔多斯沙漠等景点也各具特色,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其次,赤峰市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
这座城市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赤峰至今仍保存有元代的古城墙、建于明代的丹寨和清代的庙宇。
此外,赤峰市还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游客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民族风情,例如啤酒节、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马上射箭比赛等。
再次,赤峰市的民俗风情也是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之一。
该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不仅有蒙古族的雅致和豪放,还有汉族、满族等多个民族的独特风俗。
例如,在赤峰市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品展示。
此外,赤峰市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和设施被建立起来,以便更好地接待游客。
例如,在赤峰市的主要景点周边,建有一系列的酒店、餐馆和购物中心,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此外,赤峰市还注重交通建设,提高了市内和周边地区的交通连通性,便于游客的出行。
最后,对于赤峰市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市场营销策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赤峰市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营销策略,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活动,加大对赤峰市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同时,赤峰市还可以联合周边地区的旅游景点,打造旅游线路,形成协同发展的效应,提高整体的吸引力。
对赤峰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对赤峰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作者:张国芬陆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张国芬,陆平(赤峰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赤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众多历史文物古迹,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旅游资源,还赋予了这座城市以更深更广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内涵,从而使其更具魅力.本文根据作者一段时间的研究总结,得出赤峰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关键词:历史文化;整合开发;市场化运作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1)11-0090-02当前,在国家旅游发展前景看好的大环境下,赤峰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初见成效,包括乌兰布统草原,阿斯哈图石林,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为了全面发展赤峰地区旅游,打造旅游强市,必须注重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很好的结合.赤峰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为代表和特色,如果开发得当,将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挖掘与体现历史文化内涵历史文化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赤峰地区目前对于历史文化旅游的投资与建设虽在不断加强,但仍缺乏高品味、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拳头产品.如何塑造、挖掘文化旅游的内涵,这一点睛之笔往往是难上加难的事.赤峰历史文化资源看点虽然很多,如红山文化、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但是针对赤峰旅游开发实际,却不能全盘开发,应该以在历史上影响较大,遗址、遗物较丰富的契丹辽文化开发为主,红山文化为辅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第一,筹建“辽代文化博物馆”.设立模拟辽墓展厅,将发掘的耶律羽之墓、大营子驸马墓等影响大的用模型的形式更加直观、活灵活现的展现给观众,让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建立“契丹民俗博物馆”,展示契丹衣食住行、宗教礼仪、婚丧嫁娶等活动,同时举办契丹辽歌舞、音乐等表演,使静态文化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给游客.第三,筹建“中华玉龙博物馆”.设立“祭祀家群、红山湖”等旅游景点,开设“玉龙节”,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建设红山文化展示园,再现先民生产、生活场景,这点可以向西安半坡文化借鉴一些经验.2 整合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赤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面积广,相对比较分散,并且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这样很容易形成地区分割,自成体系,分散开发.赤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一个文化的有机体,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必须从整体出发,统筹协调,统一规划,系统开发,形成整体优势.2.1 区域整合从本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来看,在区域方面应重点整合为三大文化旅游区.2.1.1 北部契丹·辽文化旅游区.北部契丹·辽文化旅游区主要指的是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的辽文化景点主要以辽上京庆州和庆陵、辽上京怀陵旅游区为主,以赛罕乌拉圣山旅游区、荟福寺、奇石馆、翁根山旅游区、巴彦塔拉草原旅游区、巴林蒙古部落、沙布台苏木查布湖旅游区、巴林草原、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查干沐沦河、比图六味神泉、巴林历史博物馆、庆云山旅游区、荣升旅游区为辅助部分;巴林左旗的辽文化景点主要包括召庙旅游区,辽上京古城遗址、辽上京祖州和祖陵;此外还有阿鲁科尔沁旗的耶律羽之墓等景点.2.1.2 中部科考文化旅游区.中部科考文化旅游区主要指的是克什克腾旗、敖汉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主要景区包括:阿斯哈图石林、达里湖、曼陀山庄、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青山景区、乌兰布统、紫濛山庄、平顶山冰斗群、达里诺尔火山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等;敖汉旗境内主要有: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温泉、兴隆洼遗址、小河沿水乡风光度假村等.2.1.3 南部宗教文化旅游区.南部宗教文化旅游区包括喀拉沁旗、宁城县.主要景区:一是喀拉沁旗宗教文化旅游区.有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蒙古族亲王府——喀拉沁蒙古亲王府,藏传佛教圣地福会寺,灵悦寺,有康熙狩猎饮寺中井水而得名的龙泉寺和遮盖山石窟.二是宁城辽中京文化旅游区.主要有中京大明塔、辽中京博物馆、法轮寺.2.2 线路整合辽文化考古游:赤峰一右旗一左旗一阿旗一宁城宗教文化游:赤峰一喀喇沁旗一宁城一翁旗一右旗一左旗一阿旗红山文化游:红山区一林西一右旗一敖汉旗3 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旅游.尽管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完全等同于旅游开发,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关系密切.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为旅游部门增加直接的收入,还可以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就业的目标.同时通过旅游开发进行资源合理利用,才能展示其固有价值,并使它们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达到更好地保护的目的.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大市,赤峰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几乎占到全区一半的数量.这就更应该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关爱文物、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第一,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必须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并且把具体的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真正做到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第二,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该合理,合法,科学.由于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所以任何单位在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违规操作,要有效利用,发挥它的最大功用.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这里主要包括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历史文化资源现在都夷为平地,根本找不到原来的面貌,破坏非常严重,这些都不得不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4 赤峰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在西方国家,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主体都是政府,而我国对历史文化景区的开发经营主要有两种模式:管理式经营和转让式经营.目前赤峰地区的很多历史文化景点都是采用管理式经营的模式,该种模式下,景区的负责人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如赤峰市文化局管理着赤峰市博物馆,宁城县文化局管理着辽中京遗址,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并且景区内的员工隶属于文化局,属于国家正是事业编制人员,景区内的一切投资费用都由政府拨款,在这种模式下,各种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机构臃肿,文化素质不高,员工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另外一种管理模式是“转让式经营”.转让式经营也称为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是在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国家所有、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前提下,经政府招标的方式,把开发经营权分离出来,与投资商签订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协议,授权投资者依法有偿取得一定期限内的开发建设权、经营管理权及其收益权,其原则是“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政府在这里起的作用仅仅是监督职能,具体的招商,运作都由投资商决定,他们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如赤峰地区近几年兴起的漂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文物古迹的开发实行“转让式经营”是市场化运作的必然,也是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必然.5 倾向于对赤峰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专项开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考察调查和宗教朝拜等),当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已得到提升,“个性、多样、参与、自助”成为旅游者的主要心理需求.[22]因此,对赤峰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专项开发潜力很大.5.1 历史文化展示第一,契丹·辽文化:在契丹民俗博物馆,展示契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等活动,开展契丹辽文化歌舞、音乐等表演.第二,王府文化:以喀喇沁王府为主,可设计宫廷服饰(礼仪)展演、宫廷歌舞表演.第三,原始文化:建设红山文化展示园,再现先民生产、生活场景.第四,博物馆:以市、旗、县博物馆为主的文物静态展示.第五,古城遗址:观览古城及其相关遗址,赤峰地区包括兴隆洼聚落遗址、辽中京大定府遗址、辽祖州城遗址、辽庆州城遗址等.5.2 历史文化体验第一,考古挖掘:满足旅游者求奇、求新的心理,在部分遗址地区开展有专业人士指导的、参与性较强的考古挖掘.第二,王府生活体验:以蒙古王府为核心,设计体验王府的生活起居、品尝王府膳食等活动.6 正确合理的开发方式历史文化资源能否开发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不但取决于资源本身的价值与潜力的大小,而且取决于资源开发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当今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发展到以追求愉悦精神、休闲身心等文化享受为主的阶段,旅游的过程成为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文化因素已经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谁能够从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结合现代表现手段,真正做到“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文化,现代解读”,谁就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因此,发展旅游需要从历史文化这个内涵丰富、古今兼容、动静结合的资源宝库中寻找能够吸引现代旅游者眼球的要素,开发让游客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文化旅游产品,提供让游客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文化旅游服务.一是调整产品结构,努力使文化旅游产品从以往单纯观光型向观光、休闲与度假相结合转变;二是完善产品功能,把文化旅游活动从原来单纯的教育功能向休闲、愉悦及教育功能兼有转变.实践中,既要物化历史文化资源,也要活化历史文化资源,让严肃、沉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轻松起来、活泼起来、亲和起来;使历史的、静态的、呆板的观光对象、游览对象变为现代的、生动的、形象的休闲对象、体验对象,使历史人物生动化,历史文化通俗化,历史故事情景化;使文化旅游过程不但能够观赏,而且可以参与,可以体验,可以品味;让游客以愉悦的心态接受熏陶,享受生活,感受文化,感悟人生.另外,大到旅游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小到人员素质提升、装修服饰安排,都要充分体现文化旅游的主题和特色.参考文献:〔1〕崔学勤.青岛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远景分析[D].山东大学,2008.〔2〕吴承忠.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人文地理,2004(6).〔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委员会.赤峰风情(原昭乌达盟).赤峰对外文化交流协会,1987.〔4〕任媛媛.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浅谈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旅游资源开发
浅谈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内蒙古赤峰市位于中国北方,素有“塞外明珠”之称,因其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在旅游资源方面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中,草原旅游资源是赤峰市的一大特色,其开发潜力也非常巨大。
本文将从草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现状,以及其开发的方向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草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现状1.特点作为内蒙古地域最广阔的地区,赤峰市的草原资源得天独厚,其特点在于草原范围广阔、植被类型丰富、民俗文化浓郁。
其草原景观中可以看到无垠的草原、飞瀑流泉、原始森林、奇峰异石等自然景观,还有草原民俗文化的随处可见,比如游牧的草原牧民、草原马场、奔驰的骏马等,这些都是赤峰市草原旅游的独特魅力。
2. 现状目前,赤峰市的草原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旅游服务不足,导致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面临着交通、住宿、购物和饮食等方面的不便,其次是一些旅游项目的品质不佳,如在野餐和马奔跑等项目中,安全意识不够,导致了一些意外事故,影响了游客的游玩体验。
同时,很多草原旅游景点并没有充分利用其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形象资源等。
二、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1. 发展特色产品针对草原旅游资源的特点,赤峰市需要开发出一些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旅游盘点、气球探险、滑翔机、跳伞、摩托车等,这些项目不仅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也可以使得草原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2. 打造品牌形象赤峰市需要利用其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出独具魅力的草原旅游品牌,可以利用文化节庆、休闲娱乐、民族风情等多种元素来打造,以此增强草原旅游的品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加强专业化管理赤峰市在推进草原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提高草原旅游景点设施的质量,加强游客接待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4. 多元化开发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只是单一的景区开发,要注重多元化开发,将拓展旅游商品产业、农业观光、民俗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以这种方式增加游客的旅游消费。
赤峰市蒙元文化与草原旅游互动发展研究
赤峰市蒙元文化与草原旅游互动发展研究作者:赵然孙国学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7期赵然,孙国学(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去了游牧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蒙元文化.因此,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边塞文化的集聚、融合以及传承和积淀.蒙元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其中,蒙古族帝王文化、宗教文化、蒙药蒙医文化、石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和亲文化构成蒙元文化的核心.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蒙元文化;粗放型旅游;巴林石文化;草原旅游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1)07-0086-06草原是蒙古民族世代生活的地方,草原更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草原与蒙古民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已融为一体.蒙古民族因草原而生息繁衍并发展强盛,草原蒙古民族鲜活,富有生机.草原是蒙元文化的载体,蒙元文化依托草原得以延续.旅游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旅游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游客旅游是对寻求异质文化的一种体验,文化的多元性所构成的文化差异性和奇特性使游客产生探求的欲望,旅游者以追求精神和审美享受为目的,旅游就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的过程;旅游业则通过文化传播方式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是在生产文化、销售文化、经营文化,旅游消费活动和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是旅游的核心价值,没有文化的旅游就缺乏魅力.用文化充实旅游的内涵,引领旅游发展方向,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旅游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共识.因此,草原旅游与蒙元文化的挖掘是密不可分的,草原旅游只有注入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在静态的旅游景观中增加动态的元素,提升品位和档次,增加旅游的吸引力,促进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 赤峰市蒙元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分析1.1 贵族文化1211年,成吉思汗平定西夏后,突破金界壕进入赤峰,迄今800年来,蒙古民族一直是赤峰的主体民族.赤峰在蒙元时期虽失去了辽代的中心地位,但却成了蒙古国与金斗争的前哨和屏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且成吉思汗家族与赤峰有着极深的渊源.赤峰大部分地区变成了成吉思汗至亲和重臣的封地.如克什克腾封给了成吉思汗岳父特薛禅及子孙,巴林封给了成吉思汗的二弟哈赤温,翁牛特封给了四杰之首木华黎,喀喇沁封给了四骏之首者勒蔑.赤峰又是成吉思汗选拔亲兵的地方,克什克腾即是成吉思汗的亲军卫队的意思,即怯薛台,由木华黎和赤老温任怯薛长.应昌路是元朝的末都和北元的首都.应昌路原为弘吉剌部的夏都,又叫鲁王城.1369年,元顺帝败走应昌,翌年死于应昌,其太子即位,史称北元.1388年北元灭亡.弘吉喇部,始居于蒙古族发祥地斡难河,十世纪左右,南迁苦烈儿温都儿斤(今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金世宗时(1180年左右)驻牧长春边堡外(辽河下游),十二世纪初,定居于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一带.弘吉喇部的特薛禅领按陈、斡陈、册三子及本部三千铁骑从太祖起兵,在攻金平西夏定中原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称为黄金家族.为表彰其功勋,元太宗九年(1237年)窝阔台下诏:“弘吉喇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成吉思汗家族与赤峰的弘吉剌部世代联姻,至元朝结束160年内,这个外戚大家贵族.女后妃者21人(其中15人为皇后),男尚公主者19人,有11人袭封王位.其中,特薛禅长女孛儿贴为成吉思汗原配夫人,按陈长女察必为忽必烈原配夫人,特薛禅孙忙哥陈女忽都台为宪宗(蒙哥)皇后,忽都台之后其妹也速儿续之为妃,按陈重孙仙童女车伯尔(又译察必),为忽必烈皇后.车伯尔生性仁明,通晓政事机务,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在元初的政治中左右匡正,在当时发挥了很大作用,是忽必烈平定天下,建立元朝不可缺少的人物.蒙古族的帽子原来没有前面的帽沿,世祖在射箭时感到太阳光刺眼,告诉了车伯尔皇后,车伯尔皇后就在帽子前面加上了帽沿.世祖大为高兴,下令帽子都按这种式样制作.车伯尔皇后缝制了一种衣服,前面有下摆而没有遮掩的衣襟,后摆比前摆长一倍,没有领子和衣袖,两侧用带子系起来,名字叫做比甲,穿上它便于骑马射箭.当时人纷纷仿效制作.因此,蒙古族的帽子和马甲的创始人是车伯尔.1.2 和亲文化满蒙联姻是清王朝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自身的特定历史情况形成的一种新式的政治联姻,也是清朝对蒙古实行有效统治的三大国策之一“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主要内容.有别于以前的公主下嫁,而是一种双向互动.不是一两个女子,而是一大批女子长期通婚.十七世纪初,中国形成了明朝、蒙古、后金三足鼎立的格局,蒙古居于明、金之间.努尔哈赤要推翻明朝,蒙古是不可忽视又必须争取的力量.因此,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通好的亲善政策.努尔哈赤先娶科尔沁部明安之女为妃,皇太极的孝端皇后和孝庄皇后都是科尔沁人.到了康乾盛世,联姻制度更加完备.清朝政府在蒙古王公中挑选12—15岁少年为“备指额驸”,进京教养,同化训练.整个清朝时期,下嫁蒙古王公的公主、格格达432人,皇室及宗室娶蒙古王公子女163人.后金时期,大汗、贝勒的女儿均称“格格”,但是皇太极即位后,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分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皇后亲生女为固伦公主(意为天下),嫔妃庶出女为和硕公主(意为一方).下嫁公主又称海蚌公主,满语为参谋、议事,即公主有参政、议事、监督上奏之权.“格格”则专指王公贵胄的女儿.整个清朝下嫁赤峰地区的公主有7位: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女莽古济,皇太极长女固伦端敏公主,皇太极第五女、孝庄文皇后所生的固伦长公主,康熙皇帝次女固伦荣宪公主,康熙第三女凤莲三公主,康熙皇帝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康熙皇帝的十三女儿和硕温恪公主.1.3 王府文化喀喇沁亲王府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内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现状保存最完好的蒙古王府,已建成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喀喇沁王府历史地位特殊,文化和艺术价值很高,是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56个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景区”之一,2008年,被北京奥组委确认为北京奥运会推荐旅游景点.1.3.1 喀喇沁蒙古喀喇沁部的原祖是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篾(吉拉玛),属兀良哈部,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立下过汗马功劳,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的命.成吉思汗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并封他为第九位千户那颜.由于他们父辈即是挚友,成吉思汗又把者勒篾当兄弟看待,并把女儿嫁给他的儿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的称号,即驸马.后金时,者勒蔑十四代孙苏布迪名震漠南,天聪二年(1628年)继科尔沁部之后,苏布迪率部归附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诏编为喀喇沁左翼和右翼两旗.苏布迪之子固鲁思奇布统领喀喇沁右翼旗,授札萨克,赐多罗都棱号.顺治七年(1650年)晋贝勒.康熙七年(1668年)第三任札萨克达尔沙晋多罗都棱郡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八任札萨克喇特纳锡弟晋亲王品级,直至第十四任札萨克贡桑诺尔布.1912年贡桑诺尔布被民国政府晋升为亲王衔.末代亲王贡桑诺尔布是一个政绩突出的亲王,更是一个开明的亲王,他致力改革,推行新政,兴办教育,兴办实业,训练军队,创出了内蒙古地区“五个第一”.第一个办学堂——崇正学堂.第一个办女学堂——毓正女学堂.第一个派留学生.第一个办报纸.第一个办邮电.曾被推选为国民党第一届理事大会九理事之一,袁世凯时任蒙藏事务局总裁之职.1.3.2 王府建筑文化据史书记载,原王府占地面积130余亩,房屋400余间,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布局严谨,体系庞大,结构精巧.前后共五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厅、大厅和承庆楼.中轴对称,东西两侧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构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门相连.王府的后面是花园,依山而建仿北京私家园林式.喀喇沁亲王府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东院已荡然无存,西院也仅存不多,后花园早已消失,仅主体建筑保存下来.依托喀喇沁王府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自2002年开始,喀喇沁旗累计投资上亿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王府实施了抢救性修复,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并对外开放,现馆内分别开辟了“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复原陈列”、“蒙古亲王”、“贡王办学”、“特睦格图展”、“蒙古民俗”等20多个展室,收集并展出清皇宫和王府遗留下来的慈禧牡丹图、刘镛手迹等数百件弥足珍贵的文物古玩以及在民间征集上来的数千件珍贵文物.1.4 石文化蒙元文化中的石文化包括元壁画、书法碑刻和巴林石文化.1.4.1 元代壁画元壁画展示元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对于研究元代早期的历史、丧葬礼俗、葬仪制度、民族学、服饰衣冠制度乃至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部分元代壁画,永为馆藏,成为国内孤品.1.4.2 书法碑刻元朝时期蒙古族有了统一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字,从而,促进蒙古族文化的发展.至今赤峰市境内有元代碑刻多方,反映出当时蒙古族文化,历史、书法、篆刻艺术所达到的精湛水平.1.4.3 巴林石文化元明时期,对巴林石已经进行了零星开采,并根据石头上的色彩和自然形成的花纹图案,制作碗盏、烛台和荷包坠等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在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收藏着一只元代用的巴林石黄花冻制成的酒碗,无论在质地还是雕刻工艺,都堪称绝品.相传一千多年前,在统一蒙古部落的盛宴上,蒙古地方官员向成吉思汗敬献一只用巴林石雕刻的石碗,质地细腻,色彩斑斓.尤其称奇的是用此碗盛酒,酒香四溢.成吉思汗知道此碗是用石头制作的,当即称赞其为“腾格里朝鲁”(蒙古语为天赐之石).这样巴林石的美称——“腾格里朝鲁”就流传下来了.同时巴林石还制作些祭祀和宗教用品,如香炉和佛像等.清代,巴林右旗建制和淑慧和荣宪两位公主的下嫁,公主从北京带来的“陪房人”大部分定居于本旗县.这些陪房人掌握各种手艺,在他们的带动下,巴林石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沙巴尔台村的一位老匠人,将自己雕刻的巴林石鼻烟壶和荷包坠子献给第四代王爷乌尔衮,乌尔衮又献给岳父康熙皇帝.康熙帝对巴林石赞口不绝,以后巴林王进京都带上巴林石制品,作为最珍贵的贡品.1.5 蒙医药文化蒙医药是蒙古族丰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医药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医学科学.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医疗实践,而且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经验.早在12世纪以前,蒙古族人民就发明和运用了许多适合地区特点的医疗方法.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原有的医疗经验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初步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古代蒙医药.后来又吸收了藏医、汉族传统医学和古代印度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医疗经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17世纪以后,蒙医学家将藏医、印度医学的理论与蒙古传统医药结合起来,编撰了大量的蒙医药著作,为蒙医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世纪,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甘露汇集》中首次提出了“六种基本病症”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希拉乌素、粘虫)等蒙医独特的“六基症”理论,补充和发展了《四部医典》的内容.蒙医以“三根”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同时还包括阴阳五行、五元学说、七素及六基症学说.蒙医治病方法,除药物治疗以外,还有传统的灸疗、针刺、正骨、冷热敷、马奶酒疗法、饮食疗法、正脑术、药浴、天然温泉疗法等.元代时期曾在大宁路总管府设“医学教授”和“惠民药局”,推之其他路府亦当有医学教授和医局.1.6 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赤峰是蒙古民族的聚集地,民族风情浓郁.不但有蒙古民族共有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更有赤峰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这是由于草原生态环境所决定的,赤峰市所处的草原游牧区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加上生态环境的差异,就产生了不同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1.6.1 民族文化艺术赤峰市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十分丰富.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音乐,瑰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舞蹈,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戏曲,古拙朴实的民族民间美术,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风情,层出不穷的民族民间艺人,构成了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民族民间文化长廊.赤峰市的蒙古族长调、马头琴等蒙古族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和较高的艺术水准.昭乌达民歌《牧歌》,被中外音乐家改编成声乐和器乐作品,作为蒙古族长调牧歌的代表歌曲,成为二十世纪音乐经典;蒙古民歌《诺恩吉娅》,通过蒙古族姑娘诺恩吉娅远嫁他乡的凄婉故事,展示了老哈和畔草原悠远的历史与独特风俗民情,古老的旋律简单又百转千回,令人柔肠寸断.据专家考证,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马头琴,真正故乡就在赤峰,它的源头就是世代生长在黑山潢水的马背民族.蒙古族说唱艺术——好力宝和乌力格尔,民族和地方色彩浓郁.藏传佛教密宗乐舞——《娜若·卡吉德玛》是蒙古高原仅有的最神秘的藏传佛教密宗乐舞,几近失传,1985年,经过内蒙和赤峰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娜若·卡吉德玛》舞终于面市.蒙古族面具舞——呼图克沁,也称“好德歌沁”,蒙语为“丑角”之意,因其带有喜剧色彩的滑稽表演得名,发源于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呼图格沁产生于清代嘉庆年间,世代口头相传,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呼图格沁是蒙古族民间艺术中集歌舞、戏剧等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视为“蒙古族戏剧的起源”、“弥足珍贵的蒙古族民间艺术瑰宝”、“舞蹈和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清代蒙古族宫廷音乐《蒙古乐曲》、《赤峰雅乐》等等,都在区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赤峰雅乐,赤峰雅乐演奏起源于清光绪初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赤峰街人李惠清继操此业,并且石印全套曲谱,在“老爷庙会”和“盂兰盆会”演奏.后失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进行抢救,共挖掘古谱24支,并全部录制,乐曲共分为“正宫调”、“小宫调”和“尺宫调”三个调式.雅乐在赤峰地区有“十番”之称,演奏班叫“十番会”.《格斯尔》和《江格尔》《蒙古秘史》被誉为蒙古古典文学宝库的三颗灿烂的明珠.《格萨(斯)尔》由我国藏族和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创造,藏族称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为《格斯尔》,统称《格萨(斯)尔》,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内容浩瀚的活形态史诗传统,堪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格萨(斯)尔》史诗传统”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赤峰市巴林右旗是中国蒙古族《格斯尔》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被认为是英雄格斯尔的故乡,有蒙古地区遗留下来的唯一的格斯尔庙,“格斯尔”在巴林右旗的传说有60种之多,国际格斯尔文化研讨会曾两次在巴林右旗召开,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好来宝之乡”和“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2010年录制并出版的百集电视说唱艺术片《格斯尔故事》,首发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巴林左旗昭庙的游方僧沙格德尔,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民间诗人,口头创作的几百首诗欢广泛流传在民间,被誉为内蒙古草原巴拉根仓式的幽默大师,其作品已载入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宝库.1.6.2 阿日奔苏木婚礼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具有内蒙古东部蒙古族特点的传统婚礼习俗“阿尔奔苏木婚礼”是阿鲁科尔沁旗阿日奔苏木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婚俗,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诚实豪放的性格和多彩多姿的生活.婚礼程序纷繁,内容丰富,礼仪讲究,婚庆活动中充满着草原上特有的喜庆风韵和浓烈的亲情.风趣幽默的男方“说客”,语言精彩、生动,令人捧腹;原野上飞马的“醉骑”、“抢杯”,生动优美,颇具观赏性.婚庆活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婚礼主持人和祝赞词家,在婚礼过程中所用的祝赞词,是蒙古族口头文学的精品;婚礼中的蒙古包、乘马、勒勒车、蒙古族服装、蒙古族奶食品和肉食品以及婚礼上演唱的一些蒙古族长调歌曲,均表现了草原蒙古族特有的文化.1.6.3 祭祀文化蒙古人的各种祭祀,是从远古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演变而来的.以敖包祭祀最为普遍.敖包祭祀是蒙古民族民间盛行的古老传统礼俗和宗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的敖包祭祀,一般分为血祭、酒祭、火祭和玉祭四类.蒙古族还有祭山的习俗,这一习俗在赤峰地区比较明显.当然祭山和祭祀敖包均在指定的日子和指定地点,按照习俗进行庆典.巴林的赛罕山、巴彦罕山、玛尔钦本不热(大罕山)和达尔罕山,是巴林右旗举行祭奠的四大场所.对于巴林人祭山的风俗,以巴彦罕山为例,每年在此山举行四次大型庆典:农历四月阿贵庙的西热图葛根(级别最高的活佛)祭奠;农历五月旗公祭奠;农历七月巴林王祭奠;农历八月南山祭奠.2 赤峰市蒙元文化与草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目前赤峰市草原旅游尚停留在旅游的初级阶段,简而言之是粗放型旅游.文化赋予程度不够,对蒙元文化挖掘、吸收以及消化和创新不足,这样直接导致旅游层次提升程度不明显.品牌意识不强,品牌优势尚处于萌芽阶段.从而,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2.1 缺乏特色和精品旅游中蒙元文化的深层挖掘不够,表现形式缺乏特色和创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人戏称“五个一工程”,即:一碗酒、一把肉、一座包、一条带子、一支歌.民族歌舞表演规模小,三五个人组成临时草台班子,艺术水准低,形式单调,表演粗糙,不能真正反映蒙古民族的艺术品位.2.2 服饰文化内涵尚未挖掘服饰是一种文化,对服饰文化的挖掘不足,这样所生产的产品或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当然,在赤峰市民族服饰服装的生产处于分散经营和粗放型经营的阶段.资源整合不够,品牌效应尚未显现.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文化品牌效应尚未发挥效用.最后,致使文化缺失、文化流失和文化消失现象严重.2.3 蒙元文化建筑元素比较少在城市化进程中,赤峰市的城市建设元素定位不够合理,过分追求工业化进程中的钢筋、水泥与玻璃的组合.致使本民族的建筑语言文化较少,导致蒙元文化的积淀被替代.因此,对本来具有特色优势的建筑文化无法彰显优势.这实质是地区经济建设中,城市建设错位的结果.同时,也是外来文化与蒙元文化冲击的缘由.但是,本民族建筑语言文化的缺失,是对本民族建筑文化优势元素没有进行深层次挖掘.所以,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蒙元文化建筑元素将越来越少.2.4 石文化与草原文化脱节赤峰市石文化主要有岩画、元代壁画以及巴林石.在草原生态旅游开发中,石文化与草原文化孤立现象比较明显.也就是石文化与草原文化相隔离,发展文化就单一的发展.从而,使二者对立起来.这样导致石文化与草原文化脱节.2.5 蒙医药文化保护和研发欠缺蒙医药文化是草原民族积淀下来的精华.现状是:蒙医机构少,从业人员少,人才缺乏,后继乏人;蒙药企业少且规模小,研发不够,药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赤峰市的蒙医药如今几乎处在失传的边缘.2.6 政策扶持不够,资金支持不足政策扶持在这里主要是政府机制方面和产业政策扶持.从政府机制而言,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之下导致人才流失,蒙元文化与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专业人才的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蒙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蒙元文化是一些特殊的技艺,人才流失以后,其传承面临着后续乏人的局面.当然,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外部经济的影响下,蒙元文化方面的专门人才的比较边际报酬差异,导致本民族的人才不愿意继续从事或不愿意在本地区继续从事本行业.这是受到机会成本影响的结果;从产业政策角度讲,政府部门对这一产业重视程度不够,在一味追求GDP增长的情况下,这一产业被边缘化.政府扶持的缺位,进入这一行业的资金必然存在缺口.不论是政府资金还是民间资本.这是由这一地区和这一行业的投资环境所制约的.在这种约束条件下,投资效应无法发挥.也就是在政府扶持缺位的背景下,投资的推动效应、乘数效应和提升效应不能产生真正的经济效应.这样致使整个行业进入恶性循环的境地.3 赤峰市蒙元文化与草原旅游互动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赤峰市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草原,有北京后花园之称.赤峰市处在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区与华北经济区范围之内,区位优势为赤峰市蒙元文化和草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就是在吸引更多客源的同时,也便于与外界的交流.3.1 发展的基本基本思路按照“突出特色、创新形式、打造精品、培育品牌”的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3.1.1 健全特色文化体系赤峰市在蒙元文化发展与草原生态旅游方面有着本区域所特有的自然禀赋.这些自然要素处于孤立的发展阶段.导致产业链单一或者是产业链条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因此,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为了整合产业链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建立健全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是必要的.体系的建设将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产业链并将延伸产业链.从而,使孤立的资源和资源禀赋产生集聚效应.同时,这也需要对本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规划应该具有科学性、连续性和延续性的特点.3.1.2 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主要以建立大型演艺基地为龙头企业,发展岩画文化、草原生态旅游服务以及草原原生态生产生活用品生产区.以大型演艺为基地的创业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是发挥文化市场主导作用,整合蒙元文化优质资源,促进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将蒙古民族的古老生产生活用品转化为现代商品,这种转化是草原旅游产品的升级与延伸.以此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3.1.3 做好“一博一节”建设,打造文化精品建设“生态博物馆”,创办“车伯尔民族服装艺术节”.凭借“一博一节”的宣传效应和经济效应,使之产生集聚效应,产生新的文化精品增长极.3.1.4 整合资源,培育品牌。
《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范文
《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篇一一、引言元上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遗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研究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探讨其开发的意义、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概述元上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是元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宫殿、庙宇、陵墓等建筑遗迹,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三、元上都旅游开发的现状目前,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积极推广元上都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
四、元上都旅游开发的意义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对于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
其次,旅游开发可以传承和弘扬元朝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元上都旅游开发的策略与建议针对元上都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与建议:1. 深入挖掘元上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2.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3. 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形成旅游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旅游业的绿色发展。
5.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旅游的发展。
六、结论元上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过深入挖掘元上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整合,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实现元上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2024年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研究》范文
《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中,蒙元文化在当地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文将针对内蒙古地区的蒙元城镇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发展现状,以期为该地区的城市规划和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二、蒙元城镇的历史渊源内蒙古地区的蒙元城镇,其历史可追溯至蒙古帝国时期。
随着成吉思汗的崛起,蒙古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在元朝时期,内蒙古地区成为元朝的腹地,其城镇建设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元城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
三、蒙元城镇的文化特色1. 建筑风格:蒙元城镇的建筑风格独特,以蒙古包、石砌建筑等为主要特色。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还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2. 城市规划:蒙元城镇的城市规划具有鲜明的军事色彩,以中心广场和街道为骨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布局。
同时,城市规划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3. 民俗文化:蒙元城镇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歌舞、节庆、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四、蒙元城镇的发展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内蒙古地区的蒙元城镇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现代化发展。
一方面,当地政府加大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修复了大量历史遗迹;另一方面,通过引进现代科技手段和理念,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当地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结论内蒙古地区的蒙元城镇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蒙元城镇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同时,通过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浅析赤峰文化旅游资源
浅析赤峰文化旅游资源作者:刘丽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期刘丽艳(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所以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也至关重要,既发展了旅游,也保护了环境,发展前景相当可观.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资源;发展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1)03-0052-031 赤峰文化旅游资源现状首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赤峰市拥有许多历史人文资源,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从远古文化遗存到辽、金、元、明、清各类遗址以及宗教文化、碑刻岩画到历代的军事战争文化,时间跨度很长,几乎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北方文化的代表之一.据统计,赤峰市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大约有6800处.主要包括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等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巴林左旗等地的上京临璜府、祖州祖陵、召庙、上京南北二塔、木叶山;宁城的辽中京等辽文化遗址,以及元鲁王城、金界豪、清代喀喇沁王府、乌兰布统古战场等.各个朝代的优秀建筑、民俗、工艺、音乐等文化都是发展旅游,提高旅游档次的重要资源.其次,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赤峰历史上二十几个北方民族,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一直传承下来的只有蒙古族.蒙古族在赤峰生活了一千多年,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忽必烈建立元朝,到北元最后一个皇帝林丹汗垮台,历经421年,如果把北魏政权148年计算在内,那么蒙古人建立的政权长达569年,这要比契丹族历经9个皇帝、三足鼎立政权存在218年悠久得多.蒙元时期的版图属世界第一.蒙古族文化遗存多,考古实证资料丰富.元代都城遗址有应昌路的鲁王城(距克旗政府经棚120公里)、北元最后一个都城白城(距阿旗旗府天山镇75公里);王府20处,其中清代喀喇沁亲王府至今保存完好,名扬海内外,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受封的领地几乎包括了赤峰全境.蒙古族文化现实存在明显.蒙古族文化在赤峰地区不但有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而且还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有元以来赤峰蒙古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但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有了很大发展,并向现代化迈进.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礼习俗、礼仪和葬俗都有了延续和发展.从大文化、大教育体系角度讲,蒙古族文化和教育事业已经构成体系,保存完整,日益发展.再次,不整合开发问题显著,总体开发层次较低,可游性不强赤峰市历史古迹本身资源等级很高、历史文物价值也很高,但是由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视化的内容相对较少,因此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难度较大.历史文化内涵尚待挖掘.长期以来,把旅游资源的文物价值等同于旅游开发价值,不重视其可游性开发,如忽视开发过程中的形象展示、价值表现、资源组合等开发技巧问题,忽视游客的行为活动规律,把普通游客当成了考古专家或历史专家.缺乏整合,吸引力较弱旅游资源、行业部门、各个地区间缺乏整合.各景区旅游产品开发以资源为导向,形成普遍开发的状况.景区之间缺乏协调与联系,开发建设分工不明,竞争多,协作少,没有在赤峰市类型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发挥联合开发、综合开发的优势,导致产品类型重复,特色不明显.各辅助部门缺乏整合,相互间配合不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没有很好的结合,影响了旅游者的满意度和重游率.各地区间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联系不够,各自为政,多足鼎立,缺乏系统开发,随意性较大,缺乏前瞻性,产品开发的起点低,规模小,不能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旅游市场不稳定,经营结构单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度低,主要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形成了自然是自然,人文是人文的开发现状,或者是只形成了简单的草原+蒙古包的自然与人文的组合方式.没有从赤峰作为我国北方文化之源的高度去开发和组织自然和人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现阶段赤峰主要以蒙古风情为主题的观光和休闲旅游,而缺乏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另外还缺乏反应当地资源特色和资源文化底蕴的节事活动.最后,由于赤峰市处于落后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的整体形象不鲜明,缺乏王牌产品,并且赤峰市的旅游季节较短,旅游旺季仅在夏季.旅游环境超负荷承载现象极为普遍,这不仅使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下降,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既定的管理目标为约束,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系统不发生对旅游地和旅游者的现实利益与未来需求产生不可接受的改变时,该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强度.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作为“中华第一龙的故乡”,大辽国的故都,赤峰市在旅游者心中总体知名度却不高,对于省外乃至国外的旅游者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发展旅游业,相当长时间内旅游者旅游消费以山水观光旅游为主,近几年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类型才得以迅速发展.主观原因是缺乏宣传和整体包装,没有很好的利用和北京的地缘优势及本区的民族优势.2 赤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2.1 以蒙古族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历史上来看赤峰是契丹的发祥地,是辽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公元916年,巴林草原的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蒙元时期,赤峰地区的人民继续着游牧的生活方式.从地理位置来看,赤峰位于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的交汇处和内蒙古草原的东北缘,特殊的地理条件使本区草原分布广泛,进而本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草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既在许多方面与中原文化有相同相似的成分,又始终保有独特、迥然的文化内涵和风格.新石器时代,黄河文化以粟作农业为经济基础,长江文化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两者都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而草原文化多以农业兼渔猎业为特色.进入青铜器时代后,草原文化逐渐转向以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由此,在古代中国,形成了三大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即北方草原游牧经济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北的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三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同时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今天已经演变成为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2.2 从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址来看从兼具草农耕文明和现代农业文明的北方中原文化来看考古发现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文物分析,这一文化类型是以农耕为主兼及狩猎与采集为生活方式的原始部落,也就是说赤峰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了人类早期农耕文明.而从地理位置来看,赤峰地区处于辽河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地带,一方面是新兴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北方文化,另一方面是高度成熟的中原文化,二者在这里不断交汇碰撞.使原本意义上作为阻隔的长城,逐渐演变为各民族之间交融的纽带.两种文化逐渐地赤峰地区交融.2.3 从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完美结合的草原文化来看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类型(农耕和游牧),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互相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凝聚力.草原文化以其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融会,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变革和更新,并长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受自然环境、气候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古代历史上北方草原先后兴起的民族基本上都以游牧经济为主业.在游牧经济中,草原生态环境、牲畜、人和游牧文化组成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共同体.3 赤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优势3.1 历史资源优势赤峰市历史悠久,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全市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主要有辽上京、中京、祖陵、庆陵、元应昌路等遗址,阴河——百岔河岩画,燕、秦、汉长城和金界壕.史学界称之为:“中国北方文化之源”.考古证明,赤峰地区从有人类活动开始,已经有10000余年的历史和8000年的文明史.是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以及辽文化的发源地,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先商、山戎、东胡、匈奴、乌桓、库莫奚、契丹、女真、蒙古等诸多古代民族在这里游牧渔猎,繁衍生息,给赤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目前,全市发现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存共有6800余处,占内蒙古自治区的近一半,其中重要发现达16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共311处,其中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辽上京、辽中京、兴隆洼、大甸子、瓦缸窑、庆陵等7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在这些文化遗存中出土了一大批尚玉、崇龙的彩陶、青铜文物,尤其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龙,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3.2 地理位置优势地缘优势赤峰居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之间,是连接关内外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自古就有“京畿门户”、“旱码头”之称.距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秦皇岛等大城市和口岸城市均在500-800公里的范围内,距锦州、承德等仅200多公里.赤峰市的交通状况较内蒙古其他盟市好,从空间距离上分析,相对于呼市和锡林浩特,从北京、承德等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进入赤峰市的交通要更为便利,可谓地利途通.4 赤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美国著名的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森曾提出,旅游是关系到国民教育、社会进步、生态价值的社会经济综合体系.而赤峰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文化经济”的视野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既可以拉动第三产业,又可彰显文化特色,文化旅游业作将会成为赤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组建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广义的整合是指市场营销层面的整合,此外还涵盖了资源开发层面、旅游管理层面、商品开发层面等多个方面,贯穿了旅游开发管理的各个阶段.达到广义的整合,最直接的办法是在多个区域之上建立一个联合管理机构,以协调地区间的利益分配.可以解决目前很多地区因政府主管共同开发分头管理造成文化旅游管理混乱的问题.其次,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具体每个地区操作中,实行政府主导与市场动作相结合的办法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公开属性”“地域属性”的特点,需要政府对旅游资源的发展进行严格调控.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初始开发之时,为实现整合与开发同行,防止滥开发,更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科学制定规规划.旅游精品线路.再次,理顺管理体制,深化旅游企业改革.通过改组、改制、控股、资产重组等形式,组建专业化的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旅游汽车公司、导游公司,促进旅游企业向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进而规范旅游的关键环节中介服务部门.规范旅游中介服务从旅游营销的层面,吃、住、行、娱、游、购各个相关产业作为资源整合的对象.四、实施形象带动战略旅游形象是旅游资源的本体素质及媒体条件在旅游者心目中的综合认知印象.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及其景点、景区的选择,与其在游客心目中是否占据某个“形象阶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果游客来赤峰之前对本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体验过蒙古风情后,多数会探寻历史文化遗迹.本区在发展文化旅游中应精心策划整体形象,这种形象战略,要求赤峰市旅游企业整齐划一,从企业标志、职员服饰、办公用品、符号、公共场所、公共宣传等各方面进行一条龙式的统一形象标志,给旅游者一个整体印象和鲜明个性.在政府主导的旅游对外宣传中,避免传统的景区自然、人文景观的浅表宣传,应认真组织各参展区在挖掘能让旅游者获得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营销卖点的同时,提炼出相关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的成分,通过整合和包装,形成各具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本地区旅游对外宣传的效率和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力.五、发挥资源群体优势,组建拳头产品赤峰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多,层次多.旅游资源有无特色,是该资源由潜在性转化为商品性的基本标志.旅游特色层次越高,其吸引功能则越大,开发价值也越高.赤峰地区既具有象辽文化、红山文化、草原蒙古族风情这样具有全国以上意义的资源,又拥有众多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景点.但大部分为小型产品,规模不大,且不少为单纯科学旅游型,对广大观光游客缺乏招徕力.应充分认识和利用已开放景区的小型拳头景观,加强合作开发,提高整体形象.抓住资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利用巴林左旗与克旗、喀旗与宁城及赤峰周边的团块优势,推出组合产品以及新型产品.重点打造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古风情文化游、宗教文化游等几大特色拳头产品.六、要打造打造文化节庆活动.城市文化的特色往往在其文化节庆活动中可以得到彰显,国内不乏成功的范例.如大连的“服装节”,哈尔滨的“冰雪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等等.赤峰作为辽文化的中心,应精心打造一个让游客与市民都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辽文化节”,将文化旅游融入城市建设,以文化节庆进行文化营销,从而拉动酒店业、建筑业、休闲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挖掘城市故事.文化名城必须拥有丰富多彩的故事,这是最能吸引游客前来考察观光的动力.韩国的“大长今”,江浙的“白蛇传”,不知吸引了多少游客好奇的目光.5 结语随着旅游业的快速的发展,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中有文化大大提高了旅游的层次,使旅游活动和旅游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所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旅游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积极发现旅游业中存在的的问题,并且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措施,取长补短,开发与保护并重,并在科学的基础上取得经济效益,完善交通、医疗、通讯等设施.处于东北和华北结合部的赤峰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原生的少数民族风情,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产品整合可以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又避免了各种地区旅游产品的雷同,进而保护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使旅游业成为我地区的支柱产业.参考文献:〔1〕崔凤军,杨永振.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环境,1997,16(4):47~55.〔2〕郝卓敏.赤峰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优势[J].赤峰学院学刊,2009:135~136.〔3〕吕君,刘丽梅.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9):85.〔4〕肖光明,李晓莉.肇庆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肇庆城区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2003(9):6.〔5〕曾蓓.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旅游经济,2004(9):28.〔6〕史宝华,苏丽娜.区域旅游资源初始开发的整合构想[J].第三产业,2004(12):67.〔7〕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原理方法与实践[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75.。
赤峰蒙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
赤峰蒙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孙杰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024000摘要: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赤峰市作为蒙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整合开发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这一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从深入挖掘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策略、强化蒙元文化旅游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加强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主导思想策划三个方面做起,将赤峰市打造成为一个蒙元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一、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概述1、蒙元文化的概念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1,其核心部分是蒙古族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及民俗文化。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特征,它既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精髓,又接纳了东西文化之精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蒙元文化一开始就成为以多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及其它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结合。
2、赤峰蒙元文化简述赤峰地区作为成吉思汗后裔们的封土,蒙古民族为开发赤峰作出过突出贡献,因而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迹,主要有以下一些遗迹:首先是应昌府,应昌府在现在得克旗达里湖畔,作为一个避暑胜地,是“北元”的首都;第二个是金宁路,在现在的翁旗乌丹镇,境内有张应瑞的墓地,是弘吉刺领地,同时也是元朝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第三是大宁路,故城在今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城内,在元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赤峰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研究》(NJ09177)阶段性成果1萧启庆.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1朝的军事、经济、贸易、交通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元朝首都连接漠南、漠北,通往东北的重要枢纽;第四是武平路,故城在现在的敖汉旗白塔乡辽武安州城内,后迁大宁;第五是宁昌路,故城在现在的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村,曾在城内发现过元代石狮、飞马石雕、石螭首、龙凤纹琉璃瓦等,当时有过华丽的建筑,是当时元代内蒙古东部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此外,元代绘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突出地位,但传世的作品不多,因而在墓葬中发现的壁画显得尤为珍贵。
《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研究》范文
《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蒙元时期,该地区曾是蒙古帝国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蒙元城镇的历史变迁内蒙古地区的蒙元城镇,自成吉思汗时期起,便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和扩张,这些城镇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在元朝时期,这些城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随着历史的演变,内蒙古地区的蒙元城镇经历了从游牧城市到农耕城市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城镇的规模逐渐扩大,功能也日益完善。
此外,由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这些城镇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
三、蒙元城镇的文化传承内蒙古地区的蒙元城镇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这些城镇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建筑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外,这些城镇的民俗文化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蒙古族的草原文化、马背文化等。
在文化传承方面,蒙元城镇的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等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四、蒙元城镇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蒙元城镇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此外,蒙元城镇的传统文化也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借鉴这些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五、结论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这些蒙元城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试论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试论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及其影响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赤峰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这些文化资源对于赤峰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赤峰市的文化资源,发挥其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联动机制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1.经济价值赤峰市的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古城风貌、名胜古迹、民族风情、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支撑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赤峰市旅游观光,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通过赤峰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和开发,推动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社会价值赤峰市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成为市民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开发利用赤峰市的文化资源,可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生态价值赤峰市的文化资源中包括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如锡林郭勒草原、沙漠风情、河流湖泊等。
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注重生态保护,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的联动机制为了更好地发挥赤峰市文化资源的价值,需要建立健全的开发联动机制。
这一机制应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1.政府引导和规划政府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应当发挥引导和规划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和标准,明确文化资源开发的方向和目标,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
2.企业参与和投资企业是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参与方,可以通过投资建设旅游景区、文化创意园区等方式,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政府应当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
3.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除政府和企业外,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试论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试论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及其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赤峰市在崛起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是赤峰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篇文章将阐述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是指通过政府机构、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对接、协同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达到提高文化产业效益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包括以下构成要素:1.文化资源调查与评估:对赤峰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其分布情况和潜在价值,并进行评估。
2.设立专门机构:赤峰市设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部门或专门机构,统筹协调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多方合作: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文化资源。
4.利益共享:通过多方合作,实现利益共享,提高文化产业效益和促进赤峰市经济发展。
1.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可以有效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利用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通过挖掘和开发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提高赤峰市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2.提高旅游业发展速度文化资源开发可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赤峰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远古文化遗址、历史建筑等。
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赤峰市旅游,增加旅游收入。
赤峰市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可以激发文化旅游的内生动力,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可以帮助赤峰市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通过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可以增添城市文化氛围和内涵,提高城市教育、科技、体育、旅游、商贸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4.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文化资源开发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通过开发文化教育资源,可以提高社会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文化意识。
试论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试论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联动机制及其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各地区的重要议题。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之一,赤峰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城市吸引力以及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试论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1. 多元化的文化资源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原腹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这些文化资源包括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城墙、古城遗址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草原民俗、游牧文化等;以及壮丽的自然风光,如克什克腾旗的大草原、贺兰山的秀丽风光等。
这些文化资源的多元化为赤峰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有利于构建价值联动机制。
2. 政府的政策引导政府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赤峰市政府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资源开发的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的政策引导为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构建价值联动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社会资本的参与赤峰市文化资源开发中,社会资本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资本可以为文化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社会资本的参与也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构建价值联动机制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
二、影响1. 赤峰市经济的发展赤峰市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通过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赤峰市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城市经济增加新的增长点,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2. 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文化资源的开发也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品质。
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的就业状况,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蒙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摘要: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赤峰市作为蒙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整合开发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这一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从深入挖掘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策略、强化蒙元文化旅游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加强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主导思想策划三个方面做起,将赤峰市打造成为一个蒙元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一、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概述1、蒙元文化的概念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1,其核心部分是蒙古族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及民俗文化。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特征,它既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精髓,又接纳了东西文化之精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蒙元文化一开始就成为以多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及其它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结合。
2、赤峰蒙元文化简述赤峰地区作为成吉思汗后裔们的封土,蒙古民族为开发赤峰作出过突出贡献,因而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迹,主要有以下一些遗迹:首先是应昌府,应昌府在现在得克旗达里湖畔,作为一个避暑胜地,是“北元”的首都;第二个是金宁路,在现在的翁旗乌丹镇,境内有张应瑞的墓地,是弘吉刺领地,同时也是元朝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第三是大宁路,故城在今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城内,在元朝的军事、经济、贸易、交通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元朝首都连接漠南、漠北,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赤峰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研究》(NJ09177)阶段性成果1萧启庆.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1通往东北的重要枢纽;第四是武平路,故城在现在的敖汉旗白塔乡辽武安州城内,后迁大宁;第五是宁昌路,故城在现在的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村,曾在城内发现过元代石狮、飞马石雕、石螭首、龙凤纹琉璃瓦等,当时有过华丽的建筑,是当时元代内蒙古东部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此外,元代绘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突出地位,但传世的作品不多,因而在墓葬中发现的壁画显得尤为珍贵。
赤峰地区先后发现5座元墓,其内均有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宴饮图、出猎图、归来图、行旅图、山水画、山居图、礼乐图和各种装饰图案。
二、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是由蒙元文化的多元性产生的。
而这一多元性则主要是由蒙古族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和兼具早期农耕文明和现代农业文明的北方中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和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类型(游牧和农耕),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
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互相撞击、补充和融合,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凝聚力。
草原文化以其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融会,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变革和更新,并进而长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蒙元王朝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它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明确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朝代,萨满教是匈奴、突厥、蒙古固有的生态宗教,是古代蒙古高原传统思想的基石。
在十三世纪蒙古人仍信仰萨满教的同时,接纳了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进而在蒙古高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地区特点的综合性宗教体系。
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在中国都有活动场所和信徒,这在当时整个欧亚大陆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2。
受这一多元文化的影响,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赤峰市,就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和草原毡帐风格的古老城市,充分反映了两种建筑文化的特色,此外,具有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之称的元曲(散曲和杂剧)也是在兼容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
元曲的诞生与繁荣,正是得益于蒙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文化政策的宽松3。
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是构成赤峰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在利用赤峰市地方资源时,不仅要充分利用其可见的资源,如历史遗迹、特色文化等,还要善2陈巴特尔.试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变迁及其特点「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5):66-693张大新.儿杂剧兴盛的思想文化背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4-18于发掘不可见的资源:如气候、材料、地方色彩、甚至历史典故等。
“蒙元文化”的多元性特征造就了赤峰地区人民具有对异文化包容、宽阔的胸怀,并主动学习和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结束中国五百多年的分裂,建立元朝将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为当今中国版图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统一中国后,中原与边疆地区关系日益紧密,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和谐并存、共同发展,形成了蒙元文化一大特色,这种局面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被欧洲人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奇迹”4。
内蒙古民族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具有重要的挖掘宣传价值,开发和利用好这类资源,对中国旅游业21世纪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穿过历史的尘湮,审视“蒙元文化”这朵中华民族百花园里的奇葩,会发觉它是如此悠久、绚烂、独具魅力。
蒙元文化吸纳多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历史性的高度,具有了显著的多元性和空前的繁荣。
蒙元时期,中华版图横跨欧亚地域和众多民族的大一统局面使得文化的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厚内涵。
作为元王朝的主流文化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和人类的文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三、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措施1、强化蒙元文化旅游景观资源评价体系2002年1月,刘滨谊在《厦门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国际咨询》项目中首次提出了AVC理论5。
AVC指一个旅游区的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alidity)、承载力(Capacity),即三力。
对于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景观来讲,进行三力评价将对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吸引力,随着旅游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旅游者旅游经历的丰富和旅游者的逐渐成熟,旅游者的消费逐渐向理性化、个性化发展,人们不断意识到旅游产品独特性的重要,这也是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虽然赤峰市拥有许多历史人文资源,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
但旅游资源、行业部门、各个地区间缺乏整合,从而明显降低了这一旅游景观的吸引力。
因此,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其资源上“唯我独有”的风格与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个4佚名.论蒙古族传统文化.阿拉善文化网站.2006.6.255刘滨谊.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30性和主题,还应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整体优势,调动一切因素,造就一个与主题相适应、协调的独有的环境氛围。
在旅游开发中不仅要有独特性,而且还要使之“本土化”6。
其次是生命力。
所谓生命力,主要包括作为风景旅游地/区的环境、社会、经济生存能力、旅游资源与风景名胜发展壮大的能力等。
赤峰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己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同时,赤峰地区旅游经济结构、市场容量也需要利用民俗资源的优势来平衡和开拓,使之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项目,进而推动整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
因此各民族由于生存空间的特点、生活方式的不同,其自然资源管理利用和文化传统也就各具特色。
第三是承载力,这里的承载力是指自然环境对于旅游开发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旅游景区进行开发规划的必要基础。
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旅游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
当使用强度超过临界值时,资源环境将失去其持续利用的可能。
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必须充分考虑旅游地的承载力。
因此,规划者在进行旅游景观开发时,除了要加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之外,在进行诸如道路规划设计、基本设施规划选址时都应仔细认真考虑,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地破坏,以及建成使用中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尽早考虑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
2、加强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主导思想策划进行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要抓住行政区域互补、文化主题整合这两个方面。
首先,在行政区基础上进行的旅游规划常会破坏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从而引起同类旅游景观的竞争。
但如果能使相关地区和部门在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基础上实现协调与合作,就可以维护资源特色的完整性,从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因此,根据“大旅游”这一思想进行旅游规划整合,通过区域合作使旅游地竞争关系变为互相促进的互补共生关系,就会有利于促进各相关旅游区的共同持续发展。
其次,在整合开发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时,应最大限度运用当地文化环6卢小琴.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升发研究.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6境。
旅游景观当中的文化环境包括历史人物、民俗文化、民俗节庆以及风味美食等。
它不仅培养了蒙古族过去辉煌的文化,而且正在培养着现在及将来的文化。
如戏曲、民歌、诗词等民俗文化都体现了地方文化发展的状况和名族劳动人民的智慧,而民俗节庆则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
在赤峰市,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是非常突出的,在赤峰历史上,二十几个北方民族,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一直传承下来的只有蒙古族。
蒙古族在赤峰生活了一千多年,其版图属世界第一。
在赤峰地区,蒙古族文化遗存多,且其文化现实存在明显。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礼习俗、礼仪和葬俗都有了延续和发展。
因此,在这方面,赤峰市形象的选择相当于文化主线的一个聚集显现和突出反映,对于如何开发好、规划好、利用好这条文化主线,统帅其旅游相关要素、提高目的地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7。
参考文献:[1] 陈巴特尔.试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变迁及其特点.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5):66-69[2] 刘滨谊.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30[3] 卢小琴.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升发研究.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6[4] 徐军.探析旅淤环境保护内涵.旅游学刊1998.5[5]萧启庆.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1[6] 佚名.论蒙古族传统文化.阿拉善文化网站.2006.6.25[7] 张大新.儿杂剧兴盛的思想文化背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4-18[8] 曾华浩:.地域特色景观设计探析.防护林科技.2007.11(6):75-76蒙元文化与旅游开发——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孙杰(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 蒙元文化精神内涵丰富,赤峰拥有独特的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内容构成丰富,通过对赤峰蒙元文化旅游的特色及价值分析,总结了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提出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统筹、布局、最大限度地运用当地文化、突出独特性及塑造品牌等几个方面的问题。